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基于我国信息网络平台下与电子政务建设面临与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 资源ID:4013099       资源大小:241.5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于我国信息网络平台下与电子政务建设面临与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签名:日期:年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II摘摘要要中国在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补遗余力,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通过梳理电子政务的技术理论和政务理论,论证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回顾国外在电子政务方面较为成熟的借个典型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历程,借鉴他们在实践中遵循的有益价值理性。本论文有助于探索完整、系统的电子政务体系,指导电子政务的实践,实现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并有助于推动政府改造,加速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关键词: 信息 网络 电子政务 建设 问题IIIAbstractAbstractInformationization of government affair is the only way to establish the safeguardsystem of web-based E-government. The operation mode and connotations ofe-government affair in Chinese web-based E-government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We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affair inweb-based E-government and carrying on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web-basedE-government certification to form this system.Key Words:InformationNetE-governmentConstructionProblemsIV目目录录引 言 . 1第一章 我国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 21.1 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 21.1.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和框架 . 21.1.1.11.1.1.21.1.1.3确立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 . 2加紧顶层设计与总体框架研究 . 3贯彻和深化国家信息化战略总体部署,启动“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 规划 . 31.1.2 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 . 31.1.3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 . 41.1.3.11.1.3.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成 . 5政府网站覆盖面情况 . 51.1.4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情况 . 51.1.5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71.1.5.11.1.5.21.1.5.3政务信息公开应突出亮点 . 7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进展 . 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开始起步,各级政府在信息资源整 合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 81.1.6 电子政务发展环境的现状 . 81.1.6.11.1.6.2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8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设取得进展,但整体滞后于电子政务发展需要 . 91.1.6.31.1.6.4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 9宣传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 101.2 各国电子政务进展与启示 . 101.2.1 美国电子政务进展 . 10V目录1.2.2 加拿大电子政务进展 . 131.2.3 英国电子政务进展 . 131.2.4 日本电子政务进展 . 151.2.5 新加坡电子政务进展 . 171.3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及启示 . 181.3.1 改善对企业和公众服务是普遍目标选择 . 181.3.2 电子政务的发展普遍与政府改革紧密地结合 . 181.3.3 政府统一规划制定技术标准 . 191.3.4 设立专职机构对政府业务进行分类,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 191.3.5 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 . 201.3.6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对信息安全和隐私的有效保护 . 201.3.7 提向全体国民的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 20第二章 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理论的综述 . 222.1 国际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的研究 . 222.1.1 分类测评各项指标的方法 . 222.1.2 重点测评两大类指标的方法 . 232.2 基础设施的技术指标 . 232.2.1 灵活(Flexibility),以适应快速变动的信息环境. 232.2.2可升级(Scalability),以此来为公民和企业不断变动、不可预测的需求提供服务 . 242.2.3 可靠(Reliability),以保障最终用户的安全、连贯性和实用性 . 242.3 软硬件综合的指标体系 . 252.3.1 政府网站的绩效测评 . 252.3.1.12.3.1.22.3.1.32.3.1.42.3.1.5起步层次(EmergingPresence) . 25提升层次(EnhancedPresence) . 25交互层次(InteractivePresence) . 25政务处理层次(TransactionalPresence) . 25无缝隙或完全整合层次(Seamlessorfullyintegrated) . 262.3.2 基础设施的绩效测评 . 262.3.3 人力资源的绩效测评 . 26VI目录2.4 关注全社会的网络绩效 . 272.5 基本的评估准则 . 27第三章 中国电子政务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 293.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势分析 . 293.1.1 人力资源储备的现状分析 . 293.1.2 个人计算机总量的现状分析 . 293.2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劣势分析 . 303.2.1 中国人均计算机数量的现状分析 . 303.2.2 中国公众的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 303.2.3 提供电子服务的水平现状分析 . 313.2.4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1第四章 我国电子政务体系建构的若干对策 . 334.1 政务网络平台发展模式 . 334.1.1 利用公共电信运营商的传输线路,构建政务网络平台 . 334.1.2 采用互联网虚拟专网的方式组建政务网络 . 334.1.3 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深度合作 . 344.2 政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 . 354.2.1 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 . 354.2.2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 354.2.3 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 364.3 提升政务网络平台管理与服务能力 . 374.3.1 完善运维管理机构 . 374.3.1.14.3.1.24.3.1.34.3.1.4网络管理、运维服务 . 37数据交换与服务 . 37安全服务 . 37客户服务 . 374.3.2 创新管理与服务体制 . 384.4 政务网络平台发展趋势 . 384.4.1 走向统一和融合 . 38VII目录4.4.1.14.4.1.24.4.1.34.4.1.4分类整合起步,构建基础环境 . 39尊重部门差异,推动互联互通 . 39发展存量优势,促进资源共享 . 39业务需求主导,建设小步快走 . 394.4.2 服务各级政府网站 . 394.4.3 重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中心 . 404.4.4 支持政务协同和业务流程优化 . 40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致 谢 . 42参考文献 . 43VIII引引言言中国在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补遗余力,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通过梳理电子政务的技术理论和政务理论,论证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回顾国外在电子政务方面较为成熟的借个典型国家建设电子政务的历程,借鉴他们在实践中遵循的有益价值理性。本论文有助于探索完整、系统的电子政务体系,指导电子政务的实践,实现电子政务的和谐发展,并有助于推动政府改造,加速政府行政体制改革。