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课件.ppt

    • 资源ID:4000250       资源大小:2.26M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课件.ppt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讲座,基础内容介绍养成管理病害分析,第一部分:基础内容介绍,概述白对虾的最基本特征白对虾的最基本形态特征白对虾的生长环境因子白对虾常见的养殖方式,概述: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又称白脚虾、白对虾、凡纳对虾、万氏对虾等。是当今世界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国对虾)。1988年被引进我国,94年全面突破了越冬、养成和育苗生产难关,1997年首先在广东珠三角地区进行人工规模养殖(总面积不足千亩),2000年已发展到33万亩,2001年猛增到60万亩。,白对虾基本特点:具有生长快、温度盐度适应范围广、抗病力强、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白对虾最基本形态特征:健康的白虾最明显的特征是全身白色透明,只有在尾扇最外缘为带状红色,而其前端两条长须为粉红色。额角上缘8-9个齿,下缘2个齿。,基础内容介绍,白对虾的生长环境因子,1、水温:水体温度在20-32范围内都可以进行白虾养殖,但最适温度为23-32。当水温长时间低于20或者高于32时,白虾的生长开始受到影响,抗病力、食欲、生长速度、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当水温低于15或者高于33时,白虾开始处于紧迫状态,抗病力、食欲、生长速度、环境适应均低于临界值随时有致死的可能性。当水温达到9时,白虾即死亡。1克左右的幼虾在30时生长最快,而12-18克左右的大虾则于27时生长速度最快。2、盐度:水体盐度在0.5-40范围呢都可以进行白虾养殖,但最适盐度为10-25,在最适范围内,盐度越低生长速度越快,但盐度越高则虾体肌肉组织内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就越高,虾肉的味道就越好,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在每造收成前1-2周逐次提高盐度,有助于提高对虾的品质。3、pH值:pH值为最佳,pH值低此时常见现象是硫化氢毒性大,细菌繁殖快;pH值高此时常表现为氨盐毒性大,对虾对钙吸收差易患软壳病。在养殖过程中pH的变化不能太大,日变化最好不要超过个单位。一般养殖池水pH值白昼偏碱,夜间偏酸性。4、DO:水体溶氧需在4毫克/升以上(最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不得低于2毫克/升。5、透明度35-45厘米范围内为合适。6、氨氮mgL,硫化氢mgL。,基础内容介绍,常见白对虾养殖模式,高位提水池(高位池)养殖循环水养殖地膜养殖模式土池淡化生态养殖模式,基础内容介绍,高位提水池(高位池)养殖:适合于沿海碱水资源丰富的地方。优点:占地面积少,单产产量高,抗暴潮台风的袭击能力强,晒塘方便彻底,有利于防病消毒;缺点:基础投入大,风险高,技术及管理要求高。,高位池,基础内容介绍/养殖方式,循环水养殖:适合于沿海、内陆地区均可。优点:对环境污染小,不易与外界接触,一池水养一批虾,不产生交叉感染;缺点:占地面积大,费用高。地膜养殖模式:与高位池相同。,地膜养殖,基础内容介绍/养殖方式,土池淡化生态养殖模式:适合于沿海、内陆地区均可。优点:基础投入低,水质底质自净能力强,易推广,可大面积养殖;缺点:管理要求高,水质变化大。,土池淡化生态养殖,基础内容介绍/养殖方式,第二部分:养成管理,饲料投喂水质分析与控制日常巡塘药物的使用特发事情的处理,白对虾养殖的基本过程:晒塘清淤洗塘池塘消毒进水水体消毒水质检测肥水苗种选择中间培育分池养成管理出池销售,饲料投喂,白虾对营养的要求比其他对虾低,蛋白质需求量仅为35%。高蛋白质的食物对白虾的生长速度及总产量非但没有促进,反而因为多余的蛋白质没有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容易污染池底,引起负面效应;坚持勤投少喂(每天不低于4次,清晨、傍晚多喂);日常总投喂量机动把握(天气突变、水环境恶劣、病症严重等)。,养成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水色水色变化水色控制及保持良好水色的注意点底质环境监控养殖水体生态演变分析,养成管理,水色,水色反映了虾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正常的水色为淡黄绿色、黄褐色、绿色、绿褐色,具有新鲜感,无异臭味。