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多组分多级分离的过程分析及简捷计算.ppt

    • 资源ID:5098005       资源大小:2.37MB        全文页数:19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多组分多级分离的过程分析及简捷计算.ppt

    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多组分精馏:1.组分数C2 2.求解数目较多方程 变量分析 3塔内分布复杂过程分析 4计算简捷法:Fenske-Undewood-Gilliland法 共沸精馏图解法 萃取精馏简化法 吸收因子法 逆流萃取集团法逐板法:严格计算(非本章内容),返回,第三章 多组分多级分离过程分析与简捷计算,第一节 设计变量第二节多组分精馏过程第三节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第四节 吸收和蒸出过程第五节 萃取过程,第一节 设计变量,3.1.1 单元的设计变量 3.1.2 装置的设计变量,返回,设计变量:确定设计中已知变量例如二元精馏:可解出:N;,变量数:,返回,3.1.1 单元的设计变量,将复杂化工装置分解成简单单元,求:,例1.分配器,例2.产物为两相的全凝器,例3.简单绝热操作理论板,设计变量真难!,返回,3.1.2 装置的设计变量,由单元设计变量确定:,吸收塔设计变量:,指定为理论板数或关键组分吸收率,例5.简单精馏塔,查表31:,9股单元物流数;,对精馏塔归纳出简便、可靠的 确定设计变量的方法:(1)按每一单相物流有(C+2)个变 量,计算由进料物流所确定的固 定设计变量数。(2)确定装置中具有不同压力的数目。(3)上述两项之和即为装置的固定设计变量数。(4)将串级单元数目、分配器的数目、侧线采出单元数目及传热单元数目相加,便是整个装置的可调设计变量,,例6.带一个侧线采出口的精馏塔 设塔内与进料压力相等,返回,二个极限条件:,第二节 多组分精馏过程,第二节 多组分精馏过程,3.2.1 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 3.2.2 最小回流比3.2.3 最少理论塔板数和组分分配3.2.4 实际回流比、理论板数、进料位置,返回,3.2.1 多组分精馏过程分析,一、关键组分 1.关键组分的引出一般精馏:对于设计型计算,5个可调设计变量为:,i、j为在精馏中起关键作用的组分,称关键组分。i:挥发度大的组分,称轻关 键组分,表示:LK,下标:l j:挥发度小的组分,称重关 键组分,表示:HK,下标:h,对于精馏中的非关键组分:设 为非关键组分i对HK的相对挥发度。,4.关键组分的指定原则 由工艺要求决定,例:ABCD(按挥发度依次减少排列)混合物分离 工艺要求按AB与CD分开:,则:B为LK;C为HK,工艺要求先分出A:,则:A为LK;B为HK,二、设计计算多组分精馏过程的复杂性,1.确定后,顶釜浓度未确定 物料衡算确定顶釜浓度,二种方法:清晰分割法 假设LNK全部从塔顶采出;假设HNK全部从塔釜采出。,非清晰分割法 各组分在顶、釜都有可能存在。,流量分布、温度分布、浓度分布复杂 流量分布 分子汽化潜热相近,可视为恒摩尔流 例:苯甲苯物系(图34)苯甲苯异丙苯物系(图35)分子汽化潜热不相近,V、L有变化,但V/L变化不大,温度分布 泡点与组成密切相关,温度分布接近组成分布形状。(图34),(图36)。,浓度分布1.进料板附近各组分浓度变化较大,原因是 引入的组分包含全部组成。,2.对非关键组分 精馏段:HNK迅速消失;LNK以接近于常数浓度在进料板以上各 板中出现,接近顶部急剧增加,在出料 液中达到最高。提馏段:LNK迅速消失;HNK在再沸器中浓度最高,从釜向上几 板下降较大,然后变化不大,一直延伸到 进料板。