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ppt

    • 资源ID:4986523       资源大小:1.56MB        全文页数:14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ppt

    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背景,一个多世纪以来,厌氧处理过程只是被用于处理高浓度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将厌氧处理过程应用于污水处理的主要生物处理阶段,即二级处理阶段是很少的。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能源价格的急剧上升从而减小了好氧处理技术的吸引力。尤其是海湾战争后,在发展中国家,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直接或间接利用可再生生物能的技术,为此又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节约能源的厌氧技术。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UASB反应器的出现,人们又开始对厌氧处理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使得厌氧消化在近几十年又成为废水生物处理的热门技术。,考虑其主要优点及巨大的应用潜力,厌氧处理过程应该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可行和最不易受攻击的核心技术。而且从目前的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来看,如果不考虑厌氧处理技术需要后处理以对有机物、致病菌和营养物达标的话,对厌氧处理技术几乎提不出缺点来:1、原来普遍认为厌氧处理过程稳定性差,但现在研究者和工程者却发现厌氧处理过程是非常稳定的。只是厌氧处理过程应该在适当方式下运行,这意味着厌氧处理过程首先应该被工程者和运行者充分了解;,背景,厌氧处理的优势(1),背景,2、厌氧反应器初次启动缓慢的缺点已成为过去。因为对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越来越多的了解,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活性的厌氧污泥能够从正在运行的反应器的内获得用于新的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如果适当的接种物能够获得的话,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满意的成功;3、一些工业废水的处理可能需要进行pH控制。但对于其它类型的废水,如:城市污水和生活污水,能够在不添加化学物质的情况下保持在理想的pH范围;4、厌氧菌能够很容易地适应低温条件。已有研究者成功地在低温条件下高速率地进行厌氧处理;,5、厌氧菌能够忍耐许多的毒性物质。过去一直认为产甲烷菌和乙酸菌对各种毒性物质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事实上,形势并不象过去想象的那么严重:首先,毒性物质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程度和抑制机理越来越清楚;再者,现在已有了解决对策。实际上,除了甲烷菌对氯化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氯化醇更敏感外,好氧异氧菌和产甲烷菌对毒性物质表现出相似的敏感性。Donlon等人利用UASB反应器快速脱毒、降解硝基芳香族化合物。也有研究表明烷基酚和偶氮染料能在厌氧条件下降解;6、反应器的恰当设计、建设和适当运行能够完全去除厌氧反应的恶臭问题。,背景,厌氧处理的优势(2),厌氧处理与传统的好氧处理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1、厌氧处理过程中不需要氧;2、厌氧处理过程所产生的剩余污泥比好氧处理过程少320倍;3、好氧过程产生的污泥在能够安全处置前必须先在专门的厌氧污泥消化池内稳定。所以,在厌氧处理过程中,曝气和污泥处置费用这两项与好氧废水处理有关的最大的费用将会被戏剧性地减少。,背景,厌氧处理的优势(3),背景,Anaerobic Treatment:The COD in wastewater is highly converted to methane,which is a valuable fuel.Very little COD is converted to sludge.No major inputs are required to operate the system.Aerobic Treatment:The COD in wastewater is highly converted sludge,a bulky waste product,which costs lots of money to get rid of.An 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is in essence a waste sludge factory.Elemental oxygen has to be continuously supplied by aerating the wastewater at a great expense in kilowatt hours to operate the aerators.,既然前面提到的一些厌氧技术的缺点能够解决,人们常常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好氧处理技术不能快速地被经济的、更具有吸引力的、概念上更古老的厌氧处理技术替代呢?,背景,事实上由于污水的一些特点,如:污水的低COD浓度、高SS浓度、相对较低的温度、负荷波动等常常会对厌氧的运行、费用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夸大了厌氧处理过程的困难。