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医学基础入门学习材料汇总打包.docx

    • 资源ID:4918409       资源大小:754.25KB        全文页数:2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学基础入门学习材料汇总打包.docx

    本资料共250多页面,内容目录如下: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中医理论的发展简史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医)阴阳的概念(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中医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学说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学说中医关于人体病理变化的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诊断(中医)五行的特性(中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中医)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医)五行的相乘相侮中医五行与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行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五行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中医五行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K?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中医六腑知识合集中医的奇恒之腑(中医)五脏之间的关系(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关于“气”的详细解糅中医关于“血”的详细解释中医关于“津液”的解释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医)十二经脉的命名(中医)十二经脉的在体表的分布规律(中医)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替规律(中医)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中医)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中医图文)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少阴肾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卜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少阳胆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图文)足厥阴肝经的循行路线(中医)奇经八脉简介(中医图文)关于督脉的知识(中医图文)关于任脉的知识(中医图文)关于冲脉的知识(中医图文)关于带脉的知识(中医图文)关于阴跷脉和阳跷脉的知识(中医图文)关于阴维脉和阳维脉的知识(中医)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经络的临床应用(中医)经络的概说(中医)病因的概说(中医)六淫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中医)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火邪(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中医关于气的描述中医关于七情内伤的描述中医关于饮食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劳逸失度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痰饮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瘀血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结石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外伤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寄生虫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药邪(药物伤害)致病的描述中医关于病因的观点中医关于发病原理的描述中医关于发病类型的论述(中医)邪正盛衰的发病机理(中医)阴阳失调的发病机理(中医)气血失常的发病机理(中医)津液代谢失常的发病机理(中医)内生五邪的发病机理(中医)如何学习四诊中医望诊之“望神”中医望诊之“望面色”中医望舌(舌诊)详解中医望诊之“望头部和头发”中医望诊之“望五官”中医望诊之“望咽喉”中医望诊之“望皮肤”中医望诊之“望大小便”中医望诊之“望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医闻诊之“听声音”中医闻诊之“闻气味”中医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中医问诊“十问”歌诀中医问诊之“问寒热”中医问诊之“问汗”中医问诊之“问疼痛”中医问诊之“问大小便”(图文)中医切诊的部位及脏腑配属中医切诊方法及注意事项(中医)正常脉象(中医)常见病脉及主病(中医)表里辨证(中医)寒热辨证(中医)虚实辨证(中医)阴阳辨证中医关于辨证的概述(中医与小肠病辨证(中医)肺与大肠病辨证(中医)脾胃病辨证(中医)肝与胆病辨证(中医)肾与膝胱病辨证(中医)脏腑兼病辨证(中医)气病辨证(中医)血病辨证(中医)津液病辨证详解(中医)六经辨证(中医)三焦辨证(中医)卫气营血辨证中医关于未病先防的论述中医关于既病防变的理论中医的正治与反治中医的治标与治本中医的扶正与祛邪中医如何调整阴阳中医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中医学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它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其中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水平。难经系秦越人(扁鹊)所著,成书于汉以前。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该书不但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使药理学与病理学密切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医理论的发展简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L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该书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对中医脉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该书叙述了藏象、经络、腌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两书详述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他提出的医生在医德方面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 .宋金元时期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大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下派”。李杲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十分注重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3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源于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臻于成熟。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在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明代的吴又可及清代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又可创“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叶天士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薛生白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阐述,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吴鞠通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系统与完善。4 .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认为中西医互有优劣,可以殊途同归,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现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一是中医学理论经过梳理研究而更加系统、规范,如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内经讲义,发展为70年代的中医学基础,再分化为80年代的中医基础理论,即其标志;二是用哲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现代实证科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学,大量的专著和科研成果相继出现;三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发生之源与继续发展、创新之路。中医的整体观念1 .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2 .整体观念的内容中医学把人体脏腑和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认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下面两个方面。(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组织、器官等全身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生理:人体的生理活动,不仅依靠各脏腑组织有着结构上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主要是各脏腑组织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脏腑间还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病理: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中医学既重视整体,又重视局部,把局部的病理变化与整体的病理反应统一起来。