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论文.doc

    • 资源ID:4013036       资源大小:145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论文.doc

    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整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既应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中国现代农业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农业制度的发展演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以现代农业制度的绩效和面临的困境分析为研究的关键点,借助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重点研究未来现代农业制度的路径选择。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根本的不同,现代农业是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产业形态。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科技进步主导性、资源配置市场化、产业结构优质化、区域生产专业化。发展现代农业面临良好机遇: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成为世界潮流;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发展现代农业同样面临现实困境:农业天然的弱质性,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相脱节,向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以及限制城乡流动的户籍制度等。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蒸蒸日上,美国的规模经营型农业发展模式突出表现在科技应用、土地制度、政府作用以及销售合作社等方面。日本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从生物技术、政府作用、兼业化以及农业协同组织方面做到了极致。法国的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在土地政策、专业化生产、政府投资、合作社方面成为典型。各国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我国现代农业模式的选择应重点学习发达国家长处,倡导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的内在动力,鼓励土地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对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做出分析,即:全力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护和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进一步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健全建设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构筑建设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机遇;现实困境;科技创新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trying to explore how to buil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here is need to follow the general rule of glob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convers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is paper,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i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ts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s the key point. Meanwhile, this paper appli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to studying the future path sel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Modern agriculture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Modern agriculture is an industry pattern which is equipped by modern materials, transformed by modern technology, promoted by modern managerial forms and guided by modern development idea. Its essential features are: the leading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arketization of resources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ecialization of regional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faces the good opportunities: it is the world trend to transform agriculture and develop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facility agriculture based on advanced technology is emerging and has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griculture is headed to modernization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over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However, the factual dilemma is: agriculture is weak in natur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s large while Chinas per-capital share of natural sources is inadequa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out of step with production, the economic policy is making a major effort to industry,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stricts the flowage of population, etc.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broad is ever more flourishing. The model of land-scale op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land system,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s well as marketing cooperatives, etc. The model of intensive type in Japan does extremely well in biotechnolog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Frenc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is noted in land policy, spe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cooperatives. W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addition, our sel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learn from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dvocate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the inherent power, encourage land-scale operation a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strategic goal of modern agriculture. How to develop modern agriculture? There is need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path sele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is, to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strengthe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to further intensify agri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crease its input and perfect the policy support; to further adjust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nd innovative business approach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to develop modern circulation methods and new circulation format and improve the support of industry system an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workforce and build the support of human resources.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factual dilemm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目 录导 言6一、现代农业的定性分析71.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7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7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8(1)科技进步主导性8(2)资源配置市场化9(3)产业结构优质化9(4)区域生产专业化104.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10(1)要素的齐备性10(2)生态的平衡性10(3)技术的现代性11(4)运行的开放性11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和现实困境121.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12(1)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成为世界潮流12(2)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13(3)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13(4)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困境14(1)农业天然的弱质性14(2)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15(3)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相脱节16(4)向工业倾斜的经济政策16(5)限制城乡流动的户籍制度17三、发展现代农业:国际经验借鉴171.国外现代农业的模式比较及借鉴17(1)美国:规模化农业发展模式17(2)日本:集约化农业发展模式18(3)法国: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192.各国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有益借鉴20(1)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不是凭主观选择,而是由本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的20(2)土地制度的变迁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21(3)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功不可没21(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发达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223.构建我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方针22(1)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22(2)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3(3)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24四、发展现代农业:路径选择251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252强化对农业保护和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支撑263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274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健全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285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构筑建设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29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导 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是相同的。