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霞浦牙城道路二期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

    • 资源ID:4215150       资源大小:28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霞浦牙城道路二期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

    牙城镇(纵一线)至杨家溪(九鲤溪)公路二期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6章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第6章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6.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分析6.1.1土地利用现状项目永久占地共25.91hm2,其中:耕地5.42hm2;占总占地面积的20.92%;林地15.94 hm2,占总占地面积的61.52%;建设用地3.44hm2,占总占地面积的13.27%;未利用地1.11hm2,占总占地面积的4.28%。项目占地土地利用现状详见第2章表2.5-1。主线工程霞浦境内永久占地面积为19.36 hm2,其中耕地1.32hm2(水田1.17 hm2,旱地0.15hm2),林地13.85 hm2,建设用地3.08hm2,未利用地1.11 hm2(水域占0.02 hm2)。项目占用林地主要为成熟松林地、竹林地和经济林地(果园、茶)。霞浦境内生态公益林占9.93 hm2,为国家级生态林。根据宁林地预审201311号,本项目霞浦境内占用林地符合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原则予以同意。用地单位待项目核准或备案后,依法办理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项目占用未利用地1.11hm2中水域面积(杨家溪河道)0.02 hm2,为K9+790K9+880路段左侧占用杨家溪河道。主线工程福鼎境内永久占地面积为6.55 hm2,其中耕地4.10 hm2(水田3.00hm2,旱地1.10hm2),林地2.09 hm2,建设用地0.36 hm2。其中,基本农田占2.54 hm2,生态公益林占2.09 hm2。根据鼎国土资(2012)预104号,项目占用基本农田符合磻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同意以划分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用地单位应按“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上缴耕地开垦费。待项目立项批准后,依法办理用地报批等各项手续。福鼎市林业局对本项目福鼎段占用生态公益林占2.09 hm2出具初审意见书(编号2012021),为项目立项申报使用,待立项批准后,用地单位应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报批手续。除永久用地外,项目建设还需征用部分临时用地用作项目配套临时设施的建设。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充分利用主线工程永久占地及附近区域已有的工矿用地,减少临时占地。项目临时工程占地共2.2 hm2,征用面积1.80hm2。其中施工场地0.4 hm2,为利用主线工程占地。临时弃渣场占地0.3hm2,征用温福铁路弃渣场工矿用地。1#临时堆土场占地1.0hm2,征用温福铁路弃渣场工矿用地。2#临时堆土场位占地0.50hm2,征用草地。项目施工便道可项目道路用地范围内的沿线老路及项目拟建道路,无需另外修建新的施工便道。6.1.2土壤特征霞浦县土壤共划分为7个土类,15个亚类,34个土属,49个土种霞浦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状下降,水热条件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而有差异,土壤分布有一定规律性。红壤是霞浦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县海拔950m以下的地区,950m以上为粗骨性黄壤分布区。在600m至900m之间为黄红壤过渡带。东南沿海红壤带的山顶脊部与陡坡地段分布着粗骨性红壤。评价区域内土壤主要以红壤为主。通常海拔800m以下为山地红壤、红壤;海拔8001000m为黄红壤;海拔1000m以上多为山地黄壤。其它土壤类型还有紫色土、泥炭土、水稻土和冲积土。土层厚度0.55.0m,理化性能良好,土壤肥力较高。6.1.3评价区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价本评价中评价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评价引自海西高速公路网屏古联络线泮洋互通项目对古田县人工湖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霞浦县牙城镇(纵一线)至杨家溪(九鲤溪)公路工程对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2013年8月)。6.1.3.1调查区域和资料来源调查区域为牙城镇(纵一线)至杨家溪(九鲤溪)公路二期项目评价区和项目占地区。项目评价区:道路两侧各300m的范围,总面积636.3hm2。项目占地区:全路段10.40km,桩号范围为K7+596.227K18+050。