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反思及策略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58804       资源大小:6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反思及策略毕业论文.doc

    【标题】关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反思及策略 【作者】张洪 【关键词】中学诗歌  教学现状  审美素质  文学素质  人文素质 【指导老师】张江元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21世纪的到来,预示着社会、经济、政治等飞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在这期间,国家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不遗余力的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教育法开宗明义在“总则”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就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人各方面素质形成的黄金时期,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在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上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才是抓住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民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成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重在阅读文学作品,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文学素质的积累,重在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的浑朴自然、离骚的雄气绚丽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辉煌的起点。唐诗宋词元曲更是这灿烂星空中最耀眼的几颗,它们都是我们祖先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歌,是上古先民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诗歌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文体特点,蕴涵了丰富的美育资源、文学资源、人文资源。这就决定了中学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1年开始课程改革实验以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目明显增多,表明了诗歌阅读的春天已经来临。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情况而言,绝大多数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保守与陈旧,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这一切表明,对中学诗歌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有利于改善其现状的方法,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诗歌的教学现状,着重关注诗歌教学中美育资源、文学资源、人文资源的缺失,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诗歌教学现状的策略,以期达到促进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一、中学诗歌教学现状笔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就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而言,虽然有个别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诗歌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他们没有提出系统的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将这种思想较好的付诸于教学实践。而绝大多数老师甚至还没有意识到通过诗歌教学能培养中学生许多方面的素质,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是保守与陈旧的。首先,教学观念上的保守体现在: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只需“扫清文字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而对于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则由于它们在语文课本中篇目少、分量轻,人们对其缺少研究;都认为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以及外国诗歌,总的数量不多,考试比重不大,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为一个盲点。其次,教学方法上的陈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一方面,就过程的程式化而言,主要是采用了已被公式化、固定化了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那就是“作者作品介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理清结构讲解归纳中心及写作特色”,简而言之就是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搭拼组装。另一方面,与这种程式相对应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是教学满足于一张嘴一只笔的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因为据此实现上述“一二三四”的程式已是绰绰有余了。即使有条件用上多媒体的,有些也是出于懒于板书等原因机械的运用,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二、关于现状的反思中学诗歌教学的这种现状,不利于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个别老师已经意识到,诗歌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这些老师没有将这种思想真正系统的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认真反思中学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具体的、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诗歌教学策略,而这正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这种意识的觉醒毕竟只体现在个别老师身上,不能代表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当我们在反思诗歌教学时,更主要的是对普遍存在的中学诗歌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因为它们才是使中学诗歌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认真分析中学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学诗歌教学中美育资源的缺失普遍存在的中学诗歌教学观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只需“扫清文字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这种看法,实际上表明多数老师的诗歌教学只是着眼于某种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忽视了文字本身的美感,也就是忽视了诗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美育资源。因为,就诗歌的文体特点来看,诗歌是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在形式上严格要求声韵、节奏、格律,而其创造性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也留给读者再创诗境的美的享受,这一切都使得诗歌成为了文学艺术的骄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别的文体所不具备的美育资源,体现为语言美、意境美、构思美等。这就决定了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解释字词的含义,就会导致诗歌教学中美育资源的缺失,我们应该回归到文字本身的美感上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篇目,出现的诗词上百余首。这些作品,从时代论,起自诗经,下迄当代,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地域范围论,从北国到南海,从东海到新藏内蒙的沙漠和草原,从国内到国外,均有作品入选。从内容上看,属于自然美的,即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秀美景物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属于社会美丽的,有陶渊明描写生活情趣美的归园田居,杜甫表达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有徐志摩表达眷恋惜别之情的再别康桥,有穆旦表达对民生疾苦关怀和对祖国充满信心的赞美,有闻一多对祖国爱恨交织的拳拳赤子之心的死水、发现,有舒婷表达追求独立人格的新型爱情观的致橡树,有普希金抒发自己志向抱负的没致大海,有狄金森表现人生哲理的篱笆那边等。