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doc

    • 资源ID:4048019       资源大小:52.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doc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文明是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2001年以来,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由此成为拥有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记忆传承的载体,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发展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注】:(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见证、包容性)、博大精深。(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一、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祭孔大典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二十四节气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注】:(1)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非遗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 、江永女书 、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 、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 、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例:木板年画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兴起、雕版技术的成熟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清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不仅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还出现了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陕西凤翔、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清末民初年间,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在内。在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涉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世俗生活、风景名胜、吉祥图案、戏曲小说、仕女娃娃、时事新闻、讽喻劝诫、花鸟虫鱼、博古器物等。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年画,把百姓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年画的内容题材包罗万象,各色人物、世间百态汇聚其中。有明君贤臣,爱国名士;有天地诸神、人间圣贤;有仕农工商,三教九流;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有民俗风情、戏曲时事。有宣传因果报应、贤母教子、孝子事亲的;有歌颂英雄救难、爱国爱家的。无论岁时节令、红白喜事、祭神拜师、还是观灯摇扇、求吉纳祥、娱乐性情,时时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年画无所不在:院门、房门、影壁、院墙、屋壁、灶前、水缸、粮囤、炕围、碗柜、衣箱、灯屏、桌围,甚至牛棚马厩、车辕仓门,只要是人们生活的处所,都能够看到年画的存在。    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迎合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细腻工整、色彩丰富的苏州年画;有古朴稚拙、历史悠久的河南朱仙镇年画;还有写意味厚、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地域色彩浓郁、神佛类题材丰富多样的福建漳州和广东佛山年画。这些年画不仅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种类,而且使传统年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曾经被称为“民间社会百科全书”的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受到了巨大冲击,木版套印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被机器胶印生产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面临濒危局面,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年画成为了今天的文化遗产。     这次年画专题展览,我们选择了中国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传统老版年画,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通过这个专题展,人们将了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木版年画的概貌、年画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各地年画的艺术风格,从而对传统年画这一珍贵遗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剪 纸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流布地域广泛,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距今至少已有1500年。 我国的民间剪纸大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总的说来,北方剪纸多粗犷、豪放,南方剪纸多细腻、娟秀。 北方的剪纸广泛地应用于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如窗花、炕围花、枕花、喜花、寿花、门神和灶神剪纸;甚至还有具祈雨招魂辟邪等用途的剪纸。这里的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 其中著名的有:由广大妇女自发地创作和传承的黄河流域民间原生态剪纸,主要分布在陕西和陕北地区,以及甘肃各地;还有以山西中阳为代表的吕梁山地区民间剪纸。这些剪纸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与当地黄土高原的传统民俗文化血脉相连,以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传统装饰纹样,具有黄土高原远古文化的深厚意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南方的剪纸则更多地用于生活、祭祀和劳动生产中,具有更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原生态文化特点。其中著名的有:以文人风格著称的江苏扬州剪纸;以浙江乐清为代表的细纹刻纸和浦江戏曲剪纸;富丽鲜艳的广东佛山剪纸;既规整又灵动的泉州装饰性剪纸;以及地域风格浓郁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灿烂的中国染织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和丝绸的国家。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培育出了灿烂的纺织技艺,染、织、绣、缂丝等传统工艺,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期盼表现得如诗如画。锦绣中华,这一富有诗意的称谓,与中国悠久灿烂的染织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二十六项传统染织技艺,她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民族艺术形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染织厅展出了传统手工印染、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和民族民间织、染、绣以及民族服饰等艺术精品,展现出中国传统染织技艺的整体风貌。