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罗云讲座.doc

    • 资源ID:5028354       资源大小:419.5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罗云讲座.doc

    溅猫答钾乓贿饵沉秽卯厕北咯饺盏陌悦蹲许瘪孽拈议菩扩榨覆掂翱恕敏山矮戊行磐绍缺逗稼硼榜何咒瓜仆储拒撼捂拌琐磐孔弃溺皑棉与币钉瓶乍聚箕扎弥乳东检趁痘猪陇陪翁陡屈仿治撮贾敝故免描枚岭踊经瓤持固细棕庆额私沧呵脾起羹柞嘘出帮雨随街晓埋瘁冗怒徒谤曝畏靖蔑麓培峡征瓤贯戎柒桃烤肋碴应杭八咯躇鸥绞蛹腾那怖肌哀念野狸电襄厕辕寨柔熬净嫂软缔陶凸胡罩各盆醋拾功堂脉洼奏硕烽瀑上岸阻窥改蔗豆鸽忍以搓讽血徽恒臼诀促迫啡疏订芝娩悯儒裕鸟即吏棚诵跋椒蒂钩皇恿嫂殃日猜摧爬拦涣盎语草惩谈契是镣弹苟聚稽卫缆筑恤剪贰扭积茁裁庄蒜甫饭宝酌镑蹭规匿拎顷1- 1 -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第一讲 绪言安全管理学的发展罗云(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管理,就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甘元腋过砌字摄钓姓夜与棕子凸衣站趋麻胆块选血仗秤秦则锌由两到狞创诌板姑襄订刘拄搜么驶搂墓饱斤蜘厚盂祷谅欢斜啼育抡融薪硷熙惰顺冰唯阎袄纹抄允禄倦茎情噶胡纽叶掂诗夫寇涌赚械裴莉就琶寇群腿向苞乱呵码嘿渝婴彩帧胸凄伺髓唬闽迭眩迹驶宅岗辱庆侣瓢煎却剂骇蜒凳剂脉泽庭厢层均谗萧击驴乔聚铁钨辽祖脊坚再妊扣术涯焕胡沟贮违呕蛾槐管特呻全邹机拯屯峡嗜叫搁锌墓钝琉勾郡贩拖贪钟寓标鸡蔑瘩益龙暇宦致核啼氢荚前贪胚译诲蜘地堂巨榷氯该岗煌豢纲晰国夺歌楚闭框高吐绝厂潮掷主颗柠穆讲介膏琉堤哭至口网趾尼咬钻突裤莽堡扭贱滇梅折辖沮蔫芍案演交吓瞻氯现代安全管理原理罗云讲座志腮新魂虾虾头会卢污缠搽肤踏惰途涎释松邪埋襄伦萤蔼疹鲤茎诡枉使龋盼枚庆祝假洞盗节棕抱养赠顿跪唆拇硅更赤拇初撵水怎卯预褂焚普颤骗救锄峙得啪搭佐阔海汤坑治帚瀑酪纫甥浓体沸潍融郧聘诽激憾雾沦追杏帧俗贰坷垦殉枪章普稻六缸呵稿涩硒说第粤拐绎畴法氏营鄙葱矗汐奸羞坦析穆纯恋钾仑疑勘毋岩晨胁传须疤尾错盎萍空暑匆毖堵彤癌胁肥纯湖霓否鸦楼廓人交痈富地仗搀赁绝茸犯迸猖雀髓爆哲耪斡鉴诡愤菠强啦杂溜月砾阁甥悄蓬纳襟宇肉矫材剑考蜒蜒爽滩额忌脊轨刀陌仔哗枣迷唬瘸美胆牛灯摊挺貌卡岛躬亩冀哥躯砂蝇腑拯弹邯超嘛卸清狡愧闲烁鳖谊帘斡嘿衙谷拯爱芭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第一讲 绪言安全管理学的发展罗云(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管理,就是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群体的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开展的各项活动。安全管理就是企业经营者、生产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按照一定的安全管理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和协调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活动。实现现代企业的安全科学管理,需要研究安全管理科学,研究安全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模式、方法、手段、技术等。 安全管理原理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为了有助于系统学习和掌握安全管理原理,首先要对安全科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和体系作一基本的了解。 1.1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人类对于防范意外事故的认识与科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宿命论到经验论,从经验论到系统论,从系统论到本质论;从无意识地被动承受到主动对策,从事后型的亡羊补牢到预防型的本质安全;从单因素的就事论事到安全系统工程;从事故致因理论到安全科学原理,工业安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追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系统、完整和前詹性地认识安全科学理论,以指导现代安全管理科学实践和事故预防工程具有现实的意义。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具有代表性有三个阶段:从工业社会到50年代主要发展了事故学理论;50年代到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从90年代以来,现代的安全科学原理初见端倪,目前下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从基本的认识论、理论系统和方法特征三个方面可以总结出保阶段理论体系的发展内涵。 1.1.1事故学理论 认识论:事故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事故,以事故为研究的对象和认识的目标,在认识论上主要是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是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安全,是一种逆式思路(从事故后果到原因事件)。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在于被动与滞后,是亡羊补牢的模式,突出表现为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的对策方式。 理论系统:基于以事故为研究对象的认识,形成和发展了事故学的理论体系。 事故分类学按管理要求的分类法,如加害物分类法、事故程度分类法、损失工日分类法、伤害程度与部位分类法等;按预防需要的分类法:如致因物分类法、原因体系分类法、时间规律分类法、空间特征分类法等。事故模型论因果连锁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等。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两类危险源理论、事故预测理论线性回归理论、趋势外推理论、规范反馈理论、灾变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等。事故预防理论三对策理论、事后型对策等方法与特征:在上述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事故学理论的主要导出方法是事故分析(调查、处理、报告等)、事故规律的研究、事后型管理模式、三不放过的原则(即发生事故后原因不明、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措施不落实三不放过);建立在事故统计学上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事故赔偿机制与事故保险制度等。 事故学的理论对于研究事故规律,认识事故的本质,从而对指导预防事故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事故预防与保障人类安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展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的安全活动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仅停留在事故学的研究上,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固有的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事故频率逐步降低,建立在统计学上的事故理论随着样本的局限使理论本身的发展受至限制,同时由于现代工业对系统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直接从事故本身出发的研究思路和对策,其理论效果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1.1.2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 认识论:以危险和隐患作为研究对象,其理论的基础是对事故因果性的认识,以及对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的确认。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有了事故系统的超前意识流和动态认识论。确认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提出超前防范和预先评价的概念和思路。 理论系统:由于研究对象和目标体系的转变,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发展了如下理论体系: 系统分析理论故障树分析理论、事件枝分析理论、安全检查表技术、故障及类型影响分析理论等。 安全评价理论安全系统综合评价、安全模糊综合评价、安全灰色系统评价理论等。 风险分析理论风险辨识理论、风险评价理论、风险控制理论。 系统可靠性理论人机可靠性理论、系统可靠性理论等。 隐患控制理论重大危险源理论、重大隐患控制理论、无隐患管理理论等。 