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

    • 资源ID:4025911       资源大小:99.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

    高教信息参考 咸宁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 第二期 2009年5月6日 目 录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专辑(一) 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二) 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 (三)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 (四) 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五) 美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归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一) 江苏工业学院:以“开放办学”促发展(二) 避免素质教育推进中的四个误区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教学团队建设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并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就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并结合我们建设“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的具体实践谈些看法。一、教学团队建设涉及的理论问题1、“教学团队”概念的提出。“团队”是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个成员各自拥有的知识、技能、信息与其他资源,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构成要素为5P即目标、人员、定位、权限、计划。将“团队”这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运用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中,可引伸出“教学团队”、“学术团队(创新团队)”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团队理论已被运用于教师工作领域,西方学者提出“同伴互助”概念,提倡教师共同工作,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学、示范教学以及有系统地教学练习和回馈等方式,彼此学习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2004年教育部推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创新团队的设想与计划,各高校兴起了创建创新团队的热潮,创新团队作为高校学术组织创新的途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次把建设“教学团队”作为“质量工程”的举措之一提出来,也很快成为对大学教学工作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理念与设计。目前还很少看到学术界对“教学团队”概念的阐释。我们仅见到的二例是这样界定的:(1)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教学创新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通过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的有关文件,结合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上“团队”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改革的教研,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我们也可以将其分解为5要素:教学目标、建设目标每个教学团队应提出明确的、共同的建设目标,努力将其建设成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绩效的教学群体。管理学理论强调共同目标对团队的重要性,指出它是由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有无成员共同认可的、特定的、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有着细分的小目标,但必须有团队整体的大目标,个人的小目标要围绕、融入团队的大目标,通过实现团队的大目标达到团队与个人的共赢,达到团队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总要求。教师教师资源是教学团队的最核心因素。教师,包括年龄结构上的老、中、青教师,职称结构上的教授、副教授、讲师与助教,岗位状态上的专职与兼职,任务上的专业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规模上一般有8一lO人。定位包括教学团队的定位与教学团队每个成员的定位。前者指教学团队在专业中处于什么位置,所承担的课程或课程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及它在什么层面(校级、省级、国家级)起到示范性作用。后者指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与其他成员在团队中各扮演什么角色及其分工合作机制。与群体相比,团队更强调每个成员的各司其责与共同负责,更强调协作性,更强调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负责。权限教学团队是在高校现行教学基层组织教研室无法满足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的情况下,对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是对教研室的一种补充,是一种类似于课题组、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团队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教务处对项目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每个团队中有一名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作为带头人,负责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安排接受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计划是为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建设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具体工作程序,包括教学团队的总体规划、总体实施方案与其所承担的课程、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计划。2、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我们可从内部结构、支持环境与教学建设三个方面讨论一下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框架。一是选拔与培养团队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二是团队队伍建设。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梯队差别,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提出团队目标。提出作为团队成员共同愿景的团队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的“顶层设计”。要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把提高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四是形成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对话、讨论、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团队规划、教学资源共享等各层次进行沟通与合作的定型做法与团队规范,实现团队中知识、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增殖。五是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团队的基本特征是“实现集体绩效的目标、积极的协同配合、个体或者共同的责任、相互补充的技能,其核心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是其成功的基础。教学团队的团队精神其内涵包括:(1)对团队建设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每个成员理解、赞成与支持团队建设目标。(2)对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责任感。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为实现共同目标承担责任的责任意识,都要有自己为实现建设目标做出贡献的贡献意识。(3)团队成员体认自己是团队的一员的强烈归属感。团队成员都能把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从而使团队充满凝聚力。(4)为实现的教师整体素质与人才培养最优绩效认识到个人与其他成员合作的必要性、愿意合作并善于合作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宽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怀,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利益和成就共享,困难与责任共担。外部支持环境建设。教学团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尝试,其发展与外部资源支持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种外部支持包括:“一是资源支持,包括校院所提供的团队活动的地点、基本条件,教师的培训机会,以及适当的权力下放;二是评价机制与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三是激励与约束,包括学校、院根据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团队个人在目标实现中所作出的不同贡献而做出的对团队整体或成员的奖励或约束。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内部建设与支持系统建设,其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团队所承担的教学工作水平,并使其发挥示范作用。团队的教学工作与教学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内容。(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要紧密联系学校和系院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体系,扩大课程资源,协调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从提高团队、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人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争取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课程、双语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2)教材建设。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呈现方式,是为学生提供的范例性知识系统、教育信息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教材建设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团队要结合专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和特色,积极承担校级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积极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使高质量教材、新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和原版教材不断充实到教学中。