资料来源主要有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霞浦县牙城镇(纵一线)至杨家溪(九鲤溪)公路工程对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书,同时参考有关项目区域的资料。6.1.3.2生态系统现状与评价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和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均以森林为主,森林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受干扰以后的自我恢复能力,自然生态系统良好,抗干扰能力强。评价区分布的大面积天然樟树林较为少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生态区位特殊。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中亚热带陆海交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此外还有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保护区总面积17753.0hm2,森林覆盖率高达82.0%;评价区总面积636.3hm2,森林覆盖率72.1%。 评价区生态类型除森林生态系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河流湿地、农田生态系统。评价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经济林等。常绿阔叶林中天然樟树林面积7.0hm2。6.1.5.3植被与植物资源现状与评价(1)植被与植被资源现状植被与植被群系特征评价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18科313属447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33属43种,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91科274属398种(双子叶植物82科226属336种,单子叶植物9科48属62种),详见附录。项目占地区内分布有维管束植物95科213属277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8属21种,裸子植物5科5属5种,被子植物76科190属251种(双子叶植物69科162属213种,单子叶植物7科28属38种),详见附录。线路穿越天然樟树林,评价区和占地区内分布有大量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并分布有少量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花榈木及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占地区分布有小叶榕(Ficus parvifolia)古树1株,高约12m,胸径3m。评价区植被型主要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和茶园等5个植被型,有马尾松林、青冈林、樟树林、枫香林、淡竹林、雷竹林、毛竹林、茶灌丛等8个群系。项目占地区植被型主要有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和茶园等4个植被型,有马尾松林、青冈林、樟树林、淡竹林、毛竹林、茶灌丛等6个群系。 樟树林主要分布在杨家溪两岸,为天然林,是评价区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乔木层郁闭度0.50.8,以樟树为主,高度913m,胸径934cm,常伴生有淡竹、青冈、红叶树等。灌木层盖度2080%,常见有豺皮樟、慧竹、桃叶石楠等的幼树。草本层盖度580%,常见有美丽复叶耳蕨、肾蕨、渐尖毛蕨等。层间植物常见有海金沙、玉叶金花、链珠藤等。青冈林主要分布在杨家溪岸边山坡,为天然林,是评价区的主要群落类型之一。群落郁闭度0.70.9,乔木层以青冈为主,高度611m,胸径518cm。乔木层常见的还有马尾松、杉木、亮叶猴耳环等。灌木层盖度约4070%,常见的有檵木、杜鹃、马银花等。草本层盖度约1040%,主要有芒萁、芒、江南卷柏等。层间植物主要为链珠藤、乌蔹莓、木防已。枫香林主要分布在杨家溪溪边狭长的冲积地上。群落郁闭度约0.8,乔木层主要以枫香为主,枫香平均高度13m,胸径522cm。灌木层稀疏,以梵天花为主,还可见紫珠、茶以及朴树幼树等。草本层盖度约50%,以升马唐为主,还分布有渐尖毛蕨、火炭母、糯米团等。层间植物主要有海金沙、小果蔷薇等。马尾松林主要分布杨家溪岸边山坡。群落郁闭度0.40.7,乔木层以马尾松为主,高度712m,胸径620cm,乔木层常见的还有枫香、樟树、木油树等。灌木层常见的种类有慧竹、黄瑞木、檵木等。草本层常见的种类有芒萁、芒、狗脊、地菍等。层间植物有玉叶金花、菝葜、小果蔷薇等。淡竹林主要分布在杨家溪岸边冲积地和山脚。群落郁闭度约0.70.9,乔木层由单一的淡竹组成,或混生有雷竹、绿竹等。淡竹高度710m,胸径25cm。林下通常稀疏,常见的有茶、油茶、梵天花等。雷竹林主要分布在杨家溪岸边冲积地。群落郁闭度约0.70.9,乔木层由单一的雷竹组成,或混生有淡竹、绿竹等。淡竹高度610m,胸径24cm。林下通常稀疏,潮湿处常见笔管草等。毛竹林在杨家溪岸边山脚有小面积分布。群落外貌整齐,郁闭度约0.7。乔木层以毛竹为主,高度1012m,胸径812cm,混生有淡竹。草本层盖度约90%,主要有美丽复叶耳蕨、求米草、黑莎草等。层间植物主要为威灵仙、美丽崖豆藤等。茶灌丛主要分布在杨家溪两岸及山坡较平缓处。群落外貌整齐划一,郁闭度约0.60.9。灌木层由单一的茶树组成,高度0.61.2m。岸边山脚的局部群落中散生有樟树。群落周围分布有芒萁、五节芒、芒等草本植物。占地区植物群落样方a.樟树+淡竹豺皮樟美丽复叶耳蕨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1'6"N,120°7'23"E。