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462082       资源大小:31.55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doc

    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掌握*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教学重点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一、导入新课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二、资料助读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张中行(1909-20XX),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丁卯年(mo)譬如(pi)朦胧(mnglng)商酌(zhu)鞠躬(jn)颠沛流离(pi)感慨(ki)累赘(zhu)拖沓(t)2.生词注解生疏: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而不熟练。商酌:商量斟酌。修润:修改润色。恳切:诚恳而殷切。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妥帖:妥当合适。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作出榜样。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四、合作探究1.作者写这篇*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2.*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明确: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2)第四自然段:送客(3)第五自然段: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宣扬朦胧、顺势朦胧,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5.根据对*的理解,为*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的缘由和选材。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五、*写作特点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2一、情景激趣:由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两篇*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二、目标引趣:(PPT展示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情感。2.掌握*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三、识人入趣:(PPT展示两位大师简介)1、初识叶老。生读注释内容以及屏幕上相关内容,初识叶圣陶先生。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2、认识张老。生读PPT内容,了解张中行先生。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四、字词知趣:1.指生读PPT字词,教师评价。2.生齐读PPT字词。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别扭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颠沛流离五、感知存趣:1、请学生速读*,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2、生读*,师巡视。3、生回答,师点评总结。4、师预设:六、品读悟趣:这篇*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1.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2.生展示读,师评价。3.师总结。4.师展示读。七、小结存趣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内容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人物简介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初读课文1、词语注音及解释(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句子解释: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作者写这篇*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3、*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第五自然段:复信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以第三自然段为例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例如:(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的标点。“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坚决用普通话。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再读课文,合作探究*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例如:1、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2、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3、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点拨第七八自然段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五、作业布置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六、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生活方面)送客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4一、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回忆性*,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处于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所选课文,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课文所写人物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略读把握*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散文并不陌生,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句概述*内容,也能基本把握*中人物特点及写作手法。同时,这一学段的孩子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应引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三、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2.自主阅读,以批注的形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3.补充助学材料怀念圣陶先生(吕淑汀),与*进行对比阅读,根据*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四、教学重点:1.概括*主要内容,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根据学生阅读初体验确定教学内容。2.