(3)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团队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培育和争取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优秀教学团队要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上走在前面。(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本科生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本科教学实习质量,对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保证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理工科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本身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项目。此外,还包括校内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3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团队管理理论提出了团队建设的原则,具体表述有些区别,如:有的归纳了确定团队规模、完善成员技能、分配角色、树立共同目标、明确领导与结构、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和培养相互信任精神等7项原则;有的归纳了系统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做好榜样、允许员工犯错、优劣互补、和谐沟通、以人为本等8项原则。这些归纳多来源于以企业团队为主的管理实践,对建设教学团队不一定适合和有针对性。由于教学团队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创新无论在实践与理论探讨上都还是处在开创阶段,对构建原则这类问题的探索也刚开始。不过,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提出了以下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4)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5)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6)团队水平整体提升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4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途径。发展方向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与高绩效的团队。(1)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学习型团队。要在团队中营造一种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知识,共享课程知识、教学经验、教育信息和学习能力的文化机制和环境氛围,构造团体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以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团队学习为特征的、有浓厚学习风气的集体。(2)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和谐型团队。这种和谐关系既包括与外部如院系、学校教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其他团队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团队内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不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3)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创新型团队。优秀教学团队不仅要成为传播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且要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要成为既是教学团队又是创新团队的全面发展的群体,成为科研返哺教学的示范与典型。(4)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高绩效的团队。建立高绩效团队的策略是目标一致、有凝聚力、有责任感三大基石,“只有建立在三大基石有目标,有凝聚力,有责任感基础上的团队才能创造良好业绩”。要使团队成员明确认知、认同团队的建设目标、教学目标,并通过增进团队成员彼此的理解增强凝聚力,使团队成员共同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建设任务负责。与此同时,不能把团队建设等同于团队合作,要认识到团队建设中的竞争机制也非常重要。对竞争的控制基于内部目标管理,即将团队的工作目标细化为团队成员的工作目标,并进行集中控制。团队负责人要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平的内部评价,赏优罚劣,甚至通过选拔淘汰机制使得最终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与岗位和角色相适应,以创造更高的团队绩效。实现途径。尼克·海伊斯总结过4种团队建设方法,即人际关系途径、角色界定途径、价值观途径与任务导向途径。贝尔宾1981年提出角色法,认为成功的团队必须包括担任不同角色的人,并提出了一组8个角色;有的学者提出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就共同价值观与某些原则达成共识;有的学者强调团队必须认清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已有的团队知识基础上研究完成此项任务所需技能,并发展成具体的目标和工作程序,以保证任务的完成;有的学者强调在团。队成员间形成较高程度的理解与尊重,来推动团队工作。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途径,或综合采用各种途径。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存在一些误区,如教研室直接“升格”为教学团队、“人多力量大”、“胡萝卜加大棒”、“团队即群体”等。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在于:组建一体化、制度化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教师为灵魂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的情商。有的专家在探讨教学团队建设的实现路径时强调要树立和强调团队观念、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建立和完善资源供给和保障机制等。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的建构鲁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是以历史与社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为基础形成的,于2007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该团队的形成与建设过程为我们思考将团队管理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提供了从个案切入的视角与实证依据。同时,我们也深感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有待于教学团队建设理论的理论创新的支持,有待于在整合教学理论与团队理论基础上的新理论成果的引领。这里对该团队的现状与建设计划作些描述。1团队现状。(1)团队目标。该团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形成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积极性、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促进所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并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出贡献,发挥省级教学团队的示范作用并朝建立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目标不断努力。(2)团队负责人。由俞祖华、赵慧峰教授共同负责。俞祖华教授,1997年被评为省级学术骨干,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是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重点学科负责人,硕士点负责人。其独立完成或以首位作者完成的成果获得省级教学与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赵慧峰教授是山东省省级学术骨干、校级教学名师,是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硕士点负责人。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省级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l项、三等2项。(3)团队成员。团队共有11名成员,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骨干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教学能手1人,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人员4人,在岗人员均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是一个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优良的教学团队。(4)计划。负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基础课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民主党派史、晚清政治史、北洋军阀史等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程都有课程建设与教学计划。同时有团队整体建设计划。有专门史1个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3个硕士点,可作为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的支持和建设平台。(5)权限。接受省教育厅高教处、学校教务处和学院的指导、监督,努力争取外部支持环境。从我们这一团队的个案可看出,适用于企业团队的角色法,对教学团队不一定合适。“一般团队中都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角色认定和分配,这是基于团队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需要,教学团队由于团队成员工作的同质性和技能的学术性,很难也没有必要对成员进行角色分配”。2团队教学工作、教学建设。团队体现了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以支持专业建设为着眼点,以学科建设尤其是学科服务教学能力建设为引领,以教师梯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建设为重点,改革与建设并重,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团队建设并行的建设思路。团队重视教师梯队建设。团队带头人与主要成员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高。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能手1名,省级学术骨干2名。