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河北医大核医学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4352325       资源大小:6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河北医大核医学教学大纲.docx

    核医学教学大纲*一,一刖百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科学,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核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细胞杂交技术、加速器微型化自动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渗透,使核医学成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专业,核医学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用途广泛,以及早期发现疾病等特点,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是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核医学在国内的普及应用正在日益扩大。而且近年来,临床核医学的学科本身的发展较快,新的核医学设备和显像药物不断被引进并开始投入临床应用,尤其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PET/CT、肿瘤核医学、核素治疗以及分子核医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临床作用。为此,核医学被列为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核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术、放射性核素在临床的应用等方面。其中重点介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的知识,并要求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词汇IOO个左右。通过学习要求同学初步掌握核医学的基本理论,并能较熟悉地将所学知识用于临床。本大纲根据医学影像专业教学需要,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规划教材核医学为范本,每章节包括目的与要求、主要内容、学习摘要等,附录有核医学教学计划安抖坏口核医学实习指导,希望对同学们预习、复习、更好理解掌握核医学知识有帮助。绪论、第一章第七章由陈跃负责,第八章第十二章和第二十章第二十三章由张春银负责,第十三章第十六章和附录由黄占文负责,第十七章第十九章由陈伯勋、邱陵、刘科负责。本课程的讲授要求与多媒体、教学片相结合,以便加深同学对理论的理解。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编写时间近紧,难免存在一定不足,恳请提出宝贵修改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进一步完善。核医学教研室教学大纲编委5(教学内容绪论【目的和要求】1 .掌握核医学定义。2 .掌握临床核医学包括主要内容。3 .掌握核医学与医学的发展,核医学的地位和作用。4 .掌握核医学的一些重要发展。5 .了解核医学的现状与进展。【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核医学定义。2 .重点讲解临床核医学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3 .重点讲解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和平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4 .重点介绍核技术与核医学的一些重大发现。5 .一般介绍我国核医学的现状与进展,近年来分子核医学的形成发展。【学习摘要】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实验核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创立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利用其示踪技术进行医学研究,包括核医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临床核医学分为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两大部分,其中诊断核医学包括脏器或组织影像学检查、脏器功能测定和体外微量物质分析等;治疗核医学分为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两类。临床核医学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临床核医学又逐步形成了各系统核医学。核医学诊断和治疗安全、可靠。核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核医学从1896年首次发现放射现象至今也只有IOO余年的发展历史,而真正形成核医学学科的历史则更短。1898年玛丽居里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共同发现了镭(88号元素),此后又发现了杯(PU)和t(Th)等天然放射性元素。1923年,HeVeSy首先提出了“示踪技术”的概念,被后人尊称为"基础核医学之父",并于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959年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i。W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Yai。W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核医学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重要部分,世界上生产的放射性核素约有80%90%用于医学。我国核医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和现代阶段三个时期。可以说当今的核医学既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关键时刻。显像仪器的发展:核医学的显像仪器从扫描机发展成为Y照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仪器的功能和质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我国已拥有SPECT、SPECT/CT400多台。PET、PET/CT近几年迅速增加。分子核医学的形成:分子核医学是应用核医学示踪技术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阐明病变组织受体密度与功能的变化、基因的异常表达、生化代谢变化及细胞信息传导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甚至分子水平的治疗手段。