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福建自然环境地理论文.doc

    • 资源ID:4237336       资源大小:47.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自然环境地理论文.doc

    毕业论文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 从山水特征、滨海环境出发 The 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 influenc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studying from the landscape feature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摘要福建多山滨海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福建人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进而影响了福建的文化。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福建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福建文化具有早期落后性、区域性、传承性等特点;而滨海的环境则提供了福建人民转移到海外谋生的去路,一路向东、向南入海的海洋发展成为闽族先民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于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认真解读福建文化不仅是福建人对本土文化自我认同更是在认同中冷静的思考与反思,以便能更好的将福建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关键词:自然环境;文化特征;海洋文化;文化旅游AbstractThe people's way of thinking and living, and natural character and the culture is affected by the mountainous and coast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Fujian. The relative isolation from outside, caused by the mountainou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ing the culture has lagged behind early, and be regional and traditional and so o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provides the Fujian people living in the path to move offshore. All the way east and south to the ocean is developed to a way of life chosen by racial ancestor, and then formed maritime culture which the core is commercial economic awareness. Taking seriously of explaining Fujian culture is not only self-identification of indigenous culture, but also thinking and reflecting calmly in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handing dow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Fujian.Key words : 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al characteristics;marine culture;culture tourism目 录中英文摘要I1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12 山脉阻挡下的福建文化12.1福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12.2 福建的山脉特征12.3 多山阻隔造就特殊的福建文化23 山水格局下的福建文化33.1福建的河流33.2山水格局对福建文化的影响44 滨海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海洋文化44.1福建滨海环境44.2滨海环境下的福建海洋文化55 山水的恩赐发展福建文化旅游8参考文献9致 谢10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 从山水特征、滨海环境出发1 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黑格尔说道:“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黑格尔认为,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造就人类文化的基础、前提和摇篮,它为民族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一科学种可能。【1】当然,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人类实践的类型、方式、特点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对人类实践的产物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人类的种族特性、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精神传统、性格爱好和地区文化。2 山脉阻挡下的福建文化2.1福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福建省位于23°32'-28°19'N、115°50'-120°43'E之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接壤,西与江西为邻,西南与广东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福建西部和中部形成东北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2】福建土地总面积为12.4万km2,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因此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2 福建的山脉特征福建除了东面临海外,三面皆有群山蜿蜒,即西北的武夷山山脉、东北的太姥山脉、西南的博平山山脉、还有中部的鹫峰、戴云两山脉。【2】主要可以连为两大山带:2.2.1闽西大山带闽西大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体,长约530km,宽度不一,最宽处达百余千米。北段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大都在1200m以上;南段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一般为600200m。整个山带,尤其是北段,山体两坡明显不对称:西坡陡,多断崖;东坡缓,层状地貌发育。山间盆地和河谷盆地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2】2.2.2闽中大山带闽中大山带由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等山脉构成,长约550km,以中低山为主。北段鹫峰山长百余千米,宽60100km,平均海拔1000m以上;中段戴云山为山带的主体,长约300km,宽60180km,海拔1200m以上的山峰连绵不绝,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 m;南段博平岭长约150km,宽4080km,以低山丘陵为主,一般海拔700900m。整个山带两坡不对称:西坡较陡,多断崖;东坡较缓,层状地貌较发育。【2】2.3 多山阻隔造就特殊的福建文化自然地理环境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而不同。在古代,优越的地理环境更容易产生先进的文明,如亚洲的三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平原地区。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福建的自然环境把福建与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开来,使福建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在古代,外省入福建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福建人口主要集聚在穿插山脉间的河谷、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3】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福建被分割成各具自己特色的区域,各区域间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另一方面阻碍了福建与外地的沟通,使福建形成相对封闭和独特的文化。