1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我国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1.1 中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在 2005 年各测评体系中电子政务建设的排名都较不理想,如在联合国 2005 年的 Global E-Goverment Readiness Report 2005 中,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子指标排在第 35 位。同样的,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32004)中,中国政府 Readiness 排名 47 位,政府使用度排名 21 位。具体而言,联合国 2005 年的 Global E-Goverment Readiness Report 2005 和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政府 Readiness 指的是“政府利用 ICT 技术的程度,它体现在政策制定机制和政府内部运行的过程中,以及政府行为的可获取性。如果一个国家将 ICT 作为优先领域考虑,那么在政府制定的鼓励 ICT 应用的短期和长期政策与法律中是可以体现的,也必然体现在政府自己的 ICT 应用中。政府使用度指的是一个国家使用 ICT 技术的水平。政府除了可以制定优先发展 ICT 技术的政策外,还可以从 ICT 的应用中获益”。ICT 的应用可以帮助政府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服务,提高电子政务的整体功能,这个指标可以由两个子指标计算,一是商业企业与政府所签订的交易数,二是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从联合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对各国政府网站的测评结果看,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还落后于其他许多国家的水平。1.1.1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路和框架1.1.1.1 确立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政务得到了进一步全面快速发展。2000 年 10 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电子政务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1 年 8 月,党 中央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强调:中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干部要加强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 府有2第一章 我国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效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2002 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指出,推进电子政务 建设,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各级政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确定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1.1.1.2 加紧顶层设计与总体框架研究指导意见发布以来,经过全面部署和协调督促,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稳步落实,“金”字工程和有关电子政务数据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电子政务发展环境逐渐改善,政府上网工程粗具规模,网络重复建设现象得到初 步遏制。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业务系统之间的互动少,部门之间、系统之间不能形成有机整体,从而使电子政务的整体效益不能得到充 分发挥。为解决电子政务的“统筹协调”问题,国家信息化有关主管部门牵头开 始推进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工作,研究起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框架,以进一 步指导“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1.1.1.3贯彻和深化国家信息化战略总体部署,启动“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全面 描述的同时,也对电子政务进行了论述,即“深化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 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05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原则通过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七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为理清我国电子 政务发展的思路,明确“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国家有关电子政务 建设管理部门早在 2003 年就启动了前期研究工作,为 2005 年起草规划稿做了大量准备,“十一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认识的统一、规范电子政务建设行为、理顺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1.1.2 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从中央政府看,到 2005 年,已经建设专网的部门为 13 家,占被调查部门(26部委)的 50%,未建专网的 7 家,占 27%,在建和待建的 6 家,占 23%。中央3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政 府统一网络平台建设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有关设备和系统集成商已经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地方政务网络的建设情况差异较大。省级党政机关已建外网平台的为10 个,占被调查省级单位(32 个)的 31%。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已经率先建成了电子政务省域网、城域网,覆盖范围较为全面;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政务外网可研报告已经获批,正在启动地方外网建设;还有一些地方外网建设尚未提上日程。部分中西部省市利用价格大幅下降和体制上的统一管理,快速实现了省内网络平台的统一。发达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和业务互动,逐步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在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创新、服务、应用、整合” 为核心的进一步推进统一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理念,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统一。创新就是要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在实践中探索政务网络建设、运维的新模式;服务就是要坚持网络平台为业务需求服务,从各业务部门和业务系统的实际工作出发,着力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应用就是要突出网络平台运营的效率,紧紧围绕各服务项目,在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业务应用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施、人才等资源,促进已有业务系统向统一网络平台平滑过渡。当前政务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如果把政务网络比喻为高速公路,业务系统是路上的车,信息资源是车里的货物,那么这条高速公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路宽、车少、货更少。从政务网络发展的总体情况看,网络的利用率比较低,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网络资源整合的机制还不明确,已建、在建和待建网络之间资源整合关系还不清晰。三是政务网络平台与业务系统建设之间的对接、转移机制尚未建立,业务系统平等迁移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亟待形成。四是政务网络平台建设和组织领导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1.1.3 政府网站建设现状“十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网站建设成效显著,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参政议政范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第一章 我国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1.1.3.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成中国政府网于 2005 年 10 月 1 日试运行,在经过 3 个月的试运行后,2006 年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简称 “中国政府网”,网址)正式开通,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尽管正式开通首日为法定节日,政府网的主要浏览者政府工作人员不上班,但中国政府网站的访问量仍然很大,当日点击率为 4048 万,页点浏览量为 519 万,访问人次 34 万,访问人数 26 万。据新华网消息,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当日,在世界综合 网站排名的位次从 1720 名跃升至第 744 名,一跃成为全球人气指数第二的国家级政府网站(仅次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网)。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政府网的开通反响强烈,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政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我国信息网络平台下与电子政务建设面临与问题及对策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