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两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方面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名统而论之。当然,精华和糟粕的辨析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亦不同。然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穿下来的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可谓“有法可依”。在此前提下,遗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一些地方的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试想,一项包含着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庆典怎样能够与21世纪才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相契合?跳火盆的目的是去掉女人所谓的“邪气”,即典型的歧视妇女,显然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矛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是由国际法为价值判断自上而下开展的事务,而非由民间点燃火种的自下而上的群众运动。因此,依照法定概念和法定原则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是正确的途径。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才是其作为遗产的整体价值所在。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层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二、充分认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严峻形势和问题在由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他说,这些问题需要迫切解决,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他认为,保护工作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在保护工作中,要注重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完善。 孙家正强调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他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着四大严峻问题: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四是保护机制急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点、难点在哪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点主要是两个,第一个是现在从政府到老百姓,更多的想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如何发展生产,老百姓想的是如何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因此,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第二点就是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使主流媒体,比如电视,普及到千家万户,而这种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主流媒体的狂轰乱炸之下,我们的整个民族,现在都在“自觉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追求现代化的文化。举个例子,我们到陕北,看到一些剪窗花的艺人,他剪很漂亮的窗花,但是他自己家里的玻璃上不贴窗花,贴的是港台歌星的照片。比如很多地方戏剧的演员,现在也改唱流行歌了,当然这不是他们的责任,也是社会造成的。我想,这两点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的困难。 其次,比如资金的投入,法制建设的滞后,我们都可以通过工作弥补。但是,如果一个民族自己不再喜欢自己的传统艺术,而一味地追求现代化、追求西方的艺术,这一点才是最可怕的。 【注】: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发展大众文化四、怎么做(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工作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工作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二)、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要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和现代技术的应用。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真伪。经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单位可以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并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流出境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要予以保护,对已被确定为文物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 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其总体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积累经验。 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 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主导、社会重视,专家和各界联合积极参与的保护机制,并本着剔除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抢救昨天,保护今天”。五、动态:“非遗”有望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近日,文化部对外公布了今年“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中建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申办“文化遗产之都”等活动都是今年工作的亮点。文化部要求继续推进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省区建立档案或数据库,提交非遗清单,编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省分布地图集。要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鼓励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对于生活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建立传承经费保障机制。文化部还提出有计划地鼓励各地建设非遗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或传习所,积极发展民营博物馆,推广有益经验,抢救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并完善保管制度。加快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争取在2010年前建立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此外,文化部将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遗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2008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将在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览、演出、论坛、讲座和咨询服务等宣传展示活动。