治疗核医学的形成与发展1901年Danlos应用放射性镭试图治疗结核性皮肤病灶,从而揭开了核素治疗的序幕。目前,应用核素治疗的疾病已达数十种之多。治疗核医学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核素的研究和携带放射性核素的载体研究两个方面。治疗核医学将成为现代治疗学的重要分支。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目的和要求】L掌握原子结构2 .掌握放射性核素的衰变及其规律。3 .了解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原子结构及表示方法。2 .重点讲解核衰变类型。3 .重点讲解核衰变规律。4 一般介绍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学习摘要】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结构简便地用元素符号和质量数AX表示,如耳工叫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每种元素包含若干种核素目前已知的核素有2300多种,分别属于100余种元素。如明、3H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称为元素的同位素。如%、2乩3H同质异能素: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彼此就称为同质异能素。如99mTc和99TC。稳定性核素: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自发进行放射性衰变的核素。放射性核素:是容易发生成分或能级变化而自发地放出CX射线、射线、Y射线或通过K电子俘获进行衰变的核素。核衰变的方式有衰变、,衰变、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衰变和Y衰变。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就是氯原子核,He。粒子的质量大且带2个单位正电荷,穿透力弱、射簸,但a射线对局部组织的电离作用强。衰变4衰变时放出一个B-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一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负电子流。-粒子穿透力弱,不能用于核素显像。核素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B-衰变核素,例如32p、89Sr等核素。正电子衰变也叫价衰变。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原子核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正电子衰变的核素,都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在较短时间内与其邻近的电子(B-)碰撞而发生湮灭辐射,失去电子质量,转变成两个方向相反、能量皆为51IkeV的Y光子。正电子发射断层仪(PET)能探测方向相反的511keV光子,进行正电子断层显像。电子俘获衰变核素所发射的特征X射线、Y射线可用于核素显像,内转换电子可用于核素治疗。Y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Y光子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99mc衰变时,发射能量为141keV的纯Y射线,已广泛用来标记各种显影剂。核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的原子在衰变时按一定的几率衰变。各种放射性核素有各自的衰变常数。衰变常数():放射性核素的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比率。Nt=Noe-M。随时间增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呈指数规律递减。半衰期: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指标物理半衰期(T2):简称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自身衰变减少至一半所用时间。T2=0.693生物半衰期(Tb):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有效半衰期(Te):包括物理衰变和体内排出。由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N=N入blTe=lTl2+lTb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单位:S-I,专用名称:BqoIB单位:居里(Ci)olCi=3.7×1010BqlmCi=3.7×107Bq=37MBqo第二章核医学常用仪器【目的和要求】1 .掌握辐射探测的原理。2 .掌握核医学常用显像仪器。3 .掌握脏器功能测量仪。【主要内容】L重点讲解辐射探测的原理。2 .重点讲解Y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o3 .重点介绍脏器功能测量仪。【学习摘要】射线探测基本原理是以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有电离作用,荧光现象,感光作用。核医学常用的仪器分为脏器显像仪器、脏器功能测量仪器和计数测量仪器等几种主要类型。核医学显像仪器包括扫描机、Y相机、发射型计算机断层(ECT)oECT分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两种。探头符合电路探测系统和图像融合技术相继发展,PET/CT、SPECTCTxPET/MR等相继出现,是医学影像学发展新特点。g照相机是一种采用大型晶体、一次成像的核医学仪器,它由探头、电子学线路及显示装置三部分组成。SPECT和X-CT二者在射线来源、射线性质等方面不同。PET反映人体动态化学或代谢过程。在分子水平揭示人体疾病早期细微的功能或代谢改变。在脑、心、肿瘤等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脏器功能测量仪器常用的有甲状腺功能测定仪、肾功能测定仪、心功能测定仪和多功能测定仪。计数测量仪器有g测量仪、活度计、b测量仪、辐射防护和剂量监测仪器。第三章放射性药物【目的和要求】1 .掌握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放射性药物的来源。3 .掌握诊断和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要求。4 .了解放射性药物标记方法。5 .掌握解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主要内容】L重点讲解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和特点。2 .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发生器。3 .重点讲解诊断和治疗性放射性药物的要求。4 .一般介绍放射性药物标记方法。5 .