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

    • 资源ID:4965516       资源大小:585.51KB        全文页数:20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历史概述(一),(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阶段,(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1、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变革的产物2、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 3、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家庭出身和成长经历,1、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文化变革的产物,(1)19世纪30-40年代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市民-公民社会”是人类由“自然的共同体”上升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典型的市民-公民社会1830-1840年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期,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联合体自然经济商品(市场)经济时间经济自然-亲缘联系生产(经济)关系自主-自由联系君主神权民主人权自主自由自然存在物生产当事人(经济关系的人格化)社会自由人 非马克思主义的旁证:地缘、亲缘(血缘-姻缘);业缘;趣缘宗法-军事组织市民-公民社会血缘组织契约社会小团体首领素质(“生命周期律”):PPM M pm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需要理论”:生存安全 归属 尊重 自我实现,(2)“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的确立和社会矛盾的暴露,“资产阶级社会”(“市民社会”)形成的三个阶段 原始积累和萌芽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矛盾的暴露:产业革命基本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的确立和阶级矛盾的暴露:政治变革主要矛盾 工人运动,(3)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的兴盛,现代文化的内在矛盾 现代性=矛盾性-工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内在矛盾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是这种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科学由自然领域向历史领域的拓展趋势 自然科学的崛起及其双重社会影响历史研究的科学化趋势和范式转换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科学前提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科学化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的两大类型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识形态前提,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是现代文化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文明和文化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身关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三大形态 农业文明和古代文化(原始同一)工业文明和市民文化(分离和对立)未来文明和未来文化(重新统一)现代文化矛盾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与前现代文化的矛盾中期:现代文化自身的内在矛盾(对人造物的崇拜拜物教和抽象人的崇拜)晚期:与后现代文化的矛盾结论:科学潮流与社会主义潮流 是现代文化内在矛盾的经典表现,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科学前提,恩格斯: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科学前提 萌芽(古代):自然哲学,数学、力学、天文学萌芽形成(近代):哥白尼(理论、天上)伽利略(方法、地上)牛顿(经典力学、物理学)发展两阶段(18-19世纪之交):搜集 整理材料;分门别类组合研究两大取代: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论唯心论(+黑格尔理性辩证法)需要与条件:19世纪上半叶“三大发现”恩格斯上述叙事的致命缺陷 