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个案.doc
-
资源ID:4013811
资源大小:75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个案.doc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个案【摘要】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浙江省的农村幼儿教育存在民办幼儿园比例大、办园水平总体偏低、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本课题从现状出发,提出敦促乡镇中心幼儿园公立化、加强对农村各类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提高教养质量以及提高师资素养为核心的发展策略。这些策略被浙江省教育厅采纳并得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典型区县结合自身经济文化状况,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本课题总结了典型模式,并对这些模式的内涵与共性进行分析,指出其值得借鉴的发展因素。【关键词】新农村;幼儿教育;浙江“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浙江省作为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统计,2004年浙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达到58.9%,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率先在全国走上新农村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它不仅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组织与农村的物质层面的基本建设,还包括经教育与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建设。新农村的幼儿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率先在全国走上新农村建设道路的省份,浙江省农村幼儿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是具有开创性的,因此,必须选择与把握一个正确的方向,并尽可能地尝试前瞻性与可行性兼有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它的逐步展开为我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的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可能。但是,目前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甚至没有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具体进程中,这很可能会使农村幼儿教育错失发展良机,加剧城乡幼儿教育的差异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探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和制度创新是极为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本课题立足于浙江省新农村幼教实践的个案研究,明确政府在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职责与主导作用,把握正确的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揭示前瞻性与可行性兼顾的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策略与途径。第一部分:浙江省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策略一. 反思与困惑浙江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浙江省是文教大省,素有重教之民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教育的内在需求极其旺盛。十五期间,政府为满足日益强盛的教育需求,在对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意义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利用雄厚的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办学使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入园率迅速提高,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农村发达地区已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浙江省2005年3-5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86.45%,与“九五”期间平均入园率66.8%相比,整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入园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十五期间入园率的提高主要在农村,并且主要依靠民办幼儿园的发展。2005年全省在园幼儿1126372人,其中农村幼儿园8765所,在园幼儿756216人。全省已有1114个乡镇举办了乡镇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224662人。乡镇建园率达到77.3%,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为954所,建园率为66.20,命名为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园所数为1143所,被评为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的有361所,占31.6。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1980-2003年幼教事业发展状况一览表;2004、2005年幼教基本情况一览表。这些都为未来新农村的教育软件建设打下基础。但是,在我省农村幼儿教育获得可喜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质的提升跟不上量的扩展的现象,尚处在较高入园率和低质量并存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民办幼儿园比例大。据2005年统计,全省农村幼儿园(包括学前班)在园人数379158人,其中在民办幼儿园入学的幼儿人数为272958人,比例高达71.9%。在全省114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属于公办性质的仅占12.7% 王建敏: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促进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5期。;而民办与民办公助的达半数以上。应该看到,大量民办幼儿园的兴办对推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以民间资金弥补了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迅速满足了农村群众的入园要求,大大提高了入园率。但是,由于民办幼儿园本身性质所限,在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上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特别是乡镇中心幼儿园民办比例过大,难以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给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整体质量带来困难。总之,民办幼儿园比例过大,难以缓解与改善农村与城市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现象。2、办园水平总体偏低。我省农村幼儿教育网络建设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抓手,通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来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但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市情况比较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已在95%以上,而温州、金华、衢州等市则相对较低,尤其是丽水,乡镇中心幼儿园建园率尚不到 40%。农村幼儿教育的薄弱由此可见一斑。在全省已建的114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省市示范幼儿园只有361所,占31.6%。根据省教育厅2004年统计数据表明,全省有省示范幼儿园188所,到2005年底乡镇中心幼儿园仅有26所上省示范幼儿园,占13.8%。