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最全最给力】进化生物学复习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大学生考试专用 生物科学专业.doc

    • 资源ID:4233627       资源大小:261.50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全最给力】进化生物学复习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大学生考试专用 生物科学专业.doc

    一选择题1.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关系是( A ) 。A.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B.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是从表型上研究种群遗传组成的两个重要指标 C.基因频率可以代替基因型频率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 C ) 。A. 变异、突变、隔离 B.变异、重组、选择 C.变异、选择、隔离 D.选择、重组、隔离3. 有一个老鼠的种群,最初都生活在一个地域,后来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成 A 和 B 两个种群。如果 A 种群生活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 B 种群的地区没有变化,则种群 A 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 D ) 。A. 比 B 慢 B.比 B 快 C.与 B 相同 D.开始比 B 慢,后来比 B 快4. 下面哪个不属于绝灭的类型( B ) 。A. 常规绝灭 B.特殊绝灭 C.集群绝灭 D.很短时间一个物种的绝灭5. 仙人掌(仙人掌科) ,仙人笔(菊科)植物形态结果非常类似,以适应相同的环境条件,这种现象称为( A ) 。A. 趋同 B.平行 C.类似进化 D.分歧6. 对生物生存制约性小的分子进化速度( C ) 。A.慢 B.不快不慢 C.快 D.恒定7. 结构域不但是蛋白质的结构单位和可能的功能单位,而且还是蛋白质的一种( B ) 。A.序列 B.进化单位 C.突变单位 D.重组单位8. 列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C )。A先有人类的生物进化,后有人类的文化进化 B先有人类的文化进化,后有人类的生物进化 C.人类的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同时存在 D.上面描述都不对9. 按照拉马克的进化论,长颈鹿形成的原因是( B )。A. 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环境改变变异遗传进化 C.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0.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D )。A.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11.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作为原始生命体必然是一个( A )A.开放系统 B.封闭系统 C.半开放系统 D.半封闭系统12.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B ) 。A. 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13. 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揭示整个生物界进化可归为三条主干分支,它们分别代表古细菌、真细菌和( A )。A.真核生物 B.原核生物 C.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D.藻类14. 自我复制、调控、更新和( C )等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自我抑制 B.自我繁殖 C.自我突变 D.自我利用15.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 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C )的差异。A.碱基的种类 B.碱基的序列 C .G、C 含量的减少 D. A、U 含量的增加16. 硅化木属于( B )化石。A. 不变质的遗体化石 B.变质的遗体化石 C.遗物化石 D.遗迹化石17. 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利他行为( D ) 。A. 双亲行为 B.不育的雌峰,雌蚁自己不产卵繁殖但却全力帮助蜂后,蚁后喂养自己的同胞 C.寄生在细菌体内的质粒 D.两条毒蛇争斗时用头去碰撞对方而不是用毒牙去咬对方18. 真核细胞出现的生物学的意义是( C )。A. 为生物无性生殖打下基础 B.推动生物向单元化化方向发展 C.使生态系统进一步简单化 D.为生物有性生殖打下基础,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19. 在马的进化历程中,最早的马称为( D ) 。A.渐进马 B.上新马 C.中马 D.始新马20. 动物下列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而属于先天性行的是( A ) 。A.趋光性,趋热性,趋化性,趋地性 B.当动物苴接靠近终点受到阻碍时绕道走到终点 C.鹦鹉学舌 D.猴子骑车21. 个体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除了具有种群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以及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以外,还须具备下列哪一条件( B ) 。A. 捕食者数鲎少B.没有自然选择 C.环境条件变化缓慢 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22. 地理隔离一般是指( A ) 。A.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的阻隔 B.有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的阻隔 C.一个地区的不同方位 D.以上都不是23.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 窃衣的种子、果实上有刺;飞猴有“翅膀” ,这些说明了( D ) 。A. 