群落外貌浓绿,林冠云状起伏,郁闭度约0.8。乔木层主要为樟树和淡竹,樟树高度912m,胸径925cm;淡竹高度811m,胸径约3cm;乔木层还分布有青冈、竹柏、樟叶槭。灌木层盖度约30%,主要有豺皮樟、桃叶石楠、茶等的幼树。草本层盖度约40%,主要有美丽复叶耳蕨、黑足鳞毛蕨、阔叶山麦冬等。层间植物主要为海金沙、玉叶金花、链珠藤、络石、亮叶崖豆藤、菝葜等。b.淡竹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1'7"N,120°7'20"E。群落外貌整齐,郁闭度约0.9。乔木层由单一的淡竹组成,平均高度8m,平均胸径3cm,密度120株/100m2。林下稀疏,偶见茶及紫楠幼苗。c.樟树紫珠肾蕨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1'56"N,120°7'14"E。群落外貌不整齐,郁闭度约0.5。乔木层主要为樟树,高度912m,胸径925cm。乔木层还分布有杉木、淡竹。灌木层盖度约20%,主要有紫珠、天仙果、茶、东南悬钩子及樟树、翻白叶树等的幼树。草本层盖度约80%,主要有肾蕨、渐尖毛蕨、美丽复叶耳蕨等。层间植物主要为海金沙、玉叶金花、乌蔹莓等。d毛竹美丽复叶耳蕨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1'52"N,120°7'12"E。群落外貌整齐,郁闭度约0.7。乔木层以毛竹为主,高度1012m,胸径812cm。乔木层还分布有淡竹。林下偶见茶、空心泡、梵天花、肖梵天花、东南悬钩子等灌木。草本层盖度约90%,主要有美丽复叶耳蕨、求米草、黑莎草、肾蕨、弓果黍、渐尖毛蕨、千里光、阔叶山麦冬、皱叶狗尾草等。层间植物主要为威灵仙、美丽崖豆藤、络石、海金沙、玉叶金花、乌蔹莓、木防已、菝葜等。e.樟树慧竹美丽复叶耳蕨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2'3"N,120°7'16"E。群落外貌不整齐,郁闭度约0.6。乔木层主要为樟树,高度1113m,胸径2734cm。乔木层还分布有红叶树、青冈、翻白叶树、鹅掌柴、笔罗子等。灌木层盖度约80%,主要有慧竹、檵木、油茶、茶、天仙果以及鹅掌柴、木油树等的幼树。草本层盖度约5%,主要有美丽复叶耳蕨、求米草等。层间植物主要为木防已、金银花、网脉酸藤子、亮叶崖豆藤、小果蔷薇、乌蔹莓等。f.马尾松慧竹芒萁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3'6"N,120°6'59"E。群落外貌整齐,郁闭度约0.5。乔木层为马尾松,高度710m,胸径714cm,密度29株/100m2。灌木层盖度约95%,由慧竹组成。草本层芒萁盖度约5%。g.青冈檵木芒萁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3'9"N,120°7'0"E。群落外貌浓绿,郁闭度0.85。乔木层主要为青冈,高度69m,胸径713cm。乔木层还分布有马尾松、亮叶猴耳环、木油树等。灌木层盖度约60%,主要有檵木、杜鹃、马银花、藤黄檀、水团花、慧竹、黄栀子、南岭荛花、琴叶榕、天仙果、竹叶榕、老鼠矢、东南悬钩子、毛冬青等。草本层盖度约30%,主要有芒萁、芒、江南卷柏、半边旗、狗脊蕨、山菅兰、夜香牛、微糙三脉紫菀、类头状花序藨草、糯米团、蔓茎堇菜等。层间植物主要为链珠藤、乌蔹莓、小果蔷薇、玉叶金花、络石、亮叶崖豆藤、网络崖豆藤、薜荔、菝葜等。h.茶群丛群落样方地理坐标为27°3'6"N,120°6'57"E。群落外貌整齐划一,灌木层盖度约90%,高0.61.2m,由茶组成。群落周围分布有芒萁、五节芒、芒、金色狗尾草、野艾蒿、千里光等。(2)植被与植被资源现状评价植物多样性与稀有性评价项目评价区和项目占地区维管束植物种数分别为447种和277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樟树、花榈木和金毛狗,均为福建省常见物种,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低,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数量大,为福建省少见。群落的典型性与稀有性评价自然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评价区和项目占地区分布有天然常绿阔叶林樟树林,群落结构较典型,成片天然樟树林目前在全国和福建省都很少见。6.1.5.4水生生物资源现状与评价(1)浮游生物资源与评价浮游植物资源与评价项目评价区有浮游植物3门22种,其中硅藻门16种,绿藻门3种,蓝藻门3种(详见附录)。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以硅藻为主,绿藻门和蓝藻仅为偶尔出现。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有硅藻门的远距直链藻、肋缝菱形藻、细弱圆筛藻,总平均密度为32.3×102个/L。项目影响区属于杨家溪流域,流入牙城湾,其河口处为感潮河口,水盐度不受影响,水体属于淡水类型。该流域除少数几种圆筛藻外,圆筛藻的种群密度相对较高。总体上看,浮游植物的种类远比河口区丰富,除了硅藻之外、还有绿藻、蓝藻等浮游植物类群,其中部分种类属于江河中的常见种,另一些种类则生活在溪流、农田、鱼塘等内陆其他水体中,它们通过各级支流或地表径流等方式汇集到杨家溪中,这些种类绝大多数是世界性的广布种,但是,这些种类在该河段中的生物量有限。浮游动物资源与评价根据调查和资料,项目评价区浮游动物有29种(详见附录),其中轮虫最多13种,其次为节肢动物门(枝角类和桡足类)9种,原生动物7种。主要是原生动物和轮虫的种类较多。浮游动物的总平均密度为52个/L。轮虫占44.8%,主要有透明须足轮虫、对棘同尾轮虫等;原生动物占总种数的31.0%,主要是陀螺狭盗虫、急游虫等;节肢动物门等占24.2%。该河段浮游动物的种类也明显多于河口区,水体中的内陆广布性淡水种类,如:敞水胶鞘轮虫、迈氏三肢轮虫等。