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大专科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综合考试小抄.doc

    • 资源ID:4190456       资源大小:82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大专科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综合考试小抄.doc

    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1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2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接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发生与神交通的幻觉。)(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答题要点:(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4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5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1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2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3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3)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5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4)从天来讲,阴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导学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是云南远程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选修课,属省开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从而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及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周俊玲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要依据,系统表述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字教材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为适应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文字教材在设计上将学习内容以导学和课后练习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以利成人自主学习。 2、网上辅导: 以云南电大校园网、文字资料等形式提供该课程的课程导学、课程实施细则、期末复习指要等各种辅导信息,希望各位学员随时浏览、下载,并积极参加在线讨论。 3、远程答疑:学员可以通过信件、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任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会尽快为大家解答问题。 四、考核: 1、 考试时间:详见云南电大考试文件。 2、 考试形式:开卷 3、 考试时限:90分钟 4、 考试题型、比例、要求: (1)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要求:完整的解释该名词。 (2)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适当展开论述,但答错全部扣分,答漏要点酌情扣分。 (3)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并展开论述,在论述中需要论据的支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要有理有据,文字表达通顺。5、期末考试复习及要求:教学平台我的课程该课程“教学辅导”栏目。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由孕育、形成、发展至转型,其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九个时期 1、 远古至夏朝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2、 夏、商、西周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3、 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 4、 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5、 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期 6、 隋唐五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7、 宋辽夏金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繁荣期 8、 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9、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综合性与包容性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性 5、 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学习要求: 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地形、地势 (二)民族分布 (三)气候特点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连绵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二)多样性文化 中国文化格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主要有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南方楚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秦文化、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巴蜀文化及东南吴越文化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化的发生及发展阶段 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三个起源中心 (二)农耕文化发展重心南移 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三)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共同点 二十四节气文化 (四)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不同时期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二、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两大阶段及其不同形态 四、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的农耕性 农耕性特点在中国文化里的展现 (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1、中国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2、中国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 宗法制度的产生 (二) 宗法制度的确立 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 二、 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发展趋势总的集中表现就是专制主义和君权的日益加强 三、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政治性范式和伦理性范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 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及各派别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及传统思维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哲学 中国哲学的第一次高潮 诸子百家争鸣 (一)五行说 (二)周易 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1、矛盾对立 2、发展变化 3、矛盾转化 (三)老庄的道家思想 1、老子的哲学思想: “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2、庄子的哲学思想: “道生万物”的天道观;“齐是非”、“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无几”、“无为”的人生观 (四)孔孟的儒家思想 1、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天命”与“畏天命”的天命论;“生知”与“学知”的认识论;“克己复礼”的伦理观;“执两用中”的方法论 2、孟子的哲学思想: “以德服人”的仁政学说;“人性善”的伦理观;“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 (五)墨子的哲学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观;“取名予实”与“言必立仪”的认识论;“天治”、“明鬼”的宗教观 二、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1、“天地人主一”的政治观 2、“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 3、“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 4、“以名正实”的认识论 5、“性三品”的人性论 (二)王充的哲学思想 1、“气一元论”的自然观 2、“形神统一”的无神论 3、“注重效验”的认识论 4、“性有善恶”的人性论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 四、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佛教宗派哲学 1、法相宗 2、华严宗 3、中国禅宗 (二)韩愈的哲学思想 (三)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五、宋明时期的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 1、产生背景 2、主要形态 3、主要特点 六、明清以降及清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二)黄宗羲的哲学思想 (三)顾炎武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观及思维方式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追求“天人合一”的统一和谐观念 2、儒家哲学成为主干、正统哲学 3、追求“知行合一”的观点 4、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5、受政治影响极大 6、偏重直觉思维 7、富于辩证思维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1、雅型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2、俗型平民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 2、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 3、人文主义精神 4、华夏民族主义精神 5、重义轻利、顾全大局的行为规范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1、 物质文化层面 2、 制度文化层面 3、 意识形态层面 三、 中国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传统宗教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几种传统宗教的特征、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产生和基本教义 一、中国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信仰 自然崇拜; 1、地神崇拜 2、山神崇拜 3、河神崇拜 4、日月星辰诸神崇拜 二、道教的起源与基本教义 道教是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三、佛教的传入与表现内容 中国佛教表现内容与儒学的比较 1、 五戒与五常 2、 慈悲与仁 3、 中道与中庸 4、 业与命 5、 以人为本 6、 自利利他 第二节 中国传统宗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一、道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道教的本质特征、道教的思想渊源、道教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 二、中国佛教的特征与发展历程 佛教的中国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中国传统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医药学 2、道教与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的中国化、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佛教文化和南传佛教文化的特点 1、汉地佛教文化的特色 2、藏传佛教文化和南传佛教文化的特色 第四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从春秋战国到近代社会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主要内容、规范,思考如何评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一、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及代表思想 二、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 董仲舒 三、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伦理道德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与规范 一、 爱国 二、 孝悌 三、 仁爱 四、 谦虚 五、 信义 六、 勤俭 七、 气节 八、 和平 九、 情操 十、 修养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评判及其现代价值开掘 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对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负面因素 第五章 中国传统法文化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质,思考如何评价我国传统法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奴隶社会的法文化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文化 三、 封建社会的法文化 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文化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 一、 注重法律对社会调控功能的发挥 二、 强调法理并重,主张法律与道德教化相济为用 三、 注重家族伦理,维护家庭的和睦与亲情 四、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息讼与和息事端 第三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反思 传统法文化的观念和模式对现代中国社会法制化和法文化现代化的阻碍作用 第六章 中国传统语言学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认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语言学的萌芽期 零星的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字产生活发展的研究、语言文字训释的萌芽研究 二、 两汉时期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正式建立时期 汉代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标志着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建立 汉代语言文学研究兴盛的原因、汉代传统语言学的主要著作 三、 魏晋至明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相对沉寂时期 传统语言学发展概况、主要著作 四、 清代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全面繁荣时期 乾嘉学派 1、 清代“说文”研究、说文四大家 2、 清代音韵学研究 3、 清代训诂学研究 4、 中国语法学建立 第二节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点 一、 注重实用:研究小学是为了掌握当时其他学科 二、 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结合:在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研究 三、 特别重视对文字的研究;由汉字表意的特点决定 四、 重视对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的研究 五、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佛教的传入对音韵学的影响、近代欧洲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价值 一、 中国传统语言学是沟通古今文化的桥梁 1、 音韵学的作用 2、 文字学的价值 3、 训诂学的作用 二、 中国传统语言学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学科的坚实基础 1、 中国传统语言学记载了大量零星的语言学理论问题 2、 中国传统语言学十分注意有关方言的理论 3、 训诂学也涉及了语法问题 三、 中国传统语言学弘扬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第七章 中国传统教育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认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兴起 1、中国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本质特征 2、学校教育的产生 3、官学与私学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探索与确立 1、独尊儒术与焚书坑儒 2、汉代的教育制度及选拔人才的制度 3、“九品中正”制 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传统教育进入全面制度化建设 科举制度 四、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传统教育的新发展和演变 1、宋代的文教政策 2、辽、金的教育 3、元代的教育 五、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发展到高度完善并趋于僵化 1、明清的文教政策 2、八股取士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一、历代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一)先秦时期 奠定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形成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1、先秦教育思想的特点 2、先秦教育思想的代表: 孔子与儒家思想 墨子与墨家思想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1、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的特色 2、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的代表: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三)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1、宋元时期教育思想的特色 2、宋元时期教育思想的代表: 朱熹 (四)明清时期教育思想及其发展 1、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特色 2、明清时期教育思想的代表: 王夫之 二、历代教育制度 一、官学教育制度 1、奴隶社会官学制度 2、封建社会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二)私学 (三)历代书院 书院制度 书院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启迪 一、传统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萌芽 二、传统教育中的优良教学法 1、启发诱导 2、自主学习 3、躬行实践 