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

    • 资源ID:4796986       资源大小:190.70K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 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研究报告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学会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日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研究机构及人员组成课题主持人:包太洋(湘西州教育局局长、湘西州教育学会会长)课题研究负责单位及负责人:州教育局:向仍淼(州教育局副局长)州教科院:刘世强(州教科院院长)、张大庆(州教科院书记) 课题研究组成员:黄沛华(州教科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石学东(州教科院工会主席、中学高级教师)宋 泱(州教科院副院长、中学高级教师)李代凤(州教科院发展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敖红艳(州教科院艺术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徐 峰(州教科院发展所、中学高级教师)向青山(州教科院办公室、中学高级教师)梁珍香(州教科院发展所、中学高级教师)张湘生(州教科院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陈 峻(州教科院技术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覃远化(州教科院技术所、中学一级教师)县市参与课题研究的科研单位及负责人:彭吉林(吉首市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肖功贤(保靖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田 锦(龙山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田仁俊(凤凰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杨伟华(泸溪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张清忠(永顺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张 鹏(古丈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向 军(花垣县教科所所长、中学高级教师)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研究报告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37三、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78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811五、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1112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314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1417八、研究的结论与分析1720九、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2134十、讨论与建议3435十一、附录 36(一)参考文献(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研究小结(三)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传承教育研究的各类活动报道(一)(四)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传承教育研究的各类活动报道(二) 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文化建设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根据国家的发展大势,并基于湘西当前的社会实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1.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湘西社会发展的需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与贵州、湖北、重庆三省市交界。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地域文化色彩浓厚。民间歌舞绚丽多姿、传统戏曲流光溢彩、手工技艺琳琅竟秀、民间信俗广博深厚,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冰箱”、“文化聚宝盆”。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国家和社会的一致公认,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然而,湘西社会的变迁,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曾经面临着被忽视、发展萧条乃至衰退等严重问题,有的甚至处于濒临失传的边沿。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日益重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事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当前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更缺乏深入度。魅力湘西的“魅力”有赖于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神秘湘西的“神秘”更是湘西文化所赋予。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对湘西社会发展的促进、对形成湘西独特人文环境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湘西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发挥各部门的力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2.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是湘西文化生态保护的需要。在漫漫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个地域的民族,都因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它是本民族人民劳动创造与智慧的结晶,记忆了一个民族古老生命的演变过程,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方式,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持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维护悠悠千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更有利于保护和弘扬该民族文化的固有价值,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为保护湘西的文化生态,并进一步增强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与贡献力,我们应该大力开展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国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做出了许多不懈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11月通过了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案;2001 年发表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2 年在联合国第三次文化部长圆桌会议上通过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伊斯坦布尔宣言;2003 年10 月联合国制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1972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其第27条第一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2条中所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关保护措施条例中明确指出:“鼓励开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研究以及方法研究”。发展与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丹麦、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研究;与我们临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艺术非常重视,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作国宝,称为“文化财”,专门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通过开展民俗文化财产调查、认定功能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或保持团体、资助其进行传承等方式,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法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性抢救工程,对文化遗产进行“总普查”,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将保护和展示遗产作为自己的工作。在国内: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拥有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内部分省市开展了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比较突出的有贵州、湖北、云南三省。2002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培养及“双语”教学给出了指导性的实施意见。2008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提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是“多彩贵州”繁荣发展的需要。2008年湖北省教育厅、省民委出台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意见,各中小学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按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五个一”(一套固定的教材、一组民族体育训练内容、一台民族文艺节目、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一套完整的教学器材)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立足于本地区文化特点,突出自身特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将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音乐、舞蹈、体育等民族文化引进校园,进入课堂,把国家有关民族政策、民族法规、民族节日等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容编入乡土教材。例如2008年8月,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肖洪恩审定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汇编出的恩施民族文化和恩施民族常识两本中小学教材时,在意见书上写道:“这是一套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先进性于一体的好教材,符合主旋律要求和先进文化方向。”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较为普遍。云南民族大学普丽春等人开展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课题研究,对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了深入地尝试。