但Rittmann 和 Baskin 研究了污水这些特点对厌氧处理过程的影响,并进行了量化估计,认为通过认真地选择厌氧处理技术、适当的反应器设计和恰当的运行控制,这些困难大部分是能够克服的。,高速厌氧反应器的出现,为成功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将厌氧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水生物处理提供可靠保证,背景,“高速”曾经用于污水污泥消化池的设计,但现在广泛用于指至少符合下述两个基本条件的厌氧处理系统:1)在高负荷条件下能够保证反应器内高浓度的高活性的污泥;2)污水能够与反应器内污泥的充分接触。高速厌氧反应器越来越被认为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主要技术。如果能与其它方法适当结合,厌氧处理技术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得起的、适当的废水处理技术。,考虑到厌氧处理的高稳定的特点,在现代卫生工程规划和发展中,高速厌氧处理的概念应该取代传统的非稳定的好氧处理的概念,背景,High rate anaerobic treatment is a mature technology.At least 1200 full-scale plants have been documented world-w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effluents(the actual number is estimated at 2500.),主要内容,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部分第二代厌氧处理工艺(反应器)第部分第三代厌氧处理工艺(反应器)第部分其它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1.1 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 1.2 参与厌氧消化过程的微生物 1.3 厌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第部分污水厌氧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部分污水厌氧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1 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厌氧消化)是指在无氧条件下,借助厌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并使之转变为小分子的无机物质(主要是CH4、CO2、H2S等)的处理过程。厌氧消化涉及众多的微生物种群,并且各种微生物种群都有相应的营养物质和各自的代谢产物。各微生物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互营共生的微生物系统。对厌氧消化过程的认识经历两阶段理论、三阶段理论和四阶段理论等几个阶段。,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两阶段理论,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被认为是由不产甲烷的发酵细菌和产甲烷的产甲烷细菌共同作用的两阶段过程:第一阶段常被称作酸性发酵阶段,即由发酵细菌把复杂的有机物进行水解和发酵(酸化)成低分子中间产物,形成脂肪酸(挥发酸)、醇类、CO2和H2等;因为在该阶段有大量脂肪酸产生,使发酵液的pH值降低,所以此阶段被称为酸性发酵阶段或产酸阶段;第二阶段常被称作碱性或甲烷发酵阶段,由产甲烷细菌将第一阶段的一些发酵产物进一步转化为CH4和CO2的过程。由于有机酸在第二阶段不断被转化为CH4和CO2,同时系统中有的存在,使发酵液的pH值不断上升,所以此阶段被称为碱性发酵阶段或产甲烷阶段。,研究表明,产甲烷菌能利用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和H2/CO2,但不能利用两碳以上的脂肪酸和除甲醇以外的醇类产生甲烷,因此两阶段理论难以确切的解释这些脂肪酸或醇类是如何转化CH4和CO2的,两阶段理论没有全面反映厌氧消化的本质,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三阶段理论,Bryant(1979)提出三阶段理论:认为产甲烷菌不能利用除乙酸,H2/CO2和甲醇等以外的有机酸和醇类,长链脂肪酸和醇类必须经过产氢产乙酸菌转化为乙酸、H2、CO2等后,才能被产甲烷菌利用。乙酸是产甲烷阶段十分重要的前体物质,在厌氧反应过程中大约有70的CH4来自乙酸的裂解。三阶段理论包括:,第一阶段是水解发酵阶段,在该阶段,复杂的有机物在厌氧菌胞外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如纤维素经水解转化为较简单的糖类;蛋白质转化为较简单的氨基酸;脂类转化为脂肪酸和甘油等。继而这些简单的有机物在产酸菌的作用下经过厌氧发酵和氧化转化为乙酸、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醇类等。如多糖先水解为单糖,再通过糖酵解途径进一步发酵成乙醇和脂肪酸,如丙酸、丁酸、乳酸等代谢产物。蛋白质则先被水解成氨基酸,再经脱氨基作用产生脂肪酸和氨。,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二阶段是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把除乙酸、甲酸、甲醇以外的第一阶段的产物,如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醇类转化为乙酸和H2/CO2。