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

    • 资源ID:4191942       资源大小:12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

    笔记本第2节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文本说明笔记本I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笔记本II只保存下来第XL(40)至XLIII(43)页,而且第XL(40)页开头只保存下半句话(见中文单行本第65页)。编者根据内容对这几页笔记加了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主题是结合国民经济学内部的差别和变化论述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主客对立关系。内容不是不重要,但为了突出全书主题,同时因为时间关系,本节解读省略。笔记本III的内容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写在第XXXIX(39)和XL(40)页上的一篇序言草稿,标题为马克思本人所加,现作为独立的部分编在手稿的开头。其他部分马克思都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都是编者按内容分别加上去的。标明私有财产和劳动的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VI(36)页的补充。主题结合政治经济学说史论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对象性本质。同样因为时间关系和为了突出全书主题,解读亦省略。标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IX(39)页的补充。这个补充很长,马克思本人给它加了序号,一共分为七点。对照中文单行本,(1)在第79页,(2)在第81页,(3)也在第81页,(4)在第84页,(5)在第91页,(6)在第94页,(7)在第120页。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分别编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文单行本第94页)和私有财产和需要(见中文单行本第120页)两节。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是其中的(1)至(5)点,即单行本第78-93页,共15页,篇幅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相当。前面讲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和今天讲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就其核心内容来说,这两节可以简称为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这两部分手稿是整个1844年手稿全书的重点和主干,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许多深层学理。首先需要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一部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私有财产”的批判,通过批判马克思从中得出“异化劳动”这个概念。这一部分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则是对国民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的新世界。从辩证逻辑结构上说,两部分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是正题、肯定环节;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批判,从中得出的“异化劳动”概念,这是反题、否定环节;这一部分,“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则是合题、否定之否定。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用马克思的原话来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是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因此也是马克思许多独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和异化劳动概念一样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第1段主题揭示私有财产内部作为主体的劳动和作为客体的资本的矛盾运动。原文“×补入XXXIX页。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因此,它还不表现为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但是,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这就是作为上述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解读这段文字是马克思特意插入的,因此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中,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如果说扬弃自我异化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精髓所在,那么这一段中所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因此本段内容不仅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的钥匙,也是理解马克思整个1844年手稿甚至全部哲学的钥匙。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极为丰富。分三个层次解读。重点是第一层,即开头4行的那句话。1-4行“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解读表现看这句话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立:一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二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是这两种对立不是并列的两个不同类型,而是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层次。因此两者是可以重合的:“无产和有产的对立”既可以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内在本质),也可以仅仅看作“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表层现象)。马克思指出,如果仅仅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那就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因为“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反之,如果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那么它就是“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马克思这一简单叙述已经告诉我们:这两种不同的对立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在私有财产不发达的时代就存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则是私有财产高度发展的结果。进一步阅读上述原文,会发现两个不同的“对立”概念:(1)“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也就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2)仅仅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那就是“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简单地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还不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才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压缩地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仅仅是“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则属于“矛盾”。