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硕士学位论文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oc

    • 资源ID:4029978       资源大小:2.53M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硕士学位论文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oc

    分类号 密级国际十进分类号(UDC)第四军医大学学位论文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题名和副题名)(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教授(主任医师)指导教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名称口腔临床医学(正畸学)论文提交日期2008.04答辩日期2008.05论文起止时间2007年12月至2008 年05月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独 创 性 声 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保 护 知 识 产 权 声 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第四军医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研 究 生: 学科专业:口腔临床医学(正畸学)所在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导 师: 教授(主任医师)资助基金项目:2005年西安市社发攻关课题(GC05165)关 键 词:人类;流行病学;牙齿形态;磨耗;龋病;牙周病;第三磨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05 月目 录缩略语表1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5前 言9文献回顾101 牙齿形态学研究102 牙齿磨耗状况的相关研究113 牙齿龋病状况的相关研究134 牙周病状况的相关研究155 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相关研究16正 文18引 言18实验一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研究191 材料与方法191.1 研究对象191.2 研究方法191.3 测量项目191.4 统计方法222 结果222.1 测量结果222.2 统计分析结果253 讨论25实验二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磨耗状况研究271 材料与方法271.1 研究对象271.2 研究方法272 结果282.1 牙齿磨耗总体情况282.2 不同年龄组牙齿磨耗情况292.3 不同性别牙齿磨耗情况302.4 杯状磨耗313 讨论31实验三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龋病状况研究341 材料与方法341.1 研究对象341.2 研究方法341.3 统计方法342 结果352.1 不同年龄组龋病分布情况352.2 不同性别龋病分布情况383 讨论40实验四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周病状况研究421 材料与方法421.1 研究对象421.2 研究方法422 结果422.1 不同年龄组牙周病患病情况422.2 不同性别牙周病患病情况443 讨论44实验五 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研究461 材料与方法461.1 研究对象461.2 研究方法462 结果462.1 不同性别间第三磨牙萌出状况462.2 不同位置第三磨牙萌出状况473 讨论48小 结50参考文献52附 录59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62致 谢63正畸治疗临床病例报告64病例一65病例二69病例三73缩略语表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TWITooth Wear Index牙齿磨耗指数I1central incisor中切牙I2lateral incisor侧切牙Ccanine尖牙P1first premolar第一前磨牙P2second premolar第二前磨牙M1first molar第一磨牙M2second molar第二磨牙M3third molar第三磨牙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硕士研究生:李 涛导 师:邵金陵 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西安 710032中文摘要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类的牙齿形态、牙齿磨耗、龋病、牙周病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食物由粗硬变为细软,咀嚼器官的功能刺激日渐减弱,牙牙合系统的发育潜力受到削弱,因而形成咀嚼器官日趋退化的遗传倾向。对古人类牙牙合标本的研究可以纵向地观察颌骨及牙齿的演化。另一方面,人类的口腔疾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伴随着人类的演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对古人类口腔疾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对其加以控制。少陵原西周墓地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东南约5公里的杜曲镇东杨万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对其进行发掘,鉴定为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家族墓地遗址,时间跨度几乎贯穿整个西周。该遗址共发掘西周墓葬429座,殉马坑3座,仰韶时期灰坑12座。经鉴定为平民墓葬,属于社会中级阶层,能够很好的反映当时社会人群牙齿形态及口腔疾病的平均水平。该批标本的研究对于了解西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及口腔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收集整理少陵原西周墓遗址出土的包含牙齿的147例颅骨标本,详细记录每个个体牙齿的形态、磨耗、龋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及第三磨牙萌出状况数据,对所有测量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对少陵原西周时期人恒牙形态及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从一个侧面分析该时代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其健康状况,同时为中国人口腔演化研究积累一份数据资料。主要实验结果如下。牙齿形态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颅骨标本1749颗恒牙。报告了该批研究对象的牙齿形态参数。研究对象男女性别间有64.3%的牙齿形态参数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主要集中在上颌根长、颈宽、冠厚、颈厚,下颌冠宽、颈宽、冠厚和颈厚。牙齿磨耗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标本1758颗恒牙。结果显示:平均磨耗度为2.10°。不同磨耗度的构成比从大到小依次为:3°> 1°> 2°> 4°> 0°。