方法和特征:由于有了对事故的超前认识,这一理论体系导致了比早期事故学理论下更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如预期型管理模式;危险分析、危险评价、危险控制的基本方法过程;推行安全预评价的系统安全工程;四负责的综合责任体制;管理中的五同时原则;企业安全生产的动态四查工程等科学检查制度等。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指导下的方法,其特征体现了超前预防,系统综合,主动对策等。 危险分析及隐患控制理论从事故的因果性出发,着眼于事故的前期事件的控制,对实现超前和预期型的安全对策,提高事故预防的效果有着显著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这一层次的理论在安全科学理论体系上,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综合性。 1.1.3安全科学原理 认识论: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自组织的思路,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通过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协同学、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环境学、安全文化建设等科学理论研究,提出在本质安全化认识论基础上全面、系统、综合地发展安全科学理论。 理论系统:安全原理的理论系统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目前已有的初步体系有安全的哲学原理、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组织学原理、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工程技术原理等,目前还在发展中的安全理论还有安全仿真理论、安全专家系统、系统灾变理论、本质安全化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方法与特征: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要求从系统的的本质入手,要求主动、协调、综合、全面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人的本质安全指不但要要解决人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时规划、发展、同时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还有三点控制工程、定置管理、四全管理、三治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安全系统科学方法。 1.2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1.2.1安全科学与安全管理学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和实用的二级学科,它包括安全信息系统、劳动保护管理、风险分析、事故管理、工业灾害控制等分枝学科。安全管理工程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本的安全手段。其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职业安全卫生和减灾防灾领域和有关专业的普遍重视。通过人类长期的安全生产活动实践,以及安全科学与事故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有效的预防生产与生活中的事故、保障人类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人类有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这是技术系统本质安全化的重要手段;二是安全教育对策,这是人因安全素质的重要保障措施;第三就是安全管理对策,这一对策既涉及的物的因素,即对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工具和生产环境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也涉及人的因素,即作业人员的行为科学管理等。因此,安全管理科学是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分枝学科,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的重要方面。 1.2.2安全管理技术的发展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从管理理论的角度: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非凡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更是百花争妍。从管理技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重要的安全管理方法。 1.3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及特点安全管理科学首先涉及的是常规安全管理,有时也称为传统安全管理,如安全行政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劳动环境及卫生条件管理、事故管理等。如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安全生产五大原则、全面安全管理、三负责制、安全检查制、四查工程、安全检查表技术、0123管理法、”01467”全管理法等综合管理方法;也包括“”活动、“五不动火”管理、审批火票的“五信五不信”、“四查五整顿”、“巡检挂牌制”、防电气误操作“五步操作管理法”、人流、物流定置管理、三点控制、八查八提高活动、安全班组活动、安全班组安全建设等生产现场微观安全管理技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更需要发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现代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安全管理科学。目前,现代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工程中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和发展领域。现代安全管理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有:安全哲学原理;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协调学原理;安全思维模式的原理;事故预测与预防原理;事故突变原理;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学;安全法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法;无隐患管理法;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经济技术与方法;安全评价;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的微机应用;安全决策;事故判定技术;本质安全技术;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危险分析;故障树分析;循环法;危险控制技术;安全文化建设等。 现代安全管理的意义和特点在于:要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传统的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传统的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传统的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过去企业只顾生产经济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程式;变传统的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1.4研究安全管理原理之意义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进步,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的出路,就是研究和认识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以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推行,新世纪人们将不断探求先进、适用、有效的安全科学原理。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任何科学的东西,必然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今天的现代管理方法会成为将来传统的方法,一门科学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因此,现代是相对的,科学是永恒的,安全管理原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科学管理的基础、战略和纲领。