遗传和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物的适应性24. 北极熊从棕熊进化而来,它的进化过程是( B ) 。A.辐射 B.分歧 C.趋同 D.平行25.澳大利亚有袋类(如袋狼)和其它大陆的真兽类(如狼)形态和生活习性非常类似,它的这种现象称为( B ) 。 A.趋同 B.平行 C.辐射 D.分歧26. 分子进化的特点之一是分子进化速率具有( C ) 。A.不稳定性 B.动摇性 C.恒定性 D.可塑性27. 人类的祖先可能是( B )。A. 腊玛古猿 B.森林古猿 C.女娲捏的泥人 D.始祖南猿28. 下面哪个因素不是人种形成的几个因素之( C )。A.生产 B.选择 C.裂谷 D.人种混杂29. 古代欧洲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是( A ) 。A. 上帝造人 B.女娲造人 C.黑泥塑人 D.怪鸟蛋孵化成人30.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基因组大小呈现出( A )趋势。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不定31. 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所以它的鹿角发达。按照拉马克的观点,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B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 B鹿角经常使用的个体被保留,因而鹿角发达 C鹿角的变异不一定能遗传 D雄鹿中早就存在鹿角差异性变异32. 任何一个自发的过程都有一个总是朝着使体系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的方向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使熵( D ) 。A. 不变 B.减小 C.不确定 D.增加33. 真核细胞起源的内共生说较好地说明了( C ) 的起源。 A. 高尔基体 B.溶酶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 D.内质网34. 能够确定生物的存在和属性的化石是( B ) 。A. 指相化石 B.标记物化石 C.标准化石 D.小化石35.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 A、B 两部分,用 DDT 处理每一组的 A 部分(B 部分不接触 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 B 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 A、B 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 B 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C )。A. 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 不是 DDT 诱导的结果 D.家蝇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 DDT 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36.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 A、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37. 空间隔离终将导致的隔离是( A ) A.生殖隔离 B.时间隔离 C.地理隔离 D.环境隔离38. 特化式进化分为几种类型,下面哪个不是( A ) 。A.渐变 B.分歧 C.趋同 D.平行39. 哺乳类的鹿和狗适于陆地生活,松鼠和猩猩适于林中生活,蝙蝠和飞狐能飞翔,海豹水陆两栖,还有水中的鲸和挖掘的鼹鼠,它们的生性和形态结构差异很大,但它们有共同的祖先,这种现象称为( C ) 。A.趋同 B.平行 C.辐射 D.分歧40.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 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A )的差异。A.碱基的种类 B.碱基的序列 C . G、C 含量的减少 D. T、A 含量的减少41. 下列人种屮哪个描述不正确( C )。A. 印第安人种包括乌拉尔人 B.欧罗巴人种就是白色人种 C.尼格鲁人种就是黑色人种 D.澳大利亚人就是棕色人种42.从生命起源至今,地球生态系统随着生物的进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归为四个阶段,其中,( A )距今 45 亿到 30 亿年前,由原始异氧生物、原始海洋、原始大气圈和太阳辐射构成的还原型自然生态系统。A. 原始生态系统 B.初级生态系统 C.次级生态系统 D.人工生态系统43. 地质年代的划分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古生代包括( A )A.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B.石炭纪、二叠纪、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C.寒武纪、奥陶纪、第三纪、第四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44. 染色体的进化进化包括(ABC )。A. 染色体数目进化 B.染色体结构进化 C.染色体功能进化 D.基因家族进化45. 化石是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化石按保存的特点分( A )。 A. 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物化石和遗迹化石。B.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 C.标准化石、指相化石、标记物化石 D.遗体化石、模铸化石、指相化石、超微化石46.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A )。A. 自然选择学说 B.用进废退学说 C.过度繁殖学说 D.生存斗争学说47. 团聚体和( B )均为多分子体系的实验模型。A. 类蛋白质 B.类蛋白质微球体 C.微芽 D.微粒48. 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场所是( A ) 。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原始陆地 D.原始海洋和陆地49. 进步性的进化和退步性的进化均以生物( C ) 为标准。A. 形态的改变 B.机能的改变 C.适应环境 D.结构的改变50. 根据( A )化石可以断定当时地球的沉积环境。A. 指相化石 B.微化石 C.标准化石 D.大化石51. 中性突变包括同工突变和(A ) 。 A. 同义突变 B.