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台湾问题论文论两岸和谐统一的路径.doc

    • 资源ID:4013001       资源大小:23.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台湾问题论文论两岸和谐统一的路径.doc

    论两岸和谐统一的路径 前言:为历史做一点事 2009年初春,在台北,两岸统合学会的成立,代表着在两岸与华人社群中竖立了一面迈向统合的鲜明旗帜。 飞扬的旗帜传达出两个重要使命。第一,如何建构两岸人民对于整个中国的认同,让未来两岸和平框架不只是个框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让未来的两岸合作不只是个追求物质利益,而是一个有助于强化两岸人民彼此认同的一条最理想的路径。第二,如何让散居于全球的华人社会能够更便捷与紧密地统合在一起,共同为人类的和平与繁荣尽一民族之力。 从学会的中外文名称可以看到以上的两个使命,中文名称是“两岸统合学会”,着重的是两岸的统合,外文名称是Chinese Integration Association,着重的是全球华人的统合。所以称之为学会,表示这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我们愿意在思想上提供拙见,带头挥舞着旗帜,但是更希望认同此一目标者能共同参与,或在其自己的岗位上共同努力。 学会的图案是一个“动态的太极图”,它是从最具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太极图所延伸而来,突显两岸之间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华人世只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极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上下内外浑融一体,正如同两岸统合与全球华人统合从内在认同做起,由民间推动,当统合的太极开始转动时,两岸与全球华人将融为一体。 为什么认同很重要? 我们可从法律的角度为国家找到组成因素,包括人口、领土、政府、与其他政府交往的能力;也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以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来为民族作只定。而有一点非常重要,但是却常被法律及人类学者所忽略的,就是“认同”。如果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民族间的“认同”已经断裂,或者已经消失,那么,国家将不再是个“命运共同体”,民族也不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们将只是一盘没有共同目标的散沙而已。 两岸人民毫无疑问的都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原本也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民族认同。而1949年以后,则由于两岸分治,两岸人民各自拥有自己的宪政秩序,分别建构了自己的“国家”认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认同”是可以被政治人物建构的。“认同”作为区别“我群”与“他群”的判定,从正面来看,“认同”可以凝聚人民共识,风雨同舟、共度艰难;从负面来看,“我群”与“他群”的“分别心”,也很容易将仇恨插入人民的生活,使得民族或国家内部、民族或国家之间发生悲剧性的灾难。 有理想、负责任的政治菁英应该是要建构或巩固自己民族与国家间的认同,在不同民族与国家间建立重迭认同。以欧洲为例,从17、18世纪起欧洲的菁英就在思考,如何为整个欧洲人建构共同的认同,但是少数欧洲菁英的努力仍旧无法抵抗各国领导阶层对于权力与利益的贪婪。两次欧洲大战所带来的生灵涂炭,才使得欧洲人开始真正的思考,如何建构欧洲人民对于同属欧洲的认同,用以化解彼此间的“分别心”。1950年代起,欧洲菁英用欧洲共同体的方式创造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欧洲。迄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在同属欧盟成员的土地上还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在欧盟内部,人员、货品、劳务、资金已可以自由流通,绝大多数政策领域也受到欧盟内部超国家组织的规范,而绝大多数的欧盟成员国间使用的是同样的货币,从某些角度来看,欧盟虽然仍不是个国家,但是已经很像一个国家。 欧洲人是政治联合体的发明者,17世纪他们发明了“民族国家”,二战结束后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联合体“欧洲共同体”,后者是为了解决前者引发的灾难。欧洲共同体这种新政治联合体的精神正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我们暂不论欧洲统合的其他成果,也暂不谈两岸与欧洲情形有何不同,这种在“分”的现实基础上追求“合”的共识与可能,的确足供两岸借镜。 很可惜,当新的思维已经产生时,两岸走的还是19与20世纪的老路,仍旧停留在主权与领土之争。冷战以前,台湾与大陆争谁是正统;冷战以后,台湾不仅放弃正统之争,也没有在“合”的方向继续努力,反而从1993年起开始往“分”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两岸在1993年以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远远超过台湾人,以当时官方陆委会的统计资料来看,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有4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16.7,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为32.7,总合来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台湾人的为49.4。 1993年起两岸认同开始折裂 两岸在认同方面的折裂,大致从1993年李登辉推动加入联合国开始。李登辉的策略很清楚:只要推动进入联合国,北京一定会打压,只要北京一打压,北京就会被形塑成一个打压台湾的“他者”。李登辉借用北京打压台湾,转而打击当时支持“一个中国”的国民党非主流派,同时也藉强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敌意关系,来巩固其权力基础。而其后果就是两岸认同开始折裂。“台湾意识”这个原本属于乡土认同范畴的用语开始与“台湾主体性”连在一起,共同成为两岸“敌我、他者”论述的工具。 随着李登辉在其任内的政治操作,1994年开始,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比例便发生剪刀型的转折,而且迄今再也没有逆转过。