三、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学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三时期七阶段及各阶段重要的作家作品、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文化特征、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三时期七阶段 一、先秦及秦汉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上古期 1、先秦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2、秦汉文学:汉赋、汉乐府、史记、古诗十九首 二、魏晋至明中叶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中古期 3、魏晋至唐中叶: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南北朝乐府民歌 初唐、盛唐: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李杜 4、 唐中叶至南宋末: 中唐、晚唐:元白、韩孟、小李杜、古文运动、唐传奇 宋:欧阳修、苏轼、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 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话本 5、元代至明中叶: 元代:元曲四大家、南戏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 三、明中叶至“五四”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近古期 6、明中叶至清中后期;四大长篇小说、短篇白话小说、牡丹亭、儒林外史、南洪北孔、明清诗文词 7、鸦片战争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黄遵宪、梁启超、四大谴责小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 一、强调“文以载道”与文学的教化、实用功能 二、“诗言志”、“诗缘情”与文学的表现特征 三、“形神兼备”与文学形象的创造 四、文学体裁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与中国特色 诗歌(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戏曲 六、 文学风格的丰富性 1、 时代 2、 流派 3、 作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借鉴作用 四、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第九章 中国传统艺术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及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歌舞及陶器青铜:远古及先秦艺术 二、秦砖汉瓦及古拙气势;秦汉艺支 三、人的主题及形神之美:魏晋南北朝艺术 四、唐人气象及青春之美:隋唐艺术 五、襟怀意绪及禅韵之美:宋元艺术 六、世俗人情及性灵之美;明清艺术 第二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与德艺双馨的人格追求 三、 传神写照的表现手法与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 四、 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与融会贯通的艺术精神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人文精神 一、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生的体验 二、 依人游艺:礼乐一体的原则 三、 以兴起象:艺术思维中的心物关系 第十章 中国传统史学 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把握传统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早期的史书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二、 两汉史学 我国史学逐步走上成熟发展道路的时期 史记、汉书、汉纪、吴越春秋 三、 魏晋南北朝史学 我国史学大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 1、 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2、 私人纂史成为一代风气 3、 史书编纂内容丰富 后汉书、三国志、洛阳迦蓝记、高僧传 四、 隋唐五代史学 唐代为我国史学又一次大发展时期 主要表现: 1、 确立史官修史制度 2、 实录发展为史书一个重要部类 3、 产生对前代史学进行系统总结的史评专著史通 4、 新创典志体 史通、通典 五、 宋元明史学 宋代为我国史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 宋元时期的史学成就: 1、 编年体资治通鉴的编纂和编年史的空前发展 2、 新史体的创立 3、 确立了方志体例 4、 正式建立了金石学 5、 典志体和民族史大发展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文献通考 六、 清代史学 三大夫对史学的贡献: 顾炎武开清代考据之风、黄宗羲创立学案体、王夫之发展了史论 七、 史部的确立与发展 经史子集 史部分类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 (一)历代统治者重视 (二)私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 (三)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 1、编年体 2、纪传体 3、纪事本末体 4、典志体 5、杂史、学案体 6、史评和史论 7、地理类 二、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1、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 2、重视通过纂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以史鉴今 3、官、私皆重视收集、保存和整理史料,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4、重视史家的个人修养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中国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主体部分 1、 传统史学 2、 六经皆史 二、 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学习要求:掌握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传统科技的特质 第一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萌芽和奠基 二、 秦汉时期实用科技体系的形成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四、 隋唐时期实用科技体系的完善 五、 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技的高峰 六、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相对衰落 第二节 中国传统科技的特质 一、 重实用、轻学术 二、 重技术、轻科学 三、 重经验、轻理论 第三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 一、 中国传统科技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二、 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革命的原因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原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发展历程、把握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原因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结构特点 二、 西方文化及其特点 三、 中西文化碰撞的原因 (一)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序幕 (二)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发展历程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一、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特点 二、近代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与文化特点 三、新文化体系的创造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填空题1.伦理道德是对 社会生活秩序 和个体生命秩序 的深层规范。2.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大致经历了先秦、汉唐、 宋至清代中叶三大发展阶段。3.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 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4.西周时期,周公对夏商及周初的原始伦理思想加以归纳整理,建立了一个以     为道德榜样,以 礼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惠爱为道德规范的学说“周礼”5.“周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初步形成。6.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因而它逐步兼容各家而最终成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思想。7.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 仁”、“礼”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8.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反省、内求、存心、养气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9.荀子学说的核心是性恶说,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10.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无知、无欲、无为,崇尚自然、柔弱、知足。11.从汉到唐,中国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儒学伦理、魏晋伦理和隋唐佛学伦理三个阶段。12.