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4021683       资源大小:53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毕业论文.doc

    题 目(中、英文)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ancient Chinese predecessor摘要 古代汉语语法中的特殊语序很多,其中比较复杂而又重要的便是宾语前置。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历来是古汉语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具体宾语前置句式的分析,并结合前人在研究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方面的成就,本文从语法宾语前置和语用宾语前置两个方面出发来分析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以及各个类型的特点。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研究一方面使得我们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划分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我们轻松阅读古典文籍,传承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键词:宾语前置;类型;特点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orders a lot of special syntax, in which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s more complex and important. It has always been a hot research to study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ecial Object sentence in ancient Chines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vious in this field. It proceeds to analyze ancient Chinese Objects in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ype, both from the aspect of Prepositioning of Object in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Preposition. Researches on Objects in the ancien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e of importance. On the one hand,it can help us make a much mor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type of Chinese Object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n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on the read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ooks, meanwhile, the spreading of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of ancient knowledge.Key words: object;types;Characteristics目 录摘要IIAbstractII一 语法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1(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3(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3(三) 介词构成的宾语前置3(四) 用结构助词复指的宾语前置5二 语用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6(一) “相”构成的宾语前置7(二) “见”构成的宾语前置8(三) “自”构成的宾语前置9(四) 出于语感和押韵的需要构成的宾语前置9(五) 为了强调或变长句为短句构成的宾语前置9 结语9参考文献10谢辞11 语序是汉语语法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手段。其实不单单是在汉语语法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中的各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意义关联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序来表现的。所谓语序,通俗地讲就是指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即便是相同的词语由于排列顺序不一样,所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1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句子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主语><谓语><宾语>其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成份,定语、状语等应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前面。即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的语序构成句子。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存在着一系列特殊语序形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其中尤以宾语前置出现的频率最高。依据汉语句子的基本语法结构特点,宾语一般是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之后,并受它们的支配,而在文言句式中有些句子的宾语却被提到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前面,由此便形成了宾语前置。我们这里所说的前置,不是把宾语提到整个句子的最前面,而是把它放到支配它的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先秦关于古代汉语的研究中显示,宾语前置的语法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疑问句或否定句,一是疑问代词或否定代词作宾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结合前人对此类现象的研究,在这里我们把受语法条件限制的,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宾语前置句叫语法前置句;而把为了表达或修辞的需要而构成前置的文言句式称为语用前置句,这种前置往往是出于强调宾语的要求,一般我们把这种前置看成是一种语言运用上的特殊现象。一、语法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 (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各个类型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是讨论最多、最受关注的一种类型,几乎所有讲古代汉语语法的教科书和著作都对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问题有所探讨。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现象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一种较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态势。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后”,2之后王力对先秦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又加以论述,我们就得到了这样一个印象: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最常见,而很少有后置的情况。大家在这一问题上似乎达成了共识,即在古代汉语中,只要是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则必须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且把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特定句式看作上古汉语的正常语序,并不认为这种句式是临时的。对于这一问题,近代学者王力、吕叔湘等人重申了马建忠的观点。