同名牙齿磨耗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I1 > C > M1 > I2 > P1 > P2 > M2 > M3。牙齿磨耗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不同年龄组的同名牙平均磨耗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别。男女性别间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的平均磨耗程度有统计学差别。牙齿龋病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47例标本1760颗恒牙。结果显示:患龋率为51.70%,龋齿率为12.50%,根尖周病患病率为1.76%。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率、龋齿率和根尖周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龋坏部位以邻面龋居多,龋坏程度以浅龋最多。不同年龄组的龋坏部位、龋坏程度的总体构成比均不相同。患龋率性别间无统计学意义。 牙周病状况研究共测量记录了125例标本1496颗恒牙。结果显示:以人数统计,牙周病患病率为96.00%;以牙数统计,牙周病患病率为78.61%。同名牙患牙周病情况由重到轻依次为:M1 > M2 > M3 > P2 > P1 > I1 > C > I2。牙周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牙周病患病率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别。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研究共观察记录了112例标本276颗第三磨牙。结果显示:正位萌出率为60.95%,先天缺失率为32.48%,阻生率为4.38%。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上颌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率和阻生率均低于下颌,正位萌出率高于下颌。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综上所述,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男女性别间有一定差异,牙齿磨耗、龋病、牙周病及第三磨牙阻生和缺失相当普遍。其龋病的类型和好发部位与现代人有所不同。牙齿磨耗的程度重于现代人,牙周病发病率也高于现代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人类颌骨牙齿演化的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口腔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关键词:人类;流行病学;牙齿形态;磨耗;龋病;牙周病;第三磨牙The epidemiologic study of permanent tooth morphology and oral disease of people excavated from Shaolingyuan 3,000 years ago in Xizhou dynastyCandidate for master: Li TaoSupervisor: Prof. Shao Jin-ling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AbstractIn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humans tooth morphology, tooth wear, dental caries,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the eruption of the third molars have been changing with the change of dietary structure and life style. On one hand, soft food took place of rough food, which led to the weaken of functional stimulus to masticating apparatus and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ity of occlusion system. Therefore, the masticating apparatus tend to degenerate. Studies on fossils of ancient human teeth can help us to know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human jaw bones and teeth. On the other hand, humans oral diseases are ancient diseases. They also have been changing with human evolution. Studies on humans oral diseases can help us to know their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nd so to control them.The Xizhou graveyard of Shaolingyuan is located in Dongyangwan village, about 5 kilometers in the southeast of Changan district in Xian, Shaanxi.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unearth the graveyard from November 2004 to October 2005. It is assessed to be a family graveyard about 3,000 years ago in Xizhou dynasty. People excavated from this graveyard were assessed to be civilians. So they can represent the average teeth morphology and oral diseases in their age. Studies on these fossils can help us to know peoples life style, dietary structure and oral health in Xizhou dynasty.This study used the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method to measure and record the tooth morphology, tooth wear, dental caries, periapical disease, periodontal disease and eruption of third molars of 147 skull fossils excavated in Xizhou dynasty so as to analyze their dietary structure, life style and oral health. Meanwhile, this study also provided a data to the study of oral evolution of Chinese peopl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In the study of tooth morphology, 1749 permanent teeth were measured and recorded. 