面对如此丰富的美育资源,如果讲解这些作品只是解释字词意思,就会导致大量的美育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另外,中学诗歌教学中对于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由于它们在语文课本中篇目少、分量轻,就对其缺少研究。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能因为某篇诗歌是国外的,或者所占的考试比重不大,就对其忽视讲解。因为教材中选用的诗歌,不论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众多诗歌中选出的精品,它们在语言、意境、构思上都十分优美,都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果对其忽视讲解,也必然导致美育资源的缺失。何况,自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实验后,新教材中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篇目明显增多,表明了诗歌阅读的春天已经来临。这也说明我们应该对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教学引起重视,避免诗歌美育资源的遗漏。既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蕴涵着如此多的美育资源,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不仅可能而且是可行的。而普遍存在的诗歌教学中却明显地体现出对美育资源的忽视,造成了美育资源的缺失。(二)中学诗歌教学中文学资源的缺失文学作品是作者运用想像和联想的结果,所以,文学资源不仅仅是指该文体的相关知识,也不仅仅是指文学作品当中的个别字词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的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其学习能力并找到学习这门功课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方式。文学资源得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也就是说教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根据作者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超越时空的想象和联想这一特点,充分挖掘其中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资源。而教材中的诗歌因其整体性、跳跃性、语言凝练、富于想象、情感强烈等特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优势更为突出,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可普遍存在的中学诗歌教学观认为,古典诗词的教学只需“扫清文字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充其量带点表层理解)的能级上。教学过程是程式化的,主要是采用了已被公式化、固定化了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一概实施“一解题、二释词、三译句、四总结”(往往是一些术语套语的复述)之类的“工艺化”的切割肢解的搭拼组装。老师对此可谓轻车熟路,可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学习的能力,希望老师给他们带去的是新的东西,于是对此程式化的教法深感头痛厌倦。无疑,这主要是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那种文意贯通、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所致。与这种机械的程式相对应的也必然是单调的教学手段,只满足于一张嘴一只笔的单调乏味的讲述与板书,即使有条件用上多媒体的,有些也是出于懒于板书等原因机械的运用,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这就只注意到了诗歌当中的字词的具体意思,而没有充分利用到诗歌当中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资源,降低了诗歌教学的趣味性,造成了诗歌教学中文学资源的缺失。(三)中学诗歌教学中人文资源的缺失古典诗歌,是上古先民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礼记中也曾说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说明诗歌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对其充分挖掘和利用。而现代诗歌是诗人心灵与自然界、社会碰撞而产生的火花、顿悟、幻想而创作成功的,它也是特定的时空、经历、遭遇或者场景氛围的产物,也需要让学生合上作者心灵节拍去品味他们的社会人生。就诗人论,这些作者都曾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期做出过重大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德素养、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诗词内容上看,有许多抒发感情、关心民众、探寻哲理、怀乡思亲、爱国言志、咏史怀古的诗作。而这些对于各方面的素质都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的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决心将其继承且发扬光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都表明诗歌当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运用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是从目前的诗歌教学状况看,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只是一味运用机械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字词的理解,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么是根本没有重视,要么也只在最后一步,即概括中心思想时,总结性提出一点政治口号。这就没有真正发挥诗歌当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思想上的感化和教育作用,造成了诗歌教学中人文资源的缺失。   总结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现在诗歌教学中普通存在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是保守而陈旧的,这种观念和方法,造成了诗歌当中原本存在着的大量美育资源、文学资源、人文资源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阻碍了中学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较为全面的诗歌教学观,即树立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文学素质、人文素质的教学观,并采取一系列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诗歌的教学,才能保证中学诗歌教学中的这些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利用。三、改善诗歌教学现状的策略(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素质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创美能力等。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强健康,从而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善人格的必要条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所以,在各科教学中,只要是有美育因素的课程都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对其进行挖掘利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以陶冶学生的心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诗歌当中蕴涵了大量丰富的美育资源,那么,也可以根据诗歌中美的规律采取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第一,导之以读,感受美。众所周知,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点之一就是,诗必须有韵律,这种韵律在“自由诗”里,偏重于整首诗内在的旋律和节奏,而在“格律诗”里,则偏重于音节和韵脚。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些说明,诗歌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具有韵律,不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都有着自身的音乐美。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应该紧紧围绕诗歌的这一特点反复吟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并有感情的吟诵就能使得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艺术氛围中,加强对诗歌这一形式美的感受。同时,在朗诵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声韵和形式上的第一印象的把握和理解,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从而让学生更快更深入品味出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人格美,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首先应是范读。范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的先导。