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金刚经讲录(究竟无我分第十七).doc

    • 资源ID:4191941       资源大小:4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刚经讲录(究竟无我分第十七).doc

    金刚经讲录(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道源法师讲述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实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下面就是讲证果了。今天我们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导不少,他这个金刚经分科是清清楚楚的,我们依著他的分科来讲,就不会那么的含糊,我要强调再说一次,到了这第十七分,就是讲起修了,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后的修行。你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才能把经文的脉络次第弄明白。 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为二科。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问过的,到第十七分又再问,叫重问。再问什么呢?还是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原问就是释迦佛照著他,须菩提原来所问的问题,来发明答覆,这个降心与住心的这个道理。先讲第一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出来仰白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所问的一样,但是深浅不同。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个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心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知正见的愿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这个发心者,虽然理已经悟解了,但是他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要来求证,要求证就得学修行,现在就是发要修行,要证果。的这个心。所以这个发字,也比前者深。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却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实际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可是真心还是会走动的。何以故?因为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来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因为有妄想打闲岔。所以要来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是最细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后,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因为你的真心还有微细动念的执著,这个心很细,一定要把他降伏住。要怎样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浅不同。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把他记清楚。这第十七分,所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样,但是义理却不一样,这里是要去除心内的执著相,因为你生心动念,就会产生有能有所,一个能执著,一个所执著。所执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开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著的,你把前面那个所执著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里面还有个执著,这叫做能执著的内心。这个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经先表明在那里,这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见与我相,这个见与相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执著的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叫见,见是能执著的内心。把前面所执著的相,空掉了,心内还有一个能执著的我见,这个也是妄想心,所以要来降伏这个心内的妄想心。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丁一、降心离相(分二)戊一、略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妄心?先答覆他降伏妄心的问题。要降伏妄心,你就必须要离相。发菩提心的这个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当生如是心就是应当生起这么一个心,这又是什么心呢?就是依著你发菩提心的心愿而生起的心,发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那么你就应当去广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句,这下面就是告诉你要离相。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句在第三分已讲过,这地方就容易了解。灭度就是涅槃,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涅槃上这叫做灭度。灭度一切众生已把一切众生都度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得灭度。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问题与答覆都跟前面一样,范围却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句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一句跟前面翻译不一样,就在这个实字上,前面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是空这个众生相,因为众生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那有一个众生,为你所灭度;前面是注重在空这个所度的众生相。