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

    • 资源ID:4871876       资源大小:89.51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子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研究报告探索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唐家泊中学课题组 【序言】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子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是2007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自立项至今我们进行定向、持续、发展性的实验与研究,经历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实验成果验收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工作,经过不断的积累反思和进一步的改进,现已完成各项任务,达到了实验研究的预期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为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课题实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循环往复,促进研究深入开展。通过课题实验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促进课题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探索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心理加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和矫正。我们探索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有七个: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转变班主任教育观念,转变班主任角色,改变班主任教育方式;三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五是搞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六是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七是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这些方法在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相信也能对其他学校的心理教育实践发挥借鉴作用。【内容提要】本研究报告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介绍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国务院、教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方针政策,国内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施状况等。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具体意义。主要从适应时代的需要,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三个方面阐述课题研究意义。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包括课题研究的8个基本目标。第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初中四个学段列出了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内容。第五部分、课题研究方法。列出了五种研究方法。第六部分、课题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探索出来的七个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分别从理论依据、学校的具体做法和产生的效果三方面加以具体阐述;最后以数据为证论述了课题实施研究以来带给学生、教师、学校的巨大变化,并展示了研究成果。第七部分、思索与讨论。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课题研究面临的困难、新的命题和注意问题。【主体部分】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升学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影响学生终身发展成就与生活幸福的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多次下发文件,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000年12月14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 “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一次指出初中要“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培养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004年2月26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坚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一次重申“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部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都明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还特别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和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都市第十二中学将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坚强意志、人际适应、反应适度、青春心理、升学与择业心理、健全人格等八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纳入到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法指导课、中学生心身指导课和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见人民教育1998年第一期营造青少年“心的乐园”一一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纪实)。华东师大一附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套方法。(见上海教育1999年第六期教育咨询调查训练一一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研究提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模式是一个基本精神、两条基本途径、多种形式、多方面支持保障。(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一期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由杭州大学教育系与浙江武义县实验中学合作开展的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措施。(见教育研究1998年第二期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验探索)。河南教育学院、美国培斯大学教育学院的专家提出了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见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七期关于中学集体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上个世纪90年代,烟台市就开始有计划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涌现了一批优秀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十五”期间,烟台市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的研究,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性心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了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在全市100多出中小学进行验证性试验与研究。通过几个周期的验证性试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烟台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以烟台市教育局红头文件印发各县市区、学校实施。2004年,烟台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组织管理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结合学校实际,经反复研讨论证,在“十一五”期间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子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研究,并被批准立项。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意义一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特别迅速,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心理健康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现实和未来都要求青少年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心理品质有关。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青少年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唯有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中学生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屡有发生,无不与学生的心理脆弱、过分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有关。因此,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人际压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三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初中生正处在人生和身心成长的十字路口,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是他们的心理心态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经常出现胆怯、焦虑、苦恼、烦闷、自卑、自私、嫉妒、自闭等心理和行为,他们内心逐渐变得复杂、敏感、偏执,又不肯轻易将内心感受表露出来。他们自主独立意识增强而又缺乏经验无所适从。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公开发表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可见一斑,很有必要针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正面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引导。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在以课题为先导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顺利推进,以改变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三、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这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实际制订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2、转变班主任教育观念,转变班主任角色,依托心理学发展理论,在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落实学科教学的情感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5、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认真、耐心、细致、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6、要以面向全体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科学的测查分析,掌握基本情况,并针对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7、加强行为训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8、探寻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培养一批引导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班主任,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按初中各学段层次性开展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活动中感受,体验中成长”的教育原则,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克服厌学心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克服青春期烦恼;学会与别人沟通,学会适应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净化心灵,形成健全人格。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初一年级研究内容:1.培养人际适应能力;2.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3.