一句话概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中国来说,农业的地位和作用非同寻常,建国以来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得好一些,我们的经济建设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就停滞甚至倒退。国民经济的几次大波动,都是由农业的大波动引起的。每一个经济发展顺利的时期,都是以农业形势好为前提的,每一次国民经济发生困难,也都首先从农业开始,每一次经济调整也总是首先加强农业。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严峻的形势,如城乡差别、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加入WTO对我国农业造成冲击和影响等等。从中国一系列现实问题入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整体现代化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整体上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既应遵循全球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应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更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更加完备的物质保障、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加发达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经营方式、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的农民。但我国现代农业整体处于“初期”,其发展面临多个难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三是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四是体制结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正确评价现代农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农业制度的有效变迁、寻求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一、现代农业的定性分析1、现代农业的内涵界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 它是工业化发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具体说来,现代农业是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产业形态。现代农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为支撑,以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为途径,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现代农业是一个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2。发展现代农业, 就是以资本、物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以工业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 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 最大程度的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现代农业的内涵不尽相同。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为大家认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另外,也有人认为“每个农业劳动力来自农业的收入至少能养活10人”也应划入标准之列。3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 一提到“传统农业”,也许不少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然而事实并非仅仅如此。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传统农业应该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传统农业所代表的特殊经济均衡状态是以再生产性生产要素的技术状况、收入来源需求基础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以及在一定时期内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显然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新生产要素的结果。“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民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而且任何一种新生产要素只要是有利的,它的出现与被采用之间的时延是很短的。4美国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W·Mellor)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具体做法特点,提出了“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5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阶段。这个阶段中农业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传统投入;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大和工业扩张对资本的占用,在这一阶段,劳动节约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限制,农业发展主要依赖提高土地产出率为重点的劳动实用型生物化学技术创新;第三阶段是农业现代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地比例下降使农场规模扩大,资本供给越来越充裕而劳动成本越来越高昂,用机器替代劳动不仅具有经济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大型机械和其它资本密集型技术被发明出来,并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6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反映的是与较高生产力水平相对应的农业经济状态。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不同水平的生产力系统。传统农业是一种封闭式、自给性、落后型的低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而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式、交换性、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7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明确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清楚地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才能合理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科技进步主导性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它在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8从世界范围来看,由现代技术逐步代替传统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无论现代农业还是生态农业,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告别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增长之路。现代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农业,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农业。9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将实现生物技术与化学技术相结合、生态农业技术与机械化相结合,最终创造一个清洁干净的新农业,一个与生态环境互利互惠的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资源配置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之一。10农业产业结构实质上是农业内部各行业、各品种生产的比例关系,最基本的包括两个层次的产业结构:一是农业生产中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和品种等的内部生产结构的关系。随着农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社会对各种农产品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相应变化,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投入集约型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组织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它主要是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集约化地投入,改变了农业粗放经营状况,实现了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资源产出率,不仅土地产出率高,水和其他资源产出率也很高。11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取代了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使现代农业具有明显的集约化特征。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因而它需要具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区域和领域几乎所有农产品全部用于出售,商品率接近100%。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由于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12高生产率和高效益以及工业化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趋近心理,使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投资者的关注。(3)产业结构优质化农业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农业区域化是指根据该地区的条件和特点,主要生产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以便发挥其优势长处,从而形成各类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布局结构。13而农业生产专业化通常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将其生产活动从原有生产过程中分离,分离越细、越多,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越高,这种反映农业生产中农业细化的过程称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农业专业化发展使某一农业经济单位专门从事一种或与之相关的品种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布局,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即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区域化专业化程度也越高14。(4)区域生产专业化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产业。现代农业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轨道之中。农户通过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成为市场主体,从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获得利益。经营一体化使农村和城市的生产要素有机组合,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农业与工业的利润率接近,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商品化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农业现代化要求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化和商品化,如为农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农产品运输、加工、保存和销售,以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性的产品和劳动服务等。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向食品、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方向拓展。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映器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农业的领域和内涵在拓展,工农业融为一体,其界限变得模糊。154、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一般认为,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有四项:一是要素的齐备性;二是生态的强控性;三是技术的现代性;四是经济的开放性。(1)要素的齐备性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打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封闭状态,增加生态系统以外的能量的投入,加大农产品的外调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农业系统内物质、能量、价值、信息流动速度,提高单产和生产效率,使生产经营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必须是齐备的,无论是从资金的积累,到技术装备,以及劳动力资源等要素都要做到齐备,缺一不可。