诊断: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以通过外在形体、官窍、色脉的变化,了解和推测内脏的病变,从而有利于正确地进行辨证论治。治疗:在对疾病进行治疗时,由于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治疗局部的病变可以从整体出发,治疗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从另一相关部位着手,采取灵活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例如四时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就会出现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即使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也与之相适应。此外,地区方域、周围环境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更能主动地改造自然,和自然做斗争,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机体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在生理范围内,即是生理的适应性。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剧烈,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有效地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节,超越了这个范围,则是病理性反应,就会发生疾病。由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在辨证论治中必须注意和分析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原则,进行有效的治疗。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1 .证的含义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由症状组成,不仅包含了疾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而且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2 .辨证的含义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3 .论治的含义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4 .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5 .辨证和辨病的关系病,即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它和症、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I)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同一种病,由于致病因素、气候地域、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证,所以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才能有效地施治。例如感冒这一普通常见的疾病,常常可以由于致病邪气和人的体质不同而表现为风热袭表和风寒袭表两种证候,据此不同的证,应当分别采用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种方法治疗。因此,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又不同于不分阶段和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季节、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或处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表现的证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例如感冒,暑季感冒与寒冬感冒的季节不同,所受邪气不一样,则当分别采用祛暑化湿解表和辛温散寒解表的不同治法。再如麻疹,病变发展阶段不同,表现的证候各异,各个病变阶段的治法也不一样,初期宜发表透疹,中期应清宣肺热,后期却又要以养阴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也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疾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采用升提补益中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见,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相同的证,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6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医学是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重点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基础。主要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重点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及主要病证,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病因与病机,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特性及其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同时阐明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邪正相争、阴阳失调。诊法,是收集病情资料、诊察疾病的方法。主要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其中望舌与切脉,更有独特之处。辨证,是根据四诊所提供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证候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辨证,确定疾病证候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重点介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概要介绍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方法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都是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学习中医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学习中医学,还应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中医)阴阳的概念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朴素而原始,仅指就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J以后,阴阳的含义随着人们认识面的扩展逐渐引申,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几乎都可以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中相互关联且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指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水与火,是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又如人体内部的气和血,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种不同属性的基本物质,均以阴阳来表示其特定属性。这些事物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如水与火可以互分阴阳,因为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火与血就不能互分阴阳,因为二者不是一对相互关联的事物。凡自然界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和现象,以阴阳来概括之,这就是事物及现象的阴阳属性。一般而言,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统属于阳的范畴;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统属于阴的范畴。总之,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是就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但阴阳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属性概念,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可变的,而是相对的。其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同时,阴阳之中还可再分阴阳,这是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如:以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功能;功能活动亦可形成物质。以昼与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凡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J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阴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一切事物属性的纲领,是一切事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J(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即为阴阳对立。