为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申办“文化遗产之都”活动。中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14日是中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3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将在中国设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说明中国近年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可。 非遗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6月11日的新闻通气会上就中国近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国务院已经批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涉及925个申报地区和单位。周和平说,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文化部命名公布;普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今年将有一个阶段性成果,并将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分省地图;福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继建立;“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传承人在此前召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两年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777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等10类项目。为鼓励、支持和保障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文化部将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采取以下方式支持传承人:资助传承人的授徒传艺和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必要的传习活动场所;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提供展示、宣传及其他有利于项目传承的帮助。办法还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对无经济收入来源、生活确有困难的传承人,积极创造条件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为他们开展传习活动解除后顾之忧。 重视地震灾区的非遗抢救和保护对于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透露,在此次地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巨大损失。四川省全省上万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千份珍贵音像资料被破坏,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绵竹年画传习所受到严重损毁。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城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羌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全被掩埋。目前,四川、陕西、重庆、甘肃等地震灾区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包括文化重建工作。文化部及地震灾区文化部门将克服困难,积极行动,全面、快速推进灾区文化重建工作,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重视抢救和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练习: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重要意义?(4分)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分)(2)目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和消亡境地。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发展环境艰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6分)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辩证地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坚持批判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时代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山东非遗:山东潍坊风筝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市对潍坊风筝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十分重视。在2003年4月举办的第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潍坊市政府正式启动潍坊风筝申遗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文化代理官员高桥晓女士应邀参加,考察了解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潍坊风筝起源于明代初期,至清乾隆年间,风筝已逐步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之一,风筝的种类也由明代以板子风筝为主,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体系,构成了潍坊风筝的主体。再加上当时县城内的文人雅士制作的工笔人物、鸟、兽等,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潍坊风筝。自1984年起,潍坊市政府举办了每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把每年的4月定为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外来宾。在潍坊市中心,建立了风筝博物馆,将中外风筝陈列展览。在西杨家埠村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风筝厂,该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达到近百家,风筝品种达300余种,年产风筝近百万只。潍坊成了誉满全球的“世界风筝都”。 作为世界风筝都,潍坊凭借二十多年举办国际风筝会的经验,以及风筝对当地文化经济和世界风筝文化体育活动交流的贡献,潍坊国际风筝会200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民间艺术组织文化遗产及民间保护工程;潍坊风筝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潍坊风筝向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地方特色:章丘芯子“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装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移动,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芯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与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颇受观众喜爱。“芯子”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戏剧情节或场面及神话故事。由于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桌芯子”、“转芯子”、“单杆芯子”“扛芯子”、“车芯子”等类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章丘的“转芯子”在广东举办的中国飘色大赛中荣获“山花奖”。一、基本内容章丘的“转芯子”是章丘芯子艺术发展的高峰,由于表演者在芯子架上翻跟头,所以也叫“跟头芯子”。