自然科学发展两阶段的转折点在19-20世纪之交目的是为了论证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实际作用,间接的:自然科学的崛起及其双重社会影响推动了历史领域研究科学化的趋势和范式转换要求直接的:生物学的发展和进化论(拉马克1809达尔文、华莱士1859)填平了自然(线性因果性)和人(自觉目的性)之间的鸿沟(结构因果性-功能合目的性),为历史唯物论提供了自然科学证明(马克思致拉萨尔(1861.1.1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注意:最后半句话体现了与恩格斯的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575页),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科学前提,人文社会科学的萌芽(古代)伦理学哲学(苏格拉底);历史学(古希腊,希罗多德)法学(古希腊自然法理论罗马法)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论的萌芽)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近代)维科“新科学”经济学(17世纪中叶)法学(近代自然法理论)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社会学(近代社会契约论:国家契约论社会契约论)理性历史学(历史理论,基佐、米涅、梯叶里、梯也尔,1815-1830)科学人类学(1860年代,摩尔根1875)实验心理学(冯特,1879),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科学前提,19世纪30-40年代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学已完成古典经济学向实证庸俗经济学的转变(1823年李嘉图去世,20-30年代大论战:李嘉图、西斯蒙第、马尔萨斯、萨伊)社会学正在由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向实证社会学转变(1830-1840孔德)历史学刚刚由历史记述-评价转化为历史理论(1815-1830)人类学正在哲学人类学中孕育(费尔巴哈,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都不对,人类学才是真理;“没有哲学就是我的哲学”,1841-1843)就研究主题说,马克思抓住社会学和历史学,认为它们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就研究范式说,马克思反对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极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科学化趋势,空想社会主义的两大类型上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渊源柏拉图理想国;孕育母体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上层人道主义学者;存在形态理论;动因目的社会变革;代表利益人类;诉求性质伦理理想;实现途径温和(改良)下层平均共产主义:思想渊源原始基督教(基督教异端);孕育母体宗教改革;代表人物下层造反运动领袖;存在形态实践;动因目的阶级解放;代表利益集团;诉求性质物质利益;实现途径激进(暴力),空想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三大阶段,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6-17世纪):文学作品和神学诉求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1602-1623)托马斯闵采尔致路德的答辩书等(1522-1525)工场手工业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18世纪):法理论证和法权要求 摩莱里自然法典(1755),马布利就自然秩序提出的疑问(1768)杰腊德温斯坦莱自由法(1651-1652)机器大工业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最终确立时期(19世纪上半叶):科学-实验和纲领-理论 圣西门论实业体系(1821),傅立叶新世界(1829),欧文新社会观(1813),“新和谐”村(美国印地安纳州,1826.7.4)卡贝伊加利亚旅行记(1840),德萨米公有法典(1842),布朗基“人民之友社”(1830)、“家族社”(1835)“四季社”(1837),魏特林现实的人类与理想的人类(1838)、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上层社会主义和下层共产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科学”化的统一;也是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双向扬弃和辩证综合。,(4)近代欧洲两大哲学思潮的对立和变革的需要,孔德(+约斯穆勒)“知识是存在的反映”“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观念都源于感觉”(弗培根)“物体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休谟)英国经验主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自然、科学;经验、归纳;个体、功利)古典经验主义 马 文艺复兴(法国启蒙哲学 克(宗教改革)和唯物主义)思(历史、人文;理性、演绎;人类、伦理)古典人本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我思故我在”“思维即存在”“我欲故我在”(笛卡儿)“实体即主体”(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叔本华(+克尔凯郭尔),结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的超越 与孔德、叔本华同为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变革的取向不同孔德(+约斯 穆勒):英国经验主义转向现代英美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知识论-语言学、文化学-符号论)叔本华(+克尔凯郭尔):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转向现代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生存论-体验论、现象学-解释学)马克思:近代欧洲两大哲学传统的超越:实践论-历史观转向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英、法、德三国近代哲学成果的 