重点讲解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学习摘要】放射性药物是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药物特点:放射性。半衰期。剂量单位。理化特性。治疗基础。脱标和辐射自分解。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来源主要有核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反应堆生产大多是丰中子核素。PET配套使用的发射正电子核素UCNN,"O,18F等短寿命核素均由回旋加速器生产。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的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分离装置。99MO-99mTc发生器应用最普遍。放射性药物的质量要求包括核物理和生物学要求。核物理主要包括核射线、能量和半衰期。诊断用的放射性核素应发射Y线或高能X射线或正电子(+),最佳能量范围是100300keV之间1T12以几个小时为宜。常用的99mTc为纯Y光子,能量为141keV,T2是6.02ho正电子核素用,T皿是IlOmino治疗性放射性核素一般要求纯-或发射体、合适的能量,物理半衰期15天为宜。常用的有13"、32p153Sm.89Sr等。放射性药物标记常用的有同位素交换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金属络合法等。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放射性核纯度要求在99.9%以上。放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5%。生物学检测内容主要包括无菌、无热原、毒性鉴定和生物分布试验。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脏器显像【目的和要求】1 .掌握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与特点。2 .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与方法。3 .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4 .掌握放射性核素显像图像分析要点。【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与特点。2 .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与各种显像方法。4.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显像图像分析要点。【学习摘要】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设备来检测其行踪,以研究示踪物在生物体系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技术。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主要是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物与被研究物质的同一性和可测量性这两个基本性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按其被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体内示踪实验和体外示踪实验。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准确性好、合乎生理条件、定性定量与定位研究相结合等特点。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是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器官浓集,由于它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Y),用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在体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放射性核素显像反映了脏器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属于功能影像,其中受体显像、放射免疫像等技术也属于分子功能影像。放射性核素显像根据获取状态分为:静态显像与动态显像。根据获取部位分为:局部显像与全身显像。根据线性与层面分为: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根据获取时间分为:早期显像与延迟显像。根据病变组织对显像剂亲和力分为:阳性显像与阴性显像。根据机体状态分为静息和负荷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是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核素显像是一种特异性较高、以显示脏器或组织血流、代谢和功能变化为优势的显像技术,甚至可以提供疾病变化的分子水平信息。分析静态显像时应了解脏器位置、形态大小、放射性分布。动态显像了解显像Jl质序、时像变化。断层显像了解方位与层面。第五章体外分析技术【目的和要求】1 .掌握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2 .掌握放射免疫分析必备条件。3 .熟悉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4 .了解临床常用体外分析项目。【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2 .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必备条件。3 .重点讲解放射免疫分析质量控制。4 .一般介绍临床常用体外分析项目。【学习摘要】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IInoaSSay,RlA)是Yalow和Berson于1959年创建,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应用面广。1977年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常用体外分析检测项目有激素类、非激素蛋白质、抗原抗体、维生素、药物类等。其检测的物质已达300多种,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临床诊断疾病的水平。RIA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中建立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待测抗原与标记抗原同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抗原Ag,然后分别向其中加入固定量的*Ag和Abo待竞争结合反应平衡后,分离抗原的结合部分和游离部分,测其放射性分别为B和Fe计算出B%B(B÷F),称结合率】。以Ag为横坐标,B%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放射免疫分析的必备条件有标准品:标准抗原。