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 资源ID:4104991       资源大小:70.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2015春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争2、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 A )。 A、朕 B、陛下 C、帝 D、王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 ),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 A、议事堂 B、政事堂 C、内阁 D、军机处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 )名义公布。( A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5、袁世凯于1916年3月23日下了取消帝制令,废止“洪宪”年号,恢复民国年号。袁世凯死后,由( )继任大总统。( C ) A、孙中山 B、冯国璋 C、黎元洪 D、段祺瑞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 )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 )的机构。( B ) A、全国政务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8、( )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 ) A、财产继承 B、皇位继承 C、姓氏继承 D、后宫9、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 )为单位。( C ) A、石 B、斗 C、斛 D、升10、曹魏末年,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中书省则变成了出令机构,( )成了真宰相。( A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中书监 D、侍中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 ),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 A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台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 )的正式启动。( B ) A、新政 B、预备立宪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 ),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 B、自治会 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 )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黄遵宪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 B )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禹对三苗的战争 D、舜对“四凶”的战争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 B、禹对三苗的战争 C、舜对“四凶”的战争 D、尧与三苗的战争17、( )是延续专制皇统“家天下”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B ) A、财产继承 B、皇位继承 C、姓氏继承 D、后宫18、殿试是明朝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因为考场设在奉天殿而得名。凡中式的贡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 C )。 A、乡试 B、会试 C、廷试 D、北闱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 D )。 A、御史中丞 B、尚书令 C、司隶校尉 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 ),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 B ) 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通志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 )负责。( D ) A、大学士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22、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 ),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A ) A、制诰 B、策书 C、制书 D、诏书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 )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 A ) A、司马迁 B、班固 C、杜佑 D、司马光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 )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C、禅让 D、推举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 ),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D、军机处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 )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 B、后宫 C、皇帝 D、宰相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 A )。 A、世袭制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D、推举制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 C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29、九品中正制始于( )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 C )。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D、公卿大夫士31、科举制度在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以后,是在( )年废止的。( C ) A、1904 B、1805 C、1905 D、191132、历史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指的是(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 A、西晋 B、秦汉 C、隋唐D、宋元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 )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4、致仕官员给俸之制,始于西汉末年。