这些种类中的一部分是江河和内河中固有的,另一些种类则是生活在内陆溪流、水库、农田和沼泽中的,它们通过杨家溪支流或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该河段水体中的,其生物量同样有限。(2)底栖动物资源与评价根据调查和资料,项目评价区有底栖无脊椎动物2门6科18种(详见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有:河蚬、秀丽白虾、褶痕相手蟹、中华绒螯蟹等。虾蟹资源相对较少,主要分布在水质较清澈的河段。项目评价区贝类种类较少,河蚬主要是分布在临近河口区,数量较少。区域内还有淡水壳菜等和田螺。项目评价区尚未发现分布有列入国家和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底栖无脊椎动物。(3)鱼类资源与评价根据调查和资料,项目评价区鱼类有6目9科24种。其中鲤科14种,鳅科2种,鲻科2种,其他科各1种(详见附录)。项目评价区的鱼类地理分布属于东洋区华南亚区的浙闽分区。从生态类型来分,属于淡水鱼类、河口性鱼类和洄游性鱼类三个生态类群。项目评价区鱼类主要是由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和热带平原复合体所组成。项目评价区洄游性的鱼类有:日本鳗鲡等,河口性鱼类有棱鮻、纹缟鰕虎鱼等;淡水鱼有宽鳍鱲、圆吻鲴等。水产养殖场养殖的主要为青鱼、草鱼、鲤鱼等鱼类。由于近年来,人为活动导致了项目评价区鱼类资源急剧下降。只有少量渔民零星捕捞,捕捞量很少。项目占地区不是鱼类产卵和稚幼鱼生长的主要场所,也不是鱼类重要的索饵场。在项目评价区尚未发现分布有列入国家和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鱼类。6.1.5.5陆生野生动物现状与评价(1)两栖类现状与评价项目评价区两栖类共有1目4科6种(详见附录),无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均为“三有动物”。沿线主要分布在河流、农田及坑沟中。(2)爬行类现状与评价项目评价区爬行类3目6科11种(详见附录),其中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眼镜蛇1种,“三有动物”有10种。公路沿线主要涉及河流、农田,人为活动强度较大,其他爬行类分布较少。(3)鸟类鸟类组成根据实地调查,项目评价区记录到鸟类有10目22科50种(详见附录)。其中包括1鸊鷉科1种、鹭科7种、鸭科2种、鹰科2种,隼科1种,雉科2种,秧鸡科2种、鸻科1种、鹬科2种、鸠鸽科1种,杜鹃科2种,鸱鸮科2种,翠鸟科3种,雀形目22种。项目评价区鸟类种类以林鸟为主。常见鸟类主要有白鹭、白胸苦恶鸟、家燕、八哥等。鸟类保护级别项目评价区鸟类中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松雀鹰、普通鵟、游隼、褐翅鸦鹃、领鸺鹠、短耳鸮等6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苍鹭、大白鹭、白鹭、家燕、喜鹊等6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单中有褐翅鸦鹃易危种(VU)1种;属于国际候鸟保护网的“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保护种类有牛背鹭、大白鹭、夜鹭、绿翅鸭、松雀鹰、普通秧鸡、青脚鹬、黑腹滨鹬、短耳鸮、家燕、田鹨、白鹡鸰、北红尾鸲、大苇莺、黄胸鹀、芦鹀等16种、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保护种类有牛背鹭、大白鹭、青脚鹬、黑腹滨鹬、家燕、白鹡鸰、大苇莺等7种。属于“三有动物”的有38种。区系组成和居留型a.鸟类区系组成项目评价区分布的50种鸟类中,按区系组成可分为东洋种、古北种和广布种,其中古北种19种,占38.0%;东洋种27种,占54.0%;广布种4种,占8.0%,以东洋种鸟类稍多。b.鸟类居留型按鸟类居留型可分为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项目影响区以留鸟为主22种,占44.0%;冬候鸟18种,占鸟类的36.0%;夏候鸟7种,占14.0%;旅鸟3种,占6.0%。(4)哺乳类根据实地调查与历史资料记载,项目评价区主要哺乳类共5目9科14种(详见附录),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黄鼬1种,“三有动物”有4种。除蝙蝠科和鼠科为常见种外,其它物种在公路沿线较少见。6.1.6景观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项目主要以地面路基、桥梁及隧道形式通过保护区,道路永久占地面积25.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1%,其中占用森林面积14.9hm2,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0.1%。公路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减少森林面积,其次是施工期的粉尘、废气、废水,营运期的汽车尾气等,给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影响。从受公路建设影响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及特有程度、对现有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的影响、对各生态系统类型的斑块数量的影响、对自然景观结构的影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影响、项目导致土壤侵蚀及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保护区内林草覆盖率减少的程度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权重计算得分为26.35分,为较小影响范围。