标记品: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剂:特异抗体。B与F分离技术。RIA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零标准结合率(B0%):最高结合率。不加非标记抗原。30-50%o非特异性结合率(NSB%):不加抗体。5-10%。中间值(ED50):结合率为Bo%一半时对应的剂量值。第六章分子核医学概论【目的和要求】L掌握分子影像学和分子核医学的定义。2.掌握分子核医学研究主要进展。【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分子影像学和分子核医学的定义。2 .重点讲解代谢显像的主要应用。3 .重点讲解分子核医学研究的进展与方向。【学习摘要】分子影像学是对发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生物过程能够获得图像的成像技术。无论采用何种成像技术,无论成像目标是细胞表面受体、转运载体、细胞内的酶还是信使RNA等。应用范围包括疾病诊断、药物开发和治疗监测。分子核医学是核医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的核医学分支学科。分子核医学研究较多且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主要有受体显像、代谢显像、反义显像、放射免疫显像、肽类放射性药物的研究等。由这些显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而衍生出来的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形成,将使以诊断为主的分子核医学逐步发展成为诊断与治疗并重的新的领域,尤其是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基因介导的核素治疗以及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等。在分子核医学研究领域中,代谢显像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神经受体显像已经成为某些神经精神疾病(如Parkinson病)诊断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和凋亡显像均有较快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子影像将是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医学影像技术也将从目前以解剖学影像诊断为主的阶段逐步迈向以分子水平的功能影像诊断为主的阶段。第七章神经系统【目的和要求】L掌握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2 .掌握脑代谢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3 .掌握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4 .掌握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脑代谢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3 .重点讲解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4 .重点讲解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学习摘要】神经核医学在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治、脑生理生化功能与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人脑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包括脑血流显像、脑代谢显像、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以及脑脊液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静脉注射能自由通过完整的BBB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其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成正比,经断层显像,可以得到大小脑各部位局部血流灌注显像图,可算出局部脑血流量,反映局部脑功能变化。常用的显像剂为99mTc-双半胱乙酯(99mTc-ECD)或99mc-六甲基丙胺胎(99mTc-HMPAO)133e和1237MP(安非他明)。乙酰嗖胺试验能检测储备能力。临床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脑梗死诊断;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癫痫灶发作期局部血流增执业药师加,发作间期局部血流减彳氐或缺损,CT检查常为阴性;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脑功能研究。脑葡萄糖代谢、氧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显像的显像剂分别为18F-FDG、1502和11C-METe适应证包括癫痫灶的定位诊断,灵敏度达90%以上;痴呆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脑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级、疗效评价、复发或残余肿瘤的检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脑生理与认知功能的研究;精神疾患的研究。正常人的脑代谢影像与脑血流灌注影像相近。神经受体是神经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早老性痴呆、精神性疾患、药物成瘾等疾病与神经受体缺陷有关,神经受体也与神经药物的作用机理有密切关系。脑神经受体显像是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特定受体的配体,对活体人脑特定解剖部位受体结合位点进行精确定位和获取受体功能代谢影像,显示受体的特定结合位点及其分布、密度和功能。脑脊液间隙显像显示脑脊液间隙状况,反映脑脊液循环和吸收的动力学变化,可分为脑池显像和脑室显像。常规将显像剂如99mTc-DTPA注入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在体外用Y相机示踪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和吸收过程或显示脑室影像和引流导管是否通畅。适应证包括交通性脑积水的诊断、脑脊液漏的定位、脑脊液分流术后评价、梗阻性脑积水梗阻部位的定位。血脑屏障功能显像有放射性核素脑血管显像和脑静态显像。第八章内分泌系统【目的和要求】1 .掌握: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临床应用。2 .掌握: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3 .