当然,在我国其他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所开展。新华网北京频道2012年4月24日电(记者殷丽娟):北京市第一所“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4日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揭牌。西城区为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西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共同邀请了风筝、面塑、空竹、剪纸、毛猴等5个项目的14位传承人,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开展了“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培养活动,并将风筝、面塑、空竹、剪纸、毛猴制作列入了学校的艺术选修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即便是经济发达如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将传统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在湘西:我州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3月州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州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写民族民间文化常识读本,列入地方课程,作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选用教材。”2007年8月我州文化部门研究制定了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 州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第45次(04)”纪要(2011年2月28日)决定:“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认真办好双语教学试点,所需工作经费由州财政局测算,给予支持。” 州委、州政府主管文化教育的历任和在任领导龙文玉、梁秋松、曾振亚、陈潇、曹世凯、艾可知等同志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学校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且身体力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州各县市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目前,州民中、吉大师院附小、吉首市民中、吉首市矮寨中学、泸溪县白沙小学、龙山县靛房学校以及凤凰县的腊尔山小学、三拱桥中小学 、阿拉小学、箭道坪小学等学校开展了数十项基于民族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项民族民间文化的课题研究。当然这些研究目前还处于自主自发和零散进行状态。综上所述,国外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多见于宏观的理性思考,关注的是促进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种族平等,文献中少有关于中小学校中如何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的案例记载。我国正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内对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总的来说,该项研究还处于大力推进阶段,有待于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加之我国地域广,民族众多,发展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不同的地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必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的现实意义。对于湘西来说,民族民间文化作用若是止于旅游观赏,其价值是十分有限的。湘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湘西社会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湘西社会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所以,提升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品位,使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让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这是在我州学校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之处。三、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1.文化文化(cultur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2.民族民间文化指历史沿传而来的传统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习惯等等,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地域风貌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3.湘西民族民间文化本课题中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特指的是湘西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苗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文化,包括湘西土家、苗族民族民间的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内容,以及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精神文化的内容。4.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本课题现阶段的重点是首先针对湘西自治州境内的中小学校(含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如何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所以,课题中的“传承与发展”主要是指湘西中小学校学校开展系统的、持续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来实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不断沿袭、弘扬,乃至改革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现阶段以“传承”的研究为主,以“发展”的研究则为辅。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在课题的研究中,有关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族教育理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大国策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在侧重于民间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研究方面,指导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课程论”。1.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理论概述: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主要有三点主张。其一: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 其二: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 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  其三: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即使有些国家承认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多数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可是在现实的制度中,文化少数民族往往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提出了差异的公民权理论,要求根据差异原则和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和自由。理论启示:根据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非主流文化教育对主流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益补充,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修正,学校必须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和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在我州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对文化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2.人本主义的课程论。理论概述:本课题研究依据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第一、人本主义课程以人的需要为基石,以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为核心,人本主义者强调课程目的就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第二、强调人的情意(情绪、感情、态度)发展和认知(理智、知识、理解)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人本主义者强调,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的统一,整体人格成长才有可能。人本主义课程不仅仅把重点放在智力上,它是以“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的。课程除了纯粹的智力发展外,情绪、态度、理想、雄心、价值,对于教育过程来说也是应当关注的领域,还要发展自尊和尊他的思想意识。第三、设置并行和“合成”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学校设立并行课程,一方面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第四、注意课程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及社会的教育功能。由于参与学习的每个学生可能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他们的能力和兴趣都不会一样,因此不能强求课程的一致性,不能人人都读一样的书,人本主义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具有特色性的;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提倡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接触多种多样教学资源的机会。教师不限于学校的教师,也包括社会上的人士,包括民间文化传承艺人、大师等。在这里,人本主义课程论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局限,体现了大教育的观念。理论启示:根据人本主义的课程论,我们认为,学校课程的构建应选择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以引起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比较、阐释和综合问题。从这一理论意义上说,让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社会文化资源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课程。五、研究目标和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以一种活态教育传承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培养学生民族民间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体研究目标有如下五项: 1.