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 资源ID:4245631       资源大小:105.15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45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训练题型如下: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 28+13-12=29 .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 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例2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资源.“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还剩多少个面包”这个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平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2、 学习方法的优化.(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节课.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时间分配不是恰到好处.拖了3分钟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统一教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平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买东西的事例.看.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然后以一个欣赏者在旁边静静地微笑、点头.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精彩发言.并且.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只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就能很容易解决.而无需教师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平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平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生活本就是一个大课堂.它蕴含着无穷尽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利用.因而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表内除法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以及用除法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的反思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于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做到了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本村小卖铺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需要改进的地方:(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还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我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通过二年级上册的学习.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在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本节课是除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1、新课一开始.从“分”字入手.利用课本的插图:学校组织明天同学们去名人广场春游.现在要请大家把学校里下发的物品分给每个同学.请大家说一说该怎么分.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很多学生就提到了“平均分”这种分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知平均分.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学具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整节课都是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优点分析: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需要改进的问题分析:(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小棒来理解“平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概念.这样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知识充满内在活力.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示给大家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有几种分法.然后又提出:要使两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应怎样分?用小棒来代替苹果分一分吧!学生们很愿意动手来分.这样做.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节课显得过于平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多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教师先简要叙述: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和乘法.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教学新课: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例1前.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枝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说明要把6枝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注意分的过程先每人分1枝教师提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再每人分1枝教师接着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枝?(每人分得2枝)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接着教学例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或其他实物).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仿照刚才教师分铅笔的方法.把12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特别要看一看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学生:先把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每份放1个.正好放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在“同样多”的旁边板书:平均分教师提问:把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怎样用“平均分”这个词简单叙述出来?(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启发:要求怎样分12个小正方体?每份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概括.上面分12个小正方体这件事可以这样说:“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再提问:“每份几个”(3个)2、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掌握“这种分法”.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3、出示“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拿出6个小三角形提问: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平均分放在3个盘里.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在演示平均分时.要特别强调:要使每个盘里的桃同样多.应该先把桃每盘放1个边分边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地自己摆学具 每盘放1个.分完了吗?(没有) 再每盘放1个.分完了没有(分完了) 每盘放了几个?(2个) 是不是同样多?(是)这种分物品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提问: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说的什么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出:上面这样分物品.都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 板书:除法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复习.下一次我们还要学习新的知识.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6枝铅笔分成3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上完这一课后谈一谈收获与不足.这一节课的收获: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学习除法的第一种(例4):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通过分一分.引入除法.学习除法的第二种(例5).利用教材资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及读写.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不足之处:其一: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误区:过份地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发挥.任何知识都千方百计地引导.一定要让知识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来.如第一次我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出÷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大家能不能创造一个符号表示平均分呢?学生由于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基本上是用“猜”的.他们说出了×、等各种符号.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学终于猜出了是“÷”.整个过程花了3分钟左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这样的创造是真的创造吗?归根到底.这个知识还是教师“挤牙膏”似地从学生地方挤出来的.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也并不见得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喜悦.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又进行尝试:同学们.平均分在我们数学上还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这个符号你认识吗?(学生纷纷说是除号).再请他们观察除号有什么特点.与第一次的教学相比.这一次直截了当地出现÷.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加深了对除号的认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其二:而对于除法的读法.看似很简单但还是有个别学生要搞错或是写错别字.在练习中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偏差.例如:12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坐几人?有学生写12÷3=4.还有这是不尴不尬的课.有些学生在用乘法求商做.有些学生还停留在实物的摆放.所以做出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很令人头疼.老师又不能明讲.在课堂上.也形成了快慢明显的差异. 1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已经上了两天平均分的知识了.虽然还没有上除法.但这个知识已经呼之欲出了.所以在今天上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情境引入之后说:象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我的话刚说完.还没等到我把课题引出来.下面的学生就都在喊叫“老师.我会了!老师.我知道除法怎么算”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暗暗的想:看来我不能按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要做一下小小的改变.因为学生是带着骄傲和自信的情绪来告诉我这个老师:我很能干!如果我生硬的把他们堵住的话.会大大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是我高兴的说“啊.你们都知道除法的知识了.真了不起啊!那谁来把你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告诉我.”举起的小手一只比一只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35除以7等于5.”我赶快把这个算式写下来.有的说:“老师.我知道算除法用乘法口决.”有的说:“1除以100等于1.”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还有除不尽的除法.有余数.”热情那个高啊.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课余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看看说的差不多了.我问了一个问题:“35除以7等于5里面的35表示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起来说:“35是被除数.”我说:“那是它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不是它表示的意义.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有关除法的的知识有的是对的.但不全面.有一些知识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是你们不知道的.”说到这我有意停顿一下.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我又接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不全的补全.把错的改正过来.把不知道的都学会呢?”同学们齐声答到:“愿意.”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生怕错过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了.如果我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一味的按自己的原有教学程序进行的话.那有的同学认为除法他已经会了.就不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在下面做小动作.有的学生会因为自己要说的话没说出来.一节课都有可能纠缠在这个问题上而无心上课.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看来.在课堂上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特别是我们预设之外的声音. 1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注意了以下几点: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如课的开始.我利用课件小动物庆丰收聚会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我又利用两只小熊猫为分竹笋为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熊猫的话会怎么分?为什么要这样分?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合理.最公平?为什么?这一系列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如何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同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平均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让学生把小棒当成熊猫的竹笋、猴子的桃子、松鼠的松果.兔子的萝卜.让学生充分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让同桌俩互相交流自己的怎么分的.同时在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分的.注重了分的过程及方法.使分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平均分.也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接出我又让学生找这几种分法的相同点.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这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三、练习设计的多样化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了两次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及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尝试、探索、操作.善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勇于质疑、悟理.学生就能自始至终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探索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我认为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1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教学反思认识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五个环节的内容:(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三)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五)课堂总结.拓展平均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去老师家做客分苹果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苹果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分法.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引出份两份同样多.通过教师的板演圈一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份数.每份的个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让学生回到不是平均分的分法.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圆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比较、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3、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在课的始终.让学生利用圆形纸片、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中.次感受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汇报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2个汤圆平均分到4个碗里.你会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的方法有多种.主要让学生明确分得方法虽然不同.但分完后的每份的数量是同样的.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体验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分法.5、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是在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的过程.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个别问题提出时语言不够准确、严谨.使得学生的回答、操作不是我所希望的.显得自己有点措手不及.2、练习题的最后一题处理的有些快.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看明白图的意思.再圈.就更好了.3、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有关“平均分”的事例.学生找的都很好.只是表述不是很清楚.教师应抓住动态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平均分”为什么不是.4、拓展演练.平均分45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可以留做课下作业.这节课的设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有的只是学生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分法.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新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1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课后反思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求商的方法.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今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3只猴宝宝都特别想吃.大家你争我抢.谁都不肯让.猴妈妈见到这一情况.左右为难.你们能帮猴妈妈分分这些桃子吗?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2.探索“求商”方法:学生听到问题后.好奇心促使他们很快地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桃子来分.有的学生用小棒在桌面上分.还有的学生试图用连减的方法计算出来.在得到结果之后.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来.想要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相互交流之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猴妈妈分桃子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