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

    • 资源ID:4537591       资源大小:1.19MB        全文页数:8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

    中国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第2单元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和大一统时期秦汉(BC221年公元220年)第3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第4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年907年)第5单元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907年1368年)第6单元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加强明清(1368年1840年),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先秦(BC170万年BC221年),1、政治特征,(1)社会形态不断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中 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是瓦解阶段;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郡县制,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石器青铜器铁器,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不是倒退?,1、主要依据是:生产力。奴隶制度虽然有残酷的一面,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并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尧舜禹的“禅让”: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3、原始社会的瓦解: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奴隶主、奴隶)奴隶社会,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认识。(1)背景:井田制被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2)主要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3)结果: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4)性质:新兴地主阶级为建立封建制度的变法。,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性质:奴隶主贵族为争夺土地、人民的战争。“春秋无义战”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第二、争霸战争加速奴的瓦解,封的形成。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2、经济特征,(1)生产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2)三大经济部门形成:农业、手工业、商业。形成了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3)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含义,如何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井田制是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井田制的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过程: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瓦解标志: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春秋),战国各国通过变法使得井田制完全瓦解。,分封制的瓦解,瓦解根源: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标志:葵丘会盟(秦统一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完全结束),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1、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 2、王室衰微,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3、民族关系特征,(1)华夏族主干形成,不断与周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2)融合的主要方式:战争,观点: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4、文化特征,文化异常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思想。文学: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艺术:绘画、音乐科技:天文、历法、物理学、医学,观点: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或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2)社会大变革(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为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前提。(3)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思想基础。(4)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出谋划策,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5)私学兴起(孔子之后)(6)民族融合加快,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7)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德政、礼治,强调道德感化;(主)法家:法治,强调暴力统治;(辅)道家:“无为而治”。(辅)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相同?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时期;西欧是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新思想成就中,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西欧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三是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221BC-220年秦、西汉、新、东汉,第2单元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 大一 统局面的时期,阶段特征:1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了下来,官僚制度取代了世卿,郡县制度不断发展;2、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解决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加强了民族融合;西域都护设置,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国家的版图。3、中外交往上: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东汉时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这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的最早的直接友好往来。,4经济上: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5文化上:秦汉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贡献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重点回顾,1.封建统治思想的确立 A.秦始皇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的法家理论,以吏为师,将法家思想作为基本统治思想。B.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顺应汉初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的现实,一度实行了与民休息的黄老思想。汉武帝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从此,这种改造了的尊儒尚法和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儒家思想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2.秦统一后的措施,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如何理解“汉承秦制”并有所损益,1.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实行了内外朝制;2.继承秦的监察制,实行了剌史制;3.继承秦的郡县制,实行了郡国并存制;4.秦已有选官制,汉实行了察举制;5.继承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汉发展为编户齐民制,4.与匈奴的关系,秦,攻守兼顾,攻,守,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修长城,汉初和亲-国力衰弱,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匈奴分裂,汉元帝时,昭君出塞,西汉,时战时和,东汉,有战有和,和,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战,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关系表现,5.与西域各族的关系,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都护的建立:公元前60年设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关系状况,6.与西南夷关系,汉武帝在此设郡;唐蒙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7.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秦朝: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汉朝: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8.