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ppt

    • 资源ID:5053361       资源大小:6.24M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ppt

    高 山 仰 止,制作 浙江浦江二中 黄 旭 宝,5-22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注释】(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4)斐然:斐,音,有文彩的样子。(5)裁:裁剪,节制。,【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朱熹论语集注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啮指痛心,【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论语禅解】木铎之任,菩萨之心。,南怀瑾论语别裁“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载,返国后,已是六十九岁。鲁哀公见孔子回国,虽表热烈欢迎,可惜懦弱无能,不会重用孔子,孔子也不求仕途。这时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便天天在杏坛上为弟子讲学,并删定群经,为万世立教,从此不再离开鲁国。,11-13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注释】(1)訚訚:音,和颜悦色的样子。(2)行行:音,刚强的样子。(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读解】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 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 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 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据说 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了!”不久,果然 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所 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孔子深 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都是他比较满意的。只有子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混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政)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子路一生,刚毅不挠,遇事义无反顾,最后死于卫国孔悝、蒯瞶之乱,临死仍不失君子本色,结缨而绝,虽死而其守死善道、能辨明伦之精神,至今千古传诵。当死讯传至鲁国时,孔子非常伤痛的说:忆!天祝予!祝,断也,孔子感叹说:是天要断了我的道啊!跟失去颜渊一样的哀伤。,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4)与:在一起的意思。(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慎。,【评析】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读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 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 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 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用行舍藏的道 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不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的呀!,【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安贫乐道,随遇而安;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暴虎冯河”是无智愚勇,“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才是大智大勇。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虎冯河者,无谋愚勇,不足成事,11-15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注释】(1)瑟:音,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朱熹论语集注 程子曰:“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也。”家语云:“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评析】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读解】谁能升堂入室?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 好再来一个说法。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未 入于室也。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井 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内室。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 所掌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了,已得其奥妙。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手。升堂入室,才是追求。,【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不满意,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说了上面这番话。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读解】论语讲要 集解马注:“子路鼓瑟,不合雅颂。”雅颂之音,令人心气和平。子路性情刚勇,弹瑟或许欠缺和平的意味。说苑修文篇、以及孔子家语,都说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所以孔子说:“在我门中的仲由,弹瑟为何弹出这样的音调。”门人不解孔子的语意,因此不敬子路,孔子再用比喻解释,仲由的造诣犹如已经升堂,尚未入室而已。,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注释】道:学说。桴():小木伐。从:跟随。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与:通“欤”,语助词。材:通“才”,人才。,朱熹论语集注 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其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评析】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论语禅解】正为点醒子路而发,非是叹道不行。,【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感慨大道难以实行,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同时对子路的过于自信提出了批评。