因此上面说的两种不同对立,如果不考虑它们的具体内容,而仅就其对立关系的性质来说,就是“对立”和“矛盾”这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的区别。该区别在手稿中多处显现。第72页上讲到私有财产关系中劳动和资本运动的三个环节:一是“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二是“二者的对立”,三是“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分别讲“对立”和“矛盾”的,说明在马克思这里矛盾和对立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不可混为一谈。在随后论述共产主义的特征时,马克思系统地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共产主义,从理论深层上说也是基于矛盾和对立的区别:前两种共产主义,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在学说理论和思维方式上就是基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真正的共产主义则是基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即对立同一。区分“矛盾”和“对立”对正确理解辩证法关系重大。因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同一规律,也就是矛盾理论,所以矛盾和对立的区分,等于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区分了矛盾和对立。毛泽东和我们中国人一般不注意这种区分。毛泽东所讲的矛盾大部分是指对立而不是指矛盾。因此这种区分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来说十分重要。问题是如何区分?从马克思的原文“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中可以看出一些区分标志:“矛盾”是一种能动关系、内在关系;相应地,“对立”就是一种外在关系、被动关系。问题是什么是内在、什么是外在,什么叫能动、什么叫被动?需要借助于黑格尔的工作,做更详细的分析。为什么说“对立”是外在关系、被动关系?参看第203页注释50前半部:“在对立中两个方面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中的每一个方面为另一个方面所规定,因此每一方都只是一个环节;但同时每一方又都为自身所规定,这就使它具有独立性。”中心意思是,对立中每一方除了为对方所规定,同时还为自己所规定。第一项“为对方所规定”,讲的是对立面之间的否定关系。因为对立面是相互否定的,甲方不是乙方,乙方不是甲方,因此为对方所规定对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否定的规定。无论是矛盾关系,还是对立关系,都是这样。对立和矛盾的关键区别在第二项即“为自身所规定”,这是说对立的双方各有自身的肯定规定,如钢笔是钢笔,粉笔是粉笔,双方的规定都不受对方影响,没有对方仍有自己的存在和本质。正因为双方各有自己的规定,所以双方各有其独立性:你是你,我是我。双方各自分别占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双方是外在关系。既然是外在关系,那么其运动必定是被动的,一方的运动为另一方所推动/决定,而不是凭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己运动,是他动而不是自动,他因而不是自因。总之“对立”是外在关系、被动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内在关系、能动关系?参看黑格尔小逻辑第254页:矛盾双方的“每一方都不是自己的对方,同时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前半句说的是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的关系:甲方不是乙方,乙方不是甲方;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后半句说的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肯定的关系:甲方即是乙方,乙方即是甲方;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可见矛盾和对立两概念的关键区别在于:“对立”中也有双方相互否定的特点,但是没有双方同时也相互肯定的特点;“矛盾”则同时具有双方相互肯定和相互否定这两个特点,对立面既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把这两个关系放在同一个命题中,就会发现它是典型的矛盾命题:每一方都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而是自身的他物自己的对方。单就其中的肯定方面来说,那就意味着“每一方都是自己的对方”,或者说“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换言之,每一方都在自身内包含着自己的对方。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自身之内的对立,即矛盾”(现上109)。马克思的相应说法是双方“各自同自身对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各自同自身对立,而不仅仅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如果双方相互对立,那就是外在的对立,就仅仅是“对立”而不是“矛盾”。内部矛盾自身矛盾/自相矛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因为是“内在关系”,所以通常称为“内部矛盾”。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自身矛盾”或“自相矛盾”。黑格尔对辩证矛盾有一个十分精当的定义,被列宁所肯定的,也为毛泽东所引用:“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在本文中说的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是“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也是这个意思。哲学家贺麟说得更明确:“矛盾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相对立”(黑格尔哲学讲演集467)。如果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相异,那就是一般的“外在差异”;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对立,也是一般的“外在对立”。但是如果是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对立,那就是“矛盾”了。所以辩证矛盾应该准确地称之为自身矛盾、自相矛盾。自身矛盾源自有限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所谓自相矛盾又应该理解为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精髓在于自否定。自否定是有限事物的辩证本性:对有限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进行规定,就会出现自我否定、自相矛盾的现象。这里头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但这种普遍性不是用归纳法证明的,事实上归纳法也证明不了,因为归纳法具有不完备性。也不能用演绎法,因为找不到大前提。只能用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循名责实的方法。先引用黑格尔:“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小177)。其原理是:所谓有限事物,就是有规定的事物,亦即知道它是什么的事物。规定就是限定:规定它是什么,同时就限定它不是什么,等于排除了是什么。所以斯宾诺莎说:规定就是否定:规定一物是什么同时就是否定了它不是什么。这就是所谓“对象的本质自身中包含的矛盾”:本来是A(规定),发现它不是A(否定),而是非A。为什么会这样?从空间关系上说,有限事物需要用别的东西来规定自身。只有无限物才能用自己规定自己,例如神的自我定义“我是我所是”;这是神的唯一规定/定义,实际上是同语反复,因为主词和宾词是同一的。神不可能再有其他更具体的规定,一旦有了更具体的规定,它就不是无限的实体,而是有限的事物。