批判继承者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和18世纪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几点结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改革和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科学“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科学”化两大潮流的汇聚,是现代文化冲突的产物 考茨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层空想社会主义和下层平均共产主义的结合我再加两个:科学(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哲学变革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批判。这种批判是内在性和超越性的统一,即内在矛盾-自我否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即历史判决-社会革命。,2、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青年黑格尔运动,(1)德国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 社会状况:17-18世纪德国经济社会的衰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通、农民战争、30年战争)1815年德国的恢复1834年关税同盟阶级矛盾:贵族、僧侣、市民、农民“小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和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曲折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和文化的要求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 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方法理性(哲学)与信仰(宗教)(市民)社会自由主义与(伦理)国家有机主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老年黑格尔派(右派)青年黑格尔派(左派),(3)青年黑格尔运动(理论演进),施特劳斯与鲍威尔:“实体”与“自我意识”施特劳斯:耶稣传(1835)“实体”=群体无意识 布鲁诺鲍威尔:启示史批判(1838)“自我意识”=个体有意识 费尔巴哈与施蒂纳:“人类”与“唯一者”费尔巴哈:黑格尔哲学批判(1839.08-09)基督教的本质(1841)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10),(4)青年黑格尔运动(实践趋向),切什考夫斯基:理论行动(倡导者)历史哲学引论(1838)卢格:宗教政治(实践者)哈雷年鉴(1840年春)赫斯:政治社会(第一人)论货币的本质(1844),3、马克思恩格斯的不同家庭出身、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马克思:律师和人文主义者家庭完整的高等教育和规范的学术训练报刊编辑 理性审慎创新恩格斯:厂商和宗教虔敬主义者家庭中学肄业和自学成才企业职员 经验敏锐秩序,(二)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主要阶段,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理论活动的三个时期(18371848)德国时期 柏林和科伦;不来梅和柏林巴黎和曼彻斯特时期布鲁塞尔时期 马克思的三个时期同其世界观演变的三个阶段基本一致,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两次转变(实质),政治立场:革命民主主义 哲学共产主义 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范式:唯心主义 人本学唯物主义 实践(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两次转变(时间、标志),第一次转变:恩格斯政治立场:1842.09“与赫斯谈话”理论观点:1843.05-06伦敦来信“三”(载于1843.06.09瑞士共和主义者第46期)马克思理论观点:1843.10 克罗兹纳赫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政治立场:1844.02论犹太人问题 导言第二次转变:马克思理论观点:1845.04或0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政治立场:1846.01.18声明(载于1846.01.26特利尔日报第26号),3、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8451848),(1)从实践范式的确立到唯物史观的初次系统阐发(1845-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2)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制定和剩余价值秘密的初步揭示(1846-1847)哲学的贫困、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和资本(3)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和科学社会主义纲领的公开问世(1847-1848)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第一专题到此结束,谢谢,二、自我意识哲学的历史辩护和理论阐发:博士论文(1841.03),文本导读(一),博士论文写于1840年下半年到1841年3月,是现存马克思最早的学术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活动最初时期即柏林时期的思想记录,是青年马克思政治立场和理论观点演化的起点。