克服厌学心理。初二年级研究内容:1.培养面对挫折的耐受能力;2.学会调节控制情绪;3.克服厌学心理;4.培养人际适应能力。初三年级研究内容:1.克服厌学心理;2.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3.克服青春期的烦恼;4.培养面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初四年级研究内容:1.克服厌学心理;2.克服青春期烦恼;3.正确对待升学与择业;4.学会适应生活。五、课题研究方法1、课题实行分类研究,综合评价的实验方法。2、课题实行学段分工实施、学校总体把握的管理原则。3、课题研究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班级建设和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课题实行学期交流、学年汇总、阶段总结的工作程序。5、采用开放式调查、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在我校进行测试,同时辅以座谈、优秀论文分析、个案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变化特点及其教育对策进行整体性、动态性研究。六、课题研究成果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育人以德为先,办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自2006年9月承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以来,首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及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学生心理加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经过测评和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网络、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我们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过程中,牢牢抓住学校这个主战场,同时沟通家庭这个主阵地,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全面性、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重解决当前初中生面临的早恋、网络、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疾患,探索出在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七个有效方法和途径。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具有普遍制约作用的,人的心理机能是对环境的长期适应的结果,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有效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环境营造氛围,氛围产生力量。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可见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校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组织,其环境建设肯定对育人有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墙壁都会说话的远大目标。”(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美国全国中学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曾指出:“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就意味着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家长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工作及合作、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良好风尚的形成。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而持久。这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学校环境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活动中,或是课间休息时,学校环境的影响是时时处处在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各种隐性教育的影响作用,更是无所不在。二是指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是通过有目的的说教或管束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心理影响来体现的。如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态度与观念的形成、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等,都是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与气氛感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优美的环境能时时起到怡心、怡情、怡趣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实现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我校自建校开始,就致力于优美校园环境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更是加大投入,致力于校园硬件环境的改造和美化。学校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心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甬路旁建成了各种绿化带,错落有致,这里冬青翠绿,樱花烂漫,水杉挺拔、黄杨成行;象征和谐团结的假山巉岩靠拢,绿竹拥抱,紫藤环绕,蔷薇摇曳;花园中古色古香的翰墨亭、温馨的紫藤长廊,茵茵的平整草坪,烂漫的中心花坛为师生提供了休闲、学习的良好环境;玫瑰园中花香浓郁,昂扬的“腾飞”雕塑点缀其间,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操场周围塔松高耸,银杏玉立,杨柳披拂,木槿扬花;宿舍区法桐掩映,樱花飘香,冬青拥抱,樱桃滴红。整个校园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景色宜人,美不胜收,成为真正的花园式学校。二是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实现校园的人文化学校狠抓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和谐文明、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良好的氛围影响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学校甬路两旁设立宣传栏;教学楼前建设文化长廊;教学楼的所有走廊和楼梯间悬挂伟人挂像,装帧师生绘画、书法作品,张贴文明宣传标语;每层楼教室外形成一个主题走廊,展示深厚传统文化、最新科学成就、优秀先进人物、国际国内新闻;教室内创建学生园地,设立图书角,张贴学生守则,设立卫生角,统一装帧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值日表,整个教室整齐整洁;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走廊装帧宣传板,提醒学生文明、礼貌、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宿舍内学生们在各自的床头,建立个性化文化园地,营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展示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几年来,学校时刻把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到“校园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在传情,每个景点都在启智”。凸显学校 “立德立志,求真求实”的校训,逐渐营造出“敬业奉献,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尊师乐学,合作探究”的学风,形成了唐家泊中学“和谐博爱,开拓进取”的校风。第二、转变班主任教育观念,转变班主任角色,改变班主任教育方式。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教师。可以这样说,学生在家中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在学校受班主任的影响最大。一个学生,他可能不知道校长的姓名,但他绝对知道自己的班主任姓名。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了学生成长的好坏。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讲过:“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是神圣的。”传统的班主任被赋予了警察、权威、慈母的角色。班主任充当执法者角色,像警察一样管人、抓人、罚人,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创造性、个性受到打击,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权威的形象看起来要好一点,知识渊博但管理严格,教师说一不二,学生对其保持一种敬畏;第三种形象比前两种好慈母,让学生感觉很温暖。但从本质上讲,这3种班主任形象都是至高无上、居高临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缺乏现代教育的民主平等观念,使得师生之间关系紧张,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扮警察,不当权威,不做慈母,班级工作要有新思维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教授认为:班主任工作其实是一种心育,是对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因此我们学校重新定位班主任角色,赋予班主任工作更多的内涵。我们认为,班主任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三种角色的集合: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 “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最好的形象是同伴,师生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同伴关系。而且是一个能帮助、引导、关爱自己的同伴,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应千方百计呵护学生的心灵。这是班主任的职业道德,又是班主任的职业技术。为了转变班主任教育观念,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采取了以下三种做法: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自身的理论学习,我们为班主任们订阅了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及新德育等杂志,购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等班主任培训用书,为班主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二是转变班主任教育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敞开心扉。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和学习的革命中的四个层面学习说,学生一般都具有一定层次的需求,并渴望得到,他们在学习上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与赏识,他们的内在的潜动力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得到最大限度的外释,从而上升到高一层次的追求,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相反,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即使这样的伤言是无意的、轻微的,也往往会留下心理创伤,由此造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其表现方式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显性的,这就势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压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要想呵护好学生脆弱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以热爱学生为基础,学会了解,爱心感化,平等对待,专心倾听,面带微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爱能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使人的心灵受到熏陶,更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真实而又感性的爱心去感染学生,从而帮助我们的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心灵的困惑,笑对人生。我们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交流对话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亲情原则。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情感人,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真诚和关心,在一种亲情交流中接受老师的熏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谈话中老师亲切的询问,中肯的评价,真诚的教诲,认真的态度以及具体的帮助和关心,无一不让学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2、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要求老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切忌老师把自己看作正确的化身,如果这样,那就是“师道尊严”了,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应有的心灵碰撞。