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教学反思.doc

    • 资源ID:4731184       资源大小:107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教学反思.doc

    数学小组合作主动性教学反思孙培江新课标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终常常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作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一、精选内容,提供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圆的周长”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解决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时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题: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270米的水渠,甲队修的米数正好是乙队的45,两队各修多少米?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解决问题的习惯的不同,采用的解决方案也丰富多彩。此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互相验证、启发,会产生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而体验合作交流的魅力。 3.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往往很难完成,而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规律来。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可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题目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注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结合 合作交流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前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所思、有所悟、有表达的欲望。如教学探索规律题: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是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是怎样的规律。3、5、7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然后小组内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再全班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讲解自己探究的结果,而且还相互补相互启发,在别人的基础上实现再创。由于合作前每个学生看为题的方式角度不同,经过独立思考,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可能受阻或意见不统一,会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这样,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合作交流,无疑能够促进学术思路的开拓及思维的深入,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 关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一直到实际教学,我对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渗透探究性学习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渗透探究性学习。 第一:巧设质疑,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 1、导入精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3、巧设质疑,创设探究情境。“质疑”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质疑”引入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一般来说,“质疑”主要设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形式不拘一格,只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明确探究方向即可。例如:在练习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时,让学生来猜猜桃树的棵数,这样学生产生矛盾、质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所需的材料(小棒、圆片、纸、笔等),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第二、在探究、发现知识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自主探索,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自主探索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得生活体验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在于数学方法的掌握与情感体验的获得;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再创造”的体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2、合作探究学习,强化探究效果。合作探究学习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合作能实现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同时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本节课中安排了这样三次探究活动:例题中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在这三次探究活动中,可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交相辉映。探究三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关系主要体现自主探究,探究锯木料中木料的端数与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是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而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更加体现了合作探究。 第三、实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运用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都要归结到实践运用中去。那在课堂中怎样渗透其运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挖掘教材潜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2、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它能使学生在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本节课中,锯木料的问题和沿圆周栽桃数和柳数只是教材中安排的练习题,但我把它们设计成两组的探究性学习环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又如:我安排的机动练习中,摆放蓝花和红花的问题。学生设计出了三种摆放方法(两头蓝花、两头红花、头尾不同),甚至还有学生提出沿教学楼摆放一周的情况,可见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应用的能力非常强,更加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追求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要把学习能力、成绩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好。这样,小组内的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二: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第三: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一是在学生学习遇困难时,教师要善于把问题交给小组,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二是意见不一或答案多样时也是合作的好时机。 第四: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有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传统的课堂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对结果评价为主;新课程下课堂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更要注意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除了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还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变化。对于第一点和第二点,我想应该从平时的课堂中加以重视和培养,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应该是针对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况来定的。