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五、教学难点:与怀念圣陶先生进行对比阅读,根据*内容对叶圣陶先生做出评价。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在之前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如何写批注。2.准备怀念圣陶先生的学习资料。3.收集并分析学生批注,确定教学内容。【学生准备】自读课文,以批注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七、教学时数: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本名绍钧,却多次改名。他12岁入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绍钧又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 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于世的笔名。几次改名,先生之为人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出示任务】学生默读*,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各段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理清*思路。(四)重组文本,体会情感(三)交流批注,深入探究【出示任务】学生交流课前所写批注,教师给以整合点拨。【反馈指导】批注类别可能会有感想式、质疑式、评价式、鉴赏式、补充式,批注内容可能指向人物形象、语言、情感、写法等方面。【示例】1.有关人物:先生为吕淑湘描标点、与“我”商议修润文字两件事,写出叶圣陶对人对事的态度,既谨严认真又诚恳谦逊,教人不由生出敬重的感情。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先生执意要送客人到门外,“我”拜访先生不遇,先生就深表悔恨,又从地址推测“我”境遇窘困而感到悲伤难过,如此重情重意,使人感念至深。先生在写作方面追求写文明白如话、力求简洁,写作方方面面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细微小事表现出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风范,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学习。2.有关语句含义第1段“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是指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本已是哀事,再加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出示任务】删除文中作者评论性的句笔和引用的名人名言,将文本进行重组,阅读之后与原文对照,说说你更喜欢哪个文本及喜欢的理由。【反馈指导】【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的是叶圣陶一定要送客人到门外的生活小事,表现先生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引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更能表现先生严于律己的风范。这些评论性的句子更能彰显先生品格,更能表现作者对先生的景仰追思之情,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五)阅读助学材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训【出示任务】自读吕淑湘的怀念圣陶先生,以批注的形式写下阅读感受,并与*进行对照阅读,以短文的形式写出自己从两篇*中获得的对叶圣陶的认识或评价。交流。【反馈指导】【示例】怀念圣陶先生一文写了叶圣陶先生人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通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 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起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出示任务】结合两篇*阅读所得,为叶圣陶先生写一段追思语,150字左右。然后仔细阅读文中章第6、7两段,看看自己的文字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六)总结,布置作业。【作业】1.阅读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丰富对叶圣陶的认识。2.反复阅读*第6、7段,体会叶圣陶先生关于写*要简洁的观点,拿出自己最近写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待人宽*生活律己严写文做事【附】怀念圣陶先生吕叔湘我认识圣陶先生是在成都,1941年春天的一个细雨濛濛的上午。那时候我在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圣陶先生在四川省教育科学馆工作。教育科学馆计划出一套供中学语文教师用的参考书。其中有一本精读指导举隅和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是由圣陶先生和朱佩弦先生合作编写的。计划里边还有一本讲文法的书,圣陶先生从顾领刚先生那里知道我曾经在云南大学教过这门课,就来征求我的意见,能否答应写这样一本书。我第一次见到圣陶先生,跟我想象中的“文学家”的形象全不一样;一件旧棉袍,一把油纸雨伞,说话慢言细语,象一位老塾师。他说明来意之后,我答应试试看。又随便谈了几句关于语文教学的话,他就回去了。那时候圣陶先生从乐山搬来成都不久,住家和办公都在郊外。过了几天,他让人送来一套正中书局的国文课本,供我写书取用例句。大约半年之后,我写完了中国文法要略的上卷,送给圣陶先生审阅,那时候他已经把家搬进城里了。后来开明书店设立成都编译所,就设在圣陶先生家里。圣陶先生一直在主持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后来又跟宋云彬先生合编国文杂志,他邀我给这两个刊物写稿子。我的文言虚字、笔记文选读、中国人学英文以及石榴树(即我叫阿拉木)的译文,或全部,或部分,都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的。因为送稿子到圣陶先生那里去,也就常常留下来,一边说着话,一边看圣陶先生看稿子。圣陶先生看稿子真是当得起“一丝不苟”四个字,不但是改正作者的笔误,理顺作者的语句,甚至连作者标点不清楚的也用墨笔描清楚。从此我自己写文稿或者编辑别人的文稿的时候也都竭力学习圣陶先生,但是我知道我赶不上圣陶先生。写中国文法要略以及文言虚字等等,是我对学术工作的看法有了变化的表现,哪是因哪是果可说不清。原先我认为学术工作的理想是要专而又专,深而又深,普及工作是第二流的工作。我自己思想中本来就有这个倾向,我在那里工作的研究所的主持人更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可是我现在认识到普及工作需要做,并且要把它做好也并不容易。回想起来,我确实是受了圣陶先生的影响。圣陶先生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编中学生,值得吗?非常值得。现在七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人里边有很多人曾经是中学生的忠实读者,在生活上和学问上是受过它的教益的。在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故事。1949年初,开明书店收到魏建功、萧家霖等几位先生从北平寄来的编字典的计划,圣陶先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复信说开明可以接受出版。这就是后来由附设在出版总署内的新华辞书社出版的新华字典,那时候圣陶先生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新华字典出版之后,新华辞书社并没有解散,圣陶先生打算让这个班子继续编别的辞书,并且希望建功先生辞去北京大学的职务,继续领导辞书社的工作。建功先生不肯,态度很坚决。后来有一天圣陶先生跟我闲谈,谈起这件事,他说:“难道在大学里教课一定比编字典的贡献大吗?”现在建功先生和圣陶先生都已经作古,我也不需要保密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圣陶先生一家随着开明书店由长江出川回上海,第二年我也随金陵大学回南京。