1996年中共的飞弹试射、1999年李登辉主张“特殊国与国”的“两国论”,都使得两岸认同分歧扩大。2000年民进党执政,持续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与政治操作,并于2002年主张“一边一国”,2004年与2008年举办公投来彰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整体来说,在李登辉与民进党长达十余年的政治操作下,两岸的认同是愈走愈远。 2008年3月台湾变天,政治上,两岸终于暂时摆脱掉走向台独所带来的危险;经济上,随着而来的两岸协商为两岸经贸交流重新开启新机,两岸关系看似应该可以风平浪静,重新出发。国民党的马英九先生虽然取得大位,但是由于本身的外省情结、国民党生态与选举考量,即使重新开启两岸经贸交流,但是在台湾主体问题的论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马英九认为,“多(只)谈经济、少(不)谈政治”最符合其巩固政权与选举的利益。 马英九所属的国民党,虽然对外宣称“不独”,但是也表明“不统”,虽然不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但是继续延续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台湾主体“论述路线”。此一结果使得“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也因而继续拉开台湾对大陆的认同距离,而使得两岸彼此愈来愈像“他者”的关系。“台湾主体性”或“台湾意识”原本应该只是个乡土的认同,但是在政治的操弄下,“台湾主体性”与“台独”随时仅有一线之隔。 经过长达15年的政治操作,两岸认同差距愈拉愈大。台湾著名的远见杂志在去年十月份的“民众的自我概念”调查报告称,台湾人民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低于对“亚洲人”(73.5)的认同。在统独立场方面,67.5%的人民反对终统(即“立刻统一”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50.6%的人民赞成终独(即“立刻独立”与“维持现状后走向独立”)。另外,在“民众终极统独立场”方面,有67.5%民众并不赞成两岸最终应该统一,赞成的仅有19.5%;有50.6%民众赞成台湾最终应该独立成为新国家,不赞成的有34.1%。其实不止是远见杂志的这份报导,其他民意机构也有类似的民调,而且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这份民调反应出“台独”的底层能量已经愈来愈强。因为台湾有选举考量,政治人物多有随势逐流的倾向,如果台湾内部没有一股将两岸拉回“中国人”或走向“统合”的声音,两岸即可能愈走愈远,而未来要将这趋势拉回来的政治成本也必将更大。 台湾缺乏强化两岸认同的主张与行动 在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目前台湾仅有两种34 主流声音: 一是“两岸关系物质化”,即台湾方面仅愿意多谈经贸、金融,但是仅限一般技术性的互动,不存在着新功能主义所称的“扩溢”(spillover)可能,在文化、社会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态度,并以商业收益做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更加深两岸认同的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固然有其历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选择的需要,但是,这两种主流论述汇流将极有可能让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虽然已经由海基会与海协达成观光客来台等四项协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差距却没有减缓的迹象。这显示出,只有经贸交流,并不一定能够为两岸建立共同的重迭认同。今(2009)年开始,台湾内部又将开始选举,“强化台湾主体性”也必定又将是个被朝野政党拿来凸显“爱台湾”的说词,因而使得两岸的认同差距有再加大的可能。 对于政治有基本认识的人应该都瞭解,如果两岸之间缺少了共同“认同”,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也将是缘木求鱼。两岸认同愈折裂,未来要付出的成本就愈大。两岸统合学会就是希望从民间立场,为如何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而努力。这项神圣的工作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在台湾目前仅有的“两岸关系物质化”与“台湾主体性”两种声音以外,开拓另一种主流的诉求,简单地说,就是将追求“共同认同”发展成为两岸的一股重要声音;另一则是具体提出未来工作方向,呼吁与影响两岸政府透过制度性的安排,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让两岸认同得以依循此一方向以获得强化与巩固。 如果两岸和平框架是未来两岸的骨干,那么两岸认同就是两岸的血肉,唯有认同强化巩固,两岸和平框架才能稳固。没有共同的认同,所有目前的物质性交流,都有可能成为镜花水月。扩而大之,华人社会何尝不也是如此,如果彼此永远只是停留在血缘与文化上的认同,中华民族不能算是走向统合,也无法发挥中华民族对于全球贡献的集体力量。再则,两岸统合与华人统合两者也存在着共生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两岸认同的巩固有助于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而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又有利于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 “统合”(integration)两个字,大陆方面是用“一体化”表达。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方面,以强化两岸认同为主轴,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将在文化、社会、经济、金融、国际空间、两岸和平协议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两岸统合”构想,以促使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体化。以下就是未来推动的七项构想,于此我就称它为“七个梦想”吧!其目的在以强化两岸与华人的共同认同为目标: 七个梦想 (一)文化统合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书同文”是任何政治统合或统一的最基本条件。