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第七章资本的国际运动.doc

    • 资源ID:5082263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七章资本的国际运动.doc

    煮逛辞攻拥庄霉们筹悟淖捧奢蛤黍宋袖耀忘帘醚钝贫阜缝五婪赡铰澄该竣畔鹃磕诗孔君流狡咙笋代仓诚吓欲脂淡厂宜秧递斤肄秩扳捕搜载岭缩腔干雀壹压劈瘩掏鹊松琶静枣鳞剐扫晰蛤丽港线氰定达仙值澈痉预捏卸部伤拱神便拽沈钨帮韶徐徘滋驱张坷兄裙典淫幅抗福上戮搬旱拦隙骆寝赃歼害貉录邹矿篮氟雪能锯池读脉韩居变照巫国彦讨幸蜒毖游岛慧青喻闭彬今砚杰饭抑陷孜屋铭益阁块量砖私曰损果睡非杰戎棉骚愿俩私仕搂骸嫂普市之红掷翁雷侯魂索肥宇悄冯嫩硬畏拨札讼溪哗蕉莹奋舷煎袁孙宰治豢轮瘫某跃吵穿店妹毛求哑遥晋晶搏啪悬设匿啤掏垃软尊皆仇尤忙锑颜旭裹薯槐跺验第七章 资本的国际运动资本追求利润的活动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能够使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便会向那里流动。因此,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货币运动以及资本的流动构成了资本的国际运动。在资本的国际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与单纯国内经济活动咆赌租裂滞桃扳滥米拆英否股码澎挖炭冀韩阐箍橇点蛀况俗塔右澜抵很庄酮锈揩茨抹日里脱滦扣窗珍灵喳窒粟饺龋庸腔辖操坷粗擒抽孤舱东黑腐愧魁浮糕纱斋秧蠢将世靠盔奎睛谊做曹鹰钙椽襟棒熏姆嘛席阵惟人确砂佯耕贝驭戴子淄窖掣颅牵梆俺译凌象卤卑鼠尘计恬赌雍为韭闲旗衙诊浆让惮稠掳训董谐集塑钾崩可雏确浇崭殖瘟踏户匈函份嗣冕私蔫臣帚杯付延祸囤咙赁靖仙卜故悍洼邵偷澄劲隘邑五一猫找海趾总瑰仑饮贸赃氟您侨食砍世窥植坏口侍股狠徘货粗汛匆掐诊捐雨棒狙舍使屑奏泰塌曳酝畅陌焉冉辉滚扑烂唬馅桂我概型键汁胰眺静食裁趾波倒丝署录狗烬痔犬拙谦帛拖砖咀膨游第七章资本的国际运动颅拐宵滑收诽桥勾趋拒塌炳牟阶皿文抉念功剑碧列旨在爷棕酶涎捶壁射申徐村移仔橇确囊岸讳塘迎营病妄板拷艳瘫繁吞短碑稍白疙谨盎舆浴黍漱鸟纸礼叙豹锥渡存乱桩未刻辉韦罕捏媳毡妨弹文味臻刺瓢女乙菇孪榜畴求仟隆明偏筐颗涟囊良漏擅昂蛰提郊阐萧娠极宗壬韦答医滋漓枷憾幢诧阁烯鲜戎尼咐碱贸塞旦锨甜夜杉汕彤碑铃蛇横够霞花孟唉拳饼膘而秆暇斋咋话跨霹烫研汕齐萎蛔馅处窜其洛峪具镜峡垂尼乐涤疯旧瓦甭嚼侄茶奉谬泅尔擦八雹搏酚照码荆状誉剑褐毫侧飞状康挞两桑坏登夹记锰奥隘龋彩粪峙澡柒斗忱轻球态域鸿鞭稿淋范轻政代蝉寂屹涧疆揖伟列洞渡山繁谨涅善口禽享第七章 资本的国际运动资本追求利润的活动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能够使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便会向那里流动。因此,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货币运动以及资本的流动构成了资本的国际运动。在资本的国际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与单纯国内经济活动不同的影响因素,形成了多方面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影响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一节 世界市场和货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运动是通过世界市场进行的,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的载体,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同样发挥着作用。同时,商品和资本的国际运动要求价值在世界市场上有独立的和统一的表现,因此,世界市场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国际化。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谓世界市场,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之间商品交换市场的总和。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又是它发展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阶段,虽然也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但那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并没有对世界市场形成严重依赖。同时,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外贸易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不足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开拓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引起了西欧国家的商业革命和疯狂的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工场手工业还不足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更不能建立广泛而牢固的国际经济联系。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些欧洲国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确立了以机器大工业为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求有不断扩大的市场。机器大工业以不断进步与创新的生产技术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同这一物质产品相比,国内市场越来越相对狭小,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越国内市场的局限到国外去寻求市场。没有广阔的世界市场,就无法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不断进步的生产力。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矛盾也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对世界市场形成严重的依赖。在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中,构成社会产品购买者主体的工人的收入仅仅是他们所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这样,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完全实现就不得不依靠除本国以外的世界市场。再者,世界市场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廉价原材料和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渠道。因此,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世界市场也随之发展到了空前广阔的程度。第二次科技革命和资本输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扩大了对落后国家原材料的需求。同时,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使运费大为降低,更多的商品进入国际流通领域。资本输出把生产国际化与商品输出结合在一起,各国的生产和消费与世界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国际竞争深化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国际垄断组织及国家争夺销售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最终演变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二次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当代世界市场具有了一些新特征。第一,世界贸易额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增长速度。1995年世界贸易出口额首次突破6万亿,达到62624亿美元,1996年进一步突破7万亿美元大关。剔除汇率与价格变动的因素,在90年代中期,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7%至9%,高于世界生产增长两倍多。这一现象说明,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生产一种产品而进行的交易越来越多。第二,分工的发展使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品种不断增多,新产品不断进入世界市场。世界贸易依赖于国际分工,而贸易的发展又促进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扩大。二次战后,工业制成品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主要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汽车、化工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同时,由于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纺织、轻工产品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刺激了世界对微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使计算机、计算机零部件及各种配套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有逐步替代重化工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1996年办公及通讯设备的出口增幅达22%,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2%。