中国古代各朝监察的机构:秦朝御史大夫;两汉刺史;唐朝吏部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有类似作用北宋各州通判监督知州;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第3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220265),(221263),(222280),西晋,建立(265316),统一(280316),十六国,东晋,(304439),(317420),北 魏,建立:386,统一:439,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宋420,齐,梁,陈,589,AD220-AD581,十六国,东晋,一、阶段特征:,政治:国家大分裂,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经济: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民族关系:五胡内迁,民族大融合文化:各种流派思想并存(道教官方化,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光彩,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和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并说明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北方:特点:屡遭破坏;总趋势是恢复发展 原因:战乱破坏;统治者轻视农业生 产恢复发展;统治者重视;改进农 业技术;兴修水利辛勤劳动等,南方:特点:持续开发(迅速发展)原因:社会安定;政治中心南移;人口 南移;族融合;政策调整;海外 贸易;自然条件;辛勤劳动等,二、重点回顾,2.佛教盛行,影响,3、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容易接受宗教;,2、佛教本身具有很大欺骗性,宣传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也适合统治者需要;,1、对中国的思想、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2、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3、使佞佛与反佛的斗争激烈。(实践上与理论上),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三、专题:,1、关于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概括:古代史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四次大统一秦、西晋、隋、元;三次大一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形成分合交替的政治局面,但本质上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2)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A、依据:时间上合长于分、空间上合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上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B、主要原因: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独特相对独立和整体统一性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统一思想的文化传统成为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民族融合使用权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及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深化、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统一局面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C、影响: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权巩固、民族融合、文化进步、边疆开发、赈济灾荒、抵御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3)分裂的出现:A、原因:经济根源是自然经济的自给性分散性和封闭性;政治根源是地方势力的膨胀;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直接原因是中央集权不力。B、影响:社会动荡、经济发展迟缓、国弱民穷;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政权数目不断减少、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思想上出现了要求统一的理论或言论)C、如何消除分裂割据: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完成政治统一、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等。,2.经济重心的南移:A、过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关中地区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文明发展较早是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奴隶制瓦解较早、封建制度建立较早、水利工程及重农抑商政策推行较早)。第二阶段西晋到隋唐: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第三阶段五代至明清: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不断强化。B、原因:a.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d.对外贸易的发展e.政治中心南移f.统治者重视生产发展g.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h.优越的地理环境等。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一定的影响。,C、启示: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充分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可促进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政治重心未随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利于政治活动及调集军队镇压人民的反抗;(2)出于国防需要有利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加强防务;(3)北方经济的一再恢复;(4)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中原为中国中心,谁控制中原意味着谁就可以占据天下。,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 权,制度上有许多建树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民族关系: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 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民族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得到发展。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的频繁局面,扩大了唐朝 的影响文化: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 展,形成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二、重点回顾,1.史实分析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A.承前:在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上承秦汉,结束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割据,重新实现了统一,为唐朝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B.启后:经济:A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推行到全国,调整赋役制度,巩固自耕农经济并组织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隋的基础建设:兴建两都、广设仓库、修筑弛道、开通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巩固了统一,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政治民族关系暴政而亡3.总结:隋朝开创了自汉以后又一个封建社会的盛世之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主观 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动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客观: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暴政 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出现,泽被后世,3.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总特征:中华文化全面繁荣,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形成中国文化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二、原因:政治、经济 统治者的政策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继承传统文化,三、具体表现:(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2).宗教和哲学的发展(3).教育的兴盛(4).诗歌的黄金时代(5).多姿多彩的艺术,四、特点:(1)全面繁荣(2)兼容并蓄(3)世界领先(4)泽被后世(5)影响深远,4、隋唐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史实),战争,贞观初期 唐太宗征服 唐高宗,东突厥,西突厥,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唐太宗在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唐太宗设瀚海都督府8世纪前期,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设忽汗州都督府,联姻,东突厥,回纥,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突厥 回纥粟末mohe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册命,吐蕃,会盟,5.