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 资源ID:4527070       资源大小:159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调查法的种类:1.直接调查法 2.间接调查法问卷法: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问卷法的种类:1.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2.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测验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测验法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3.成就测验,性向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2.领会 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的目的。2.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要确立客观的指标。 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准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特点: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1.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理活动展开研究。2.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3.在同一时间对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缺点:研究者发现的是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同一组学生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年龄变化。因此,这些差异,既包括个年龄组间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差异。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缺点:1.由于研究持续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2.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和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3.长期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由于时间的延续,一些社会变迁、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被试的心理产生影响。 观察法实施的要求:步骤:1.先采取自由采取观察2.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3.控制某些变量后进行观察。 注意:1.观察者应当受过专门训练2.观察者每次只应观察一种特殊的行为,而不应同时观察多个行为3.对所要观察的行为先有一定的了解4.每次观察的目的要明确5.在观察时研究者要使被观察者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不能干扰被观察者的行为和活动6.观察时要做精准而客观的记录,并对观察的材料尽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7.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最好是几个人同时进行观察,然后核对各自的观察结果是否一致8.观察时注意凭借一些现代化的记录仪器来补充现场观察的遗漏9.最好在观察前编制出观察记录表格10.要注意观察同一被试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表现。 实验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2.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和评价。 调查法实施的要求:1.在调查时,要让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感到信任。2.调查环境要和谐,即让被调查者不感到有压力存在。3.在调查前,先确定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4.在调查过程中,要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5.要认真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以及有关的行为表现。 问卷法实施的要求:1.题目数量不宜过多。2.题目的叙述要简明并易理解,不会引起在理解上出现歧义。3.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4.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5.对于低年龄的学生,问卷主要采取封闭式形式,对与大年龄的学生,既可采用封闭式,也可采用开放式。6.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前,要先判断问卷的回答是否有效。 测验法实施的要求:1.测试前,研究人员一定要熟悉测验手册2.研究人员应该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测验指导语。3.测试环境应符合标准化要求。4.整个测验的实施要严格按照测验程序进行。5、研究人员在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测验的纪律。6.测验结果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7.测验结果的解释要参照常模进行。3.简单应用: 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两个水机组前后设计4.综合应用设计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识记:焦虑的种类:第一,客观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采取必要的行为就能排除这种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的。第三,道德上的焦虑。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2.领会: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该试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虽然华生的研究很成功,实验结果也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进行惧怕形成实验,与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3.简单应用: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与环境的影响。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1)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2)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3)后天的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4.综合应用 华生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具体见上简单应用)二、儿童情绪发展:1、关于儿童的怒、怕和爱的研究。2、关于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见上领会)三、人格发展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四、儿童教育观。(见上领会)(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2.领会:焦虑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焦虑主要有三种: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特点:1、存在个体差异。存在年龄差异。3.简单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即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性的发展造成的。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12岁)5、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4.综合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心理发展的动力(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见上简单应用)3、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见上识记)(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既要考虑到他生物学的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在生长的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8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8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矛盾或危机是划分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或主要特征。生物基础决定了阶段产生的时间,社会环境决定可与每个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几级的解决。3.简单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阶段: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3、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4、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4.综合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见上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经验4、平衡。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平衡: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暂时的。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守恒:内化、可逆的动作。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是一致的。图式: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质的飞跃。4、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心理结构的特性:1、整体性: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决定。2、转换性:心理结构不是静止的,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3、自调性: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素进行。3.简单应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从被动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2)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3)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4)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5)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6)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二、前运算阶段(2-7岁)1)自我中心主义。2)直观形象性。3)不可逆性4)知觉的集中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守恒性2)去自我中心主义3)进行群集运算。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1、假设-演绎推理2、命题推理3、组合分析临床法: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1、丰富多彩的小实验。2、合理灵活的谈话法。3、自然性质的观察。4、借用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果。5、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可对偶故事法。4.综合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见上识记)二、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既不是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源于主体的动作。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三、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见上领会)四、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见上简单应用)五、心理结构的特性(见上领会)六、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临床法(见上领会)(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的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他提出工具论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工具,二是精神工具。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三、各种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五、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3.简单应用: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才内化为内部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系的。外化是内部智力动作向外部的实际动作的转化。外化的表现形式很多,如言语反应、行为反应,计划方案、产品等。外化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客观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东西,内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4.综合应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含义(见上识记心理发展、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3.心理发展的原因(见上领会)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见上简单应用)5.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见上简单应用)(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要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2、领会:先天和后天的关系:1、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2、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3、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4、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代表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已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定的一面。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中国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说:1.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2.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3.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4.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与人格。心理发展的系统观:1.将心理看做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类型。3.系统处理结果。3.简单应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4.综合应用: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见上领会)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见上领会)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见上简单应用)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在同一年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即个别特征。