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历史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21697       资源大小:58.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历史毕业论文.doc

    历史文化学院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浅论中国远征军的贡献姓 名: 学 号: 2007071202班 级: 07级历史2班指导教师: 2010年12月浅论中国远征军的贡献摘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借美国政府实行“重欧轻亚,先欧后亚”政策之机迅速向太平洋和东南亚扩张,缅甸成为盟国和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依据盟国的总体部署,中国政府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开辟了缅甸战场,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争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并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贡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缅甸战场”等为关键词的文章六百多篇,其中夹杂了大量的文学纪实性质的文章和新闻报道。有关中国远征军经历始末的专著也并不多,比如有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云南省保山地区新闻中心与云南省保大山地区博物馆编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迄今为止许多文章的发展是以向大众宣传为目的,而以专业的历史性的眼光来关注并解读这段历史的并形成学术成果的尚且不足。综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研究总体概况有以下观点和成就。第一,在中国远征军人物与评价上热烈探讨。任何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包括战争远征军的第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都是由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士兵完成的。所以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作战失败主要是在于双方将领的失误所以许多学者都是从各方的政治领导者和军事指挥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相继发表了一些文章。比如有鲁航的史迪威与19421944年的国共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6期),黄道炫缅甸战役史迪威、蒋介石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二期)等文章。其中最为人所知道的是孙立人与戴安澜两位将领,孙立人以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戴安澜是中国远征军中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将领。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孙立人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客观公正地评价了他的戎马生涯,纪念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抗日功绩,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李湘敏戴安澜与缅甸战役(福建大学学报,1986年第二期)文楚黄埔之英 民族之魂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纪实(档案与史学,1998年第二期)等文章都以史实记述的方式记录了这位将军在异国作战最后马革裹尸的壮烈事迹。第二,远征军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英美等国都出于自身利益作战不积极,同时中国政府也不积极配合,导致了第一次作战失败,可以看出三国都是从自身出发,导致了利益不协调。许多学者就是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探讨。其中罗志田从史迪威事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矛盾(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张立、陈廷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与盟国战略的复杂关系(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等论文都指出了中美英之间利益不同导致了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作战的进程,获得了一些成果。中国远征军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远征军成了“无名英雄”。历国史不会忘记中国远征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这段光辉历史。本文对中国远征军的赴缅作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占有的历史地位,作一些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环节,虽然它发生在远东战局的一角,却牵动着太平洋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纵观中国与盟国对日作战战略构想形成及其实施的过程。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在盟军的对日作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有力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后,继而挺兵南进,进攻缅甸。缅甸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东与我国云南相连,西北同英属印度相连。如果日军占领缅甸,东可入侵中国大西南,与中国东部的日军合围中国;西可进犯印度,摧毁盟国在印度的战略基地,进而进入中东地区,与德意法西斯会合;西南还可以控制安达曼海的孟加拉湾,得到制海制空权,从而有效的支援了太平洋海战。因此,日军在大举南进开始之时,就把夺取缅甸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作战目标。中国为了援助正在缅甸对日作战的英军,同时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运输大动脉,于1942年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长官司令部,同时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编成共3个军9个师:第5军(军长杜聿明),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66军(军长张轸)。全军总兵员达10万余人1。其中杜聿明的第五军装备精良,是当是国民党军队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火力配备最强的一支劲旅。3月8日仰光陷落当日,中国远征军的第200师抵达同古,接替了英军的防务,掩护英军撤退,以争取时间,保证中国远征军主力南下集中,同时趁机会收复仰光。19日凌晨,第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先头部队遭遇,拉开了战斗的序幕。由于西线英军全线溃退,激战了12天后,日军第200师被迫突围北撤。这一仗,中国远征军虽放弃了同古,但是它重创了日军,使“日军死五千,伤不胜数,遗尸遍野”。2在日军突破同古防线后,中英两军节节防御后退。西线英军第一师的第七装甲旅共7000多人退到了仁安羌地区,被日军的第33师团团包围。中国远征军以新38师紧急驰援,以少胜多,以寡救众,解救了被包围在油田附近的7000多名英军。