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针灸学文档资料.ppt

    • 资源ID:4560420       资源大小:5.99MB        全文页数:111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针灸学文档资料.ppt

    绪 言1.针灸学概念(掌握)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2.针灸学的发展2.1.针灸的起源针的起源 远古时代穴居生活、生存环境恶劣 用石块扣击身体某部减轻疼痛 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说文“砭,以石刺病也”这就是针的起源。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1963在内蒙出土的距今一万至4千年的石针,1978年在内蒙出土青铜砭针,1968年在河北西汉刘胜墓出土金针、银针九根。灸的起源 我国用火在五十万年以前 原始人燧人氏燧木取火 身体的病痛受到烘烤而感到舒适 从各种树枝 艾灸.“北方者,天地所闭藏,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随着人类智慧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 骨针 青铜 铁针 金针 银针直至现代的不朽钢针以及90年代的激光针、微波针、电磁针等。,针灸疗法的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独特1979年WHO列出针灸适宜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治疗的病症已达300多种,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各种,其中对100种左右有较好、很好的疗效。2、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3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60年代电疗机、70年代激光治疗仪,80年代出现微波针、电磁针,90年代电脑针灸仪。,2.2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了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成书于春秋战国 针灸等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对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内经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其中的灵枢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成书于汉代的的难经补充了奇经八脉和原气理论 除灵枢外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晋代皇甫谧的 针灸甲乙经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针灸已成 为一门专科,针灸教育也占重要地位,唐代名医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绘制五色“明堂三人图”创阿是穴,和指寸法。,继唐以后,宋、辽、金、元有更完备针灸教育机构。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354个穴为、并铸造两座针灸铜人,是最早针灸模型 明代针灸学术发展到高潮,杨继洲针灸大成考证359个穴位,是继内经、甲乙经后对针灸学又一次总结 清代走向衰落,道光皇帝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清代名医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考证361个穴位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重视,成立针灸研究所,针灸学列入中医院校必修课,对针灸治病疗效进行系统观察,结合现代生理、解剖、组织学、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对经络、针刺镇痛、穴位特异性、刺灸法调整功能研究,针灸的传播:公元六世纪传到朝鲜、日本 公元552年我国以针经赠日本钦明天王,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东渡扶桑,公元701年日本防唐代的医学制度设计针灸专业,至今还开办针灸大、中专等学校培养针灸医生。公元16、17世纪传入欧洲。现代为加速针灸医学对国外的传播 受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委托,在北京、上海、南京开设三大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目前已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针灸医疗,1979联合国卫生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病,目前统计针灸能治疗 300多种病,包括内外妇儿,其中对100多种病症较好或很好的疗效。,经络总论(掌握)什么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为络于肢节。”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从深度上看经深络浅灵枢经脉:经脉十二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络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从从数量上看经少络多,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从功能上看,经脉在经络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络脉是经脉的补充,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人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阳气、阴液供给,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阳气又称“真气”,而“真气”亦称“经气”,如素问离合真邪篇:“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经气的组成部分。此处所言之“天”既指先天之原气即肾气,又指天阳之大气。“谷气”指水谷之精气即后天之气。