现代农业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为满足其高产出的要求,在投入方面,也有着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的标准和要求,即无论是在农业要素投入的数量规模上,还是在种类、质量上都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阶段。此外,在投入的方式上与传统农业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资金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劳动和土地的投入,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诸要素之间更强调彼此的关联性,即合理配置性。现代农业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要素投入机制和体系,做到全方位、多元化和高效性。16(2)生态的平衡性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自然属性,在人们大量地、强制性地干预下,重新构建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变自然属性较强的生态结构和物质能量循环转化的过程、途径与效率,通过大量投入石油、化工物质来强化系统的稳定性高效性,保证农业生产更符合人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人们对生物、环境及其二者关系的运动规律认识不断加深,所采取的农业技术措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改变和控制生物生长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赋予农业的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要求农业促使生态良性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相结合。这种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的农业模式,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的基本要求是: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并重,当代人利益与后代利益并重。现代农业应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农业的主要任务,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对环境的协调功能,使其为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17(3)技术的现代性农业经济的增长是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又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运用,不仅导致了生产手段的革命和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而且导致了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组织形式的完善。现代农业是科学农业,由仅凭传统经验变为更多的依靠科学。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使农业发展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农业技术系统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的动力不再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劳动工具已不再是铁犁或单机,而是机械体系,每个劳动力的机器装备程度很高,劳动对象己不仅是自然土地和普通植物品种,而是不断改良的土地和经过人工培育出的品种,劳动的组织管理不再是凭经验,而是靠科学,劳动者本身已不是普通农民,而是经过培养过程,拥有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18(4)运行的开放性在现代农业经济系统中,物质、能量、价值是开放式的循环和转化,非农业生产部门的物质、能量投入到农业经济系统中来,加大物质能量的循环圈,提高了物质投入水平,增大了农业的产出。现代农业都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其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因而农业的经营者在组织生产中,大量地、经常地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发生价值的转移交换的范围不仅涉及到地方市场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而且涉及国际市场社会化的系统,现代农业的经济系统己是高度专业化、商品市场化现代农业是开放的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和产出),农业大市场己初步形成完善,农产品的产业化和深加工,系统先进的半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二、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和现实困境1、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农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不仅明确了现代农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而且继续坚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方向。十六大以来,以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优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全国共识。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等一系列新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2006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两个“首次”的突破:一是粮食生产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产;二是农民收入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幅超过6%,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7%,20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力量明显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4。9%,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85%,2004年财政总收入达2万6千多亿,是1990年的9倍,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财力保障;建设新农村已经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灌溉面积已达45%。随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沃土工程、优粮工程等项目,使农业综合生产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农业优势区域布局也得到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战略性进展;粮食品种的收购和销售完全放开,我国农产品完全市场化,是我国市场化最高的一个领域;农业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战略的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这一切,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沿海地区二元经济体制有了很大的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相当一部分农村率先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为其它地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样本。(1)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产业成为世界潮流所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农业增产增效的60%-80%是来自科技进步因素。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农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全面兴起,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据此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和创新体系,调整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体制,增加农业的科技投入,使农业与科技一体化发展,并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首先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过程越来越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美国孟山都公司投资兴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装备了全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仪器和设备,以及可以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的生长室和大型试验温室,可以24小时开展分子生物学及其产业化技术研究。英国投巨资建立了植物研究中心,成功标记出重要的农艺性状基因,对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分离。现代生物技术大量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转移,突破了物种界限,按照既定的目标定向地改变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采用“定向设计”育种技术,使作物能按人们的要求来培育,获得高产、优质、抗旱、抗病虫害等性状。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繁育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新品种,使农业发生质的飞跃。21(2)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正在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自然中进行,而是与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工厂化种植技术、工厂化农业车间、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等设施农业迅速发展。美国ADM公司一年加工能力达几十亿千克玉米,用加工玉米的下脚料和余热养鱼,用鱼粪种菜,形成了系列化生产体系。由于设施农业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的自然气候、季节变化的制约,不仅使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个体产量大幅度增长,而且保证了农牧产品的供应,尤其是保证了均衡供应。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信息化正在全面改造传统农业,使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及畜禽生产管理决策系统,使精准农业(土壤信息实时采集、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和虚拟农业(由计算机设计出虚拟动植物,再进行实际培育)应运而生。例如,日本研制的遥感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温室群同计算机控制中心联结起来,实行温室群体自动化管理,形成大型植物场。22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全自动化养牛设备,喂饲、挤奶和奶牛检查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装置来完成。信息化在农业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和精确度。农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不断延伸和拓展。23(3)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引领农业走向现代化在传统农业中,特别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自然环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进入21世纪后,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现代农业更加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更加突出自身的多功能性。“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被广泛采用,农业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的领域不断扩大。有些资源短缺的国家更注重走依靠科技,节约资源,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比如,以色列缺水少土,沙漠荒山占国土面积的23,50%的国土年降雨量不到150毫米。他们一面开垦荒地,改造沙漠,扩大耕地面积;一面大力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尤其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堪称范例。全国所有耕地不仅普遍实行了喷灌、滴灌,而且将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灌溉中,对作物所需水、肥、药实行精确化、标准化供应,每一立方水可生产2公斤粮食(我国只能生产1公斤粮食)。经过多年的努力,以色列可耕地增加了5倍,水肥利用率达到80%-90%。有的专家预测,按照以色列的水资

    注意事项

    本文(发展现代农业: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论文.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