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docx

    • 资源ID:4875061       资源大小:125.2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docx

    2010'AHA CPR &ECC 指南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 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 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 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 ;(2) 尽早实施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 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 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2. 几个数字的变化:(1) 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 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 )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 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 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 维持ROSC 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 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 .整合修改j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 &ECC 指南2010、AHA CPR &ECC 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cm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 (新):C-A-B艮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 (旧):A-B-C艮即A开放气道tB人工呼吸t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 (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 (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2010 (新):胸外按压先于通气2005 (旧):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 胸外按压,如此循环原因: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 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3、胸外按压不受体位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 都需要花费时间。4、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 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 也就结束了。5、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 这点应该明确。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2010(新):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压。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按照30: 2进行。在到达抢救室前,抢救者应持续实施CPR2005 (旧):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仅建议旁观者可以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原因:对于未受过培训的抢救者来说,通过电话,就可实行仅有胸外按压的CPR。然而,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还是应该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时进行。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2010 (新):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30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2005 (旧):开放气道实施时CPR的前提。气道开放后,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在进行胸外按压!原因: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 人,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检查的一部分,应放在胸外按压,开放气道, 2次通气之后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2010 (新):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100次/分2005 (旧):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原因: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这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作为CPR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压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按压频率上,也要尽 量缩短中断时间。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5 cm >5cm2010 (新):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5 cm >5cm2005 (旧):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4 cm-5 cm 4-5cm原因: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尽管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多数抢救者 按压深度还是不够。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cm时比4 更有效。