产氢产乙酸细菌将有机酸氧化形成的电子,使质子还原而形成氢气,因此该类细菌又称为质子还原的产乙酸细菌;,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三阶段,产甲烷细菌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产生的乙酸和H2/CO2转化为CH4。产甲烷细菌利用不同的基质,即利用H2、CO2和其它一碳化合物,如CO、甲醇、甲酸、甲基胺等以及分解利用乙酸盐形成甲烷。形成的甲烷中,约30的甲烷来自氢的氧化和二氧化碳的还原作用,70的甲烷来自乙酸盐。因此乙酸盐的降解形成甲烷是甲烷形成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四阶段理论,几乎与Bryant(1979)提出三阶段理论的同时,Zeikus(1979)等人在第一届国际厌氧消化会议上提出了厌氧消化的四阶段理论,在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同型产乙酸过程,即由同型产乙酸细菌把H2/CO2转化为乙酸。但这类细菌所产生的乙酸往往不到乙酸总产量的5。具体见下页的图 从两阶段理论发展到三阶段理论和四阶段理论的过程,是人们对有机物厌氧消化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有机物厌氧消化过程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微生物菌群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产酸菌,产甲烷菌,复杂有机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氨基酸、糖、脂肪酸、乙醇),甲酸、H2、CO2,丙酸、丁酸,乙 酸,CO2、CH4,水解胞外酶,产酸菌,产氢菌,同型产乙酸菌,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通过前面对厌氧消化过程四阶段理论的分析可认为厌氧消化过程由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四个阶段组成:首先,在产酸菌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水中复杂的有机物(用N6H13NO5表示)被转化为溶解性有机物(用C6H12O6表示),即 接下来在产酸菌的作用下,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三种主要的挥发性脂肪酸 乙酸、丙酸和丁酸,另有一小部分溶解性有机物被用于合成微生物(用C5H7NO2表示),即 微生物合成所需的N,一方面来源于反应(1),另一方面为防止由于N源不足使反应(2)受到抑制,在配水中加入了一部分氨氮,(1),(2),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第三步是产氢菌利用丙酸、丁酸形成乙酸、甲酸、H2和CO2 等,即 其中的甲酸、H2和CO2可被同型产乙酸菌转化为乙酸或被甲烷菌转化为甲烷,乙酸则可在甲烷菌的作用下直接转化为甲烷,即,(5),(6),(7),(4),(3),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2 参与厌氧消化过程的微生物,通过对前面的四阶段理论分析可知:厌氧消化过程可认为是由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四个阶段组成,各个阶段分别由相应的细菌类群完成:水解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菌群产甲烷菌群,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水解发酵菌群,水解发酵菌群为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细菌群,该类细菌将各类复杂有机质在发酵分解前首先进行水解,因此该类细菌也称为水解细菌。在厌氧消化系统中,水解发酵细菌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1)将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在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成小分子的水溶性有机物;2)将水解产物吸收进细胞内,经过胞内复杂的酶系统催化转化,将一部分供能源使用的有机物转化为代谢产物,如脂肪酸和醇类等,排入细胞外的水溶液中,成为参与下一阶段生化反应的细菌菌群(主要是产氢产乙酸细菌)可利用的物质。水解发酵细菌主要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属于异养菌,其优势种属随环境条件和基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2、产氢产乙酸菌群,产氢产乙酸细菌能将产酸发酵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酸、丁酸、戊酸、乳酸、和醇类等,进一步转化为乙酸,同时释放分子氢,产氢产乙酸反应主要在产甲烷相中进行。,从以上三种反应可以看出,三者的,由于各反应的自由能不同,进行反应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乙醇、丁酸和丙酸的反应分别在氢分压小于0.15atm、210-3atm和910-5atm下能自动进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降低氢分压必须依靠产甲烷细菌来完成。