6.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6.2.1项目占地影响分析6.2.1.1项目占地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永久占地中各类型土地占用比例见表6.2-1。表6.2-1 本项目永久占地情况一览表 单位:hm2占地类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合计基本农田非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用经薪林林地水域其他面积2.542.8812.023.923.440.021.0925.91合计5.4215.943.441.1125.91从表中可以看出本项目永久占地以林地为主。林地包括生态公益林和用经薪林等,合计15.94hm2,占总占地的61.52%;其次是耕地,包括基本农田2.54 hm2、非基本农田2.88 hm2,合计5.42 hm2,占总占地的20.92%。项目沿线地势相对平坦之处多为居民点和耕地,因此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和山脚林地是无法避免的。本项目占用林地和耕地相对牙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福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区域林地和耕地总面积比例很小,不会影响区域的林业和耕地资源。6.2.1.2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分析本项目建设占地25.91hm2,林地比重较大、其次为耕地,项目征地将导致评价区内林地、耕地面积减少,对区域农业生产和林业资源将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项目的建设,评价区内交通建设用地将增加,林地、耕地减少,对评价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格局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项目占用的各类型土地资源量占沿线乡镇的保有量份额均比较小,项目建设不会对沿线霞浦县牙城镇和福鼎市磻溪镇镇域的土地利用格局造成大的影响。随着本项目的建成营运,这些被永久占用的各类土地将改变原有功能而一并成为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即原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交通运输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给当地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带来土地资源损失。但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利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6.2.2沿线植被及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6.2.2.1施工对植物资源的影响(1)植物生物量损失影响项目建设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和林地,破坏植被生境,使生物个体失去生长环境,造成项目区范围内现有植被的破坏和丧失,其影响是不可逆的。项目永久占用土地25.91hm2,其中占用耕地5.42hm2(其中水田4.17 hm2,旱地1.25hm2),林地15.94 hm2,建设用地3.44hm2,未利用地1.11hm2。其中,基本农田占2.54 hm2,生态公益林占12.02 hm2。临时工程共占地2.9 hm2,主要为工矿用地、水田和草地。项目占用部分的林地对当地植被及植物资源的有一定影响。根据现场调查结果,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植物物种主要为水稻、枇杷、毛竹、杂竹、茶叶、成熟松林地等。根据生态现状调查结果,项目占地和评价区中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花榈木和金毛狗,及大量樟树。建设单位应对国家保护植物采取避让和保护等措施,减少对项目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量指标是评价地表植被变化的重要依据,本报告也以此作为分析评价本项目建设对当地植物资源影响的主要指标。根据现场调查,并结合福建省植被平均生物量和项目占用各植被类型的面积进行计算,区域植物生物量损失合计1112.56t。项目施工结束后,通过绿化建设和植被的恢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项目建设造成的植物生物量损失的影响。此外,在临时用地范围内,施工期由于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施工作业区周围的植被也将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果施工管理不善,对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破坏较为明显,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植物群落层次缺失,使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影响局部群落的演替。