由此可见,代表农村幼教最高水平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总体办园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是“家庭式”幼儿园,连起码的卫生设施与师资条件都不具备,教养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因此,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化策略,提升农村幼教的总体办园水平是我省农村幼教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3、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从学历水平看,主流是职高生,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中没有一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是很常见的现象。还有不少教师是高中以下学历,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许多在岗教师没有资格证书。从职后教育看,绝大多数农村教师缺乏有效的职后培训机会,更谈不上专业成长,知识老化,教育观念陈旧,照本宣科、记诵背读是常见现象。另一方面,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普遍很低(一般只有城市教师的三分之一),一些基本的保障如社会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三金”没有真正落实。教师素质是推进教育均衡化策略的专业保障。改善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待遇是农村幼教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浙江省农村幼教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量高质低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幼教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大力重视和加强农村幼儿教育工作,改善农村与城市间的二元教育结构,真正提高农村幼教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消除因教育的不平等加剧农村落后的状况。二. 借鉴与抉择浙江省“十一五”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策略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韩国在开展“新乡村运动”的建设背景下,制订和颁布了“幼儿教育振兴综合计划”和幼儿教育振兴法,在农村大量增设和改建公立幼稚园新乡村幼儿园,大力推进幼儿教育国家化,史称“幼儿教育国家化运动”。幼儿教育国家化运动的推进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从办园体制看,韩国60年代以前私立幼稚园占主导地位,进入70、80年代后,公立幼稚园占绝对优势。这说明80年代幼稚园的迅猛发展主要是靠增设公立幼稚园得以实现的,并且,这些公立幼稚园的主体由农村幼儿园(即新乡村幼儿园)组成。从办园数量看,新乡村幼儿园在1981年至1983年间快速成倍增长,幼儿数在两年内增长10.7倍,其后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以大幅度增建农村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为特征的幼儿教育国家化运动,促成了韩国幼儿教育的振兴和高速发展,为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做出了贡献。“新乡村幼儿园”的举办,作为在软件上改造农村的重要教育举措,改变了以往农村缺乏幼儿教育的局面,从整体上从根源上提升了农村社区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农民的综合素养,真正改善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中国与韩国一衣带水,有较为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发展历程,韩国在幼儿教育国家化的推进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可给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1、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坚持农村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的原则。为了使各阶层的儿童上学机会均等,并把有限的教育经费花在最需要的地方,韩国政府提出区别对待的政策,农村原有幼儿教育基础薄弱,着重增设大量公立新乡村幼儿园,形成农村幼儿园以公立幼儿园为主的格局。2、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是主要投资主体和组织者。在经费上,政府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在农村筹建了大量公立幼儿园,并加强对新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人头费和事业费的财政支援。此外,还加强对私立幼儿园的财政支援,加强对残疾人、不完全家庭、低收入阶层幼儿的财政支援。在行政上,政府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组织领导。在各级政府机构设立了相应的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着力加强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管理。3、改革幼儿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制度。根据教育法和教育公务员法规定,把幼儿教师的学历资质提高到高等教育,在专门大学、四年制大学及私立大学、广播函授大学等增设幼儿教育专业,扩大招生。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缩短培训周期,延长培训时间,使幼儿教师的素质得以较为全面地提升。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它给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遇。如上所述,韩国幼儿教育的振兴和高速发展正是在“新乡村运动”背景下开展的,是发展和改造农村的重要教育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幼教事业本身发展还是“新乡村运动”的建设都获得了双赢。这是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的。诚然,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常常很大,盲目照搬是不可取的。但长期来看,因为人类的共性,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总是有借鉴意义的。再则,无论从经济、教育、文化等背景角度看,韩国的发展经验相比于欧美国家更具可借鉴性。当然,最根本的是从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出发,浙江农村民办幼儿园比重较大,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亟需政府的进一步关注与投入。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抉择过程。虽然中国幼教发展的路径、阶段与韩国有不同之处,但基础薄弱的农村幼儿教育亟需国家与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是共同的,也是迫切的。“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时期。2006年颁布的浙江省儿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该时期要做足15年基础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3-5周岁学龄前入园率(含女童入园率)均达到90%,并把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规划表明了浙江省政府发展幼儿教育的决心。因此,我省的农村幼教将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凸显与履行政府对发展幼教应负的职责,加大投入,提高质量,发扬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的做法,努力推进农村幼教的公立化进程,使农村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学前三年良好教育。1、积极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对农村幼教的财政投入力度,敦促乡镇中心幼儿园公立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较大提升。幼儿教育与初中教育成为目前浙江省教育事业的重点拓展领域。而从全省2004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状况来看,幼儿园经费为722102千元(其中约40%来自于学杂费收入),只占投入总量的2.72%,比例过小,与事业发展需求极不相称。而且此项经费绝大多数投入到少量的城市和县镇的公办幼儿园,绝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农村的民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扶助,难以发挥好示范辐射作用,给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整体质量带来困难。这也正是浙江省农村幼教量高质低的症结所在。