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A、总特征: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扩大了唐朝的影响,B、具体特点:范围更加广泛: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形成中国文化圈;和非洲也有往来。形式更多样: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地位更崇高:唐朝在世界上有很高威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唐人”。,C、原因:隋唐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空前发展,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吸引了周边邻国。,对外交通的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朝鲜,海路:,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唐周边国家在社会形态上正值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主动向唐学习,借鉴唐朝的政治、文化。,唐朝时,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比较先进,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一地就造“浮海大船五百艘”,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D、影响: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大大加强中国同亚、欧、非洲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总结:为加强中央集权,我国古代社会进行的重要军事方面的举措,a.隋朝的改革:租调制到租庸调,b.唐朝的改革:,(2)实行两税法背景.,(1)推行租庸调原则、原因、目的内容 意义),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租庸调无法推行,减少收入财政国家,内容 A土地财产为标准B夏秋两季纳税,特点 A B C D,评价:积极:A B C D 局限A B,1.赋税制度的改革反映的是: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2.两税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缓和了阶级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8.唐朝盛世(618-741),出现-贞观之治奠定基础,发展-武周之治 承上启下,顶峰-开元之治 开创盛世,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A 完备三省六部制 B 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C 调 整和健全府兵制 D 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E制订唐律经济: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诫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教育民族关系:A反击突厥骚扰 B 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华夷一体思想)C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 D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开放的外交政策,隋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措施,为唐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用人纳谏中表现杰出,个人作用对治世出现有关系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1)贞观之治A.定义 B.原因 C、唐太宗的政绩,称帝建周 政绩: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政治-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举,创立“自荐求官”制度民族关系-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评价: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充分肯定其统治,定义原因:A 武则天晚年,政局动荡,直至唐玄宗即位,才结束混乱局面B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C 唐玄宗个人前期力图改革,很有魄力D 人民的辛勤劳动,定义原因政绩: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政治-A 选贤任能,改革吏制 B革新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实行募兵制民族关系-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文化:A大兴文治,发展科举。B 限制佛教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3)顶峰-开元之治开创盛世,回忆:我国历史上的清明政治与腐败政治,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武周之治 开元盛世,清明政治,客观: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的封建统治,主观: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影响:封建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评价:A.主观目的 B.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客观影响,生产发展,专题,1.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阶级矛盾激化、黄巾起义,2.唐中后期:A唐玄宗后期宠杨、任奸相 B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唐末农民起义,3.北宋:对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妥协投降 更加积贫积弱、北宋灭亡,4.明末:皇帝很少过问政事、宦官专权明末农民起义,5.清中后期:内-乾隆后期开始统治者政治腐败 外-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 农民起义、民族危机,腐败政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演变进程,萌芽战国,创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新发展元朝,强化并走向衰落明清,二、主要内容:,三、产生根源:,四、影响(作用):,南书房,军机处,二、选拔官吏的改革: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自荐求官制,八股取士,1.创立的背景A.封建经济的发展 B.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2.隋文帝-隋炀帝-形成,3.完善科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4.作用,5.性质: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古代西部的重要地区:,(一)西藏,1.古代-神圣的领土,唐朝:联姻通好;军事战争;长庆会盟,元朝:设宣政院等,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明朝:三举措(设卫所、用藏人、立僧官),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清朝:三制度(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中国古代与日本的关系:,1.西汉:密切关系。汉武帝,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2.东汉:光武帝“汉倭奴国王”金印,汉安帝时,倭国又“遣使奉献”。中国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3、魏晋南北朝:与日本有商业往来4、隋朝:日本几次遣使到中国,隋炀帝也派使臣至日本,5、唐朝:关系较前更为密切,政治,互派失节(鉴真、阿倍仲麻吕);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互相学习,6、辽、宋、夏、金: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有贸易关系,7、元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禅宗和饮茶之风在日本盛行。日本还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以发展日本印刷术。,8、明朝: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儒学思想发展历程:,(1)产生春秋:孔子,“仁”的学说,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正身律己。,(2)冷落战国:孟子,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民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战国纷争的局面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距当时现实太遥远,司马迁说“迂远而阔于事情”。,(3)压制秦朝:儒生攻击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镇压,儒学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4)独尊汉朝: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发展了儒家学说,不仅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才获得独尊地位。,(5)发展魏晋、隋唐:魏晋,玄学诞生,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隋唐,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道观点。,(6)总结北宋:理学兴起。