移码突变 C.频发突变 D.非频发突变52. 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C ) 。A. 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 S(灰色)95%变为 s(黑色)95%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羊多利53. 蛔虫的进化属于( C ) 。A. 复式进化 B.特化式进化 C.简化式进化 D.以上都不对54. 物种灭绝对生物进化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对生物进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句话( A ) 。 A. 完全正确 B.有些正确C.说不准 D.不正确55. 分子进化速率是恒定的,每个氨基酸座位的进速率为( C ) 。A .l×107 B.l×105C.l×109 D.l×10456. 在很多情况下,蛋白质中结构域的重复都是由基因中的( B )重复造成的。A. 内含子 B.外显子 C.突变子 D.重组子57. 关于人类起源的两种学说的描述哪个不正确( D )。A.单祖论和系统说 B.单祖论和迁徙说 C.多祖论和迁徙说 D.多祖论和裂变说58.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 B )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A. 生物学进化 B.社会文化进化 C.环境的变化 D.基因的进化59. 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是( AB )。A. 环境的变迁(灾变) B.新物种的出现(替代)C.物种的灭绝 D.隔离60. 现代人种的可分化 ( ABCD )。A. 黄种(蒙古人种) B.白种(欧罗巴人种)C.黑种(尼格罗人种) D.棕种(澳大利亚人种)二、填空题1达尔文的 生物进化论被恩格斯赞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生命活动与非生命物质的运动相比,生命活动至少体现了四个“自我”和一个“节律”:_自我更新 ,自我复制 , 自我调控 , 自我突变 ,生物节律3哈代一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群体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 迁移、突变和 选择 等条件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的现象。4遗传系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系统的变异可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自然选择的材料。因此,生物进化实质上是 染色体的进化(细胞水平)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以及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分子水平)的进化,即生物遗传系统的进化。5广义的分子进化包含两层含义,即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6智人分为早期智人(也称为古人)和 晚期智人(也称为新人)。7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是依靠 思维、劳动 和 语言 三个基本能力来完成的,这三种能力的载体脑、手和声带是生物学进化的结果。同时,文化进化又作用于人的生物学进化,如理论、法律、生产等都将影响人类的生物学进化。8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包括:生物演变和共同起源,生物斗争和自然选择, 适应是自然的产物 。从微观进化角度来看,无性繁殖的生物进化的单位是 无性繁殖系,有性繁殖的生物进化的单位是 种群。9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主要有 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等几种途径。10人类行为特征的变化主要包括前后肢分工与直立行走、工具的使用和制造、食性的进化、繁殖的进化、智力的起源和进化、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六类。11人类起源的两种看法是 系统说、迁徙说12一个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其组成成员的全部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 基因库 ;13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基因总数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频率;14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称为基因型频率。15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括生物进化的历程 , 原因, 机制 , 速率 , 方向 。16真核细胞的起源有两个学说,即:内共起源说 和 非共起源说。17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武包括功能的强化 、功能的扩大 和 功能的更替三种方式。18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 突变 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遗传、变异 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9对于内含子的起源,主要有 后起源 和 先起源 两类观点。20基因是核酸上具有 指导蛋白质合成 功能的片段。21在生物的进化史中,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引起生物进化的外因,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外乎是 气候、地壳、海洋 等三个方面。2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自我” ,即 自我更新 ,自我复制 , 自我调控 , 自我突变 。23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全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从有机小分子发展成生物大分子 、 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 、 有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24最早的细胞至少包含了光合自养型 ,光能自养型 , 异氧型生物 。