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x

    • 资源ID:4541046       资源大小:1.58M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x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结构,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理论背景。,(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恩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八)技术异化 马恩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恩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1、英国百科全书:“科学是按自然界的顺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的意义的认识”。2、德国百科全书:“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总和或者在整体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3、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基础的认识论”。4、日本百科辞海:“所谓科学,是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5、中国大陆辞海:“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什么是科学?,6、中国古代:科学即“格物致知”。7、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8、贝尔纳(科学学创始人):科学的完整意义至少包含五种含义:科学是一种知识传统;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套研究方法;科学是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的本质就是可证实性,科学认识能够被观察的事实证实”。10、波普尔(证伪主义):“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乃在于它可以被事实证明是错的,即可以被证伪”。,11、从过程上看:科学是一种探索真理的活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12、从结果上看: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反映。13、从工具论上看:科学是探索自然奥秘的有效工具。14、从文化背景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语言、精神、信仰、价值、情感、社会、历史等现象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的。,15、有人说:“科学,就是政府出钱,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16、梵语:“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智慧”。17、拉丁语:“科学是学问和知识”。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最初的含义是“知识”或“学问”。综述:科学是关于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1、李醒民(中科院研究员):科学精神是体现在与科学活动相联系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规范中的精神气2、席泽宗(中科院院士):科学精神归为三条:公正、客观、实事求是。3、李惠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科学精神概括为五点: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革命精神。4、樊洪业(中科院研究员):科学精神其内涵是“一个中心 求真”、“两个基本点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5、蔡德成(科技导报编审):科学精神有六大要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6、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1)逻辑实证主义:“看”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和核心,即观察、实验、测量、证实的实证性。(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3)库恩历史主义:“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7、默顿提出科学精神的四条规范(即四种气质):,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cepticism),(1)普遍性。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与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无关。(2)公有性。科学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属于任何个人。(3)无私利性。从事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是无私奉献,造福人类。(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对已有理论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依赖科学实验和逻辑理性严格检验。,默顿(Robert K.Merton):科学家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8、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和意志。其内涵主要表现为:(1)求实求真的精神。(2)理性严谨的精神。(3)开拓创新的精神。,J.D.贝尔纳,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范式 A.范式(paradigm),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译本,北大出版社),本书的思想来源于讲授科学史中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B.科学发展模式: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危机 科学革命 新常规科学C.(常规)科学就是在范式指导下的解难题的活动。而范式的形成受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等因素影响,降低了经验在划界过程中的作用,“客观性”在减弱,“真理”、“正确”就不好说,科学无非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D.所谓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范式是重要的科学成就,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据此,可把有无范式的存在看作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E.所谓科学共同体(community),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科学知识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的产物,因为范式的产生、形成以及更替是与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创造、拥护以及叛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Paul R.Thagard(萨戈德):科学划界的三要素1、理论(Theory)2、共同体(community)、(1)是否成员达成共识,采取同样办法来解决问题;(2)对其他理论的成功是否关注;(3)积极尝试证实或否证自己的理论。3、历史情境(historical context)(1)长期受到反常的挑战;(2)其他理论的挑战。科学划界标准的变迁:逻辑标准(可证实标准、可否证标准)消解标准(没有划界标准)多元标准(理论、历史、社会多种要素),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4-1994)A.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everything goes),怎么都行,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界限。他的理论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代表作反对方法(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78,中译本,上海译文)。此后,科学哲学终结,他认为科学哲学是有辉煌历史的学科。B.科学、巫术、宗教、迷信和神话等是不同认识传统,平权,无所谓优劣,哪个好用就用哪个。C.政科合一,政教合一。欧洲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儒教,西藏封建农奴制。统一思想,消除异见,消灭异己。,反对划界,“科学同神话的距离,比起科学哲学打算承认的,还要切近得多。科学是人已经发展起来的众多思想形态的一种,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种。科学惹人注目,哗众取宠而又冒失无礼,只有那些已经决定支持某一意识形态的人,或者那些已接受了科学、但从未审察过科学的优越性和界限的人,才会认为科学天生就是优越的。科学是最新、最富于侵略性、最教条的宗教机构。”在现代社会,科学与国家混同一起,科学家已成为特权阶层:“他们在金钱、权威和吸引力上都得到非分的报偿,他们领域中最无聊的程序和最可笑的结果被罩上卓越的光环。现在是时候了,该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赋予他们比较适当的社会地位。”(反对方法)总结 A、科学划界问题并没有解决 B、对科学的评价越来越低,3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A、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指经验、技能(最基本的技术表现形态)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B、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的技术要素。