所以一旦产甲烷细菌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放慢了对分子态氢的利用速率,其结果必定是放慢产氢产乙酸细菌对丙酸的利用,接着依次是丁酸和乙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厌氧消化系统中一旦发生故障易出现丙酸的积累。,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3、同型产乙酸菌群,同型产乙酸细菌能代谢H2/CO2为乙酸,为利用乙酸的产甲烷菌提供了形成甲烷的基质,又能代谢分子氢,使厌氧消化系统中保持低的氢分压,有利于厌氧发酵的进行。,4、产甲烷菌群,产甲烷菌是参与厌氧消化过程的最后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细菌群。它们和参与厌氧消化过程的其它类型的结构有显著的差异。产甲烷菌是一个特殊的、专门的生理群,具有特殊的产能代谢功能。也就是说产甲烷菌是能够有效地利用氧化氢时形成的电子,并能在没有光或游离氧和诸如硝酸盐和硫酸盐等外源电子受体的条件下,还原二氧化碳为甲烷的微生物。,1.3 厌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厌氧处理过程,尤其是高速厌氧反应器,不仅仅限于对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已经有大量厌氧处理技术正在应用或准备用于对下列污染物的去除(“High rate”anaerobic wastewater treatment is not limited to removal of bulk organic pollution in wastewater.There are a number of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with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1、硫酸盐还原过程用于去除或回收重金属和元素S;(sulfate reduction for th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heavy metals and sulfur)2、脱氮作用用于去除硝酸盐以便将毒性污染物转化为无毒物质(denitrific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nitrates to bioremediation for the reakdown of toxic priority pollutants to harmless products),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有机污染物,CH4+CO2,厌氧微生物,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硫酸盐还原过程,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硫化物与金属生成沉淀,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硫化物被氧化为元素S(在微氧条件下),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脱氮作用,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terephthalate to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by a complex microbial community.(对苯二酸盐通过复杂的微生物菌群厌氧降解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第部分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厌氧微生物菌群对难降解物质的矿化作用(以对苯二酸盐为例),安息香酸盐,对苯二酸盐,乙酸和氢气,甲烷,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己有了100多年的历史。1896年英国出现了第一座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消化池。至40年代,澳大利亚出现了高效、可加温的消化池,处理效率有所提高。这些反应器均是将污水或污泥定期或连续的加入消化池,经消化的污泥和污水分别从消化池底部和上部排出,所产生的沼气从顶部排出。,2.1 第一代厌氧反应器,1955年,Schroefer及其合作者提出了厌氧接触法(AC)用于处理食品包装废水,取得良好的效果。该工艺采用了类似于好氧活性污泥的工艺流程,将出水引入单独的沉淀池,并进行污泥回流,以维持反应器中高浓度的生物量和较长的SRT,提高反应器的效能。AC实际是一个厌氧活性污泥系统。除气器是一个去除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的装置,使生物污泥在液固分离器中沉淀下来。工艺运行所需要的SRT可通过调整剩余污泥排放量而实现,而与SRT相对应的HRT的范围则取决于废水的强度和反应器内的生物量。,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厌氧接触工艺的诞生,标志着厌氧消化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开发的厌氧消化工艺常被称为第一代厌氧反应器,其典型代表就是普通厌氧消化池和厌氧接触工艺,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2.2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们对厌氧工艺机理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反应器内保持大量的微生物和尽可能长的污泥龄是提高反应效率和反应器成败的关键,开始出现了以提高厌氧微生物浓度和停留时间、缩短液体停留时间为目标的第二代厌氧反应工艺。