褐色、黄褐色:硅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时呈现的水色,在高盐海区虾池较常见,这种水色的虾池一般产量较高,虾亦健康。绿色、黄绿色(草绿色):低盐池塘常见,优势种群为绿藻或绿藻与金藻;新池或砂底池常呈此水色。绿褐色:主要类群为绿藻和褐藻,属正常水色。但不如上述两类水色。,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水色变化,水体变红(红褐色水):褐色、黄褐色水易变成该色,有害甲藻、夜光藻、夜光虫、纤毛虫、轮虫的一种或多种繁殖过度所致。暗绿、墨绿、蓝绿色:低盐度海区的旧塘及池中有机物过多,在水温高时易发生。低盐池一般较少硅藻和金藻,绿藻比较普遍。当污物过多时,分解后虾池内的营养盐过于丰富而含磷量增加。氮磷比例失调,原来绿藻为主的藻相转变为蓝藻为主,严重时为墨绿色,这种较为常见,对虾长期处于此种水色下生长速度缓慢,抗病力差,虾体大小参差不齐,易引起软体病。水呈黑褐色:饲料长期过量造成池底污物增多,及一些酸底质、“老化”池等皆易发生,其藻相以裸甲藻、角藻、夜光虫等为主。该水色的水“粘”而不爽,多泡沫。这些不良藻类的代谢产物对池虾不利,虾不健康,生长缓慢,易受病害所袭。(危险水色)。水呈灰蓝色具有鱼腥味:蓝藻中的鱼腥藻或拟鱼腥藻大量出现造成的。水呈乳白、白浊色:藻类大量死亡,细菌、纤毛虫、轮虫、桡足类大量繁殖,且藻类分解产物一般具有毒毒性(危险水色)。水色变清(清水塘):很大程度上是青苔、沟草等大量繁殖的缘故;若是突然变清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连续雨天的高盐池容易出现)。,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水色控制及保持良好水色的注意点,池塘底质的特性、营养状况及老化情况,应于放养前作一了解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酸性底质应采用浸泡、冲洗,加以农用石灰及石灰改造后方能使用,老池的清淤、晒池及消毒工作要彻底进行。了解各种有益藻类所需的环境要求,如绿藻、硅藻、河口种藻类等适宜的温度、盐度不同的要求,有条件可通过培养、接种等手段,目的明确的培养水色。掌握池水中各环境因素变动范围及营养盐情况。各不同地区、新塘与旧池等环境因素不同处理的措施也有差异,如新、老塘“做水”的措施不同,新塘要做好基肥、追肥的投放,旧塘一般不用过份的施肥。了解各类肥料的特性,施用的方式与用量。如氨肥有利于绿藻的生长,尿素则增加底质肥力,对褐藻生长有利,施肥时氮、磷比例要注意,氮肥应成倍于磷肥,磷肥过高则易促使蓝藻大量繁生。熟悉各种可靠品牌的水质改良剂、底质、消毒剂、抑藻剂、微生物制剂的作用及用法。掌握饲料的控制而减少残饵、增氧动水机械的正确使用、虾池的生长活动情况等等都与水色的控制有关。在水色异常时换水是主要的有效措施,应有方便的水源,最好设有蓄水池。水色异常时应找出原因,包括水质、底质、藻相等情况。养殖中后期水色异常,通常应通过换水,投消毒剂、水质或底质保护剂,添加洁净海水、补充肥料,投入益生菌制剂如利生素、光合菌等,并可抽取水色良好的塘水加入等措施,按具体情况实施。,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底质环境监控,池底在阳光照射下升起大量气雾或气泡;被风浪、增氧机吹到池角的泡沫呈黄褐色,不易散开,或有异味;饵料观察网突然变脏,底部附有胶状物或黑泥;饵料台上觅食的南美白对虾突然增多几倍甚至十几倍;海水池尾鳃颤蚓的数量大大增多;池底出现花白斑块,水质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pH值早晨和下午测量基本无变化,长期低于或高于。,影响底质的原因主要是池塘老化,还原层过厚。水源污染严重以及残饵、粪便的堆积。一般除蓝藻、赤潮生物滋生造成的不良水色外,其它黑、墨绿、红褐色均是底质恶化所造成的。如不调控,均能引发南美白对虾病害。养殖池的底质看不见摸不到,观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底质变坏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恶变以后,才会导致水色突变,此时想挽救已无能为力。所以底质的调控除彻底清池和定期施用改良药物外,还应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以便提前处理,防患于未然,这些现象表示底质已开始恶化。底质的调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恶化的底质须经多造(茬)的调理,才能恢复到较好的状态。