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提出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论证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合理性。13.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伦理道德思想,其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14. 中国传统道德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始终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这是其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15.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理,道德主题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伦、人道、人性。16.在“致良知”的方法上,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认识对道德实践的重要性。17.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有密切的关系。18.我国原始宗教主要有四方面: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19.道教从古代的鬼魂崇拜发展而来,并融摄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而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0.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和太平道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21.佛教的经典包含三个方面,有由经(修行教义)、律(信徒守则)、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22.目前,保存最全、最权威的佛经版本是中华大藏经。佛教经典中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四谛说、八正道、缘起论、因果报应论、六道轮回论、业力说和三法印说。23.唐代已形成佛教的三派八宗:三派即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又有八宗,即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唯识宗诸家。24.佛教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是诸恶莫作、朱善奉行。25.在立法指导思想上,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德”的观念,提倡以德治国,“明德慎罚”。26.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将法律公布于众,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27.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创立的“五德终始”论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28.汉武帝时期形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而为它奠基的理论就是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29.魏律对汉律作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改革,如改具律为刑名,列于律首;规定五刑,使刑罚进一步规范化;规定“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制度。30.中华传统法文化是一套以“天道”观念和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 儒学为核心、以家庭家族为纽带、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为目的的完整而成熟的传统法文化。31.传统法文化于博大之中还蕴含着一种中庸和平之道,其表现就是法、理、情三者的统一,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过程中,均将这三者综合考量。32.中华民族的气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                 、          、_。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周易建构了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即(1234 )。 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 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2.中国伦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以(2 )的伦理设计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社会传统的特点。老庄为代表的道家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墨家 法家3.孔子以后,孟子从主观能动的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123 )。五伦说 性善论 修养论 义利合一说4.荀子认为,矫正人性的最好手段就是(1 )。“礼”和“乐”兼爱 法治 无为5.董仲舒把人性分(234 )。君子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圣人之性”6.程朱理学建立了以(2 )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人道 “天理”纲常 “心即理”7.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包括(23 )。公忠爱国 三从四德 三纲 仁爱孝悌8.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12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中和宽容 谦虚好礼9.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其中(134 )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内省 自讼 养气 “慎独”10.我国原始宗教有很多分野,总的来讲,主要有(123 )。自然崇拜 动植物崇拜 图腾崇拜 圣贤崇拜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原始道教,使之转变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官方道教。其代表人物为( 234)。 张角 葛洪 寇谦之 陶弘景12.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中,(4 )实行法治最为彻底,国力渐趋强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齐国 楚国 魏国 秦国13.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丞相主持魏国变法期间,“集诸国刑典”,著( 1)。法经秦律 魏律 吕刑1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主要有( 1234)。则天顺时,法自君出 礼律结合,法有差等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据经解律,引经决狱15.中国古代第一部行政法典是( 3)。法经唐律疏议唐六典宋刑统16.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是通过(1234 )等修养方法,把有的人失去的善性再找回来。反省 养气 存心 内求17.道家宣扬“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和悲观厌世的人生观,主张( 123),崇尚自然、柔弱、知足。无知 无欲 无为 尚贤18.先秦诸学派中,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34 )两家。法家 墨家 儒家 道家19.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是( 234)。人情 人伦 人道 人性20.孔子将修身称为(1234 )。“修德” “克己” “正身” “修己”21.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123 )为价值取向的。真 美 “善”仁22.东汉时期,早期道教派别(24 )相继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全真道 五斗米道 正一道 太平道23.佛教于( 2)传入中国。西汉初 西汉末 东汉初 魏晋时期24.鸠莫罗什翻译了( 1234)、中论等经论,首次系统地介绍了般若空宗学说,成为后来佛教各个宗派立宗的经典依据。阿弥陀佛经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25.(1234 )是中国佛教石窟的代表。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大足石窟26.( 23)提出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希望通过重刑,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李悝 韩非 商鞅 李斯27.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二帝,都从总结秦灭亡的教训出发,批判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以道家的“清静”和“无为”为核心的( 4)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德治 法治 黄老之学 德主刑辅28.(123 )属于封建法律“八议”制度内容。议亲 议贤 议功 议尊29.(124 )是开皇律确定的刑名。死刑 流刑 肉刑 徒刑30.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 4)。北齐律开皇律唐律疏议宋刑统31.( )已产生了德、礼、孝等道德观念。原始社会 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32.孔子通过对春秋以前中国文化成果的总结,继承周公的思想,创造了以( )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德 道 “仁”“礼”33.荀子学说的核心是( ),他不像孟子那样通过内省来考察人性,而通过时代所体现的社会情势去外在地把握人性。性善论 仁政 法治 性恶说34.玄

    注意事项

    本文(电大专科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综合考试小抄.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