现在这个实字放在下面,实在没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空这个内心之相就是你不要执著这个众生为我所灭度。实实在在没有一众生为我所灭度的,这就把内心的执相,也空掉了。所以下面就解释,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既然是个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到了后半卷,已经是个开过悟的菩萨了,更不是凡夫了。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我等四相呢?你要是执著我是能度者,众生是我所度者,这个能度就变成我相,所度者就是个人相。能所的差别对待,就是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这完全是凡夫境界。假使你还存有这个我等四相在,那你就不配称为菩萨,你还是叫做凡夫。我等四相的执著有三层,一是我执的我等四相;二是法执的我等四相;三是空执的我等四相。你有我等四相在,就比不上二乘人,因为二乘人,第一层,我执的我等四相已经空了。你要当菩萨,不但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这样你才能自利利他,超过凡夫位,超过二乘位,你才是个真实菩萨,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佛是修行过菩萨道的,这个历程,他是过来人,当然他了解菩萨道要怎样的来修才会成佛。下面再加以解释,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若执著我是能发菩提心者,就是我执未空。你执著有一个菩提法为我所发,就是法执未空。我执不空法执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佛是过来人,所以在这里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要我们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因为一切皆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当体即空。所以一切法的当体皆空无自性。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执著。所以实实在在就没有个法,叫你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法叫我们去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有个众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离相,对一切法都不能生起执著,才能舍离我执、法执,这样修才是菩萨修成佛之道。佛为了证明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在下面的一段经文,就引证他在然灯佛前,怎样才能授记的原因。 戊二、详示(分四)己一、得记离相(分四)庚一、问答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燃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这段经文,为什么佛又把前面授记的公案再引出来呢?因为这地方讲到:没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说没有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说这个菩提法也是空的!那么,世尊!您在然灯佛那儿授成佛之记,这不是得了个菩提法吗?您没有得菩提法,那您又怎样授成佛之记呢?假使这个菩提法是空的,世尊!您授记当然也是空的,结果成佛的时候,当然也是空的,那不是落于断灭了吗?佛要解开这个疑结,就引证授记的这个公案说:我得的这个菩提法人,是无法可得才授成佛之记的。为了要给你们明白,所以才问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须菩提深解义趣,懂得了离相的道理,所以回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才是真得。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无法可得,才能舍离法执;有法可得,反而落入虚妄,落入法执。你虽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不能执著这个菩提法,这样才能成就离相降心,以无住来安住真心的般若妙慧。这部金刚经你不去听法师讲经,是永远不会懂的。你听多了,对于经的道理才会越听越熟,才会有所领悟。金刚经前半卷解释,教你发心度一切众生要离众生相。由十七分起,这后半卷说明了连能度的这个心相要离开。就连这个授成佛之记的这个相也要离开。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这个问题在前面第十分就有问答过,但是这个地方有个深浅不同;前面第十分的问答,是针对没有一个所得的菩提法,把能与所分开了。其实所得的菩提法还是心外之相。十七分这里所说的是没有能得的心相,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这就把佛说的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归纳起来,连这个发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菩提法可得呢?连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所得的法呢?为什么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为他内心的能得之相已经空掉了。内心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能得的人呢?心内都空了,那还有个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须菩提深解义趣悟到的甚深义理。这里是说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进一步了。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这里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发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还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实实在在佛在然灯佛面前,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佛就给他印证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语气,是绝对之词,是说你绝对没有错,你说的绝对是对的。 庚二、印证详释(分二)辛一、印证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印证好了,又何必把须菩提这句: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重复的说一句呢?