文祖镇三德范村的转芯子最有名气。据三德范村民间老艺人张世聪讲述,传说转芯子源于明末清初,是垛庄镇南明村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后来三德范村民间艺人到南明村走亲戚,将此艺术学了回来,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革新,使其日臻完善。“转芯子”又分为“单转芯子”和“双转芯子”两种。“转芯子”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舞随乐动;锣鼓声势要大,节奏与抬杆颤幅一致,抬杆者腰稍弓,腿稍弯,慢步轻摇,抖动抬杆上下颤动,小演员双手持彩绸等道具随颤动同舞。春寒料峭,和风猎猎,彩衣飘飘,稚面映辉,远远望去,活像从天而降的仙子,煞是好看。有的小演员还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头等惊险动作。还有的芯子表演一些风趣,滑稽惊险的内容,如王小赶脚是经常表演的节目。“二姑娘”和“王小”被固定在一个装置的两端,“二姑娘”的道具是驴,扮相是“二姑娘骑驴”,王小的扮相是头戴鸭咀毡帽,身穿蓝褂白裤,手持马鞭。表演时,王小在装置上行走,推芯杆转动,身体前倾,高步慢走,与二姑娘不时交流眼神,时而仰起头喊一声“驾”,手中马鞭一挥,“二姑娘”一手拍驴屁股,一手勒动“驴头”猛一抬,芯子转动速度加快,“王小”顺势翻个跟头,一套连贯动作配合默契。小演员一副认真的表演,一串幽默滑稽的动作,常令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演员道具:(1)“抬杆”是用粗细均匀,弹性好,长约6米左右的鲜木制作的,鲜木直径约16cm左右;两端安装扶手,杆身用彩绸包扎。“转芯子”的奥妙是一套固定在抬中央的装置。一种是将小演员固定的底座制成“U”字形铁架,“U”字形上口横镶一根圆铁棍,铁棍中部装有轴瓦,小演员腰部固定在轴瓦上。另一种世称“转盘芯子”的,主要有抬杆、转盘、双芯铁架。铁芯架呈十字形,由横杆和竖杆组成,横杆长度在1.2米左右,中间部位有个能转动的圆圈(现加用轴承),套在竖杆的中间部位,左右可各固定一个演员,竖杆高度在1米左右,顶部用花、草等物装饰,下边镶固在转盘面的中心位置。转盘面的直径在1.5米左右,底面固定在双芯铁架上。(2)手持物。小演员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手持各种如剑、彩绸等道具。(3)服饰:可根据角色的不同来搭配演员服饰,并没有固定的要求。锣鼓队黄衣、黄头巾、黄腰带、黑靴。鼓乐队器:鼓乐队由大鼓2,锣、钹、小锣各1组成,大鼓面直径6080厘米,高40厘米。 “扛芯子”是章丘东北部地区独有的一种集乐、舞为一体的杂技艺术形式。据漯河堐村的民间老艺人韩宝林讲述,传说“扛芯子”是在清朝乾隆间受傀儡戏(木偶戏)的启迪产生出来的,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并盛行至今。“扛芯子”的起源与发展是跟当地的民间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及来年的风调雨顺,就将扎好的男女儿童玩偶扮成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形象,在锣鼓声中,向寺庙或祠堂进发,到达目的地后,烧香磕头跪拜,然后扛着这些玩偶进行一定的表演,后来人们为了增加这种杂技的观赏性,就把肩上扛的玩偶换成了真的男女儿童,同时也增加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惊险程度。故此,这项艺术形式渐渐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漯河堐村有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制作表演不同的“扛芯子”,而且“扛芯子”还到邻近的乡镇村落进行表演,增加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团结,生产队之间的竞争又使“扛芯子”不断发展至今。“扛芯子”的表演形式集乐、舞于一体,表演时乐、舞齐上,舞随乐动。一架“扛芯子”由一名身强体壮的男子演员,一名儿童演员及一副铁芯架、绑带及装饰物等组成。铁芯架由座叉、花杆和站叉组成。座叉象个挎篮背心,套在扛芯子演员(即成年男子演员)身上,用绑带扎稳,花杆和座叉是打制连接在一起的,从脖后拐至右肩上方,先将站叉紧固在花杆上,再将小演员(即“芯子”)固定在站叉上。表演由二人协调完成,边走边舞,扛者在下走着类似于秧歌的舞步,“芯子”在上做着各种与演出角色相关的动作,人们在观看表演时往往被上方“芯子”的表演而吸引,从而忽略下方的“扛”者,给人一种小演员在半空中表演的感觉很是新奇。作为“芯子”的小演员经常扮演的是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如:穆桂英、杨六郎、林冲、十一郎、黄天霸、青蛇、白蛇、许仙、李清照等,还有时代感很强的“章丘大葱”、“龙山黑陶”等,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丰富。演员道具:(1)男演员用的铁芯架,形制上有点像平常男士穿的背心,尺寸由穿的演员来定,无标准。 (2)扮演的角色不同,演员手持不同的道具,如青蛇、白蛇手持的宝剑,李清照手持诗书,再如杨六郎手持的红缨枪等。(3)服饰:“扛芯子”的男演员的服饰一般为白色的上衣和裤子,样式一般与练武术的相似即可,颜色上也可有变化;另外男演员也戴头巾以示演员的威风。小演员的服饰由所演角色来定。(4)鼓乐队编制及乐器:“扛芯子”的乐队即锣鼓班一般有6人组成,大鼓2人、锣1人、钹1人、镲1人、小手锣1人。乐队排列如下:后排:锣、钹、镲、小手锣,前排:大鼓、大鼓。大鼓直径80厘米左右,高3040厘米,演奏时用红绸拴住鼓两边的铁环挂在脖子上或用轮鼓架;其它乐器均为手持。 二、基本特征 祭祀性:民俗活动一直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人类的很多文明大都与祭祀和宗教活动有关,每年在元宵节期间进行表演,已形成一个固定节令性演出至今。综合性:既然是一种杂技形式,自然与音乐、舞蹈是有联系的,在逐渐的演变和发展中,章丘芯子已把乐、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娱乐性:章丘芯子在演出时能给人带来一定愉悦,即有杂技的惊险又有舞蹈的美感。历史性:看看小演员们扮演的角色,就能体会到众多历史名人劳动人民的影响,对劳动人民既忘不了那些人民做过有益活动的英雄,也不会忘记对那些有负于人民的人的鞭挞。三、主要价值现实价值:“章丘芯子”之所以留传至今,其真正原因还是它的形式及内容都受到劳动人民的深深喜爱。“章丘芯子”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给人民群众提供一种表达情感和愿望的平台,对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有力的促进。“章丘芯子”多次参加全市及全省的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使章丘市的知名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促进章丘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价值:“章丘芯子”的产生、发展、传承可以很直接地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它可以丰富我国杂技领域的多门学科,同时也为杂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美学价值:任何一种可以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都是有它的美学价值的。而“章丘芯子”表现的美是一种力量与灵巧结合的美。“章丘芯子”的成年演员一方面要保持平衡,不能让他上面的“芯子”掉下来,一方面还要和着鼓点进行类似秧歌一样的舞蹈,充分地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完美的结合,这同样也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山东章丘3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2008-12-17        来源:济南市政府网      山东省章丘市3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强化普查申报。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采取口述笔录、摄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地域空间、人文环境等进行全面调研,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申报的章丘芯子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开先的传说故事、章丘扁鼓、章丘铁匠生活风俗、龙山黑陶的制作工艺等13个项

    注意事项

    本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案.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