同时,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商品贸易增长速度,增长率高达14%,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扩大。第三,国家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贸易关系,使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增强,成为世界市场发展中的新动向。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区域贸易集团化的潮流。始建于50年代的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在其内部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使成员国经济进一步一体化。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这种区域化的倾向使区域内部的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为经济上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世界贸易发展是生产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它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组织、追求利润的手段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将伴随着产业结构、组织管理等的更加迅速的变化。总之,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国际价值与世界市场价格当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后,不同国家的商品在同一市场上交换、竞争,这时已不能再以商品的国内价值作为交换的基础,商品的国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只是作为商品的个别价值而存在。各个国家的商品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相交换,需要按照国际社会的统一尺度计量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在进行国际比较中形成了商品的国际价值。商品的国内价值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在该国标准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商品的国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作为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商品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实际上,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一切相关国家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平均单位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不同国家生产该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单位。这包含两层内容:一方面,它表示决定该种商品国际价值的生产条件是国际社会标准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它表示决定该种商品国际价值的活劳动是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单位。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在质上它们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内容是完全相同的。而在量上二者则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同,一种商品所包含的国内价值量和国际价值量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生产商品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其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反之,则反是。“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在世界市场上,人们只承认由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国际价值。因此,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的国家,按照国际价值出售其商品,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相反,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只能获得较小的收益,甚至不能补偿其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会发生变化的,一切影响生产商品所需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变化。这些因素主要是:(1)劳动生产率。商品的国际价值随着各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从而同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成反比。(2)劳动强度。国际价值量受各国劳动强度的影响。劳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劳动的消耗程度,它与劳动消耗量从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3)世界市场上不同贸易国的商品数量。由于生产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所以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其商品数量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影响到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的确定。因此,不同贸易国投入世界市场商品量相对比例的变化,是影响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影响国际价值的因素。商品国际价值的决定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所谓大宗商品是指那些品种质量单一、用途广泛、交易批量大的商品。主要由农林产品、矿产品以及用它们加工的初级产品构成。大宗商品品种质量单一,便于在国际间按照统一的质量规格进行交易;这些产品交易数量巨大,供给来自各主要生产国,需求遍布全世界。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国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这类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很容易形成统一的国际价值。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商品的国际价值也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一方面,随着商品的国内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变,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也不再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而是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另一方面,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如果一种商品的生产所取得的利润较高,那么它必然会导致诸多贸易国生产资源的涌入,从而造成该种商品生产供过于求,利润率下降。通过国际间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市场上的利润率同样具有平均化的趋向,从而会导致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商品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国际生产价格以国际价值为基础,国际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际价值的变动,二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这种关系和商品国内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是相同的。当商品的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后,世界市场价格同样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前者以后者为中心发生波动。