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文档资料.ppt

    • 资源ID:4576336       资源大小:7.95MB        全文页数:13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文档资料.ppt

    第四章 血 液,血液是一种流体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中,在心脏的推动下循环流动,实现运输物质、维持稳态、保护机体及参与神经体液调节等生理功能。因此,血量、血液成分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生命正常活动的基本条件。,第四章 血 液,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第二节 血浆第三节 红细胞第四节 白细胞第五节 生理止血机制第六节 血型,第四章 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二、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血液由液体成分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有形成分血细胞所组成。血液的组成及主要成分所占百分比如下:,一、血液的组成,血 细 胞,血量(blood volume):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循环血量: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这部分血液量叫储备血量:血液另有一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肺、脾、皮下静脉丛和皮肤等处,这些流动缓慢,红细胞比容较高的血液量叫或贮血量。因此,把肝等器官称为贮血库。,二、血量,血量恒定十分重要失血不超过10%,不会影响健康血浆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1-2h内可以恢复血浆蛋白由肝脏加速合成血细胞慢慢恢复一次失血20%,将引起机体活动明显障碍一次失血30%,可能危及生命,二、血量,世界献血日标志,献血影响健康吗?,从血液生理学角度看:献血200毫升是个什么概念?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8%,一般成人的血液总量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总血量的1/201/25;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一般对失血量在600毫升以下的都不主张输血,可见献血200毫升决不会影响健康。,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2000亿个,血小板 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一名健康的公民一生可以献多少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可献血74次,累计献血量3万毫升。,献血的好处,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二、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三、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四、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五、可延年益寿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 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六、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配偶将会获得免费用血。本人三年内享受献血量三倍、三年后享受等量用血,超过800亳升将无限量用血,直系亲属、配偶将享受等量用血。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同时也是你“爱心、孝心、关心”的充分体现,即对他人的爱心,对父母的孝心,对妻子儿女的关心。无偿献血既为了今天的别人,也为了明天的自己。,(一)颜色、气味和密度 血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动脉血中,血红蛋白氧结合量高,呈鲜红色;静脉血中,血红蛋白氧结合量低,呈暗红色。血液中由于存在挥发性脂肪酸,故带有特殊的血臭,即血腥气。又由于血液中含有氯化钠而稍带咸味。,三、血液的理化特性,动物全血的比重约在1.0501.060之间,其中红细胞比重最大,白细胞和血小板次之,血浆的比重最小,约在1.0251.030。,血液密度(比重),表4-2 常见动物的血液密度,液体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黏着的特性,称为,(二)黏滞性,(三)血浆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分类: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3mmol/L或3.3KPa)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有机体细胞质的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渗透压与细胞质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叫做等渗溶液。154 mmol/L(0.9%)的NaCl溶液和278 mmol/L(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故把0.9%的NaCl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称为生理盐水。,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溶血(hemolysis):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称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也就是,与细胞接触时,使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如1.9%的尿素溶液,按质点数计算与血浆等渗,但因为它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入其中会立即溶血,所以,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但不是等张溶液,不能将其输入血液中,而由于NaCl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所以0.9%NaCl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在临床给药过程中,静脉给药需用严格的等张溶液,其他的方式不需要等张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等渗溶液,哺乳动物等渗溶液:,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5的葡萄糖溶液,两栖动物等渗溶液:,0.67的NaCl溶液,(四)酸碱性,哺乳动物血液的pH值约为7.357.45,呈弱碱性。各种畜禽的血浆平均pH 值种间差别较小,如马为7.40、牛为7.50、绵羊为7.49、猪为7.47、犬为7.40、猫为7.50、鸡为7.54。静脉血内含碳酸较多,因而pH值比动脉血的稍低,但变化幅度一般不会超过平均pH值的0.05。,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pH值极限在7.007.80之间,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将会引起机体酸中毒或碱中毒。,1血液的缓冲物质 缓冲物质是以缓冲对的形式存在,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弱酸和该弱酸与强碱所形成的盐匹配而成。