,3.关键组分 变化复杂 若无LNK时:HK分别在二段出现两个最高点,LK表现象LNK。(图37)若无HNK时:LK分别在二段出现两个最高点,HK表现象HNK。(图38)有LNK、HNK,且都不同时出现在顶、釜时:LK在精馏段出现一个最大值,然后降到所规定的浓度;HK在提馏段出现一个最大值,然后降到所规的浓度。(图39),返回,3.2.2 最小回流比,1.时,恒浓区出现的情况,恒浓区精馏塔中全部浓度不变的区域,二元精馏:,恒浓区:一个,出现在 进料板,多元精馏:定义:顶釜同时出现的组分分配组分 只在顶或釜出现的组分非分配组分一般:LK、HK和中间关键组分为分配组分;非关键组分可以是分配组分,也可以是非分配组分。,多元精馏特点:各组分相互影响,存在上、下恒浓区 所有进料组分中有非分配组分的影响 恒浓区位置不一定在进料板处,依据:恒浓区概念,关联式:相平衡、物料平衡,Underwood公式:,误差:1020%,返回,3.2.3 最少理论板数和组分分配,1.最少理论板数,采用Fenske方程求最少理论板数,推导如下:,用(1)、(2)式推导Fenske方程:,设塔顶采用全凝器(板序由上向下):,以次类推:,Fenske方程的各种形式:,Fenske方程说明:,返回,2.非关键组分分配,列方程;,将D、W代入表中,完成物料衡算表(略),2.求最少理论板数,3.核实清晰分割的合理性,5.调整 以前面结果为初值,进行试差,例33:计算已知:1。2.分离要求,解:选甲苯为LK,异丙苯为HK,二甲苯为中间关键组分。物料分配时要对二甲苯试差,1.设(依据相对挥发度估计)其他组分按清晰分割法处理,初算结果如下表。,核算中间组分:,核算LNK组分B:,核算中间组分:,5.重复3的计算,完善物料衡算表,3.2.4 实际回流比、理论板数、进料位置,一、实际回流比R 由操作费、设备费确定 由经验取:R=(1.11.5)Rm,二、理论板数,用Gilliand图简便、但不准确,回归的经验式为:,已知X,由(316)或(317)解出y,三、适宜进料位置的确定,例34 分离烃类混合物 例31 求出Rm=1.306;例32求出Nm=6.805和物料衡算表 本题求N,进料位置解:1.求R R=1.25Rm=1.634,三、确定进料位置,塔中实际板为18块,四、不同回流比下物料分配的比较 不同回流比物料分配如图(314),由Fenske方程:对全回流情况,结论:可用操作回流比下的物料分配,采用 Fenske方程计算Nm。,简捷计算法步骤:1.由工艺要求选LK,HK,物料分配得出,1.问题的引出,分离乙醇水混合物,分离丁烯-2丁烷,问题:如何分离 的混合物?,第三节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2.特殊精馏 在 和 的溶液中加入一个新组分S,使它对原溶液中各组分产生不同作用,从而改变原溶液组分之间相对挥发度,使系统变的易于分离。及:特殊精馏为既加能量又加质量分离剂的精馏。,原溶液加新组分后形成最低共沸物从塔顶采出。共沸精馏,S为共沸剂,原溶液加新组分后不形成共沸物且S沸点最高,从塔釜采出 萃取精馏,S为萃取剂或溶剂,第三节 萃取精馏和共沸精馏,3.3.1 萃取精馏 3.3.2 共沸精馏,返回,3.3.1 萃取精馏,一、流程,特点:1.二塔串联;2.S为难挥发组分,一般在近于塔顶 加入.,二、萃取精馏原理和溶剂选择,1.溶剂的作用,由三元物系Margules方程:,将上式代入(320):,恢复,分析(326):,讨论:,(327)成立的必要条件:,溶剂的作用:,体现:原溶液沸点差不大()非理想性不很强时,,稀释原溶液:,体现:当原溶液沸点差大,非理想性很强时,加S后,浓度下降,而 增加,由(323):小,突出了 作用。,返回,补充作业:在萃取精馏中,已知60时:,2.溶剂的选择,考虑分子极性 选择在极性上更类似于HK的化合物作溶剂,降低HK的挥发度。例:分离甲醇(沸点64.7),丙酮(沸点65.5),a.