此种状态下的底质除能大幅度减少病害发生,还可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对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养殖水体生态演变分析1,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光能异养(如光合细菌),光能自养(如藻类),虾,厌氧化能自养,厌氧化能异养,好氧化能自养(如硝化菌、硫化菌),好氧化能异养(如芽孢杆菌),光,光,O2,少量小分子有机物,CO2,CO2,O2,有 机 物,残饵、有机碎屑、排泄物等,H2S、氨氮、亚硝酸盐、胺类、有机酸,O2,O2,CO2、无机盐,H2S、氨氮、亚硝酸盐、胺类、有机酸,死亡,小分子有机物,上图 养殖池塘生态演变分析,好气性微生物,养殖动物,单细胞藻类,排泄物,残余饲料,浮游生物残体,有机碎屑,氧气,氧气,二氧化碳 氨氮 亚硝酸盐,硫酸盐 磷酸盐,上图 养殖池塘溶氧充足时的良性循环,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养殖水体生态演变分析2,厌气性微生物,养殖动物,排泄物,饲料残饵,浮游生物残体,有机碎屑,硫化氢 亚硝酸盐 氨氮,有机物 胺类,上图 养殖池塘溶氧不足时的恶性循环,养殖管理/水质分析与控制,养殖水体生态演变分析3,日常巡塘,水位、水色变化观察池底污染状况检查饲料摄食情况观察对虾脱壳情况观察对虾有无反常现象虾体的大小差异化天气观察及潮汐变化规律日常环境因子的测定(pH、水温、氨氮、溶氧等),养成管理,药物的常规使用(建议),清塘:(略)亲虾、苗种消毒肥水(略)水体预防消毒病毒病的治疗用药(暂略)水环境的生物改良营养制剂的使用,养成管理,亲虾(越冬)、苗种消毒,亲虾消毒:方法一:高锰酸钾:药浴一天;20PPM药浴不宜超过1分钟;方法二:福尔马林(37%):20PPM,药浴一天;250PPM药浴不宜超过3分钟;方法三:新洁尔灭(KBK):药浴3小时。,苗种消毒:方法一:福尔马林(37%):40PPM,药浴20-30分钟(对白斑感染虾苗有比较好的筛选效果);方法二:聚维酮碘(5%):6 PPM,药浴30分钟。,注意点:请保持药浴水体的足够溶氧(可用粒粒氧等相关增氧手段),养成管理/药物使用,水体预防消毒,常规消毒药物:漂白粉、二氯、三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二溴、溴氯、高锰酸钾、新洁尔灭、双链季胺盐络合碘、聚维酮碘等,目前正常水体消毒海因类较常见使用;溴氯海因(8%)、二溴海因(10%):PPM,全池泼洒;双链季胺盐络合碘(10%):PPM;聚维酮碘PPM外用泼洒;或200-250ML配20KG饲料内服。,注意点:1、定期水体预防消毒(早期15-20天左右一次;中后期10-15天左右一次);2、在水环境恶化或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暴雨)对水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3、一般情况下用于水体消毒的消毒剂在单造虾中不要过多次的重复使用,可采用轮换式;4、如果水环境不稳定或恶化,消毒时请保持水体的足够溶氧;5、避免酷暑天气正午、闷热、多雨天气频繁用药;6、消毒后的2-3天时间内尽量少用生物活菌调水;7、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的药性相对温和,可在对虾病症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对水体进行适当的消毒。,养成管理/药物使用,水环境的生物改良,一般水体保养可定期泼洒光合细菌或复合型微生物(如博士一号),由于他们对水体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建议同时使用或交叉使用(养殖中后期的使用请注意增氧)。瘦水的新池塘或“清水塘”:引进新水源(最好是干净河水或海水)、多次少量追加肥料(可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同时泼洒光合细菌以增加水体二氧化碳的吸收与细小蛋白分子的分解;注意池塘的增氧。池水过肥:水色较浓,水体透明度变小。养殖中后期较容易出现该现象,这是由于水体特别是水底富营养化严重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所致,如不尽快处理很容易引起藻类因阳光吸收不足大量死亡而形成“清水塘”,方法一:如果有比较干结的水源可先对池塘进行部分换水,换水后可同时使用底净宝和博士一号对池塘底质和水质进行改良;方法二:可先对水体进行一般消毒(海因类或漂白粉,一可以消毒;二可以部分抑制藻类的生长);可在消毒的第二天进行底质改良;待消毒剂作用基本消除后(一般两三天后)用复合型微生物对水体进行改良(如博士一号等)。,注意:在使用消毒剂、底改、水改产品时一定要保持水体的充足溶氧,以上三类产品建议同时配备粒粒氧使用。