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学说,由于孔子的政治学说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结果他的主张均拒不见用。孔子也故而说自己要漂洋过海去九夷,这不过是一句愤激之言。子路为人有勇力,行事比较直率。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扬中匡正缺失,引导子路前进。,【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1)。夫子矢(2)之曰:“予所否(3)者,无厌之!天厌之!”,【注释】(1)说:音,同“悦”。(2)矢:同“誓”,此处讲发誓。(3)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卫灵公夫人南子,美而淫乱。有一天,卫灵公请南子同车出城浏览名胜,召孔子陪乘同行,孔子深感卫君好德不如好色,不久便又离卫去宋了。,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颜渊病逝,还只有40岁,英年殂谢,当年孔子已71岁了。孔子视颜渊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悲叹圣道将无人继承,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读解】论语讲要 孔子尝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又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来此世间,是由天命以自尧舜至周文的道统,教育人民。在其三千弟子中,颜子最能了解孔子之道,他听孔子与言终日,不违如愚。他在孔子的心中,是道统的继承人,是圣教的辅佐者。颜子一死,孔子遽失辅佐,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之何。因此,有天亡我的感受,所以发出如此悲痛的叹息。,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2)人之为恸而谁为?”,【注释】(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2)夫:音,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记叙孔子吊颜渊之丧的哀恸之情。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中,可看出颜渊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孔子把传道寄希望于颜渊,在好学和尊师方面,颜渊起到了旁人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是孔子,才能识颜渊之才德,正是颜渊才能赢得孔子的哀痛热泪。可见其师生之情深。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孔子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颜渊死后,曾子是个很好的传道者,接着有子思、孟子等连绵不绝。儒学就是这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逐步发展至今。,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伯牛: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弟子,他以德行著称。问:探视。牖:窗户。亡:死,死亡。斯人:这样的人,这个人。斯:这,这样。,孔子的另一位因德行而有美名的学生是冉伯牛。冉伯牛有恶疾,孔子前去探望,伯牛因身染恶疾,不想见人,孔子从窗口拉着他的手沉痛的说:“是命啊!这样好的人,而有这样的疾病,唉!这是命啊!”,【读解】钱穆论语新解:孔子深惜其贤。故重言深叹之。,【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冉伯牛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痛惜冉伯牛有德行而患恶疾。冉伯牛德行甚高,是孔门次于颜渊、闵子骞的高行者,患恶疾将死,孔子前去探望,与之痛诀,连声叹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表达痛惜之情。,【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注释】之:动词。往,去。武城: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长。弦歌:弹琴唱歌,指武城人在学习礼乐。莞()尔:微笑的样子。焉:怎么、哪得。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的门弟子。戏:开玩笑。,【读解】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县城,怎么用得用著礼 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给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 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 的风貌却是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性质是一 样的,总之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 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达到,用鸡刀用牛刀有什么关 系呢?圣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 布自己的错误。的确,圣人也是人,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 的。这没有什么可怪。可敬的倒是子游,“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这样的县官,是武城县百姓的福气。,【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一贯主张以礼乐教化人民。子游在担任武城长官之后,并没有因为所治理的地方小而松懈,同样认认真真地实施孔子的教诲。孔子内心表示赞许,又惜子游之才,现在不能让他治国安邦,所以说出“杀鸡焉用牛刀”的比喻,以后这句话形成成语,形容大材小用。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使用开玩笑自解,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读解】论语讲要 礼记学记篇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但在轻松的言辞里,却能显示礼乐教育的重要,即无论治理天下国家,以至像武城这样的小邑,都要实施礼乐教育,这才是为政之道。,9-11颜渊喟然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注释】喟()然:感叹的样子。弥():更加,越发。瞻:往上看或往前看。忽焉:忽然。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诱:诱导。,博:广博。约:约束。卓尔:高远特立貌,亦作“卓然”。从:跟从。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读解】循循善诱的艺术 这是孔门第一高足的学习体会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对 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从而感到自己无 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 成语的来历。