在心肺复苏(CPR)问世50周年之际,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于今年10月在循环杂志上发表指南对许多救治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给予 肯定,对另一些方法则认为其无效,并根据大量证据及专家共识推荐若干新疗法。 其重要变动如下: 将 “A-B-C” 改变为 “C-A-B”新指南最将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但不包括新生儿)的基 本生命支持(BLS)的程序从“A-B-C”(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Chest Compression胸部按压)改变为“C-A-B”(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其理由如下: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 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 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 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 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 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 以完成胸部按压。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 合乎情理的。 “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新指南将“生命链''由原来的4个环节延伸为5个环节:一、迅速识别心脏 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二、早期CPR,强调胸部按压。三、快速除颤。四、 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五、全面的心脏骤停复苏后期救治。如果能有效地实施这些环节,则目睹的院外室颤(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 的存活率可达约50%。然而,无论是院外或院内,VF所致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 率远低于这一数字,且差别甚大,可从5%50%。这一差别也提示在许多情况下, 提高存活率的空间是很大的。 基本生命支持(BLS )的主要改变基本生命支持(BLS)是心脏骤停后抢救生命的基础,成年人BLS主要包括: 对突发心脏骤停立即确认,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及早实施高质量的CPR,以及迅 速除颤。新指南推出若干重要改变,但对既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内容继续予以强 调。主要改变有五点:一、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 所有无反应、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 应系统。二、对未经培训的过路施救者鼓励其实施只动手(只做胸部按压)的C PR。三、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部按压。四、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五、 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气道处理,人工 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可由经过良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 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 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新指南继续强调,良好的BLS是成功进行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的基础,应立即开始高质量的CPR,尽可能减少间断,对VF/无脉性VT,应在发 生虚脱后数分钟内除颤,新成活链的第5个环节(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救治)强调 从确认心脏骤停开始,至ROSC (自主循环恢复)到出院,进行多学科综合救治的重要性、关键性ACLS评估及干预,为BLS及长期存活并有良好的神经系统功 能之间架起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心脏骤停后,许多器官受到损伤,因此复苏后的救治至关重要。新指南指出,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初期目的为:使心肺功能及活命器官的 血流灌注达到最佳状态;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送全具有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 治疗条件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救治,重症监护室以及低温治疗的 医院中;将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救治后的患者转送至可提供心脏骤停复苏后的综合 治疗的重症监护病室中;确定并治疗心脏骤停的诱因,并预防骤停的复发。心脏骤停复苏后救治的后续目的为:将体温控制在可使患者存活及神经功能 恢复的最佳状态;确定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妥善使用机械通气,尽 量减少肺损伤;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支持器官功能;客观地评估患者预后; 给予存活患者各种康复性服务。作为他山之石,新指南无疑是急救医学界的重要财富,但也并非一个相当长 时期内不可动摇的中国标准。我国医务人员尤其是实际参与现场心肺复苏、心血 管急救从事专业院外急救的医护人员有很大的发言权,应经常总结、提高。如在 过去欧美教材及早期的一些指南,心脏挤压部位均是明确为胸骨下1/3,事实上 这个部位在现场很难精确,文字的描述也很不清楚,长达百余字。我国学者早在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挤压胸骨下1/2处,并在专著论文中多次发表。这个建议 在指南中得到了米纳。每5年一次的由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制定 的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终于在2010年10月18日同 时在循环杂志(Circulation)和复苏杂志(Resuscitation)上发表,本 指南与2005指南相比有很大进展及亮点,现将变化及亮点进行解读并介绍如下。1对2010指南的解读1.1生存链的重要性:心搏骤停复苏是一个连续过程,患者突然倒地时, 现场目击者施救的首要任务不是判断有无脉搏,而是只要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者 即应进行胸外按压,并呼叫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前来救治。