团队成员近年来共承担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l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图书奖1项,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团队重视进行课程建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于2005、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史还被山东省推荐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校级优秀课程。重视网上课程资源建设。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申报国家级与省级精品课程的有关文件与教学资源已上网。团队重视教材建设。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与由齐涛教授任总主编的其他5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程一起,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教材已被全国150多所高校采用。团队重视进行教学研究与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建设,承担过省级教改与教学研究课题3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团队创新性改革措施主要有:(1)重视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通过读书从书本获取知识,通过网络从电子媒体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从社会获取知识”的三个途径,并为此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创办了学生期刊读史辑刊。(2)重视教材改革。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重在体现研究性学习与能力培养的主旨,试图做到给教师留下发挥的空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并建立了定期更新机制以及时反映学术界最新进展,该教材已修订过三次,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材。(3)倡导研究性学习。本科阶段形成“史料阅读撰写研究动态3年级学年小论文4年级毕业论文”的“四步式研究性学习法”。历史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新课程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于2005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专业建设。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带头人同时为我校历史专业负责人,注意发挥这一教学团队在历史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团队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历史专业中都有很大份额。我校历史专业有较强的办学实力与潜力,正在为建设校级品牌或特色专业而努力,有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世界史、历史教学论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6个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被列入了中国大学排行榜历史学50强。科研服务教学能力建设。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1)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学科建设投入的电子阅览室、资料室对全体学生或高年级学生开放,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论文写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2)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团队负责人在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主编了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两部教材,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材,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也已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并被多所高校作为考研指定参考书。两位团队负责人在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成果,他们合作的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华民族精神新论曾获得过中国图书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们在对民族精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了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和历史专业、人文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他们正在编写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教材争取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3)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的学生参与了教师主持的课题,直接受到了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如团队获省二等奖的教学成果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刘虹参加(第4位),他们主编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韵李慧敏等同学参加,他们主编的文化名人与胶东有历史专业本科毕业的王丽等同学参加。3团队今后建设计划。今后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着眼点,以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的教师为基础,以建设全国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目标,继续重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继续发挥科研对教学的支持作用,继续重视标志性教学成果的培养与转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培育团队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与学术水平。(1)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的重点是争取进1名高水平的、具有博士学位与正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负责人,为该课程的精品课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要提高现有人员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争取使团队带头人尽快达到“省突出贡献专家”层次,争取新增1名省级教学名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使他们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还要争取与我校马列教学部从事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2)课程建设方面。尽快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并努力将其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加大力度,争取将现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中国现代史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近期内将不少于2门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选修课程建成校级优质课程。(3)教材建设方面。按照省教育厅领导的统一部署,修订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使教材体例更加完善,使其能反映学术界最新进展;2008年内,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修订再版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在中华民族精神论、中华民族精神新论的基础上,编写适合本科教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争取近期内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4)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资料建设,购置、尽量配齐重要的教学参考用书。完善相关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的要求,完成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课程网上资源建设,按省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课程网上资源建设。(5)标志性教学成果建设。要把教学成果的培育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与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与编写与修订教材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成果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力争省二等以上的标志性教学成果。(6)科研转换教学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提高团队科研转换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是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的重要保证。要把团队同时建设成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好校级A类创新团队,以科研促教学。要把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更好地与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这些平台对优秀教学人才的吸引作用,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作用,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先导作用,对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 (摘自: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5卷第2期)论高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高效教学团队建设作者:赵宇2007年1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该意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其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涵义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刘宝存在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一文中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孙丽娜、贺立军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一文中认为“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为: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本文中,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任务,由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校的教师组成的知识技能互补的、梯队结构合理的组织。 