其二,福建多山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使福建耕地少,农耕文化的发展比北方地区迟。2.3.1文化特征之一:早期落后性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2.3.2文化特征之二:区域性(碎状性)多山的环境造成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由于福建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且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等原因造成福建人文的差异现象,特别在方言方面。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福建境内有七大方言区: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在全国八大汉语方言中,福建境内使用的汉语方言已达七种。而且在同一方言区内,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全国方言中是罕见的。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莆仙、闽南方言区信仰妈祖。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3】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性,给福建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2.3.3文化特征之三:传承性 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如闽南人民口中的古汉语“裳”是现代汉语的“衣服”,古汉语的“箸”是现代汉语的“筷子”。“姊”是现代汉语的“姐姐”。在福建的很多农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如客家的土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见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3 山水格局下的福建文化3.1福建的河流福建河流发源于西部、中部、北部的山脉之中,主流多与山脉走向垂直,支流则与山脉走向平行。河流的主流多呈北西南东向,支流多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干支流交角接近90°,形成格子状水系。福建河流众多,共有24个水系、663条河流,总长度达12850 km,河网密度大。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木兰溪、霍童溪和敖江等。其中闽江长541km,流域面积6.09万km2,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长258 km,流域面积1.36万km2。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在广东大埔附近注入韩江,全长285 km,流域面积1.47万km2。【2】3.2山水格局对福建文化的影响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原先的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福建 “八山一水”格局对福建文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福建的河流源于境内高山之中,绵延贯穿内陆,造就内陆串珠般的小平原,于出海口一带,形成福州、兴化、泉州、漳州4个平原。平原和谷地的形成使福建的耕作业得以进行,进而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3】其二,福建河流除了汀江下游在广东入海外,其余河流均发源于本省山地,且自成体系,独流入海,这里的河流没有汇入长江、黄河这两大水系的。如闽江、晋江、九龙溪等形成各自独流入海的水系单元,且福建的河流短小,但水量大,如闽江的流域面积只有黄河的1/12,但多年平均流量比黄河还多。呈现“短而壮”的特点。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福建因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但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福建沿河流一路向东、向南入海的海洋发展成为闽族先民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独流入海、自成体系的河流让福建人得以锤炼出一种区别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海洋文化。4 滨海环境影响下的福建文化海洋文化4.1福建滨海环境陆地海岸线长达3000多千米,福建海域广阔,面积13.6万多km2,超过陆地面积。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km,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2】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4.2滨海环境下的福建海洋文化福建向西陆路交通不方便,可耕地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便自然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而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福建优越的滨海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提供福建人民转移到海外谋生的去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4.2.1悠久的历史福建的海洋文化有较久的历史。西晋时期,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时期,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时期,漳州月港日趋繁盛。【4】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福建海上航运和贸易一直很发达,这些发达的海外贸易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因而福建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4.2.2福建开放的海洋文化与中原封闭的大河文明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民族心理也是防守型的。作为典型的大河文明,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大河流域能形成自成体系的内向型的“大河文明”,即农耕文明,但无法形成面向大海的海洋文明,一方面这些河流太大,河口地区,河流恣肆汪洋,迁移游荡,在古时代人类还无法控制,河口地区往往是水灾频发之地。而当人类能控制时,黄河长江所携泥沙沉积而成的三角洲-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故农业很发达。因此,黄河、长江的河口地区不能诞生海洋文明。而从海边的山上流淌下来的亚大河(次于大河)能够形成面向大海的文明。世界上看,海洋文明昌盛的地方,除了濒海,还是一些短而壮独流入海的河流所催生的地方,如地中海的希腊、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等,这些国家都没有大河。因此短而壮的河流是发育海洋文化最好的地方,福建的闽江和九龙江由于河流短促,不利于航行,福建人民只能把眼光望向海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如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主要受大河文明影响下中国人民的特点是:稳定持重,但不思变革;注重防卫手段,但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但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但不具冒险精神。如大河文明造就的中国的战略文化,崇尚“人之初,性本善”,崇尚“和为贵”,将基本战略目标定位于守国土、求统一、保和平。而在海洋文化熏陶下的福建人民具有好于漂泊,敢于闯荡的冒险精神。