,经气组成示意图,经 气,先天之气 原气(肾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天阳之气,卫气,营气,宗气(大气),肺脏,肌腠,经气通过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灵枢真邪篇:“营卫稍衰,则真气去”,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卫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刺法补泻均注重经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刺实者,须其需,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素问。针解篇:“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是谓失气。”说明针刺候气、得气、调气、失气,均关系到经气。,什么是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治所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21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11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 的观察文献: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说:“针已出而气独行”。素问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气穴,则针游于巷。”调查:全国范围内从7278年对6万人进行循经感传普查,发现感传率最高452%56%不等。气功:与经络发现有密切关系,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气功中的“小周天”就是通过意念的贯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二脉周流的一种感觉现象;20世纪50年代,上海气功疗养所也观察到练功者,常有“气”走动的现象,其路线与任、督、阴维、阳维、带脉以及脾、胃、胆、和膀胱经等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2、腧穴功效的总结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灵枢背腧:“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灵枢经脉:“是动病,当脉所过者热肿。”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骨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观察 总结归纳 假说 接受检验修正 真理 指导实践,212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其形成年代相当久远,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不断完善,经过一下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至秦汉(1)从出土文物资料看,经络学说 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上,足臂本是按足三阳三阴脉,臂三阴三阳脉排列,阴阳本是按六阳脉五阴脉次序排列。出土帛书与内经比较有以下特点:一记载了脉的循行和主病。二提及了十一脉无“经”字,其中缺少手厥阴心包经的名称和手少阴心经的内容,三脉的循行均由四肢末端起始,止于躯体中心,没有互相衔接,四阴阳命名的十一脉中,开始分是动病、所生病、五治疗方法只有灸,没有针,由此可推断,帛书所载内容为经络学说雏形。,(2)成书于战国至秦汉的内经所载经络是在马王堆基础发展起来的。内经的经络理论较为完备,一它较详细的论述经络组成,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及分布区域,二阐述经脉的含义,经与络的不同及相互关系,三.阐明了经脉气血的来源、循行途径及其内脏肢节联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四.论述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失调所发生的病候,尤其将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象学说、病因病机联系,对指导中医各科临床辨证论治,五较详阐述人体各条经脉脉度、骨度折量法,六分别论述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联系,对四海气街等理论作了记载,七论述了,经络与自然界的关系,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为后世时间医学提供依据。(3)成书于汉的难经一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区别于十二经脉一个独立系统,生理上奇经八脉有调节气血的作用,二论述“肾间动气”为经络脉气产生 根源,三对“是动病”、“所生病”的解释:“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还提出了“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这些理论对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卫气营血病症提供理论依据。(4)东汉末年张仲景结合内经十二经脉,创立六经辨证,是经络学说在内科学上应用的典范。,2 晋、隋、唐(1)晋代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的贡献:一对十四经腧穴的名称、位置、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穴位的针刺深度,主治病症等都作了具体的载述,成为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二甲乙经其穴位排列顺序是按头、背、颈肩、胸腹、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由肢末至头面、躯干依次向上向中,与后世将十四经循行分布之排列顺序不同,但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与腧穴理论初步结合起来,并记载了349给穴位。西晋的王叔和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书,是经络学说在诊断(脉诊)方面的发展,医籍中基本以脉作为经络的形态依据。针灸穴位绘制成图始于,晋隋,唐代已绘制五彩明堂图。3宋元明清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铜人针灸孔穴模型两具,使经穴教学直观和形象化,宋金时期奇经八脉增加了新内容,提出四肢有八脉交会穴,他们通向头面躯干一定部位,加强十二经与奇经八脉联系。