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政府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立化进程,可以改变农村幼儿教育长期体制外生存的尴尬局面,把农村幼儿教育真正纳入到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中,为进一步实施免费的学前义务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也可以体现政府对农村精神层面建设的扶助和政策倾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浙江省雄厚的地方经济实力和连年增长的财政收入也使政府增加投入成为可能。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农村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履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承担起对农村幼儿教育应负的责任,保证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基础建设,促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公立化进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筹措与落实幼儿教育专项经费,扶持农村幼教发展,把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放在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上,着力加强公办乡镇中心园的建设,逐步增加乡镇中心园公办教师的比例,落实相应的人头费和事业费补助,使每个乡镇都能建好一所公立的能较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中心幼儿园。 2、加强对农村各类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养质量。针对我省农村幼儿教育民办幼儿园比例大、办园水平总体偏低的状况,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各类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的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扶持与管理,在提高入园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整体教养质量。在经费的投入与使用上,可尝试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教育经费受惠与更多的农村民办幼儿园。如在幼教专项经费的使用中,教育行政部门可积极探索经费拨给新方式,打破以往教育经费只拨给公办幼儿园的局面,改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向所有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幼儿园拨生均经费;又如采用发放教育券的方式,对农村弱势人群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园提供资助,鼓励各级各类幼儿园接收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园,体现政府对社会不利人群的增量投入等。此外,结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的情况,可积极探索政府引领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模式,如拨改投模式,以使政府教育经费以小换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民间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上,规定操作性和清晰性兼有的比例,鼓励赢利资金对幼儿教育的再投入;对教育捐资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捐资效率,实行捐资嘉奖,以提高民间捐资的积极性。在对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上,可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增设督导管理人员,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加强分类指导,积极引导大量农村民办幼儿园规范化办园。如规范民办幼儿园的行政许可、执法制度。在吸取温州市2002年以来整顿提高民办幼儿园的经验和定点试行的基础上,尝试制订浙江省民办幼儿园办园准入标准,强化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取缔不符合标准的保教质量过低的幼儿园;同时加强督导,配备较为完善的年检制度,保证办园质量的持续提高。又如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制度。民办幼儿园实行收费备案公示制,按质论价,合理收费,兼顾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等等。3、保障待遇,加强职后培训与交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针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教育行政部门与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师资建设是农村幼教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幼儿园的质量生命所在,把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幼教质量的中心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一方面要规范农村幼儿教师的聘用标准,并保障其相应的待遇,让更多的合格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如余杭等地已试行的采用公开招考的办法,优先为乡镇中心园及农村民办园配备一定名额的由财政支付工资的公办教师编制,切实提高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的学历素质和待遇。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可尝试人事代理等方式保障其应有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及其他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职后管理与队伍建设,尝试构建以园本培训为平台的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研能力。如安吉等地试行的结合城市化的进程,对县镇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一体化管理的办法,推进了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具体做法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聘任,必须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协商任命,县镇幼儿园教师评高级职称需到农村幼儿园挂职工作,开展结对子的园本培训与交流,增加实践性的培训机会与时间等等。第二部分:浙江新农村幼儿教育的制度创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幼儿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政府应抓住机遇,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幼儿教育资源。浙江省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地方政府创新比较活跃的地区,近几年来,浙江省各个地区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幼儿教育的管理权在地方,农村幼教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县、乡,县、乡承担着重要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农村幼儿园数量多,办园体制各不相同,有公办的,村集体办的,也有股份制的、个体办的等等,不同的办园主体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管理非常混乱,县、乡政府没有明确规定发展幼儿教育的职责,导致出现问题时无人问津。因此,理顺幼儿教育关系,创新和改革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对于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十分重要。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一个山区县,针对农村幼儿教育管理混乱、软弱的状况,建立了“一乡镇一中心辐射行政村”的管理模式 感谢安吉县幼教干部程学琴提供一手资料!,该模式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从妇联、小学、村委会分离出来,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体,独立建制,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每个乡镇注册一所中心幼儿园,各村幼儿园(班)作为其教学点。