其典型代表有:厌氧滤器(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流化床(AFB)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AFE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厌氧滤器(AF),厌氧滤床工艺的特点是反应器中增设了填料床,微生物附着填料表面并附着在填料表面生长,并通过水力冲刷作用更新。进水和回流的出水沿反应器整个横截面分布,向上流过滤料层。悬浮态污泥和附着式污泥截留在滤料层内,进行处理反应。出水从滤料层上部出来,集中排放。出水一般进行回流,保持合理均匀的水力负荷,避免进水流量的波动变化,从而使反应器内保持均匀的水力学状态。反应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一般0.54d,而体积负荷为515kgCOD/(m3.d)。生物量一般是由滤料内水流形成的水力状态控制,多余的生物量被冲出系统。AF反应器主要用于处理含悬浮物较少的可溶性有机废水,如化工废 水、小麦淀粉污水、生活污水等等,在处理高悬浮物废水时易引起反应器的堵塞。,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中废水通过布水系统进入反应器底部,布水系统能够使废水比较均匀地流过由絮状或颗粒污泥组成的污泥床。随着污水与污泥相接触而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污泥床扰动。在污泥床产生的气体中有一部分附着在污泥颗粒上,自由气泡和附着在污泥上的气泡上升至反应器的顶部。污泥颗粒上升撞击到脱气挡板底部,这引起附着气泡的释放;脱气后的颗粒污泥沉淀回到污泥层表面。自有气体和从污泥颗粒释放的气体被收集在反应器顶部的集气室内。液体中包含一些剩余的固体物和生物颗粒进入到沉淀室内,剩余固体和从生物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并通过反射板落回到污泥层上面。,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weir:排水堰baffles:突块Sludge granule:污泥颗粒Sludge bed:污泥床,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厌氧流化床(AFB)能够获得很高的有机负荷率。荷兰的Heijnen的实验证实,利用AFB处理已酸化的酵母污水,COD容积去除负荷率可高达50kgCOD/m3.d以上,HRT可缩短至1h。在UASB等厌氧反应器中,传质往往成为提高负荷率的限制因素。而在AFB中,由于液相(污水)和固相(生物膜)间有效接触面积大,相对运动速度高,因此传质效率高,构成了该工艺的一大特点。,在AFB中传质速率远大于生化反应速率传质将不再成为提高流化床去除效率的限制因素,厌氧流化床(AFB),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AF和UASB反应器的发明,推动了以微生物固定化和提高污泥与废水混合效率为基础的一系列新的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究和发展。如:厌氧流化床(Anaerobic fluidized bed reactor,简称AFB)厌氧附着膜膨胀床(Anaerobic attached flim expanded bed,简称AAFEB)厌氧生物转盘(Anaerobic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简称ARBC)挡板式厌氧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简称ABR),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特点,第二代厌氧反应器解决了厌氧微生物生长缓慢和传统厌氧消化池生物量易被液体洗出的问题,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相当高的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反应器的容积明显减小;2)在低温、冲击负荷、存在抑制物等不利条件下仍有很高的稳定性;3)反应器结构紧凑,适合于各种规模和可作为运行单元被结合在整体的处理技术中;4)能大量而稳定地产生的沼气。,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二代厌氧反应器面临的问题,1)处理各种废水均需要保持在18以上;2)不能解决提高有机负荷率与防止污泥流失的矛盾,很难 将有机负荷率进一步提高;3)如何保持泥水良好接触,强化传质过程,最大限度地利 用污泥的生化处理能力,减轻由于传质限制对生化反应 速率的负面影响,是UASB反应器应重点解决的问题;4)实际应用中AFB仍面临着如何解决生物膜脱问题、如何 保证反应器内载体表面生物膜均匀附着和长期运行时反 应器内有足够生物量的问题;5)对有毒、难生物降解物质无能为力;6)对低浓度废水,尤其是对低温低浓度废水的处理能力有 限。,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第三代厌氧反应器的代表是EGSB反应器和IC反应器。UASB反应器内部混合不太理想。这使反应器内产生死区,污泥与污水不能得到充分接触,影响了反应速率,最终导致反应器处理效率的降低。为了提高泥水混合,有效利用整个反应器容积。一方面可考虑通过设计更好的进水布水系统。