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docx

    • 资源ID:4314670       资源大小:23.54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docx

    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基于2018年卡内基高校分类数据的研究 摘要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卡 内基分类中的关键概念一一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为视角,基于2018年 卡内基分类数据,通过对美国的世界一流高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特征及其 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共存度存在显著差异,博士 学位授予大学共存度最高;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较高的共存度,且共存度对大 学学科专业建设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所以,营造“本研协同”的专业发展 生态,科学平衡不同层次专业办学规模,建立“本研一体化”的招生选拔机制, 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模式,是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存度;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着手在不同 类型高校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加 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愈来愈 多高校聚力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支撑引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此同 时,随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操阶段,高校发展亦走向了新的竞争阶段,研究 生教育日益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尤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 究生教育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在此背景下,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联愈加密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作为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的重要概念,是反映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 布局融合程度的分类指标,对高校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提高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 生教育的共存度”(以下简称“共存度”)入手,基于2018年卡内基高校分类数 据,考察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特征,探析共存度 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间的联结,统筹协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以推 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共存度及其现实意义共存度概念源自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卡内基分类”)体系。卡内基分类是 目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采用最为广泛的高校分类体系,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开发研制,于 1973 年正式对 外公布。卡内基分类主要用于衡量和描绘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旨在通过 精细化、弹性化的指标体系反映美国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使命与表现,以鼓励和 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其分类标准分别于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 年、2005年和2015年进行了修订。最新的2018年版的卡内基分类框架主要由 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创始于1970年并经过多次修订的基本分类框架;二是2005 年新引入的五个相互独立的多维分类标准。基本分类部分依据学位授予层次、学 科类别、学制等标准将美国高校划分为33种类型,包括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 予院校、学士授予院校、学士/副学士授予院校、副学士授予院校、专业院校、 部落院校等。本研究所涉及的高校类型主要包括基本分类中的前8类院校,即授 予学士学位或研究生学位的高校。(见表1)2018年最新版卡内基分类中的五个维度具体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在校生结构”“本科生概况”和“规模与住宿”。(见表2)每一维度又通过更 深层级的细分,形成若干子维度,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洞察各类型高等教育 机构之间的异同,全方位、清晰化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特点。此 外,“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卡内基多维分类框架中的两大主体部分, 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日益关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是卡内基分类中“多维分类”的二级指标之一。具 体而言,共存度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与本科专业相对应的专业领域中授予研究生 学位的覆盖率,即高等院校授予研究生学位资格的专业同时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 数量占总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量的比例。依据卡内基分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存 度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无共存型,表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无共 存关系,共存度为0.00;二是部分共存型,说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存在一定 的共存关系,共存度介于0.00().5();三是高度共存型,表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 教育的共存程度较高,共存度至少为0.50。通过测量共存度,可以反映高等教育 机构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联,揭示其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设置的 匹配程度,映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景观。二、美国一流高校共存度分布特征共存度作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关系的分类指标,是美国高等院校本 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201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了最新版本 的卡内基分类标准,包括4324所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类数据,共存度数据亦 涵盖其中。同时,随着卡内基分类的发展,其影响领域不断延伸,越来越多机构 将卡内基分类作为高校排名的依据。2020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了广为人知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其分类依据便是卡内基分类原则与标准。本研究以2018年最新版的卡内基分类数据为依托,以2020年U.S. News世 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0名的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共41所)为研究样本,对美国 一流大学的共存度情形进行描述,以发掘美国一流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 共存特征及其规律。从表3可知,41所大学的共存度均值为0.76,标准差为0.09,反映出美国 41所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有着较高的共存度,且共存度内部差异很小,说明这些 世界一流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均比较关注本科专业布局与研究生学位点设置 的匹配程度。并且,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存度均高于0.50,属于高度共存型高 校。其中,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最高共存度,分别达到0.97和0.91。 相对而言,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共存度偏低,分别为0.55和 0.56,但仍属于高度共存型的范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过程,亦是改善专业结构布局、累积专业教育资源之过 程。