掌握: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测定的临床应用。4 .熟悉:肾上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5 .掌握: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6 .了解:性腺激素的免疫测定及临床意义。【主要内容】L重点讲解甲状腺吸碘率测定原理、病员准备及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评价指标及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过氯酸钾释放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临床评价。3 .重点讲解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4 .重点讲解血中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rT3TSH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5 .重点讲解TSH兴奋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6 .重点讲解TRH兴奋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7 .重点讲解人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8 .重点讲解甲状腺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正常图像及分析方法、临床应用及评价。9 .重点讲解: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程序、甲状腺功能异常时核医学检测指标的选择、甲状腺异常时检测指标的选择。10 .一般介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卵泡激素、促黄体激素、催乳素、睾丸酮、孕酮、雌二醇、HCG,雌三醇、胎盘催乳素、催产素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11 .一般介绍:肾上腺血浆皮质醇、醛固酮、ACTH测定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评价12 .重点讲解:肾上腺皮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正常图像及临床评价。13 .重点讲解: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正常图像及临床评价。14 .一般了解:其他内分泌腺的检查(胰腺、垂体等体外放射分析)【学习摘要】人体的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的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和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内分泌腺体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时,可引起多种临床疾患。因此,对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用核医学功能测定和显像等技术可为内分泌系统多种腺体的生理功能的分析、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手段。现将常用的核医学显像在内分泌系统的应用概述如下:甲状腺显像原理:高铅酸盐和碘均能被甲状腺组织特异摄取,使甲状腺显影。临床应用:L异位甲状腺的诊断:本法对此有独特的价值,并可进行全身扫描对含有甲状腺组织的畸胎瘤也可发现显影灶。2.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据显像特点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冷结节。甲状腺肿瘤的阳性显像:较大结节的血流灌注显像,观察结节的血供情况。亲肿瘤药物的甲状腺显像:2。41,67Ga、GH对甲状腺癌的阳性诊断率60%用Tc(V)-DMSA对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灵敏度为84%o但由于方法不稳定,仍在探索中。甲状旁腺显像原理:甲状腺组织既可摄取99mTcO4,又可摄取201TI或99c-MIBI;而甲状旁腺组织仅能摄取2。ITl或99mTc-MIBI.正常的甲状腺能够摄取201TI或99mTc-MIBI,但是摄取量略低,且洗出较快。因此,通过减影技术或延迟显像可突出甲状旁腺组织。可采用201T-99mTc双核素显像,99mTc_201T|双核素显像,或99mTjMIBI双时相法。主要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与定位。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肾上腺髓质能够摄取与正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代谢途径相似的标记化合物间位碘代莘服(MIBG)而使其显像。国内多采用131I-MIBG0.5mCilmCi缓慢静脉注射,分别于24h和48h各显像一次,个别可于72h再显像一次,显像前应封闭甲状腺并做胃肠道准备。临床应用包括嗜铭细胞瘤的定位、恶性嗜铭细胞瘤转移灶的诊断、交感神经节细胞瘤和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的辅助诊。第九章心血管系统住院医师【目的和要求】1 .掌握:心脏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2 .掌握: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3 .熟悉:下肢静脉显像与深静脉血栓探测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7 .熟悉:心脏负荷试验的原理、方法、及临床应用。8 .熟悉:心肌细胞活性测定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9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10 了解:心脏神经受体显像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心血池显像原理、方法、门电路、多门电路心血池显像、静态心血池显像、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心功能分析、临床应用、评价指标:EFxSVsCO、ER,PFRxTPFKFR、EDV及ESVl;心室壁运动观察(电影显示);正常参考值。2 .重点讲解:心肌灌注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临床应用。3 .重点讲解:亲梗塞心肌显像(热区显像)原理、临床应用。4 .一般介绍:静脉显像原理、临床应用。【学习摘要】心血管核医学(CardiOVaSCUlarnuclearmedicine)通常也称为核心脏病学(nuclearcardiology)是核医学中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心血管疾病诊断与研究中的一种无创伤的有效手段。