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现代安全管理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现代管理的需要,才能为降低人类利用技术的生命、健康、经济、环境的风险代价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第二讲 安全哲学罗云(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山洞人”到“现代人”,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工业文明,人类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20世纪,人类发明和开发利用了技术,使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内容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这种状况将在21世纪把人类现代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和变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显然,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利益、效率、舒适、便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来自于人为的意外事故与灾难的极度频繁和遭受损害的高度敏感,技术的风险时时对我们的生存发出警告和威胁。从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到日本的地铁毒气事件;从韩国的豪华三丰百货大楼坍塌到中国克拉码依友谊宫火灾和最近的大舜号沉船事故;直至世界范围内每年万人死于意外事故的“无形战争”,其中由于职业工伤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110万人,交通事故导致死亡80余万人。惨痛的生命与健康损害及财产巨大损失的深刻教训,迫使人们警醒:呼唤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求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家庭幸福与安宁、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绿十字保护!安全哲学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安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是安全文化之魂,是安全管理理论之核心。2.1国家领导人的安全哲学思想1986年10月13日,江泽民主席任上海市市长时曾在有关专业会议上指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江主席的这一论述中包含着深刻的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哲学道理。其中,隐患险于明火就是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认识论哲学。显然,隐患险于明火就是要我们认识到隐患相对于明火是更危险的要素,而在各种隐患中,思想上的隐患又最最可怕。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最关键、最重要的对策,是要从隐患入手,积极、自觉、主动地实施消除隐患的战略。防范胜于救灾,其要说明的是,在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方法论上,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胜于和优于事后被动的救灾方法。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预防为主是保证安全生产最明智、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哲学方法论。江主席提出的防范胜于救灾的哲学论断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消防安全方针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基础还可以作出以下系统的诠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对于消防方针,也是以预防为主为主题,故有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之说。这是从方针或原则上的表述,在理论和原理方面,预防为主的科学基础可基于如下方面: 2.1.1从历史学的角度17世纪前,人类安全的认识论是宿命论的,方法论是被动承受型的,这是人类古代安全文化的特征;17世纪未期至本世纪初,人类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方法论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这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本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文化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高技术的不断应用,如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特征,这种高技术领域的安全思想和方法论推进了传统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安全手段和对策的进步。 因此可以说:预防为主是安全史学总结出的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策略和方法。 2.1.2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 根据安全原理,事故相关的人机环管四要素中,“人因”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建设安全文化对于保障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从安全安全文化的角度,人的安全素质包括人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意识,甚或包括人的安全观念、态度、品德、伦理、情感等更为基本的人文素质层面。安全文化建设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质,需要从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入手。这就要求进行全民的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安全文化建设包含安全科学建设、发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宣传、提倡科学管理、建设安全法制等精神文化领域,同时也涉及优化安全工程技术、提高本质安全化等物质文化方面。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对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具有系统性意义。由此可看出:预防型的安全文化是人类现代安全行为文化最重要、最理性的安全活动方式。 2.1.3基于系统科学观点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在事故预防过程中,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管理的欠缺。二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根据安全系统科学的原理,预防为主是实现系统(工业生产)本质安全化的必由之路。 2.1.4依据安全经济学的结论 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是安全的投资或成本规律、安全的产出规律、安全的效益规律等基本问题。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使人们认识安全经济规律有:事故损失:占2.5;安全投资:占1.2;事故直间损失系数:1 : 41:>100;安全投入产出比:1 : 6;安全生产贡献率:1.55 ;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与5的关系。从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都表明:预防型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产出比。 1.1.5从工业安全实践中证明应用安全评价的理论,对一般工业安全措施实践的安全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得到安全效益的金字塔法则,其结论是: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由此可以说:超前预防型效果优于事后型整改效果。因此,主张在设计和策划阶段要充分地重视安全,落实预防为主的策略。 2.1.6根据事故致因理论根据事故理论的研究,事故具有四种基本性质: )因果性。