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Wtc教案:茅盾的文化人格及长篇《子夜》《腐蚀》.doc

    • 资源ID:4191883       资源大小:36.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Wtc教案:茅盾的文化人格及长篇《子夜》《腐蚀》.doc

        长篇小说腐 蚀     1941年出版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是作家圆熟地驾驭社会科学思维的又一部创新之作。小说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下,揭开了国民党黑暗统治内幕。诚如作家所言:“腐蚀是通过了赵惠明这个人物暴露了1941年国民党特务之残酷、卑鄙、无耻,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的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骗、被迫,一旦陷入而无以自拔的。”5茅盾通过对社会政治的透视和分析来捕捉重大的事件以构成小说中心线索。但作家的突破却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结合点上,更多地转向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层面展露,这是艺术上的新探索。    小说以女主人公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体形式写成。她是一个落入国民党罪恶泥沼的女特务。茅盾通过描写她由堕落到悔过、自新的过程,努力挖掘这个已被污染的灵魂未曾泯灭的人性。小说较之茅盾以往作品不同之处,正是对人物内心自省深度的开掘,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赵惠明在出卖了革命者K和萍之后,又在精神痛苦中感到自责,于是再让他们逃避盯梢。已是革命者的昔日情人小昭被捕入狱,她试图以女性的温柔和旧情来使小昭悔过,但小昭最终被秘密杀害,使她灵魂不安,怅然若失又多内疚。作家从人物心灵深处透视社会和其个人的情感、常态的非常态的心理、清醒的和梦境的思绪、过去的和现在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有了心灵的深度。这是其一。其二,小说取材的神秘性和人物刻画的陌生性,及表现手法的创新性,都表现了茅盾创作中艺术的新探索。小说题材写国民党的特务机关,而人物则刻画一个女特务,这在作家之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现代小说史中也不多见。题材本身的恐怖性、神秘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心灵开掘的深刻性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茅盾先前写民族资本家和农民得心应手,换笔写一个堕落的女青年,无论从社会人物注意点的转换看还是就他写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入而言,赵惠明形象的塑造都有极大的开拓性,并且小说的日记形式更给这个人物带来真实感。作家用心于人物的心理剖析,也一改过去偏重于社会分析的写作模式。小说大量的内心独白、梦境描写,语言的含蓄而沉郁,形成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这些都表现了作家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腐蚀更圆满地反映了一个社会科学家气质的文学家的个性,是作家创作的又一高峰。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自1927年以“茅盾”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起,此名则成为其常用的笔名。30年代初,茅盾以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等创作,不仅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他成为第二个十年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而且以其独特的社会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开创了新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式,并在随后的创作中多次有高峰出现,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继鲁迅、郭沫若以后又一文坛巨匠。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第二节子夜、腐蚀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茅盾在其的革命和文学的生涯中,自觉地建构自己独立的现代文化人格,也因此有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新文学创新的内在原动力。他生在古老而丰腴的文化水乡浙江桐乡乌镇。这里是古中国的吴越之地,近依嘉兴平湖,远连杭州湾,距上海仅半日之程。受近代以来沿海经济率先发达的影响,茅盾的祖辈父辈较早地得益于这块丰饶的地域文化之长,思想开明,接纳“新学”。茅盾虽十岁丧父,但并未影响学业。他既懂四书五经又学新书。这多亏其明事理的母亲的悉心教诲培养。17岁茅盾走出故乡,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之旅。    茅盾的文化人格,受惠于其故园的浓浓文化底蕴,得益于其坚毅、刚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同时与20世纪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实践有着密切关联。诸种因素的作用,铸成了茅盾独立的现代社会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1916年因家境日窘,茅盾辍学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真正进入对现代社会人生的探寻和追求。1921年初,茅盾与王统照、郑振铎等人发起新文学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5月参与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五卅”前后,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1长文;1927年初,主编汉口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至1930年4月回国,旋即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抗战爆发后,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随后一直活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一直在文化部,全国“文联”,“作协”等部门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茅盾坚实的生活步履和积极的革命实践活动,充分地展示了他独立人格的成长历程。    茅盾从事的革命文化实践活动,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进程。