有限事物与无限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而必须用自身以外的东西即他物/对立面来规定自己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例如“这本书是蓝色的”,主词和宾词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是同语反复。可见规定某物自身的东西一定不能是某物自身。这就是有限事物的苦恼和麻烦:正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不能自我规定。它为了规定自身,就不得不超出自身;也就是否定自己原有的自身,而把新的自身寄托/建立在一个相关的他物(矛盾对立面)身上。结果就使得自身不是自身,自身反而是自身的他物。自身却是他物!自己却是对方!这不是很矛盾吗?辩证矛盾作为一种能动关系,即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从时间上说,有限物事这种自相矛盾的辩证本性更明显:有限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不断超出自身原有的规定,不断否定自己原有的自身,而肯定原本不是自身的东西。因此这种自我否定、不是自身的过程,却又正好是有限事物自我肯定、自行规定、是其所是的过程。教科书上所谓“事物自己的运动”,从概念上来分析就是这么回事。引用黑格尔原话:“内在的、自己特有的自身运动,一般的冲动,不外是:某物在同一个观点下,既是它自身,又是它自身的欠缺或否定物。”(大下67)。讲事物发展的动力属于本体论,本体论追寻事物发展的最终原因/动力。但这是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可以称为否定本体论: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性,即事物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这种欠缺和不足反过来成为事物自己所要求、所追求、要完成的东西,因此就成为事物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动力。类似于“穷则思变”的道理。通俗地说,自己应有而没有的东西,就是自己所希望、所追求的东西,就是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原因/理由。不过这种因果关系在时间顺序上要倒过来理解:不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因果决定关系,而是从将来到过去和现在的能动创造关系。这就是说,有限物总是要不断地超出自己当下直接的规定而追求自己的究竟所是,追求自己的本质所在。黑格尔称这种“否定性是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大下69);马克思称其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手稿101)。事物自身具有的这种否定性,就是它的自身矛盾性,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能动关系”。 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概念的实例:劳动和资本的矛盾。马克思把这个矛盾具体表述为:“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两个分句,四个小句,四个命题,共同表达: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的辩证关系。详细分析:第一个命题“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换成陈述句等于“劳动是财产的排除”;等于说劳动和财产是对立关系,即劳动不是私有财产。但是第二个命题又表明:这不是私有财产的“劳动”,却正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这又意味着私有财产和劳动是同一关系,即私有财产在本质上即是劳动,是劳动的结果/产物/物化形式。可见一、二两个命题是从劳动方面来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第三个命题“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换成陈述句等于“资本是劳动的排除”;等于说资本和劳动是对立关系,即资本不是劳动。但是第四个命题又表明:这不是劳动的“资本”,却是“客体化的劳动”;又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又是同一关系,即资本不过是劳动的物化/对象化形式。可见三、四两个命题从资本方面来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无论是一、二两命题,还是三、四两命题,说的都是内在关系;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就意味着矛盾对立面劳动和资本每一方都把对方包含在自身之内,因而每一方既是自身又是自己的对方;完全是内部矛盾,自相矛盾。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如果再抽象一点说,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因为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劳动是资本的主体本质,资本是劳动的客体存在。这两个命题/两个意思用一句话/一个命题来表达就等于说:劳动和资本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更容易看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关系。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自身内部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矛盾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法思想,不仅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在哲学基本原理上给了我们重大启示:辩证矛盾既然是指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那么它就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结构是一致的。这就表明马克思的矛盾概念和他的实践概念是联在一起的。由此决定了马克思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一个东西、同一个理论。在毛泽东那里却是“两论”,不可能是“同一个理论”。第2节课第2段主题从历史运动角度阐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原文“××补入同一页。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最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蒲鲁东。)或者,劳动的特殊方式,即划一的、分割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被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傅立叶,他和重农学派一样,也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则相反,他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人状况。最后,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而共产主义” 解读本段也是马克思刻意插入的,而且与上一段一起插入。可以说上一段讲的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段讲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段是把上一段中讲的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同一的矛盾运动,用于解释私有财产和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上一段已经说到私有财产中劳动和资本的内在矛盾发展到最一定的时候将“促使矛盾得到解决”,这一段就谈矛盾的解决也就是异化的扬弃。本段的中心思想就是开头的那句话:“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句话极其精炼地道出了“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两者间的辩证联结。其中私有财产是正题: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异化劳动是反题:对同一事物的批判的否定的理解;异化的扬弃则是合题,即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解决矛盾的方法/途径。