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一般原则和具体观点两个层面对“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作了详尽的比较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时代根源、理论本质和历史意义,为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进行了强有力的历史辩护,对“自我意识”哲学的应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发,对哲学同神学的不可调和性、世界哲学化的使命进行了论证。,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从自己政治理论活动的一开始就积极参与了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活动,在政治上持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在理论上尽管仍然信仰黑格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主义的唯心主义,但其彻底的无神论立场,关于完备的自我意识是普遍性、个别性与否定性的三位一体和“定在中的自由”的观点,特别是“世界的哲学化”取向和对能够敲响“风神琴”的“暴风雨”的渴望,已经预示着未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某种抽象的可能性。,(一)写作背景(二)内容提要(三)理论意义(四)拓展阅读,(一)写作背景,1、选题缘由从康德和费希特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参见“给父亲的信”1837.11.10-11)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参见“新序言草稿”)谋取大学教职资格(参见马克思与其父亲等人的通信),从康德和费希特到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接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哲学是写作博士论文的思想前提最初:信仰康德和费希特,“不喜欢黑格尔哲学那种古怪的调子”外部因素:转学(柏林大学是黑格尔的哲学领地);休养(遇到并参加了“博士俱乐部”)内部原因(“应有”和“现有”的矛盾):(1)为法寻找形而上学基础:法体系构造的失败(法哲学)形而上学探究的失败(哲学)“被海妖诱惑投入敌人的怀抱”(2)艺术创作(诗、戏剧)失败和美学兴趣的影响:黑格尔派美学家(布鲁诺鲍威尔)和美学杂志(哈雷年鉴)(3)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是康德(“应有”)特别是费希特(“自我”)在黑格尔哲学基础上的重演(阿尔都塞说法的错误及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普列汉诺夫的错误说法)马克思接受的是黑格尔哲学和(且特别是)青年黑格尔哲学,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选择伊壁鸠鲁哲学作为研究对象是“政治”需要 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1857.12.21):“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82年)版,29卷527页)伊壁鸠鲁(学派)是与基督(教)同时的自我意识哲学家 黑格尔布鲁诺鲍威尔科本弗里得利希大帝和他的敌人马克思中学考试宗教问题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 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后黑格尔时代与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相似性 序言“哲学地位恶化”新序言草稿“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笔记”中直接比较麦克莱伦说法的错误为“自我意识”哲学作历史辩护和理论阐发 三个自我意识哲学的更大计划仅仅是脑海中的“打算”,马克思为何仅仅选择伊壁鸠鲁(至多+对伊壁鸠鲁的准则学和伦理学的更详细分析)?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特点(个别性),与伊壁鸠鲁哲学的类似性马克思的特定角度,事实上形成的与布鲁诺鲍威尔的分工合作,(一)写作背景,2、写作准备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共七本)黑格尔“自然哲学”摘要柏林笔记,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共七本),笔记一:.第欧根尼拉尔修,第10卷笔记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普卢塔克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笔记三:.普卢塔克。1.论信从伊壁鸠鲁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2.科洛特【反对科洛特】笔记四:.普卢塔克。2.科洛特.卢克莱修。物性论第1-2卷 笔记五:卢克莱修。物性论第6卷笔记六: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全集笔记七: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 最高的善和恶第1-3卷新MEGA2的一些变化:笔记一、二、四的最后一部分(43页“伊壁鸠鲁十分清楚地意识到”,71页“对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规定来说”,139页“众所周知”起到结束)以及附录的片断都被当作不可归类的,单独刊登在七个笔记本后面。,所谓笔记中为更大计划准备的材料,MEGA1认为,包括笔记中以下未充分利用的材料:笔记二:伊壁鸠鲁关于世界结构的观点、伊壁鸠鲁哲学同怀疑论的关系、希腊哲学中哲人概念的历史性概述;笔记三:对普卢塔克关于柏拉图的观点的批判;笔记四:对照普卢塔克与卢克莱修;笔记五:参考鲍尔的著作研究柏拉图主义中的基督教因素;笔记七:编辑哲学史的使命。