选烃作溶剂,丙酮为难挥发组分2;b.选水作溶剂,甲醇为难挥发组分2。,极性顺序:由小到大,考虑能否形成氢键S加入后形成的溶液:仅有氢键生成,则呈现负偏差;仅有氢键断裂,则呈现正偏差。(表32),考虑其它因数 1.沸点高、不与1、2组分共沸,不起化学反应。2.溶解度大。3.溶剂比(溶剂/进料)不得过大。4.无毒、不腐蚀、低廉、易得。,三、萃取精馏过程分析,1.塔内流量分布,设S为纯组分,在塔顶采出为0。,2.塔内溶剂浓度分布 由于S量大,挥发性小,可视为S浓度恒定作为简化计算。,分析:,分析(345)、(347):,图解法或解析法设 在全塔恒定,将1、2、S三元看成1、2元处理。,四、萃取精馏过程计算,例:35 求S/F;N,浓度和温度的确定:,补充作业:采用溶剂S来萃取精馏组分1、2的混合物,溶剂看成不挥发的纯组分,回流比R=2.25,塔内看成恒摩尔流,露点进料(q=0),已知条件如后页;求:(1)板上溶剂浓度;(2)最少理论板数;(3)用所给式说明溶剂作用。,返回,3.3.2 共沸精馏,共沸物(恒沸物):定压下,加热溶液使之蒸发,从始到终x、y、T不变的溶液。共沸点(恒沸点):共沸时的温度。对共沸物:一个汽相,一个液相,均相 一个汽相,多个液相,非均相,一、共沸物的特性和共沸组成的计算 科诺瓦洛夫定律指出:适用于二元和多元 Px曲线极值点,相当于汽液平衡相组成相等。,共沸参数(x、T、P)预测:,已知 x、T、P 任一个参数,可求出另外二个。,例36 已知P=86.659kPa,求共沸时x、T。,另外:,B:二元非均相共沸物(都为正偏差共沸物),系统正偏差较大时:形成二个液相,一个汽相共沸物。,1形成非均相共沸物。,3不形成共沸物。,2形成均相共沸物。,适用情况:,若互溶度很小:,平衡计算:,同时考虑:1.汽液平衡;2.液液平衡,2.三元系,科诺瓦洛夫定律也能应用,A:相图(立体图)Px图:,1.三侧面表示三个二元系P(T)-x图。2.理想系,压力面是平面;正偏差物系,压力面位于平面之上;负偏差物系,压力面位于平面之下。3.三元共沸点对应压力极值点。4.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切割压力(温度)面。得到一系列等压(等温)曲线。,B;脊、谷、鞍点,设 m正偏差共沸物,(或最低共沸物)M负偏差共沸物,(或最高共沸物),对于压力面:三个二元m(或M),有三元共沸物存在.(图320)二个m,或一个m与一个低沸点组分,使压力面产生脊;二个M,或一个M与一个高沸点组分,使压力面产生谷。(图321)有脊又有谷,会出现鞍点,为鞍点共沸物.(图322),C:三元均相共沸组成的计算,二、共沸剂的选择一般原则:1.分离负偏差共沸物或沸点相近的混合物 a.共沸剂仅与一个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b.分别与两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且共沸点有明显差别。c.与两组分形成三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点温度显著低。2.分离二元正偏差共沸物 a.共沸剂与一个组分形成二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温度明显低。b.形成三元正偏差共沸物,共沸点温度显著低。,例1.分离环己烷(1)苯(2),共沸剂的选取。沸点:T1=80.8 T2=80.2 特点:1、2形成正偏差(或最低)共沸物(共沸点:T=77.4 X2=0.54)方法:1.找出与1、2形成共沸物的物质。2.筛选 在所有能形成共沸物的物质中选出共沸点低于77.4 的物质。(丙酮、甲醇)3.相图分析确定:,分离情况:丙酮作共沸剂,塔顶分出环己烷与丙酮;甲醇作共沸剂,塔顶分出三元共沸物。,例2.分离氯仿(沸点61.2)丙酮(沸点56.4),共沸剂的选取。