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任脉、督脉认为十经脉的主体,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对奇经八脉循行路线,作用所主病候进行阐述,体现奇经八脉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明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所撰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灸学术之大成。清代的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考证了361个穴位沿用至今。,22经络系统组成十二经脉221命名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划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原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同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根据阴阳衍化,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命名。,222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对称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在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足阳经在前,少阳经在中,太阳经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但足三阴在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23循行走向与交接流注规律(掌握)循行方向: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 头 阳 足 三 胸腹 手 三 阴 手 阴 阳 三 足,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阴经在胸中交接。流注规律:肺 大 胃 脾 心 小 胱 肾 包 焦 胆 肝 与灵枢营气、灵枢经脉流注一致。,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二奇经八脉: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故称奇经八脉。“奇”有异的意思,奇特、奇异。“奇”非偶,有零余的意思共同特点;1.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2.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关系。3.除督脉、任脉外无自己所专属穴位,所以督、任脉因为有各自所属穴位与十二经相提并论为十四经。4.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外,其主干均由下向上循行。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生理功能:1对十二经的调节作用,包括沟通与十二经之间联系和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调节作用。2主持生殖、影响衰老,冲任督皆起于胞中,冲脉又称血海。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同,故形坏而无子。,三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经别多从四肢关节以上的正经分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出),在头项阳经合于本经,阴经合于其表里的阳经(合)特点:1加强表里经的内在联系,2加强体内与体表,,四肢与躯干的联系,3加强阴经与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的主治作用。四 十二经筋 说文解字筋:“肉之力也”能产生力量的肌肉。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阳筋叫刚筋,阴筋叫柔筋;其中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头,足三阴筋经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阴筋经起于臑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五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区域划分:素问皮部论篇“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六经皮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太阳叫关枢,阳明叫害(阖)蜚,少阳叫枢持;太阴为关蜇,少阴为枢儒,厥阴为害肩。作用:人体外层与经络气血相通是机体卫外屏障。临床应用:1用于诊察,如中医学的色诊就是利用皮部理论,皮部论:“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以及近代皮肤导电量的测量。2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及非针刺的外治法,灵枢官针以皮部为主的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是它的发展,再如皮内针、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刺络拔罐法等都根据皮部原理,扩大刺灸应用。,六十五络脉是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十五络,分别以其发出处腧穴命名。走行:络脉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络于阳经。阳经络于阴经。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作用:1加强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表里经经气,2任督络脉、脾之大络分别沟通腹背、侧身经气,从而输部气血濡养全身。,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标本(一)标本的含义:标本是一相对的概念,说文标:为“木杪末也”,本为“木下曰本”,指草木的根或茎干。中医理论中的标本较为广泛。一般而言,疾病与治疗,疾病为本,治疗为标;人体与致病因素,人体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里证与表证,里证为本,表证为标;等等。就十二经之标本而言,上为标,下为本,即经气集中四肢部位为本,经气弥漫的头面胸背为标。