其中包括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及被围困的英、美传教士,记者等5000余人。这一胜利使得中国军队受到了英国军队的称赞,同时胜利的捷报轰动了中、美、英三大盟国。3再后来,英国政府还授予孙立人师长“帝国司令勋章”,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外国将领。由于指挥不当加之英军避战自保,战争失利,中国远征军奉命分别撤至国内和印度。时值缅甸雨季,远征军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要穿越荒山密林,也就是当时的野人山。蚊虫叮咬,疾病蔓延,使得数万官兵葬身丛林。中国远征军从动员到败退,由10万人减到4万多人,而非战斗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在战争中阵亡的人数。如第5军总计42000人,阵亡7300人,而在撤退中非战斗死亡的就达到14700人。10万远征健儿,仅有4万生还。4其惨烈状况不言而喻。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战争中,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接替英军的防务,他们英勇地同日军抗战,掩护英军撤退。特别是在仁安羌的战役中,解救被包围的英军,使其免受了灭顶的灾难。后来又牵制日军于怒江西岸,使英军得以保存实力,为后来英军参加缅甸反击作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面临日军威胁的澳大利亚军队能够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撤回本土。从而使日军北不能进中国,西面不能侵犯印度。美国在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毕竟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着的兵员贡献给盟国事业最好的办法。” 5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同盟国积极计划反攻作战。所以在后来缅北反攻作战中,中国军队没有令人失望,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有力的配合了其他战场对日军的进攻。在1943年春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主张在缅甸采取军事行动,这样做可以把日军夺取在缅甸战场,从而使它不能增援太平洋战场。战争的进展状况也正如马歇尔将军所期望的,中国军队的顽强奋战为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3年底,日军又从南洋各地调集3个师用来加强其防御和进攻的力量。到1944年11月底,日军在缅甸的兵力已达到10个师团,一个独立旅团。6与此同时,日军在太平洋岛战中正陷于苦战,急需用兵,缅甸的战场就已经使日军苦不堪言,无法应付,已抽调不出任何的兵力来支援其他的战场。中国军队在缅甸的对日作战,吸引和拖住了日军的主力,打乱了其他的战略部署,增强了盟国军队的力量,使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从此连结在一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支援欧洲战场从盟军总体战略部署看,缅甸战事是盟国的“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这一战略部署下的重要一战,保卫缅甸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要求,也反映了英美等国的基本立场。对中国而言,滇缅公路是中国物质来源的一大命脉,被视为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中国自身利益出发,蒋介石表现非常迫切和积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迫切和积极从总体上符合盟国共同利益的需要。缅甸失手后,收复缅甸在英美的对日作战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同盟国收复缅甸,不仅可以恢复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线,而且还可以用它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罗斯福再给蒋介石的电文中就证实了这一点。他指出:“必须重新占领缅甸以建立一条通往中国的可行的供应线,空中运输线将永远不能运给你我们希望你能得到的数量充足的装备。” 7尤其是美国把取道缅甸,打通中国路上通道,以中国为依托作为反攻日本的捷径,中国军队第二次入缅就是实现这一战略的。蒋介石认为:“(1)收复缅甸可建立反攻日本之基地,使盟国尔后的作战比较容易;(2)可巩固印度,彻底击败轴心国会师中东之企图;(3)打通中印交通,使美国援华物资大量输入,极早完成中国总反攻之准备;(4)夺去日本陆海空军使不能再行增碎战场”。8由此可见,蒋介石战略的出发点是维护他自己的统治政权,争取更多的魅援。但是,在这一根本目的之下,也有其某些程度上针对日军侵缅目的,符合盟军对日战略指导原则的一面。德黑兰会议后,由于苏联的对日参战,美国放弃了打通滇缅公路,以中国为基地反攻日本的战略,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贬低中国战场、中国军队的作用。历史事实是,虽然苏联参战对于打败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消灭主力的是中国战场。中国人民经过14年奋战,已在东方毁灭性地打击了日军。而当美军从太平洋反攻日本时,中国军队在缅甸作战为他们进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在盟军对日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它是保证盟国先欧后亚全球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是盟军总体战略部署下的重要战役,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打通援华物资的通道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一些工业城市、港口相继沦陷,因此,无论是盟国维持中国战场以夺取日本的需要,还是蒋介石出于自身的目的,获取大量外援以充实自己实力的需要,确保中国与外交交通线的一直是紧迫的问题。日本一直把缅甸作为其南方防务的边陲,认为占领缅甸“无论是在切断援蒋公路,对重庆施加军事压力,还是策动印度反英的政略和战略实施策略上,都具有战争指导上的意义”。9由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自1938年9月通车后,一直成为中国外援物资运输的大动脉,特别是1960年9月日军切断滇越铁路以后。滇缅路即成为国民党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对蒋介石来说,要粉碎日军通过缅甸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并且实现追随美国,争取美援的战略构想,必须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无阻。 1941年初,中英两国开始酝酿军事同盟。太平洋战争打响后蒋介石力争保住缅甸的态度更加明确。1941年12月23日,中应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对日军事的同盟。国名党政府成立以军令部次长林蔚为团长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和以第五军军长杜律明兼任司令的昆明防守司令部;陆续调部队驻守古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沿线;调第五、六、六十六三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进入云南待命,在1942年2月日军轻取元淡棉,进逼仰光,应英方的要求,中国政府派三军进入缅甸。1944年5月为了配合远征军缅北反攻,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向黎贡山、龙凌和松山等地的日军发起的进攻,并且首先拿下了黎贡山。但是在松山、腾冲、龙陵等地却因工事坚固,守敌顽强,攻克显得十分不易。经过远征军官兵半年的苦战,牺牲了数万将士,才在9月7日攻下了日军松山这个阵地,9月14日克服腾冲,11月3日攻占龙陵,11月20日占领芒市。1945年1月,滇西远征军攻出国门,缅北、滇西反攻战历时一年,以盟国方面完全取得胜利而结束。