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研究.doc

    • 资源ID:4051357       资源大小:113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研究.doc

    分类_ 密级_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研究··导师姓名职称: ·· 教授 专业名称: 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历史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5月学位授予时间: 2010年 6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评 阅 人:二010年6月目 录独创性声明摘要Abstract一、探究性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1(二)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需要2(三)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意义3二、探究性教学的理论阐述5(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5(二)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特点8(三)探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12(四)探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的联系14三、开展历史探究性教学相关的方式方法17四、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18(一)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19(二)探究性教学设计案例26(三)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效果与分析36(四)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经验38五、小结39参考文献后记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如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面临着大到教育总目标,小到具体每节课的实施方法的全方位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新课程改革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探究性教学被大力倡导,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探究性教学引入课堂,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做出重大贡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新课程的落实。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本文试图从探究性学习产生的时代背景、探究性学习的实际意义、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展开论述,并对探究性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提出几点建议,且总结探究性教学中取得的经验供大家参考。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教学 探究性教学 教学设计 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imes, on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will be more and more depended on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ed person. That is to say, the holistic quality of the talented pers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one country. So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 who has the holistic quality, especially those who has innovative competency and awareness, appears as a major issue to which our countrys education reformation has to face. Therefore, th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education,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foundamental education, should launch a thorough reform to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 reform should not only include the overall goal, but also the specific plans of every class. The new courses reform is inevitably connected to the fate of our countrys future.New courses reform contains advanced ideas. It is the focus to change the learning ways in the courses reform of the foundamental education. Inquiry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learning. It improv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hat the teacher is naturally the centre of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process, advoc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solve the questions by themselves and helps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competency and be beneficial to the student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So Inquiry teaching and leaning has been energetically advocat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ll teachers that working in the schools of foundamental education have changed their teaching ideas, introduced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leaning into their classes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ition to our countrys foundamental education reformation.The core of new courses reform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w courses. There is a difficult journey to go between the teaching idea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for teachers,especiallly for the all teacher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Inquiry learning, and the methods of Inquiry teaching, then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the Inquiry teaching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class. Finally,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advice on the the Inquiry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sums up her experiences in the Inquiry teaching process and show them to readers. Key words: new courses reform history teaching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nquiry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innovative competency scientific quality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可见,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同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要求,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强烈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百折不挠、不断追求新知且独立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2001年秋季至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而有步骤地展开,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强盛。一、探究性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纵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我们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首先,从学习目的上看,探究性学习指向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创造性视为人的本能、天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从学习内容上看,“探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探究性学习”不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打破学科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使学生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与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再次,从学习理念上看,“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上的“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模式;当前我们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认清“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直接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效。(二)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需要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性学习的惯性。首先,你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既然我们(当然包括我们的父母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科技人员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其次,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方寸之地,流失十几年的岁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古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既然我们将自己封闭,那么只好远离火热的生活和社会,任眼界日趋狭窄,实践能力难以形成。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怎么学”。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优秀学生不断介绍“怎么听”、“怎么练”的经验,老师天天练习“怎么考”的基本功。知识发生的艰辛过程,科学探索的曲折经历原本已被教材浓缩为简洁的定义原理,再加上老题多,“应试经验”的提炼,全都变成了两点间的直线。既然我们只愿意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不能品尝探索和发现的快乐。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学到什么程度”。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为此,你不得不去多做几遍不知来源于什么需要的习题,多答几份不知来自什么地方的试卷。既然我们把学习的缰绳放给分数去把握,那就只能失去对学习价值的选择权。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当然,这并不说明接受性学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说接受性学习自身需要改革,同时还需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来完善补充。日新月异的时代告诉我们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很重要,更重要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出发,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但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国已有一些地方进行探究性教学实验十几年,如陕西师大张熊飞教授进行的“诱思探究教学”、广东顺德进行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等,都取得较好成效。(三)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因为探究性学习可以全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认知方面的素质。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实验已经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如皮亚杰研究的数理知识),除非亲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学生心中真正获得新生和意义,获得“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这些新知识,(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探究对学生的思维构成了挑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学生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判断能力、思维力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探究过程要求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学生将已有所学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任长松.对探究性学习的18种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意义。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学生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在亲自探究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种亲历过程,使他们渐渐养成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探究有利于促使学生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学会反思,从而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人云亦云,或独断、不宽容的观点,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觉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工作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甚至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可以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通过这次探究,我最大的感受是:多数人认为的不一定对,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而言,重点不在于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在于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及态度。就此而言,这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任长松.探究性学习:18条原则.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学生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化社会,一个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情愿不情愿都必须走向的学习化社会。一方面,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这些技术日新月异,更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要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就要不断地学习。学校给予我们的知识,对于应付这个变幻莫测的社会实在是太有限了,那只能是一个继续学习的基础,一个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多的学习还在学校之后,学校之外。