“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意味着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出自同一根源,都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换言之,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既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又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开辟了道路。形象地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必须用私有财产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私有财产发展中出现的异化问题。这在哲学上叫“自因说”,即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所谓同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之路。分开理解:“自我异化”等于自我否定,等于对象不是自身,等于只对立而不同一的状态。而“异化的扬弃”等于否定之否定,等于对象即是自身,等于对立面达到了同一的状态。这两个方面,自我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实际上是上段中说的劳动和资本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形式。从这里又可见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异化论是同一个东西。紧接着下面说到这一矛盾运动的三个逻辑和历史的环节,目的就是说明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产物。马克思的行文十分简略,显得跳跃性太大,必须逐句解释才能连贯起来。“最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蒲鲁东。)”解读这是讲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的观点,因为它们“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所以它们只看到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即资本的作用,而看不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劳动的意义。马克思又补充说“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私有财产)的本质”,这是说启蒙的国民经济学亚当·斯密把劳动视为自己的原则,认识资本和私有财产都是劳动的客观化。但是这种“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本质的论点在它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敌视人”和“排斥人”,“因为他们使具有活动形式的私有财产(作为商品来买卖的劳动力)成为本质”(第7375页)。这样的劳动和资本/私有财产就没有区别。因为“它(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工资)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马克思在括号中点明蒲鲁东就是这样想问题的:因为蒲鲁东主张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和工资平等,所以在他那里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工资和那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是同一个东西:两者都是私有财产,劳动/工资是工人的私有财产,资本/利润是非工人的私有财产。马克思认为这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这说明蒲鲁东的思路还处在有产和无产的对立中,还没有看到资本和劳动的本质对立即内在矛盾。“或者,劳动的特殊方式,即划一的、分割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被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傅立叶,他和重农学派一样,也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则相反,他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人状况。”解读这是讲空想社会主义的两种观点:(1)傅立叶的重农主义和(2)圣西门的重工主义。关键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三个定语应该分作两组:划一的因而不自由的劳动指工业劳动,分割的因而不自由的劳动指农业劳动。因为工资是劳动的普遍存在方式,所以工业和农业就是劳动的两种特殊方式。傅立叶和圣西门,重农主义和重工主义各执一端:傅立叶和重农学派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圣西门和重工主义则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马克思认为这两种主张各自看出了对方的有限性:重农主义(傅立叶)把划一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工业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理由是工业劳动因为划一而不自由所以同人相异化。重工主义(圣西门)把分割的因而也是不自由的农业劳动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理由是农业劳动因为分割而不自由所以同人相异化。都说对方不好自己好,对方是异化,自己是异化的克服。综合地看,傅立叶和圣西门这两种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基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而且在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中,都站在劳动一边来反对资本。但是他们所说的劳动都还只是劳动的两种特殊形式工业劳动或农业劳动,而不是同资本处于矛盾对立同时又对立同一关系中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异化形式,或者说人类的一般奴役形式。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达到科学共产主义通过扬弃异化劳动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高度。“最后,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而共产主义”解读第三个环节是试图改变私有财产关系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是主张共产主义而反对社会主义的;50年代以后才称自己的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基于私有财产自身内部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运动,因此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或者说“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甚于这一根本特征,马克思认为凡共产主义都试图改变私有财产关系,都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是在如何扬弃私有财产的问题上,又有各种不同主张和形式。马克思根据人们对待私有财产的不同态度和扬弃私有财产的不同方式,也就是私有财产自身的矛盾运动,依次推证出共产主义在历史上的三种不同形式或发展阶段:(1)粗陋的共产主义(第3-6段);(2)政治的共产主义(第7段);(3)科学的共产主义(第8段)。第3-6段讲的是共产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即粗陋的共产主义。第36段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第3段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第2第10行第3段第1行“起先它共产主义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而共产主义()在它的最初的形式中不过是这种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解读第2段的最后两句和第3段的首句联在一起,所以应该合并起来理解。