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定制:“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根据这一规定,只有( )以上官员退休,才能领取原俸的三分之一以养老,一千石以下各级官员尚无法享受领取退休金的待遇。( C ) A、千石 B、二千石 C、比二千石 D、中二千石35、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 )、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 A、出命 B、执行C、封驳 D、审核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 )时期。(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D、武宗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 )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 D )。A、府兵 B、八旗兵制 C、绿营 D、卫所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 )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C ) A、20 B、18 C、24 D、3040、明朝英宗正统初年,司礼监太监( )利用了英宗的信任,排挤三杨,掌握了军政大权,开启了明代宦官干政的先河。( D ) A、魏忠贤B、刘瑾C、汪直D、王振41、明朝在省级地方负责司法的行政机构是( A )。 A、按察使司 B、承宣布政使司C、都指挥使司 D、三法司42、明朝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设立( )。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刑狱、军事,合称“三司”。 ( D ) A、巡抚 B、都督 C、宣政院 D、承宣布政使司43、明代地方最高监察机构为( ),与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并称地方“三司”。 ( B ) A、御史中丞 B、按察司 C、巡抚 D、总督44、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 )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C ) A、敬事房 B、内务府 C、军机处 D、内书房45、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也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故又称( )。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 D ) A、南闱 B、北闱 C、秋闱 D、春闱4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取中者称“举人”,榜首第一名称“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 D )。 A、状元 B、榜眼 C、探花 D、会元47、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在南北两京及各直省布政司所在地举行的地方性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 C )。 A、南闱 B、北闱 C、秋闱 D、春闱48、明代四大权宦之一的( ),是熹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他大权独揽,将明代宦官干政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D ) A、王振 B、汪直 C、刘瑾 D、魏忠贤49、明太祖时,内阁大学士为正五品,职掌是“侍左右,备顾问而已” ,也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皇帝以后,内阁地位渐重,阁臣可以兼领六部。嘉靖中叶以后,有些大学士被授予保 、傅、太师等三公名号,班次已在六部长官以上。( A ) A、仁宗 B、武宗C、宪宗 D、神宗50、南京临时政府的体制,基本上是按照三权分立原则,仿照( )模式建立。( A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51、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 )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A )A、皇帝 B、国君 C、公 D、主52、秦以后,官员退休制度大致形成于汉代。据班固白虎通义记载,汉代退休制度规定,官吏年( )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必须致仕。( D ) A、50 B、60 C、65 D、7053、秦以后职官选拔和录用分正途和异途两种。正途选任制度以( )为界,前后变化很大。( C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54、清朝入关后,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 ),设总管、副总管等职。( A ) A、敬事房B、内务府C、议政王大臣会议D、军机处55、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 )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B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56、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 )时期。( A )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顺治57、清朝在省级机构的设置上,除了京师所在称顺天府,临近京师的河北地区称直隶,其它地区皆设( D )。 A、路 B、府 C、州 D、省58、清朝致仕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官员退休年龄为( )岁。( B ) A、50 B、60 C、65 D、7059、清朝中央军事机构为军机处和( )。其中军事大权掌握在军机处手中。( A ) A、兵部 B、五军都督府 C、节度使 D、枢密院60、清承明制,亦设内阁。从职掌设定看,清代内阁的职权范围较明代为广,且法定地位也高于其他个部门,明代内阁大学士法定品级仅为五品,中叶以后大学士的品级之所以较高,都是因兼领某部尚书或侍郎而得。但清代内阁大学士皆为( )品,位在六部尚书之上,其班次在百官之首。( D ) A、四 B、三 C、二 D、一61、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包括将总理衙门改为( ),“班列六部之前”,标志着从隋唐时期延续下来的六部体制开始瓦解。( B ) A、外交部 B、外务部 C、礼部 D、通政司62、清末新政期间,1902年,开始改革科举命题,废除八股文,改为策论,以中国政治史事、西方政治及学术等问题命题。1905年9月2日,清上谕宣布:“自丙午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于是,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制度正式被废除。( D ) A、察举 B、赀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63、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成立的“责任内阁”是一个具有( )色彩的内阁。