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当老师用一种平淡无味的语调或者不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时,学生会因为感觉不到诗歌的音韵美,而感到无比厌倦。相反,老师富有魅力的有感情的范读,会更好地直观地再现诗歌的声感美。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范读时语气应是舒缓并夹杂些许忧伤的,以此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挚爱、依依不舍之情,使学生受到节奏美的感染,便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另外,也可以播放范读声像带,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播音艺术家的朗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具体的、自然流畅、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使学生借助声觉形象进入了诗歌意境当中,为诗歌的音乐美所陶醉。如在学习穆旦的赞美,我在课堂上播放了从网上下载来的著名播音员的录音磁带,朗诵者标准的普通话,浑厚深沉、极富感染力的朗诵,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一方面,磁带里朗诵者深情地范读着整齐的诗句,尤其是读到反复作结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句话时,气势是那样的雄浑有力,让同学们充分体味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诵声,那一个个荒凉的意象逐渐在头脑中衔接起来,最终构成的一副满目创痍的、贫瘠的、荒凉的祖国的画卷,又让同学们品味出了诗歌的意境美;同时,每一节最后的“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又昭示着希望,给予了巨大的安慰与信心,通过这些,还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穆旦的拳拳赤子之心,感悟出诗人的人格美。通过这样的范读,有的同学听得流出了热泪,整个课堂呈现着有种悲壮肃穆的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美学价值,使他们在这种陶醉中净化了情操,美化了人格。实践证明,反复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比单纯的分析题目做开头,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范读只有一种先导,只有学生自己有感情的反复吟诵,才能体味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甚至人格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课堂的需要和学生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诵读训练方式,如除了范读和放录音以外,还有齐读、领读、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双人读、单人读等。同时,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诵会和朗诵竞赛,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自己的风格,以激发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在朗诵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说话能力、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等,一举多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要具备很好的理解能力和朗诵水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得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的要领;掌握有关诗词音乐美的一般知识,了解用韵、节奏等常识,并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这些活动所带来的益处,都被笔者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到过。第二,引之以析,欣赏美。朗读,是从诗歌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美。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根据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但这里的“分析”与传统诗歌教学中的“释词、译句”不同,后者是呆板的解释词句的字面意思,而前者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联想与想像,也就是进入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 从美学角度上看,“意”是诗人的“情”和“理”,“境”是事物的“形”和“神”。情理神形和谐统一出诗人的感情与形象,情调与气氛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诗人艾青说:“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8诗有着优美深远的已经,是想象与联想开拓的疆域,情感流动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它潜藏着诗人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溶入了诗人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分析诗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诗歌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去体味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耐人寻味的哲理,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只有完成这个关键环节,才能使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欣赏到诗的内在美。怎样才能较为全面的分析诗歌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索。所谓“诗言志”,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诚表露,而诗人的思想情感无不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分析诗歌时,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地点,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环境。其次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知道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再就是要了解他的创作原因。了解这些后,就可以对诗的基调有个基本的把握,否则就可能造成审美的失误。如陆游的书愤。在教学中就可以先介绍诗人所处的山河破碎的南宋时代,以及诗人一贯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一生在收复失地、以身许国,却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挤,壮志难绸,多年闲居在家的境遇。本诗就是诗人内心雄心和忧愤心情的真实流露。这样就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创作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流程,从而把握了诗歌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诗句就会比较准确了。否则,就可能理解不到位。又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该诗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了沙皇的惊恐,因此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逐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如不先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就可能将本诗仅仅理解为一首写景诗,而不会意识到本诗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体味到诗歌真正的写作意图,即表达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所以,分析诗歌,首先不得不提到的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诗歌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去体味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时代风貌,为欣赏美提供导向。进一步思考,诗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形象是诗的本质。但“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联想与想象应该是从感觉到形象的必经过程。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形象的。”2因此,通过形象理解其蕴涵的优美意境更为重要。但诗歌形象不能直接让欣赏者凭借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感受和再现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在分析诗歌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的形象,让诗中的此情此景,化作学生的我情我景,直接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这是欣赏诗歌意境美的关键。