早在1926年,美国波士顿的内科医师Blumgard等人就首先在循环系统的研究中应用天然放射性核素氢测定动静脉血管床之间的循环时间,开创了人体循环系统示踪研究的先河。核医学不仅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更重要的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提供疾病危险程度及预后资料。心血管核医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肌显像: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急性心肌梗死显像和心脏神经受体显像等;二是心脏、大血管血池显像及心室功能测定等。心肌显像原理: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有选择性摄取能力,利用放射性药物标记这种物质,注入体内进入心肌,使心肌显像,并且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部位的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从而反应心肌的灌注情况。临床应用:冠心'病的诊断、评价心肌细胞的活力、评价冠心'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心肌阳性显像原理:某些放射性药物不浓集在正常心肌,而可参入或结合于梗塞或坏死的心肌病变,使心梗病灶显影。临床应用:用于急性心梗的诊断。心血池显像和心功能测定显像原理:采用生理信号多门电路技术,用受检者自身的心电图R波和R-R间期内间隔相等的时间段为信号触发启动Y照相机,从而获得一个心动周期内心室的系列影像。临床应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及心室功能评价、心脏疾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判断、室壁瘤的诊断、慢性阻塞雷市部疾病心功能的评价、心脏传导过程观察及传导异常的诊断、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及心功能评价。核素心血管造影: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大血管畸形的诊断等,该方法与超声、心'导管等检查具有互补作用、相互验证。该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可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第十章胃肠道【目的和要求】1 .掌握: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2 .掌握: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3 .熟悉:胃排空功能测定的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4 .熟悉:食管、小肠通过功能测定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5 .掌握:胃-食管、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6 .了解:唾液腺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7 .了解:14C尿素呼气试验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胃肠道出血定位诊断显像原理:当胃肠道出血时,放射性显像剂随血液进入胃肠道。临床应用:适应于胃肠道出血的诊断和大致定位。2 .重点讲解:胃粘膜异位症显像:(1)显像原理:异位粘膜和正常胃粘膜一样能分泌胃酸,也同样能从血液中摄取99mTco(2)临床应用:美克尔憩室诊断、胃肠道手术后残留胃和术中有无胃粘膜播植显像,是分析胃肠道出血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3 .重点讲解:胃食道反流显像(GER):灵敏度为90%o(1)显像原理:当食道下端扩约肌功能障碍,胃内容物可反流入食道。(2)临床应用:观察胃大部分切除后有无GER,观察胃灼热和反酸的原因【学习摘要】胃肠道的核医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胃肠道出血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胃排空功能测定、食管、小肠通过功能测定、胃-食管、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胃肠道出血显像对胃肠道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的定位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异位胃粘膜主要好发于胃以外的消化道节段,包括Barrett食管、部分美克尔憩室和小肠重复畸形。异位胃粘膜同样具有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功能,可引起邻近食管或肠粘膜产生炎症、溃疡和出血,本项检查的阳性结果具有病因诊断的意义。胃排空功能测定是在生理状态下准确了解胃排空功能很好且常用的方法。可提供胃的生理学与病理学资料,对判断病情与观察疗效有一定临床价值,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重复性好、具有定量和符合生理特点的检查。将不被胃粘膜吸收的放射性显像剂标记食物摄入胃内,经胃的蠕动传送而有规律地将其从胃排入肠腔,用Y照相机或SPECT仪连续记录在此过程中胃的影像和胃区放射性计数下降的情况,计算出胃排空时间,以反映胃的运动功能。小肠通过功能测定是了解小肠运动功能的较好方法,是测定显像剂标记食物从十二指肠到盲肠的通过时间。利用与胃排空时间测定相同的原理,将不被胃肠粘膜吸收的显像剂标记食物摄入胃内,经过胃的蠕动排入肠腔,在体外用Y相机或SPECT连续观察食物由胃进入小肠、排入结肠的整个过程,通过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小肠通过时间和小肠残留率等参数,以了解小肠的运动功能。胃食管反流测定是口服不被食管和胃粘膜所吸收含显像剂的酸性试餐后,于上腹部施加不同压力,同时对食管下段及胃进行连续显像,观察食管下段有无显像剂出现。根据食管下段是否出现显像剂浓聚影及其与压力的关系即可判断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程度。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是在生理条件下了解有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常用方法,并可对反流进行定量测定。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显像剂能迅速地被肝多角细胞摄取,分泌后经胆道系统排至十二指肠。正常时,由于幽门括约肌的控制,已排入肠腔的显像剂不能进入胃内。如有十二指肠-胃反流时,显像剂将随十二指肠液进入胃内,通过显像仪器可见到胃区出现显像剂分布,甚至全胃显影,借此即可诊断十二指肠-胃反流。第十一章肝胆与脾脏【目的和要求】1 .