25利他行为可区分为 亲子间或家族成员间的利他行为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的 互惠 利他行为。26遗传系统的进化体现为 染色体 的进化以及 基因 和 基因组 的进化。27人类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生产、突变与选择、隔离、迁徙 和人种混杂。三、名词解释1 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就是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2 内共生起源学说: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质体来源于共生的真细菌,运动器来自共生的螺旋体类的真细菌,它们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近细胞内,与宿主进行长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根据这个学説,它们起源于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 ,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营原核生物蓝细菌。3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从时间上看,必须是从全新世(1 万年)之前的地层中挖掘出的才可称之为化石。4 适应: 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合,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5 盖亚假说:英国大气学家洛夫洛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的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势及大气的气体构成等是由生命活动所控制并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得地球环境维持在适合于生物生存的状态。包含 5 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有效地调节着大气的温度和化学构成;二是地球生物影响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生物进化过程两者共同进化;三是各种生物与自然界之间主要由负反馈环连接,从而保持地球生态的稳定状态;四是认为大气能保持在稳定状态不仅取决于生物圈,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为了生物圈;五是认为各种生物调节其物质环境,以便创造各类生物优化的生存条件。目前对于前两个层次含义(常称为弱盖亚)一般没有争论而对后三个层次(称为强盖亚)还有争议。6 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界的系统发展,也包括某一物种或某一完整的生物类群的发展。其重点是研究生物如何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等向高等的发展过程。生物进化论是进化生物学的重要基础。7 争斗中的“有产者”原则:在争斗中,资源(食物、空间、配偶等)占有者往往占优势。这种情况可称为“有产者”原则。即入侵者往往取鸽式打不过便逃走;而占有者则往往取鹰式,也许是因为本能促使它不肯轻易丧失已取得的东西必须打到底。因此,在许多动物中,资源占有权被作为解决争斗的一种“约定”的信号,也就是说,它可以左右争斗的结局 8 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现在同一同源分子在不同生物间的差异以及其他信息来推断生物大分子的进化史,以此建立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9 红皇后效应:在自然界,物种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后代与祖先、新物种与老物种灭绝的概率几乎是相同的。万瓦伦(Vanvalen)用红皇后假说来解释这一现象。Vanvalen 发现, 一个种群的对数形式的生存曲线是线性的, 灭绝概率是相对恒定的。 种群生态学上的红皇后效应定义为: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进化压力,种间关系可能推动种群进化。10 行为:可分为动物行为和植物行为;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包括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动物状态,如动物的活动形式、发声、身体姿势以及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假死、拟态等都属于动物的行为范畴;植物行为包括植物的生长、分泌等,表现为向性,如根的像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等。11 分子钟:是利用已知的分子系统学数据和古生物数据建立的表示分子进化变化量与进化时间之间关系的通用曲线。12 古细菌:一些生长在地球上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细菌是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较多的其它古细菌,如极嗜盐菌、热原质体、硫氧化菌等,现在已将其分类为目、科、属、种。13 灭绝:又称为灭绝是指某一生物种或更高的生物分类单位的全部消亡。绝灭是种形成的反面,是进化的负效应。绝灭影响进化型式、进化速率和趋势。在整个生命进化史上,绝灭亦如种形成一样作为进化的正常过程,以一定的规模经常地发生,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新生种取代老种。这是常规绝灭。在生命进化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绝灭,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里大的分类单元、许多物种整体地消失了,这是所谓的集群绝灭。由于随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无区分的绝灭叫做随机绝灭。由种间竞争、 物种选择引起的区分性绝灭叫做非随机绝灭。14 中性突变:不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突变,也即既无利也无害的突变,如同工突变和同义突变。15 宏观进化:宏观进化研究的是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物种是宏观进化的基本单位。