以及论述当时的哲学思潮与神学思潮的材料:笔记二:黑格尔哲学针对基督教哲学开展的斗争、古希腊哲学与黑格尔哲 学中生活问题上的差异;笔记四:论虔诚主义者和超自然主义者;笔记六:论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及哲学之现实化。归纳一下,以上涉及到的哲学体系:一是与伊壁鸠鲁同时代的其他哲学思潮,二是对立于原子论的柏拉图,三是黑格尔哲学;涉及到的哲学关系:一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二是马克思时代的哲学同古希腊哲学在社会生活观念上的同异。这些都没有超出博士论文主题的范围。,黑格尔“自然哲学”摘要(在MEGA2IV/1中收录于笔记五的最后),黑格尔哲学全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马克思显然是为了研究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而寻求参照、借鉴甚至是指导马克思的摘要有三个方案,其中第一方案最接近黑格尔原貌(准确些说,是用黑格尔的原有术语摘要的),第三方案最为简明,柏林笔记(MEGA2IV/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欧德谟斯篇(1840上半年),精神哲学,并叙述了前苏格拉底的自然哲学;莱布尼茨有关认识论、单子论、神学问题的著作(4本)、大量书信(1841.01-03)(笔记中画了着重线的,直接引用到论文中)休谟人性论第一卷第三、四章(1841.01-03)(笔记中画了着重线的,直接引用到论文的前言中)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及相关通信,内容涉及思想自由、反对教会束缚、主张哲学与宗教分离、批判圣经等(未按章节顺序,且后来是请人帮忙摘录的)卡尔罗生克兰茨康德哲学的历史第三卷,康德哲学的影响及其为黑格尔哲学所克服。(作者持老年黑格尔主义观点,由别人帮助摘录)结论:除第一篇外,都是供写作论文中引语用,3、写作经过和文本留存情况,博士论文写作和通过的有关情况 写作:1840年下半年-1841.03通过:1841.04(耶拿大学,未经答辩即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文本留存状况“序言”、“新序言草稿”第一部分五章:缺第四章“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主要差别”、第五章“结论”第二部分五章附录:缺第二部分,阅读文本前的温馨提示(注意到此提示,阅读会事半功倍),将文本中的“物质”理解为“质料”(与“形式”相对应)(尤其是受过“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人)特别要注意每一部分、每一章结尾的话(那都是马克思对该部分、该章的总结)以上是马克思原有的,不用保持警戒,尽管放心照办!,阅读文本前的温馨提示(注意到此提示,阅读会事半功倍),将伊壁鸠鲁的伦理学理解为生存论、感性理解为体验(感受)(与“感知”、“知觉”相对立)哲学的不同主题:认识论(真假)本体论(有无)生存论(苦乐)价值论(善恶)古代已在“本体论”中孕育着上述分化:昔(居)勒尼派和伊壁鸠鲁派已是生存论哲学!(详细阐发见“内容提要”3.伊壁鸠鲁哲学的历史意义)这一理解不是马克思的,至少像他述说伊壁鸠鲁哲学那样在他那里“是潜在的”,而是我的“解读”因而用起来有风险,请保持警惕,应用+检验,并真心企盼批评!,(二)内容提要,1、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三点根本差别(“第一部分第三章”)2、伊壁鸠鲁物理学和德谟克利特物理学在具体观点(细节)上的差异(“第二部分”)3、伊壁鸠鲁哲学的时代特征、理论实质和历史意义(“第一部分第一章”、“附注第一部分第四章”)4、(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历史辩护和理论阐发 5、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序言”与“附录 批评普卢塔克对伊壁鸠鲁神学的论战”),1、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三点根本差别(“第一部分第三章”),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第三章把二者等同起来所产生的困难三点根本差别(对立)(A)理论见解:关于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问题上的对立(B)实践态度:两位思想家的不同的科学活动和实践上的对立 最后,反思形式:二者在思想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对立,第三章的最后一段话,因此,我们看到,这两个人在每一步骤上都是互相对立的。一个是怀疑论者,另一个是独断论者;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另一个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观现象。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象的人注重经验的自然科学和实证的知识,他表现了漫游世界到处去寻求知识、进行实验和观察的不安心情。另一个把现象世界看作真实的人,则轻视经验,在他身上体现了自我满足的思维的平静和从内在原则汲取自己的知识的独立性。但是还有更深的更深的矛盾。把感性自然看作主观假象的怀疑论者和经验论者,从必然性的观点来考察自然,并力求解释和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相反,把现象看作真实的哲学家和独断论者到处只看见偶然,而他的解释方法更倾向于否定自然的一切客观实在性。在这些对立面中似乎存在着某种颠倒的情况。,似乎“颠倒”的原因,二者似乎“颠倒”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是认识论的经验论,一个是生存论的体验论。