马克思在此道出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即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此这种共产主义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更实质地说它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这是马克思关于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核心命题。马克思的论辩方法中就包含有对立面同一的意思:粗陋的共产主义,看起来是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实际上并没有超出私有财产关系,在许多方面甚至比私有财产更极端,以至于它不是对私有财产的超越,而是对私有财产的完成。看起来这种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上对立的,实际上这种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是同一个东西。但也有不同:是对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这种完成,让它走到极端,为真正的否定和自我否定也创造了条件。27行“首先,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力量如此之大,以致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占有的一切都消灭;它想用强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抛弃。在它看来,物质的直接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惟一目的;工人这个规定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整个社会同实物世界的关系。”解读揭示粗陋的共产主义在人对物的关系上只看到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如同直观的唯物主义),看不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当作劳动的结果,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因此私有财产在他们看来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这一特点又表现在两方面:(1)“物质的财产对它的统治力量依然十分巨大”,以致不能被作为私有财产来占有的一切,都想消灭掉,例如像人的才能这种非物质财产,因为不能被所有人作为私有财产来占有,所以就想用强制的方法将其抛弃。(2)“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惟一目的”。这种直接的占有关系在工人与其劳动对象和工资的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让每个人直接占有物质财产,其结果并不是取消工人这个规定,而是把工人这个规定推广到一切人身上。注意马克思在此对“工人”一词的特殊用法:“工人这个规定”不同于“工人这个群体”。“工人”在这里被用作谓词(规定),表示主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是用作主词表示存在某一类实体,像后者那样。“工人”一词的这两种不同用法,基于两种不同的逻辑,可以引出两种极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一种认为工人是异化的人、抽象的片面的人;应该扬弃工人,上升为人。人比工人具体、全面;工人反而比人抽象、片面。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是抽象的,工人是具体的;工人比一般的人优越,我们通常都是这样看的。前者是辩证逻辑,后者是形式逻辑。可惜“工人”这类集合名词在中国式的实体化思维中,只能用作主词不能用作谓词。罗素的模状词理论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关于工人,马克思还有一个看法:工人本身是私有财产的产物,因而也是一种私有财产关系。所以在他看来,让所有人都直接占有物质财产,并没有改变私有财产的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现在不是排他性的私人占有关系,而是社会共同体对整个实物世界的共同占有关系,所以他说:“私有财产关系仍然是共同体同实物世界的关系”。这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如果倒过来似乎更好理解:“共同体同实物世界的关系仍然是私有财产关系”。所以说这种共产主义看起来是反对私有财产,实际上是把私有财产的关系普遍化了。如果说它反对私有财产,那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710行“最后,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的这个运动是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公妻制也就是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来反对婚姻(它确实是一种排他性的私有财产的形式)。”解读:看来马克思认为粗陋的共产主义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在人对物的关系上,表现为“对物质财产的直接占有”。第二种形式表现在人对人的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财产是人对物的关系,婚姻是人对人的关系,马克思之所以把这两种关系联系在一起讲,是因为在他那里无论自我异化还是异化的扬弃都是根据人的对象化活动和对象性关系来阐发的,而其中所谓的“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在人对物的关系上人的自我异化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在人对人(男人对女人)的关系上人的自我异化表现为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了人对物(私有财产)的关系:人被当作物(财产)来占有;这样无论是占有者(男人)还是被占有者(女人),都从人降到了物的层次。所以说这是“一种动物的形式”:把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人对物的关系,即财产关系。这样理解基于黑格尔的财产/所有权概念:所有权是主客体关系:所有者是主体,所有物是客体。这种主客关系不能颠倒:主体是人,有人格、尊严,所以不能客体化,不能作为财产被别人占有、拥有、所有。如果人被作为私有财产来占有、所有、拥有,就是把人当作物来看待,人就被物化了。1014行“人们可以说,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仍然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正像妇女从婚姻转向普遍卖淫一样,财富人的对象性的本质的整个世界,也从它同私有者的排他性的婚姻关系转向它同共同体的普遍卖淫关系。”解读马克思不仅想说明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想说明:粗陋的共产主义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同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公妻制”的实质是“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而“婚姻”的实质“是一种排他性的私有财产的形式”。从历史上看,婚姻制度和财产制度确有联系,例如一夫一妻制就对应于私有财产制度。但是马克思显然不是为了揭示婚姻制度与财产制度的联系,而是要说明:用公妻制反对婚姻制并没有改变把妇女(人)当作私有财产(物)来对待的实质,所改变的只是“把妇女变为公有的和共有的财产”。同样,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改变私有财产的关系,只不过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因此两者具有同样的性质:用普遍的私有财产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与用公妻制反对婚姻制具有同样的性质。这样就找到了公妻制与粗陋的共产主义之间的共同点或本质联系。所以马克思说:“公妻制这种思想是这个仍然十分粗陋的和无思想的共产主义的昭然若揭的秘密”。