小组合作学习角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 李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课题组成员 陆国明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2分工,为了合作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3交往,需要互动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4教师,明确角色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5评价,指向过程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 孙泽锋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在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一定分工相互合作的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个性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它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交流,注重互助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接受转向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一) 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堂以接受学习为主,基本环节是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线性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基本环节是导入合作学习交流。1、导入学习任务。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顺利进入学习起点。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意见。教师在组间巡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其达到基本要求。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请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或共同讨论。(二)小组合作形式代替接受式学习,扩大学生参与面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我把一年级全班37人分成9个小组,由不同能力、性别、性格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成。虽然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有限,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基础工作,我把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以参与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形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合作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学生展示结果,一年级学生虽口语表达很幼稚,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学生自评互评,及时反馈。在这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的机会,由接受学习向小组学习转变很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三)课外引进“数学日记”,并在课堂展示交流。我不知道这个尝试是否成功,还需时间来检验。但我觉得至少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身边的数学,培养他们的“数感”进而激发热爱数学、关心数学并研究数学的兴趣。下面是一些一年级学生课外的几篇数学日记,可以看出还很稚嫩,但我觉得孩子已经在用数学了。学生的日记片断说明与简析生1:我们白洋小学一(1)班有男同学15人,    女同学22人,我下课数一数有37人。生2:在我家里,我爸爸最高,我最矮,妈妈在     当中。生3:我家有6只鸡,2只公鸡,4只母鸡。我     喂鸡时想:6可以分成2和4。生4:今天放学后妈妈给我5元钱,到小店里买jiang油1元5角,买一条毛巾2元。我算一下用去3元5角,还要找我1元5角, 是我帮爷爷算出来的生5:我在上学路上看到一棵小树,它在几棵大     树中间,从南边数它是第3,从北边数它    是第5,一共有7棵树。    一年级学生在与老师与家长的合作下完成这样的日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结合新学的数学知识,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想,去解释解决它,就不再是单纯背诵和记忆书本现有知识,有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的表象。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在此过程中学到数学方法,同时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   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很多,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数学语言也是一种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如何培养交流能力呢?我认为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例如上面提到的,一年级学生虽然书面表达能力很欠缺,但口语表达还可以,让学生与父母合作,由学生说,父母指导写,或不会写的注上拼音,再读给爸妈听并修改。培养学生用数学表达的意识。这些学生的“数学日记”虽稚嫩,但不乏有价值的。把它在小组中进行展示,学生相互阅读,互相讨论,甚至质疑争辩,也是很好的小组学习的资源,有思考价值的还要提出到全班讨论。例如有一组学生在小组阅读中对生5的日记有看法,认为树的棵数应是8棵。我扩大了讨论的范围,让全班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下面看看学生是怎样说的。小组学习片断教学片断反思生:我知道!我知道!许多学生想发表自   己的意见。师:那请生1来说。生1:“应该是8棵,3棵加5棵是8棵。他写    日记时算错了。” (举手的学生都赞同,放下手。我在观察生5   的表情,他涨红脸,显然不同意。)师:“我们不能这么急评他对还是错!”有生说:  “可以画一画,想一想再说!”  (小组继续分工合作,有画树的,有数的,小组汇报:小组1:我们画出来是这样:                           数一数是7棵,生5写的日记是对的。小组2:(由生5来汇报)我在路上看到的也是这样的: 我给那棵小树涂上绿颜色,我想小树南面有2棵,北面有4棵,再加上自己的一棵一共7棵。小组3:我们是这样想的,从南边数小树算在里面    有3棵,它北南有4棵,一共有7棵。  很有思维质量的交流,因为问题来自于迫于需要解答的身边。   教学方式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相互之间、互动学习资源的互补作用,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的分析,是他们同龄人易理解的,允许儿童自主地发表见解,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原来一年级的孩子也会这样学习!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帮助点拨,为他们创造个性化学习发展的机会。二、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实践新理念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日益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小组合作学习实质的把握,以及对小组学习形式过多运用,出现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影响小组实效的发挥。让我们关注课堂中小组学习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对此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也可能感觉到这些现象的不合理,但也没能想出一些对策。我们把它概括为四种现象,并作粗浅分析,以引起在实践中我们的重视。现象之一:小组合作师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教师没有合作前的提示,学生无法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不理解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按照教材编排的意图,数十几的数,先要用小棒一根根地数,然后数出十根扎成一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多说,说一说10个一是十,理解为什么把10根扎成一捆。体会数数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对合作之前没有让学生明确“怎样摆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多少!”学生摆出小棒后,小组内没有充分交流,学生花了许多时间但汇报时说自己是一根根数的,2根2根数的,5根5根数的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环节。实际上师生还缺乏心理默契,对刚组成的小组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开展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逐个轮流说说自己的摆法,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领悟十个扎成一捆就很容易看出十几的数了。学生体会到数数根据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3是1个十和3个一。 现象之二: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小组讨论,先小组讨论再说,这样的“广泛参与”由于不能根据问题的难易,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浪费时间不值得讨论,要么问题太难太复杂最后没有结果。学生对单一的方式逐渐失去新鲜感,感到厌烦。 现象之三: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提出中心问题后,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而匆忙进入小组讨论,结果要么盲目听从别人意见,要么不闻不问。对学习小组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更无法听取别人观点中的有效成分,对自己不断完善。这样匆忙的合作非但不能解决有挑战性的问题,反而无形中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完全违背小组合作的初衷。例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教学课,教材的意图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按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对9加4的计算方法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后可能全班中有六、七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在尝试解后面的题中逐步体会出凑十法的简便,最后再进行算法优化。但在教学中,教师过多时间用在情境图上,当有几组学生汇报到“9加4我是想先放进一盒凑成10,然后10加3得13时,教师说,“说得对,这种方法好!”