共存度是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布局一致性程度的体现,理论上说,保持较 高的共存度是实现高校专业教育资源最优配置、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通 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共存度的现实数据进一步表明,在专业建设 实践中,一流大学普遍注重协调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共存关系,以发挥本科 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追溯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 现,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变迁,这些一流高校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分明、 类型多样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了享誉世界的研究生教育。对于世界一流大学 而言,其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为本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 围,在无形中推动高校通盘考虑和设计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体系, 进而强化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互动与融通。三、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共存度比较目前,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已逾4000所,多样化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基 本特征。为了对这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清晰、客观的描述,卡内基分类依 据高校学位授予层次及规模比例进行聚类,形成了 “基本分类”体系。自1973 年卡内基分类出版以来,尽管分类方法和相关指标不断更新,但基本分类始终作 为一个独立的分类框架存在,可见其在卡内基分类中的重要地位。本研究以2018年卡内基基本分类中授予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的前8类高 等教育机构(共1677所)数据为基础,描述不同类型美国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 生教育的共存度特征,并对各类型高校之间共存度的异同进行比较。(见表4)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共存度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具 有极强研究活动的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共存度最高,达0.69,而文理类学士授予 院校共存度均值最低,仅为0.04。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类型美国高等教育 机构在院校功能、科研活动以及专业建设定位上的异质性。从学位授予层次来看, 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共存度均值最高,其次是硕士授予院校,学士授予院校的共 存度均值最低。同时,在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硕士学位授予院校中,研究活动规 模越大的高校,其共存度也越高。总体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学位授予层次降 低和研究活动规模缩小,其共存度均值亦随之减少。这一结果透射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质,即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导的一 流人才培养,广泛鼓励本科生参与的科学研究,高选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 术团队。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区别于其他高校的 显著特征是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毋庸置疑,进入 卡内基分类最高层次(即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在世界上享有 盛誉的研究型大学,有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 斯顿大学等。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均以追求卓越为教育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 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融合,以研究生教育为本科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四、共存度与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美誉度考察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对高校的各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整 合,共涉及艺术与人文、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商学、社会科学等 22个专业领域,并基于全球和区域学术声誉、研究活动、国际合作等10个方面 的指标和权重,综合计算出大学的学科专业排名得分。该指标体系既有对学生、 教师资源和科研活动等投入性指标的测量,也有对学术产出率、高频被引文献数 量、人才培育质量等产出性指标的测量,这种综合排名得分能够较为全面、客观 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成就。现有研究认为,本科教育专业与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的共存情形、学位授予 专业数量以及在校生结构都有可能影响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关注在校生规模 结构、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对应有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双一流”建设水 平,应尝试找寻能够指导院校专业和学生规模结构调整的合理取值范围与最优方 式。鉴于此,本文以2020年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300名的87所 美国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选择其在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专业评价得分与排 名(以下简称“美誉度”)作为“效标变量”,同时选择2018年卡内基分类中对 应高校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占学位授予总 数的比值”和“在校本科生数与研究生数的比值”为预测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 中,“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比值”表征的是本科教育专业规模, 反映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规模与层次结构;”在校本科生数与研究生数的比值”呈 现的是“本研比”,体现了本科生规模和研究生规模的关系,并且与研究型大学 的性质存在密切联系。由三个预测变量的统计量描述及其与“美誉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可 知,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300名的美国高校的平均共存度是0.713, 最大值为0.970 (普林斯顿大学),最小值是0.280 (达特茅斯学院)。总的来看, 这些美国高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普遍较高(均值为0.731),且大部分院 校的共存度超过0.50,属于“高度共存型:另外,这87所美国大学的学士学位 授予专业数占比平均值为0.467,说明整体而言,这些高校的学士学位专业授予 数量与研究生学位授予专业数量几乎相等(各占一半)。由此表明,美国大学在 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平衡。从“本研 比”可以发现,其均值为1.963,也就是说,本科生规模总体上高于研究生规模, 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处于低位。从相关系数看,三个变量与学科专业建设美誉度 均存在显著相关,但除共存度与美誉度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之外,其余两个变量 均与美誉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共存度越高的大学,“美誉度”越高; 而本科专业占比和“本研比”越高则“美誉度”随之降低。为进一步求证,将效标变量“美誉度”与三个预测变量引入回归模型(经共 线性诊断,三个预测变量的容忍度介于0.5110.710之间,均大于0.1; VlF值介 于L409L957之间,均小于10; Cl值介于3.70926.195之间,均小于30;特 征值介于00130.269之间,均大于等于0.01,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回归结 果见表6, “共存度”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542 (P<0.01),为最具正向预测力的 预测变量;“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量占比”与“在校本科生数占比”两个变量虽 无显著预测力,但存在负向影响。可见,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共存度越高,学科专 业建设的美誉度越好。五、基于共存度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关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统筹开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同建 设,既是高校积极回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 设、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如何以“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 为契机,转变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平行式或偏倚式的发展定位,立足于本科与 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的提升,来驱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条主线深度融合、协 同发展,以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高校创造性地研究与行动。