其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这一规则,在古汉语中并不十分严格,先秦以及后代的著作中都有前置后置并存的现象。3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含有否定词“不”、“弗”、“未”、“无”、“毋”、“非”、“否”或由否定性的无指定代词“莫”作主语的句子叫否定句。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这个代词一般就放到谓语动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秋水 均含否定词“不”,句中的“自”句中的“余”句中的“吾”都是代词,分别作动词“信”、“欺”、“知”的宾语,都放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应是:忌不信自。古之人不欺余也。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分别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齐公美)。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例均含否定词“未”,其中“之”属于代词,分别作“闻”和“有”的宾语,因此,都被提到了动词前面。其正常语序是: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之。未有之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分别是:老百姓不富足而社会可以安定,从古到今不曾听说过这种情况。不曾有过这种事。例中含有否定词“莫”,作宾语的代词是“己”,它被提到动词“若”之前,正常语序是:闻道百,以为莫若己。其大意是:熟悉了很多道理,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统观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宾语前置,有一类现象需要注意:当动词前面有“能”、“肯”、“敢”、“尝”、“曾”之类的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时,前置的代词宾语位置一般是放在否定词之后、表意愿的动词或副词之前,而不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4例如:“未敢忘之”这句话,一般要写作“未之敢忘”,而不能写作“未敢之忘”。“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话的宾语都是由代词充当的,但不是否定句,所以并没有构成前置。而如果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之”不是放在动词“御”的前边,而是放在表意愿的动词“能”的前边,如孟子梁惠王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样的例子还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此邦之人,不我肯顾” (诗经小雅黄鸟)、“民不足而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通过分析上面的文言句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能构成宾语前置。例如: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子鱼论战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三个句子分别含有否定词“不”、“未”、“莫”,都属于否定句,但由于它们的宾语“二毛(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不满足在否定句中构成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不属于宾语前置句。(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由疑问代词“安”、“何”、“谁”、“焉”、“孰”、“胡”、“奚”、“曷”等来充当,一般宾语要提到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前构成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国胡以相恤?齐桓晋文之事 例中的疑问代词“安”充当谓语动词“在”的宾语,被提到动词前,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呢?例中的代词“奚”作宾语,受动词“适”的支配,正常的语序是:彼且适奚也?意思是:它将到哪里去呀?例中的“胡”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受介词“以”的支配,“胡以”即“以胡”,正常语序是:国以胡相恤?翻译为: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通过分析上述例句可以归纳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构成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由代词充当;第二,必须全句是疑问句。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疑问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如果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并且全句的一个分句是疑问句,这样也不能构成宾语前置,二者缺一不可。“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前句“吾谁欺?”是疑问句,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对比后句“欺天乎?”,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全句的意思是: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再如,曰:“奚冠?”曰:“冠素。”前句是疑问代词“奚”作宾语,置于动词“冠”之前;后句宾语“素”是普通名词,不前置。全句的意思是:问道:“戴什么样的帽子?”答道:“戴白色的帽子”。(三) 介词构成的宾语前置 介词具有动词性,所以它也可以像动词一样构成宾语前置,但介宾短语通常不做谓语,这样它在构成宾语前置时,又与动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5一般来讲,介词中的“以”和“为”动词性较强,所以它们经常会带前置宾语,而其他介词带前置宾语的情况很少。在现代汉语中,介词与其支配的宾语构成介宾短语,而在文言文中为了突出强调介词所借引的对象,介类结构中的宾语常常被提到了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一般都置于介词前这与前面提到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情形基本一致。例如: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传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例的“以”是介词,宾语是“何”,“何以”即“以何”,全句意思是:你是凭借什么来了解燕王的呢?例中的“以”也是介词,“奚”作宾语,受“以”的支配,“奚以”即“以奚”,意思是: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由于这种现象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这里就不再累叙。2.代词“是”作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介词前。例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兴,是以难也。孟子公孙丑上 中的“是以”都是“以是”的倒装,“以”解释为“因为”,“是”在这里是“这”的意思,作介词“以”的宾语,为了突出强调宾语而提前。正常语序分别是:以是区区不能废远。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以是后世无传焉。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兴,以是难也。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最为常见,“是以”已经凝固成了固定的形式。在翻译时,可以直接译为“因此”,承接上文原因而来,逐渐具有了一些连词的性质。6而“以”作为一个常见而又特殊的介词,不管宾语是什么词性,均可置于宾语前面。据郭锡良先生考察,只在论语和孟子中,“以”介词的这一特点就表现的尤为明显,论语中“以”的宾语前置就有31次,孟子中更频繁,“以”用作介词达460次还多,其省略宾语就有229次。78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像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等,都受到古代汉语中这种用法的影响,往往在翻译的时候,按照“以夜继日”“以一言蔽之”的语序更容易理解和把握。3.有些介词的宾语是方位名词或时间名词等名词性短语则会构成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史记鸿门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例的“东向”即“向东”,“南向”即“向南”,意思是:项王、项伯向东坐着,亚父向南坐着。