3、鼓励原则。所谓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发扬,鞭策他上进。而不是抓住问题全盘否定。所谓“良言一句寒冬暖”,即是此理。在工作过程中,班主任逐渐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建立“交心本”,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沟通,以书面形式进行“交谈”的笔记本,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采用笔谈的方式,学生就不会有紧张的心理压力,却有一种安全保密的感觉,学生在这种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就能冷静的思考反省,容易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吐露心声。三是编写教育案例,总结交流教育经验教育案例,是班主任对教育工作的及时反思。班主任将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失、工作感悟、与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等内容进行总结分析,采撷最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总结反思。每个学期末我们都要求班主任和教师编写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从中选择优秀经验材料进行典型交流,有效地促进班主任的成长。最后,我们把这些成功的经验编辑成册,以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第三、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智育的主渠道,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浓厚探索兴趣、愉快情绪体验、良好思维习惯、科学学习策略、正常交往能力与健全的个性品质。教育部1999年8月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且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健康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都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都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都已经突破了以往偏重“双基”的局限,把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浓厚兴趣、健康情绪、深刻体验、良好习惯、顺利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追求的“非认知目标”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与评价内容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1、学校把每周五下午定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研讨和交流活动时间,主要形式有理论讲座,专家课堂,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通过上述活动,力争强化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教师素质,以便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一些教学内容中包含有比较明显的心理教育因素的,可明确地在课时教学目标中注明;有的教学内容不便明确注明的,则可在教学中随机渗透进行。但是,在制订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时,则须有较明确的心理教育目标。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好素材。如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优秀人物的课文,可使学生模仿学习其良好的思想品质;通过学习抒情性的课文,让学生心临其境,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数学课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求异创造思维;用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激发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音乐、美术课中则注意培养美感,调节情绪,舒展心灵等等。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善于发现,就能寻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结合点。4、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会让学生感到拘紧,产生抑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所以,我们要求所有的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采用异步教学,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我们要求老师采取各种手段方法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用自己的真诚情感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自己的饱满情绪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奖励为主的激励制度。在评估学习成绩方面,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积极实行发展性评价。5、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要求每个教师要加强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修养,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了解中学生年龄、心理和个性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加教育的实效性。全体教师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做学生的知心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陷入痛苦时,要及时予以慰藉,受到委屈时,要及时送去理解,感到迷茫时,要及时指明方向。特别是在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时,切不可伤害学生,要满足学生人格尊重的需要,要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经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理解与尊重的原则。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学生只有被教师尊重和理解,才会信任教师,愿意敞开心扉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良好的师生关系,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兴趣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形成了良性循环。2、快乐原则。快乐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对学生来说,他们无不希望学习愉快、生活开心。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快乐的教师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伊始就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幽默感,诙谐逗趣的语言,一个小笑话,都可兴奋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3、激励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提供充足的机会,按科学的教学程序启发、激励、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给全体学生以关注、信任、期望和鼓励,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信心、增强勇气,从而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另外,对于心理不够成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走神”现象,教师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弱适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提醒监控学生。4、个别化原则。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其个性、智力、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我们不仅尽可能实施个别化的课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有所进步;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经常鼓励他大声回答问题,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就要引导他认真思考;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鼓励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控制自己;对智力较高的学生要完善他的非智力因素;对情绪低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注与开导,引导他合理宣泄或升华转移。5、严爱有加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尊重、信任、称赞、关爱学生,但并非一味地宠惯学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不可少,只有在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自觉、自律、自尊的性格,才能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并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好习惯。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学生方面: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水平。(1)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学生从自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了自信心。(2)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学生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自觉地培养意志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承受挫折、抗拒诱惑的能力。(3)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学生观有明显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许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满堂灌变成了教师主导,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缩短,师生的互相了解有助于教育和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第四、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它面向广大心理正常的学生,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有健康的心态。我们在无经验、无教材、无专业心理教师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建立适合农村特点和学校特色,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设置课时,列入课表,纳入教导处统一管理。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实验、总结,我们编写了16讲内容,形成年级序列,每个年级重点学习四讲内容。例如:“适应中学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学会沟通”、“学会安排假期生活”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两性”原则,即科学性、实用性。实践证明,“两性”的教育模式,对坚持初中教育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实效作用。(一)科学性原则。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坚持科学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本着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科学性的教学指导思想。1、教材组织的科学性。我们要求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操作性原则:一方面要能够解决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根据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反馈设置专题课,如初中生饮酒、抽烟心理的矫正,如何提高记忆力等;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适合45分钟教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有张有驰,主次分明。(2)趣味性原则:每节课一个中心,一个兴奋点,多采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MicrosoftWord文档.doc)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