如是非医护 人员仅进行胸外按压即可,不得停顿,按压应有力、快速,附近有自动体外除颤 仪(AED)时即可进行除颤,如无AED应连续胸外按压,直到急救人员到现场 进行除颤。除颤用双向波,应从低能量170J到200J,只做一次,再继续CPR, 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立即转运到急诊医疗中心进一步实施高级心脏生 命支持(ACLS)及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只有这样连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才能使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出院存活率明显提高。因此,2010指南在以前四环 相扣的基础上加上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即生存链由过去的四环增加到五环。1.2 处理好基础生命支持(BLS)、ACLS和心搏骤停后治疗的关系:BLS 是ROSC的基拙,如果没有BLS的成功就不能实现CPR的成功,BLS从过去 的ABC,过渡到本指南强调的CAB,即从过去20肠指南强调的打开 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过渡到先胸外按压再开通气道并进行通气,这样做 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由于呼吸而浪费时间,尽快进行胸外按压。新的证据表明,只 有不间断地有效地胸外按压,才能达到ROSC。除此之外,BLS是一个相互协 调的系统动作:胸外按压要快,频率100 次/min;按压深度成人应在5cm,儿 童应在4cm;每次按压应使胸廓充分回弹。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 BLS的目的。如果说BLS是复苏的初级目标,那么心搏骤停后的治疗是使心搏 骤停患者达到出院存活的远期目标。因此,前期工作如BLS做得再好,在心搏 骤停后的治疗期间未进行多学科参与,系统综合地进行器官功能评佑支持,即优 化血流动力学、改善代谢及神经功能、及早亚低温治疗等一系列评枯监测,就不 能降低神经系统缺陷,达到提高生活自理出院存活率的目的。而建立在BLS和 心搏骤停后治疗之间的桥梁就是在ROSC后及时地进行ACLS,及时建立人工 气道、机械通气、静脉通路和对症处理一些复苏之后的症状,并及时转运到有条 件的急诊救治中心。1.3教育的重要性:与2005指南相比,2010指南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教 育的重要性,CPR-ECC指南说到底是一个技术性文件,对广大医务工作者起到 指导和教育作用。从CPR作为一个起死回生术之日起,其实施对象是每日发生 的心搏骤停患者,而实施者则为医务人员及不懂医术的现场目击者。因此它不仅 是一个医学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文素质提高。从社会 体系讲,对公民进行CPR训练,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亲手将濒死者救活。 从急诊急救体系出发,CPR应是社区公众掌握的简单、有效、廉价的救命技术, 它会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一步救治后,再转运到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 房(ICU)赢得时间。这一过程应由全社会参与,从政府到公众,从社区到EMSS 到急诊科到ICU。CPR生存链每个环节中(早期识别、及早CPR、早期除颤、 ACLS转运和心搏骤停后治疗),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因而更加凸显了 CPR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指南报道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的地区或国家差异相 差5倍之多,其原因关键是全社会公众对CPR是否认识和掌握,急救链是否通 畅,BLS是否规范和过硬,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2010指南除强调简化 CPR操作流程外,对现场目击者的要求是只按压、无需通气,并强调持有BLS 证2年时间太长,应不间断反复练习,通过教育使全社会对心搏骤停者做到迅速 反应,呼叫EMSS,即进行胸外按压,并激活急救生存链系统,以此环环相扣, 使心搏骤停救治成功率提高。1.4尽快将CPR科学转化为临床实践:2010指南另一特点是,将自2005 年到现在为止5年间关于CPR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现场会议、电话会议、在线 研讨会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证据评枯、分析和分类及 科学证据总结,将已为实践证实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规范为指南,转化为临床实践, 并指导实践。这些在2010指南中处处得到体现,如强调现场目击者仅按压不通 气;BLS中从过去的A-B-C过渡到C-A-B;从过去4个环节的生存链增加 了心搏骤停后治疗;突出强调了高质量的CPR (足够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保证 充分的胸廓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以及CPR系统组织、实 施、教育协调的重要性;弱化了 CPR装置及药物的重要性;简化了 CPR流程, 做到简单、实用、易操作、易学习、易掌握并有实效。CPR起源于经验,通过 半个世纪的实验和临床反复实践逐渐上升为科学,现在将科学转化为实践并指导 实践。相信随着科学进步实践的积累,CPR会越来越简单有效,使之成为一种 既有科学理论及丰富实践内涵,又实用的救命方法,造福全人类。2 2010指南的主要变化及亮点2.1 2005年以来CPR的新进展:2005指南最有争议的问题和主要变化是, 单人CPR时,将按压/通气比例由15 : 2改为30 : 2和除颤从连续3次改为1 次并立即CPR,以减少胸外按压中断。自此5年以来,复苏科学取得了如下重 要进展。2.1.1强调EMSS和CPR质量的重要性:EMSS和医务工作者必须识别 和加强生存健中的薄弱环节,强调按压频率和深度,保证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 并减少按压中断和避免过度通气。最近的研究资料表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尤 其是可进行除颤患者的存活率有提高。应用新的指南可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 率,但需要一种加快实施新指南的方法。实施新指南的障碍包括指令延迟、技术 更新和制定新决策。因此,需要更新训练物品,重新培训培训者和救援者,对已 有的AED重新编程。2.1.2证明施救者实施CPR的效果:过去的5年间,全社会都在强调CPR 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简化CPR流程使得CPR质量不断提高。对多数院 外心搏骤停患者,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CPR (hands-only CPR)获得的效 果与传统CPR (按压结合人工呼吸)的效果相似。