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 资源ID:4016459       资源大小:21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滹沱河流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康少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系, 11级会展策划与管理)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致使污染愈演愈烈,因而,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背道而驰的局面。石家庄滹沱河流域的污染,就是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罔顾环境保护造成的恶果。一些专家借助遥感、CIS技术、环境监测等手段,对石家庄市滹沱河区段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了“以绿代水 ”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关键词 滹沱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恢复;“以绿代水”模式一、 区域研究概况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共有256条河流汇入,全长513.32 ,流域面积4.6×1042,属海河的支流子牙河水系。滹沱河流经石家庄市区北部,是石家庄市的水源地和一级水源保护区。本文研究范围仅限于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即西至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藁城市界,北至滹沱河防洪北堤外侧,南至滹沱河南部高滩地外沿、石太高速公路,全长61.335km,总面积199.51km2。该区域位于滹沱河河漫滩地带,其地质类型属河漫滩侵蚀堆积土体结构。土壤类型为褐土、新积土、风沙土、潮土、水稻土。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河谷宽阔,河曲发育,多浅滩。河道平均宽度为1.1km,河床面积大约为666.692。滹沱河风光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约22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10倍。19561984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98×108 m³/a,19851988年仅为0.3×108m ³/a。自1972年以来,该区内的泉水、洼淀和湿地陆续干涸。地下水位也在持续下降。19561998年研究区平均浅层地下水水位累计降幅达到19.45m。该区原生地带性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由于开垦历史甚长,自然植被已被破坏,只有在某些河滩内野生草地还保留着天然风貌。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一)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河流景观消失 目前66.72的滹沱河常年断流,除遇特大丰水年水库弃水外,河道内基本无水,只有在上段水库坝下局部地段有渗漏积水,下段机场路附近有零星积聚的雨水洼地及人工渠污水,河流湿地已经演化成河滩沙地,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河流生态系统景观消失。(二)区域内林地减少,河床沙化日益严重 20世纪60年代,该区域仅滹沱河、小壁、木佛、高基4个国有林场就有林地107.322,但目前研究区域内林地总面积减少到302,仅占研究区面积的15 %。而且大部分是疏林,郁闭度很低。区域内林地的减少"绿化结构不合理以及绿色屏障的残缺不连续,使得现有林带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尤其春季干旱和大风同期出现,使得几千米宽的裸露河床已成为石家庄市区大气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图),从2001年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石家庄市北郊土壤风沙尘污染最为严重,滹沱河大面积严重沙化的河床正是其重要的来源。石家庄采暖季TPS(总悬浮颗粒物)中土壤风沙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三)河道内环境污染严重河水断流造成污/废水与废物的滞留,加剧对水环境污染;管理不当使裸露河床成为建筑、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免费”的堆放场,这些人为污染源是将来河道恢复重建的重大障碍;无节制挖沙取土使河滩千疮百孔,部分采沙坑深度已达十几米,成为新的沙源;而且,河道东段热电厂的粉煤灰沉淀池也加重了该区域的环境污染。(四)环境生态问题1.土地利用方式不能满足滹沱河地区的生态功能要求。滹沱河两岸植被稀疏,沙滩裸露,垃圾遍布,为城市的沙尘污染源,同时,地下水下降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位不断加深,地下水受到污染。2.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粗放,综合效益低下。从对产业进行调查的结果看,各产业都处于较低层次,经济水平整体较低。第一产业以传统的种植业和林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第二产业以二、三类工业为主,无朝阳产业,经济效益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产业以商业为主,科研教育初具规模,但文化、旅游、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3.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一方面,农民过度垦荒,无节制地向土地索取粮食,将多年的湿地、成熟的草甸变成耕地,大面积的果园、林地被复耕为农田,加快了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月牙堤内,一大批科研院校,甚至几十家企业进行开发建设,严重超出了该区地下水的自净能力和环境承载力。4.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无统一的供水体系,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及环卫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坑。5.用地布局混乱,建设无序,景观质量较差。