革命经历形成了他的素养、气质与对生活、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即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全景式地把握时代、历史脉搏,深沉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及在精细观察中自觉进行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分析。茅盾具备革命家的素养,思想家的气质,始终以严肃的理论思辨面对生活现实。因此,他走向文坛伊始,是不同于鲁迅、郭沫若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的实绩,获得了现代小说之父和开一代诗风的声誉,茅盾是活跃在五四文坛上一位积极的社会革命活动家,筹划成立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人物,以及新文学理论建设的开拓者。茅盾对革命与文学二者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从而形成了他现代文化人格的个性;并以双向互补的独特主体意识,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从最初酝酿、建设到发展的全过程。也由此确立了茅盾在新文学阵营里别人无法取代的地位和独特贡献。    茅盾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置身于五四新文化开放的文化语境中,茅盾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一开始就积极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工作,尤其注意外国社会题材和写实文学的介绍。这使他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新文学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外来文化最早最有成绩的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中更多地接纳和吸收了外国文学的精髓和营养。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五四时期,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里,是通过参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开始新文学的建设工作的,并且因此给他带来了在文坛上最初的名声。小说月报几乎每期都有他的评介外国文学和作家的文字,涉及的范围广,数量大,作家,流派多,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各大师,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19世纪的欧洲长篇小说介绍得最多。茅盾以开放的世界性眼光引导了新文学初期的发展路向,也确定了他现代文化人格的基本价值取向。茅盾在外国文学的接受中有两个宗旨:一是在介绍之前,自己先研究外国的思想史、文艺史,研究外国的社会学、人生哲学,更要知道外国大家名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主义;二是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对于旧文学并不歧视;我们相信在创造中国新文学时,西洋文学和中国旧文学都有几分的帮助。我们并不想仅求保守旧的而不求进步,我们是想把旧的做研究材料,提出他的特质,和西洋文学的特质结合,另创一种自有的新文学出来。”2这两点使得茅盾具有了自己现代文化思想建构的目标,并且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探索。茅盾提倡从社会、民族,时代的大文化语境中介绍外国的文学,从中西文学的交汇中创造中国文学的新质,其思想比同时期的现代作家有着更开阔、宏大的现代文化内涵,尤其有着突出的面向社会现实的视野。为此,20年代初,他在小说月报、上海时事新报·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社会背景与创作,文学与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将对“鸳鸯蝴蝶派”公式化、概念化的批评,以及新文学的建设和拓展,一下子提到了较高的水准,显露出许多作家的文学思想中不多有的理论思辨性和历史深度。这就为他随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现代社会科学思想、辩证的文学观提供了思想基础。1922年9月茅盾写的文学与政治社会文章已具有了鲜明的革命意识,次年写的“大转变时期”何时到来呢?一文明确指出:“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1925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告有志研究文学者、文学者的新使命等文,探索革命文学的意向和思考已经十分具体、明了,较后来的太阳社及后期创造社大张旗鼓地倡导革命文学要早了好几年。30年代初,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茅盾更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建立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写了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等文章。他强调作家应该到群众中去,应从血淋淋的斗争中取材,应注意反映伟大时代意义的题材。这些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茅盾以其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可见,茅盾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想型。茅盾社会思想型的文化人格还体现在他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之一,他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茅盾思想家的气质决定了他对文艺理论的特殊兴趣,形成其独立文艺理论家的鲜明个性。首先,茅盾在自身参与革命文学运动的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探索。在与整个新文学同步行进中,他始终作为新文学理论建构的核心人物,尤为重要的是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主流发展线路,是与茅盾的努力和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从新文学运动之初对“鸳鸯蝴蝶派”消闲、娱乐倾向的批评,引进介绍欧洲文学的写实主义,发展到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直至1925年以后革命文学的迅速兴起而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每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的嬗变中,茅盾身临其中并写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最主要的是,在每篇文章中,茅盾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论探索。如写实主义文学在历史进化中必然为新浪漫主义所替代;“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注重冷静的客观描写,强调逼真地再现生活,极力推崇文学的真实性;现实主义要注意反映大时代,要重视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避免文学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要从世界文学中吸收有益的东西充实自己,等等,从而使茅盾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与他在整个革命文艺运动中的领导者、组织者的特殊身分,以及社会科学文化人格精神融合是分不开的。