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12.诗词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

    • 资源ID:4231505       资源大小:402.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12.诗词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_8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苏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答:_9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72014·北京卷 “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题。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A史湘云 B林黛玉C薛宝钗 D妙玉7B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未涉及“月亮”。A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也一样,其他三项均未使用这一手法。B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名著的具体内容,比过去的死记硬背多了一点推断与趣味。题中诗句是红楼梦第76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之语,湘云出句为“寒塘渡鹤影”,黛玉对曰“冷月葬花魂”。而且从题干中“多病西施”“人生的写照”等词语也可将答案确定为林黛玉,因为黛玉体弱多病。在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描写。14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王象巽游曲江)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14C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诗中花正好,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BE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B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巢,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很多“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A、D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项在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答案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求考生回答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所以命题人在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诗词鉴赏】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寄托感慨。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122014·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_(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答:_12答案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会出“禅意”,因而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6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 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_(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_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诗歌赏析】 作者以隐逸生活为乐,此作就是写他感受到的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生活简朴,用山竹做粳米饭,用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都可食用。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赏的是山中风光,事事离不开“山”。伟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乐在其中,也表明了作者的志向高洁。很显然,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传统世俗生活的对抗情绪。14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_14(1)答案 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02014·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归:出嫁。(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蓁(zh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_10(1)答案 重章叠句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见结构技巧,是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从“桃之夭夭”和“之子于归”的反复吟咏中即可知。(2)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 本题考查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全诗。桃夭比兴手法的辨认不难,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但此题缺乏背景交代,赏析难点在于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依据“归”的意义可知,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题目要求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必须关注比兴手法的作用,如联想巧妙,形象鲜明等。102014·江苏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 分)答:_(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_(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答:_10(1)答案 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 “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就能够体悟作者的情感。(2)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解析 “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亦隐也。(3)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142014·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 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_(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_14答案 (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 (1)本题是江西省诗歌鉴赏回归教材命题思路的延续。考查考生对先秦诸子作品的熟悉程度,同时论语也是名著阅读的内容。(2)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题目问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考生结合平时对苏轼的生平的积累,同时据注解“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宿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唐宋时,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这里戴罪立功的艰辛令人谈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代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是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抵达的,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阮郎归无名氏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注】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答:_8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给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给3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的能力。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词人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答:_9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给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的,给4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写到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愁情。【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两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大概是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了一层暮色。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的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因为愁闷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借以移情。可是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劫。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其纷乱的愁绪。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8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入手。本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诗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毫无悲切之感,而诗人恰是以此来衬托自己的惆怅之情。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9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美、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歌文本,抓住关键词“惆怅”“笑说”进行分析。其次要审标题。含山店梦觉作,显然是夜梦醒来之作,其感情是惆怅的;宿渔家,渔家(樵)是隐居(闲适)类意象,其感情应该是愉悦的。再次要知人论世,通过对韦庄的注释我们可以分析出其漂泊之意。(二)2014·辽宁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_8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尽放”采用拟人手法写卷帘,同时词人写“春愁”竟然可以“尽放”,也将无形之“春愁”写得具体可感。答题时,要准确使用术语点明技巧,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9答案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142014·山东卷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_(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_14(1)答案 艳丽清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分类汇编:12.诗词鉴赏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