但总体而言,施工临时占地的影响是短期的、可恢复的。(2)对生态公益林的影响分析项目占用的15.94 hm2林地中,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2.02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5.4%。其中,霞浦县境内生态公益林占9.93 hm2,为国家级特用林。福鼎市境内生态公益林占2.09 hm2。项目占用的生态公益林为天然林,林地主要优势树种为硬阔、毛竹、樟树和马尾松。项目施工建设对该区域生态林的影响主要为永久占地使生态林林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填挖方、拦挡工程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公路施工前期将地表植被和地面组成物质剥离,造成表土裸露,对区域景观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并使其失去原有防冲、固土能力,加大水土流失隐患。建设单位已委托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施工时严格格按照项目水保方案,在公路施工期加强环境管理,保护植物的生境条件,科学组织合理施工,并及时采取必要的项目措施和植物措施,可有效降低项目的水土流失量,降低对区域景观的影响。宁德市林业局已出具宁林地预审201311号文,原则同意本项目霞浦境内占用林地。福鼎市林业局出具初审意见书(编号2012021),原则同意本项目福鼎市境内占用林地。待项目核准或备案后,建设单位应依法办理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总体而言,在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依法办理林地征占手续的前提下,项目施工建设对占用生态林的影响可降至较低的程度,其对生态林的影响是可接受的。(3)对植物的间接影响项目施工中过程,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挥洒的石灰和水泥,施工人员与机械的碾压都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尘土降落到植物的叶面上,使植物叶片表面积尘成层而堵塞毛孔,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产量。石灰和水泥若被雨水冲刷渗入地下,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另外,原材料的堆放、车辆漏油,还会污染土壤,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虽然说随着施工的结束不再产生扬尘,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这些影响并不会随着施工的结束而得到解决,它们的影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原材料和废弃料的处理,对于运输车辆,也要尽量走固定的路线,将影响减小到最少范围。根据以往项目建设经验,施工人员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当地植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环保监督管理机制,注意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施工过程中严禁施工人员随意破坏项目区附近植被,严禁随意堆置土石等物料,将项目建设对植被的破坏控制在最低限度。6.2.2.2营运期植物资源影响(1)林地边缘效应的影响项目建成后,永久性占地内林地植被将完全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路面及其辅助设施,形成建筑用地类型。由于将原来整片的林地划出一条带状空地,使林地群落产生林缘效应,从林地边缘向林内,光辐射、温度、湿度、风等因素都会发生改变,而这种小气候的变化会导致林地边缘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沿林缘至林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研究认为,边缘对小气候的影响可从林缘延伸至林内1560m处。另外由于皆伐地的彻底暴露,林外的空地经常由外来种控制,外来种有入侵边缘的趋势。而且,干扰越大,越利于其入侵,外来种的大量涌入甚至能影响小片断内原来的群落结构。由于森林边缘效应,在公路隔离栅外大约60m范围内的林地,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林下耐荫的常绿灌木以及草本将会逐渐被阳生或半阳生植物所替代,而林缘外侧的空地将会被强阳生的灌木和杂草占据。(2)公路绿化补偿的植被数量项目建成后将进行绿化和植被恢复,虽然目前拟建项目的绿化工程数量尚未确定,但按照山区公路的类比,一般绿化植物的数量为被砍伐树木总数的6070%,树木绿化面积达到破坏面积的20%左右,通过绿化和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项目建设永久占地损失的生物量。由于植被损失面积与路线所经地区相比是相对少量的,而绿化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部分损失的植被,因此,因项目建设破坏的植被不会对沿线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度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6.2.2.3对保护植物物种的影响评价区和占地区内分布大量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樟树338株、花榈木幼树1株、金毛狗2丛,小叶榕1株。