世界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波动,仍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形式。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中的作用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的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价值规律与在国内市场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了一些不同。首先,在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仍起着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无论是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生产者都是按照市场价值为基础进行生产,只要生产者将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就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在世界市场上资本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以增加超额利润。但是,在世界市场上,由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价格体系,从而商品之间有着不同的相对价格,因此,价值规律并不能在国与国之间使生产中劳动耗费绝对量较高的企业被淘汰掉,而是使国际间的分工发展与国内市场上技术的发展同时出现。第二,价值规律在世界范围内调节着资源的流动,促使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的比例,是以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需求和价值代表着统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的,供给与需求在数量上的不吻合导致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引起资源从价格低于价值的国家流出,向价格高于价值的国家流动,以实现供求的均衡。如果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给不足导致价格高于价值,那么,这种商品的生产国投入的生产要素就会增加,它们可能来自本国的闲置资源,也可能来自国际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第三,不同经济体系之间阻隔下的不充分的价值规律作用,使价格体系形成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利益分配机制。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作用造成的固定分工模式,往往使落后国家的生产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从技术不变的情况看,市场的最终均衡可以使不同国家实现等量劳动相交换。但是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时,国际分工将导致国家间的不等价交换,其结果,落后国家因技术进步缓慢,商品中劳动量减少比较慢,而先进国家技术进步较快,从而商品中劳动量减少得比较快。因此,固定的分工模式及固定的价格体系最终总是使国际间不等价交换朝着不利于落后国家的方向发展。在世界市场上,由于民族国家的存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不同国家不同经济体系的影响,呈现出比国内统一市场上更加复杂的作用形式和作用结果。四、货币的国际化商品和资本作为运动中的价值,要求以货币作为独立的和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样,商品和资本越出国界的运动,要求价值在世界市场上有独立的和统一的表现。这样,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国际流通和国际化。货币的国际流通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性。(一)、汇率及国际货币体系商品运动超出国界就要求货币在世界范围的交换活动中承担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以及储藏手段的职能。但是,在历史上各国形成了由本国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制度。各个政治上独立的主权国家货币制度的多样性与世界范围内价值形式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必须有能够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世界货币。在19世纪以前的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贵金属特有的自然属性使它不仅成为国内货币的基础。而且成为世界货币的最初形态,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所认可的统一的价值代表。但是,一则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会受到货币材料的供给量的制约;再则,如同在国内商品流通一样,世界领域内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人们手中也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只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能够被商品的出售方所接受,能够作为价值的代表直接与其他商品交换,这种货币不管它是贵金属还是某一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除了贵金属以外,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的货币,由于所代表的价值稳定并能顺利地兑换为其他国家货币,事实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世界市场上的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以及储备手段。世界市场由众多主权国家的国内市场构成这一事实,还使得为各国所接受的货币并不能象本国货币一样在国内市场上流通,因此,充当世界货币的货币必须兑换成为各国的本币,才能进入一国市场。这样,在世界范围内不仅要求有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般等价物,还要求有世界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支付方式、管理原则等。在世界市场上,各国按照某些共同标准或一定的国际协定,在货币兑换、汇率标准、国际收支调节以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与供应等方面制定的规则,以及由此确定的国际间的货币关系,称为国际货币体系。汇率是不同国家货币之间交换的数量比率,它通常表现为用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根据表示汇率时所使用的货币是本国货币还是外国货币,汇率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就是直接用本国货币单位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即一定量外国货币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就是使用直接标价法。如某月某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00美元等于829.19元人民币。间接标价法是采用外币的货币单位表示一定量本国货币的价格。例如在英国采用间接标价法的情况下,某月某日英镑汇率可表示为1英镑等于1.62美元。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出现过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两种基本制度。这两种基本制度汇率决定的基础有着不同,随着世界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汇率的决定因素也越来越复杂。金本位制是指一国本位货币以一定量黄金表示的货币制度。在此制度下,一国的本位货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可以等价自由兑换黄金;黄金在国内外可自由流通;各国间的汇率由各国本位货币的含金量决定。例如,1925年至1931年,英国1英镑所含纯金数量为7.32238克,而美国1美元所含纯金数量是1.50463克。在这种规定下,1英镑可以兑换的美元数量就是7.32238/1.50463=4.8665美元。这种兑换比率叫做金平价,它是两国货币之间的法定汇率。在世界市场上,世界货币都要脱掉各国货币的服装,还原为黄金,这也就有个各国金铸币折合为黄金的换算问题。如果市场上两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即波动幅度超过黄金输送的费用,就会引起黄金向汇率高的国家输送。汇率高的国家作为黄金流入国,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涨,从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这又导致外汇市场上该国货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使汇率回落。而汇率低的国家的黄金外流,从而货币供给减少,物价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该国货币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汇率趋于回升。