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诱导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思考问题,使学生能 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 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可用于行政方面,使之成为一种领导 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 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 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或者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这 种方式的好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风细雨,容易 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所以,无论你做老师还是做领导人,乃至于做家长,都应该 掌握循循善诱的艺术。,【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是颜回对孔子的道德学问的赞美。颜回的这番话是他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讲了三个问题:孔子道德崇高,学习精深,难于企及:教学方式方法独特可取,博文约礼,使人精进不舍;自已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中,虽欲依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读解】论语讲要 这一章经文专门讲道。颜渊喟然叹曰。喟,是叹息声。叹有二义,一是赞叹孔子,一是颜子感叹自己。以下文分三段。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读解】钱穆论语新解 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1923、叔孙武叔(1)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3),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4),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5)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释】(1)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2)子服景伯:鲁国大夫。(3)宫墙:宫也是墙。围墙,不是房屋的墙。(4)仞:音,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5)官:这里指房舍。,子贡对孔子之德,非常的崇敬,仰慕。当时鲁大夫叔孙武叔,对人说子贡贤于孔子,子贡马上否认这件事,他说自己的境界就好像高到肩膀的墙,而孔子的境界则有如高好几仞之墙。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又指出一般人的好,就如土丘一样,而孔子之德性,如日月一样,是不可超过的,不可毁伤的。另外,陈子禽也有类似的说法,也都被子贡指正。,【读解】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人们常用是否“入门”来形容学习的深浅程度。未入门的人 是“门外汉”,根本还是外行,因为他并不知道门内是些什么,有 些什么珍贵的东西。另一种说法是,没入门时,在外面看一座房 子常简单,一眼观尽。但当你入得门去时,才会发现里面非常 复杂,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东西房屋,南北厅堂。所以,越入 门越觉得深,越入门越觉得自己原先的了解太浅薄。这是一般人 的经验。子贡在这里也正是用这种一般人的经验来说明问题的。当他 听到别人赞美他比老师孔子更贤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实事求 是地加以辩驳。用他的比喻来说,自己好比是一堵齐肩高的围墙,人们要认识自己很简单,门都不需要进,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内 部的一切都在眼中了,包括“室家”(夫妻住的寝室)都可以看得 清清楚楚,没有什么遗漏。而老师孔子就不同了,如果还是用围 墙来作比喻,他那围墙就非常之高,假使你找不到门进到里面去,里面的一切,包括宗庙的华美,房屋的多种多样,你根本就不知 道。正因为你连门都找不到,入不了门,不知道里面的深浅,所 以你才会认为没有什么。,子贡的意思很清楚:叔孙武叔之所以说我比老师还贤,是因 为他只能见到我这个矮围墙里面的东西,而老师的围墙里面到底 有些什么,由于他连门都没有入,所以根本就不知道。这就叫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我固然很浅,那只能见浅的人 本身不也很浅吗?所以,他说出孔子不如我的话来,也是可以理 解的嘛。这就是子贡,雄辩而明事理,不自我标榜而是维护老师的声 誉。不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还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的道理。所以,当你尚未进入某一个门时,切勿乱发滥言,妄加评议,以 免贻笑大方,暴露出自身的浅薄来。,【论语禅解】卓吾曰:对痴人不得不如此浅说。方外史曰:世间痴人都如此,向他说极浅事,他便见得深;向他说极深理,他既不知,反认作浅。,南怀瑾论语别裁 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古人的文字,两个地方的形容词用得不同,子贡说自己的墙矮,人家就看穿家中的内室,“室家”两个字,严格说来就是夫妻的寝室,连私生活的房间都看见了,一眼看到底,这是子贡在形容自己。而在讲到老师的时候,就很恭敬,不用“室家”两个字了,而用“宗庙”,在古代的制度,“宗庙”是敬祖宗的地方,最高的地方。这两个形容,一个对自己很随便,一个对老师的很恭敬,这就看到古文文字的逻辑概念,身份不同,下的句子形容词都不同,古人是注意到这些要点,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释】毁:毁谤。无以为:不要这样做。丘陵:小山头。逾:超越。无得:不能。自绝:自己与对方断绝关系。多:副词。只是,恰好是。不知量:不知自量,不自量力。,【读解】圣人不可毁 所谓“圣人日月心”。真正的圣人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普照天下,不受人间的影响。你赞美它也好,你毁谤它也好,它还是照样没有偏私地照临你。即 使你躲进房子里不要它的照临,那也对它毫无损伤,它还是会一 如既往地交替照临人间。这就是太阳、月亮的品质,圣人的情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没有这么高的品质,没有这么宽广仁厚 的情怀。我们就算好一点的人,出类拔苹,也最多像座山丘,总 有被人超越的时候。不过,山丘也罢,日月也罢,有一点是可以让我们受到启发 的。一个人,行得端,坐得正,走自己的路,倒不必去管人家是 否赞美你、毁谤你。他自绝于你,对你也同样没有什么损伤,虽 然你没有山丘那么高,也没有太阳、月亮那么光辉,那么不可企 及,但这一点道理却是相通的。圣人不可毁,普通人也不见得就一定可毁。对于那些自不量 力的人,我们又何必去放在心上呢?,【读解】论语讲要 孔子的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凡是未得其门而入的人,不可像叔孙武叔那样妄出言语。,【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便毫不迟疑地站出来,维护老师的威望,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子贡代表众弟子捍卫老师的崇高人格,实际上也是捍卫自己的人格,是师生一起在捍卫真理和正义。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自子贡之口还带有感情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二千年后的我们来说,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他的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这样一位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读解】李泽厚 论语今读,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