63.4% of all the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P<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ength of root, breadth of dental neck, thickness of dental crown and neck in maxilla and the breadth of dental neck and crown, thickness of dental crown and neck in mandible.In the study of tooth wear, 1758 permanent teeth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degree was 2.10°. The constituent ratio of different tooth wear descended following the sequence of 3°> 1°> 2°> 4°> 0°.The degree of tooth wear descended following the sequence of I1 > C > M1 > I2 > P1 > P2 > M2 > M3. Tooth wear aggravated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Meanwhil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 P1, P2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In the study of dental caries, 1760 permanent teeth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1.70% of all the subjects and 12.50% of all the teeth were afflicted with dental caries and 1.76% of all the teeth were afflicted with periapical disease. Caries prevalence rate, caries incidence and incidence of periapical disease all increased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Proximal dental caries and enamel caries were the most popular.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constituent ratio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In the study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lveolar bone of 1496 permanent teeth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6.00% of all the subjects and 78.61% of all the teeth were afflicted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The condition of periodontal disease alleviated following the sequence of M1 > M2 > M3 > P2 > P1 > I1 > C > I2. The incidence of periodontal disease increased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In the study of the eruption of the third molars, 276 third molar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normally eruption, congenital missing and impaction were 60.95%, 32.48%, 4.3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incidence of congenital missing and impaction in maxill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mandible. While, the incidence of normally eruption in maxill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andibl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left and right.To be concluded,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in tooth morphology of residents in Xian 3,000 years ago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ooth wear, dental caries, periodontal disease, congenital missing and impaction of the third molar were prevalent at that age. The type and predilection site were different with modern people. Tooth wear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were more severe than modern people.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human teeth and oral diseases.Key Words: Anthropology, Epidemiology, Tooth wear, Dental caries, periodontal disease, the third molar前 言随着迈向文明的脚步,人类的咀嚼器官表现出退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口腔疾病的罹患程度也发生着变化。牙齿形态特征在保存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小,并且具有明显的群体分布差异,因此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牙齿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到咀嚼器官的演化方向和速度,口腔疾病的发生、演变过程,而且可以结合体质人类学,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国内外诸多学者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测量手段的更新,测量标准的细化,以及不断出土新的文物,该方面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化。本课题采用横断面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少陵原西周墓遗址出土的包含牙齿的147例颅骨标本,测量恒牙形态,记录磨耗、龋病、牙周病的患病情况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提供了一份3000年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状况的详实资料。同时,结合体质人类学,探讨牙齿形态及口腔疾病的影响因素。从一个侧面分析该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并与现代人进行对比,观察牙齿形态及口腔疾病3000年来的变化。