( B ) A、平民B、皇族 C、公民 D、资产阶级64、三省制发展至宋朝,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 ),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B ) A、同三品 B、同平章事 C、参议得失 D、参知政事6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D )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铁器 D、青铜器66、宋朝的致仕制度规定,文武官员年满( )可以致仕,待遇特别优厚,往往加衔晋级。( D ) A、55 B、60 C、65 D、7067、宋初,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协助宰相管理政务。不久,又命与正宰相轮班掌印,并准许押班奏事。从此,参知政事由副宰相升为( B )。 A、正宰相 B、次相 C、第一副相 D、首辅68、宋代,台谏呈现出合一的趋势。每以谏官兼领御史之职,导致( )的产生。( C ) A、御史中丞 B、侍御史 C、言谏御史 D、给事中69、宋代科举的科目有进士、九经、三史、三传、学究、明经、明法、制举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宋太祖时,该科录取名额一次仅十人左右,太宗以后逐渐增加,一次就达三百余人。( A ) A、进士科 B、明经 C、明法 D、制举70、隋唐时期宦官机构称( A )。 A、内侍省 B、内务府 C、宗人府 D、中常侍官71、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以( )时期最为严重。汉高祖死后,吕后称制,大封诸吕,开外戚干政先河。( B ) A、秦 B、两汉 C、隋唐 D、明清72、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 A )。A、血统 B、土地 C、财产 D、宗教73、唐朝,政事堂最初设在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 ),“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并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于政事堂后,分曹以主众务,其五房长官称“堂后官”。 ( A ) A、中书门下B、议政王大臣 C、鸾台 D、凤阁7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但是皇位继承上却非常混乱,大多伴随政变或其他形式的暴力。( )开启了以政变夺取皇位的先例。( A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高祖D、唐文宗75、战国时期,随着官僚制的建立,各国普遍实行( )制度。只是称呼有所不同。( A ) A、宰相 B、执政 C、相 D、三公76、唐代,女官制度更加完备,设有宫官( ),即尚官二人,尚仪二人,尚服二人,尚食二人,尚寝二人,尚功二人。仿照外朝六部二十四司设置。( A ) A、六尚 B、女御长C、宫长 D、宫中学事史77、唐代常科每年举行,科目很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谣,意谓三十岁考中明经者已老不堪言,而五十岁考中进士者则正当少壮。唐代名臣多出身于这两科。一中进士,世人皆以“白衣公卿”看待。说明当时世人看重的科目是( C )。 A、秀才 B、明经 C、进士 D、明法78、唐代宦官地位急剧上升是在( )皇帝时期,宦官高力士等皆宠信一时。( C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唐肃宗79、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制科是根据时势需要,由皇帝颁布命令,临时设立的科目,名目繁多,有一百二十余种。在唐代,制科又被称为“杂色”,意即( ),主要是因为制科所取多是有特殊技艺的人才,特别是农商医土木营造等技术人员,故不为士人所看重。( A ) A、非正途 B、另类 C、非专业 D、手工80、唐代武则天后,偶尔举行殿试。到了( )代殿试已经制度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因落第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太祖下令召集及第与未及第考生若干人重新测试,从此殿试即成定制。( A ) A、宋 B、元 C、明 D、清81、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 )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 A ) A、中书门下之印 B、尚书省之印 C、中书省之印 D、门下省之印82、唐宋科举,唐代进士科首重诗赋,宋代注重( ),与儒学意识形态完全结合起来。( C ) A、诗赋 B、论 C、经书义理 D、策83、唐袭隋制,中枢机构仍为三省。中书省主出命,长官为中书令,正二品。门下省主封驳,长官为侍中,正三品。尚书省主执行,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为避忌讳,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为( ),皆为从二品。( A ) A、左右仆射 B、同三品 C、参知政事 D、同平章事84、为了推动变法,1898年1月29日,( )在上清帝第六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了具体的变法措施。( A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黄遵宪85、武帝时,为了能直接控制和处理国家事务,开始提升内朝官的地位。西汉最重要的内朝官是( A )。 A、尚书 B、太傅 C、侍中 D、大将军86、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 )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 ) A、制度局B、资政局 C、谘议局 D、责任内阁87、西汉( )时期,应对匈奴用兵,财政压力很大,遂打破商人不得做官的惯例,规定无论是商人、地主,只要捐纳一定数量的奴婢,甚至纳羊,都可以为郎,一时之间,赀选大盛。( C ) A、高祖 B、文帝 C、武帝 D、惠帝88、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加强对各郡的控制,始设十三部(州),设刺史负责各部(州)的监察。东汉时,刺史改为州牧。东汉末年,( )开始成为郡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刺史也大多演化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C ) A、路 B、府 C、州 D、道89、西汉御史机构庞大,与丞相府一起,并称两大府。御史府的首脑为( ),其职掌是“典正法度,以职参相,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 A ) A、御史大夫 B、御史中丞 C、侍御史 D、丞相司直90、西汉自武帝起,开始有内外朝之分。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外朝相府转移到了内宫,以( )为首的外朝国家正式机构,逐渐退居到执行内廷决策的地位。( A ) A、宰相B、大司徒 C、大司马 D、大司空91、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 )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A ) A、血亲B、财产C、政治权威D、宗教权力92、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 )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 B ) A、太史寮 B、卿士寮 C、司徒 D、司马93、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前者的首脑称“师”、“保”、或“卿士”。