现提出以下 几点思考。1 .营造“本研协同”的专业发展生态。统筹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资源, 建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共生的专业发展模式,是加强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的重要保障。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专业建设实践中,美国世界一流大学普 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关系,其共存度均值达0.76。强调本科教育与研 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提高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程度,已成为美国一流大学本 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总体趋势。诚如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 Vest)所言,研究型大学之独特优势在于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融合在一起, 从而保持教学和研究的前瞻性与活力。经实证考察也发现,共存度对大学学科专 业建设美誉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共存度越高的大学,越有可能在本科专业和 课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充分支持,进而发挥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功能,促进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因而,对于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而言,一流本科专业建 设不能仅仅聚焦于本科专业的独自改革、建设与发展,应该注重本科教育与研究 生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共存度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本科 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多方位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态。具 体来说,可以作以下努力:第一,要面向社会、立足校情,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 改革,建立一流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与 时俱进地研究和调整一流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第二,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将共 存度指标引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推进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 实现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平台资源等多层次、多方位共享,强调本科与研究生 教育系统之间的广泛深度协作与共同发展,为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创设更好的育人 环境,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三,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鼓励特 色优势发展,办好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专业,发挥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建设的合力, 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同竞生的良性发展生态。2 .科学平衡专业规模结构。专业规模和结构主要涉及专业建设中所形成的 专业格局、培养规格和范围,决定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与配置,对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于某一所高校而言,专 业数量与本科办学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简单地扩大或缩 小本科专业规模、增设或者取消某类本科专业,并不必然提升大学专业建设的美 誉度。纵观美国发展历程,其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历程中始 终坚守精英教育传统,重视本科专业规模的平衡以及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 展。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自1747年建校以来,普林斯顿大学的专业发展规模 一直很小。然而,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却高达0.97,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 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与普林斯顿大学“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在专业设 置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坚持独立自主、求精不求全的专业建 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正如其前校长雪莉蒂尔曼(ShiHey M. Tilghman)所言:“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做 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 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因此,专业培养规模不等于专业办学质量,要建设一 流本科专业,关键在于如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平衡专业规模,在于顺应高 等教育“大众化”和守望精英教育“质量”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在高等教育 大众化潮流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不能陷入“规模化”的专业建设思维, 片面追求专业数目更多、专业领域更全和专业办学规模更大;另一方面应当更加 关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结,统筹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共存关 系,实现学科专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优势互补。3 .建立“本研一体化”的招生选拔机制。招生选拔制度作为大学专业人才 培养的“第一公里”,承担着引导学生未来成长、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20年U.S. News世界 大学排行榜中前100名的美国41所世界一流大学,在招生选拔机制中始终贯穿 “本研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例,作为美国第一 所研究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始终关注本科 教育的发展,在招生计划中保障本科生的合适录取比例和生源质量。随着我国高 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并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招生选拔功能已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其人才选拔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一流本 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不能再局限于“唯分数论”和“唯分取人”的桎梏中,务 必深耕“本研协同” “本研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本科教育与 研究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承担着共同的使命。提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 度,客观上要求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双向链接与互联互 通,以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双赢,这也是教育连续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 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流本科在建专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当统 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办学层次,建立两者在人才选拔工作上的协同与融 通。一方面,在考虑本科与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总体布局时,要充分关注本科教育 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关系,以提升本科招生专业领域中授予研究生学位专业的覆 盖率为前提,确保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层次招生专业的相互衔接与相对平衡;另一 方面,在考虑本科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时,要以研究生招生专业教育资源的占有 与配置状况为前提,确定恰当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配比,以保持 两者的合理共存与适度平衡,以利于构筑“本研一体”“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 实现本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双赢。4 .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模式。