血浆中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等;红细胞内的缓冲对有KHb/HHb,KHbO2/HHbO2等,此外,还有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血液中缓冲物质在保持pH值恒定起作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HL+NaHCO3 NaL+H2CO3 H2O+CO2,通常NaHCO3/H2CO3比值保持在20:1时,血液pH值的相对恒定就能基本保证。所以,生理学中常把血浆中的NaHCO3的含量称为碱储(alkali reserve)。,2机体其他器官的调节作用 动物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排出CO2,可调节血浆中H2CO3的浓度。肾脏在尿液的生成过程中,既可以将H+分泌到尿液中,又可重吸收原尿中的NaHCO3,从而对血液的pH值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呼吸衰竭时,CO2在血液中蓄积过多,或由于肾病导致的H+分泌障碍,均可使机体出现酸中毒。,一、血浆化学成分及其作用,第二节 血 浆,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含有90%92%的水,在8%10%的溶质中主要是血浆蛋白,其余是各种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表4-3 成年家畜血液中部分组成成分的含量,(一)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血浆: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即血浆。血清: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体,即血清。简单的说,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元。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血浆一般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使用,而血清可以用来检验血型,测定各种激素、酶等。,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液=血浆+血细胞 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 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与血清的区别,(二)脂类(三)葡萄糖(四)无机盐(五)其它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此外,还有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1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2运输功能 机体转运物质的主要手段。缓冲功能 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一起,保持血液H的稳定。4形成胶体渗透压 保证水分不会大量向血管外转移,从而维持血量的相对恒定。,二、血浆的主要功能,5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血浆中有免疫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7组织生长与损伤组织修复方面的功能 由白蛋白转变为组织蛋白而实现的。,二、血浆的主要功能,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驼骆和鹿的红细胞呈椭圆形。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第三节 红细胞,红细胞的数量,表4-4 各种动物红细胞数量,附:人体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1、RBC正常值数量:(单位:1012/L)成年男性:4.05.5,平均5.0;成年女性:3.84.6,平均4.2。2、Hb正常值:(单位:g/L)成年男性:120160,平均140;成年女性:110150,平均130。注意:RBC数量和Hb会随性别、年龄、生活环境和机体功能状态不同而不同。贫血是指在末梢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二、红细胞的特征,(一)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经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发生变形,呈子弹或降落伞状,然后又恢复原形,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因素包括:红细胞表面积体积的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强。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弹性与可塑性变形能力成正比。红细胞内粘度与可塑性变形能力成反比。胞浆中Ca2浓度升高可导致细胞将由溶胶变为凝胶,细胞内粘度增高。,(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正常值:0.45,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是一种生物学实验,它能够检测出红细胞膜对由于胞内水聚集所造成的物理牵张力的抵抗能力。这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表面积大而体积小对低渗盐水抵抗力较大(脆性较小);反之,则脆性增加。正常参考值:0.46%0.42%的NaCl溶液开始溶血;0.34%0.32%的NaCl溶液完全溶血。,临床意义:患者与正常对照,溶血管的NaCl浓度相差0.4%具有诊断价值。从诊断学的观点来看,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能分辨出以下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红细胞增多等。某些药物或过冷、过热也可引起。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各型地中海贫血,镰形细胞贫血,脾切除,阻塞性黄疸等。,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等渗溶液,(三)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表4-6 健康动物的血沉值,三、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并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这些功能均与血红蛋白有关。,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表4-7 几种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人Hb正常值:(单位:g/L)成年男性:120160,平均140;成年女性:110150,平均130。,(一)气体运输功能(二)酸碱缓冲功能(三)免疫功能 早在1930年Duck发现人类红细胞有黏附能力,1953年Nelson首次提出红细胞具有免疫黏附功能;1981年美国Sieg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Red Cell Immune System,RCIS)”的概念,更新了人们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促进了红细胞免疫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四、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 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Hb合成必须原料。