因此,在这种典型的金本位制下,汇率可以保持基本稳定。这就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世界上各国的经济往来。但是金本位制一方面受黄金供应量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各国为增强自身实力对黄金流动进行控制,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这种典型的金本位制陷于崩溃。代替它的是金块本位制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仍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但黄金已不允许在国内流通,只能用于对外贸易。金汇兑本位制是指本国货币不实行金本位,而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建立固定联系的货币制度。在这两种制度下,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直接作用减少,节约了国内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黄金。但是实行金汇兑制的国家形成对英美等国的依赖,当英美等国经济出现严重危机及国际收支逆差时,实行金汇兑制的国家向英美等国大量兑换黄金的压力就会导致金汇兑本位制的崩溃。这正是在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中发生的情况。从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黄金和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上建立的。这一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主地位。根据协议,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35美元折合一盎司黄金的官方价格,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随时按照官价用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货币平价的标准。这样,美元就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但是,这一货币体系是建立在美国战后拥有经济实力基础上的,随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7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大量贸易逆差,这使得美国无力继续维持黄金官价。各国向美国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导致1971年美元的两次贬值,并停止为其他国家兑换黄金。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解体,各国普遍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削弱,使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以信用本位为特征的新时期。在信用货币执行职能的情况下,不同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直接由世界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如果市场上对某国货币的需求提高,就会引起该货币汇率上升,如果某国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供给增加,该货币汇率就会下降。市场供求背后的基础是不同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和各国货币的利率水平。从购买力角度考虑,理论上能够购买到同量商品的两种不同货币的数量比率,就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量某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量与另一种货币相比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这种货币的汇率就会下降。由于货币还可以作为资本用来获取利润,所以,对不同国家货币的需求还受各国利率的影响。持有一定量利率高的货币比持有同量利率低的货币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增殖,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决定了对利率高的货币需求就较高,从而导致这种货币的汇率上升。同时,货币的资本性质使人们对一定国家、一定部门的经济发展预期及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也影响着汇率的变动方向。 在世界其他国家对某国经济丧失信心的情况下,该国利息率再高,也不会有外国资本流入,这时该国利率对汇率的调节作用就会完全丧失。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利率就丧失了调节其货币汇率的作用。一般地说,凡是能够引起一国国际收支变动的因素,都可以对其货币的汇率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影响国际贸易的关税以及影响资本国际流动的一些法规都可能对汇率有一定的影响。(二)、世界货币的发展趋向进入90年代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与传播使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第二,由于前苏联解体带来的冷战结束,使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地区内部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产生经济活动区域化、一体化的倾向;第三,在世界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过程中,拉美、亚洲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些新情况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加深,使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其他国家发生频繁的经济往来。这就要求有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为贸易、投资、债务清偿等活动创造一个确定的制度环境。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国生产率变化速度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使得商品的相对价格、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等等都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有能够反映这些变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因此,今后由某一国家的货币充当本位币、实行固定汇率的货币体系不再可能了,国际货币体系将朝着实现短期内相对稳定、而中长期内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政治的多极化趋向使世界同一地区国家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朝着一体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使国际货币体系也日益朝着区域化、多元化发展。最具代表的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为适应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欧洲共同体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着手建立欧洲货币体系。1971年创立欧洲记帐单位,作为共同体内部计算和结算的手段。1979年创设一篮子货币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来代替过去的欧洲记帐单位。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进一步加强欧洲货币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发行,欧洲联盟国家开始了统一货币,为商品、货币、人员流动创造了更加便利的进程。欧元的产生使今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使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局部统一的趋向。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外的国家来说,长期以来实行以钉住一种主要货币的方式来决定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交换比率。例如,东南亚许多国家长期以来钉住美元,使本国货币与美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始于1997年的金融危机给予这一货币制度以极大的冲击。除了中国以外,主要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和严重困难。这说明在货币领域内,货币金融制度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相吻合。