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幼教经费统筹统支,教师统一调配,行政和业务统一管理。同时,明确乡镇政府为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投入主体,各村为教学点的投入主体。公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较好地承担了对村办幼儿园(班)的指导管理职能,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幼儿教育管理指导网络。这样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县、乡政府的具体职责,有效的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监督等职责,既充分发挥了办园者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健康有序的管理,整合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大大提高了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水平。又如杭州市余杭区,建立了“一园多点”、“六统一”的发展模式 感谢余杭区幼教干部高爱华提供一手资料!,也与安吉县的管理模式类似,这些制度创新既调动了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办园积极性,又提高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理顺了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使幼儿教育有人可管,有章可循,从整体上推动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 构建合理的农村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机制1建立以县、乡两级共同筹措经费的制度当前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上升到以县为主,也就是说乡镇政府不再承担对乡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责任,筹集资金的责任也由农民承担转变到由政府承担。这种体制的转变加强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而当前农村幼儿教育的筹资主体主要是乡镇,由于乡镇财政能力相对较弱,最后筹资的责任还是要落到农民手中。投资主体级别过低,财政能力与财政责任不对称,因此鉴于此,建立县、乡两级共同筹措经费制度,对于筹措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是十分必要的。县对于乡来说财政能力相对较高,且税收来源相对稳定,县、乡两级共同筹措经费,一方面可以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幼儿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有利于有效筹集资金来发展幼儿教育。杭州市余杭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区和乡镇(街道)两级财政预算经费制度,提出了公办幼儿园(含分园和教学点)的新建、改建和较大规模的园舍维修,所需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按区财政和乡镇财政1:1的比例来安排建设经费,由乡镇统一安排。这些措施使学前教育经费制度化地纳入了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了学前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保证了学前教育逐步向更高的品质运行。2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分级办园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农村的幼儿教育应形成以县、乡中心幼儿园为示范,以集体办中心村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多元的办学格局。因此筹集资金的主体也应是多元化的,但县政府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起主导地位,县政府不仅要投入资金办好县中心幼儿园,而且应提供幼教经费专项补助,支持贫困乡的幼教发展。乡政府承担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并自主建设村办幼儿园,村委会负责筹集资金办好村办幼儿园。同时动员社区集资,鼓励企业、个人捐资用于补助幼儿教育的发展。湖州市安吉县的“一乡镇一中心辐射行政村”的发展模式,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县教育局为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增设“幼儿教育管理培训中心”这一职能科室,具体负责全县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县卫生、计划、财政、物价、人事、劳动、城建等部门各有分工;乡镇政府负责实施辖区内学前教育,是乡镇中心幼儿园投入主体;村民自治组织协助乡镇政府维护幼儿园的治安和安全,负责幼儿教学点的建设和维修,是村幼儿教学点的投入主体。3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有全面的投入和有选择的投入。有选择的投入主要关注的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或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儿童。我国目前对幼儿教育的政府投入从总体上看,与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倾斜这一宗旨还不很吻合,但无差别的全面投入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在我国,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本来就有限,这点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入到了少数城市和县城公办园,广大农村地区受惠不大,政策具有扶强而不具有助弱性。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要真正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政府必须要有选择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落实专项经费以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温州市平阳县政府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特色的等级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等。杭州市余杭区从2008年起,区级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及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幼儿园添置教玩具,同时乡镇(街道)也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感谢温州市幼教干部叶国芳提供一手资料!。这些经费补助,不仅确保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同时也使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4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目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是不现实的,因此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必须建立起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等,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如杭州市余杭区,明确规定幼儿园按等级收费。甲级375元/人,乙级250元/人,丙级200元/人,丁级100元/人,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需要选择幼儿园。 三. 健全农村幼儿教师保障机制农村幼儿教师是支撑学前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和制约农村幼教事业发展的关键。虽然农村幼教师资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7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造成师资队伍极不稳定,学历水平也较低,这些都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确保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待遇的政策,明确其身份地位,以提高学前教师工作的稳定性、积极性,从而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较好发展。1不断提高农村公办教师比例,保障其待遇农村幼儿教师由于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现有的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投向未能体现政府应承担的公共责任,许多农村幼儿教师未能享受平等的待遇。