而传统CPR对儿童更具有优 势。2.1.3强调CPR质量: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除颤间的停顿,可提高除颤成 功率和存活率,但实践证明,应用具有感知和反馈CPR能力的除颤仪并获得有 价值的信息,能提高院内外复苏团队的训练质量和CPR质量。2.1.4加强院内CPR登记:国家心肺复苏登记处(NRCPR)和其他大的 数据库提供了关于院内成人和儿童CPR流行病学和存活率的新信息。尽管这些 信息属于观察性质,但这种登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心搏骤停特征和复苏效 果的信息,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2.1.5弱化CPR装置和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任何药物或CPR 器械能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应用这些干预措 施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的证据。2.1.6强调心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以使血流动力学、神经系统和代谢 功能(包括治疗性亚低温)最优化作为中心的、强调多学科联合参与的心搏骤停 后治疗,可提高院内外心搏骤停患者ROSC后的出院存活率。治疗性亚低温被 证明能改善昏迷成人院外心室纤颤(VF)型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并能有效提 高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2.1.7强调教育和实施的重要性:施救者教育的质量和再训练的次数是提 高复苏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再培训不再限制于2年的周期,而需要更频繁 的技能更新。强调复苏干预措施协同的实施,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强调团队 协作的重要性。以社区和医院为基础的复苏项目必须系统地监测心搏骤停患者提 供的复苏治疗水平以及成功率。评佑、实施、反馈和持续的复苏质量提高,提供 了优化复苏治疗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有助于缩小横亘在理想和实际复苏操作之间 的知识和临床的差距。2.2 2010指南的亮点2.2.1 从ABC到CAB的变化:2010CPR 一 ECC指南的最新进 展是对成人和儿童(除新生儿)实施BLS的顺序从ABC到CAB的变 化。这种变化基于以下原因:各年龄段的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那些有 目击者的初始心律是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CPR的关键是初 始的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ABC顺序中,由于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寻找防护设备过程中会延迟胸外按压,而采取CAB的顺序可以尽快实施胸 外按压。改为CAB顺序对那些不能或不愿意实施人工呼吸的施救者也能完 成胸外按压。医务人员根据心搏骤停的最可能原因而改变急救程序是合理的。 如发现患者突然倒地,施救者证实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应 立即激活EMSS,用AED除颤并实施CPR操作。但对淹溺或其他原因导致的 窒息性心搏骤停患者,在呼叫EMSS之前,先给予大约5个循环(大约2min) 的传统CPR (包括人工呼吸)。对于新生儿心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为呼吸因素 导致,复苏程序应当为ABC顺序。2.2.2伦理学问题:有关复苏的伦理学问题很复杂,院内外、不同的施 救者(初级或高级)、是否开始CPR或如何终止CPR也不相同。除有书面、署 名、注有日期的放弃实施复苏的指令(DNAR)文书外,承认口头的DNAR可 减少大量无效的复苏操作。当仅受过BLS训练的EMSS人员在现场时,必须 在一个合法的终止复苏原则的指导下才能终止复苏。实施ACLS的EMSS施 救者可应用相同的复苏终止原则或衍生的针对ACLS急救者的准则,以减少无 价值的转运(全急诊科)。新生儿院内心搏骤停的特定特征与死亡相关,这些 特征可帮助医师决定是开始复苏还是终止复苏。选择家庭成员在复苏现场,并 指定团队中成员回答家属的问题,对家属进行安慰,可在CPR期间和终止后给 家属提供情绪方面的支持。识别CPR后不可能恢复有意义神经功能的患者是 一个巨大的临床挑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当考虑给予有限治疗或终止维 持生命的治疗时,要特别谨慎。由于对移植组织和器官需求的日益增长,所有 治疗心搏骤停后患者的医疗团队应该及时有效地执行组织和器官捐献制度,对已 确诊为脑死亡或心搏骤停后即捐献器官的患者,家庭成员应予以支持。2.2.3 BLS: BLS是挽救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基础。成人BLS包括:快速 识别突发的心搏骤停和激活EMSS,早期高质量CPR,尽早电除颤。2.2.3.1 2010指南的几个关键变化:简化了 BLS程序,删除了看、听和 感觉程序,节省了时间。强调对无意识、无呼吸或异常呼吸(如叹息样呼吸)的 成人患者快速激活EMSS,即刻胸外按压。鼓励未受过培训的救援者行单纯胸 外按压CPR,并接受调度员的电话指导。给予人工呼吸前,先进行胸外按压(按C-A-B顺序而不是ABC),立即30次胸外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 确保实施高质量CPR越来越受关注。正确的胸外按压频率和深度(至少5cm) 可保证胸廓每次按压后完全回弹,重点强调减少按压中断、进免过度通气。2.2.3.2 2010指南继续强调的重点:早期识别成人心搏骤停的关键是评 佑患者的反应及异常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开始可能有叹息样呼吸和癫痛样发 作,导致呼救或CPR延迟。培训的重点是使救援者警觉心搏骤停的这种特殊表 现。尽量减少有效的胸外按压中断,直至ROSC或终止CPR。医务人员检 查脉搏不再重要,时间不超过10s。如患者突然倒地,无意识,无呼吸或异常呼 吸,施救者不必查脉搏就必须假定是心搏骤停。2.2.4 CPR技术和复苏装置:与传统的CPR相比,受过良好训练的救援 人员应用这些新的CPR替代技术和装置(如阻力单向活瓣、AutoPulse胸外按 压器、机械活塞装置)可能改善一些特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或短期的存活率。迄 今为止,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还没有任何一种设备比人工CPR更具有优越性。2.2.5电除颤:在院外公共场所配置AED是EMSS生存链中非常关键的 一环。为了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在心搏骤停发生时至关重要的做法是激 活EMSS实施CPR和电除颤。对VF给予1次电除颤的方案没有改变。证据表 明,即使是非常短暂的CPR中断也是有害的。因此,给予电除颤后必须立即重 新开始CPR。在过去的10年里,双相波电除颤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 单相波电除颤更有效。