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终生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探究性教学的理论阐述探究性教学的重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服务,而不是要学服从教,因此,现有对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性学习上,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教的出发点,所以我们先讨论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探究性学习,简单说就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然而在对探究性学习作具体界定时会给出不同的定义来,例如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363 我国学者也对其下了不同的定义,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3 又如:“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通观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发现国内学者较强调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而国外学者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究。在我国当前的“探究性学习热”中,研究者们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1、将探究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相混淆对于发现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学者作了如下简要说明:发现性学习是指一个自学过程,学习者不靠教师的指点,自己形成概念和观念,探究性学习是指有了发现以后的那些阶段,那时学习者开始系统掌握检验那些概念或观念的科学及逻辑法则,探究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发现性学习重视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再发现,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而探究性学习则重视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以了解科学的本质。(2)活动过程不同。发现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上升为概念和原理。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结论。发现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大致上相当于探究性学习的前两个阶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包括发现性学习,而不是刚好相反。(3)结果不同。发现性学习发现的概念或原理是封闭性的,而探究性学习时探究的结果则是开放性的,换言之,发现性学习中有待于学生发现的结果一般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结合,而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究的结果既可能与书本上的结论相符,也可能相悖。(4)心理机制不同。这方面的研究虽无定论,但根据现代科学哲学,发现的心理机制主要是归纳思维、假设-演绎思维、直觉思维,探究则还要凭借分析思维来完成的,学生虽不是科学家,但他们进行发现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时,其心理机制上的差别理应与此相对应。2、探究性学习重过程轻结果由于探究性学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再加上研究者引用的杜威的“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及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类似片面言论的影响,人们对这种印象深信不疑。如有研究者坚持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笼罩之下变成重点学习科学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其极端则是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则就显得无关紧要了,而且,时至今日人们的认识仍是如此。如近来有研究者在讨论“研究性学习”时,认为“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而非重结果”、“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也就是是它所追求的结果”。这种提法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无疑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为指导。,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朴素的知识,才使得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他进一步指出高层次的学习主要是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其中每一种学习都要以前一种为基础。探究性学习主要属于问题解决学习这一最高层次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并不轻视也不可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不可分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真正的探究性学习是既重视探究的过程又重视探究结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3、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立传统的教学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即是将学习内容由教师系统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知识,所以称其为接受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和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并在收集各种证据的基础上证实或证伪假设,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即经过探索后去亲自发现和领悟它们。因此,有人认为探究-发现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互对立的。怎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先简要看看一些研究者对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有关分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性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识与旧知之间建立非人为的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所以有学者干脆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2 列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之一,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从接受性学习到自由或完全独立的探究性学习,其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究性学习是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性学习,而需要教师作大量的引导。因而两者不是也不可能对立,他们在教学是中相互依存的,我们应尽量从接受性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根据上述讨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尤其是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纠正探究性学习中的认识偏差,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二)探究性教学的定义、本质和特点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探究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性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可以认为探究性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意,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引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对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有这样的高度概括: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这种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制定获取知识的计划,能使学科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学生认识策略自然获得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认识到能力和知识是可变的,从而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展的,它既要以现有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又要将其不断地加以改进。只有对探究性教学本质加深认识,才能进一步开展探究性教学设计和采用恰当的探究性教学策略。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与非探究性教学相比,这种探究性教学具有独特的特征,下面再谈谈探究性教学的特点。1、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靠死记硬背科不知识,而是在能动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完成的。因而探究性教学高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把学习方法和科学过程的训练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当然,探究性教学并不轻视知识,但更关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方法技能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养成。也就是说,探究性教学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即使它仍要凭借学科教学和必修课程来进行,但它不是过去的那种单纯知识教育。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必须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评判、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2、重视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教学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教学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掌握知识的数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将学习分为8个层次,其中最后3个层次是:概念学习。即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规则学习,即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问题解决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加涅认为探究性学习主要属于这3个层次尤其是问题解决学习。也就是说,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探究性教学与发现性学习、启发性教学也有所不同。探究性教学虽有发现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由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答案也不只一种甚至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因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进而领悟科学的暂时性和发展性。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性教学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探究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科学的。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重视全体参与探究性教学提倡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培养少数天才儿童的精英教育。探究性教学不仅重结果而且更重过程,它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的各种活动过程,以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探究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探究活动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全体参与的另一含义是共同参与。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探究性教学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活动来开展的,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分工合作。在这里,合作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和合作。这种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容忍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4、以学生为中心探究性教学与我们习惯的讲授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教师把科学当作一种过程、而不仅仅作为结果的知识体系来教,教学时既重视结果又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时重过程甚至胜于重结果。学生则全身心投入探究性学习,其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状态。而教学要想引起学生的这种全身心投入状态,就必须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对观察、提问、分类、测量、实验、推理、解释、预测等活动既感兴趣,又力所能及。所以有学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8 说探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像杜威那样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指探究过程的各种活动都应当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能像有的教师所认为的那样,探究活动难度大,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少走弯路,致使假设由教师提出、资料由教师直接提供、结论由教师作出。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与真正的科学探究相悖,这样的探究性教学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5、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自行探究和发现,同时这种探究和发现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即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这是探究性教学容易被忽视的所以应特别加以强调的特征。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探究形式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满足有意义学习条件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强调并主张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性学习,同时把有意义看作是探究性教学必备的基本特征。具体来说,有意义的探究性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问题具有潜在意义。如前所述,探究性教学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必须是充分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在头脑里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2)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意义学习心向表现为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他就会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思维活跃地发动起来。这是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心理力量。(3)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有意义的。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并非一切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有意义的。学生可以靠盲目的猜测或毫无目的地尝试错误法获得对问题的解决,也可借助某种模式来机械套用。我们认为要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有意义的,学生必须真正理解结构(条件与问题、现象与实质的关系)以及课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经验。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有意义的思维路线上进行创造性探索。(4)内化过程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所谓内化就是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内化意味着学生新习得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有关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在探究性教学中,有意义是指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而自行发现的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到学生

    注意事项

    本文([优秀毕业设计精品]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