16 进化:进化指事物由低级的、简单的形式向高级的、复杂的形式转变过程。广义进化是指事物的变化与发展。涵盖了天体的消长,生物的进化,以及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17 团聚体:20 世纪 50 年代奥巴林曾将白明胶水溶液和阿拉伯胶水溶液混合,发现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得浑浊了,取少许制片,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们称为团聚体。18 微观进化:是无性繁殖系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微小差异导致的微小变化。19 生物重演津:生物发生律也叫生物重演津。1866年海克尔(E. Haeckel)提出,生物的个体发育简短而迅速地重演系统演化的过程。如,蛙的个体发育经历了受精卵、囊胚、原肠胚、 蝌蚪、幼蛙(有腿、有尾) 、成蛙等几个阶段,分别相当于系统进化过程中的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群体生物、腔肠动物、鱼类、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等阶段,这说明蛙的个体发育反映了蛙的系统发育过程。20 生态链效应:生态系统的支持物种(例如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造礁珊瑚和造礁藻类,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木本植物,水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浮游生物,微生物席生态系统中的造席蓝菌)的绝灭或丰度下降,会咐起生态系统内相关的其他物种绝灭四、比较题1、拉马克学说和达尔文学说的异同 拉马克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中心论点: 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器官用则发达,不用则退化获得性遗传: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下去。对进化原因的解释-动物的变7异是由动物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而且变异是一直向前发展的。长颈鹿由于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所以它的颈和前肢变长了。长颈鹿的长颈和前肢是逐代一直向前发展而形成的达尔文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中心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对进化原因的解释-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的。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自然选择并经过逐代积累形成的。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产生后代;而那些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变异类型就被淘汰。相同点:生物是可变的,并支持进化论.1 二者均认为物种是可变的,而是在自然界里,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并且从一种生物类型变为另一种生物类型。2 二者均主张生物的进化史渐进的。不同点:进化的机制. 1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主张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他认为地球上现今生存的物种都是曾经生存的物种的后代,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进化一元论的观点,而拉马克则是认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各系统或群体生物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进化多元论的观点。2二者对适应起源看法比不同。按照拉马克看法,用进废退或获得性遗传是一步适应,也称直接适应,即变异是定向的, “变异适应” 。按照达尔文的看法,适应是两步适应,也称间接适应,第一步是变异的产生,第二步是通过生存斗争的选择,即变异是不定项的, “变异适应” 。3、拉马克学说是在同灾变论的斗争中创立的,达尔文学说是在同神创论的斗争中创立的。2、宏观进化和微观进化1)微观进化过程是宏观进化现象的基础,微观进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宏观进化现象,不存在与微观进化无关的独立的宏观进化过程。2)微观进化的速率有快有慢,在一定情况下,微观进化速率也会很快。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微观进化和 3)宏观进化是统一的,微观进化通过选择、隔离分化同样可以导致高速率的进化。4)微观进化与宏观进化是不同层次上的进化,二者是相互关联的。3、种族和民族1.种族也称人种,是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在生物学上,人类各种族都同属于一个物种,即智人。不同的种族相当于在一个物种下的若干变种,他们都起源于一共同祖先。不同的人种虽然在肤色、眼色、发色、发型、头型、身高等特征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特征差异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又经长期隔离所形成的。2.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一般情况下民族也称国族,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别是人们对其民族性认知和感情。3.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内涵之别: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外延之别: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汉族、回族、朝鲜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族都是黄种人;欧洲的许多民族都是白种人;非洲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黑种人。