C、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主要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技术知识就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包括经验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和理论知识(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或规律性的阐述)。,技术的分类按照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分类:A、自然技术(狭义技术)作用于自然界B、社会技术(广义技术)作用于人类社会,如交通管制技术、管理技术、社会保障技术、教育文化技术C、人类自身的技术(狭义技术)作用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如医疗技术、心理技术和思维技术,自然技术(狭义技术)(1)按照自然界的基本运动形式分为: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2)根据它与自然的关系 实验技术实验活动中的技术。专业技术专门领域的通用技术,材料技术和激光技术。工程技术各种产业部门的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技术、通讯工程技术。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直接改造自然的技术,是专业技术和工程技术在生产中的进一步具体化。进一步分类,根据生产中改造对象不同:物质材料技术,动力能源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根据生产过程不同: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部门集中的程度:劳动密集型技术,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science出现于14世纪,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是探索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成果是知识体系。科学基本上属于“学”或“道”之类的“形而上”范畴。技术(technology于1859年被正式使用,源于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和logos(逻各斯、词、讲话、理念),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大体上属于“术”或“器”之类的“形而下”范畴。,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从对象看 科学研究自在的事物;技术面对的是人造物。2、从目的看 科学认识世界,求真;技术在于利用和改造世界,求利。3、从取向看 科学是好奇取向的,与社会现实关系疏远;技术是任务取向的,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4、从过程(预见性程度)看 科学发现目标经常不甚明了,摸索性强,偶然性多;技术发明的目标往往事先就十分明确,有的放矢,偶然性少。5、从问题看 科学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6、从结果看 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是理论或知识体系;技术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程序或人工器物。7、从所处的层次看 科学属形而上,抽象程度高;技术属形而下,抽象程度低。8、从评价标准(功利性)看 对科学的评价为是非正误,以真理为准绳;对技术的评价是利弊得失,以功利为尺度。9、从社会影响看 科学是间接生产力,影响是间接的;技术是直接生产力,影响更直接。,10、从产生的时间看 技术早于科学。古代很长时间,技术(工匠传统)与科学(牧师传统)是独立发展的,如18世纪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但19世纪中叶后,科学成为技术的基础,如第二次技术(电力)革命,第三次技术(计算机)革命。11、从传播方式看 科学一般不保密,无专利;技术通常成为专利或秘密。12、从社会规范(精神气质)看 1942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rton)把科学的社会规范(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概括为:communism,universalism,disinterestedness,(organized)skepticism。简称默顿规范。,A、所有权科学:公有主义communism 知识的共产主义 科学知识是全人类共同财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无专利和保密性,不得继承,应尽快公开发表,取得优先权。科学家的成就以其对知识的贡献来评价,通过命名、奖励、名誉等得到承认,如牛顿、孟德尔、胡克、陈省身。技术:非公有主义,独占性规范,保密和专利B、评价标准科学:普遍主义universalism 评价和检验科学发现和理论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适用于所有人,而与国家、种族、阶级、年龄、宗教信仰、性别、道德、政治地位、文化水平、学历、名望、思想观念等无关。,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受实验检验一视同仁。技术: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社会具体情况的复杂性,不具有普遍性。技术为谁服务?满足什么人的需要?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评价标准。、职业动力科学: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牟取私利,不因个人利益来取舍科学理论。科学家的目的是科学发现,其探索研究动力是兴趣,而不是赚钱和私利。技术:追求私利,专利和技术秘密,赚钱是正当的目标。、创造性科学:独创性originality 科学家必须独立思考研究,论文必须:提出新的问题、方法、假说、理论、数据或论证等。只有世界冠军。技术:往往较低,科学的应用,可有亚军、季军。,、怀疑、批判精神科学:有条理的(organized)的怀疑主义 skepticism 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无论是谁都可怀疑,其提出的假说都要接受实验检验。有条理的必须借助于经验和逻辑,要有真凭实据,不能空口无凭,瞎猜想。技术:往往不如科学强,虽然有技术更新,但不能单独考虑怀疑和批判,还要考虑现实具体情况和是否获利。如新能源技术是否能够推广?讨论:居里夫妇发现提纯镭的方法是科学还是技术?可有专利,但他们认为违背科学精神,因此他们伟大和高尚。,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 1.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 恩格斯从运动形式入手,分析了基础的自然科学,即力学、物理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并提出了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的命题。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即人的感性实践。同时,作为社会生产力现实因素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其他的科学。,(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培根、圣西门、芒福德、埃吕尔、罗波尔、星野芳郎等人都对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进行了研究。,3科学知识的类型马克思把科学分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工艺学)和“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的科学。,技术结构1、定义 技术结构即技术体系的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宏观的技术体系作为各项技术有机联系的整体,有它的结构即技术结构。2、分类 按照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A、经验型技术结构 在农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B、实体型技术结构 在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 C、知识型技术结构 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3、历史发展模式 A、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仅包含一个功能结构单元即经验型技术结构。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在古代技术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B、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包含两个功能结构单元,即经验型技术结构和实体型技术结构。近代机械工具(蒸汽机和纺织机)出现,使得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让位于以机械操作为基础的经验技能,而且经验型技术结构仍存在于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C、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包含三个功能结构单元,即经验型技术结构、实体型技术结构和知识型技术结构。第三次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其他高技术)形成知识型技术结构,出现了知识型工业技师。自控装置的产生,使得出现了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知识性经验技能。,(三)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 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技术体系的演进时指出,“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行程上,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在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科学革命的模式和机制 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中的质变,是我们认识自然界的飞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模式:孕育-进行-完成机制:问题-解法-传统解法的失败-失败的积累或出现一个重大的失败-新的解法-争论-新的理论的建立。