比如,采用不同进水口设备、每平方米设更多的进水点来解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设计较大的高径比的反应器同时采用出水循环,来提高反应器内液体上升流速,使颗粒污泥床充分膨胀,由此产生了膨胀颗粒污泥床(Expended Granular Sludge Blanket Reactor,简称EGSB反应器),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EGSB反应器,EGSB反应器既保持了AFB的高液体上升流速、良好混合、高效传质、高有机负荷率的特点,又吸纳了UASB反应器的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三相分离的设计的优势,从而可高效截留污泥、保证了反应器内高污泥浓度,是目前很有发展前景的高速厌氧反应器,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nternal Circulation,简称IC)是90年代由荷兰Paques公司开发的专利技术,它也是在UASB 反应器基础上开发出的第三代超高效厌氧反应器,是一种具有容积负荷高、占地少、投资省等突出优点的新型厌氧生物反应器。其特征是在反应器中装有两级三相分离器,反应器下半部分可在极高的负荷条件下运行。整个反应器的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也较高,并可实现液体内部的无动力循环,从而克服了UASB反应器在较高的上升流速度下颗粒污泥易流失的不足,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第2部分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IC反应器,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1 厌氧滤池3.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3.3 厌氧流化床3.4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第 3 部分 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工艺,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1 厌氧滤池,1、厌氧滤池的特点:1)依靠填料的作用,反应器内可持留大量的生物体,使污泥停留时间达到100d。由于污泥不易流失,无需进行污泥沉淀分离和回流;2)各种不同的微生物自然分层固定于滤池的不同部位,使它们的微环境得到自然优化,污泥的活性较高;厌氧污泥在厌氧滤池内有规律分布还使得反应器对有毒物质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生物降解的毒性物质在反应器内的浓度也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加之厌氧生物膜形成各种菌群的良好共生关系,在厌氧滤池内易于培养出适应有毒物质的厌氧污泥;3)由于填料是固定的,废水进入厌氧滤池内,逐渐被细菌水解酸化、转化为乙酸和甲烷,废水组成沿不同反应器高度逐渐变化。因此微生物种群的分布也呈现规律性。在底部进水处,发酵细菌和产酸细菌占有最大比重,随着反应器高度的上升,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4)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建造;工艺运行稳定,易于操作;5)由于微生物以生物膜和颗粒污泥的状态存在,再加上填料的屏障作用,冲击负荷不致引起污泥的大量流失。冲击负荷过后,滤池能很快自动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6)因承受水力负荷的能力较强,与其它工艺相比,厌氧滤池工艺更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水的处理;7)因装有填料,不仅造价偏高,而且易于堵塞,特别是滤池底部,因此厌氧滤池对废水悬浮物有一定的限制。,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2、厌氧滤池运行的影响因素,1)填料 填料的选择对厌氧滤池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填料的材质、粒度、表面状况、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等。选择适当的填料粒径是重要的,粒径较小的填料易于堵塞,特别是对于浓度较大的废水。因此实践中多选用2cm以上的填料;填料的比表面积对厌氧滤池的行为影响不大;填料表面的粗糙度和表面孔隙率会影响细菌的增殖速率。2)pH 厌氧微生物对pH最为敏感,一般讲反应器内pH应保持在6.57.8范围,且应尽量减少波动。稳定运行的厌氧滤池已证明对pH变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据报道,厌氧滤池系统pH低于5.4时,维持12h后仍能很快恢复。,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温度 大多数厌氧滤池在中温范围内运行,即温度25400C,Genung等人采用厌氧滤池处理低温低浓度废水,发现在10250C下仍能有效处理低浓度废水。他同时发现当温度在10250C范围变化时,BOD的去除率并未受到影响,长期运行后厌氧滤池也未堵塞,但是低温运行时反应器负荷较低。在负荷增高后,情况有所不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不管采用哪种温度范围的厌氧滤池工艺,反应器温度已经确定之后即不能直接改变为另一种温度范围,因为各温度范围生长的微生物种群是完全不同的。任何温度变动对工艺的稳定运行也是不利的。,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厌氧滤池所面临的问题(堵塞问题和不易保持高污泥浓度的问题),对于升流式厌氧滤池,由于反应器底部污泥浓度特别高,因此容易引起反应器的堵塞。