标本说明经气的集中与扩散的关系,即“本”是经气汇集的重心,“标”是经气扩散的区域,加强了四肢末端与人体头面、躯干的联系。,根结 1根结的含义(概念)根,说文释为:“木株也”,为木近土端。广雅、博雅均作:“始也”。根,引申为初始、元始、本原。结,说文释为缔,结不解也。结,引伸为汇聚之义。经络理论的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明代医家马莳所言:“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经脉之根,是经气流注的起始处,即四肢末端;经脉之结,是经气的结聚、归结处,即头、胸、腹部。根结理论突出经脉循行两极之间的关系,金元针灸学家窦汉卿标幽赋中归纳为:“四根三结”,四根为四肢,三结指头、胸、腹三部。,标本和根结的异同同:“标”与“结”在上,“根”与“本”在下,分别部位相近,“根”“本”都是经气始生始发之之地,为经气所出,“结”“标”是经气所归结之所。异:不同是“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后者的范围较广,“标本”强调的是经脉分布上下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是强调经气两极间关系。为特定穴,以及“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临床配穴提供理论依据。,根结理论的临床运用:根结理论强调四末与头身的联系,阐述了经络气血从四末向头身流注的特殊状态,在认识人体气血流注特点,指导针灸上下配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正如灵枢根结所指出:“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根”为井穴之所在,肌肉浅薄,经气初生,针刺时宜浅刺或点刺不留针或艾灸。“结”在头、胸、腹部,针刺时可依具体部位和虚实状况施针。在取穴上,可上下配合选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或上下同取。,标本理论的应用:十二经标本加强了人体头面、躯干与四肢末端的联系。与“根结”和“五输穴”理论一样,突出四肢穴位对头身脏器的远道治疗作用。基于这一原理,临床配穴就变化多端,在标治标,在本治本,这是近取,或说“从取”;在本治标,在标治本,这是远取,或说是“逆取”,更多的是远近结合,标本同治。临床中下病上取,上病下取,俞募配穴,上下同取都是标本理论的具体应用。1本部穴位的应用(上病下治)本部穴位指四肢远端穴位,包括“根结”理论的,“根”部的井穴,及五输穴、原穴、络穴,能治疗头、胸、腹及内脏的疾病。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泰”。疝气灸大敦、胎位不正灸至阴、乳少针少泽。2标部穴位作用 头身脏腑的病症取用临近部位的腧穴来治疗,这是标部取穴的主要应用,包括头面、胸腹背的穴位。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风池。”百症赋:“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胸腹部以俞募穴位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重要意义。如取肺俞、中府诊治肺部疾病,取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诊治胃部疾患。还可根据标本上下经气贯通,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取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患。如肘后歌:风府治脚疾。标幽赋取魂门治四肢筋骨拘挛疼痛。3本部标部的配合作用 标本穴位配合,也就是远近取穴相结合,临床应用最广。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中痛堪取”,“刺长强与承山,善主肠风下血”。,气街1气街的含义:内经书中,气街所指有三种含义:一指气行之通道。灵枢动输曰:“四街者,气之径路也。”二是指气街穴。素问水热穴论曰:“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热。”晋皇甫谧将用作穴名的气街改称气冲,后世多习用。三指体表一部位。灵枢经脉曰:“是主血所生病者,循鹰、乳、气街足跗上皆痛”。气街理论所论气街,是就第一种含义而言,即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是对气街本质的高度概括。街,按说文解释,为“四通道也”,历代注家多认为“街”犹“路”、“道”,气街无疑是经脉、脏腑之气运行的共同通路。2气街的内容:灵枢卫气四街表,头为诸阳之会,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诸髓皆属于脑,督脉上通于脑,诸阳经之气上走通于脑,故头之气街与脑相连。躯干内有五脏六腑,脏腑经络之气与背输穴和腹募穴相通。显然,人体躯干存在前后相通的路径,这种路径即为胸气之街和腹气之街。足胫部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分布之处,胫气统称两下肢之气,这些经气多汇聚通行与少腹部的气街(气冲)处,与腹部之气相通,故胫部之气与腹部之气有着密切联系通行于少腹部,其联系的路径是胫之气街。,从灵枢卫气分析,气街分布有横向为主、上下分布,紧连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布头胸腹胫是其核心所在。气街理论所阐述主要内容是人体头胸腹部前后联系的路径问题。3气街理论的应用 气街理论在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诊断上,气街可以反映病侯,且反映的病侯多为脏腑之病。例如:灵枢海论:“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头、目、耳等同时出现,非患病于某经,其症状主要通过气街反映于外。上述主要为髓海不足,即脑府的,病变。临床上常用的胸腹切诊,俞募切诊等诊疗方法都是气街理论的具体应用。治疗上灵枢卫气论述气街的主治功能时有:“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言简意赅,开分部主治之先河。俞募配穴、前后配穴、近部取穴等处方配穴方法,均以气街理论为立法。偶刺法为“一刺胸,一刺背前后阴阳之相偶”与气街理论无不相联系。在具体操作上,根据气街取有关的穴位时,“必先按而久应于手”,久按以侯气,在患者反映明显处下针,其效更著。气街紧邻脏腑,针刺有关穴位切勿伤及内脏。,四海1四海的含义 海,说文释为:“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古代医学家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采取比类取象的方法,将气血流行比做江河水流,视人体一些汇聚气血精髓的部位,同自然界之四海相比。