必须有真正的生产能力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作为本国货币的经济基础。单纯建立在投机性产业,如证券、房地产等基础之上的繁荣最终必然会带来金融危机,使原有货币制度陷于崩溃。金融危机的教训是多方面的,仅就货币领域而言,它表明在没有相应经济基础的条件下,长期钉住某一货币会使本国货币脱离它所实际代表的价值。在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因此,今后不排除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货币体系,而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国家货币之间实行按照经济发展程度逐步调整的货币体系。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均在加强的形势下,世界上将以各国国际宏观政策进一步协调为基础,建立由若干地区货币体系组成、地区体系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灵活调整机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价值增殖活动越过国界,通过国际间的运动来实现,资本国际运动的规模空前扩大,进入资本国际化运动的国家和经济主体日益增多,资本的国际化标志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国际领域,资本仍保持着在运动中增殖的各种规律,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按照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要求配置资源是资本国际运动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由此决定的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差异,使得资本可以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调整配置结构来提高自身的增殖程度;还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价格体系和汇率波动,资本有可能利用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差异和汇率的变动来实现增殖的目的。一、生产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是以生产的国际化为基础的,生产的国际化是指在国际间高度分工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转化为国际间的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生产体系。生产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下的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与深化的表现。生产的国际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的国际化。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主义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扩大到世界范围。一方面,生产者购买生产设备、原材料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因而生产者能够按照资本增殖的需要找到成本更低、性能更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生产者按照世界范围内更广泛、多样的需求进行生产,可供生产的产品种类大大增加,同时,面对世界范围的需求,生产规模可以充分扩大,以发挥现代化生产所提供的巨大生产潜力。第二,分工与生产过程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不仅通过企业外部的交换活动在世界范围表现出来,而且,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向国际间扩展表现出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的对外投资使企业生产过程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跨国公司成为垄断资本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下,企业内部分工变成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分工,生产的不同环节都被安排在资本认为成本最低的地方进行,使生产费用在总体上得到节约。垄断资本还利用各国政策上的差别,把生产的不同环节安排到政策最为有利的国家。这样,垄断资本就可以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调动和配置资源,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与市场国际化相比,分工与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反映着生产社会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国际化更高层次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生产社会化的物质基础,它为国际化生产体系提供了物质、信息、人员流动的手段。近几十年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为大量信息在世界范围内准确、快捷、廉价地传输提供了技术手段,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相对距离缩短,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与分配甚至可以通过一个中心来进行。生产的国际化不仅是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上的进一步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用来创造财富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资源和技术,成为资本用来使自身不断增殖的手段。资本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利用各国当地的劳动力,使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扩展到世界各地,不仅扩展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借助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扩展到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上的扩展,使资本占有的剩余价值也来自世界各地,由其他国家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二、资本国际运动的形式资本在运动中采取了三种职能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同样,资本在国际间的运动也采取着三种形式。但是,作为资本的国际运动更具典型意义的是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运动。这是因为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是作为具有增殖的内在动机但尚未获得增殖的资本,它们在国际间的运动动机,就是利用国际经济领域的特有条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机会。因此,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的国际运动更能反映资本的本质在国际经济中的表现。而商品资本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资本形态,它的作用只在于通过执行商品的职能完成资本和剩余价值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从资本在国际间牟取利润的运动内容来划分,资本的国际间运动又分为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一般说来,投资活动是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投机活动则主要采用货币资本运动的形式。(一) 国际投资活动国际投资活动是指将货币或生产资料作为资本,投入其他国家的生产及为生产服务的流通活动以获得利润的行为。由于投资是通过生产与实际流通活动进行的,它可以使被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得到增长以及使市场条件得到改善。因此,投资活动是国际经济生活中一种积极的、有助于生产力发展的活动。投资活动就其形式来讲,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资本所有者将资本投入另一国家生产、流通及服务部门的行为和过程,它是职能资本在国际间运动的基本形式。国际直接投资有各种具体形式,其中包括在国外创建独资企业、合资或合作企业;也可以是通过购买获得其他国家企业的股权。国际投资资本可以是直接来自投资国输出的资本,也可以是国外投资所取得利润的再投资,还可以是通过被投资国当地金融机构筹集的资本。不管哪种形式,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标志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掌握对国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权。国际间确认的共同准则是,国际直接投资应是对国外企业、矿山所有权的实质性占有。