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

    • 资源ID:4657305       资源大小:1.34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

    第20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和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服饰的变革对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3)和 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官定服饰,男女礼服,中山装 旗袍,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剪辫通令,(2)不缠足运动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维新派人士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康有为,不缠足会,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馆创办了,开新闻画报之先河。(2)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 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3)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点石斋画报,政治纲领,2电影(1)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谭鑫培的京剧短片,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定军山,难夫难妻,三、移风易俗1礼仪:民国之初,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1)原因: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的变革进程。(2)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广大内地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代婚姻,官宦人家,3丧礼: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引起了国人注目。,丧葬礼仪,归纳综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理解掌握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为之一变。(2)推动了国内社会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式和壮大。(3)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4)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A、B、D三项都是对民国初年新式社会风尚的描述,A项为新式婚俗,B项是新式穿戴,D项是民国姑娘的新式打扮,只有C项是蓄留长辫、埋头苦读、一心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者的形象描述。【答案】C,2(2009年淄博市高三调研检测)“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 D辛亥革命后【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答案】C,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表现1铁路的发展(1)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至胥各庄铁路。(2)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3)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4)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5)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唐山开平,2水运与航空(1)1872年,成立,标志新式航运业诞生。(2)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发展较快。3通讯的变迁(1)清朝后期: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设邮传部;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2)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轮船招商局,领事邮政代办所,二、影响1经济和观念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社会和生活上:大大增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理解掌握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发展(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逐渐挤占中国航运业。(2)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兴起,水运交通的近代化才开始起步。(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4)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民国以后,这种局面还是没有多少改观。,理解掌握近代中国交通的近代化的影响(1)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1(2009年高考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将选项与题干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逐一对照。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民主政治,首先排除D项。近代主流思想是向西方学习,它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洋务运动,由此排除C项。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维新运动中形成办报高潮,因此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争以后得到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它与题干所提供的阶段性特征相符。【答案】A,2(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统考)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答案】A,一、以近代史观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1传统服装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2不缠足体现了对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追求。3礼仪的革新反映了效率、平等等观念。,4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本质上体现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5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生活变化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体现了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冲击。6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但也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之最1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2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3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4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51881年,中国自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解题指导】注意试题的角度限制是“反清革命色彩”,B项体现的是“断发”,而断发具有明显的反清色彩。【答案提示】B,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断出现,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图片资料丰富,更适合这种命题形式。本题要求判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图片更具时代性。,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题指导】维新变法时中国人已经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论性报刊,因此首先排除A项。新申报采用白话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露天演说等,由五月五日时间可知,工人阶级还未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因此C、D两项也不正确。【答案提示】B,大众传媒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报纸的功能,颇具导向性。,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鲁迅全集第一卷,(1)上面的两则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地方县志和文学作品也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针对社会生活的研究而言其史料价值更应值得重视。(3)对史料的信息要进行去伪存真的提取和加工。如上面材料一中反映出毛巾在农村的普遍使用,这一记载不完全符合历史史实。,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毛巾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答案】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肥皂代替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文中记载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的影响很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2材料一中,对“计时之器”的记载反映了哪些信息?【答案】计时之器的使用范围很窄,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差;后来钟表也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使用,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钟表仍然是“稀罕之物”;但随着轮船、火车的通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开始增强。3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所以新旧事物、新旧工具同时并存。,关于近代铁路早在同治元年,怡和、旗昌等27家英美洋行向李鸿章建议兴建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拒。次年,又有英国工程师蒂文生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汉口至广东、汉口至四川、上海至福州、镇江至北京、广东至云南六条干线铁路,亦被拒。,同治四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以作为样品引起国人关注,但不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光绪六年,怡和洋行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铁路,引起官员一致反对,终于借口压死一个士兵,以28万两白银买下拆毁,投入海中。光绪七年才建成从唐山至胥各庄全长22里,用于捡煤的铁路,但不许用火车头,而用驴子和马拖着车厢在铁路上走。这在世界铁路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荒唐之举。,光绪六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但遭到了内阁学士张家骧、通政司参议刘锡鸿(此人还当过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副使)等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其理无非是说破坏风水、龙脉,招致洋人觊觎等。李鸿章支持建铁路就靠海军衙门督办大臣醇亲王的撑腰。尽管以后铁路修成了,但保守思想并没有得到触动。,(1)一个保守的民族几乎会抵制所有不同于传统的新东西。铁路在中国的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2)铁路是现代工业的结果,也是工业化的前提。铁路在工业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国人尚在抵制铁路时,铁路已经横行欧美了。,(3)当时国内反对修铁路的真正原因是怕破坏中华固有的传统。传统思想那种遇新则反的态度成为中国工业化中最大的障碍。(4)主张建铁路的人也不是从思想根源上批判保守派,而是寻找权力集团中的支持者。,1我们在欢庆大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步履之艰的原因有哪些(),中国人自建铁路遇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洋务派内部矛盾重重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生产技术ABC D【答案】A,2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但在客观上又会起到什么积极作用?【答案】目的:直接控制中国交通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并把它们的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作用:修筑铁路是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修筑铁路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认识到修路的急迫,客观上也加快了中国铁路建设步伐。,一、选择题1(2009年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解析】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答案】B,2(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解析】根据题干和我国现在的社会习俗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在与“普及”和“融入”两词的区别,“融入”一词揭示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融汇的史实。【答案】D,3(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卷)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将材料同所学知识与选项结合起来回答,可采用排除法。从材料可知并非“拒绝引进”而是拒绝使用,A项可排除;C项清政府“天朝大国”盲目自大的闭关思想随着鸦片战争已被打破,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应是等级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排除D项。【答案】B,4(2009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卷)“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解析】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礼仪的变化最早应发生于民国初年。【答案】C,5(2008年高考江苏卷)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解答本题关键理解题干的含义,从材料中的两句话对比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难理解的是C项,这一点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答案】A,二、非选择题6(2009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析】婚姻观念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时期的婚姻观念受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回答第(1)问要抓住材料一“父母之命行不通”和材料二“我离婚了,我自由了”这些关键信息,由此判断当时婚姻观念由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回答第(2)问实际上是从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分析不同婚姻观念存在的原因,这里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时代,近代社会则是工业文明时代。,回答第(3)问要着眼于材料出处。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旨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婚姻观念逐渐自由,而社会学家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从整体上说明了家庭如何延续、为何延续的问题,因此强调婚姻的严肃性和彼此应当承担的责任。,【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注意事项

    本文(《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