如内与外,外为阳、内为阴;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出与入,出为阳、入为阴;升与降,升为阳、降为阴;热与寒,热为阳、寒为阴;数与迟,数为阳、迟为阴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阴阳是代表了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且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阴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通过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对抗的结果,取得了统一,达到了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及温、热、凉、寒四时气候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变化,这正是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相互制约、相互推移变化的结果。如:夏季正当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冬季正当阴寒盛,而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寒冷之阴。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之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寒冷之气的缘故。阴阳对立,就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促进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贯穿于人体生命过程的始终。基于此,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自然界才会生生不息,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两个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而仍是处在阴阳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动态平衡之中,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的相互对立无所不在,通过相互对抗达到相互制约;在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中取得动态平衡,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J(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两个方面,不仅是相互对立,而且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之为阴阳互根。如天为阳、地为阴。没有天,就无所谓地;没有地,就无所谓天。昼为阳、夜为阴。没有昼,就无所谓夜;没有夜,就无所谓昼。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就无所谓热。阴阳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人体的机能活动(阳)和营养物质(阴)是相互依存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双方失去了相互依存的条件,就会出现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而最终导致阴阳均无,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机体生生不息之机就会遭到破坏,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所属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了。(三)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二者之间,经常处于此增彼减或此减彼增的动态变化之中。阴阳消长就可能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任何事物在一定限度内,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消长变化,以此保持着事物的相对独立和动态平衡,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所谓“动态平衡”,是指阴阳双方不是保持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这种动态就包含着阴阳之间的消长。事物就是通过阴阳双方的消长关系,才会达到事物保持本身阴阳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促进了自身不断地发展变化。动态又只能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超过极限,就将打破相对的平衡,事物就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一事物就变为他事物。如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寒暑的更替,就是一个典型的阴阳消长过程。从冬末至春及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气候则由热变凉爽变寒冷,这就是阳消阴长的变化过程。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了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宇宙间的万物,正因为处于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过程中,才有相应的生、长、化、收、藏的运动变化。这种变化从不停息,但在一年总体之内,阴阳仍是维持在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的。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和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功能活动的产生,必须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即为阴消阳长;而各种营养物质的化生,又必然消耗一定的能量,即为阳消阴长。说明在阴阳消长变化之中,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即阴消阳长之中包含着阳消阴长,阳消阴长之中也包含着阴消阳长。只有这样,事物才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在阴阳消长过程中,如果一方太过,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不及;反之,一方不及,也必然会致使另一方的太过。太过和不及,均会打破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使阴阳消长超过常度,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事物的运动变化就会超出常规,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则人体正常的生理动态平衡就会失调,而发生病理变化,产生疾病。因此,阴阳消长是有常有变,在一定限度之内,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阴阳消长谓之常;超出一定限度,破坏了相对动态平衡的阴阳消长谓之变。(四)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不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内经称之为“重”和“极”,即所谓“极则生变”“重则必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所以阴阳二者之间的变化,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一般而言,阴阳消长是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是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外乎是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开始,质变必须先有量变的过程。在阴阳的消长过程中,如果超越了阴阳消长的正常度,事物必然会由“化”至“变”,亦可由“变”至“化”;即可通过量变到质变,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但事物发生质变,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阴阳二者也才能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一前提就是阴阳的消长。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超出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所以阴阳的转化与消长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转化的关系,在宇宙间无处不在,如四时气候的变迁,昼夜的交替,均贯穿着阴阳的转化。如温热的春夏进入凉寒的秋冬,白昼进入黑夜,是阳转阴;反之,凉寒的秋冬进入温热的春夏,黑夜进入白昼,是由阴转阳。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过程,即新陈代谢过程,也属于阴阳的转化关系。只有这样不停地由阴转阳、由阳转阴,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维持。在人体病理过程中,当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阴阳转化的现象。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寒证可以转化为热证,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虚证可以变为实证,实证可以变为虚证。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它们之间不是孤立演变,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反相成、互为因果的,理解了这些基本观点,对于阴阳学说如何运用于中医学之中,就比较容易掌握了。中医关于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学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整个人体及其各部分组织结构,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相互联系的,又可划分为阴阳两部分。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J阴阳学说正是这样按阴阳属性,将人体组织结构一一部位、脏腑、经络、形气等都做了具体划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就人体脏腑而论,肝、心、脾、肺、肾之五脏属阴,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之六腑属阳。