,养成管理/药物使用,营养制剂的使用,定期使用免疫多糖、稳定VC、虾用多维等营养制剂可不同程度的提高虾体的抗病能力;营养制剂的经常使用可促进虾体的快速生长,不同程度的降低饵料系数;硬壳宝等虾体必需的矿物微量元素产品的使用(特别是白虾淡水养殖)可促进白虾的顺利脱壳和生长。,养成管理/药物使用,特发事情的处理,谨防暴雨伤害对虾高温天气谨防对虾泛塘发病突然停电(略),养成管理,谨防暴雨伤害对虾,暴雨容易引发虾病的原因1.暴雨后,池塘pH值下降,盐度降低,温度变化幅度大。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对虾出现应激现象,导致死亡;2.暴雨发生时,附在池塘堤基上的细菌随雨水进入虾池,这些细菌碰上合适的位置,就会大量繁殖迅速感染对虾,导致对虾容易出现黄鳃现象;3.暴雨过后,由于池塘水质变化大,纤毛虫碰上适合条件,也会迅速繁殖,感染对虾。同时,还可能诱发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如何防治暴雨对养虾的危害1.平时尽量培养池塘水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即维持一定的肥度。这样,即使出现暴雨,池塘水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对虾应激现象;2.暴雨过后,迅速调整水质。具体措施包括:(1)尽快排出部分上层水,由于水比重的关系,暴雨水一般分布在池塘上层。因此,应尽快排去该部分水,减少池塘水质变化。(2)加入适量生石灰,防止pH值大幅下降。一般每公顷泼洒生石灰水5公斤左右。(3)开动增氧机,一方面增加水体氧气,减少氨气;另一方面加快池塘水质混合,避免出现海水分层现象。此外,还应防止工业污染物侵入池塘;3.雨后适当投放消毒剂,不仅可以及时杀灭水中细菌病毒,还能有效维护水色,将黄鳃等现象降至最低限度;4.适当减少投饲,避免浪费,同时抑制氨氮的增加。一般暴雨后,由于水质变化,对虾大量蜕壳,食量骤减,适当少投饲料也是正确的措施。,养成管理/突发事件处理,高温天气谨防对虾泛塘发病,1、注意水质变化,及时增氧换水;2、适当采取防暑降温措施;3、采用化学和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和底质;4、分批捕捞,保持池内合理的养殖密度;5、做好虾病的预防工作,控制疾病的发生;6、加强值班管理,做到每天早、中、晚巡塘。,养成管理/突发事件处理,第三部分:病害分析,病害形成原因病害的早期发现常见病害介绍,病害形成原因,病害形成原因可分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一、内因:1、入池苗种是否病毒携带者2、虾体免疫机能和营养状态二、外因:1、生物因素:也是南美白对虾致病的重要因素,南美白对虾会受到病毒、致病微生物的侵袭感染,同时一些原生物,如纤毛虫、寄生虫类,寄生在南美白对虾体上也会引发侵袭性病害;2、理化因素:理化因素包括天气、水温、PH值、盐度、溶解氧、以及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这些理化因子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南美白对虾的活动。水温的变化(水温降低)会影响到南美白对虾的摄食和生长,溶解氧的变化(溶解氧不足)会影响到南美白对虾的新陈代谢及升高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造成养殖水环境的恶化;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日常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如放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当、水质管理失控,换水量及换水时间不恰当、施放药物不当等。,病害分析,病害的早期发现,从摄食情况来分析:正常的南美白对虾投料后2小时,应全部是饱胃或半胃。排除刚刚脱壳的软壳虾,如发现空胃,应马上捕捉并做活体检查。如不能确定原因,可请专业技术人员确诊。在晚上利用光照观察,健康的南美白对虾受到强光照射,会马上逃避或潜入沙层。如反应迟钝不避光照,不潜沙。说明已经有了问题。通过池塘其它生物来对比分析,海水养殖池中常出现的脊尾白虾(五须虾)。其抗病能力比南美白对虾弱,如果在池角发现脊尾白虾在水面漫游,大触须粘有脏物。