意思是说:粗陋的共产主义的秘密就表现在公妻制之中,或者说公妻制把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本质暴露出来了。在第二句中,马克思进一步公妻制的实质揭露为普遍的卖淫关系,用这种关系来说明粗陋的共产主义具有粗陋不堪的性质。1416行“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否定。”解读从上面两种表现形式人对物的关系和人对人的关系中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即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到处否定人的个性”。既然是共产主义,必定是强调共性的,粗陋的共产主义也是如此。它之所以到处否定人的个性,是因为它把共性和个性对立起来的缘故。所以它除了强调什么东西都要共同所有,势必要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可是否定人的个性恰恰是私有财产的特点,所以马克思说“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否定”。因为私有财产把人抽象化、物品化,所以就否定了人的个性。粗陋的共产主义在否定人的个性方面,比私有财产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它“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换句话说,在承认人的个性,培育人的道德,维护人的尊严这些方面,私有财产比粗陋的共产主义更有利。例如孟德斯鸠曾说:“私人财产是道德之魂”。布坎南在财产是自由的保证中讲:“私有财产是每个人逃避一切对个人自由的威胁的最后堡垒。正是因为有了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私人领域,所以你才能显示出人的尊严。”哈耶克说得更明白:“当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来源被他人控制,他们的精神自由和生命权利就会受到最严重的威胁。”许多人认为中国人的道德特别是公德意识差,这与我们几十年粗陋的共产主义实践不无关系。这种共产主义除了导致普遍贫穷,还摧毁人的道德,让人的道德意识和权利意识沙漠化。1621行“普遍的和作为权力而形成的忌妒心,是贪财欲所采取的并且只是用另一种方式使自己得到满足的隐蔽形式。任何私有财产,就它本身而言,至少对较富裕的私有财产怀有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这种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甚至构成竞争的本质。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中这种忌妒心和这种从想像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解读这是分析粗陋的共产主义把私有财产普遍化、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特殊的私有财产的社会心理基础:对较富有的私有财产的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私有财产的心理基础是“贪财欲”:需要什么都是自己的。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心理基础则是“忌妒心”,由于这种忌妒心往往存在于占人口多数的穷人(较穷的私有财产)之中,所以说它具有普遍性,并且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构成对较富私有财产的平均主义欲望。贪财欲和忌妒心两者看起来是相反的:一个对私有财产持肯定态度,一个对私有财产持否定态度。马克思一针见血,认为忌妒心不过是贪财欲所采取的一种“隐藏形式”,并且这种贪财欲只有用这种忌妒心的方式才能“使自己得到满足”。这就强调了两者的共同性:贪财欲和忌妒心都没有超出私有财产范畴。要说两者有区别也不过是:忌妒心表现为穷人(较穷的私有财产)的心理,贪财欲表现为富人(较富的私有财产)的心理。而较穷私有财产对较富私有财产怀有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构成私有财产的“竞争的本质”。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超出私有财产的关系。2126行“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心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的完成。它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制的尺度。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解读揭示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必然结局、必然的逻辑结论:倒退到普遍贫穷状态。因为它是较穷私有财产对较富私有财产怀有的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所以它“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认为大家都应该穷一点,过简单生活即过,不用追求奢华富有。这样它就“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的尺度”,并用这个尺度去要求所有的私有财产,要求富有的把超过自己最低需求的财产贡献出来。结果就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需求不高的人的简单状态的倒退。”也就是通过较穷私有财产对较富私有财产的平均化,最终让大家都贫穷化,走向普遍的贫穷。这种思想的实质: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是从复杂到简单、从高级到低级的倒退。所以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这是历史退步,不是历史进步。孔子的想法:宁患寡不患不均。马克思坚持反对:说这样“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平均占有)决不是真正的占有。”就是说,这不是扬弃私有财产,而倒退到比私有财产更低的水平。由最后这句话可以判断:(1)扬弃私有财产不是让人失去财产,而是让人真正地占有财产。(2)而真正的占有应该是富有而不是贫穷。(3)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是无产和有产,而是人如何占有财产。第3节课第4段主题对粗陋的共产主义所强调的“共同性”的批判。原文“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所支付的工资的平等的共同性。关系的两个方面被提高到想象的普遍性:劳动是每个人的天职,而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解读凡共产主义必强调“共同性“,粗陋的共产主义也是如此,无论共产还是共妻,都旨在强调共同性。它之所以到处否定人的个性,也是因为强调共同性的缘故。它否认个性比私有财产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它所强调的共同性到底是什么呢?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进行揭露:(1)这种“共同性只是劳动的共同性以及由共同的资本作为普遍的资本家的共同体所支付的工资的平等的共同性。”简言之,就是劳动的共同性和工资的平等化。大家都一样。这样的共同性,等于上段所说的:把工人这个规定推广到一切人身上。换言之,这种共同性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贫穷。(2)在这种共同性的概念中,相关的两个方面,即劳动和资本被提高到想象的普遍性:“劳动是每个人的天职,而资本是共同体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结论很清楚:这种共同性只是提高了资本和劳动的普遍性,而没有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讲劳动和资本的共同性,而是讲通过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实现人的全面性: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第5段主题论证男女关系和妇女地位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这一段似乎是回到前面第3段讲过的主题即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但前面讲的公妻制和普遍卖淫关系主要用来说明普遍的私有财产关系,这里则着重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谈论同一话题。

    注意事项

    本文(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