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从美国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提高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推动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创 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本科生科研是一种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举措, 自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一一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出台以来,美国一流大学 普遍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和探究式学习嵌入到本科课 程方案。如斯坦福大学一直将“习明纳”作为本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门开 设了本科新生入门研讨课(IntrOSems),旨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表达 自我想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探索学术兴趣领域的意识。鉴于此,高校在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进程中,亟需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融合与一体化设计, 建构“本研衔接、教研相融”的课程模式,驱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 协同育人,以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引领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高校要以 一体化的理念系统规划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课程体系,将本科教育从狭窄的专业化 学习中解放出来,设置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相衔接的配套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 能够提前修读部分研究生阶段课程,为本科生构筑通往研究生教育及科研活动的 桥梁,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其次,要以一体化的思路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加强 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课程合作,发挥各高校、各学院特色优质专业和学科的优势, 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网络课 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前瞻性的知识体系;再次,通过以一体化 的方式推进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立基于研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广泛引入“习 明纳”、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推动科研要素下移,将研究 方法、创新环节等融入本科课程内容,助推本科生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 识的养成。综上,研究生教育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一流本科教育汇聚师 资、科研、课程等多方支持,提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加强本科与 研究生教育专业间的衔接、协同、合作与融通,是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有效 途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摘要:十八大以后,我国教育的历史方位已由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意 味着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层次、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而高 质量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迈入教育强国的基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重科 研,轻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智能时代技术冲击等问题, 其发展路径也亟待探索。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发展路径一、问题的提出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以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双一流''建设的研究热点。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因此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成为决 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我国要 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这一战略部署在明确新时代我国高等 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强调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性。二、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现状近几年来,教育部提出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打造金课,建设新工科、新医 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 一流本科专业点等一系列举措得到众多研究型大学的支持与响应,掀起了本科教 育建设的浪潮,并且气势足,声势壮,来势猛,这让本科教育在舆论上受到前所 未有的重视,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觉醒和复兴,以及在千奇百怪的改 革后对高等教育常识的回归。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心在于一流人才的培养,各高校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校制宜地发布了各具特色的一流本 科建设方针和指南,从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着手实践与探索, 在收获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其发展路径仍亟待探 索。三、一流本科教育现存冏题概述(一)“重科研,轻教学”学科带头人既是科研掌门人,又是教学引领者,其首要工作是策划本学科所 盖的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建设,把科研上的领先转化为教学的领先,推动科研与 教学同步前进,依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而实际上却是大相径庭,建 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比,中国就在可量化指标上与美国一流大学 进行比较,最早比研究生人数,比教师博士比例,比研究经费等,后来比SCI、 SSCl论文数,比论文被引数、高被引论文数和学者数,比国际合作论文数等;所 有比较的指标中没有一项同本科教育质量挂钩,这必然导致“重科研、轻教学” 现象的产生。大学排名靠科研成果,学科评估重数量轻质量,教师评价重科研成 果轻教学成果,大学无法形成科研与教学同生共进的探究文化,进而丧失了科研 和教学彼此互补、相互滋养的良好局面,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陷入僵局。(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将学生培养成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 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成长为完全、完整的人,中国高等教育界开 始刮起通识教育之风,先是少数校长和大学,然后是主要研究型大学,到现在全 国的普通高校、应用型高校、高职高专均在广泛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自西方 起,引进本土应有相应调适,而近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界教条主义、照搬照抄、 盲目跟风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思考和判断,“拿来主义”盛行。大多数通识课程程 度肤浅,相当于高中课程,要求低,训练不严,学生所得比高中课程还要少很多, 大学本科教育因此高中化了,大学生也就平庸化和幼稚化了。其次通识教育与专 业教育分离,表没有把通识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缺乏体系上的贯通,且通识类课程质量堪忧。(三)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大扩招是其关键性因 素,扩招导致高等学校生源质量下降,从而在总体上使得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近 数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较为缓慢,GDP增速呈不断下降之势,然而高等学校 招生增长却似脱缰之马,急速狂奔,与此同时高等院校配套的办学条件、教学资 源、师资并未同步完善,“僧多粥少'的局面屡见不鲜,同等条件下学生能获取的 教育资源较以往更少。