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入DNA合成。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体内过程: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2=复合物:.防B12被蛋白酶水解;.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入DNA合成。临 床:机体缺乏内因子或体内产生抗内因子抗体时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骨 髓,缺氧、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T3、生长素,PO2 RBCHb,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主),肝细胞(次),雄激素 T3生长素,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血管外破坏:90,指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血管内破坏:10,指衰老红细胞在血管中因受机 械冲击而破损。,脾:,肝:,衰老的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脆性增加,难以通过微小的孔隙而被滞留在脾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对红细胞的微小变化的识别能力较差,一般只对畸变较明显的红细胞才有清除作用。,一、白细胞的形态与数目 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三、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四、脾脏的功能,第四节 白细胞,形态白细胞是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比重小的有核血细胞。分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的变动,相对而言比红细胞的变动范围要大。,一、白细胞的形态与数目,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30 单核细胞占28 嗜酸性粒细胞占07 嗜碱性粒细胞占01,免疫功能:白细胞的具有消灭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功能。吞噬细胞(phagocyte):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免疫细胞:指淋巴细胞。非特异性免疫: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来消灭异物,不具有针对某一异物的特异性,称为特异性免疫:免疫细胞消灭异物的主要方式是产生抗体和局部细胞反应,具有针对性很强的特异性,称为血细胞渗出(diapedisis):白细胞都能作变形运动,凭着这种运动白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和作变形运动的能力,又具有复杂的杀菌系统。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在组织中发挥作用,但缺乏吞噬能力,能释放组胺、过敏性慢作用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肝素等活性物质。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体内的脂肪代谢。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能力,它虽含有溶酶体,但缺乏溶菌酶,基本上不具杀菌能力,溶酶体中含有一种能沉淀、中和肝素的碱性蛋白质。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能分裂增殖,能作变形运动,但吞噬能力很弱。单核细胞进入肝、脾、肺、淋巴结和浆膜腔等部位,转变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即各种免疫球蛋白(Ig)进入血液和淋巴,以抗御某一种相应的抗原,称为细胞免疫:淋巴细胞通过具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直接与某种相应的抗原相互作用来实现免疫功能,称为,二、白细胞的免疫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一)白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白系祖细胞 定向白系祖细胞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成熟白细胞骨 髓,IL-1、内毒素、Ca坏死因子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生成、释放)-集落刺激因子(CFS)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二)白细胞的破坏成熟白细胞一部分储存于贮血器官中,一部分于循环血液中,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只停留几小时或天即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一般生存时间都比较短。淋巴细胞,只有几天或几周,记忆细胞寿命则可长达数年。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就是它能长期保持免疫特异性,如果再次接触各自的相应抗原时,就能分别转变为浆细胞和淋巴母细胞。白细胞的破坏,可因衰老死亡和执行防御功能被消耗而致。,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三、脾脏的功能,脾在早期胚胎中是重要的造血器官。血库“过滤器”样的作用。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一、血小板 二、生理止血过程三、血液凝固 四、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 五、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第五节 生理止血机制,血小板(platelets thrombocyte):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形态: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生理特点:主要有粘附、聚集、释放、吸附和收缩等。功能:1止血(hemostasis)功能 2凝血(blood coaguation)功能 3对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4营养与支持作用主要是参与止血和加速凝固。,一、血小板,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功能特性:粘附 聚集 释放 收缩,血小板生理功能:凝血和止血作用: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坚实血栓 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二、生理止血过程,生理止血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功能活动。首先是受损伤的小血管迅速出现神经反射性收缩,即血小板被激活,释放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引起短暂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使创口缩小、封闭。另一更为主要的方面是血小板在血管内皮下胶原纤维上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住创口。再一方面是引起凝血反应,迅速发生凝血,并与血小板一起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堵塞创口,更有效地制止出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液离开血管后,很快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简称血凝。