应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否则2-3天内,南美白对虾就会出现病害,任何虾类病害到了中、后期,即使能够控制,也会造成很大损失,因而确保能够在早期及时发现病情,也是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关键措施之一,病害分析,常见病害介绍,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虫病害其他病害“红体、白斑”专题,病害分析,对虾白斑综合症(WSBV),1、病原体:(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虾病工作者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造成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无包涵体病毒。但由于不同学者研究方法及侧重点木同,对此病毒的叫法不一。分别为:“白斑杆状病毒(WSBV)”“皮下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V)”“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日本对虾核型杆状病毒(RV_PJ)”、“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LNB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病(PCBV)”。2、病原特征:(了解)白斑病病毒在纯水中1小时能保持感染性,但在3mol/LNaCI的高盐溶液中1小时失去感染力;在30水中4小时感染活性丧失,在709010分钟均失去感染力;当环境PH值为5以下或12石以上时,病原在l小时后丧失感染活性;能被NP40,Tritonx100,CIO2或甲醛等灭活。3、症状与病理变化:(l)症状:虾厌食,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死虾空胃;行动迟钝,弹跳无力,应激性下降,静卧不动或游动异常(水面兜圈或在水中翻滚,)这种异常行为可在几小时内重复出现,直到最后无力活动,腹面朝上慢慢沉到水底,或被其他对虾吃掉;甲壳上有直径一2mm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鳃丝发黄,肝胰脏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头胸甲及腹甲易于被揭开而不连粘真皮;血淋巴稀薄不凝固,频死虾体色微红,色素加深。甲壳软化也较常见。(2)病理变化:病毒寄生于对虾大部分的器官,从而导致虾全身性系统性的坏死(其侵害的主要组织和器官是皮下组织、表皮角质层组织,触角腺、造血组织、鳃、血淋巴器官、肌肉纤维质细胞、食道、胃的表皮与结缔组织,同时在心脏、眼、神经及生殖腺组织中广泛分布),胃部坏死最严重,其次是中肠、表皮及皮下结缔组织。,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对虾白斑综合症(WSBV),4、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A、通过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B、池塘中的端足类、介形类、蟹类、龙虾类、白虾、糠虾、挠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类都是该种病毒的携带者,是虾病的重要传播媒体;C、另外,病虾排出的粪便带有病毒,污染了水体或饵料再由健康的虾吞入后感染,或健康虾吞食了病、死的虾而受感染,这已被各种实验所证实。(2)垂直传播:亲虾和仔虾都存在潜伏感染,在对虾的卵巢中也检测到杆状病毒的存在。(3)其它传播途径:A、水中的病毒粒子可经鳃腹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并引起鳃和全身的病变。实验中,鳃下注人感染组显示的死亡率较高,甚至明显高于皮下注射感染织。表明致病病毒可能以鳃部为主要感染途径;B、发病虾池的底泥中也存在病毒,也是一种传播途径。,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对虾白斑综合症(WSBV),5、流行情况及危害:(1)温度:1718是病毒感染亲虾后引起发病死亡的最低温度,低于此温度,对虾即使被病毒感染,也不会导致发病死亡;(2)为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毒力极强,感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对虾一般感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每年因此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人民币。4一8cm的稚虾易被感染,3一10天内死亡率达80以上,是近年来的一种虾类爆发性流行病。