灵枢海论: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中医学认为,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是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2四海内容:,水谷之海:胃主受纳水谷,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胃之所出气血者”,人体气血来源于水谷,胃为气血化生之所,故 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胃为五脏六腑之海灵枢五味。表明胃对人体气血的化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直接影响着五脏六腑。胃气机转输部位上在少腹之气街(气冲)穴处,下在胫部之足三里。两穴均为足阳明胃经穴,对水谷之海起调节作用。,血海 冲脉起于肾下、胞中,动而上下行,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冲部”、“主渗灌溪谷”(素问痿论),另“渗诸阳,灌诸精”“渗三阴”“散诸络以温足胫”(灵枢逆顺肥瘦),对人体的气血的输布起调节作用,对血的调节作用尤为明显,故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又称血海冲脉气机转输上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下在足阳明胃经之上下巨虚。,气海 膻中位于胸部,心肺居于胸中,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脏象论:“肺,气之本”,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皆属于肺”,清气赖以吸取,全身气血的营运赖以推送,浊气赖以排除。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膻中气机转输部位上在柱骨之上下(督脉椎),前在人迎穴处。,髓海:脑为元神之府,神气之本源,脏腑经络活动之主。肾藏精素问六节脏象论,生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随督脉所行上注于脑,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脑气机转输上在巅顶(百会),下在风府作用:四海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的来源、运行。,四海理论的应用 从辨证看,四海发生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灵枢海论对此有扼要说明:“气海有余,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少气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将视觉、听觉以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与脑联系起来。,从治疗上看,四海部位功能失调,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其气机转输部位腧穴为主,辅以相关穴位组方治疗,即所谓“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十二经脉通于四海,是以四海为中心,由四海统领其作用。同时四海之间又相互协调。四海是全身气血生成和汇聚之所,其之不足与有余可通过反映的虚实状态而取相关经穴治疗,调整。,四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生理功能41经络的生理功能411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联系整体的通路有以下途径:一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在体表以及脏腑的联系,二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在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三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四十二经的标本和根结、气街、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胸腹、腰背的横向联系和头身上下分段联系。通过经络系统使机体各部之间保持完整和统一。,41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调节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人体组织器官要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需要阳气、阴液供给,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阴液指血液、津液、精液。气血是上述阳气、阴气的简称。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输送到全身发挥作用。413抵抗外邪,保卫机体人体在生活环境中充满着各种致病因素,即六淫外邪,正是由于经络系统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转输到皮部、筋骨、四肢、百骸以及脏腑,使得机体不受、少受外邪的侵犯。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似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肌腠致密则邪不可侵。41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对平衡 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大自然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味、五时、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以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经脉者,以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也。”说明经络在通达内外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应关系,如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有不同,说明人之所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通过经络系统调节。