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叫我们听的。这是佛恐怕我们到目前为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观念上会认为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记,确确实实有个记可授,确确实实有个法可得,只是不许著相而已,因为你一著相就不对了。怕我们明白就明白到这里而已,这还是没有彻底的解悟。佛担心我们还在怀疑,我们心里头还存有个菩提法可得的这个心理。须菩提尊者,他听到佛最近讲的,连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还会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实实在在没有能得的人与所得的法,须菩提尊者是彻底开悟了。释迦佛恐怕我们后来的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还没有悟到这一层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须菩提的话,再重新的印证一下,就是要告诉我们,心里绝对不可以还存有这个疑见,认为这个菩提法只是不能执著而已,最后还是有所得的。如果有这种的见解,那不就是说你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相吗?所以佛再印证,再重说一句,就是教我们要彻底把这个有所得的观念,空得干干净净。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菩提法也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的法,当体即空,那有个实实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证,再重复须菩提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我们把心内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干干净净,而不生执著;希望我们当下真正的解悟这个菩提法。 辛二、详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须菩提!假使如来有个法可得,得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么然灯佛就不会与我授记了。换句话就是说,绝对没有个法可得,也没有能得的心,也没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两句是然灯佛给他授记时说的话。假使然灯佛不与我授记,就不会这么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先把释迦牟尼这个名字解释一下。这是我们本师教主的德号,释迦牟尼翻到中国话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释。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众生,这是如来的悲心。寂默是寂静而不著相,这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号,含有悲智双运的意思。合起来说,如来运用悲智双轮,而去普度一切众生。为什么大乘经典难懂呢?因为一时说空,一时说有。说有就是悲心。众生在苦海里受苦,你不去度众生可以吗?你不去度众生出离苦海,你就没有慈悲心,就落个二乘人,何以故?因为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脱生死,出三界,众生怎样受苦,他不要管。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车。那么你要度众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变成凡夫了。何以故?因为凡夫有悲心要去度众生,但是他却处处著相,他没有智慧来远离执著,尽管发悲心要去度众生,但处处著相,这样众生度得了吗?所以度众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启发离相智慧,由这个智慧来观空才能不生执著,所以这叫悲智双运,这样才能推得动大乘车,才能运载一切众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乐处所。如来的德号叫悲智双运就是这样解释。记著这一个名词就好解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这一个德号,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个德号,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众生属于有。但是如来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来的有叫妙有;如来的空不是断灭空而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这么一个德号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这两个名词,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来解释,都能解释得圆融无碍。 这就讲到,我释迦佛要是著了个发菩提心的相,然灯佛在当时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会讲这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汝是指著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善慧菩萨。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遇见然灯佛,善慧菩萨,这时候授了记,然灯佛跟他说:你在九十一劫以后,就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这就是说,那时候我心里要是有个执著,执著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了。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前面说,我在授记的那个时候,要是有个分别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给我说授记的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实的以字,应作因字讲。因为当时,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时候,我不但我执已空,法执也空,没有能所分别,没有能得之心,没有所得之法,这叫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记那时候的境界(功夫),那时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内心是空无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灭的。