(19941995年又在泰国、印度、朝鲜、日本及太平洋海岸国家酿成暴发性流行病。1996年,由于病毒性虾病暴发,斯里兰卡80%以上养虾场濒于绝产)。该病自 1998年首次在台湾暴发以来,随后从福建沿海蔓延到黄海和日本海对虾养殖水域,并逐年导致养殖对虾暴发性、毁灭性死亡,其疫情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3)本病的宿主种类广泛,节肢动物门甲壳类、桡足类甚至昆虫都可分离到WSSV,蟹类是其中间宿主,携带WSSB渡过冬天,第二年春天又将WSSB传染给养殖对虾。世界上所有的养殖对虾种类均是白斑病病毒的宿主。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刀额对虾、南美白对虾(万氏对虾)、墨吉对虾和斑节对虾等。,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对虾白斑综合症(WSBV),6、诊断方法:(1)从外观症状与病理变化即甲壳有白斑,体色变微红或灰白。停止吃食,游动迟缓等可初诊。但有时病虾不生白斑,确诊需取胃部、淋巴样器官、造血组织或皮下组织等,做超薄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杆状病毒粒子;(2)在显微镜下可见,病虾甲壳内面有直径数毫米的白点,呈重瓣的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较清楚,中部木透明,花纹着木清。白点在头胸甲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点在酸中容易溶解;(3)除传统的组织切片观察法外,还有TE染色法、多抗及单抗ELISA检测法、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技术。较适宜在生产上应用的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原位杂交法、PCR检测法、IHHNV检测试剂盒。WSBV检测试剂盒检测法(了解);(4)进行血象检查,发现血淋巴细胞减少。血淋巴混浊。淋巴样器官和肝胰脏肿大。血淋巴液凝固时间超过3分钟。濒死虾壳变软,血淋巴液发黄,不易凝固。病毒粒子散于细胞质中,并可在细胞质中继续装配。最后细胞解体,病毒粒子再感染周围细胞。在腹部肌肉纤维之间有时也发现病毒粒子,有的病虾在鳃和触角腺中可看到血细胞变性坏死,包围成结状构造,其大小约为2050um;淋巴样器官有血细胞浸润(了解)。,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桃拉病毒病(TSV),病原:桃拉症病毒(桃拉综合症),小RNA病毒科。主要宿主为南美白对虾。耙器官为甲壳下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症状及病理变化:1、绝大部分病虾表现为红须、红尾,体色变茶红色,但今年病虾的症状很多呈隐性,症状不明显,身体略显灰红色;2、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与刚蜕壳的软皮虾的区别是:这种病虾的额角仍然是硬的),体形消瘦,虾体发红,尤其是尾扇变红;3、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染病初期大部分病虾靠边死亡;4、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容易分离,头胸甲有白斑,肝胰脏肿大,变白;5、大部分病虾肠道发红,并且肿胀,通常在表皮、鳃、附肢及前、后肠有坏死性损伤,镜检肠壁压片后会发现红色素细胞扩张;6、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7、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正常对虾肉眼可分清肝脏和心脏);8、幼虾一般呈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80%以上),成虾呈慢性死亡(死亡率40%左右),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桃拉病毒病(TSV),传播途径: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发现对虾染病。同一养殖区内小规格对虾未见发病,用海水放苗后,以淡水作为养殖水源的虾池未见发病。对虾发病后,病程极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一般发病虾池自发现病虾至对虾拒食人工饲料仅仅是57天时间,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部分虾池采取积极消毒措施后转为慢性病,逐日死亡,至养成收获时活率一般不超过20。