而同一民族几乎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人种。标志之别: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属性之别: 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属社会属性。数量之别: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或四种。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 200 个。4、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非整倍体 。1)单倍体: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单倍体可分为二类,单元单倍体(一倍体)和多元单倍体。多元单倍体是多倍体的单倍体,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单倍体是大多数低等植物生命的主要阶段。2)二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可用 2n 表示。人和几乎全部的高等动物,还有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3)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多倍体在动物界极少发生,常见于高等植物中,由于染色体组来源不同,可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很多植物种都是通过多倍体途径而产生的。约 33%的物种是多倍体。被子植物中约有40%以上是多倍体。小麦、燕麦、棉花、烟草、甘蔗、香蕉、苹果、梨、水仙等都是多倍性的。香蕉、某些马铃薯品种是三倍体的。一般马铃薯是四倍体。蕨类植物也有很多是多倍体,裸子植物较少多倍体,但有名的巨杉则为多倍体。4)非整倍体 :某个体的染色体数比该物种的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染色体,这种情形的统称之为非整倍体。在非整倍体范围内,又常常把染色体数多于 2n 者称为超倍体,把染色体数少于 2n 者称为亚倍体。五、简答题1 生命的本质 生命就其本质而言也是物质的,它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学组成上有其同一性,在结构上表现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复杂性。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控和自我突变。所以,生命实际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的,以及向多方向发突变并可复制自身的多分子体系。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环境吸取负熵,用以克服自身还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2.拉马克学说主要内容 用进废退、获得性状遗传定向变异(1)环境条件的转变能够引起生物的变异。 (2)环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得出了两个著名的法则,一是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二是获得性状遗传,指由器官的用与不用而导致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4)生物具有按等级向上发展的趋向。(5)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发生.即不同类群有不同的起源(多元论)。3. 达尔文学说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生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有共同的祖先(一元论)。(2)物种不断地变异,新种产生、旧种灭亡。在进化过程中产生性状分歧,出现生物多样性。(3)生物进化是渐进和连续的,不存在不连续的变异或突变。(4)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5)生物产生不定向变异,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适应。(6) 生物性状符合“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的规律。(7)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后代需为生存而斗争。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间具有不同的变异,有的对生存有利而有的不利。自然选择在生物的生存斗争之中进行, 结果是“适者生存和不适者淘汰”通过代代的定向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经遗传而得到积累成为显著变异,最终导致新种的出(8)人工选择学说:栽培植物、家养动物由野生种演变而来4. 化石形成的条件和过程。1)生物死亡种群的大小2)生物体组成部分的坚硬程度。3)生物尸体被掩埋的速度4)掩埋的环境5)石化的程度和速度5.简述马进化的大体过程。1) 始新世的始新马也称始马前肢4 趾,后肢3 趾;臼齿低尖型,6 个尖,低冠。2) 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渐新马,也称中马,前肢 3 趾尚有第 5 趾的遗迹,后肢 3 趾;臼齿脊牙型,低冠。3) 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马,也称买内马,前后肢都是 3 趾,中趾着地;臼齿脊牙型,高冠,齿面加大。4) 上新世的上新马,结构与现代马相似。前后肢都只有中趾显露,第 2、4 趾完全丧失了它们祖先的功能,只剩下枝状的痕迹。牙齿也更为进化5) 真马是通过家养驯化逐渐形成了各种马的品种。(1)体型增高、变大(2)趾数减少中趾加强,侧趾退化(3)臼齿由低冠变为高冠,齿面加大,齿面构造复杂化。6.植物界系统的演化阶段(1)藻类植物阶段:从前寒武纪至泥盆纪4. 05 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以藻类为主。多细胞藻类大约出现于9 7 亿年前。(2)苔藓植物阶段: 苔纲首次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43.9 亿年前),苔藓植物在植物界的系统演化中处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阶段。其起源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起源于藻类;另一种观点认为苔藓植物由裸蕨退化而来。(3)蕨类植物阶段:裸蕨是最先登陆成功的植物(志留纪,4.4 亿年前)。