如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该词开头三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开始就用雄浑的笔触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接着再由空间的广阔转入时间的久远,引出了在那久远的年代里,在大江南北活动过的风流人物,给我们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学们有的亲眼见过长江,有的在电视上看见过长江,有的甚至就住在长江边上,都能想象滚滚东流的浩瀚江水。读着这些诗句,仿佛看见了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虽然也像这滚滚的波涛一样流逝了,但他们建树的功业却存在后人的怀念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进一步体会到了诗句的意境美。这样就拓展、美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感知、再现诗歌意境美的能力。所以,分析诗歌的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语言是精练的。“简约的语言,以最省略的文字而能唤起一个具体的事象、或者是丰富的感情与思想的,是诗的语言。”3诗人们都十分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4,“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5,正是有了这种“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6,的精神,才使得其写出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7,到达“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效果。在一句乃至一首诗中,往往因为一字着色而满篇声辉,人们称这些妙字妙词为“诗眼”。在分析诗时,就要懂得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进一步深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杜甫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到哭”一句,用牵、顿、拦、哭四个动作,绘形、绘声地勾勒出了一副撕裂人心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之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击”、“翔”写得很妙,都以一词传递出了多重信息:“击”是奋力搏击,在此是形容鹰飞得迅猛、矫健;“翔”本是指鸟儿飞翔,在此是形容鱼儿游得轻捷活跃。词中的“击”、“翔”二字还折射出诗人的胸襟以及为革命奋斗的风采。郑愁予的错误,这首诗可理解为是一首短小的凄婉优美的抒情叙事诗。全诗写了一个闺中女子痴痴的等待她的心上人回来,错把过客当归人,从而引起了女子从期盼到惊喜再到失落这样一个心理变化过程的故事。在分析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中的“等”字,仔细体会其蕴含的深厚意义。一个“等”字,描写了整首诗歌的全部内容,其他的一切皆由于“等”所造成的,莲花开落,表达等待时间之长;而经历错误,造成莲花,也就是容颜的衰退,也是因为“等”字所引起的。一个“等”字书写了女子生活的全部内容,表现了女子对丈夫忠贞不渝的感情。所以,分析诗歌的第三步是,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挖掘其深厚的内涵,巩固全诗内容,深入领会诗的意蕴。(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文学素质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积淀,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具备文学的必要的知识结构;二是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积极创新精神。前者可以理解为“文化素质”,常常侧重于指某个人知识水平高、考试分数高、学历高、职称高;后者可以理解为“文学能力”,它是一个人四种能力的总和,即感性认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着重体现为一种创新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只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文学教育。而教材中的诗歌因其整体性、跳跃性、语言凝练、富于想象、情感强烈等特点,和别的文学体裁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学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开拓思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资源。因此,中学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优势更为突出,可以根据采取以下一些策略,对学生文学素质中尤为重要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第一,奠定其创造基础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量与他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创造力。由于诗歌体裁所具备的特有的文体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所以联系诗歌教学,可以开展一些与之有关的认知活动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构建学生的创造基础。首先,可以开展观察活动。因为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增长知识和培养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独特之处,这样在理解作品和创作时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这位日本女郎的温柔缱绻。我们从这朵水莲花出发,可以想象得到女郎的美丽多情,温情似水,风情万种,又充满了离别的忧愁。如果作者没有对女郎进行仔细的观察,又怎么能比喻得如此贴切到位?又如一个学生在观察完一只猫以后,写了一首短诗猫与月亮:我知道/拒绝阳光的抚慰/一团胡噜和一线眼珠/就是例证/我知道/你向往月亮的温柔/悄然无声的猫步,踩进/如水的月光/即使今夜一片漆黑/你依然会鼓圆眼珠/瞪着天空/我知道/那月亮流进了你的眼眶/看,她正在你的眼帘下/阴晴圆缺。如果这个学生没有经过仔细的观察,就不可能写出阳光下的猫的眼珠是“一线”,而月光下是“鼓圆”的,更不会创造性地由猫的眼睛的变化联想到月亮的变化。其次,可以开展集体兴趣小组。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群体环境中,解决问题以及思维判断等所取得的成绩都要比单独一个人时候好。结合诗歌教学,我们可以进行以下一些活动:一是多办有关诗歌的板报或墙报。可让学生在各自负责的版块中,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篇或者是诗句摘抄下来并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既可以是课堂上学习的,也可以是自己课外阅读了解到的),最好再运用已掌握的诗歌文体知识,将自己对该诗篇或者诗句的见解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定期的在上面张贴、交流,以此加大同学们对诗歌这种文体的关注,激发其了解诗歌、理解诗歌甚至创作诗歌的兴趣。二是集体组织办诗歌小报,如班报、小组报等。组织学生不定期自办诗歌小报,诗歌的形式、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在各自负责的版块里,自行设计,尽情展示自我诗歌的风采。在此过程中,同学之间既有竞争又相互帮助合作,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促进彼此创造力以及在诗歌的学习中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组织文学社团,主要是讨论有关诗歌的学习和创作等问题。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社团里开设“诗歌赏析课”及近似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介绍一些有关书籍供学生阅读借鉴;教给学生一些赏析诗歌的技巧等。该活动可以增加群体的感染力和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量,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座谈会、笔会、讲座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诱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些活动都是我曾经实际参与过或者组织过的,其带来的益处我都曾直接和间接的感受到过,因此,这些方法都是有效且可行的。再次,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是忽视阅读教学,尤其忽视课外阅读,甚至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因为不在考试范围之类,而根本不去看、不去读。其实,学好课内的东西只是学好语文的一半,另一半要靠课外去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一般都比阅读面狭窄的学生要优秀。所以,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进行以诗歌作品为中心的课外阅读活动,多看多记,并运用老师上课交给的学习诗歌的方法,独立自主的对其进行学习和鉴赏,主要可以借鉴作品的结构、技法,理解知识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尽可能写读后感,把自己与作品及作者的创造性的结合起来。第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富于想象和联想,是诗歌的显著特点。