文献回顾1 牙齿形态学研究牙齿的形态特征主要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在保存过程中受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小,加之人类牙齿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种族、性别及地区差异1, 2,因此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学家通过对世界各种族群体牙齿形态特征的长期研究,揭示人类牙齿形态特征的群体特异性和变化规律。随着研究的深入,体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牙齿人类学(dental anthropology)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牙齿的形态学研究包括测量特征研究和非测量特征研究,其影响与控制因素不尽一致3。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牙齿非测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遗传因素控制的,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力则较小。新的牙齿非测量特征的出现或牙齿非测量形态特征出现率的急剧变化通常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刘武等4通过研究陕西陇县战国时代人牙齿非测量特征,发现该群体除具有典型蒙古人种的共同特点外,与现代华北人更为接近。UIlinger JM等5则对距今3500年左右青铜器时代和距今2700年左右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利凡特人共4412颗牙齿的非测量性状进行了对比,推测当地人种族的演化。牙齿的测量特征则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及文明的发展对牙齿形态的影响。从本质上讲,遗传因素在决定人类牙齿大小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牙齿大小的变化往往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环境因素,尤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6, 7, 8。食物结构的改变,食物制作技术的发展,工具的使用等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牙齿及其他咀嚼器官的功能,并通过选择作用造成了牙齿形态的变化9, 10, 11。从总体趋势上看,人类在整个演化过程中,随着食物日趋精细、食物制作技术的提高及工具的发展,牙齿尺寸呈缩小变化。从距今10万年开始,人类牙齿急剧缩小并呈现种族群体及区域性差别。Brace等国外学者根据对世界范围不同时期人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人类演化过程中牙齿形态逐渐缩小的规律。刘武等3对中国境内不同时代人牙齿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中国境内从直立人到现代人,牙齿形态总体呈缩小趋势。毛燮均教授12通过对国内部分古人标本的研究和国内外其他学者研究的总结,指出人类的咀嚼器官正向着退化的方向发展,牙齿形态呈缩小趋势。中国古人类牙齿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人类牙齿形态演化的方向和速度。结合体质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影响牙齿形态的因素。2 牙齿磨耗状况的相关研究牙齿磨耗(tooth wear)指在没有菌斑、龋坏及外伤的情况下牙体硬组织丧失的现象。按照病因、机制、表现等可将其分为三类:磨耗(attrition)、磨损(abrasion)和酸蚀(erosion)。磨耗包括牙合面磨耗和邻面磨耗,是指由牙齿相互间直接接触或牙齿与食物等外来物质接触所造成的齿冠釉质、本质,甚至齿根骨质的磨耗损失。前者包括相邻的牙齿及上下颌对应的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后一种情况是由于牙齿与食物、食物中的颗粒物质或非食物性物质接触导致的牙齿磨耗13。按其程度及是否引起临床症状、是否需要临床治疗分为生理性磨耗和病理性磨耗。在没有龋坏和菌斑的情况下牙齿硬组织的丧失,少量渐进性的牙齿磨耗是生理性的,但是当磨耗量与年龄不成正比,丧失速度严重损害牙齿健康时,则是病理性的。少量而渐进的牙齿生理性磨耗,一生中始终存在着,是咀嚼过程中牙面与牙面之间或牙面与食物之间的摩擦,致使牙齿硬组织自然消耗的生理现象,是牙齿对于持续性咀嚼压力的一种自身调节,多发生在牙齿牙合面、切嵴及邻面。适度的磨耗使上下颌牙殆面广泛接触,有助于建立咬合平衡。Lambreehts等14报道牙釉质正常丧失速度为2038m/年。磨损指外源物体与牙齿接触、摩擦,造成牙体硬组织丧失。酸蚀是指非细菌性产酸作用的化学过程引起的牙体硬组织丧失。基于各种目的及样本来源的差别,有关学者制订了多种不同的人类牙齿磨耗的观察分级标准15, 16, 17。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群牙齿磨耗情况进行了研究。李瑞玉等18报道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161个个体牙齿中,17.6的牙齿牙合面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磨耗症。周大成19报道河南成皋广武镇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15个个体中,同样以牙合面磨耗占绝大多数。英国学者Smith等20对1007位牙科患者牙齿磨耗的调查发现,5.1%的牙面牙齿磨耗非常严重。在老年组,尽管已提高牙齿磨耗指数(TWI)阈值,牙齿磨耗严重者仍达9%。性别间比较,男性较女性稍重。牙齿磨耗还跟特殊的咀嚼方式、食物类型以及生活习惯相关。有关研究显示前部牙齿与后部牙齿磨耗差异在分析古代居民食物构成及与经济类型有关的行为特征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狩猎一采集经济为主的古代居民经常需要用门齿和犬齿啃咬坚硬的食物、剥离坚果的外皮,甚至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来啃咬或叼衔物品。如此对前部牙齿的过度使用使得前部牙齿相对于后部牙齿磨耗偏重21, 22, 23。Kasai等24研究发现古代日本Jomon人群牙齿磨耗程度与牙齿颊舌向倾斜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尤以第一、二磨牙明显;与现代日本人相比,古代Jomon人的牙齿磨耗更严重,牙冠更直立。认为是由于古代Jomon人咀嚼粗糙食物,咀嚼肌力量较大,作用于牙合,使牙齿磨耗较重,牙弓较宽,而下颌磨牙受到颊向力,所以牙冠更直立;而现代日本人群咀嚼功能较弱,牙弓较窄,磨牙舌向倾斜。Turner等25, 26曾报道在史前美洲印第安人出现一种叫做“上颌前部牙齿舌侧磨耗”(Lingual surface attribution of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的磨耗现象。这种磨耗主要表现为上颌前部牙齿舌侧面釉质,甚至本质过度磨耗,而对应的下颌牙齿没有同等程度的磨耗发生。Turner等认为这种方式的磨耗可能是由于食用富含颗粒或粗纤维成分的食物所致。磨耗是影响牙齿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古人类牙齿磨耗状况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牙齿形态的演化趋势。同时,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人类的生活情况。3 牙齿龋病状况的相关研究龋病是口腔常见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性疾病。