我内心一空,所以没有一个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灭,我没有所得的法。没有能得,没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才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他授成佛之记,就是他已经是修到了八地菩萨位了。现在先讲八地菩萨位是怎样修来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执的分别心不起就能深解义趣;法执不起,就能证到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大彻大悟的一个菩萨位,跟小乘证初果位的意思一样,但深浅不同。小乘证得初果,他分别我执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圣人。这个大乘行者,是我法二执要一起断除,那个分别所起的我法二执,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证得了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叫做大乘圣人。由初地菩萨以后,就要用功修行断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法二执,断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经到达无功用行的位了,这个时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进,他有这个功夫了,才有资格来授成佛之记。所以他里面没有一个能得的心,外而没有一个所得的法;能所分别,他不起。不但分别的这个法执他没有,连那个俱生的法执他也不起。这样,他才能授成佛之记,然灯佛才会跟他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庚三、征起转显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完全用来解释如来法身的。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无有自体;如来的法身于一切法里面,却如如不动,不随诸法生灭去来;因为如来法身的本身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的真如理体。故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佛称为如来,这个如来者,即是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佛的法身也就是这个真如理体。一切万法,有生、住、异、灭,四相的变迁,但真如理体却如如不动。真如是个理体,真者不虚,如者不变异,这个真如理体,一切法都依他随缘而生起的。真如有二种义理一种是随缘义,一种是不变义;他本体不变,但他却能随缘,现起一切法,随缘生起一切差别法相,但是他能随缘不变;一切法相,千差万别,有生、住、异、灭,但真如本体,却永远不变动,这就是真如的不变义。如来,他所证的法身由真如而得来的,故名如来。拿个比喻来解释,譬如黄金,他本质不动,但能随缘制成庄严器具,你欢喜把他造金项炼,他就变成金项炼,你欢喜把他做成金戒指,他就变成金戒指,形相虽有差别,黄金的本质却如如不动。那个金戒指的差别相,是随缘生出来的,但是黄金的本质(本体)在随缘中,并没有变动,并没有变异。因此我们知道黄金的本体,他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妙用。真如,是一切法的本体,跟黄金本体一样,在一切法中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一比喻,道理就比较容易懂。金刚经这里所指的如来,就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就是这个真如理体。真如理体在那里呢?就在这一切法上,他就是一切法的本体。真如理体虽然随缘,生出一切法,但是他有一个不动的本体,这就是真如。佛的法身,就是这个真如理体。这法身如来怎么解释呢?从真如而来故名如来。我们懂得了黄金,真如本体的道理后,由此我们也知道如来他是来而不来,来无来相,所以如来法身也没有来去。下面经文会说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你证得法身,他没有个来,没有个去,所有的来,他是由真如而来,你成佛,证得了法身,就是证得了:遍在一切法中的真如义理,证得真如法的理体。这就如楞严经上所讲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在那里离?就在一切法上离。如来的法身在那里呢?他法身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就是遍在一切法上,但是你一执著法相,法身就现不出来了。你用般若智慧,把法相观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是即见如来,见到这个法身如来。这么样的征起,再加以解释。释迦佛授了成佛之记,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得之心,没有一个所得之法呢?因为授成佛之记,一定要成佛,一定要证得法身如来。证得的法身如来,就是证得这个真而不妄,如而不变异的真如理体。真如理体上,那里会有这个能,会有这个所呢?那里会有个能得,一个所得呢?下面就是解释这个道理。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这个人,就是权教大乘菩萨。凡夫根本不知道说这个话,二乘人也不知道这个成佛是怎么成的。权教大乘菩萨,他是学大乘法的,他知道,但是他著相,他说如来有所得。若有人言。就是指权教大乘菩萨,他们在说:如来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当时如来没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他又怎么能授成佛之记呢?这个道理也难怪权教菩萨会这么认为。因为佛为了方便接引权教菩萨,应他们的根机,也曾经为他们说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所得。佛说有所得是为了引导他们产生希望心,他们才会去求这个菩提法嘛!可是到了现在,这第十七分是要讲最上乘法了。须菩提!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佛讲了二遍,连须菩提讲,就三遍。须菩提说,依他所解悟佛说的义理,佛在然灯佛所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也给他印证说:如是如是。佛再接著说: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什么说了再说,这是释迦佛悲心过切,要我们学实教大乘。学最上乘法的人,在我们心里头,绝对不可以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分别佛究竟有所得呢?还是无所得?你存有这个怀疑心,这就表示你不了解实教大乘的道理,或者你只了解到有所得,而不可说,这样你还是没有了解透彻。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句话佛说了再说,就是为了让你把那个偷心死尽,死尽偷心。