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科大)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高一必修1教案全.doc

    • 资源ID:4218149       资源大小:497.50K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科大)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高一必修1教案全.doc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3)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引导、讲解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上网查阅更多的星空神话。【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活动】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94608亿千米。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亿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板书)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2、太阳系和地月系(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身发光?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九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小组活动】根据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是哪九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九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九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板书)【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学生阅读】课本P10的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小组活动】课本P11活动1,思考、讨论并回答: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请从九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教师总结】日地距离适中,使温度介于0100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学生课外活动】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四、板书提纲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2、太阳系和地月系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程标准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2)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教学目标 说出太阳辐射的概念和波长范围; 熟记什么是太阳常数,并能用数据说明太阳辐射能量之巨大; 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熟记太阳活动主要类型及其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 说出不同的太阳活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 搜集相关资料,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4)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一、太阳辐射与地球(板书)1、太阳辐射(板书)【教师引导、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它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很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思考:何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又主要集中在哪一波段?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评。【老师总结点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0.154微米之间,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活动】根据课本P12活动内容,思考、讨论并回答:什么是太阳常数?数值为多少?计算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老师总结】本活动,首先应正确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垂直于太阳光线;一平方厘米的面积;时间一分钟。在这前提下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每小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大圆面积×1小时=8.24×3.14×(6371×100000)2×60=6.37×1021焦=1.8×1015度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板书)【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老师总结】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工业上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太阳能转化来的,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同时,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而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民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板书) 1、太阳活动(板书)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而它的大气层(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部分。科学家长期观察发现,由于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太阳大气经常在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剧烈的。天文学上就把太阳大气的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它的类型很多,阅读课本相关知识,思考后回答: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哪一层?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即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 【提问】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比较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如下表:周期活动规律活动形式太阳大气层对地球影响11年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相对较低带电荷,能产生磁场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黑子光球层对气候产生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耀斑色球层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日冕层的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太阳风日冕层在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四、板书提纲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概念自转公转轴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转动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秒太阳日 24小时恒星年:365天时分20秒回归年:365天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都一样。15°小时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近日点(1月初经过)大,远日点(7月初经过)小,平均30kms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秒,即一个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   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 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方向:从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周期:相对于认为无限远处的一恒星来说,地球绕日转过了360°,时间为365日时分10秒,即一恒星年。相对于太阳公转一周,即太阳直射点的一个回归运动,时间为365天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速度:a.角速度:近日点(月初)较快 远日点(月初)较慢 b.线速度:近日点(月初)较大 远日点(月初)较小 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运动是这两种成分的叠加。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度34分。黄赤交角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图1-3-6)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表格1-3-6),二分二至时间(与近、远日点关系)二分二至图与下图之间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变化关系。13 地球的运动(二)教学目的: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6、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7、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一、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度(处于地平面上)。问题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点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就是说,我们的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一太阳日,即24小时。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二、地方时:1、地方时的产生(1)关于零点和十二点的定义:十二点:太阳处于上中天图: 太阳总是先到达东边的人的上中天,(或者说处于东边的人总是比西边的人先到达它们的12点),也就是说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总结: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根据以上分析与总结: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地理经度15度15分15秒地方时1小时1分钟1秒钟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例题:(2)总结计算地方时的步骤:寻找地方时的标志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昼半球的中间经线、夜半球的中间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计算标志点与所求地点的经度差,将经度差换算成时间差。根据计算经度差时所利用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东加西减) 地方时因经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使用起来不方便,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地方时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2、时区和区时:使用下面的图示:中央经线和区时的解释区时的计算法则:(1)各地所处的时区:当地纬度/15,四舍五入后得到的整数。(2)时区差的计算: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3)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东加西减。(4)日界线: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例如:(多找几个难题)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没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左右手定则。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我们称为地球偏向力。它对于地球表面的水流与气流的作用很大。题:13 地球的运动(三)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具设计:讲授过程: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二分二至点的几个图判断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   3、规律:纬度变化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具体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度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两分日达最大值。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4、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5、计算:H=90°-|-| (为某地的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举例):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23°26N;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 H=90°-37°+23°26=76°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承转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南球球相反)夏半年(3、219、23)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2、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半年(9、233、21)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2、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春分日与秋分日昼夜等长:各12小时。赤道全年昼夜等分。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三、四季的划分:1、我国: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2、欧美四季划分: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二者的对比:相同点:都立足于太阳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点:我国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为标准。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3、四季划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等。四、五带的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表粗略地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教学重点l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教学目标l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l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l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l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4)教学方法l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地壳 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地幔 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四、板书提纲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 圈3、生物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2)教学重点l        地壳的物质循环(3)教学目标l        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l        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l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l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4)教学方法l        淡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二、知识结构第二章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结构002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起家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地壳的物质运动和物质循环。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那么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一)矿物(板书) 【看书、分析】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教师总结】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

    注意事项

    本文((科大)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高一必修1教案全.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