【5】如今,福建人遍布世界五大洲,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80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4.2.3地理环境塑造下福建人民的精神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心理状态、气质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类文明起源时期,某个人类共同体从事于何种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由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某种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如生活在高原、草原地带的人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活于大河流域的民族多过着农耕生活。而当人们在从事某种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正是在这种由某种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制约而形成的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应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具体的、具有某种特点的气质性格和心理状态。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气质性格,为人地关系理论中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福建人民也呈现出特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二,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其三,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6】在明清时期,福建敢于冲破海禁,发展私人海上贸易。福建也得风气之先,相对内陆其他省份,要更开放一些。其四,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 【6】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另外,聪明、活力的性格。福建是历代出状元最多的省份。从中可以看出,福建人的聪慧和天质非同一般。 早期西方殖民者西班牙人随着与福建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他们对福建人的看法是偏向于好感的,西班牙人黎牙实备说: “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是精力充沛,外表轻松”,“他们是非常诚实和谦虚,穿着棉布和丝绸制作的长袍;他们像西班牙人一样穿宽大的裤子,衣袖宽大的衣服,以及长袜;他们是非常机灵和干净的人。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概略。”西班牙人龙其虑认为,“中国人是勇敢的人民,甚至比北非的柏柏尔人更加勇敢”。 【7】由此可见福建人给西方殖民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中看出福建人充满着活力。最后,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己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4.2.4妈祖信仰海洋文化的典型特征福建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妈祖民间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湄州岛,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妈祖在短暂的生命中,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治病救灾等善行为乡邻感念,“人行善事,死后为神”,民众视她升天为神,称其为“女神”。乡邻感念她的恩德,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8】妈祖民间信仰体现了福建的海洋性。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使得民众需要精神寄托,妈祖是海洋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9】从妈祖传说故事可以看到,妈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明清时期闽粤沿海人民掀起移居台湾的高潮,移民把祖籍地的妈祖等民间信仰也带到了新的移民地。这种民间信仰的移植象征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二是妈祖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有神的保护,它可以使不安的心灵得到缓解。因为移民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迁徙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求生活,移民迁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历程,特别是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台湾,迁徙途中充满各种生命危险,海峡茫茫,随时有船覆人亡的危险。移民在海上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即使顺利到达目的地,登上台湾岛,移民们在新的环境中还会遇到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台湾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加上早期台湾尚未开发,荒野无边,猛兽当道,瘴气横溢,瘟疫流行,以及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而且,开垦荒地、海上作业、从事贸易等都时有不测风云。因此,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来摆脱各种恐惧和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来确保航海与垦殖的平安。妈祖是闽粤的海上女神,当然就成为闽粤移民移居新环境的保护神。5 山水的恩赐发展福建文化旅游自然环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文化与自然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福建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契合点,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它经典地体现着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自然环境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影响不是固定的,在某个时期自然环境对文化起着阻碍消极的作用,但在另一时期又起着促进作用。【10】如福建的山水格局在过去对福建的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另一方面,又由于福建丰富的山水资源,是福建可以发展旅游业。因此福建可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自身的山水资源和海洋文化优势,发展武夷山旅游资源开发和妈祖文化等旅游业。2010年至2012年,福建省将重点建设18个文化旅游项目,其中有打造妈祖文化旅游区和武夷山非物质遗产博览园等。【3】参考文献1 林星.从历史文献记录看自然环境与福建城市发展关系J.福建地理,2006,21(2):116-120.2 福建地图网:.3 福建省情资料库:4 刘桂春,韩增林.我国海洋文化的地理特征及其意义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3):7-9.5 曲金良.海洋文化研究第二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189-193.6 解读福建.找回失落的海洋文明J.管理与财富,2005,(1):12-15.7 廖大珂.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J.南洋问题研究,2000,2000(02):68-75.8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393-501.刘德峥.9 苏文菁.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J.东南学术,2008,2008(3):121-131. 10 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0-62.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自然环境地理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