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学生的思维中断了,显然又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无异了。学生不经历进行计算比较的过程,还能分出方法谁优谁劣?现象之四:优差生在小组中地位悬殊。学优生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较强,具备一些合作交流的能力,成为小组中的骨干,能充分张扬个性。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或被忽略的地位,小组操作只能看轮不到做,小组汇报只能听轮不到说。本来基础薄弱,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欠缺,这样无形中失去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致使这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中的获益还要少。三、    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反思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虽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用我们研究的眼光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使小组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一) 教师有必要学习理论,加深对小组学习本质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共同任务,有一定分工相互合作的学习,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参与意识,领导组织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还特别有利于情感领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也应明确它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其适用性。课堂教学中我们仍能发现,小组合作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一堂课下来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理念却还脱离不了旧的一套。因此我们实验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二) 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必要的准备与培养。小组有必要的组建基础,开展合作前 必须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合作的心向、合作的兴趣)和必要的训练。例如: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发言,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评价同学的见解。要学会尊重小组各成员,理解对方,要遵守小组纪律,有不同见解等同学说完再说,有困难之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这些都要*教师耐心地培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此外对合作过程中的要求教师作简要说明,对需要操作的作必要提示,或让学生简要示范,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告诉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解决个体不能完善的学习问题。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此学习内容必须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有一定的认知过程,这是无法由小组学习来替代的。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一点即通有所领悟。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有时间与自学、独立思考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小组合作出现困难时,教师采用干预的手段,也有必要留给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完善学生的思考过程。我把上述内容概括成两方面。  教师需要的准备:(1) 合作学习的分组;(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3)合作学习实施;(4)小组学习课后总结。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最难也是最为关键,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合作能力有限,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运用,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整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灵活运用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1)    学会收集信息;(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会讨论问题;(4)以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争议;(5)合作中的独立思考。     (三)、教师作为小组合作者,要处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成为合作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如学生面临问题时能进行分析、帮助;通过新课导入情境的设计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在合作小组之前、之中巧妙地把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到学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要尽量多观察、多倾听、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困难学生关心和鼓励,建立积极的期望,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互相帮助的意识。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不骄傲不自满,表扬对同学的关心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的关系,具有集体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要通过教师不断的指导,精心组织调控,才能走向成熟。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不断的熏陶,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探讨,在实践中反思校正,使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多彩、扎实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实践中反思课题组成员 田娜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教师的工作看似更轻松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注意营造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比如讨论中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此外,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合适,不能是做秀而是要符合教学的需要,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还有就是小组学习展开的时机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对于问题的探讨,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交流的机会,形成团结协作的能力。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当一个人回答不完整或遇到困难时,其他同学及时补充,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学会小组合作,要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形成技巧。 一、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见解。一直坚持训练下去,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还养成了尊重别人的好品质。 二、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独立思考的结果,其他成员认真听,并且形成自己的补充意见。最后,还应该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小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整理归类,准备发言内容。 三、学会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的,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发言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鼓励学生用礼貌用语。 四、学会组织。合作成败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小组内的组织者。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进行归纳等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五、学会评价。合作小组内的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的有效合作方式。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就一定能发挥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焕发活力。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组成员 汪彦兰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注意事项

    本文(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教学反思.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