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一套相同的非拼音文字,使多方言的中华民族能够超越语言的藩篱,而在各种历史的风雨中,始终凝聚而不坠。这也就是说,在文化的凝聚力上,文字恐怕比语言更具有重要性。因此,尽管两岸语言相通,但无可否认的,两岸这些年来文字书写上的差异,已然成为了两岸人民一个区隔我群与他者的重要符码。所以只要两岸文字仍有“简繁”之别,即使这差别并不算大,但两岸认同也将因之而失去连缀的基本凭藉。而且由于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华文也逐渐成为了世只性的语言,学习华文也成了世只的趋势。然而由于客观形势的对比,世只上的华文学习,几乎都以大陆的简体字为基准。而这样的形势,某种程度上也形成对台湾人民的刺激,这也就是说,繁简字体越发成了拉开两岸认同的触媒。 其实平心而论,文字涉及现代与传统的接轨,因此台湾的坚持使用繁(正)体,相当程度上使台湾维持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的优势,或者也可以说,它正是维系台湾在文化认同上的一条最重要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台独分子千方百计想要推动一套新拼音系统的缘故。因此,如果说大陆真的想要增进台湾对中国的认同,文字其实正是一个很好的管道。事实上大陆当年推动简体字的一些基本考量,随着今天电脑的普及,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无可讳言的,由于简体字的使用,也的确对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接轨,形成了某种不利的影响。综合这些状况,“两岸统合学会”乃认为两岸很可以考虑以推动“两岸文字趋同化”作为文化统合的首要重点工作,这一工作未必是舍繁就简,或者是去简归繁这样的选择题,而是希望能够结合两岸与全球华人对于中国文字、文化有造诣的专家,依汉字的造字原则重新检讨文字之简化,同时也考虑书写的简便性,据此讨论是否可以“读繁写简”为基础,或者以逐步回归正体为原则来使两岸的文字逐渐走向整合之路:一方面方便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一方面藉以增进两岸的文化整合。 (二)货币统合 货币为认同的重要象征。“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建立“第三货币”,以成立“华元”(Chinese Dollar)做为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外的第三种货币。欧洲共同体在推动欧元的经验可以做为两岸的参考。 “华元”可分三个阶段推动。第一阶段“华元”以“中华货币单位”(Chinese Currency Unit,CCU)的身份出现,仅用在企业间报价、结算,以节省交易成本;第二阶段推展消费使用,从“中华货币单位”晋身为“华元”,成为第三种货币,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共同使用;第三阶段则是仿照欧洲使用共同的货币,使用单一“华元”。 货币统合并不需要以两岸为限制,可以扩展到港澳地区。换言之,在两岸四地可以开启货币的统合,以节省两岸四地的交易成本,也方便全球华人之间商业往来,并经由共用货币来强化彼此的重迭认同。未来如果其他东亚国家愿意参与“华元区”(Chinese Currency Region),自然欢迎。 (三)经济统合 我们对于任何有助于两岸人民利益的经济与贸易便捷化与无障碍化均应表示欢迎,但是仅有贸易便捷化并不能够带来政治上的认同整合。以两岸是否要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或“经济合作架构”(ECFA)为例,虽然这是一个对台湾有利的协定,但是台湾内部即有担心被大陆经济控制或消化的疑虑。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本来就存在着“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逻辑,小的经济体在与大的经济体互动时,往往会陷入如何不被吸纳、依附的困境。对于欧洲的小国而言,如何透过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制度安排,远较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公平竞争更符合本身利益。因此,1960年成立的EFTA内几乎每一个小国,包括英国自己最后都选择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而离开自己所创立的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对于欧洲大国而言,如何经由共同体与小国分享权力,也是凝聚整个欧洲认同、创造欧洲集体利益的必要决定。仅仅是自由流动,对两岸均有不足之处。对台湾之不足在于有可能失去政治自主,因而两岸重迭认同并不会因经贸互动频繁便捷而强化;对大陆之不足在于倘经贸交流不理想,更加深台湾人民对于大陆的不信任。因此,“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具有“共同体”(community)性质的两岸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而非仅是贸易便捷化或自由化的共同市场,方是上策。 推动两岸共同体可以从简到难,逐步进行。除了长期呼吁的“两岸经济共同体”外,举例而言,基于近来两岸对于食品安全多有疑虑,而引发了不必要的政治争议,可以由两岸共同成立“食品安全共同体”,由双方政府机构共同组成,以后行销至两岸的相关产品必须经由此一两岸共同机构核发通过检验标准文件,在产品上印有“合于标准的图识”。“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任何一个统一国家不可或缺的制度,目前全球在一些相关产品上已有统一的标准,两岸基于“与民谋利”的精神为两岸人民把关,相信可以得到广大共鸣,而这也将直接强化两岸人民对于“共同体”的信赖与需要,对于强化彼此认同会有很大助益。 (四)身份认同 身份本即是“认同”(identity)的同义字。基于历史因素,两岸目前各有其政治上的身分归属。即使大陆对台核发“台胞证”,也是等于同意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不同,一种“他者”的认知随着不同归属而日渐强化。为了建立两岸间的“身份认同”,“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两岸人民在现有认同之上的第三认同,也就是对“整个中国”(中国人)的认同,促成“中华卡”(Chinese Identity Card,简称“华卡”或“C卡”)的实现,两岸政府可以在审核后核发“中华卡”,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均可持该卡,免签证进入另一地区,并享有一定的权益。基于两岸人口、幅员差34

    注意事项

    本文(台湾问题论文论两岸和谐统一的路径.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