2.2.6 ACLS: 2010指南的ACLS重点集中在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的措 施上。尽管仍然推荐建立血管通路,应用药物,放置气管,但必须不能导致胸外 按压的明显中断和电除颤延迟。此外,阿托品不再推荐常规用于治疗无脉性电活 动(PEA)/心搏停止。在气道管理方面,应用二氧化破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 确定和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工级)。此外,在CPR期间应用声门上气道装置 替代气管插管。不再推荐对心搏骤停患者气管插管时常规对环状软骨施压。推荐 腺普用于诊断和治疗稳定性的、节律规整、形态一致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对 症状性或不稳定性的心动过缓,当阿托品无效时,推荐静脉注射变时性药物,这 时体外起搏具有同等疗效。指南目前推荐应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值监测CPR质量和识别是否ROSC。2.2.7心搏骤停后的治疗:对ROSC后入院的患者,给予系统性多学科联 合治疗日益显得重要,这样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心搏骤停后治疗的 关键目标包括:使ROSC后的心肺功能和其他重要器官的灌注最优化。转 运到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具有心搏骤停后系统治疗能力的医院或重症监护中心。 识别和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亚低温治疗使神经功能恢复最佳化; 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不全。2.2.8 ACS患者病情稳定的治疗:2010指南对ACS患者强调了几种重要 的治疗策略,包括把发生心搏骤停后确诊和疑似ACS的患者转送到有能力完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医院。由EMSS或急诊科医师通知心脏治疗团 队(包括心导管室),可显著减少再灌注的时间。指南建议分拣疑似或确诊ACS的心搏骤停患者到PCI治疗中心。PCI的实 施使成人心搏骤停的ACS患者预后更好,可作为提高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的整 体治疗策略的一部分。对VF型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推荐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术以及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快速血运重建。对疑似心肌缺血导致的心搏骤停患 者,在ROSC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院外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不能作 为行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禁忌证。2.2.9成人卒中:指南重点强调对成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管理。通过 整合公众教育,院前急救对卒中识别和分拣,极大地增加了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指南推荐对符合美国神经病和卒中学会(NINDS)或第3届欧洲急性卒中 合作研究(ECASS-3)适应证标准的急性卒中患者应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 酶原激活剂(rt-PA)。强调再灌注时间窗仍然很重要,越早治疗,预后越好。不 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在具有特定能力的卒中中心实施动脉内溶检治疗或 机械血运重建。2.2.10特殊情况下的复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包括哮喘、过敏性反应、 妊娘、病态肥胖症、肺栓塞、电解质紊乱、中毒、创伤、意外性低体温、雪崩、 淹溺、电击/雷击,以及一些特殊情况影响了心脏,包括PCI、心包填塞、心脏外科手术),心搏骤停除了需要救援人员提供标准的BLS和ACLS外,还需要其 他特别治疗或操作规程。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新观点心肺复苏,先动手后动口第一步,使患者平躺。第二步,胸外按压。第三步,清理呼吸道。第四步,做人工呼吸。编者的话:作为全球公认的“第一救命技术”,心肺复苏术已走过50个春秋。 在11月20日召开的“2010年国际当代救援医学论坛”上,来自美国心脏协会 的专家,带来了最新发布的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并对心 肺复苏有了新的解读,本版在此对该会做出全面报道,期望心肺复苏术能服务更 多有需要的中国人。人工呼吸一直被认为是紧急救人的第一步,但美国心脏协会(AHA)最近更 新的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指出,胸部按压被列为心肺复 苏的第一个程序。解放军306医院心血管病专家钱方毅教授介绍,这一最新国际指南的出版,标 志着现代心肺复苏术问世50周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新观点就是将成年人及儿 科病人(新生儿除外)的心肺复苏程序从“气道、呼吸、胸部按压”改变为“胸 部按压、气道、呼吸”。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主席迈克尔-R 塞尔博士表示,仅就始于 胸部挤压一项将挽救许多垂危病人的生命。传统方法把胸部挤压滞后,而胸部挤 压对全身血液循环至关重要。钱方毅也解释说,按照原来的程序,胸外按压往往 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需要准备时间,而改变程序后, 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通气只是稍微延迟。而根据报道,对于心脏骤停存活率最 高的患者,最关键的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和早期除颤。据调查,在我国,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仅有15%到30%。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宗浩说,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但实施 人工呼吸的难度是其中之一。改变心肺复苏程序后,将有利于紧急事件中“第一 目击者”的重要参与,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另外,新指南中还简化了心肺复苏流程,删除了 “看、听、感知”的步骤。钱 方毅说,因为完成这些步骤常不一致,且十分耗时,因此新指南强调,对所有无 反应、无呼吸的成年患者,应该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开始胸部按压。

    注意事项

    本文(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