他为引导并确定革命现实主义在我国新文学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茅盾社会科学的文化人格,更多地体现于积极参与文艺批评实践,重视理论批评对创作的指导,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等方面。茅盾文学批评起始于主编小说月报每期的“编者的话”、“文坛消息”、“作家通讯”等栏目的许多作家作品的评点,这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文坛全景观照、社会科学理性思辨的鲜明特点;并与他倡导的现实主义理论相结合,对五四新文学建设期及文学研究会的创作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他写的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直接引导了五四文学创作的正确流向,而且成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经典篇目。30年代,茅盾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涉及的一大批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论,他的冰心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等作家论,充分显示了茅盾文学批评的基本个性:即坚持社会科学的批评观,善于从时代的高度,或宏观俯瞰文坛、作家创作道路,或微观考察具体的作家作品,追求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结合;注重文学批评的辩证性和批评家的文学素养;积极扶植培养文学新人,重视文学队伍的建设。茅盾思想家的气质和文学家的素养、社会科学的理论思维,以及革命文艺实践的丰富经验,形成了他综合地文学批评独特的思想穿透力、艺术的感受力,以及深刻的影响力。他为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正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作家作品评论,以及文学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再次,茅盾作为典型的思想与文学双重交叉的思辨型作家,具有广泛的社会阅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够运用多种文学方式加以传达,不只是在现代小说,而且在现代散文方面也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茅盾从事文学活动、理论建设、小说创作之余,在他编辑各种文学期刊杂志的过程中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感、随笔、记游,以及序跋等,真实地反映了他在各个时期思想的追求及精神状态。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蛰居日本,叩门,雾等散文虽然情调低沉,但是诉述情感细腻,表达方式多有含蓄。30年代,茅盾的故乡杂记,“现代化”的生活,雷雨前等散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尤其注意诗的寓意和生活的记述的有机结合。抗战期间,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等著名的散文问世,标志着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这些作品抒情中不乏“议论”的思想意蕴,更有“意象”的创造和诗的韵味。3040年代,也是茅盾杂文创作的多产时期,他把敏锐的社会观察和思想的穿透力,融于晓畅的说理和泼辣的抨击之中。这种讽刺和幽默的批评,明显是对鲁迅杂文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茅盾散文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叙事为主的,有偏向抒情的,有冷俊说理的,有含蓄讽刺的,有生活速写的,有夹叙夹议的。等等。其艺术风格既明朗、激越,又意境开阔。总之,茅盾的散文创作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思辨型文化人格的丰富情感世界。作家创作的这一成就,是个人的也是文学史的。-1 茅盾.文学周报.1925.510(172、173、175、176). 2 “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1920.1.(1).第二节子夜、腐蚀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他已经形成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从1927年到1949年,茅盾创作了数百万字的短、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他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记录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时势变迁。在中国小说史上,如此高产而又擅长创造弘篇巨制的现代小说家,茅盾应在屈指可数之列。    1927年至1939年前后,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以幻灭(1927年)、动摇(1928年)、追求(1928年)三个连续的中篇小说构成的蚀三部曲,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还有一部未完长篇虹(1929年),中篇小说三人行(1930年)、路(1931年),以及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29年)和历史短篇小说大泽乡等。这些作品以真实凸现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主,表现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初步显示了茅盾独特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左翼文艺运动时期的30年代,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这时除了他小说创作的高峰和左翼文学里程碑的长篇小说子夜外,还有“农村三部曲”的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和赛会、林家铺子等短篇精品之作,以及短篇小说集泡沫(1935年)、烟云集(1937年)等,中篇小说多角关系(1937年)等。茅盾通过这些小说完整地揭示了30年代都市和农村的社会动荡,形成了本时期创作的最显著的特点即其全景式的社会观照、理性思辨的人生与高超艺术表现。抗人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茅盾小说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生活并没有减弱茅盾小说创作的数量,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未完长篇)、走上岗位、锻炼等多部中、长篇小说以及耶酥之死和委屈等短篇小说集相继问世。这标志着茅盾小说又向广度和深度掘进。