构建湘西中小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课程体系;2.以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为手段,探索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新途径;3.创建30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的基地学校,培养5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骨干教师;4.开发一个“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网络平台;5.构建一套学生学习、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果的评价与展示机制。研究内容1.研究中小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办法;2.甄选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材修订和编写;3.研究中小学校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与方法,内容涵盖蒲公英行动、双语教学等。研究民族民间文化学校传承中的德育实效性问题;4.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进行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手段与方法,开创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字管理研究。5.研究制定一套适合于本地区学生开展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动方式,涵盖民族舞蹈、器乐、美术比赛,民族体育比赛,民族民间工艺技能比赛、民族文化艺术节活动等。六、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思路1.组成跨行业的研究团队,进行合作研究。鉴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特殊性,为使课题研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本课题由州委宣传部门牵头,采取多部门、多行业合作的方式,组成一个跨行业、综合性的研究团队。2.重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的研究首先从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文献研究入手,充分了解并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别人成功的经验基础上逐步深入。着手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学校,这些项目学校要发展出初步的特色方向。通过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内容,使得特色更明显。3.基于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研究。以基地学校为主要阵地,开展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办法的研究,组织修订原有的教材,开发编写新的教材,组织学校和个人开展有关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系列专项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出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专业教师。4.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我们组织人员开发并逐步完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网络平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对目前国内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和实施现状开展文献研究,收集信息,充分了解并积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2.调查研究法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开展调查,以了解我州学校自主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情况。 3.行动研究法在真实、自然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开展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不脱离学校教育实际。 技术路线文献研究、资料搜集现状调查、分析确定项目学校实施研究培训教师研究总结(形成教材、教参、教学案例集、论文集、专著、音像资料、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关于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我们已于2006年就着手进行了,所以本课题研究的起步很早,前期基础工作比较扎实。课题获准立项之后,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文献收集和理论学习。本课题组成员是由州委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民族部门、教育部门、相关团体和州县教育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课题组成员中有的具备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有的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形成了研究力量与研究能力的优势互补。主要研究人员中多人参加过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出版过专著,参加过各类书籍的编写,课题成员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管理与民族教育研究的丰富经验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开展了有关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研究文献资料、整理和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2013年重新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发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案、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伊斯坦布尔宣言等文件;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等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等精神;阅读了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贵州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湖北省教育厅、省民委关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省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的相关文件和资料;我们特别研读了湘西本地区的文献资料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等。在原有基础上,新增文献资料100多项约60万字。我们将搜集到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以研究整理,进行美学品质、教育功能分析,包括分析其可行性、难易程度及教育价值等,以此提高课题研究者和课题研究工作的理论水平。第二阶段,加强在真实、自然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对全州8个县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面掌握了各县市、州直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范式、效果及水平。在全州8个县市和州直学校中选择35所学校作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基地学校和实验学校。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中,以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项目研究的形式,组织了68位骨干教师开展了70项大大小小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内容,有的一个项目就带动了近20名老师的积极参与,全州参加研究、培训、学习的教师超过千人。组织学校教师编写和修订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教材,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展项目学校校长、教师培训。研究建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评比。第三阶段,进行广泛交流、总结和提高。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召开学术研讨会,听取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完善信息技术管理平台。采集、编辑案例,形成论文、教材。全面总结、验收,举行研究成果鉴定、汇报、展演。召开结题会,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成果推广、应用的意见。我们以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为主题,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10月两次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2013年12月,我们召开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现场研讨会,省教育科研机构、湖南师大、吉首大学、吉大师院、州委宣传部、州教育局、州文广新局、州民委、湖南文化音像出版社、郴州市永兴县教育局以及我州各县市教育科研部门、中小学校校长参加了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广泛地影响。八、研究的结论与分析我们认为,将弘扬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工作纳入到中小学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是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能够得以实现规范性、系统性、广泛性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培养湘西建设事业后继者的中小学校,作为湘西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中小学生,更应该自觉担负起弘扬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让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重要认识和研究结论:1.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民族民间文化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民族民间文化形态有“固态”与“活态”之分。如湘西凤凰的南方长城、乾州古城的特色民居等等,我们把这些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固态文化”。而民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它们的存在形态直接表现在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之中,其生成、存在和传承过程中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把这种无形的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活态文化”。活态民族文化主要通过“活态传承”方式来传承,所谓活态传承,指的是不仅仅要学会这些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的是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活态传承强调的是“文化资源地人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要实现活态传承,“学校是最佳场所,学生是最佳主体,教师是最佳群体,教学是最佳方式。”