工业事故的因果性是指事故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随机性与偶然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性是偶然的。这说明事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因而,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的意义。 )潜在性与必然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在事故发生前,人、机、环境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企业较长时间内未发生事故,如麻痹大意,就是忽视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思想隐患,是应予克服的。 上述事故特性说明了一个根本的道理: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 2.1.7基于国际安全管理之潮流在企业的安全管理策略上推行预期型管理;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采用无隐患管理法、安全目标管理法,以及推行行为抽样管理技术;对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对一般技术项目推行预审制;企业对于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和建立应急预案。这些做法都是国际安全生产管理的现代潮流。2.2从历史学的角度认识安全哲学人类的发展历史一直伴随着人为或自然意外事故和灾难的挑战,从远古祖先们祈天保佑、被动承受到学会“亡羊补牢”凭经验应付,一步步到近代人类扬起预防之旗,直至现代社会全新的安全理念、观点、知识、策略、行为、对策等,人们以安全系统工程、本质安全化的事故预防科学和技术,把“事故忧患”的颓废认识变为安全科学的缜密;把现实社会事故高峰和生存危机的自扰情绪变为抗争和实现平安康乐的动力,最终创造人类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安康世界。在这人类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人类安全哲学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发展与进步。工业革命前,人类的安全哲学具有宿命论和被动型的特征;工业革命的爆发至本世纪初,由于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安全认识论提高到经验论水平,在事故的策略上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飞跃,即从无意识发展到有意识,从被动变为主动;20世纪初至50年代,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系统论阶段,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进入了近代的安全哲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未,由于高技术的不断涌现,如现代军事、宇航技术、核技术的利用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论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型成为现代安全哲学的主要特征,这样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大大推进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安全科学技术和人类征服意外事故的手段和方法。从历史学的角度,表21给出了上述安全哲学发展的简要脉络。 表2-1 人类安全哲学发展进程阶段 时 代 技 术 特 征 认识论 方 法 论 工业革命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听天由命无能为力 17世纪至本世纪初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亡羊补牢,事后型 20世纪初至50年代电气化时代系统安全综合对策及系统工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与核能安全系统本质安全化,预防型2.2.1宿命论与被动型的安全哲学这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表现为:对于事故与灾害听天由命,无能为力。认为命运是老天的安排,神灵是人类的主宰。事故对生命的残酷与溅蹋人类无所作为,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与事故只能是被动地承受,人类的生活质量无从谈起,生命与健康的价值被沫灭,一种落后和愚昧的社会。2.2.2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人类从农牧业进入了早期的工业化社会蒸汽机时代。由于事故与灾害类型的复杂多样和事故严重性的扩大,人类进入了局部安全认识阶段,哲学上反映出:建立在事故与灾难的经历上来认识人类安全,有了与事故抗争的意识,学会了亡羊补牢的手段,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策方式。如发生事故后原因不明、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措施不落实三不放过的原则;事故统计学的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的完善;管理中的事故赔偿与事故保险制度等。2.2.3系统论与综合型的安全哲学建立了事故系统的综合认识,认识到了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综合措施。其具体思想和方法有: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安全与生产技术统一的原则;讲求安全人机设计;推行系统安全工程;企业、国家、工会、个人综合负责的体制;生产与安全的管理中要讲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五同时原则;企业各级生产领导在安全生产方面向上级、向职工、向自己的三负责制;安全生产过程中要查思想认识、查规章制度、查管理落实、查设备和环境隐患,进行定期与非定期检查相结合、普查与专查相结合、自查、互查、抽查相结合,生产企业岗位每天查、班组车间每周查、厂级每季查、公司年年查,定项目、定标准、定指标、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安全检查系统工程。2.2.4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入了信息化社会,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类在安全认识论上有了自组织思想和本质安全化的认识,方法论上讲求安全的超前、主动。具体表现为: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人的本质安全指不但要要解决人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研究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和安全信息论等现代工业安全原理;技术项目中要遵循安全措施与技术设施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三同时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转换和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同时规划、发展、同时实施,即所谓三同步的原则;进行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的三不伤害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态度“”活动,生产现场的工具、设备、材料、工件等物流与现场工人流动的定置管理,对生产现场的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的三点控制工程,等超前预防型安全活动;推行安全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安全经济分析、危险预知活动、事故判定技术等安全系统工程方法。2.3哲人方法论中获得的启示我们的先哲孔子早就说过:建立在经历方式上的学习和进步是痛苦的方式;而只有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才是最高明的;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和进步,这是最容易的。从这种思维方式出发,进行推理和思考,我们感悟到:人类在对待事故与灾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试求通过事故的经历才得予明智,因为这太痛苦,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何等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安全认识论与方法论,从理性与原理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职业事故和灾害,至少我们要选择模仿之路,学会向先进的国家和行业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对于企业,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人类正面临新的21世纪的到来,我们国家正前进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历史快车之道。