中国军队收复缅北,打通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线,而且使空运航线在缅北有了一个中转的领地,这样就使得中国得到的外界支援大大增强。1945年初,中印公路终于通车,同时,与公路平行还铺设了一条输油管道,随后大批战略物资输入中国国内。1945年1月至8日,通过空运,中印公路和油管运送的授华物资共达49.6万吨,这些物资对中国战场物质力量的补充起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国民党拟定了装备35个美械师和若干特种部队的方案,准备大反攻,对此,何应钦有过评价:“固得此次物资之运输供应,我国军大部遂获重重装备迅速恢复战力。” 10远征军反攻滇西缅北的胜利,打通中印公路,这无疑加强了中国的抗日武装力量。同时,反攻的胜利,赶走了滇西缅北的日军,这就完全解除了我国西南边境所受的威胁,从而为我军抗日总反攻提供了时间。四、反映了中国人民具有高尚的民族牺牲精神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历时之年久,先后出兵20万,在缅甸战场始终抗击着日军的主力,广大的远征官兵激于强烈的民族义愤,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浴血奋战,取得无数重大战役的胜利,谱写了无数悲壮而动人的战歌。 1942年初,远征军进入缅甸,就接替英军防务,掩护英军安全撤退,而将自己置于战争最前沿阵地。在于日军首次交锋的同古战役中,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和步兵指挥官郑庭笈指挥下顽强抵抗。其军心如戴安澜将军给他的妻子的信中所写:“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及其光荣。”11这一战争毙敌无数,此后由于指挥混乱,某些将领失职,缅西初战失利,远征军被迫撤退。10万远征健儿,仅有4万生还。在撤退途中,戴安澜将军壮烈牺牲,周恩来称赞这位爱国将领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也为国捐躯,第38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齐学启被俘,拒绝投降而遭杀害。爱国将士的牺牲,充分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民族气概。1943年春,中国军队重新入缅作战。由于是为打通中印公路,因此,远征军反动系列到战役都是配合公路的开凿而进行的。中印公路经过地区环境非常艰苦,条件非常恶劣。荆棘蒿藤蔓延遍野,并有毒蛇猛兽,蚂蝗虐蚊,雨季泥泞载道,旱季气候闷热。远征军官兵克服困难,一路推进。边修路,边打仗。在对于邦加的进攻战役中,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以击毙日军第55联队管尾队长以下军官11名,士兵173名,缴获轻重机枪12挺,步枪63支的战果,12取得了在缅甸抗击日军第一次彻底胜利。于邦加之战果事关重要,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军队完全能够打败敌人,完全能够打胜仗。驻印军官兵由此受到了极大鼓舞。不久,日军第18师团在塔泰河畔与中国军队再次相遇,同样遭到远征军沉重打击。敌师团长令56军队急行前往,企图围歼中国军队,却没有挽回败局。像这样悲壮动人的战斗,在我远征军入缅作战中不胜枚举。 结 语总之,我远征军入缅作战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忍受恶劣环境和饥饿的痛苦,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他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昭示了中华人民坚韧不屈,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表现了中华儿女赤诚爱国,拼搏奋斗的民族牺牲精神。正如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对国民党政府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所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的精神和作战的勇敢,却是世界上少有的。”1944年11月的美国皇冠杂志曾这样评价道:“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 13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战胜世界人民的敌人日本法西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远征军从失败到胜利的艰苦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抗战决心,它的胜利一扫我之自卑、敌之轻视。对内增强民族自信,对外树立了民族的威严,在近百年民族解放史上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同时也为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参考文献:1何理.抗日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91.2李安庆.略述中国远征军两次缅甸战役J历史档案,1985,(3).3徐康明.中国远征军战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19.4712叶之东.冀伯祥.中国远征军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78,103,134.5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8.69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80,749.8中英美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A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Z南京: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1958. 转引自张鹏.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战略地位J湘潮,2010.(2):15 10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平抗战史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749.转引自张鹏.浅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战略地位J湘潮,2010.(2):15 11文闻.我所亲历的印缅抗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68. 13王建朗.中国驻印军与缅北反攻战J.军事历史研究,1986.:76-78.其它参考文献1.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陆茵.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冷冲模设计资料与指导.杨关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机械制图.刘家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杨占尧.冲压模具图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侯维芝、杨金风.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张鼎承.冷冲模的设计与制造.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7.王芳.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8.孙凤勤.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9.黄健求.模具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0.李德群.现代模具设计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陈万林.实用模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模具实用技术从书编委会.冲模设计与应用实例.1986.

    注意事项

    本文(历史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