,(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欧美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包括硬核、保护带两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规则。对上述观点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评价。,2日本科学论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体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三阶段论”毕竟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科学哲学的发展(按时间顺序),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后现代思潮,科技哲学的发展,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科学发展的模式,渐进积累的线性发展模式波普尔的不断革命的发展模式(论伪主义或猜测与反驳模式),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观察渗透着理论。科学的方法是“假说否证法”。,A、发展过程:P1(问题1)TT(试探性理论)EE(消除错误)P2(问题2)发展方向:朝向越来越深刻的问题B、科学进步科学理论=猜想性科学假说所谓科学理论,无非是尚未被证伪的假说,所谓科学进步,只不过是以尚未被证伪的新假说,来替代以被证伪的旧假说而已。如化学革命,用燃烧的氧化理论(尚未被证伪的新假说)替代燃素说(已被证伪的旧假说)。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最终命运就是被证伪。让理论代替我们死亡。,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 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科学家通常是在常规科学中从事解题的工作。,库恩的范式革命论模式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前范式阶段(百家争鸣)范式建立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再重新开始),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精致否证主义科学研究纲领没有判决性实验,只有理论才能否证理论。劳丹的研究传统模式,(三)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恩格斯,“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开始早就被生产所决定”,“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数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从各生产部分的分工看,近代技术体系包括:纺织部门、蒸汽机械的制造部门等等,单从棉纺业来看,就有纺纱机、织布机、印花机、漂白机、染色机等,相应地,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面机的发明,进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样,整个生产过程不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的时候,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1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2社会建构论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技术革命的模式和机制 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飞跃,是在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模式:孕育-突破-发展-成熟机制:需要的产生-新的技术规范的出现-新的技术手段的发明-新的技术和技术群的兴起-新的技术体系的形成。,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三、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一)古代科学技术(二)中世纪科学技术(三)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李约瑟之谜”3、四次科学革命 4、五次科学中心转移 5、三次技术革命和三次产业革命,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401920)美国(1920)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结论:三种中心的转移存在着正相关性。这说明:科技、教育和经济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换言之,可能用NIS理论来剖析这种中心的转移。(如果这样,还要有更广泛的考察。),物理学三大发现 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世纪之交 物理学革命,物理学两朵乌云,现代科学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仍在发展着的科学革命,它从物理学革命开始,已扩大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理论,极大地开拓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为新的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科学革命 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和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这次科学革命,开始是自然科学为争取生存权利而反对宗教的斗争,而后在天文学、力学、数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实现了革命,从而标志着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真正诞生。,四次科学革命,第三次科学革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子、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人微观领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以及自然观、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生物技术、微电子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 发生于19世纪,以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重大理论突破为内容。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等成就,形成了整个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实验科学体系。第二次科学革命诞生了两个科学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四次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新、老三论)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纳米化学、生物医药等科学的技术集成与方法整合,系统生物科学的诞生开启第四次科学与技术革命,包括系统生物学与系统医学、系统遗传学与系统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工程等,将导致的是21世纪的转化医学与生物工业革命,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验与系统二维度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现代物理学革命现代宇宙学革命生命科学的革命系统科学的兴起和系统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革命的特点和趋势科学发展:加速化、数学化 科学体系:整体化、专业化 科学活动:社会化、国际化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A.科研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 科研组织形式日益扩大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长 科技人员显著增加B.科技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 科技知识量加速增长 知识陈旧周期显著缩短 知识折旧率加快C.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应用周期缩短,三次技术革命,现代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信息技术为核心新能源技术为支柱;新材料技术为基础空间技术为外展;海洋技术为内伸;生物技术为前景。,从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70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1、各门学科仍在向纵深发展,深化、细化、专业化促使分支学科不断产生。2、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大量涌现,交叉科学的时代正在来临。3、科学与人文融合,走向大科学时代。,现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出现了整体化发展趋势,思考题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参考文献:1.何祚庥主编:伪科学曝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陈健:科学划界,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3.Karl Popper: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4.Matin Curd eds.:Philosophy of ScienceThe Centra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