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樟树共计53株,其中路基永久占地樟树共45株。 (1)花榈木:常绿小乔木,高58m,生于杂木林中或灌丛中。花榈木材质优良,可制家具。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内有少量分布,有幼树1株分布在本项目评价区内,位于K14+680虎豹峰3#隧道左侧约20m,比虎豹峰3#隧道标高高约10m。根据项目初步设计中地质勘查报告,虎豹峰3#隧道所在路段属低山、剥蚀丘陵间坡地地貌,地层起伏较大。地层自上而下为坡积层,可塑状坡积粉质粘土,基岩为燕山晚期侵入的花岗岩、花岗斑岩及其风化层。该区域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与破积层中孔隙潜水,水量较为贫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高处侧向补给。因此,本项目虎豹峰3#隧道的施工对该区域地下水的工程性流失影响较小,且花榈木生长主要通过大气降水和高出侧向补给。本项目建设对花榈木影响不大。(2)金毛狗:大型蕨类,植株高达3m。根状茎含淀粉30%左右,可酿酒。又可供药用,有补肝肾、强腰膝、驱风湿、利尿通淋的功效。根状茎及叶柄基部的金黄色长柔毛可用于外伤止血。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内沟边及林下有分布,2丛分布在项目评价区,位于K12+120青龙隧道左侧约60m处,比青龙隧道标高低约70m。本项目施工对金毛狗影响不大。(3)小叶榕:本项目K11+360路段左侧分布一株胸径为300cm的小叶榕古树(未挂牌),其树冠投影范围部分位于项目红线范围内。道路建设应采取绕行、挂牌围挡方式进行保护。(4)樟树:常绿大乔木,高1520m。木材耐腐、耐虫蛀、耐水湿,适于造船、车辆、建筑、农具、上等家具、雕刻等用材。木材、枝、叶、和根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医药及香料工业用。樟树在福建省各地常见,多生于山坡或沟谷中,但成片天然樟树林很少见。太姥山杨家溪自然保护区内樟树形成大面积天然林。本项目路线从天然樟树群落中间穿过,对樟树群落影响较为严重。本项目永久占地范围内樟树共53株。其中8株分别位于K10+320占地右侧、K10+345占地右侧、K10+300占地左侧、K10+330占地右侧、K10+335占地右侧、K11+180占地左侧、K11+220占地左侧以及K11+280占地左侧,树高在9m13m之间,胸径在12cm42cm之间,经现场勘查可采取避让措施降低项目施工对其影响。另外K10+460、K10+330、K11+070、K11+180、K11+630、K11+820以及K11+900段路基用地范围内共涉及樟树45株,树高在6m13m之间,胸径在9cm34cm之间,需采取移植保护措施。此外,项目沿线两侧评价区内分布樟树约285株,项目施工时应在路基用地施工边界采取围挡、挂牌保护等措施,予以保护。在未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施工现场周围200m范围内空气中粉尘浓度将显著增加,可能会影响到项目区附近保护植物的光合作用,并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评价要求施工时应加强场地洒水,当保护植物受到较强粉尘污染时应及时对其进行清洁。同时,这些植物也存在被随意堆置的物料和施工人员行为的破坏可能。为此评价要求,施工期间设置醒目的保护标示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保护,并在保护植物周围设置围栏加以保护。同时应加强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对保护植物进行破坏。6.2.3沿线动物影响分析6.2.3.1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公路项目建设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项目占地对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变,以及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产生的影响。(1)施工期对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影响分析项目评价区两栖类有黑眶蟾蜍、泽蛙和沼蛙等;爬行类有中国石龙子、多疣壁虎、王锦蛇等;哺乳类有普通伏翼、臭鼩、黄鼬等,其中眼镜蛇、黄鼬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施工期占地以及产生的噪声、粉尘、固废和生产废水以及人为活动干扰,会对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生活、生存产生一定影响,它们会暂时迁往附近区域活动。另外,施工所需要的临时场地也会占用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部分栖息地,其个体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施工期两栖类会离开公路沿线,到附近的农田、养殖池塘和坑沟中生活;爬行类在该区域分布较少,为偶见物种;哺乳类除蝙蝠科和鼠科的物种在公路沿线分布较多外,其它物种较少分布于此。蝙蝠科和鼠科的物种大多为常见种,分布较广,适应性强,虽然施工期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离开此地,但施工期结束后,它们仍会到公路附近活动,受影响程度较小。