德谟克利特:认识论的经验论(感知:感知,但知)德谟克利特是以感觉为手段去认识真理,但由于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割裂了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就把感觉和真理的关系变成了潜无限=恶无限的关系,感觉只能无限接近对象,却永远达不到对象。于是对感觉和真理都陷于怀疑论:感觉成了主观假象,只是意见;而真理则隐藏在无底的深渊,不可知。近代休谟搁置存在问题、康德重现对立,黑格尔(+东方马克思主义)用辩证法;现代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伊壁鸠鲁:生存论的体验论(感受:感受,且受)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实际上是生存论,从生存体验或个人感受出发,世界在个人生存中显现,即生活世界=现象世界,其存在就=对我们感官的显现,并进而与我们感官的感受合一。比如就太阳对我个人生存的影响来说,它就像我们感觉到的那样,“就像看起来那么大”。所以伊壁鸠鲁坚持现象的客观性,主张独断论。,马克思 致斐迪南拉萨尔(1858.02.22),对伊壁鸠鲁则可以详细地指 出:虽然他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 哲学为出发点,但是他到处都把 问题要点颠倒过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9卷第529页),科学(认识论)与哲学(生存论)(笔记二),应该把“科学”和“哲学”区别开来,伊壁鸠鲁对科学的轻视涉及我们称之为知识的东西,这一论断完全符合他的整个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 第一版,第40卷第59页),2、伊壁鸠鲁物理学和德谟克利特物理学在具体观点(细节)上的差异(“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各章的逻辑关系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 原子概念:质料和形式的矛盾第二章 原子的质 原子的二重性:本质与存在的分离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世界的二重化:本质世界(理性)与现象世界(感性)的对立第四章 时间 现象世界(事物的有限存在)与对感官显现(生活世界)的合一第五章 天体现象 本质世界(=“个人生存”)不能与现象世界(=“生活世界”)合一,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概念:质料和形式的矛盾,问题的提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1)直线式的下落;(2)原子偏离直线;(3)许多原子的互相排斥(碰撞)。德谟克利特只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论证过程:偏斜本身关键环节(性质地位)结论结论(一个“三段式”):下坠(质料)偏斜(形式)排斥(矛盾)碰撞(实现),排斥与碰撞、偏斜与虚空(这是我的理解,马克思没有加以明确区分),排斥碰撞 下坠、偏斜、排斥不是三种运动,只有碰撞一种运动。直线运动(被动力)和偏离直线(主动力)合成了排斥(力),排斥(力)的实现=碰撞偏斜与虚空二者都是形式,但又不同:偏斜:原子内部“质料”的形式,潜在的动力根源(有偏斜,才能合成斥力)虚空:原子整体“碰撞”的形式,运动的实现形式(有虚空,才能运动=碰撞、生成现象世界)偏斜=脱离普遍性、必然性=“抽象个别性形式下的自我意识”虚空=否定原子论、物理学=哲学的实质是伦理学(生存论),一点说明,“偏斜”的提出,还有一个自然认识进步的背景 亚里士多德之前到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转变 直到亚里士多德,人们认为:F=mv 亚里士多德之后,逐步转变为:F=ma=m(v-v)德谟克利特:直线下坠碰撞,理由在于:各个原子重量不同,因而下坠速度不同但是,除开这一背景外,仅从逻辑上说,伊壁鸠鲁也更正确:重量是相对于物体之外的重心而言的,但原子外就是虚空,因此重量的差别消失了所以,马克思在第二章末尾引证道,“迦桑狄曾经称赞过伊壁鸠鲁,说他光凭理性就预见到了经验,按照经验,一切物体尽管重量和质量大不相同,当它们从上往下坠落的时候,却是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的。”并说:“对这一称赞,我们加上了根据伊壁鸠鲁的原理作出的说明。”(后一句话被马克思自己删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223页),偏斜与虚空(笔记四),“偏离直线”就是“arbitrium”“自由意志”,是特殊的实体,原子真正的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121页)这种偏斜不是在空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发生的,它不是感性的质,它是原子的灵魂。在虚空中重量的差别消失了,这就是说,虚空不是运动的外部条件,而是自己存在的、内在的、绝对的运动。这种“力量”,这种“偏斜”,注意:马克思在这里无意中将偏斜=力量,而不是运动=力量的实现!就是原子的反抗、顽强,就是它“胸中的某种东西”;这种力量表明的对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分裂的、机械的世界对单个人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122页),第一章结尾的一段话,因此,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在偏斜中形式的规定显现出来了,而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所以伊壁鸠鲁最先理解了排斥的本质,虽然是在感性形式中,而德谟克利特则只认识到它的物质存在。,第二章 原子的质原子的二重性:本质与存在的分离,关于原子的特性(质)的不同说法:德谟克利特:形状、位置、次序外形(形状)伊壁鸠鲁:体积、形状、重量二者的根本差别:德谟克利特:外在的,只是从原子特性与现象世界的差别的形成的关系上来考察原子的特性的,用来解释现象世界的纯粹假设的规定,而不是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的 而伊壁鸠鲁则向我们说明了从原理本身得出来的结论。