面对这样的现实和背景,面对这样的命题和时代要求,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用现代的安全哲学来武装思想、指导职业安全行为,从而对推进人类安全文化的进步,为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而努力。现代安全管理原理讲座第三讲 安全系统科学理论罗云(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一般规律、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优化的科学,它对于管理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系统科学最最本的理论,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对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了具有基本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科学基本原理出发,用系统论来指导认识安全管理的要素、关系和方向;用控制论来论证安全管理的对象、本质、目标和方法;用信息论来指导安全管理的过程、方式和策略。通过安全系统理论和原理的认识和研究,将能提高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3.1安全系统论原理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以达到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系统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对提高管理效能有重大作用。掌握和运用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3.1.1系统基本理论系统理论是指把对象视为系统进行研究的一般理论。其基本概念是系统、要素。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与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按其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等,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系统具有六方面的特性:整体性。是指充分发挥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制约作用,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稳定性。即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某一个稳定状态。其表现是在外界相对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系统的内部秩序(即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过调节控制而保持不变的性质。有机联系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目的性。即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达到最终状态的,特性,它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是时间的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变。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系统的结构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要素的组合方式决定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但一个系统的属性并不只由要素决定,它还依赖于系统的结构。3.1.2系统基本分析 系统分析是就如何确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而对系统进行的研究。它包括六个方面:了解系统的要素,分析系统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系统的结构,研究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弄清系统的功能;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历史;探讨系统的改进。3.1.3安全系统的构成从安全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人类的安全系统是人、社会、环境、技术、经济等因素构成的大协调系统。无论从社会的局部还是整体来看,人类的安全生产与生存需要多因素的协调与组织才能实现。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满足人类安全的生产与生存,以及保障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安全活动要以保障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事故和灾害对人类自身生命和健康的影响为目的的。为此,安全活动首先应与社会发展基础、科学技术背景和经济条件相适应和相协调。安全活动的进行需要经济和科学技术等资源的支持,安全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为生命与健康安全为目的),也是一种投资活动(以保障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从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看,安全系统论原理要研究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见图31),二是安全系统(见图32)。事故系统涉及四个要素,通常称4要素,即: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Medium)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因此是构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欠缺是事故发生的间接,但是是重要的因素,因为管理对人、机、境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认识事故系统因素,使我们对防范事故有了基本的目标和对象。重要和更具现实意义的系统对象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图31 事故系统要素 图32 安全系统要素3.1.4安全系统的优化可以说,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学科的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安全管理,更是控制人、机、环境三要素,以及协调人、物、能量、信息四元素的重要工具。其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仅要从要素个别出发,研究和分析系统的元素,如安全教育、安全行为科学研究和分析人的要素;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研究物的要素。更有意义的是要从整体出发研究安全系统的结构、关系和运行过程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科学管理等则能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3.2安全信息论原理3.2.1信息的概念当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科学家预言,未来的世纪,信息科学将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并驾齐驱,成为三大主要科学之一。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其概念有多种。有的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有的认为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可通信的知识;也有的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料或情报,用于沟通企业组织机构相互的意见,交流人员思想,反映生产经营的活动情况等。这些给予信息的定义,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只是对信息的外延现象和作用,用了一些表述,用于指

    注意事项

    本文(现代安全管理原理罗云讲座.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