(4)裸子植物阶段:泥盆纪中晚期出现了最早的裸子植物(3.6-3.9 亿年前) 。(5)被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表现了对陆生生活更强的适应能力。被子植物出现于白垩纪(1 亿年前) 。7.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进化机制。1)利他行为是对其他个体有利而对自身不利,甚至有害的行为。有亲缘关系个体(1)双亲利他行为(2)社会性昆虫的利他行为(3)质粒的利他行为和无亲缘关系个体(互惠利他行为).2)利他行为对行为表达着和行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利他行为在给行为表达者带来眼前不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亲缘选择的好处,即帮助传递自身基因的好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内在适合度。利他行为给行为接受者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其提高了适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3)进化机制:亲缘选择和互惠性利他选择。8.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1)功能的强化:功能强化按结构水平,分为两种,即细胞与组织的功能强化和器官的功能强化。前者分泌细胞-腺体,后者眼点-眼睛2)功能的扩大:功能扩大是指结构功能范围扩大。某一器官原来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在进化过程中,该器官的功能得到扩大,由一种功能发展成具备多种功能。如动物的前肢,运动-多功能。功能的扩大,使得生物对组织器官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3)功能的更替:功能的更替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渐转化为主要的功能,随着功能更替,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海豚、海豹四肢,行走- 游泳。9.新构造、新功能的起源及在进化中的地位1)新构造的起源及其进化中的意义: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统发育变异的基础,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基因多效性即一个基因控制若干性状的特征。随着环境的改变,某些原先没有多大适应意义的特征可能对新环境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因而会得到保存和加强。2)新功能的起源及其进化中的意义:生物在进化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适应新环境的功能也随之出现。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功能是最活跃的因素常常出现的矛盾是新功能与旧结构之间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往往是创造新的结构来满足新的功能。所以,新功能的出现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10.分子系统树构建的方法1)获得不同生物同源生物大分子间的差异数据:建立亲缘关系比较远,分歧时间比较长的生物之间的分子系统树时,选择进化速率相对较慢的生物大分子,相反要选择进化较快的大分子。2)确定生物大分子后,对其进行一级结构的测定,可以得到用于建立分子系统树的基本数据。3)比较各物钟之间同源生物大分子的差异:利用计算机进行比较。同源位置相同,同源位置不同,同源位置上有一方是空缺或者插入。后二者统计为差异。一个差异仅能反映一次突变,实际上可能并不如此。有了kaa (分子进化速率)和T (分歧时间)值,加上其他信息特征和数据,就可以绘出分子系统树。11.以多倍体为例,简述物种形成的骤变式方式。种群内一部分(往往是少数)个体,因遗传机制或(和)随机因素(如显著的突变,遗传漂变等)而相对快速地获得生殖隔离,并形成新种,谓之骤变式的物种形成。量子种形成可能通过遗传系统中特殊的遗传机制,例如转座子在同种或异种个体之间的转移;通过个体发育调控基因的突变;通过杂交、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染色体组增加和减少等途径而实现。通过多倍化,多倍体种一般是由两个原始亲本间的杂种因染色体组的加倍所致。例如,多倍体在双子叶植物中约占 43,在单子叶植物中占 58。近年来,在低等脊椎动物中, 尤其是鱼类、两栖类中也发现有多种类型的多倍体。12.简述灭绝的生物学意义。1)灭绝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的自我调整,是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生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剧变而必然付出的代价。2)只有旧的类型不断消失,新的物种才能不断产生。灭绝推动了生物的进化。3)灭绝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3.生态系统进化的动力是什么?1)环境的变迁(灾变):在地球历史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随着环境的变迁,当地的顶级生态系统以及演替的模式也发生变化,其方向是适应新的环境条件。2)新物种的出现(替代)生物进化在最经典的意义上就是指物种的形成。随着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大规模替代,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也必然发生相应改变。3)环境变迁和新物种的出现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且不再恢复到原来状态,环境变迁和生物物种的大规模替代往往是相伴发生,其结果是生态系统大改变。14.微观进化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微观进化的实质是通过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定向地改变基因频率。可见,微观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多种

    注意事项

    本文(【最全最给力】进化生物学复习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大学生考试专用 生物科学专业.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