42经络的病理变化421经络病机及其机制(反映病候)一反映脏腑病变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二反映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变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病下齿痛,以及上肢外侧前沿中痛,多为实症,气血不荣于经脉为虚症,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422 经络有传注病邪的作用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如肺经受邪,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呕吐,因其起于中焦;肝气不疏,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因肝脉挟胃上行。内脏病变也可有里达表,肝阳上亢,可见头晕,目眩,因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心火上炎可之见口舌生疮,从心系上挟咽。43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431说明病理变化,指导归经辨证,一根据生理联系进行诊断,如心火上炎引起舌部刺痛,肝火上炎引起两眼红赤,胆囊炎在阳陵泉下面有压痛,二以经脉为纲,根据循行所过进行辨证,如头痛,前额部以阳明经为主,后项痛以太阳经为主,侧头痛以少阳经为主,巅顶痛于督脉、足厥阴有关。还有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和“是主病”是指经脉变动会出现何种病症,既包括经脉循行部位外经病证,又有其与脏腑有关的病症,如肺经既有咳嗽、胸闷,又有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沿疼痛。三、经络诊察,切脉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病,必先明确诊断。具体方法(一)是经络诊察,用手指在经络循行部位,切、按、循、扪、摸、按压等方法寻找经脉部位异常变化,如压痛、寒温、结节、凹陷等作为针灸辨证施治的依据,现代还应用穴位电阻、温度测量法。(二)是分部络诊,是根据不同颜色变化等进行疾病诊断,通过皮部诊察血络色泽。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鱼际络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三)切脉诊断,“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动脉也,故可以按之,察周身之病,诊人,迎候阳经病症的虚实,在下可诊趺阳脉;肾气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治疗方面432经络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一在针灸治疗上(一)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循经取穴为主,可以局部与远部取穴相配合,(二)经脉循行发生交叉情况,如手阳明经,左侧口歪取右,(三)根据表里相合,交会穴等,取表里经穴等治疗。还可以根据根结等理论太阳头痛取至阴。二指导临床各科用药(一)利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如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二)中医治病多根据经络特殊联系采用治疗方法,治疗水肿,除应用治肾药外,还采用运脾或宣肺的方法,因为肾、脾、肺三脏经脉相通,互为影响;又如口舌生疮可根据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脉络属关系,可以用清泻小肠的药物。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就是经络学说在内科临床应用的典范。,经络的现代研究 1经络现象的观察2经络的理化特性3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4经络研究的展望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个联系内外、表里、上下、左右的经络系统,它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抗御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灵枢经脉:“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必定要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而被人们所感知和认识。广义地说,凡循经出现的各种现象如低电阻、高电位和声、光、热、核等现象都属经络现象。但目前一般认为经络现象多指人体出现的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经络现象的观察 1古代有关经络现象文献记载(1)中国古代医家曾对针刺及在其他情况下出现的循经感传现象,从感觉性质、传递速度、个体差异、趋向病所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如灵枢邪气脏府病形)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则把针刺传导描述为鸟飞那样迅速,即所谓“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素问刺腰痛论篇)还描述了一种“砻砻然如流水状”的感传现象。素问行针篇对感觉传导速度的个体差异和,速度作了如下论述:“百姓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还计算了气行的速度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2)古代文献对感传的临床意义更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如灵枢小针解日:“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三国志华佗传在叙述华佗的针治经验时描述的更具体,“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瘥。”明代针灸家杨继洲更强调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达病所。”古人不仅认识到感传的临床意义,,更提出了控制针感的方法,以发挥更好的疗效。如金针赋)的促使经气循行经过关节的“飞经走气”法,以及“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的押手配合方法等。(3)古代不仅观察到针刺穴位所引发的循经感传,也观察到病理状态下自发的循经感传,如灵枢经脉)载有“当脉所过者热肿”;儒门事亲曾记载“一个患头风者,自颐下左右,有如两条蚯蚓徐行人耳,复从耳左右,分上顶,左过右。顶上起疙瘩两块,如猪腰然,前后脑如鼓声冬冬然。”不仅具体描述了感传的线路,而且还生动地再现了感传过程中所伴见的形态改变和感传过耳区时的听觉变化。,经络现象被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对经络现象的深入研究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经络实质的思考。