特点:形成负偏差共沸物。,选二硫化碳为共沸剂:,塔顶:二硫化碳丙酮 共沸点;39.3 塔釜:较纯的氯仿。,例3.分离乙醇水,共沸剂的选取。特点:形成一个三元共沸物,三个二元共沸物。,选苯为共沸剂:,总之:1.显著影响1、2组分平衡关系 2.S易回收、分离 3.量少、汽化潜热小 4.溶解度大、不起化学反应 5.无腐蚀、无毒 6.价廉、易得。,三、分离共沸物的双压精馏过程,利用不同压力下,共沸组成不同分离。例:分离甲乙酮水,物料衡算:二个塔作一个整体,四、二元非均相共沸物的精馏,系统本身形成非均相共沸物流程例:分离正丁醇(1)水(2),与均相共沸物精馏比较:,采用普通精馏能分离非均相共沸物。,计算1.精馏段操作线方程(n、n+1塔釜物料衡算),2.提馏段操作线方程,3.全塔物料衡算,例37.共沸精馏的简捷计算分离苯酚(1)水(2),由于塔顶有一共沸物,恒浓区可能出现在进料板或精馏段(相当于只有HNK为非分配组分的情况)。,a.设恒浓区出现在进料板,b.设恒浓区出现在塔顶,分析a、b:精馏塔从下向上V分布越来越小,当小到(Vmin=)755时塔顶会出现恒浓区;因此,不可能在进料板出现(Vmin=)260的恒浓区。取二者中最大值 Vmin=755,2.求N,流程:图331,图332(略)计算:特点:1.非理想性强;(形成共沸物)2.变量多;(加了S)简捷计算法:基本有机化工分离工程 P186 严格计算:电 算(第四章),四、多元共沸精馏过程,第四节 吸收和蒸出过程,3.4.1 吸收过程特点与流程3.4.2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 3.4.3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的简捷计 算法3.4.4 化学吸收,返回,吸收过程特点与流程一、操作目的 净化和精制气体 分离气体混合物 制备溶液或中间产品二、吸收过程特点 吸收目的产物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组分 多组分吸收 端点条件:,复杂塔T、X顶、釜预分配难吸收剂组成与解吸有关,物系 平衡态:汽相:组分沸点差大,有些组分接近于临界点 非理想气体 液相:吸收剂量大 稀溶液 平衡关系表达式:,流量 L从上向下;V从下向上 不恒定每板温度Tn 由于溶解热大,Tn与溶解吸收量有关,难预测,不能用泡、露点方法计算Tn,要用热量衡算求Tn。平衡数据、溶解热数据、动力学数据等研究的不充分。逆过程为蒸出。,三、分类,物理吸收 无化学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化学吸收 1.可逆反应的化学吸收过程 难点;汽液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2.不可逆反应的化学吸收过程 难点:连串反应、不是瞬时完成的 反应。,四、流程,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用一般精馏塔,返回,3.4.2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过程分析一、设计变量数和关键组分,吸收塔Nx:吸收剂 C+2原料气 C+2压力等级数 N 和 C+C+4+NNa:串级单元数 1,蒸出塔Nx:蒸出剂 C+2吸收液 C+2压力等级数 N 和 C+C+4+NNa:串级单元数 1,Na的指定:操作型计算:指定 N 设计型计算:指定 一个关键组分分离要求,二、单相传质过程 精馏过程:双相传质过程 吸收过程:单相传质过程 不能视为恒摩尔流(图335 a)三、吸收塔内组分分布 图335 c、d分布曲线:从物系挥发度看 C1、C2最大,进塔几乎不被吸收,塔顶稍有变化。C5、C4最小,进塔立即吸收,上部几乎不变。