长篇小说腐蚀是他继子夜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在取材和人物塑造方面均有新的开拓。从对茅盾创作道路粗线条的勾勒,再回到对作家代表作品的细细品位,将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文化人格的小说家的价值和成就。    长篇小说子 夜     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运用社会分析进行创作的典范之作。作家的创作宗旨是要形象地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正值作家酝酿创作小说之时,1930年夏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这对一个敏感于政治,善于透视社会的思辨型作家茅盾来说,就是要用小说的形式参与其中来表明他对时代重大问题思考的态度:“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更加殖民地化了。”1于是,茅盾运用都市文化政治经济的独特视角,自觉地展开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小说选取的宏大的艺术主线,是一个本有坚强实力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挟制下,在工农革命的迅速高涨的形势面前到处碰壁以失败而告终,从而揭示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顽强抗争命运的社会悲剧。这使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第一部正面反映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基本矛盾,并具有现代都市文学风采的史诗性作品。    茅盾在小说中从对现代都市畸形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剖析入手,绘制了一幅30年代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宏大图景。作家给自己列的写作提纲,明确指出小说要表现出三个方面情势:“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此引起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三,当时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2子夜形象地呈现了这一社会分析的意图。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主线,同时展开了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在世界经济大崩溃的影响下,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激烈斗争,农民的破产与动荡,工人萌动的觉醒,市民的困窘和无奈等社会的变动。茅盾准确把握了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在时代动荡面前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和命运,成功地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将现代长篇小说样式推向了成熟。当年,瞿秋白就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者能够“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3。朱自清指出:“这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4。子夜充分表现了作家社会政治思维型的文学家气质。    茅盾在小说中通过现代都市代表人物以及各类形形色色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的沉浮,来传达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同时又在这一复杂的关系网中再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主要人物吴荪甫周围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百位之多,他们在金融市场的交易所里明争暗斗,在吴公馆里出谋划策,在华裕丝厂和轮船公司中上窜下跳,甚至伸展到骚动的农村“双桥王国”、军阀混战的前线吴荪甫这一“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正是在他们的烘托下表现出性格的多面性。他有独立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是有魄力、有胆识的冒险家。他拥有着现代科学管理的才能,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面前拼命地抗争,性格果断、坚毅、顽强。但是他的真正对手是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的强大资本经济,与此抗衡他处处又显得软弱无力,动摇而空虚。当以资本家的身分出现在工人面前时,他几乎是外表的专横、暴虐与内心的虚弱同时共生。小说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包容巨大的社会政治信息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里不只是吴荪甫这一形象在多重矛盾夹击下导致最终精神崩溃的悲剧,而且也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政治和历史的眼光,使得吴荪甫这一形象较之此时现代派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更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这部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和人物心理刻画方面更显示出茅盾的艺术匠心。从人物出场的小的细节,到情节发展的主线和副线关系的矛盾冲突,都表现出宏伟而严密、跌宕起伏又有条不紊、头绪繁多又舒卷自如的小说结构特点。如开篇第二章就借吴老太爷的丧礼,在吴公馆里让上海实业界名流,亲戚、主仆,都自然地亮相,为后面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小说三条矛盾线索安排主次分明,吴、赵之争贯彻全书主要章节,中间穿插其他矛盾线索,彼此互为因果。人物的心理描写负载着文化历史的内容,最典型的是吴荪甫的复杂心理活动与现代都市文化、政治、经济变动相联系。茅盾的人物塑造注重社会人心理由外至内的剖析,进入到了社会历史分析的深层,达到了社会科学思维与艺术形象思维的有机统一。茅盾这些独特的艺术追求,大大提高了我国现代长篇小说的艺术水平。    长篇小说腐 蚀     1941年出版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是作家圆熟地驾驭社会科学思维的又一部创新之作。小说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下,揭开了国民党黑暗统治内幕。诚如作家所言:“腐蚀是通过了赵惠明这个人物暴露了1941年国民党特务之残酷、卑鄙、无耻,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的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骗、被迫,一旦陷入而无以自拔的。”5茅盾通过对社会政治的透视和分析来捕捉重大的事件以构成小说中心线索。