(2)施工期对鸟类影响分析公路沿线常见鸟类主要是白鹭、池鹭、夜鹭和麻雀等。施工期对鸟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施工爆破、施工机械和交通运输等产生的噪声;施工期所产生的粉尘,施工人员的人为活动干扰;废渣土石以及部分生态环境的变化;工程建设施工原材料、废弃物堆放、施工场地和临时建筑等也会直接或者临时占用鸟类部分栖息地。由于多数鸟类具有趋光性,在鸟类迁徙季节,如果夜间施工,迁徙鸟类会趋光而来。另外,施工期间各种人为和机械噪声会使部分鸟类受到惊吓,远离施工区。施工噪声对现场活动的鸟类有影响,施工噪声对候鸟和旅鸟影响较小,主要对留鸟影响较大些。候鸟具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通过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来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鸟类对噪声具有较大的忍耐力,很快就会适应噪声环境。根据鸟类生物学和种群生态学特性,结合对鸟类行为学研究实践,对公路沿线鸟类类群进行影响分析。鹭类:公路沿线常见鹭类主要有白鹭、池鹭、大白鹭、牛背鹭、夜鹭和苍鹭等。鹭通常集群栖息,分散活动觅食,轻度或中度受人为活动干扰,距离其2050m,才会对其活动产生影响。施工期占地以及机械噪声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迫使鹭类迁往距公路沿线50m以外的区域活动,数量会暂时有所减少。鸻鹬类:公路沿线鸻鹬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少,常见的主要有环颈鸻、青脚鹬和黑腹滨鹬等鸻鹬类,为冬候鸟或旅鸟,通常成群活动,中度或易受人为活动干扰,距离其100m左右,会对其活动产生影响。由于公路沿线目前人为活动干扰强度较大,且缺乏鸻鹬类觅食或栖息地,鸻鹬类在该区域为零星分布,项目施工期只会对小部分鸻鹬类造成不利影响,迫使它们远离该区域。游禽类:公路沿线游禽类主要有绿翅鸭、斑嘴鸭等,根据近几年的野外调查记录,在该区域较少发现,为零星分布。因此,对游禽类几乎不产生影响。6.2.3.2营运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对陆生野生动物群落(栖息地)影响分析对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影响分析营运期两栖类仍可在公路沿线周边的农田、池塘中栖息,受影响程度较轻。营运期噪声和灯光等会对爬行类和哺乳类产生不利影响,但因目前人为活动干扰及栖息地适宜性问题,爬行类较少分布于此,哺乳类分布种类和数量也较少,且这类物种适应性强,活动范围广,因此,营运期对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影响很小。对鸟类影响分析项目建成后,汽车通行时产生的噪声、灯光等会对鸟类栖息、活动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是在道路两侧100m以内有一定影响。因此,营运期对鸟类的影响为较小影响。6.2.3.3施工期对水生生物群落(栖息地)影响分析(1)施工期对浮游生物影响分析施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及机修时油污跑冒、滴、漏产生含油污水排放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度的变化。工程的弃土弃渣,在雨水冲刷下也可能形成路面径流进入水体,施工材料若堆放在水体附近,可能因暴雨冲刷等进入水体,将会导致水体浑浊,对水的酸碱度有一定影响,破坏浮游生物生长环境。此外,路基的开挖扰动局部水体,造成水质浑浊,对浮游生物也会有一定影响。本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沿线村庄,施工生产废水经隔油沉淀后回用,不外排,对水生生物群落影响较小。且浮游生物具有普生性,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2)施工期对底栖动物影响分析施工期占用底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此生活的底栖生物因栖息地的丧失也将彻底破坏,但公路沿线的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此外,散落的泥沙也将影响到河道的底栖生物,但底栖动物没有特有种分布。因此,工程的建设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这些物种的消亡。(3)施工期对鱼类的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挖泥、填土工程中散落入河的泥沙,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生长,也可能会使鱼类造成呼吸困难和窒息现象。同时由于水质的破坏,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饵料生物量的减少,改变了原有鱼类的生存、生长和繁衍条件,鱼类将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公路沿线鱼类密度降低。公路沿线不是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分布区,而且鱼类择水而栖,迁到其它地方,项目建成后,原有的鱼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

    注意事项

    本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霞浦牙城道路二期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