二、高效教学团队应具备的特质 笔者认为,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清晰的教学、教改目标并且该目标被团队成员普遍接受。只有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整合力量,实现乘数效应。二是具备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要有出色的团队领导,团队中要有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其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以名师为中心而形成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出一批批教学科研骨干力量。三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团队应该具备较强的伸缩能力,尤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随着教学活动的日益复杂与深入,对于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靠一个院系的教师甚至一所高校的教师无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组建跨院系、跨学校的教学团队。所谓“跨学科的团队教学,则强调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体,面向一个课室的学生,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协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的进行方式可以丰富多样,既有教师的联合讲授,又有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之间对讲题的现场讨论,既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服务。”“有时候,教学任务不是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是完成一系列课程或者一个课程模块、系列专题讲座。甚至仅仅是一节课或者一个讲座也需要由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教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刘宝存在文章中还提出了虚拟型团队的概念,即“在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地理上、组织上分散的教师组织起来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很少面对面地一起工作。主要是借助远距离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跨空间的教学。”四是团队在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三、高效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重视团队的内部建设及其外部环境建设,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外部支撑。 对于内部来说,要打造结构、规模合理的教学团队。 1.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除了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是某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其它领导特质:(1)诚信。信任是人们协作的前提。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任,领导者本身必须诚实、可信赖。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获得他人的信任,取决于以下五方面:正直:诚实、可信赖;能力:具有处理技术问题和人际关系的技能;一贯性:行为的可预测性;忠实:愿意为别人维护和保全面子;开放:愿意和别人自由地分享观点和信息。这五方面的重要性顺序是:正直、能力、忠实、一贯、开放。(2)自信。古人云“自知者明,自信者强。”自信是人格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领导者要敢于和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3)亲和力。领导者应当善于降低自己与下属的心理距离,使下属觉得自己平易近人。亲和力有利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及时和有效沟通,为领导者正确做出各种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学术带头人要热爱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同时引导学术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骨干教师向学术带头人靠拢。 2.合理的团队结构。建设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要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将直接决定团队的绩效。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一定要注意教师梯队的建设力争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 3.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转,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在于不断的积累,不能急功近利。 在团队内部要建立明确的活动规则,如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完善团队的运作机制,如带头人责任制,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教学和教改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要使团队的运行做到有法可依,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同时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同学生评教制度相联系,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学生最具有发言权,通过分析学生评教中发现的问题有利于团队工作的改进,对于长期健康发展作用重大。 4.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实验教学基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教材建设相联系。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团队建设提供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机会,更为建设成果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在教学改革方面,学校要为团队的平台实践提供政策倾斜,经费保障,保证团队的教学改革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团队成员必须在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上不断探索,紧密配合,创新思想,积累经验,提炼特色,力求进步。 对于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而言,学校必须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外部资源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 (1)物质支持包括,为团队提供活动需要的场地、设施、条件以及团队成员的培训机会等。学校要重视优秀团队的建设,为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 (2)政策支持。学校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在教学团队的组成上,引入竞争机制,遴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能力突出的带头人,团队成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主权、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规划上,要将建设一批高效的教学团队作为学校长期建设规划的一部份,制定合理的短、中、长期建设规划,把教学团队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规划,给予充分的重视。学校要注重为团队成员提供规范、长期的培训计划,为团队提供定期的校际学习交流机会。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要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并把是否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作为衡量这些项目建设成效的标准之一。学校要建设对于团队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即团队外部对团队整体进行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学校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本文摘自经济师2008年第6期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逐渐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主题。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教学团队建设也是突破我国高校现行基层教学组织管理体制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形式。一、 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对推进教学改革的体制性障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单位,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起来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于单一的教学职能。随着高校功能的扩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教研室不仅担负着实施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职能,而且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层学术组织。特别是随着高校发展过程中功利性价值导向以及科研功能的日益强化,教研室的科研职能不断凸显,而教学职能日益弱化。近年来,虽然对高校教学、科研职能进行了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和改造,但教研室“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从高校教研室发展的整体状况看,不论其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还是其实际发挥作用的行为取向来看,都明显滞后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教研室的职能明显表现出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疏于教学改革的组织与管理。从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变得异常复杂,单靠传统的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目前的教研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一,缺少结构合理、合作进行教学改革与实

    注意事项

    本文(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