例中的“东面”即“面东”,全句译为:顺流向东前进,到达北海,面向东边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例中的“秋”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被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是:以秋为期。翻译为:把秋天作为约期。例中的介词是“于”,“室” 和“市”作介词“于”的宾语,为了突出宾语,被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了介宾的倒置(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于室怒,于市色,译为:在家里发怒,在集市上却表现为和颜悦色。通过对以上三类介词宾语前置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介词构成宾语前置的如下特点:(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构成宾语前置。(2)代词“是”作介词“以、用”的宾语,一般置于“以、用”前构成宾语前置。(3)在有些介宾结构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等名词性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构成宾语前置。(四) 用结构助词复指的宾语前置这里的复指是指在结构助词的帮助下把宾语提到述语之前,从而起到强调和突出宾语的作用。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是”、“实”、“焉”、“斯”、“之为”等。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只是起帮助建立语法关系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也就无法译成现代汉语。这类文言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宾语><结构助词><谓语>。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 例的“何厌”做动词“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它提到动词“有”的前边,并在被提前的宾语“何厌”与动词“有”之间插入结构助词“之”,表示复指。这个“之”也可以理解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其正常语序是:夫晋,有何厌?译为:这个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例中“句读”是动词“不知”的宾语,“惑”是动词“不解”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中间插入“之”,其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如果不了解句子停顿,就不能解除疑惑。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这个句子虽然含有否定词“不”,属否定句,但其宾语“句读”、“惑”是名词即宾语并不是由代词充当,因此,它并不属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类型。对于例“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一句中“是”的词性历来多有争议,总体上有指示代词和助词两种说法,这里把它解释为助词,其本身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比较合理。9具体理由如下:1.从助词的语法功能入手来分析助词的语法作用是在一定的结构中,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或表达一定的语气,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例如: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禧公五年 我们把“今吴是惧”和“今惧吴”,“将虢是灭”和“将灭虢”分别进行比较会发现:宾语前置的句子比一般的动宾格式在表达语气上更强。所以在这里把“是”理解为帮助组成宾语前置的结构,以突出宾语,无实在意义的助词更为恰当。2.在这类句式中与“是”起相同作用的还有“之”、“为”、“焉”、“之为”等结构助词。例如:何以女为见?汉书苏武传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假使我们把这里的“为”、“之为”看成和“是”语法功能相同的宾语复指成分,不论是在语意上还是在语法上都比较牵强。所以应把它们理解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比较合理。3.“是”作为助词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过。例如: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子罕在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中把“是”解释为“用在句中,使语句和谐匀称,可不译出”。由此可见,“是”作为助词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过了。 这类宾语前置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即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通过“是”或“之”的复指,强调宾语的作用就变得更加明显了。10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例中“唯进修是急”就是“急进修”,译为:只好急忙去进业修德。例中的“惟兄嫂是依”就是“依兄嫂”,译为:只能依靠兄嫂。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唯是”格式,使得宾语在句中的地位特别突出。这种特殊的句法形式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成语中的“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语法形式影响的结果。由此可见,这类句子的特点是:第一,宾语要提前;第二,要在宾语后面用“是”或“之”等结构性助词复指一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结构助词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型也常常可以理解为,以“是”或“之”等为标志的宾语前置。二、 语用宾语前置的类型和特点(一)“相”在古代汉语中出现会构成宾语前置这种前置一般无规律可循,所以只能凭借具体语义、语境去把握。“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一定的指代作用,放在动词前,构成宾语前置。这时可直接译为“我、你、他(她)”。111.称代第一人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译为:(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打发我回娘家。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游黄山记译为:到了特别危险的地方,澄源跟我肩并肩,用手接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译为: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欢聚戏耍时可不要忘了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为:儿童看见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这客人”从哪里来。以上四例中“相”都译为第一人称“我”。例中的“及时相遣归”即“及时遣相归”,译作“及时打发我回娘家”。例中的“相接”即“接相”,译作“接我”。例中的“相忘”即“忘相”,译作“忘了我”。例中的“相见”、“相识”即“见相”、“识相”分别译为“见了我”、“认识我”。 2.称代第二人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为: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当然不会答应你的要求。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译为:不久就会回来,我指着天发誓,绝不会对不起你!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译为:向我寻问的人多了,考虑到你的话不追求势力,姑且为你写了这些。以上三例中的“相”都译为第二人称“你”。例中的“相从”即“从相”,译作“答应你(允许你)”。例中的“相负”即“负相”,译作“辜负你”。例中的“相为”即“为相”,译作“为你”。 3.称代第三人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纷纷表示赞成他的意见。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孔雀东南飞译为:立即就答应她,就可以定为婚姻关系。狼不敢前,耽耽相向。狼译为:狼不敢往前走,注视着他。