政府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幼儿教师争取公办编制,引导和鼓励合格教师到农村任教,以稳定师资队伍。对于非公办教师,应依法落实其有关待遇,平等对待非公办教师。此外,还可通过改善幼儿教师办公条件,保障幼儿教师相关权益等方式,来稳定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湖州市安吉县从2005年开始,为每个农村幼儿园配备3名以上公办教师,并每年增加1-2名,2006-2008年招聘61名学前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幼儿园。2008年起为标准化幼儿教学点配备公办教师予以扶持。同时,县财政每年拨款,对农村幼儿园自聘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给予50%的补助;农村幼儿教师进修、晋级、评优与义务教育教师同等待遇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2搭建农村幼儿教师成长平台教师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幼儿教师素质关系着整个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县、乡两级教师培训、进修机构建设,逐步建立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重点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通过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业务竞赛、挂职锻炼等方式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提升,提高了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从而促进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温州市平阳县,从2005年开始,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幼儿园教师文化素质素养提升行动,通过培训、实践,强化了幼儿教师的教育意识,为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慈溪市于2009年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子工程就是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教师学历提高,园长、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发展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资源网络、机制建设等具体措施大力提升全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与水平。第三部分:浙江省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十一五以来,浙江省各地新农村幼儿教育通过制度创新,呈现多元的发展模式。以下依据各地经济水平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程度为参考,选取杭州市余杭区、湖州市安吉县、丽水市遂昌县、温州市平阳县和金华市义乌市五个县市区,对这些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一余杭区的“一园多点”模式感谢余杭区幼教干部高爱华提供一手资料!(一)余杭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余杭区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全区总面积1222平方千米,辖14个镇、1个乡、5个街道,户籍人口82.69万。2008年,全区共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幼儿园63所,在园幼儿27331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37%,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为94.47%,园长及专任教师1506名,其中公办教师440名,学历达标率为99.73%,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14%,教师资格证持有率为82.13%。全区有杭州市学前教育先进镇乡(街道)9个,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所、市农村示范中心幼儿园19所。全区基本形成了以省、市示范幼儿园为窗口,以公办园为骨干和示范,多形式办园协同发展的格局。(二)“一园多点”模式 1“一园多点”的模式含义农村地区各乡镇、村分布分散,为了便于管理以均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余杭区提出了“一园多点”的发展模式。余杭区规定所有乡镇(街道)原由小学或行政村管理、资产为共有(含集体所有)的农村幼儿园均要从小学或行政村管理中分离出来,作为分园和教学点归属于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并实行全乡镇(街道)学前教育经费管理、教师调配、教师工资发放、教师工作考核、教玩具配备、办学质量评估等“六统一”制度。2“一园多点”的措施与特点(1)提高对学前教育发展的认识,明确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学前教育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积极作用已广泛被人们认同,余杭区政府也认识到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2005年余杭区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近期(2006-2015)发展目标,提出至2010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立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9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杭州市农村规范幼儿园标准,并进入余杭区等级幼儿园行列,至2015年,所有农村幼儿园均达到规范幼儿园标准。至2010年,全区学前教育3年幼儿入园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0-3岁婴幼儿家长受训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0-6岁学前教育体系。同时2003年底,区政府出台了具体政策,转发了教育局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快余杭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2004年下发了镇乡(街道)学前教育机构布点规划和建设的实施意见,2007年区政府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余杭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出台,使农村“一园多点”模式得到了顺利的落实和发展。(2)加强领导,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余杭区政府建立了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财政、建设、物价、卫生、人事、劳动保障、民政、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和各镇乡(街道)为成员单位,定期通报、协调、解决全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余杭区政府因地制宜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幼儿教育管理组织,成员除教育部门派出的幼教干部外,还有县、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园长及教师。上次组织对下级幼教机构承担业务指导和管理责任,并协助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县、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园多点”发展模式不断推广后,将学前教育发展列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指标。(3)多渠道增加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是确保学前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的关键。余杭区政府提出公办幼儿园事业经费要做到逐年增长,区级学前教育事业经费要达到区级财政性教育事业经费的7以上,超过了杭州市政府规定的5的标准。在经费筹措方面,余杭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区和乡镇(街道)两级预算安排经费制度,提出乡镇(街道)应每年安排相应的配套经费,用于发展该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公办幼儿园(含分园和教学点)新建、改建和较大规模的园舍维修,所需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按区财政和乡镇财政1:1的比例来安排建设经费,由镇乡统一安排。