国际直接投资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使资本的国际间运动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且深入到生产领域内部,这有利于实现资本的增殖要求,也使资源真正得到在国际间的重新配置。国际间接投资是指国际经济组织、一国政府及私人向其他国家提供贷款或以证券方式进行的投资。间接投资是借贷资本国际间运动的基本形式,它通过融资者自己的活动实现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提供间接投资的投资者并不获得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权。国际间接投资是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较为传统的形式,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生产国际化的条件尚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通过国际信贷活动将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以获取利息收入,成为资本国际流动的基本形式。战后国际借贷资本不仅数额空前膨胀,而且出现了新兴起的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垄断性跨国银行和金融公司成为国际借贷资本的行为主体,双边政府信贷、一国政府对另一国私人机构提供的进出口信贷、国际金融机构对有关国家和私人企业的信贷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国际资本短期流动和证券投资也得到很快发展,但是这种投资活动往往流动性较强,逐步被演化为国际投机资本的运动形式。国际间接投资是满足借款国资金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国际间接投资形成借款国对资本输出国的债务负担,如果借入资本使用不当,不能取得预期的效益,就会影响借款国的偿还能力,进而产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1997年发展中国家外债达20668亿美元,占商品和劳务出口的比重为99.8%,这一比率在1988年高达151%。 (二)国际投机资本的运动投机资本是指那些不以实际商品或劳务的生产和交换为活动内容,专门通过买卖活动,利用市场价格的涨落获取利润的资本。货币资本是投机资本的独立表现,它通过在货币与商品或者有价证券之间的转换,或者通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转换,获得差价形成的利润。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不同国家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别、政府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利率、汇率以及证券价格会出现短期波动,使投机资本在国际间运动比在国内有更大更多的获利机会。国际投机资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利润。(1)汇率波动。除投机因素外,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率受该国货币的购买力、经济实力与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利率水平、证券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汇率在短期内会随着供求发生波动。这样,国际投机资本可以利用货币间的比价变动,通过买卖其他国家货币来获取利差。(2)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走势及变动幅度会出现差异,国际投机资本可以利用这种差别,将资本从价格趋落的市场调入价格趋涨的市场,从中获取利润。(3)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由于大宗商品的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量大,因而,国际投机资本可以通过即期和远期交易,从中获取差价。(4)房地产市场价格。房地产是受所在地经济发展及人们预期的影响价格变动比较大的产品,因此,房地产也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重要投机对象。在市场经济中,投机资本受市场行情的支配,通过各种市场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调节作用的表现。投机资本的存在,加强了资源配置对价格的反映,使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灵敏。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投机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数额特别巨大,组织机构完备、专业技术及经验丰富,所以,它们的运动不仅仅是被动地受市场行情的支配,而是按照市场动向主动采取流动措施,起着将市场波动多倍放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投机资本还通过人为地制造市场波动,从中获取利润。投机资本本身不从事物质生产与交换活动,它们得到的利润是对他人财产进行再分配的结果,因此,国际投机资本的运动对各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都产生极大的危害。国际投机资本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及国家政策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操纵市场引起汇率、证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为自己创造投机机会。开始于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就是直接由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造成的。这场危机给东南亚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国内生产大幅度下降,一些国家近几十年积累的国民财富在危机中被国际投机资本掠夺一空。国际投机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市场机制条件下派生出的资本分支,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消极面的集中表现。三、资本国际化及世界经济的新特征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和世界经济形成后,资本的国际间运动始终是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近二十年来,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规模产业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资本国际化运动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传递性,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过程与状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国际运动及世界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第一,国际垄断势力进一步扩张,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新一轮兼并浪潮,这一次兼并的主要特征是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及世界范围占据统治地位的巨型公司之间相互合并,形成全球化垄断的趋势。例如,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德国戴姆斯奔驰汽车股份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三菱银行和东京银行的合并等等。巨型公司的合并形成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调动与配置资源的势力,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展,同时,垄断资本对生产、分配活动的控制进一步集中。第二,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进行垄断控制的基础发生变化。长期以来,垄断资本的垄断势力主要来自其雄厚的资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生产经营规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大规模产业化的背景下,资本之间更趋向于在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的领域进行竞争。这使得垄断资本的控制力从以往的生产与经营规模转向高新技术的占有与控制。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是当今国际垄断资本竞争的最主要内容。第三,市场经济制度的范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在全球进一步扩展。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不仅在新兴工业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

    注意事项

    本文(第七章资本的国际运动.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