这个偷心就是想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心,做贼的那个心。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钱财,偷人家的东西呢?因为他有个贪心在。你要是贪图有个菩提法可得,这就是你还存有贪心。这个贪心还不是跟那个作贼,偷人家财物的那个偷心一样吗?偷心不死,偷心死不尽,那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你心里就永远不能空无所住,心不能空,一定会被境界所转,所以一定要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可得。这样子你将来才能授成佛之记,这不就是:你也有份,我也有份了吗?要是你心里头有一个偷心,就会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就永远不能授成佛之记。何以故?因为有能有所,就是有个执著的分别心在。一有分别心,又怎么有资格成佛呢?落入分别执著,就是个凡夫。二乘人他空了一半,我空了,法不空还是个分别心。他为什么法不空呢?因为他还是有个法执的分别在。所以说,你学菩萨道,到了这个阶段,你还有个能还有个所,还有这个能所的执著,你就永远不会授成佛之记。佛的慈悲心重,所以才说了再说。这下面佛就再进一步的加以解释。 庚四、结示中道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释迦佛说了二次为须菩提印证。印证以后,他已经深解佛所说的义趣。但是佛又恐怕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明白,所以说了再说,还是担心我们不明白,这就再加以解释,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释迦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了成佛之记,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深奥难懂的义理,佛恐怕众生一时转不过来,恐怕众生起了疑惑,而错认为:无法发心,无法得记,无法成佛,由这一个错认,而陷入在断灭空里面。为了遮断这个疑惑,所以再引入中道实相,故说: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如来所得的这个菩提法,于是中是就是指菩提法,于菩提法中,是无实无虚的。他所得的这个菩提法是个平等真如之理,也叫实相之理。实相也就是真如,名字不一样,义理是一个。真如实相是个平等之理,你不能说他实实在在有,也不能说他实实在在无。你说有就实了,你说无就虚了。这样就不是平等之理了,这就变成不平等了。这个无实无虚,就是心经上的那一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句经文,就是真如平等之理。这个真如平等之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得到了菩提法,那个真如平等之理,是不是增加了?没有增加;不要说证到八地菩萨没有增加,就是成佛了,也是没有增加,永远是不增的。在凡夫份上,是不是减少了一部份?并没有减少,如果减少了,就是个可坏之法,如果是可坏之法,我们永远成不了佛。现在我们虽然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受苦无穷,但是我们的真如理体,从来没有减少过一点点。因为真如理体他不变动,所以才说,他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圣位上他没有增加一部份,在凡位上他也没有减少过一部份。这个不增不减的真如理体,就是无实无虚。为什么说他没有增?因为他是无实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同时他也是无虚的,所以也不会减少一点点。为什么?前面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真如理体,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色相可得。别说凡夫法,就是一切生灭有为法,都是虚妄的,连化身佛的三十二相好,报身佛的无量相好,还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为什么呢?真如理体上,他没有个实实在在的相,因为他虽是无实,同时也是无虚的。虚是没有了叫做虚。真如理体他不落于断灭。什么都没有叫断灭。但是真如理体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下面佛才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地方是要我们澈底开悟,要我们能够悟到一切法,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可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能够了解虚假的假相,你才能悟到真如理体的真相。这样子就能了解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道理了。就如心印疏上所引证的:青青翠竹,即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见青青翠竹的境界,他就是真如理体的映现,你看见了郁郁黄花,他就是实相般若的映现,所以一切法都离不开真如理体的变现。 换句话说,假使你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那么,你所说的佛法,也不是真实的佛法了。这怎么说呢?你好不容易发了菩提心,要修道成佛,这个发心的确是难能可贵。因为那些没有闻到大乘佛法的人,他不知道怎样来发菩提心的;或者虽闻了大乘法多年,有些人还是不发菩提心;或者发了菩提心,他没有真实的发心说要修成佛道。这样一比较,你不是比这三种人幸运、难能可贵多了吗?你发了要成佛的心,虽然是难得可贵,但是你一著相,你发的菩提心也不是真实的菩提心了,你所求的佛道,也不是真实的佛道。这又怎么说呢?因为你一著相,这就成为分别妄想心,有了这样的妄想心,又怎么能成佛,怎么去证菩提呢?所以说,你要是不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你学的佛法,也不是真正的佛法。你要是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道理,又不落入断灭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你成佛快了。因为你见到的如来,是法身如来,法身如来在那里呢?诸法如义就是法身如来。一切法都是真如理体,一切法都是如来的法身,这叫一切法皆是佛法。你看见青青的翠竹与郁郁的黄花也是佛法,佛法遍满整个真如理体。就像苏东坡开了悟所说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净法身。他住在山上,夜里幽静得很,他打坐修行,听到山边小溪的流水,哗啦哗啦的在那里流著,忽然开悟。悟到那就是如来在说法,溪水的声音无非是如来的广长舌相在那里说法。早晨起来,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了这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他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看见溪水,溪水是佛法,看见山水,山水也是佛法,看见山林青翠的景色,就悟到这就是如来的清净法身,这就是悟入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境界。