2008年起,余杭区区级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设备补助专项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幼儿园教玩具添置的补助。每年由乡镇(街道)统一上报,教育部门核准,按总金额的50比例给及补助,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乡镇(街道)也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市级政府按以奖代拨的形式,一次性奖励评上“学前教育先进乡镇”者10万元补助经费。(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余杭区为此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按各个幼儿园的等级来收费。甲级375元/人,乙级250元/人,丙级200元/人,丁级100/人,分园和教学点大部分按丙级幼儿园的标准来收费,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需要来选择幼儿园。同时,余杭区也存在大量的民办幼儿园,对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应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余杭区对符合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同样的标准安排生均公用经费,确保民办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不符合标准的非法民办幼儿园,按照“一撤(附近有规范的公办幼儿园或民办幼儿园,且有能力容纳时)、二并(有必要设点,并有闲置的规模教育资源或拟建新建规模园时)、三纳入(无上述两种条件时,先由中心幼儿园接管,作为教学点纳入统一管理,待有条件时再做调整)”的工作思路。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二安吉县的“镇村一体化”模式感谢安吉县幼教干部程雪琴提供一手资料!(一)安吉县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安吉县地处浙西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个山区县。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辖10镇5乡1个省级开发区。200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6所,其中乡镇中心幼儿园20所,下设108个村教学点。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7.06%以上,山区未入园散居儿童接受非正规教育率达100%,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了67%,形成了富有竹乡地方特色的“一乡镇一中心、辐射管理行政村”的办园格局,推进了全县幼儿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二)“镇村一体化”的模式近年来,安吉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幼儿教育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宗旨,始终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始终坚持均衡优质发展,创新载体,重点推进,形成了富有竹乡地方特色的“一乡镇一中心、辐射管理行政村”的办园格局。1“镇村一体化”的模式含义 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乡镇一中心、辐射管理行政村,镇村一体化管理”。在各乡(镇)设立中心幼儿园,实行独立建制,中心园成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乡(镇)范围内其他各幼儿园作为教学点直接接受中心幼儿园的管理。县教育局赋予乡镇中心幼儿园相应的管理职能,使它成为全县农村幼儿教育纵向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乡(镇)范围或一定区域内的各村幼儿园及其他幼儿园均以教学点的名义而成为中心幼儿园的一部分。2“镇村一体化”模式的措施与特点(1)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办为主安吉县政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起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安吉县农村由于受到现阶段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市场经济对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性质的农村幼儿教育供给调控十分有限,因此市场不能承担的失灵部分需要政府来承担或补偿。安吉县政府从关爱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出发,承担起了发展学前教育的任务,有义务发挥主导作用。安吉县政府确定了“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责,理顺了县、乡镇、村的教育管理体制。抓住发展契机,在安吉县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同时,将发展农村教育列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列入创建指标,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2)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安吉县坚持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不动摇,建立长效机制,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县财政对幼教事业投入逐年递增,县财政对幼教拨款占教育拨款的比例从1998年的0.86%提高到2007年的4.59%,10年增长了5倍。安吉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对全县幼儿园包括民办幼儿园按每生每年100元的标准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用于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补助标准。实行园舍建设奖励补助政策。对农村幼儿园及教学点建设实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同等补助政策,凡符合布局调整规划的新建、扩建、改建等的幼儿园建设项目由县财政给予补助。同时,对幼儿园,根据办园水平评估,对达到省、市相应等级的幼儿园由县政府予以奖励。通过奖励补助、以奖代补等形式,各乡镇、行政村积极筹措资金,发展热情高涨,到2005年就全面完成了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所有的中心幼儿园均达到了省等级幼儿园标准。 (3)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幼儿教师安心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安吉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保障并提高幼儿教师工作待遇。一是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公办教师比例,从2005年开始每年为农村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2008年开始为标准化幼儿教学点配备公办教师。二是100%自聘幼儿教师享受“五险”。 三是不断改善幼儿教师办公条件,2007年为每所有中心幼儿园配置办公电脑,2008年为全县中心幼儿园每个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四是设立幼儿教师星级津贴,从今年9月份开始,为幼儿公办教师人均每月增加500元星级教师津贴。五是设立中小学年终奖金制度。出台安吉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将幼儿教师的培养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评比活动、研训活动等不断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保教质量。(4)依托本土资源、创新发展内涵安吉县依托丰富的竹乡资源,坚持走低成本、特色化内涵发展路子,幼儿园办学特色鲜明,办园水平不断提高。不管是在乡镇中心幼儿园,还是在分园或者教学点都能发现幼儿园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当地的竹子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幼教特色。三义乌市的“公司化运作”模式感谢义务市幼教干部史小红提供一手资料!(一)义乌学前教育基本情况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自然资源丰富、商业发达,市场繁荣。面积1105平方公里。辖16个镇、5个乡,共792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计17个自然镇、1397个自然村。2008年,全市有各类幼儿园280所,公办园5所,新建国有民营幼儿园7所,部门办3所,其中省示范性幼儿园3所,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6。(二)“公司化运作”模式义乌市 近年来,义乌市把快速发展幼儿教育作为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