后者的首脑称( A )。 A、太宰B、宰相 C、执政 D、相94、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为基础的。 ( A ) A、嫡庶之分 B、财富多寡 C、人数多少 D、远近95、湘军的创始人是( C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曾国藩 D、左宗棠96、新军中的“自强军”是由( )创办的。( B ) A、李鸿章B、张之洞C、袁世凯D、曾国藩97、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为此,清政府设置了( ),具体办理与西方各国的通商及外交事务。( A ) A、五口通商大臣 B、南洋大臣 C、北洋大臣 D、办理通商事务大臣98、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 ),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C ) A、任子B、举孝廉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99、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 )“民意”机构。( C ) A、中央 B、直隶 C、地方 D、南方100、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上设立十一个(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A ) A、行省 B、道 C、郡 D、军101、战国时期,主要采用( )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B ) A、采邑 B、粮食 C、货币 D、爵位102、夏以后,()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 A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长子继承制 D、选举制二、多项选择题1、自秦开始,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业已建立。作为一种稳定的体制模式,其基本形态和政治文化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中央集权是通过下列方法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 A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权,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 B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 D以及种种任官制度的设置(来回避、轮换等)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2、中央集权的体制形式存在和正常运转的基础主要包括(ABCD)。 A中央对地方的压倒性优势 B需要将各种权力集中于中央 C需要各种相关制度的配套使用 D需要在压缩地方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尽量分散其事权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里程碑著作“三通”,指的是(BCD)。 A史记 B通典C通志 D文献通考4、北宋立国之初,确立了文人治国的方针,因而,科举制在( )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AB) 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明清5、除了察举以外,汉朝还实行征辟制度,分为( )两种。征召是指皇帝采取特征和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社会上有名望或品学兼优的人士以备顾问,或委以政事。辟除,是一种官府任用属员的制度。(AB) A征召 B辟除 C选用 D推荐6、春秋时期,文官系统仍以史官为主,史官的首脑一般称“太史”,惟楚国称“左史”。史官的职责大体包括天文历法以及(ABCD)。 A策命及聘 B记大事 C书盟首 D祭祀占卜,测世变,观兴亡7、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面。在政治层面的主要表现有(ABCD)。A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B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 C世卿世禄制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D以及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的相应调整与变化8、从1905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起,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一时期民间的立宪机构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在国外的“国民宪政会”、“政闻社”,以及国内的( )等组织。(ABCD) A浙江预备立宪公会 B湖北宪政筹备会 C湖南宪政公会 D广东自治会9、从1905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起,到1908年9月止,三年期间清政府在官制的改革,大致分为( )等情况。(ABCD) A不变 B改变 C合并 D新设10、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其中,在上海的著名报刊包括(CD)。 A中外纪闻 B国闻报 C强学报 D时务报11、中国古代文献有许多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记录,从各种文献来看,周礼的主要内容有(ABCD)。A有关国家的基本典章制度 B官制、行政、司法、军事、税收、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定 C有关贵族社会生活的制度规范 D有关贵族政治生活的制度规范12、从形式上看,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是为皇帝及嫔妃的生活服务的,但实际上宦官已成为明朝极其重要的势力集团。其中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衙门,其中( )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BC)A提督太监 B掌印太监 C秉笔太监 D镇守太监13、从战国开始,列国由贵族垄断国家官职的制度逐渐被打破。职官的选任开始趋于多元化。主要有(ABCD)。 A臣下推荐 B本人游说 C军功提拔 D一定范围内的任用等。1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唐为甚。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表现为(ABC)。 A宦官地位大为提高,渐渐地与外朝官相抗衡 B宦官掌握禁军军权 C宦官担任机要职务,直接发号施令 D宦官人数众多15、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最为严重的是以下朝代( ),其中又以唐为甚。(BCD) A秦 B东汉 C唐 D明16、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为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清政府于1860年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等四省巡抚皆归其节制。