龋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有文字以来就有关于龋病的记载。早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碑文中即有关于“虫牙”的铭刻。我国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已发现将龋病一象形文字的“虫”和“齿”字合并组成“龋”字的记录27。龋病随着人类的历史演化有加重的趋势。Grine等28在距今约18015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牙齿中发现有牙颈部及邻面龋,其患龋率小于3%。从巴基斯坦发掘出来的55个旧石器时代头颅颌骨上仅发现1颗龋齿27。Sakashita等29观察分析了71个中国殷商时期(距今约40003000年)公民和奴隶的头盖骨,患龋率为2.9%4.0%。O'Sullivan等30观察了从距今约4000年前到18世纪英格兰373个孩子头颅标本中的1974个第一磨牙龋病流行情况,结果显示患龋率在各年龄组均较现代人为低。张全超31观察辽宁省北票市喇嘛洞三燕文化(距今约17001600年)墓地出土人群龋齿率为7.24%,显著高于新石器时代的安阳殷代组(4.25%)32及下王岗组 (5.3%)18。到了近代,1718世纪欧洲人的患龋率普遍上升到70%80%。Naujoks27记录,20世纪60年代时现代欧洲人和北美人的患龋率高达90%。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新的防龋手段的大量应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部分地区患龋率下降的趋势。在15年时间内,西方发达国家学龄儿童龋病发病率下降了50%。观察报告表明,美国儿童龋病下降趋势还在继续。英国在1968年至1989年间,各年龄段的龋病流行情况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西欧和北美龋病流行急剧下降的情况相反,一些发展中国家儿童患龋率正在迅速增加。我国1983年全国口腔疾病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患龋率为40.54%,农村为29.70%。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疾病调查结果显示18岁年龄组城市居民患龋率为58.22%,农村为49.53%,龋均为1.60。患龋率较10余年前有较明显的上升27。精制食物和糖的摄入增加可能是患龋率增高的主要原因。Gagne33证实了食物中富含碳水化合物以及新的食物加工方法的引进这两个因素致使牙齿龋病的患病率增高。龋病的人群分布有一定的地域差异。Hardwick27统计在铁器时代患龋率不超过2%4%,并有广泛的地理差异。朱芳武等34报道广西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距今约90007500年)遗址出土的16个个体患龋率为93.75%,龋均为6.07。周大成19报道河南成皋广武镇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15个个体的患龋率为46.7%,龋齿率为19.5%。这两处人群的患龋率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他人群。学者们还研究了龋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以及龋坏部位的差异。李瑞玉等18报道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遗址出土的161个个体,患龋率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张全超31报道喇嘛洞墓地出土人群患龋率在男女性别间差异不显著,患龋率与年龄变化具有一定关系。毛燮均等32报道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殷代(距今约40003000年)人颌骨标本龋齿以近远中颈部龋为最多,牙合面点隙龋最少。张全超31报道喇嘛洞墓地出土人群龋齿中以邻面龋为最多,其次是牙合面龋。Sakashita等35观察的龋齿中,以近远中颈部龋为最多,不同于现代人的牙合面点隙龋为多,第二磨牙的罹患程度最高。对人类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揭示龋病的发生、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龋病进行防治。4 牙周病状况的相关研究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牙槽骨吸收是其重要病理变化之一,也是研究古人类标本、化石牙周病的重要指标。牙周病是人类最古老的口腔疾病之一,在古文明时期即已存在。从我国陕西宝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50006000年前)人类的遗骨中,有42.3%的个体可看到不同程度的牙槽骨破坏。古埃及40005000年前的木乃伊中,牙周病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36。国内外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古代标本进行了牙周病状况调查。Inagaki等37在日本名古屋地区新石器时代(公元前3000年)4个颌骨标本中观察到前牙区有牙槽骨的水平吸收。Kerr38报道了从史前期至距今3000年英国504个人颅骨牙齿标本中均发现有牙周炎。Neiburger等39报道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西南亚人的牙周病罹患率是42%。Mucic40分析了过去2000年南斯拉夫535个人头盖骨和98个颌骨标本,发现在所研究的标本中均有牙周病的罹患。在国内,毛燮均等32报道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殷代人颌骨牙周病患病率为18.7%。李瑞玉等18报道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个体中,患牙周病的牙齿数占观察牙齿总数的10.7%。周大成19报道河南成皋广武镇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个体的牙周病患病率为66.7%。张全超31观察喇嘛洞墓地出土人颌骨的牙周病的患病率为43.11%,患有牙周病的牙齿数占观察牙齿总数的7.64%。在同一批标本中,牙周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重趋势。Littleton等41在对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后1500年阿拉伯湾人牙齿标本进行分组研究后发现随年龄的增大,牙周病患病率升高,并有严重龋坏和牙齿磨耗致牙周脓肿骨质缺失的情况出现。李瑞玉等18报道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个体中,牙周病的患病率与发生的地点、性别无关,但与年龄有很强的相关性。张全超31观察喇嘛洞墓地出土人牙周病的患病率性别间差异显著,且与年龄变化关系密切。牙周病是人类口腔主要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患病率。古印度最早的医书妙文集(公元前600年)、古希腊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和我国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素问篇中均有关于牙周病的描述36。对古人类牙周病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人类口腔健康状况,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牙周病的发生、

    注意事项

    本文(硕士学位论文少陵原西周墓遗址3000前人牙齿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