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区域发展的社会技术技术条件分析.ppt

    • 资源ID:5095994       资源大小:252.5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域发展的社会技术技术条件分析.ppt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第四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形成原因: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 产业布局指向 劳动地域分工 区域利益2、表现形式:区域产业结构特色 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影响到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种类偏好、需求规模和购买能力。收入水平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消费观念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三)市场化水平,从市场导向、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影响经济活动。,(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包括狭义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和对需求进行预测。,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的含义与作用,1、含义:指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及地方戏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包括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制度形式、思想意识形态、企业精神等。2、作用:影响经济发展的道路、发展的速度、发展的水平、发展的质量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化战略、文化改造;创新性;,(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一)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1、横剖面方法2、历史地理的研究分析方法:把历史事件、历史因素放在地理背景中去认识其影响及与经济的关系、演化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就是研究区域某一方面或整个人地系统演变的时间过程。,(二)区域历史基础分析的内容,1、历史沿革分析2、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3、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区域人口结构与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五、人口分布分析六、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二、区域人口结构与增长分析,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一)区域人口结构 区域人口结构是从人口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角度来划分的:,1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表示方法,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口数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在区域人口分析中,除总人口性别比例外,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比也是分析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出生婴儿性比例:据研究,受胎时男性与女性为120:100左右,由于片男胎在妊娠期间流产、死胎的机率较大,到出生时,性比例降为105上下。无论古今中外,这个出生性比例都是基本恒定的,上下波动幅度很小。男女分令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0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 采矿业 林业 渔业 交通 建筑 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 缝纫 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2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概念与表示,年龄组的划分与表示,逐龄分组:0岁组(不足1岁),1岁组,2岁组;5岁一档分组:女004岁,59岁,1014岁,;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我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0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组,男1659、女1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影响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战争、饥荒、瘟疫等,年龄构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表21)。在人口统计学中,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22)。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其次,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社会的物质消费结构、各类文化教育设施的配套、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住宅和交通的建设,莫不与人口年龄构成有关,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表21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22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和生产布局特征。,一般将经济活动分为九个部门,即:农业,包括林业、狩猎业和渔业在内;采矿、采石业;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电力、煤气和供水;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旅馆旅游业等);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公共和社会服务。并将上述部门称为第一产业,、称为第二产业,、称为第三产业。,概 念,国际划分,我国划分,将经济活动分为16个部门,即: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部门(农业)称为第一产业,、部门(工业)称为第二产业,其余部门为第三产业。,影响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特点;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科技发展;物质消费;劳务交换水平;经济政策;历史 地理因素。,4.民族构成,概 念,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分 析,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二)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主要指标是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 长率等。,增长率分析,增长类型分析,原始型。特点是两高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其中婴儿死亡率超过200。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人口增长惯性分析,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由于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得在区域妇女生育率已降到乃至低于(或上升乃至高于)人口更替水平时,原有的人口增长(或减少)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自然变动的这种惯性来源于人口的年龄构成。而年龄构成取决于过去历年的妇女生育率和总人口死亡率水平,即过去人口持续、快速的长,会导致今天较轻的年龄结构和较大的育龄妇女比重。这样,即使因经济、技术、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生育率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较大幅度地下降,以至降到人口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中现有的和未来一段时期有较多的育龄妇女人数,将使人口出生率不能很快下降,总人口仍处于增长趋势。同样,惯性作用也会使原来人口减少的趋势在其生育率提高后,总人口还保持相当一段时间减少的趋势。人口惯性还表现在人口生育高峰或低潮的重复性,重复周期与一个人口再生育周期吻合。,2人口机械增长分析,概 念,影 响,后 果,分 析,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经济原因。从个人原因讲,主要是为了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而导致迁移;从区域角度讲,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矿藏、水力、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新铁路等交通干线铺设,新的城市和工矿区的规划建设等原因。另外,城市化(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发展,也是人口机械变动的一个方面。,直接后果:表现为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影响。间接后果:是迁出地区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的迁出,使迁出的抚养、教育费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动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它社会问题。,可见,对区域人口机械变动的分析,不但要对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数量及其素质与构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对迁出或迁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三、人口质量分析,1概 念,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2分 析,人口身体素质分析,应着重分析因营养和地方病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分析的指标主要是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等。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有助于搞清影响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原因,明确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现状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制定区域人口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分析,反映人口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主要有: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等。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文化人口比重;文化程度构成;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思想素质分析,思想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是最难评价分析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人口的思想素质的评价分析,尚无可以直接统计计算的指标,即使定性分析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对人口思想素质的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考察体验。通常可通过对一个区域的社会风气的评价来判断人口的思想素质。,四、劳动力供应分析,1.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2.劳动力资源质量3.就业与失业:下岗、转移、门槛效应与就业政策。4.教育成本与收益:影响到教育政策,1.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包括下列八个部分: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在上述八部分人口中,前三部分人口构成就业人口的总体,为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这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一起构成参加经济活动的人口,即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是已经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后四部分并未构成现实的社会劳动力供给,它们是间接的、尚未开发的、处于潜在形态的劳动力资源。