你如果明白一切法无实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虚则一切法皆是佛法。从这个地方你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如来所得的菩提法,他实实在在无所得,因为有所得就有实实在在的菩提法,而如来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他是无实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他没有一个所得,虽无所得,但他不落于虚无,不落于断灭。你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悟到一切法无所得的究竟真相了。这样就能把法执空掉,法执空了,反过来,就可以看见一切法都是佛法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所悟的法空不是断灭空,他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这样子,这一切法都变成妙有了,这个样子的一切法就不是凡夫执著的一切法了,也不是二乘落在法执上的一切法了,这个一切法是透过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转过身来所悟入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里的一切法,就如同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的境界一样。一真法界就是真如实相,真如他遍一切处,遍一切处他都是一真法界。这时一切法与一真法界已完全融为一体,这就是真空妙有的境界。你修行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切处,一切时,都是你的清净法身了。这就是你悟到了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境界。这下面讲的就是再总结归于中道,在科文叫结示中道。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这段经文,在金刚经上来讲,叫三连句。佛说的一切法包括什么法都有,凡夫法也有,圣人法也有。因为他还在凡夫法里面,所以才要去转凡成圣;因为有圣人法,他才去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呢!说到这个地方,一切法都有,是有个菩提法可得,又怎么说无所得呢?又说:即非一切法。呢?因为一切法无实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无虚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无自性则当体即空即有即中道。是故名一切法。是名佛所说一切法真实相。所以佛说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个即空即有的道理,就是中道第一义谛。讲到这里,把得记离相这一科讲完了。我们修行用功,一定要离相才能降伏妄心,所以这一科讲得记也要离相。这下面第二科是讲:感得的果报要离相。 己二、感报离相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人身长大是假藉他来作譬喻而说的。须菩提已深深的悟解了法身无相的义趣,故马上说,如来说人身长大,只是一个假相,即为非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佛只说到这里,须菩提没有等佛说完,就接著说: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讲到这里就是说明:感得的果报也要离相。感得的果报,就是大身相的果报,大身相就是报身佛,佛三祇修因,百劫种相好,有如是因,感得如是的果报,得了一个世间最高的大身的果报。这个报身佛的相好,你不能执著这个相。因为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立场上来看,那里会有个报身佛的相可得呢?下面说明,为什么须菩提没有等佛说完,就接著说明原因。因为在第十分中的经文,世尊也说了这么一段: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所以在这里须菩提一听佛又说这个话,不等世尊说完,他就接著解释了,须菩提言,须菩提说:世尊!你说的那个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你说人身长大,那个相当体就是空的。为什么呢?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里有个大身之相可得呢?既然大身之相不可得,那么又怎么会有个报身佛的相呢?这个报身佛的相,他是为地上菩萨而示现的,但是到了成佛了,就没有二个身相。所以佛与佛,没有彼此身相,来互相见面。因此佛说报身的大身之相,当体也是空的。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个即为非大身就是指著上一句大身之相,他当体即空。下一句的非大身就是法身。法身是没有数目字可以形容的,这样的大身才叫做非大身,这个大身不是对小说大的那个大身。而是指著法身,法身才是名大身,才叫做真大身,须菩提已经悟到这个地方。这就跟前面解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的道理是一样,只是名词不同,义理的解释方法是一样的。佛说一切法与佛说报身佛的大身。以及即非一切法与报身佛的身相当体即空即非大身。还有是名大身与是名一切法,都是一样的道理。按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说,他即空即有。因为你执著报身佛的相,他有个数目字可以形容;可是如果有个大有个小,那就不叫大身,必须要非大身,才是名大身。这叫感果离相,你成了佛,不但化身佛的相不可执著,连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这样你才能证得法身,这叫做感果离相这下面要讲修因离相。 现在讲第三科己三、修因离相再分二科,庚一、承前总以例明,就是承著前面的经文,总加以比喻来说明。庚二、约事别为遣相。 己三、修因离相(分二)庚一、承前总以例明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这一段经文的道理,前面的经文,也已经解释过了。假如你有我等四相,你就不叫做菩萨。这个地方再提出来说,就是承著前文的道理而来的。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你度众生要把他会归中道,那你才叫做菩萨。菩萨亦如是,就是菩萨所行的一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应该怎样呢?要如经上所讲的: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你应说懂得这个三连句的道理,要把他会归中道,这样你才叫做菩萨。从这样的经文上,我们

    注意事项

    本文(金刚经讲录(究竟无我分第十七).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