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被称作“得气”或“行气”,现代文献中则有“经络感传”、“针响”、“经络针刺感应现象”、“经络敏感现象”等不同提法。1979年,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将名词统一,称为循经感传现象,简称循经感传或感传。循经感传的普遍性 民国时期有一些有关循经感传的报道,但未引起人们重视。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和丸山昌郎报道了1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在针刺时沿经出现的非常明显的感觉传导现象,并对其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的循行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出版了经络之研究专集。1972年中国一些单位介绍了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的方法调查人群中的循经感传现象,1973年中国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普查统一方法及分型标准。从1973-1978年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单位按照统一的 方法及分型标准,对六万不同年龄、性别、民族及健康情况的人群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普查方法 受试者静卧或静坐10-20min后,将刺激电极固定在十二经脉的井穴皮肤上,参考电极安放于同侧的小腿部(测上肢感传时)或前臂(测下肢感传时),然后用低频脉冲电进行刺激,刺激强度以受试者产生明显的麻胀感为度。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群中的分布 根据中国28个单位的资料统计,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平均为203%,其中显著型出现率为035。中国援外医务人员还对外国人采用国内通用的刺激方法和分型标准进行了调查。612例非洲黑人中感传的出现率818%明显高于中国人,在110例白人中感传出现率为5377。以上资料表明,循经感传现象在人类普遍存在,但有关不同种族感传出现率有无显著差异,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感传的行进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不及、超过、窜行或不循经等。总的来说,四肢部基本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而在头面部则变异较大。此外,循经感传有时还可出现循十二经顺序衔接、流注和经脉间交会、交叉现象,其中任、督两脉感传交会的现象比较多见。奇经八脉的感传路线也与相应的经络路线大致相同。由普查资料可以看出,经络路线实际上远较古书记载的复杂,个体差异较大,而灵枢经脉所载可认为是一种“模式图”。,2感觉性质多样 循经感传的感传性质常因刺激方法的不同和受试者的个体差异而有多种多样的描述。多数为酸、胀、麻、重感,也有虫爬感、麻跳感、冷感、热感及流水感等。一,般来说,电刺激引起的主要是麻感,艾灸时多出现温热感,针刺时则出现酸胀感、流水感、冷感及热感。此外,针刺深度和针刺手法的不同与针感亦有一定关系。,3慢速传导 感传的速度远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一般为每秒厘米级。循经感传的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数秒至10多秒。感传速度愈快,潜伏期愈短,感传通过关节时速度常变慢,甚至停顿,超过关节后又加快。感传速度也受刺激方法、强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手法运针的感传速度较电针快,而电针又快于艾灸。此外,提高温度可使感传速度加快。,4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 除刺激井穴或终止穴所激发的感传是分别作向心性和离心性单向传导外,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井穴和终止穴方向作双向传导。在感传延伸的过程中,刺激停止,感传有时并不消失,而是沿着原路向刺激点回流,到达该穴后才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回流。有的人发现,如果针刺时间较长,尽管刺激井未停止,感传也自动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而且在此后的一定时间内再刺激经穴,即使施以更强的刺激亦不会再引起感传,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乏感传期。乏感传状态波及到感传经过的各个部位,但不影响其他经穴,一般持续1至数小时。由针刺引起的乏感传,加热可促进其恢复。5宽度与深度不均 循经感传通常被描述为带状,其宽度为0550cm,此带状区域又可分为感觉较强而清晰的较细的中心区和宽而感觉模糊的边缘区。感传的宽度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经脉间各不相同,与刺激方式、方法及强度亦有关。一般四肢部较细,而躯干部较宽。感传线的深度随其循行的部位而异,一般四肢未端、头面部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上臂、臀、下肢等肌肉丰厚处感传路线较深,似在肌肉中。6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感传到达相应的脏腑或五官时,即可诱发或改变这些器官的功能活动,这种影响不仅被受试者主观体验到,而且也可以从客观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感传上达腹部时,受试者感觉胃内灼热或抽动,胃电图的波幅明显加大,肠呜音加强;感传到达胸部时,则感觉心前区舒畅、闷重感消失,心率改变及心功能改变。当感传循肝经或胆经上达眼区时,可感到眼睛明亮,视物清晰或一时性的视物模糊、色觉改变等,视网膜电图(ERG)的6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7趋向病所 在病理情况下,虽然循经性仍然是感传的基本特征,但也有较大的变异,这种变异的特征便是趋向病所。针刺不经过病所的经脉穴位时,有些受试者感传沿针刺穴所属经脉的路线循行至病所附近,即偏离该经脉转向病所。又有人观察到,聋哑患者的感传有入耳趋势,且只要一经入耳,他经亦可入耳。8可以阻滞 在感传线上施加一定的机械压力、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以及局部冷冻降温。,皮肤触觉刺激等均可导致感传阻滞。阻滞点的远侧(相对于刺激穴而言)感传消失,而近侧保

    注意事项

    本文(针灸学文档资料.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