这八部分统称为劳动力人口,即劳动力资源数量总体。在分析时,应分别对这几部分劳动力人口进行分析,以搞清区域劳动力供应的现状与潜力,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的压力之大小。除上述反映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大小的绝对量指标外,对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分析评价还可采用反映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劳动力资源率和反映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一一劳动力资源利用率。,2.劳动力资源质量:,劳动力质量包括,一定体质、智力、知识、技能水平,它一般体现在劳动力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对劳动力“质”的考察主要是从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劳动力质量分析,劳动力的质量对区域发展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区域发展研究中,必须注意劳动力的质量的研究,要准确分析劳动力质量与区域生产力发展的适应程度,积极探讨提高劳动力质量的途径。,就业与失业,教育成本与收益,下岗、剩余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门槛效应”,教育成本组成:个人和社会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教育收益组成:个人和社会的直接和间接收益,五、人口分布分析,1分布原因分析,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如国家兴衰、战争、政治运动、法律政策的变动、人口大规模的迁移等,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交通枢纽等,一般人口也较稠密);社会因素(如民族、宗教信仰、传统的风俗习惯等)。,2分布关系分析,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而区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人口分布。区域分析中,应重点分析人口分布与区域资源分布、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或协调关系。分析指标一般用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比较人口密度和经济人口密度等指标。,六、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承载力),人口的增长是无限的,人口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的,而供人口生存的资源却是有限。如何使人口及其需求增长与区域资源的供给相协调,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适度人口、人口容量和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也就因此而提了出来。,1最先提出适度人口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坎南(ECannan)。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便是最合适的人口。2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1910年出版了适度人口一书,他指出适度人口就是使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额达到最大值的人口规模。且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应地扩大。,3法国人口学家索维(ASauvy)先后于1952年和1954年出版的人口通论上、下册,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适度人口论的著作。在该书中,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之人口”,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除了经济适度之外,还可以有文化适度、政治适度甚至美学上的适度等等,目标不同,适度人口的规模也不同。加以个人福利为目标的适度人口往往少于以国家实力为目标所需要的适度人口。以上学者关于适度人口问题的论述似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考察,而对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考虑的并不很直接。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迅速膨胀,人们越来越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对人口的影响,着手进行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持续供养的人口大小。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内,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提出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是: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此外,所谓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离开了这些前提,就难以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一、政策与区域发展二、制度与区域发展,一、政策与区域发展,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区域政策会改变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能分工,从而影响区域发展。,(一)区域政策的目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有三种类型: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二)区域政策工具即具体的区域性政策。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和间接控制措施。区域发展政策工具:财政投资、财税管理、金融信贷、外经外贸等方面政策。,(三)区域政策效应1、区域政策的效应评价包括分阶段定性评价和具体政策的系统、定量评价。定性分析: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等;定量评价:社会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社会净现值、费用效益比、就业率等)。2、区域政策的博弈分析:如何决策及决策均衡。制度与法律,制度: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是社会游戏的规则。区域制度: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区域制度影响到区域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等。区域制度包括政府行为及行政运作方式、经济制度、人们的观念等。,二、制度与区域发展,(一)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政府:核心地位。经济制度(财政制度、货币制度、土地制度等):形成良好的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起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对制度成本有影响,从而影响区域发展。,(二)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第四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技术是构成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条件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区域发展的可能性,而技术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价各种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适用性或经济合理性,为区域发展中选择适用技术,采用最优技术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从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提供确定科学技术攻关和长远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的依据。,一、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二、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一、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包括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狭义指工程技术进步,广义包括工程技术及管理与决策科学技术的发展2)类型:节约资本型、节约劳动型、中性技术。,2、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2)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技术进步不但引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由于社会分工、协作与专业化的加深,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即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相应扩大了其他部门(特别是新增部门)的劳动需求,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因技术进步,使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需求增加)增加劳动投入。从而可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1、科技人力资源指实际措施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分析:科技人员总量:反映总量和潜力科技活动人员:其总量,区域、部门、行业分布研究与开发人员: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开发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反映后备资源供给,2、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量:反映R&D活动规模,从经费变化趋势、区域间比较、投入强度来分析。经费分布:从活动类型、行业构成、执行部门分析。经费来源: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等。,3、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4、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二、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一)技术扩散概念:技术选择的过程。形式:可见梯度式、跳跃式、双向式等途径:有国际贸易、FDI(对外直接投资)和直接交流(科学文献、国际会议等)模型:传染病模型(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可以用型曲线来描述,即已经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占所有使用者的比例随时间的变化会呈现出型曲线变化)、概率模型(该模型是分析个体所做出的技术采纳决策的一种方法,它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公司在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技术采纳的预期收益)、信息阶梯模型、技术扩散场模型等。,(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引进1)、原因: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存在科学技术的差别(发达与落后、个别领域)。技术引进不等同于先进设备的引进,必须包括软件的引进。2)作用加快技术改造进程,为发展赢得时间。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科技人才。,3)类型:(1)简单的技术转移(无复制和吸收能力)、吸收型技术转移(消化、吸收和复制)。(2)垂直技术转移(主要是指将甲国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移到乙国应用生产,有风险)、水平技术转移。(3)无偿转让、有偿转让。,2、技术选择,标准:1)高产出标准论 优先选择在规定投资资本条件下使产出最大的技术适用于资金匮乏的国家。2)社会极限生产标准论适应社会承受能力,有较高的收益率适用于被国际收支赤字困扰,经济发展困难的国家。3)高积累标准论选择能使经济长期增长的资本积累率较高的技术。4)时间系列标准论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条件对各种标准加以选择。,综合标准经济原则:以最小的技术引进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乘数效应:新技术不仅能为最初引进部门所利用,而且能为其他相关部门所利用。可能性原则:引进技术被推广、消化的可能性。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1)中间技术 1936年,舒马赫(E.F.Schuma-cher)提出“介于镰刀和收割机之间的技术”。2)适用技术 1975年,A.K.N.雷迪 技术选择需要考虑环境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发展的社会技术技术条件分析.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