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血浆与组织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三、血液凝固,凝血过程:一、是凝血因子X激活成Xa(活化型),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二、是凝血酶原(Prothrombin)(因子)激活成凝血酶(thrombin)(a);三、是纤维蛋白原(因子)转变成纤维蛋白(fibrin)(a)。,三、血液凝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因子如果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sic route):因子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 来参与因子的激活的,称为,三、血液凝固,抗凝物质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antithrombin)和肝素蛋白质: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蛋白质具有多方面的抗凝血、抗血栓功能。作用:灭活凝血因子和。限制因子a与血小板结合。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四、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凝血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溶解的过程,简称纤溶。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四、抗凝血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一)促凝 1血液与粗糙面接触,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又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解体并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反应的进程。2维生素在肝脏内参与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等的合成过程,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间接作用。,五、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二)抗凝 1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2去除纤维蛋白 3低温延缓血凝 4血液与光滑面接触 5肝素 6双香豆素,五、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血型是怎样发现的?,奥地利医生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June 14,1868 June 26,1943)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院工作,负责死因(验尸)医学检查。1897年4月的一天,卡尔检查了4个因手术死亡的病人。他们的死因相同:血液凝集(凝块)。每个病人都接受过输血,本人的红血细胞和输入的红血细胞凝结成块,造成死亡。那天晚上,他为妻子和几个朋友弹奏钢琴。卡尔觉得只有弹钢琴还算有点成就。听过他演奏的人,大多数都劝他弃医从艺。钢琴师可是个前途光明的职业。第二天早晨,他从20个病人身上采集血样,想看看自己是否能弄清楚哪些血样可以安全混合。,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June 14,1868 June 26,1943,193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和医学家,1901年发现了人类ABO血型系统,1937年确定了Rh因子,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标志,概念血型(blood group)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细胞抗原型:以细胞膜抗原结构的差异为特征的定义的血型。蛋白质型或酶型:以蛋白质化学结构微小差异为特征的蛋白质多态性和同工酶。,第六节 血 型,血型系统:由同一遗传位点等位基因控制的血型系列。血型抗原:是指由遗传决定的、具有抗原特性的特殊结构。血型因子:引起不同抗体产生并能与之发生反应的抗原成分称为,又称为抗原因子。,第六节 血 型,红细胞血型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第六节 血 型,ABO血型系统,红细胞血型抗原:A抗原、B抗原,血清抗体:抗A抗体、抗B抗体,ABO血型遗传,人类ABO血型系统的遗传是由9号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的。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三个基因可以组成六组基因型。由于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故血型的表现型只有4种。血型相同的人,其遗传基因型不一定相同。,红细胞凝集反应,红细胞抗原:凝集原 agglutinogen,血清抗体:凝集素 agglutinin,ABO血型鉴定,人类在寻找新血型物质的探索中,1941年Landsteiner 和Wiener等把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注射入豚鼠腹腔,使豚鼠的血清中产生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凝集素)。再用含这种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生血清凝集反应者称为Rh阳性血型,表明其红细胞上具有与恒河猴同样的抗原;若人的红细胞不被这种血清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这一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恒河猴 Rhesus monkey,蛋白质型 血型的应用(一)血统登记和亲子鉴定(二)诊断异性孪生不育(三)血型与新生仔畜溶血病(四)组织相容性(五)利用血型研究物种起源与亲缘关系(六)血型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第六节 血 型,ABO血型 的鉴定:,源于:A人,B人,O人,(二)Rh血型系统 1.发现: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家兔血清中产生抗体人:RBC凝集者,为Rh()RBC不凝集者,为Rh()2.分布:白种人:Rh()85%;Rh()15%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Rh()99%:Rh()1%有些民族:Rh()可达8.7%以上,输血及其原则 1.输血原则:(1)准备输血时先鉴定供血者与受血 者血型(2)血型相符的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 配血检验(3)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还要检测供血 者与受血者Rh血型(4)不同血型间输血只在紧急情况下 进行,但要注意输血量、速度及 受者的反应,2.输血关系:,O,O,A,A,AB,AB,B,B,输血时,主要考虑给血者的RBC能否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输血小游戏,

    注意事项

    本文(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文档资料.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