为写稿的事,也时常有书信往还。1947年,圣陶先生约朱佩弦先生和我参加高中国文读本的编辑工作,我建议把语体文和文言文分开,编成两套,他们两位都同意。到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的胜负已成定局,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很多人家避居上海,我也扶老携幼投奔开明书店。我在开明书店工作了一年有余,认识了章锡深、王伯样、顾均正、徐调孚,贾祖璋、周振甫、唐锡光等“开明人”,也多多少少感染上了那难于具体描写却确确实实存在的“开明作风”。圣陶先生不久就去香港转道去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府成立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第二年我应清华大学之聘也来到北京。虽然住得不近,也还时不时有机会见面。1951年2月,我母亲在上海去世,我奔丧回南。回到北京,家里人告诉我,圣陶先生找过我,说有要紧事儿。我去了才知道是要写一个讲语法的连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主要是供报刊编辑以及一般干部参考。发起这件事的是胡乔木同志,他曾经问过语言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不愿意承担,才找到圣陶先生,圣陶先生说可以找吕某人试试。这就是语法修辞讲话的由来。这件事在我的生话中形成又一个转折点。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语言研究所,做语法研究工作,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总编辑(圣陶先生是社长),照料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如果没有语法修辞讲话这件事,很有可能我会跟着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入北京大学,或者调到别的大学去。语法修辞讲话给我惹出许多事儿。首先是到处邀请做报告,其次是回答纷至沓来的读者来信。过了几年,好象没事儿了,忽然有一天接到圣陶先生一个电话,说是某方面的指示,要写一篇批判语法修辞讲话的*,并且点名要圣陶先生写。圣陶先生在电话里说,这篇*他不会写,“解铃还是系铃人,还是请你勉为其难吧。署名当然还是署我的名字。”这可把我难住了。对于语法修辞讲话我也不怎么满意,可是我的不满意跟那位不知道名字的发指示的同志的不满意,大概不是一回事。所以这篇*很难写,既要让考官满意,也得让挨批者不太难堪。好在已经过多次政治学习,如何发言才算“得体”已经多少有些经验。饶是这样,一千多字的*还是写了一个星期,登在人民日报上,也不知道命题人是否满意。语法修辞讲话的发表引起了一阵“语法热”,一两年内就出版了十来种语法书。圣陶先生大概也看过几种,好象都不满意,有一天跟我说:“能不能写一本不用术语的语法书,容易懂,而且实惠?”我说:不用术语恐怕办不到,少用几个,象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等,也许能够办到。至于实惠,也就是对说话、作文有帮助,那就更难了。”圣陶先生当然没有叫我试写,我可偷着试过好几次,都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我希望有人能满足圣陶先生这个遗愿。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照料初中汉语课本的编辑工作,当时的计划是要把汉语和文学分成两套课本的。实际工作是张志公同志负责,但是我得认真审读,提修改意见。这套课本仅仅试用两年就不用了,汉语和文学又合流,恢复原先的语文课本的编法。这时候我已经不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职务,但是圣陶先生叮嘱我好好审读新编的语文课本。不久,我在语言研究所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初稿陆续出来.圣陶生先和朱文叔先生都是审订委员会的委员,也只有他们二位认真提了些修改意见。“文 化 大 革 命”开始以后,彼此不通音问。我听说周总理设法保护文教界的一些老先生,估计圣陶先生会在内,也就放心了。我自己则由隔离反省而集中学习,而下干校,又和二十多位同志于1971年初提前放回北京,仿佛做了一场希奇古怪的大梦。这时候虽然仍然受驻机关的军宣队、工宣队管束,已经基本上可以自由行动,于是有一天我就去访问圣陶先生。大概这个时候圣陶先生那里还是很少有客人来吧,看见我非常高兴。寒暄几句之后,他睁大眼睛问我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你是什么罪名?”我说:“反动学术加走资派,双料打 倒对象。”圣陶先生叹了口气,半晌不说话。后来互相交换熟人的消息,圣陶先生扳着指头算了会儿说:“我认识的人里边,死了的和下落不明的,十七个。”圣陶先生和王伯祥先生是幼而同学,长而共事,交情很深。伯祥先生那时候身体不好,在家里很寂寞,圣陶先生常常去看望他,有时候乘公共汽车,有时候步行。二位老人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我也过些时候就去看看圣陶先生,尽管没有多少话要说。叶圣陶先生不是以书法知名的,可是书以人重,来求墨宝的还是很多。我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得到他一副篆书短联。1976年有人送我两张高丽棉纸,我拿去请圣陶先生给我写点什么。他写了两首诗送我,是楷书写的。华西初访犹如昨,既接清芬四十年。邃密深沈殊弗逮,斌存虚愿欲齐贤。并臻信达兼今稚谓使用现代语,译事群钦夙擅场。颇冀移栽名说部,卑因橡笔得深赏。这里既有溢美之辞,也有勉励的话,希望我翻译外国名著。我又何尝不想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但是我也跟很多人一样,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支配,也就顾不上了。在这以前,圣陶先生也曾经在我女儿吕霞写的在抗战中度过的童年的前边题过一首洞仙歌,那些短篇是原先发表在开明少年上,后来剪贴成册的。华西初访,记见垂髻觑,小试文心不吟絮。叙离乡,辗转汉浦湘奉,更绕道遥傍滇池侨寓。晨曾摊手稿,开载于今,重读依然赏佳趣。观感本童心,暗喜轻愁带幽默,时时流露。待掩卷津津味徐甘,却不免追怀西南羁绪。1977年8月,谢刚主(国祯)先生发起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邀请圣陶先生、唐搜同志和我同去,圣陶先生由至善世兄随侍,唐恻同志和我也都有家属陪同。那时候避暑山庄还没有正式开放,游人很少。我们住在文津阁楼下,非常清静。早晚在松林中散步,虽少花香,不乏鸟语。尽管只住了一个星期,但是来去自由,没有多人迎送,也不要讲话和应酬,圣陶先生心情很舒畅,后来还屡次提到。第二年夏天圣陶先生参加政协的视察组去四川,路上患病,回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出来是胆结石,做了手术,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健康大受影响。这以后,除1982年到烟台作短期旅行外,就没有再出京了。我最后一次晤见圣陶先生是1987年9月8日。这一年他的健康情况比较稳定,那一天正好有新华社的老摄影记者邹健东同志来给圣陶先生拍相片,也给我们两人拍了一张合影,圣陶先生兴致很好。H月17日上午我去看望圣陶先生,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餐后又睡着了,我没有惊动他。至善有事出去了,我跟满子说说话就出来了。后来我自己闹病,住了一程子医院,回家休养,一直想去看圣陶先生都因循未去。有一天张志公同志来看我,说起圣陶先生,他说他也好久没去看望了。我们相约过几夭去看他老人家。又过了几天,志公在电话里告诉我,圣陶先生又住院了。最近几年,他常常住院,所以我也没放在心上,打算过些时到医院去看他。二月十六日早晨,志公同志来电话,说叶老去世了,我后悔没早去医院。第二天我自己患感冒躺下了,追念往事,做了一副挽联: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道德寓*,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也只是在心里念道念道,没有写出来送到民主促进会举行的追思会上去。下联是天下的公论,上联却是说出我个人的感受,可是我相信,象我这样受过圣陶先生言谈的影响、行事的感染的真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啊!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本文(叶圣陶先生23事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