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见上领会)三、教育实践与中国化地发展心理学。(见上领会)四、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1.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对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2.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3.要形成一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及其作用1.识记: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观察生物产生某个特性,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高尔顿法: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2.领会: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二)成熟及其作用1.识记:成熟:是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成熟决定论: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及其作用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得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2.领会:布鲁分布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3.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3.简单应用: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自然环境的作用:胎儿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社会环境的作用。1.社会环境的分析。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1)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2)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主导个体心理发展。2)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的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四)遗传与环境1.识记:遗传决定论:个体心理发展是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环境决定论:又称为几节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成积。2.简单应用: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物论观点: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环境和遗传关系问题上,决不能不分主次的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3.综合应用:遗传、成熟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见上(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成熟的作用和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物观。)(五)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识记:心理发展的参数:1.发展的时间。2.发展的速度。3.发展的稳定程度。4.发展的协调性。5.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2.领会:加里培林关于知识经验内化的过程:1.动作定向阶段。2.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心理的发展,必须要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因此,教育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让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只有当个体把知识经验内化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内化过程包括5各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2.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3.简单应用: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这个外因的作用、影响不同,可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2.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4.综合应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心理发展的实质(见上心理发展的参数)2.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见上简单应用)3.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见上领会)(六)心理发展的动力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2.领会:心理发展的动力的六种观点: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3.只讲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6.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3.综合应用: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七)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识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1、皮亚杰4阶段2、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6阶段。3、埃里克森8阶段。4、朱智贤6阶段 乳儿期(01岁)2) 婴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17、18岁)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领会:关键期的意义: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期。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印刻与学习的区别:1、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2、印刻是不可逆的。3、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4、印刻只会在发展的早期关键期内发生。3.简单应用: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稳定性: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2、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4、社会和教育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可变性:1、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不同。2、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条件的改善,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3、儿童生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也因遗传、营养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一定的差异。4.综合应用: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年龄阶段的特征。个体出生到成熟经历如下时期:乳儿期(01岁)2) 婴儿期(13岁) 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17、18岁)二、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0到3岁直觉行动思维,3到6、7是具体形象思维。6、7到11、12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1、12到14、15岁是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到17、18岁是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第四章 婴幼儿心理的发展P83第一节 婴幼儿发展的概述P83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P83:1.身高; 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P89(一)游戏: 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游戏了解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貌,同时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游戏的种类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三)游戏的发展: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心身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出现,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 2.独立性显著增加 3.计划性逐渐加强 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5.内容更加丰富第二节 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P91一、感知觉的发展P91二、记忆的发展P95 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识为主。凡是他们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容易被记住。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识记能力初步发展起来。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98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四、言语的发展P104 言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词出现之前过程称为言语发生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语形成期。2.言语形成期婴儿在言语形成期内,经过短短的23年的时间,便初步掌握了本民族的语言。婴儿期言语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3.语法的发展随着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简单句逐渐发展为复合句。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形式的句子所取代。第三,修饰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09第三节 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114一、个性的发展P114(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二)气质: 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征。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下9个维度(活动水平;生理节律;注意分散度;接近退缩;适应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反应阈;反应强度;心境)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1,容易型。 类型2,困难型。 类型3,延缓型。2、婴幼儿的气质的特点: 首先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次,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二、社会性的发展P119(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 婴儿社会化要经历一系列阶段逐渐进行的。具体为: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 2.社会性情感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三)性别角色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 阶段2,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第五章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P122第一节 小学生发展的概述P122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P122(一)身体的发展: 1.身高 2.体重(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脑的重量: 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3.神经系统的机能:(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5)左右脑机能不断分化。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25(一)学校学习的特点:1.学习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3.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4.学习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1.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3.学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学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二,从具体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三,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2.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1)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2)小学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第二节 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P131一、感知觉的发展P131(一)感觉1.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而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感受的发展 (2)颜色偏好(二)知觉:1.知觉发展的特点:(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平提高2.空间知觉:有人(朱智贤等,1964)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阶段1(5-7岁)。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阶段2(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阶段3(9-11岁)。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3.时间知觉:进入小学以后,在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时间观念就很快地发展起来。(1)时间估计能力的发展;(2)时间标尺的利用;(3)时间单位的认识(三)观察1.观察发展的过程: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被试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被试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的内容。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被试认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被试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2.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品质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第一,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个别颜色。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第二,在观察的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弱;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第三,在观察的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