堵塞问题是影响上向流厌氧滤池应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据报道,升流式厌氧滤池底部污泥浓度可高达60g/L,由于堵塞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厌氧滤池以处理可溶性的有机废水占主导地位。悬浮物的存在易于引起的堵塞,一般进水悬浮物应控制在200mg/L以下。但是如果悬浮物可以生物降解并均匀分散在水中,则悬浮物对厌氧滤池几乎不产生不利影响。填料的正确选择对含悬浮物的废水处理是很重要的,对含悬浮物的废水应选择粒径较大或孔隙度大的填料。,采用下向流式厌氧滤池也有助于克服堵塞,在升流式厌氧滤池中,微生物以填料间的絮体形式为主要的存在方式,而在下向流式中微生物则几乎全部附着在填料上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这是下向流厌氧滤池不易堵塞的原因,但同时下向流厌氧滤池也具有不易保存高浓度污泥、细菌增殖缓慢等缺点。,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2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是荷兰学者Lettinga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当时他们在研究升流式厌氧滤池时注意到大部分的净化作用和积累的大部分厌氧微生物均在滤池的下部。于是便在滤池底部设置了一个不装填料的空间来积累更多的厌氧微生物量,后来全部取消了池内的填料,并在池子上部设置了一个气、液、固三相分离器,便产生了一种结构简单、处理效能很高的新型厌氧反应器。由于这种反应器结构简单,不用填料,没有悬浮物堵塞问题,因此一出现即引起广大废水处理工作者的注意,并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中,成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典型代表。,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1、进水配水系统:将废水尽可能均匀地分配到整个反应器,并具有一定的水力搅拌功能;2、反应区:包括污泥床区和污泥悬浮层区,有机物主要在这里被厌氧菌所分解,是反应器的主要部位。污泥床主要由沉降性能良好的厌氧污泥组成。污泥悬浮层主要靠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的上升搅拌作用形成,污泥浓度较低;3、三相分离器:由沉淀区、回流缝和气封组成,其功能是把沼气、污泥和液体分开。污泥经沉淀区沉淀后由回流缝回流到反应区,沼气分离后进人气室。三相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将直接影响反应器的处理效果;,UASB反应器的组成,4、出水系统:作用是把沉淀区表层处理过的水均匀地加以 收集,排出反应器;5、气室:也称集气罩,其作用是收集沼气;6、浮渣清除系统:其功能是清除沉淀区液面和气室表面的浮渣。如浮渣不多可省略;7、排泥系统:均匀地排除反应区的剩余污泥。,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UASB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在于:1)反应器内形成沉降性良好的颗粒污泥或絮体污泥;2)由产气和进水的均匀分布所形成的良好的自然搅拌作用;3)设计合理的污泥沉淀系统和三相分离系统,使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保持在UASB系统内。,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UASB反应器的启动,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成功启动的标志是:在反应器中短期内培养出活性高、沉降性能优良并适用于处理废水水质的厌氧污泥。在实际工程中,生产性厌氧反应器建造完成后,快速顺利地启动反应器是整个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关键性因素,1、选取性能优良的接种污泥,以保证反应器有较好的微生物种源;2、控制合适的反应器环境,以促进厌氧细菌(特别是产甲烷细菌)的增殖;3、控制工艺条件,以促进污泥的颗粒化。,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UASB反应器启动的操作原则,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1)处理各种废水均需要保持在18以上;2)不能解决提高有机负荷率与防止污泥流失的矛盾,很难将有机负荷率进一步提高;3)如何保持泥水良好接触,强化传质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颗粒污泥的生化处理能力,减轻由于传质限制对生化反应速率的负面影响,是UASB反应器应重点解决的问题;4)对有毒、难生物降解物质无能为力;5)对低浓度废水,尤其是低温低浓度废水的处理能力有限。,UASB反应器所面临的问题,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3.3 厌氧流化床(AFB),厌氧流化床(AFB)借鉴了化工流态化技术,将微生物固定在小颗粒载体上形成生物粒子,以生物粒子为流化粒料,污水作为流化介质,由外界施以动力,使生物粒子克服重力与流体阻力形成流态化,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1)流化态能最大程度使厌氧污泥与被处理的废水接触;2)由于颗粒与流体相对运动速度高,液膜扩散阻力较小,且由于形成的生物膜较薄,传质作用强。因此生物化学过程进行较快,允许废水在反应器内有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3)克服了厌氧滤器的堵塞和沟流;4)高的反应器容积负荷率可减少反应器体积,同时由于其高度与其直径的比例大于其它厌氧反应器,所以可以减少占地面积。