掌握:肝胶体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2 .掌握: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3 .熟悉:肝血流灌注显像和肝血池显像。4 .掌握:肝脏肿瘤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5 .了解:脾脏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肝胶体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异常图像、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胆系显像原理、病员准备、方法、正常图像、异常图像、临床应用。3 .一般介绍:脾大小及功能判断。4 .一般介绍:肝血池显像原理、方法、正常图像、临床应用。5 .重点讲解:肝癌阳性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评价。【学习摘要】放射性核素肝显像是最早被临床广泛采用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曾经是活体内显示肝脏形态的唯一方法。肝脏组织包含构成肝实质的肝细胞(即多角细胞,约占85%)和具有吞噬功能的库普弗细胞,并具有双重血供和丰富的血窦。可以借助前两类细胞摄取或吞噬放射性药物以显示肝脏影像,也可以通过血流灌注观察肝脏的血供及其分布。因而放射性核素肝显像包括:通过肝脏库普弗细胞吞噬放射性胶体物质作肝静态显像;反映肝脏血流和分布的肝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经由肝细胞摄取放射性药物所进行的肝胆显像。后者由于肝细胞摄取的放射性药物分泌入胆道系统并逐步排出,可通过一系列的影像反映肝脏和胆道的形态及功能状态,故又称之为肝胆动态显像。肝脏肝胶体显像:99mTc-植酸钠与血液中钙离子螯合成99mTc-植酸钙胶体,颗粒大小为20-4Onm,正常时90%被肝脏Kuffer氏细胞吞噬,其他被脾、淋巴腺的单核细胞吞噬。所以肝脾明显显影,当肝内Kuffer氏细胞被破坏或功能不良可出现缺损或稀晞灶。肝血池显像:肝脏内含血总量约250mL仅低于心腔,大血管及脾。故用99mTc标记红细胞,进行肝血池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动态示踪肝血管及门静脉的灌注情况,通过首次通过图象和计算机计算定量指标进行判断。肝肿瘤阳性显像:利用99mTc标记亲肿瘤化学物质进行显像,如99mTc-GH,正常肝组织不显影,出现异常放射性浓集,表明为肝癌,特异性高。利用癌代谢活跃的特点进行显象,99mTc-PMT,前5分钟表现为稀疏,2小时后填充。胆道系统显像原理"mTc-EHIDA(二乙基乙酰替苯胺二醋酸)示踪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能被肝细胞摄取,并分泌到毛细胆管与胆汁一起经胆道系统排泄。临床应用于.急、慢性胆囊炎的诊断、黄疸的鉴别诊断、胆道手术后随访、胆囊收缩功能测定、先天曲髓闭锁的诊断、移植肝的监测、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目的和要求】1 .掌握: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2 .熟悉:肺通气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肺灌注显像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显像原理:将略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微粒注入静脉,微粒在经过右心到达肺动脉,随机灌注到肺毛细血管床而栓塞在该处,局部栓塞的量与该处灌注血量成正比。一过性阻断肺小血管数仅占l3000l1500,对血液动力学无影响,并且所用显像剂能田市内很快降解为更小的分子,故该方法完全安全。临床应用:a、急曲市动脉栓塞的诊断、病情观察及其溶拴治疗的监测。b、慢性阻塞的市病与肺血管高压的诊断。c、肺癌的诊断。【学习摘要】肺显像是基于肺的气体交换途径和肺的血流通路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查方法。它可分为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前者主要反映肺的血流灌注和分布情况,而后者则是了解气道的通畅与否,肺局部通气功能。近几年,由于方法学上的不断改进,肺显像在心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十三章骨关节系统【目的和要求】L掌握骨静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2 .掌握骨动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3 .掌握关节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及临床应用。4 .掌握骨显像的方法(显像剂、显像方法、显像条件等)。5 .了解骨密度测定的原理、适应证、结果分析、临床应用。【主要内容】1 .重点讲解骨静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2 .重点讲解骨动态显像的原理、正常影像、异常影像、适应证及临床应用。3 .重点讲解骨静态、动态显像的方法(显像剂、显像方法、显像条件、注意事项)。【学习摘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属于功能性影像诊断技术,是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经静脉引入体内的骨显像剂,能与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进行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在体外通过仪器显像,获得骨骼形态、血供、代谢状态,以及病变部位与范围的情况。骨显像具有两个突出特点,其一是不仅能显示骨骼的形态学改变,更能反映各个局部骨骼的血流供应和代谢变化,这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最突出的区别之一。在骨骼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以前,首先表现为血流、代谢、功能改变,所以骨显像对探测骨骼病理改变的灵敏度非常高,在诊断各种骨骼疾病上较X线检查更敏感、更早。骨显像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一次骨显像检查可以显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变,能有效的防止漏诊和误诊。骨显像广泛应用于各种骨骼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特别是早期诊断恶曲中瘤骨转移比X线检查普36个月,甚至早18个月,而且能显示全身骨骼受累情况。在诊断原发性骨肿瘤方面,不仅能判断肿瘤良恶性,更能判断骨骼受累的部位、范围以及全身骨骼情况。在诊断急性骨髓炎、股骨头坏死、隐匿性骨折

    注意事项

    本文(河北医大核医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