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因此他把所有特性都规定成自相矛盾的。,第二章最后一段话,所以对于原子的特性的考察导致了同对于偏斜的考察一样的结果,即伊壁鸠鲁把原子概念中本质与存在的矛盾客观化了,因而提供了原子论科学实际上恰恰是“原子论哲学”姚。而在德谟克利特那里,原则本身却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坚持了物质 质料 的一面,并提出了一些经验所需要的假设。,第三章 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 世界的二重化:本质世界(理性)与现象世界(感性)的对立,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原子仅仅具有一种“元素”,一种物质基质的意义。把作为“始原”的原子和作为原理和基础的“元素”区别开来应译为“把作为本原(始原)和(作为)原理(原则)的原子,同作为基质(基础)和元素的原子区别开来”这是孙先生最先指出的,这是伊壁鸠鲁的贡献。在这种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里,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显然达到自己的最尖锐的实现。因为原子按照它的概念是自然界的绝对的、本质的形式。这个绝对的形式现在降低为现象世界的绝对的物质质料、无定形的基质了。,世界的二重化:本质世界(理性)与现象世界(感性)的对立,若就原子的纯粹概念来思维原子,则它的存在就是空虚的空间,被毁灭了的自然;若就原子的进入现实界而言,它就下降到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作为充满多种多样关系的世界的负荷者,永远只存在于对它漠不相干的和外在的形式中。这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原子既被假定为抽象的、个别的和完成的东西,就不能把自己显示为将这种多样性理想化应译为“观念化”姚并且贯穿在其中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228页)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定在乃是使得它失掉自己的性质而成为物质的一个因素。因此原子不会进入现象的光天里,或者在/进入现象的光天时不会下降到物质的基础。原子作为原子只存在于虚空之中。所以自然的死亡就成为原子的不死的实体,卢克莱修也就有理由高呼:“有死的生命被不死的死亡夺去了。”(卢克莱修物性论第3卷第869行编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228-229页),第三章最后一段话,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哲学上的区别在于,伊壁鸠鲁在矛盾的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把握住了矛盾并使之客观化,因而把成为现象基础基质的、作为“元素”的原子与存在于虚空中的作为“始原”“本原”的原子区别开来;而德谟克利特则仅仅将其中的一个环节客观化。也正是这个差别,在本质世界中,在原子和虚空的王国中使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分手了。但是既然仅仅具有质的原子才是完成的原子,既然现象世界只有从完成了的并且同自己的概念异化了的原子中才能产生,所以伊壁鸠鲁这样来表述这一点:只有那具有质的原子才成为“元素”,或者说,只有“不可分的元素”才具有质。,第四章 时间 现象世界(事物的有限存在)与对感官显现(生活世界)的合一,在德谟克利特看来,时间对于体系没有任何意义,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的时间,被移植到进行哲学思考的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而与世界本身毫不相干了。伊壁鸠鲁却不是这样。从本质世界中排除掉的时间,在他看来,就成为现象的绝对形式。组合空间姚仅仅是具体自然界的被动形式,时间则是它的主动形式。事物的时间性即事物的(有限)存在姚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被设定为本身同一的东西。因为正是由于物体显现在感官面前,它们便消失了。,第四章最后一段话,因此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孙先生认为这段话“表明马克思开始接近费尔巴哈”,这一理解存在双重错误:一是这段话不是马克思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马克思表述他所理解的伊壁鸠鲁的观点;二是这段话的含义本身,恰恰与费尔巴哈相反,接近施蒂纳!)所以感官就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正如抽象的理性就是原子世界中的唯一标准那样。,第五章 天体现象本质世界(个人生存)不能与现象世界(生活世界)合一,伊壁鸠鲁对待天体现象的“反常”态度两个原因:(1)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矛盾的和解 会否定自我意识的独立性(2)普遍性的统治 会否定自我意识的个别性 在天体现象学说里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1)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矛盾的和解,第二部分第1-4 章:由于现象世界=生活世界,而本质世界同时又是个人生存的象征,尽管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各自的出发点相反,一个从探究现象世界出发逼近本质世界,一个从保守个人生存出发疏离生活世界;但在两个世界的对立上是一致的。