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军权的下移,还开创了地方军政合一、统归地方总督节制的先例。(ABCD) A苏 B浙 C皖 D赣17、关于五帝的说法,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指黄帝以及(ABCD )。 A颛顼 B帝喾 C尧 D舜18、官吏俸禄与品级有密切关系,( )都是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ABCD) A品 B阶 C勋 D爵19、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原则是(ABC)。 A以党领政 B以党建国 C以党治国 D党国并重20、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下诏命丞相、( )、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没有官职的平民也在举荐之列。标志着汉朝察举制度正式确立。(ABC) A御史B列侯 C中二千石 D太傅21、汉武帝时期中央层面监察机构的设置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BCD)。 A取消御史机构B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C设置丞相司直 D设置司隶校尉22、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察举规定有六项范围,主要针对(BCD)。 A中央官 B地方豪强 C郡守 D及其地方豪强、郡守的子弟23、后宫制度是皇帝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后宫通常指(ABC)。 A皇太后宫 B皇后宫 C妃嫔宫 D皇族24、皇帝制度下,皇权具有至高无上及专制的性质。它是典型的全能型的权力。具体表现为(ABCD)。A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B皇帝是意识形态的领袖 C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D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25、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为(ABC )。 A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 C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D凭借个人能力26、九品中正制设置的初衷是“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但这一制度有着严重的缺陷,包括(ABC)。 A品评人才的标准,只有家世这一条可以操作 B德、才两个标准难以量化 C这一选官制度最终必然为豪族所控制,变成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D人才被一网揽进27、历史上皇后、嫔妃争宠,经常相互倾轧,通过种种阴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打击政敌,从而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外戚是指( ABC )。 A太后娘家亲戚 B皇后娘家亲戚 C嫔妃娘家亲戚 D外来的亲戚28、两汉察举、征辟制度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ABC)。 A将国家职官的推荐权及部分录用权交给各部门主官 B两者的考察标准都是面察和行为道德的考察 C文字考试居于次要的位置 D世袭的特点29、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是专职的谏议机关。省内官员包括侍中、给事中等都有进谏的责任。尤其以( )为专职。(ABCD) A谏议大夫 B左散骑常侍 C左补阙 D左拾遗30、明朝官员俸禄主要有( )等。(ABCD) A米 B钞 C布 D盐31、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始设六科给事中。六科官员品秩虽低,权力却大,权限主要包括封驳权、(BCD)。 A出令权 B劾奏权 C司法权 D言谏权32、明朝宦官除了二十四衙门外,在各地方还设有( ),还有监视和参与“听讼”、“会审”的各种太监。万历年间,还设有派驻各地的矿监、税监。(ABC) A镇守太监 B守备太监 C监军太监 D提督太监33、明朝靖难之役之后,皇位继承趋于稳定,基本都是父子相传,但嫡长子即位并不多。在明代的十七个皇帝中,只有( )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的。(ABC) A仁宗 B宣宗 C武宗 D明成祖34、明朝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形成了明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主要有(ABCD)。 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 B皇权与相权合二为一 C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D皇权被强化到登峰造极的程度35、明朝中央军事机构有( )。省一级设都指挥使司同掌军政。(AB) A五军都督府 B兵部C枢密院 D三衙36、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称三法司。明朝的司法权,虽然由上述三个专门机构执掌,其他部门也可参与司法活动,所以,明朝的审判有( )等多种形式。(ABCD) A“会审” B“圆审” C“热审” D“大审”37、明朝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完全遵循( )的原则。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太子死后,又立长孙为皇太孙。(ABC) A长子继承制 B立嫡以长不以贤 C父子相传 D实力38、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关的职掌,主要包括(ABCD)。 A掌管律令,参与制定国家主要法律,并主持草拟有关法令 B纠弹违失,察举非法 C考课百官,荐举人才 D审理大案、疑案以及以监军身份督军作战39、清朝鉴于明朝宦官乱政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主要有(ABC)。 A严禁宦官干政B压低宦官的品级 C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D严厉惩处宦官40、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立了特殊的地方机构。其中,在东北地区设有(ABC)。 A盛京将军 B吉林将军 C黑龙江将军 D辽东将军41、清朝中央军事机构为( )。前者负责稽查军队员额,考核将官任职情况并作一些不重要的人事任命,军事大权掌握在后者手中。(CD) A五军都督府 B枢密院 C兵部 D军机处42、清政府于1905年10月成立巡警部,作为管理京师、地方警察和全国警政的最高公安机构。该部由尚书以及( )等官员组成,其后又编练了新式警察,以代替旧时的巡捕、差役。该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警察制度的产生。(BCD) A御史大夫 B左右侍郎 C左右丞 D左右参议43、商代的内服与外服,是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对外服的控制,商王室是通过分封来实现的。商代的分封主要有(ABCD )。 A诸妇之封 B诸子之封 C功臣之封 D方国之封44、宋朝的宰相和参知政事,在编制上都不固定,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