滹沱河的建设用地布局分散,生产、生活用地混杂,交通不畅,空间无序,沿主要干道两侧的建筑破旧,河道两岸垃圾成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石家庄现代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要求相去甚远。6.绿化面积少,植被疏枯,固沙树种、草种单一。整个研究区域内林地少,仅3000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5,且林带种植结构简单,郁闭度很低,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五)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不合理滹沱河地区缺乏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研究与统一规划管理。20 世纪60年代种植的大树多数已被砍伐,剩余林木也缺乏抚育管理,成材树很少。因为水果降价,大批果园被砍伐转产,沿岸现存14.39km2的果园仍为传统耕作方式进行间作庄稼或铲除杂草,冬季地面裸露,地面的浮土粉沙成为扬尘不容忽视的沙源。 此外,河道内人工林中,经济林与用材林居多,生态防护林与防浪林则很少;河道内耕地面积占河道面积的11.63%;自然村落、机关与企业等占河道面积的28.49%;无序的采沙改变了滹沱河河床地貌,破坏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加速了土地贫瘠沙化的速度,而且给滹沱河的综合整治带来更大困难。三、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与原则(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结合滹沱河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以恢复与重建“绿色滹沱”为目标,采用“以绿代水”模式对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进行恢复改造。 主旨在于通过营造河道内乡土植被,消除沙化河床;建设绿色河道防护,同时完成河岸及周边绿化,减少滹沱河流域起尘面积,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以“绿色”换取“水”的生态效益与功能,最终将滹沱河建成“绿地水体生物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二)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在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要坚持系统与区域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环境保护原则,尊重自然、生态设计原则,资源保护原则,技术适当、经济可行原则,使退化的滹沱河生态系统得到再生或重构,从而成为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绿色生态系统。(三)绿色滹沱恢复与重建模式针对滹沱河河床宽、沙化严重、盛行北风、南岸堤岸缺失等特征,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根据“中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横向功能区划,绿色滹沱河恢复与重建模式基本上可归纳为:中心区草本滞洪补潜,缓冲区灌木束水导流、杨柳护堤造岸与过渡区果防风固沙3个主要模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1.中心区恢复模式乡土草本滞洪补潜按照防洪要求,河道中心保护区河床宽度确定在300500m之间,还必须确保没有流水障碍物,保证泄洪畅通。为解决滹沱河泄洪、防洪功能与荒沙裸露现状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合适地段重建中心河道向缓冲区内导流分洪结构;禁止挖沙、放牧等任何人类活动,减少二次沙源,平整滩地;并借助生态输水板结固化河床表面沙层防止河道人为干扰和破坏,以利于进行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另一方面,对滹沱河中心河道进行乡土植被自然恢复,增加河道植被覆盖,尽量减小沙化河床面积;利用现有采沙坑进行蓄水,恢复河道内湿地景观。2.缓冲区恢复与重建模式灌木束水导流、杨柳护堤造岸根据防洪要求,300800m 范围内河道是传统的行洪滩道,水利部门严禁种植阻水植物,但此500800m 宽度的干河滩正是扬风起沙的源头,是植被恢复的重点。因此,本次研究规划在800m以内的绿色缓冲区维护原有河滩地,进行本土植被的恢复与其他草本植被的营造,在800m外配置灌丛和杨柳等护岸乔木,重建生物堤岸。3.过渡区重建模式林果防风固沙生态过渡区主要指河道行洪制导区以外的地区,南岸与石家庄市郊相连,北岸与正定县相邻,均属城乡结合部分。根据当地条件与历史原貌,在此区域重建湿地或续建林场、果园、苗圃等经济林,建设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岸林带以及生态教育林等生态防护林带。4. 土地利用模式基于滹沱河流域的特殊功能,在综合建设适宜性、景观适宜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三大目标的和谐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景观经济并重”的原则下,制定出科学合理、优化可行的土地利用模式“一线、两岸、三段、六区”,使该区域成为石家庄市区北部的绿色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风景旅游度假区、近郊森林公园、生态农业教育科研基地。“一线”是指在滹沱河行洪制导线以内,结合防洪要求分断面进行控制,300m以内(五年一遇)为永久性河道,300m800m为沙地草甸,800m以外至行洪制导线为疏林草地。“两岸”为防风林带。“三段”是指滹沱河3个功能有别的宏观功能段,即南水北调工程以西为集园、林、果、田、居为一体的大地自然景观功能段,南水北调工程京深高速公路段为游憩休闲度假功能段,京深高速公路以东为农、林、苗结合型的生态农业种植功能段。“六区”是指6个生态功能区,即生态防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园林区、生态展示区、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聚居园区。整治以后滹沱河效果图(资料图)四、滹沱河区域环境与资源管理(一)成立恢复与重建专门机构以往河流水域管理、整治是由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独立完成的。这种详细分门别类的规划与管理确实减轻了河流的水质污染、绿化率不足、洪水泛滥和城市排水等问题。但由于割裂了整体流域空间的连通性,破坏了流域生态完整性,因此,这种环境与资源的管理是不可持续的。