朱熹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对儒学进行总结,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依据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7)极端明朝:心学兴起。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走到极端。,(8)主导晚清和北洋军阀: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但依然披着儒学外衣。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和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都是新思潮的主流,以及后来复古主义逆流泛滥都说明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9)冲击A新文化运动,激烈批判了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其影响依旧很大;B“文化大革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10)态度:A.实事求是的评价儒家思想,它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有封建糟粕,所以应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B.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君主专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今天仍被东亚、东南亚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学治国。C.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可吸收其精华。,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原因,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要求变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在秦朝建立后,仍占统治地位。,西汉时期:儒生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汉武帝所接受。汉武帝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中国古代史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原因,宋元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理学出现,认为理是第一性 的,气是第二性的,提出“存天理,灭人性”,实际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清时期:在理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心学,否认了客观世界的存在,主张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理学伴随君主专制制度走向了极端。,第五单元宋元时期,始于907年后梁建立,终于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460多年,阶段特征:,政治: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对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经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文化: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1)集中军权,A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B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枢密使(调兵)。,C 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D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A 中央,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枢密院 分割军权(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B 地方,文臣任知州,防武人干政(重文轻武),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A 各路设转运使。,B 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特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1、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障,这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3、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1、中书省(中央,直接管辖腹里)和行中书省(地方)2、宣政院(西藏)3、澎湖巡检司(台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皇帝支持,曲折性、复杂性,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整顿吏治,理财,局部改革,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时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统治危机,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反对;用人不当。,民族关系,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1、宋辽和战:(1)宋太宗对辽的战争(2)宋真宗澶渊之盟2、北宋西夏和议3、辽灭北宋:靖康之变(1127年)4、南宋与金:岳飞抗金;绍兴和议。5、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 现。,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战争形态:民族掠夺战争: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掠夺(掠夺其它民族的财富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这种战争虽有全民族性质但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愿望,而是各民族统治者为各自需要而发动;民族征服战争: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蒙古灭金、西夏等),民族政权丧失并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央政权为巩固或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如:清平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国内民族抵御国外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明抗倭、清抗俄。,专题,2、和平形态:和亲(汉唐),利于消除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民族同化;通贡(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异民族的使节或商团所带物品称为贡品);互市(边境贸易);会盟(唐与宋);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清)。和平形态交往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了解、改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态。,宋元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一定文化现象都是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宋代历史更是集中证明了这一点。宋代科举制发展,私人书院也注重按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德行,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和封建制度完善的表现。词、话本、元曲的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李清照作品的忧伤,辛弃疾作品的壮怀,陆游诗对统一的渴望,是当时民族矛盾和民族政权并立的反映。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直观地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加强1368-1840,第六单元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政治:君主专制空前的加强经济:明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发展,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奠定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对外关系上:政府间的主动外交到逐步闭关锁国,外来侵略出现.文化:传统科技依然领先,西学东渐,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产生近代科学。,【问题认识】1、赋役变化趋势:A实物货币;B人丁土地财产;C服役代役;D多项统一。2、满洲发展历程:唐黑水靺鞨,宋女真,明建州女真,清满洲,民国满族。3、明清封建制度衰落表现:A政治特务统治B经济资本主义萌芽;C对外关系闭关:D阶级关系均田思想;E文化从专制到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4、古代兵农合一制度:A隋唐府兵制;B宋保甲法;C金猛安谋克制;D后金八旗制度。5、古代思想文化专制:A秦焚书坑儒;B汉罢黜百家;C明八股取士;D清文字狱,6、蒙古政权变迁:1206铁木真蒙古;1271忽必烈元;明瓦剌、鞑靼:清漠南北西蒙古7、元明清管辖西藏的共同点:A赐封宗教首领;B设置机构;C中央监督与藏族自治结合。8、明清民族关系的主题: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割据。特点:A中央与地方、边疆关系加强空前;B版图最终奠定,各族形成不可分离关系。9、民主思想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10、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领先,总结性科学巨著;近代科技未能产生原因:传统经济文化积累发展;经济发展尚未对科技提出新要求和提供条件。,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史总复习涂金鹏.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