其次是教育偏向的影响,在一流研究型大学,教育是研究 的附庸,教师是学者的附庸,大学和教师的声望与评价指标都聚焦在研究上;因 此建研究型大学、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搞研究,就要发展研究生教育,这必然 要忽视或轻视本科生教育,导致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四)智能时代技术冲击人工智能是现阶段最具革命性的技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步入融合创 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人工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本科教育建设提供坚实技术 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智能技术能够胜任绝大多数重复性的工作,并且能在 许多领域,例如医疗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和成就;此外,通过智能技 术能够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一定层度上的均衡分配,“人机共教”创建的智能教学场 景,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与学效率。这意味着智能时代 的生产力要素变革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将对劳动市场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进而传导到社会系统中肩负主要人才培养使命的本科教育系统中去,主要体现在 本科教育的教与学、教育系统结构、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而传统本科教育模式 已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冲击之下本科教育将如何应对,是一流本科教 育建设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四、一流本科教育发展路径的探索()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对于看研与教学、通识与专业的关系处理存在着重要影响,为 适应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趋势和现实,应及时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给予本科教 育在思想上最大程度的支持:1 .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员、全方位、全 过程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 树人开展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 素质本科人才。实现科研与本科教学的融通与平衡发展,利用雄厚的科研实力和 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为本科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重视本科教学对学生的培养 作用,通过优秀师资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学校科研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储 备人才。2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千校一 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 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 由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重新设计,实现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既要 注重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形成高尚 的道德修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良好的审美品位,同时又要 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和培养,在专业教育阶段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 搭建平台。(二)建立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在经历了一系列强调研究、科研的教育改革后,本科教育质量正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本科在大学中、高等教育系统中以及大学教师与学生心中的地位也在下 降,因此要建立一流本科需要逐步提升本科教育的地位,主要从管理运行机制着 手:1 .完善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结构。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调整和优化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机构建设,完善本科 生导师制,优化学校的教学治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治理能力,不断 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要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 度报告制度,保证社会知情权和公众问责权。2 .革新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创新学生 事务管理制度,完善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教务公开和教学信 息透明机制,落实教师学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院系和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要完善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本科人才的体制,建立上教学与线下教 育融合育人、科教协同育人、高水平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等机制,为培养本科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优势特色的原则,探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 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建设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一流本科教育需要遵循开放创新 理念、以本科课堂改革为中心理念、多方主体理念与社会整体变革理念,从人才 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方面进行改革:1 .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要明确培养学 术型、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形成多种人才培养类型组成的教育体系。 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面向社会特定需求的角度研究和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规格和要求,特别关注智能时代对劳动力市场提出的新要求。2 .培养内容。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平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训 练之间的关系,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已有专业知识体系里一些能够被 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的实践知识应及时更新,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的职业能力 知识需更加受到重视。设置与智能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和知识为传统学科赋能,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3 .培养方式。将智能技术融入到课堂之中,以智能虚拟教师为技术起点,系 统整合已有的智能教育技术,发挥智能技术集群效应,进而创造出一流的本科智 能教学环境来增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增加人工智能知识或 新开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开发“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 有智能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4 .培养条件。要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由于智能技 术革命会造成社会整体性变革,以往仅依靠高校开展一流本科教育的育人边界应 该被打破,高校要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更紧密的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 校企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新举措。定点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注定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教育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一流本科教育目前存在 的问题,进而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实践路径,为设计出适应新时代的本科教育新样 态而努力,为高等教育界高喊“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而教育行政部 门和大学的政策、措施和做法却无法跟进的局面提供解决建议,让一流本科教育 的建设不再是口号。参考文献Ul母小勇.一流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JL中国高教研究,2020 (07): 33-39.12李硕豪.论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8 (07): 12-16.引余秀兰,宗晓华.一流大学的一流本科教育:特征与评价UL江苏高教, 2019 (02): 4-11.14|袁福.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结构要素与建设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 学(汉文版),2019, 40 (04): 195-199.15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 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09): 14-17+59.

    注意事项

    本文(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