为改变上述河流分割管理、规划的局面,从滹沱河恢复重建的大局出发,有必要联合农、林、牧、水、园林、旅游、城建、环保、环卫等不同专家组成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指挥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及时地协调各产业部门利益和行动,明确政府与相关产业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调蓄水源与抗旱节水目前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贫水区不断扩展的形势下,调整蓄泄关系,开发利用洪水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中小洪水,对缓解滹沱河流域水资源危机、恢复沿岸生态系统来说意义重大。根据地下水流向和水文地质条件,滹沱河河床及河漫滩地带可选作地下调蓄靶区。此外,滹沱河两岸的农田、林区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减少土壤蒸散,提高农业、林区水分保蓄能力和作物水分利用率,开发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农林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三)探索滹沱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滹沱新区”建设为契机,正确处理滹沱河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加快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滹沱河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精心设计组合,开展实地基础性研究,充分挖掘自然文化内涵,生产产业延伸链条产品。适度开发休闲度假、文史考察、科普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例如举办中山文化节、爱鸟节、放鱼节、圣地西柏坡文化节等。总之,必须重视各河段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这样才能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减少互相的遮蔽效应,提升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应在遵循自然规范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效、节能、节水型农业。应在滹沱河区内大胆的尝试和推广现有的“农业园区”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四) 保护滹沱河水质并控制环境污染影响滹沱河水质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工农业生产和沿河居民生活中污染物排放,囚之必须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的排放,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的力度。工业废水应处理达标后排放,进一步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减排。在农业源污染中,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杜绝畜禽、水产养殖业和滥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河水污染问题。探索化学、物理、生物综合措施治河新模式,严格加强对沿河排污场所的监控和管理,禁止在湿地附近新建污染工、农业生产企业。对已经污染的区域,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对已退化或者消失河段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结构、功能,最终达到滹沱河地区的生态系统的良好状态,做到治防统筹兼顾。(五) 保证滹沱河湿地的持续蓄水加强滹沱河湿地保护则要首先解决河流蓄水,建立滹沱河湿地蓄水的长效保障机制,尤其保证沿河生态的持续供水才是湿地保护的前提和关键。因此要与上游河段搞好协调,合理利用和调度水资源,保证枯水期适量自然水源补给,严防“河道干涸”现象重演,并积极搞好上游和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淤积,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也可适度利用引水注入滹沱河,以获得充足的补充水源。 (六)调整种植模式与绿化结构在对生态过渡区进行恢复重建时,要强调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改变单纯农业种植结构,对水肥贫瘠的沙滩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绿化要注重复层结构模式的应用,加强对种植结构、树种配置等基础研究。(七)环境管理加强滹沱河流域的环境管理,设置一定的监测点进行严格监测,强化监督,禁止污水、垃圾等的任意排放,尽快搬迁区内污染企业,特别是滹沱河化肥厂和石家庄市热电厂储灰场。五、结语本文突破目前城市干涸河流改造现状的局限,以建设“绿色滹沱”为目标,从需水量、生态输水与植被恢复等方面分析了“以绿代水”的河流恢复与重建模式,不提倡城市干涸河流一味恢复与重建成有水河流,尤其北方(半)干旱地区应该因地制宜,首先应以“绿色”换取“水”地生态效益与功能,改善干涸河流的水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同时,提出将生态恢复与重建运用到北方城市干涸河流的综合整治和区域资源管理中的方法,为了能够使岗黄段发展的更好,需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与研究于一体,特征显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益突出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北方沙地生态保护的重要示范样板。参考文献:1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5):548-558.2石家庄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家庄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及其污染防治对策研究R.石家庄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3吴富平,郑英会,李国辉.堤防工程的植被防护措施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28(2):18-19.4 刘滨谊,温全平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防洪规划的启J中国园林,2003(1O):66-69.5 马育倩,赵旭飞滹沱河湿地岗南段生态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

    注意事项

    本文(滹沱河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