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为: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拿什么来救济他们? 以上四例中的“相”都译为第三人称“他(她)”。例中的“相许”即“许相”,译作“赞成他”。例中的“相许”即“许相”,译作“答应他”。例中的“相向”即“向相”,译作“注视着他”。例中的“相恤”即“恤相”,译为“救济他们”。这类特殊的宾语前置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的“相认”、“相信”、“相告”、“相烦”等都属于这种格式。(二)“见”在有些文言句式中构成倒置1.“见”代替第一人称在句中做宾语构成倒置。在古代汉语中,“见”代替第一人称构成宾语前置很普遍,例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译为:生我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离我而去世)。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译为:如果你还记得我,不久盼望你到来。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为:府吏叮咛我。中都有“见”并且都解释为第一人称“我”。且分别放在及物动词“背”、“录”和“丁宁”的前面。例中“见背”即“背见”,译为“背叛我”。例中“见录”即“录见”,译为“记得我”。例中“见丁宁”即“丁宁见”,译为“叮咛我”。都代替了第一人称,在句中作宾语。2.“见”在古代汉语中也常表示被动。“见”在古汉语中构成宾语前置经常表示被动,这种现象很普遍,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子曰:“妪子何为见杀?”史记高祖本纪中“见欺”即“被欺”,中“见杀”即“被杀”。除此之外,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请勿见笑”、“见教”、“望见谅”等,都属于这种用法。这些句子中的“见”都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我”,即“请不要讥笑我”、“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显而易见,这些句子都受到了这种句式的影响。(三)“自”在古汉语中也常置于谓语动词前构成倒置在这种情况下“自”一般译为第一人称“我”,例如: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中“以自佐”即“以佐自”,“自”是宾语,“佐”是谓语动词,宾语被提到了动词前,意思是:推举贤明的人来辅佐自己。中的“而自令见放为”正常语序是:而令自见放为,“自”作宾语,受动词“令”的支配,被提到了动词前,构成宾语前置。译为: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却使得自己被流放呢?现代汉语中的“自制”、“自救”、“自信”、“自律”、“自爱”等词语,都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结构流传至今的影响,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四) 出于语感和押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在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多见于古典诗词和韵文中,例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正常语序为:“北望中原气如山”。“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为了和前一句在语感上协调匀称,把“中原”提到了“北望”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常语序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出于语感的需要把“英雄”提到了“无觅”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 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出于语感的需要,把“多情”提到了“应笑我”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五) 为了强调或变长句为短句也会构成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这类句式也相当普遍。其目的是为了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例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译为: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楚战士莫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译为:楚国的战士没有不以一当十的。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译为: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是否正确。例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都提到了谓语动词的前面。中“一”作介词“以”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而提前。例中“是”,在这里是指示代词;“疑”,怀疑。这种宾语前置形式,有时把宾语提前后用代词“之”代指。如,例“是说也,人常疑之”,正常语序应为:人常疑是说。为了强调宾语“是说”而把它提前,原来宾语的位置则用代词“之”来代替。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做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并独立出来,并不出现宾语提前的标志。结语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就古代汉语本身而论,也存在着常例和异例的问题。但由于后代文人在创作中仍然遵循着上古的语法规则,所以在他们的文言文作品中,宾语前置的现象仍然很突出。因此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这种特殊语序,其“特殊”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而对于古代汉语本身来说是极其普遍的。但由于文言句式的灵活多变,即便是同一个句子,会有不同的语法分析。语法结构分析不同,语意的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因此如何客观地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进行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特点做出总结说明仍然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余地。参考文献1胡衍铮.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J.江西社会科学,2003:46-48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73李爱丽.论述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J.语言学研究,2006,(9)4林清峰.词语修养J.文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的几种情况,20075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156陈焕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辩议J.语文研究,1997,(3):55-60 7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3):1-5.8潘玉坤.古汉语中“以”的宾语前置问题J.殷都学刊,2000,(4):79-859聂玮.宾语前置句中“是”的用法新探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10许嘉璐.关于“唯是”句式J.中国语文,1983,(2):126-13011惠红军.古代汉语非基本语序的语用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0812唐子恒.马氏文通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56 13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556-56314孙丽莉.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8):98-99 15郭锡良,唐作藩.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55-5616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J.语文出版社,1992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及特点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