实际上,伊壁鸠鲁所以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自然哲学,为自己的生存论立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斯多葛派选择赫拉克利特席卷一切的“火-流”及其普遍的“逻各斯”,恰恰是看中他总体上还处于感性阶段,尚未达到两个世界的对立)第二部分第5章:而在“天体现象”中本质世界却同现象世界合一了,这就不仅在认识论上造成了“天上世界的永恒性”观念,而且在生存论上否定了伊壁鸠鲁主张的人的生存对生活世界的疏离,否定了人的生存(“自我意识”)的独立性!,(2)普遍性的统治,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里,物质(质料)本来是抽象的普遍性,形式则是抽象的个别性。二者总是矛盾、分离、对立的(第1-4章),但是到了第五章要研究的“天体现象”中,情况变化了“由于物质在自身内吸取了个别性、形式,如像在天体里的情形那样,物质便不再是抽象的个别性了。它成为具体的个别性、普遍性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240页)注意:自然界和人相反,自然界是普遍性的统治;人才是个别性占统治地位。在人这里,自然的或抽象的个别性上升为个性,自然的或抽象的普遍性上升为社会性。(参见拙文马克思恩格斯的个性观,1995)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合一,不仅否定了人的生存=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还在自我意识内部用普遍性的统治否定了个人的生存=个别性的自我意识!,在天体现象学说里表现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在伊壁鸠鲁那里,原子论及其所有矛盾,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然科学业已实现和完成,有了最后的结论,而这个在抽象的个别性形式下的自我意识对其自身来说是绝对的原则,是原子论的取消和普遍的东西的有意识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0卷第242-243页)再说一遍:这两点都是和费尔巴哈根本对立的:人同自然、个人同人类(人的类本质)的疏离。相同的只有“感性”:但伊壁鸠鲁的“感性”把个人与自然、他人疏离开来,是个人生存体验的“免扰(自安)”和“友情”;费尔巴哈的“感性”则是把个人归属于人类、自然,是人类自然伦理的“合欢(和善)”和“爱心”。所以,与其说接近费尔巴哈,不如说更接近施蒂纳。,第五章结尾两段话,因此伊壁鸠鲁哲学的原理不是阿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像克里齐普斯所臆想的那样,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尽管这个自我意识只是在个别性的形式上来理解的。如果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被设定为绝对的原则,那么一切真正的和现实的科学,由于个别性在事物本性中不居统治地位,当然就被取消了。可是一切对于人的意识来说是超验的东西,因而也就是属于想象的理智的东西,也就全部破灭了。反之,如果把那只在抽象的普遍性的形式下表现其自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绝对原理,那么就会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关于这种情况的历史证明,可以在斯多葛派哲学中找到。抽象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含有一种在事物自身中肯定自己的倾向,而要在事物中得到肯定,就非同时否定它们不可。因此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鲁路将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观点的保留,理解为马克思赞同“天体现象”中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同一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由此将原子论的唯物论与单子论的能动性结合起来,构建了(至少有可能建构)一种新型的唯物论。这大概源于阿尔都塞晚年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构想。这更犯了三重错误:(1)曲解了博士论文的思想;(2)仍然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将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体系;(3)也扭曲了阿尔都塞的本意。实际上,正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的,赞同“天体现象”中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同一的观点,恰恰是整个古希腊信仰(迷信)“天上世界的永恒性”的基础,根本不是什么新型的唯物论;伊壁鸠鲁正是因为反对这一点即反对整个古希腊民族观念,才被马克思赞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3、伊壁鸠鲁哲学的时代特征、理论实质和历史意义(“第一部分第一章”、“附注第一部分第四章”等),第一部分的第4、5章缺失新MEGA2编者:马克思明确提出原子偏斜运动,并解释偏斜运动的原因和意义。鲁路认为这是对的,只作了一点补充:还探讨了原子与虚空的关系。因为:第一,这一关系在原子论中极其重要,不能回避,且在其他章节中“马克思未对此多费笔墨”;第二,第4 章的附注流传下来了,里面的确有许多关于虚空的内容。其实,新MEGA2编者的推测是完全错误的,原子偏斜问题马克思是将其作为具体(细节)问题的第一点放在“第二部分第一章”展开详细论述的;如果按新MEGA2编者的推测,不仅在逻辑上无法区分“一般(整体)”和“细节(部分)”,而且在内容(阐述)上陷于重复。鲁路过谦了:他的“补充”不仅是对的,而且才真正是“关键”!,3、伊壁鸠鲁哲学的时代特征、理论实质和历史意义(“第一部分第一章”、“附注第一部分第四章”等),我只作一些“补充”:一、附注中首先是说明性的注

    注意事项

    本文(一经典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形成的主要阶段.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