,厌氧流化床(AFB)的特点,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在实际应用中AFB仍面临着:1)如何解决生物膜脱落问题;2)如何保证反应器内载体表面生物膜均匀附着问题;3)如何保持长期运行时反应器内有足够生物量的问题。载体表面过厚生物膜会影响传质、削弱细胞活性、降低流化质量。对于好氧流化床反应器,当载体表面生物膜过厚时,会由于氧供应的缺乏而造成好氧微生物死亡和溶解,从而可使过厚的生物膜脱落。但对于厌氧流化床(AFB),由于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不受氧的限制,从而使生物膜的生长不受控制,最终会导致水流阻塞和反应器流化质量的降低,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使生物膜脱落。,AFB所面临的问题,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AFB的脱膜措施:定期将附着生物膜的载体颗粒从反应器内取出进行脱膜处理,然后再将脱膜后的载体重新返回反应器。然而这又涉及到长期运行时如何保证载体表面生物膜均匀附着和反应器内有足够的污泥量的问题。,虽然影响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吸附的因素很多,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局部能量分散速率所造成的附着生物膜的载体颗粒与裸露的载体颗粒之间的碰撞。而在AFB反应器内,顶部的能量分散的速率低,导致生物膜厚度的增加,反应器会部分堵塞。而反应器底部较高的局部能量分散速率阻碍了微生物在裸露载体表面的粘附。这样,反应器底部生物膜较慢的粘附速率和较快的磨损速率减小了污泥浓度,而反应器顶部生物膜的较高生长速率和较慢的磨损速率又导致了过厚的生物膜。这样当载体在反应器内保持较长的停留时间时,由于生物膜脱落,反应器顶部污泥浓度也在减少,从而最终造成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和反应器的有机负荷率逐渐减少。,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Anaflux AFB 与传统的AFB一样,也是通过进水和出水循环产生高流速的上升的液流使附着生物膜的无机载体处于流化状态。但Anaflux AFB同时考虑到UASB反应器能利用三相分离器有效截留污泥,保持反应器内高污泥量的特点,在传统AFB的分离区设计了三相分离器以确保气、液、固的有效分离,使得反应器内可保留更多的污泥量,反应器内液体上升流速也可以进一步提高,从而可获得比传统AFB更高的有机负荷率。Anaflux AFB的有机负荷率可高达大于60kgCOD/m3.d。而处理相似的污水,UASB的有机负荷率仅能达到10到20 kgCOD/m3.d,传统AFB的有机负荷率也只能提高到15到40kgCOD/m3.d。,改进的AFB Anaflux AFB,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Anaflux AFB内的液体上升流速的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AFB所面临的顶部载体生物膜过厚和底部载体生物膜难以附着的状况。而且,Anaflux AFB采用有效直径小于500 m的天然多孔无机生物载体,在适当的条件下,此种载体允许细菌快速吸附,形成活性生物膜,能够在短接种和启动期后承担高负荷率。当载体上生物膜过厚时,载体颗粒密度减小,在上升液流和气流作用下颗粒能被带至顶部的分离区。但此时也不能在反应器内进行有效地生物脱膜,仍需定期地将分离区的载体用一个外部的离心泵抽出并使这些附着过厚生物膜的载体承受足够的搅动作用而剪切掉部分生物膜,载体和悬浮的微生物又被重新返回反应器。虽然通过这种方式,载体的密度可得到控制,更均匀的反应器污泥床可以形成。,但是Anaflux AFB仍没能从根本解决AFB的生物脱膜问题,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7.4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是一种新型的厌氧反应器,最初由Stanford大学的McCarty教授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发研究的最新型、高效污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该技术集当今在全球盛行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和极有应用前景的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技术(SMPA)于一体,不但大大提高了厌氧反应器的负荷和处理效率,而且使其稳定性和对不良因素(如有毒物质)的适应性大为增强。,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ABR反应器是用多个垂直安装的导流板,将反应室分成多个串联的反应室,每个反应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上流式污泥床系统(UASB),废水在反应器内沿导流板作上下折流流动,逐个通过各个反应室并与反应室内的颗粒或絮状污泥相接触,而使废水中的底物得以降解。,第3部分第二代厌氧反应器,从工艺上看,ABR与单个UASB有显著不同。首先,UASB可近似看作是一种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而ABR是一种复杂混合型水力流态,且更接近于推流式反应器;其次,UASB中酸化和产甲烷两类不同的微生物相交织在一起,不能很好适应相应的底物组分及环境因子(pH、氢分压),而在ABR中各个反

    注意事项

    本文(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