脏腑之中又各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五脏中心肺居上属阳,肝脾肾居下属阴。各脏又有阴阳之分,如心脏又分心阴心阳、肾脏又分肾阴肾阳,肝脏又分肝阴肝阳,脾脏又分脾阴脾阳,肺脏又分肺阴肺阳(气);六腑中亦有阴阳之分,如胃分胃阴胃阳。就人体经络而言,也有阴阳之分,如经属阴,络属阳。经中又分阴经、阳经;十二经中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分;络中又分阴络、阳络。就人体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气中之卫气为阳,营气为阴。总之,人体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及各组织结构之间,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平衡的结果。故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也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体现在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之中。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没有阴精,无以化生阳气,即没有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能量。阳气是阴精的能量表现,没有阳气,无以化生阴精,即没有功能活动,就不可能转化为营养物质。阴精与阳气、物质与功能之间,很好地体现了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关系。只有阴与阳、物质与功能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J人体中气和血的生理活动也能体现出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具有生血、行血和摄血等功能,所以只有气的功能正常,才能维持血的正常功能。而血又具有载气和养气等功能,所以血的功能正常也有助于气的生理效应的充分发挥。可见,气和血之间也体现着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关于人体病理变化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即“阴平阳秘”,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若这种平衡协调的关系被破坏,阴阳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病理改变,疾病由此而生。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病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气,二是邪气。正气与邪气也有阴阳两种属性,正气有阴精与阳气之别,邪气有阴邪(如寒邪、湿邪等)和阳邪(如风邪、暑邪等)之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斗争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出现阴阳偏盛和偏衰等各种病理变化。L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过于亢盛,包括阳偏盛和阴偏盛两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是指阳邪侵犯人体,或机体活动中属于阳的一方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达到绝对亢盛的程度。因为阳的特性以热为主,故有“阳胜则热:如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红目赤、脉数等热象。由于阳能制约阴,阳气过亢必然消耗和制约人体的阴液,从而引起阴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即所谓“阳胜则阴病”。如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阴液耗伤的临床表现。阴胜,是指阴邪侵犯人体,或机能活动中偏于阴的一方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达到绝对亢盛的程度。因为阴的特性是寒,故有“阴胜则寒”。如寒邪侵犯脾胃,可出现面白形寒、脱腹冷痛、大便稀澹、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寒象。由于阴能制约阳,阴过亢必然会损伤和制约人体的阳气,从而引起阳气不足的病理变化,故说“阴胜则阳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卧、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阳衰之象。阴阳偏盛初、中期所形成的病证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J2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包括阳偏衰和阴偏衰两方面。阳虚,是指体内阳气虚损,推动、温煦作用明显降低的病理变化。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的理论,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一系列虚寒之象,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弱等。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亏虚,滋润和濡养作用不足的病理变化。阴虚不能制约阳,故致阳相对偏亢而出现一派虚热之象,如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矛盾,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J3 .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不足。如阳虚至不能化生阴液时,可出现阴虚现象,即“阳损及阴”。同样,阴虚至不能化生阳气时,也可出现阳虚现象,即“阴损及阳工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在发展过程中,最终都导致“阴阳俱虚”。(中医)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调,任何疾病,尽管其症状、体征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证候的阴阳属性。4 .分析四诊资料:即将望、闻、问、切所搜集的各种资料,以阴阳理论概括其属性。(1)色泽辨阴阳:色泽鲜明者为阳证,色泽晦暗者为阴证。(2)声息辨阴阳:语声高亢洪亮、言多而躁动者,多属实证、热证,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静者,多属虚证、寒证,为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者,大多属于阳证;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者,大多属于阴证。(3)症状辨阴阳:身热恶热者属阳,身寒喜暖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蜷缩静卧者属阴。(4)脉象辨阴阳:如以诊脉的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以脉动的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脉之形状特点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等。5 .概括疾病证候:如在八纲辨证中,表证、热证、实证,可概括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可概括为阴证。如病人出现高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等,属于阳证;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澹泻、脉沉迟等,则属于阴证。(中医)五行的特性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稿”等,这是古人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观察、体验和总结而得出的认识。(1)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具有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围伸展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炎热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3) 土爰稼稿:稼,指播种谷物;稿,即收获谷物。“稼稽”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面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4)金曰从革:从,是顺从的意思;革,即变革。从革,是说金属通过变革而产生,即由矿石经冶炼而来,故有“革土成金”之说。金属质地沉重、坚硬,常被制成兵器用于杀戮,因而引申为凡具有清洁、肃杀、潜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5)水曰润下:润,滋润、濡润;下,向下、下行。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闭藏、向下运行的性质和作用,均归属于水。(中医)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中,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等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1)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如南方炎热,与火的炎热之性相似,故南方归属于火;北方寒冷,与水之寒凉特性相似,故北方归属于水。肾的功能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归属于水;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归属于土。(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肝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因此将胆、筋、爪、目、泪皆归属于木;肾属水,与膀胱相表里,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在液为唾,因此将膀胱、骨工发、耳、唾皆归属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学基础入门学习材料汇总打包.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