C3适中,上段吸收快,在塔某板出现最大值。,一般情况:1.不同组分在不同段吸收程度不同 2.难溶组分(LNK),一般只在靠近塔顶几级被吸收,其他级吸收较小;易溶组分(HNK),一般只在靠近塔釜几级被吸收。3.关键组分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四、溶解热 取决于 与 的相对大小1.如果在塔顶 明显大于 上升气体热量传给吸收剂,吸收放出热量全部由 带走,尾气出口温度与进塔吸收剂温度相近,在塔釜温度分布出现极大值。2.明显大于 下降液体热量传给上升气体,吸收放出热量大部分由 带走,吸收液在下降中被气体冷却,接近于原料气入口温度条件下出塔。与 相近,热效应明显 出塔气体与吸收液温度超过入口,热量分配取决于不同位置因吸收而放热情况。,M,L,另:1.若吸收剂挥发性明显,在塔釜几块板上部分汽化,使该汽化的吸收剂与进料气中吸收剂的含量趋于平衡。于是有一个相反作用:吸收放出热量加热液体吸收剂汽化冷却液体 塔中部出现温度极大值2.溶解热的影响 溶解热大,温度变化大,对吸收率影响大 a、温度升高,相平衡常数大,吸收推动力小。b、由于吸收过程要放热,使汽液温差大,除发生传热过程外,还有传质过程发生。复杂性大,返回,3.4.3 多组分吸收和蒸出的简捷计算法,一、吸收因子法 1.吸收因子和蒸出因子 吸收过程定义:A=L/KV i组分的吸收因子或因素(省i)a、无因次数群;b、L/V,K A,有利于吸收;c、分离要求一定:A,N N一定:A,吸收程度 A的大小说明 吸收难易。蒸出过程定义:S=KV/L=1/A i组分的蒸出因子或因素,用A、S表示平衡关系:,2.HortonFrankli 方程(哈顿富兰克林),n 板物料衡算:,用(374)表示各组分在各板汽相量;,依次类推;n=N时,讨论(380):1.计算吸收率的普遍式;2.式中K=f(T、P、组成),而组成不知。计算难3.采用如下简化形式作简捷计算。,1.平均吸收因子法,(381)说明:,2.解(381)式,3.若吸收剂中不含进料组分,例38,计算:,解:查P=1.013MPa,t=38时Ki,100页表中被吸收量,2.平均有效因子法,对于(380):,二、蒸出因子法,特点;与吸收相反,模型塔:图(3-40),计算同于吸收,返回,3.4.4 化学吸收,双膜理论:,被溶解组分与吸收剂中活性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溶质A在液膜中为反应所消耗,传质推动力:CAi-CAL优点:1.吸收容量大 2.吸收率高;设备投资少 3.蒸出不完全(可逆反应),一、化学吸收类型,a.瞬时反应,反应在反应面上完成。,b.快速反应,c.中速反应,边扩散、边反应,反应在反应区上完成。,d.慢速反应,通过液膜扩散时来不及反应便进入气相主体,反应主要在液相主体中进行。,二、化学吸收中的传质速率,二个极端情况:,a.慢速反应,b.瞬时可逆反应,c.对于快速和中速反应,2.反应扩散方程,3.一级不可逆反应,解(3101):,M:无因次,表明在液膜中化学反应速率与 传质速率的相对大小,一级不可逆反应:,(3104)中:,a.快速反应,b.慢速反应,4.二级不可逆反应,(1)瞬时反应,(2)快速反应,式(3114)是隐函数,求解E较复杂,用图(343)表示,很方便。,返回,返回,快速反应的二种极限情况:,图,方程,图,5.可逆反应,(1)一级可逆反应,(2)瞬时可逆反应,三、化学吸收计算,对于物理吸收:,返回,第五节 萃取过程,3.5.1 萃取流程3.5.2 逆流萃取计算的集团法,返回,3.5.1 萃取流程,返回,3.5.2 逆流萃取计算的集团法,同于吸收过程,模型塔(345):,对比:,对比:,对比:,对比:,看例3-9,返回,

    注意事项

    本文(多组分多级分离的过程分析及简捷计算.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