但作家的突破却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结合点上,更多地转向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层面展露,这是艺术上的新探索。    小说以女主人公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体形式写成。她是一个落入国民党罪恶泥沼的女特务。茅盾通过描写她由堕落到悔过、自新的过程,努力挖掘这个已被污染的灵魂未曾泯灭的人性。小说较之茅盾以往作品不同之处,正是对人物内心自省深度的开掘,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赵惠明在出卖了革命者K和萍之后,又在精神痛苦中感到自责,于是再让他们逃避盯梢。已是革命者的昔日情人小昭被捕入狱,她试图以女性的温柔和旧情来使小昭悔过,但小昭最终被秘密杀害,使她灵魂不安,怅然若失又多内疚。作家从人物心灵深处透视社会和其个人的情感、常态的非常态的心理、清醒的和梦境的思绪、过去的和现在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有了心灵的深度。这是其一。其二,小说取材的神秘性和人物刻画的陌生性,及表现手法的创新性,都表现了茅盾创作中艺术的新探索。小说题材写国民党的特务机关,而人物则刻画一个女特务,这在作家之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现代小说史中也不多见。题材本身的恐怖性、神秘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心灵开掘的深刻性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茅盾先前写民族资本家和农民得心应手,换笔写一个堕落的女青年,无论从社会人物注意点的转换看还是就他写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入而言,赵惠明形象的塑造都有极大的开拓性,并且小说的日记形式更给这个人物带来真实感。作家用心于人物的心理剖析,也一改过去偏重于社会分析的写作模式。小说大量的内心独白、梦境描写,语言的含蓄而沉郁,形成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这些都表现了作家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腐蚀更圆满地反映了一个社会科学家气质的文学家的个性,是作家创作的又一高峰。    独特的贡献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和自觉营造的艺术精品,已表明了一个独特的作家的价值所在。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和开拓可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茅盾小说注重创作题材和主题的深入挖掘,创造了现代小说与现代社会同步共进的全景化史诗性品格。社会科学家气质的茅盾,由社会活动和文学理论的热情活跃于文坛,这使得他进入创作便达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涵,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代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矛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映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国现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茅盾创造了现代小说大容量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辨析的创作模式。    第二,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点分析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独创价值外,从霜叶红似二月花、走上岗位等作品中,更突现出茅盾资本家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对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会人的心理剖析和社会历史剖析的有机统一,在现代小说史人物刻画方面有所开拓。早期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新人”形象的价值。在20数量30年代短篇小说春蚕里,对老通宝、多多头父子两代农民的刻画,不仅在典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烘托了人物,而且以两代人的心理、性格的历史内涵的巨大差异,创造了思想深刻的农民典型。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第三,茅盾小说以开放的现代意识、丰富的生活积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都市文学。茅盾从踏入社会之初,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就与中国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关联。在上海,他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同乡旧故中有各阶层人物。茅盾小说全面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企业、金融业、商业、公馆、舞厅、大饭店等,并且着重展示了现代都市以政治、经济为轴心的各阶级、阶层的不同人物,如资本家、金融家、买办官僚、公务员、市民等之间的复杂人际关系;同时茅盾更注意描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性,现代都市发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急变和交杂的都市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如进入都市迅速“风化”的遗老遗少、封建性和现代性混杂的地主式资本家、洋房公馆的血脉紧连着宗法社会的农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其小说世界里。茅盾小说创造的都市文学,为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读本。    第四,茅盾小说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是与茅盾的进入小说创作分不开的。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总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师,其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1 茅盾论创作·<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9.2 茅盾论创作·<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9.3 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申报副刊·自由谈.1933.4.2.4 朱自清.子夜.文学季刊.1934.(2).5 茅盾.茅盾论创作·腐蚀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84).

    注意事项

    本文(Wtc教案:茅盾的文化人格及长篇《子夜》《腐蚀》.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