因此,读诗也要靠想象和联想才能深刻理解诗歌内涵,这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我们要以再造想象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原本面容娇好的女子却因为漫长无期的等待而憔悴不堪的样子,想象江南所特有的青石板,小桥,流水等在黄昏中的景象,想象哒哒的马蹄声学生的再造想象已被跳动,只要适时引导,就可以激发其创造想象。如想象女子的装束,屋子内的陈设,女子在马蹄声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系列完整的动作和神态等等,并让学生们体验一次做导演的滋味,设想如果将该诗拍为一部电影,自己该这样策划。这样就锻炼了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仅语言上要有创造,更重要的是在思维上要有创造。任何一种文体的写作都需要有创造力,而诗歌更为突出。因为诗歌作为一中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在对于语言的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等方面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其中古体诗要求更为严格,还必须遵守特定的声韵、节奏和格律等。所以,惟有以创造性的思维和语言,才能使诗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是从作诗入门的,郭沫若七岁能诗,鲁迅未文先诗,苏轼、欧阳修既是文章大师,也是著名诗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诗歌写作训练,有助于他们体会诗歌的意境,发挥他们的才情,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以下几种方法经实践证明,可以来培养学生写诗技能:首先,可以通过模仿开始。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飞跃。这是创造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模仿自古就有,如王勃的藤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但它不是机械的,而是以原诗句作为基础的再创造。教师要从诗歌的立意、构思、选材、布局、遣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模仿,写出另有新意的作品。其次,可以对诗歌进行改写。 诗歌有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之分,文学题材也有若干分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它们互相改写。改写的基础是学生要吃透原作,内化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或者哲理,在此基础上方可把自己的见解、思想融汇其中,外显为自己的作品。这不是简单的解释或者对应翻译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形式、内容、思维的创造过程,这对学生理解作品和发展创造力将大有裨益。再次,才是自创诗歌。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不喜欢别人给命题,而喜欢自己命题。其原因就在于自己自己命题写随笔,更自由灵活,无拘无束,思想不受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形式自由,题材广泛,既可以接触人生感悟,抒写亲情、友情,也可以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随意的赞扬和抨击。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在他们自己的心灵空间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灵活、广阔。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在注意创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创造人格。诗歌往往寓繁复于简单,看似浅显实则深邃,这使诗歌含义具有多重性,产生“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摆正老师与学生的平等的关系,要求师生在思想见解、情感体验等方面达到平等。那么,当老师给学生自由发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他们解读诗歌时给予适时的点拨,与他们平等的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其不同的见解,使学生感觉到有创造的自由,没有顾虑的尽情发挥,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以体现,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次,教师有意识地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师生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教学环境,学生更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思维、共同探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其积极的进取与探索,使他们形成积极创造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以及学习意志和习惯,最终形成以创造的态度去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在中学生应当具备的许多素质中,人文素质是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作为在各方面都处于迅猛发展时期的中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人文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个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直接或者见解地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其对民族和社会的理性认识,培育其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才能极大地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铸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次的部分,因而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开掘与弘扬了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需求,展现和不断构建着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它“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风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9而这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中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未来的宝贵的人才资源。21世纪是世界各国为谋求更好的生存发展条件而展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交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衡量标准也就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浓烈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诗歌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根据其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诗歌教学中具体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一,通过分析诗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优秀的诗人往往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的片段,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所以,诗歌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优秀的诗作常常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个人的生活经历有所感悟而写成的,具有对社会现实的歌颂和批判功能。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介绍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在教学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的诗时,就向学生介绍了盛唐边塞诗所产生的背景: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十分繁荣,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内,繁华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在外,对外战争也屡屡获胜。为反映边塞生活,出现了许多边塞诗歌,有的赞美国土边疆美丽、辽阔的景色;有的表现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的英雄壮志;有的抒发了慷慨赴边保卫国土的爱国思想;有的反映了征夫的埋怨与士卒的艰苦;有的揭示民族间的团结融合。这些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现实。通过介绍引导学生思考:边塞诗为什么大多写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究其原因在于唐朝重视国防,综合国力强大。进而联系到当今时代,我国在各项建设中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中学诗歌教学的反思及策略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