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将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巨大的优势和作用。精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不是将其封存密闭起来,最终必须落实到传承与弘扬上来,因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最有意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而传承的根本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社会教育传承方式必然会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学校教育受文化经济利益的冲击较小,因而就成了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最为本真的传承方式。2.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当前,开发、应用民族民间文化和本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在我们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民族民间文化被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生中少数民族占80%以上,然而这些学生从小受到的是现代科技、主流文化的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对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的遗忘,意味着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意味着对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与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学生自身文化多样性素养的缺失。因此,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使湘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所以,当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在学校的教育中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丰富了基础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我州很多学校根据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凸显了办学特色。例如吉首市民族中学、保靖民族中学等学校办民族民间文化墙,宣传有关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知识;办民族民间文化展示窗和文化长廊,建设民族民间文化陈列室,展示学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学生作品;保靖碗米坡小学创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硬件环境,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等。我州不少学校在教室、会议室、教师办公室、走廊、过道、文化墙上张贴民族建筑风格、服装服饰、节日风俗、民族民间歌舞、蜡染刺绣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宣传画,悬挂本校师生创作的有关民族风情、民族人物的绘画、摄影等作品,营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软件环境。很多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教师工作室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大课间活动。龙山靛房小学等不少学校将土家摆手舞开发成课间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课间操的形式。4.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打造湘西基础教育品牌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湖南省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苦苦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稳步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差距,尽快地改变我们教育长期落后的面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特别关注教育的一些外部资源,如学校的建设、办学的设备设施改善等等。经过多年努力,在外部条件的建设方面,改善了许多。但在内涵建设方面,尤其在教育特色方面,我们与外地区的总体差距仍然不小。不断地深入思索让我们意识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形成,必须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打造湘西基础教育品牌的有效途径。5.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提倡“保护”,并不意味着将民族民间文化封闭起来束之高阁;呼吁“传承”,也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自我延续、孤芳自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与弘扬。开展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一方面,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是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文化形态的再认知过程;更具社会意义的是,另一方面,可以为被长期忽视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开辟出重要渠道,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和弘扬的形式。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我州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融入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不仅能够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育素材,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可选择性更强,基础教育形态、色彩更为生动斑斓,同时也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开辟了一个可持续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九、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本课题研究历时时间较长,研究成果丰富,社会影响比较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 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构建了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课程体系。我们指导学校研究开发出艺术欣赏课、大课间体育活动、周末文化活动、民族民间体育运动会、民族文化艺术节,以及劳动实践课等综合性校本课程,形成鲜明的校园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校本课程框架图如下: 湘西民族音乐:苗歌、苗鼓、土家摆手舞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显性课程 湘西民族美术:蜡染、苗画、织锦、刺绣 湘西民族体育:舞龙、舞狮、跳长绳、踢毽 民族文学教学:诗歌、典故、俚语 民族文字教学:苗语教学、土家语教学 民族文化艺术表演 师生艺术作品展览隐性课程 民族艺术教育长廊 民风民情:校园民俗陈列室 民族历史:湘西名人名家长廊 民族建筑:校园跳歌摆手堂凤凰落潮井小学、吉首市民中、龙山靛房小学等很多学校我们将土家摆手舞、苗族鼓舞作了适当的简化和提炼,使之更明快更富朝气,以此丰富课间操活动。许多学校组建了苗鼓队、茅古斯表演队,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和田径运动会中加入民族元素,高脚马、押加、板鞋、瓜果雕塑、剪纸等,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吉首市民中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湘西民族音乐、湘西民族美术、湘西民族体育。三个模块共开设十二门活动课程,即蜡染、苗画、刺绣、织锦、苗歌、苗鼓、舞龙、舞狮、土家摆手舞、竹竿舞、跳长绳和踢毽子。学生自由选择、定期交换。学生修满108个学时,经考查合格后,即可获得“民族艺术教育”课程的6个学分。每年体育节将跳长绳和摆手操作为群体比赛项目。保靖民中从我州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精选了适合学校传承、利用、开发的酉水船工号子、土家吊脚楼、土家摆手舞、土家织锦、苗画、苗绣、苗歌、苗鼓、蛤蟆抱蛋等13个项目作为课程开发内容。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创造的各种作业形式,如皱纹纸苗画、泡沫纸织锦、毛线苗绣、沙石画吊脚楼、泥塑农具,树叶粘贴画等,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泡沫纸织锦被作为“蒲公英活动”选为2013年进北京展出作品。 龙山靛房小学实施双语双文教学,把土家文化艺术引入课堂,如把咚咚喹、溜子、土号、野喇叭及土家山歌等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学校每周坚持开展了“原生态民族艺术教育活动”,活动程序包括土家大团摆、土家咚咚喹、土家校歌、土家溜子、木叶表演、土家花鼓、土家游戏;整个活动全体师生参与,形成鼓锣喧天,牛角、土号、野喇叭齐鸣、“千人大团摆”、“千人土家花鼓”、“百人咚咚喹”等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欢快激越的土家溜子、清脆悦耳的咚咚喹、木叶及丰富多彩的土家游戏活动,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盛宴,沁人心脾、使人陶醉,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彰显。 吉大师院附小在民间文化教学方面多年来一直在建立自己的特色模式,将湘西优秀的民间文化渗透到各门学科,体育的民族摆手大课间操,音乐的打苗鼓、民族乐器等都已经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民间美术开辟了多个民间特色课程:湘西锉纸教学、草纸撕画造型、原生态木头画、湘西瓦画、民间陶艺、湘西龙灯和舞狮等等,创建了全国一流的民间美术教学基地梦园,开启了湘西民间锉花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民间陶艺引进美术课堂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近几年,学校又投入资金建立了陶艺大教室、学生美术创作室、美术专业展厅等,加强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探索美术教育新路子。凤凰县阿拉完小所在地阿拉镇是以苗族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聚宝盆。学校从以往着重于统编艺术教材的研究逐步转移到侧重于民间艺术、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探索上来,实施“民间采风溯其源,学校整理归其类,课堂教学授其艺,作品展演扬其名”的艺术科研,实现美术、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和谐发展,打造阿拉教育特色。如今,服饰、刺绣、剪纸、根雕、木雕、石艺、泥塑、草编、竹编等民族艺术都进入了课堂。苗族服饰,从头饰到绣花鞋,学生们都会做,而且特爱穿、爱戴。学校还成立了百余人的苗族花鼓队、苗歌合唱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节日庆祝与民间活动。学校也被评为全省“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编写、出版了一系列民

    注意事项

    本文(区域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主件).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