流行情况:桃拉病毒病是南美白特有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系随着我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而传播到我国的大陆和台湾地区,该病始于1999年在台湾大规模爆发,导致台湾地区南美白的养殖刚刚起步就遭受到严重的挫折,至今仍无法恢复。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南美养殖密集区均有病发现象。病发规律及特点:(1)通常在气温急剧变化后的1-2天尤其是在水温升至28度以上;(2)养殖对虾的发病时间约为30-60 天;(3)发病的对虾规格在5-9厘米;(4)发病虾池水色浓(池水透明度在30CM以下),透明度低,仅在20厘米以内,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则在百万分之以上;(5)该病的发生蔓延时间较长,一般较少引起急速的大规模死亡现象。,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桃拉病毒病(TSV),诊断和检测技术:(1)依据外观症状和行为、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2)镜检:取病灶组织,制成压片,直接观察,如IHHNv;伊红染色,如BPV;孔雀绿染色,如MBV(也可用粪便),PV等;T一E染色法,如HHNBV,HPV等;Giemsa染色法,如HPV;Wright-Giemsa染色法,如YHV;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如BMNV;相差显微镜观察法,如YHV,等等;(3)常规病理组织学切片(了解);(4)电镜:超簿切片法;纯化负染技术(了解);(5)兔疫学方法:单抗ELISA;多抗ELISA;荧光抗体技术等(了解);(6)核酸技术:核酸探针点杂交;核酸探针原位杂交;PCR检测等(了解)。,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肝胰腺细小病毒病(HPV),病原:病原为肝胰腺细小样病毒,病毒粒子球形,直径2224纳米,单链DNA。病况介绍:病虾外观无明显特殊症状。幼体被感染后行动不活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很少蜕皮,体表常挂有污物,或固着许多共栖性生物,养殖期的幼虾或成虾,虾体瘦弱,体色较深,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抗逆能力差,容易继发性感染细菌性疾病。该病毒侵犯肝胰腺管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可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HE染色)。严重感染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本病主要危害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白对虾等也可被感染。为一种慢性病,中国对虾感染率可达到7080,幼体期病情较重,死亡率在5090。随个体增长,病情减轻,亲虾多呈隐性感染而带毒。分布地区主要是我国,东南亚、墨西哥湾和澳洲、非洲等地也有发现,无明显季节性。,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黄头病毒病(YHV)病原:黄头病毒,弹状病毒科。病毒粒于44 x l73nm,单股RNA。病况介绍:主要宿主为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墨吉对虾、白对虾等也可被感染。耙器官为鳃、触角腺、性腺、造血组织、淋巴器官等。病虾发病初期摄食量增加,随后食欲减退,不规则地浮游于水面;头胸甲呈浅黄色或发白,膨大,鳃棕色或变白。幼虾或稚虾(养殖50一70天),发病严重,死亡率达80一90。,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V),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杆状病毒科,A型杆状病毒亚群。病毒粒子55一75 x 3oonm,双股DNA,包涵体锥状病况介绍:早期感染的对虾即停止摄食,不久虾体的肝胰腺变白,失去正常发青的光泽,而且活力较差,不脱壳,外观无特殊症状,仅鳃部附着污物,大多数在池中即已死亡,病原: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细小病毒科。病毒粒子直径约20nm,单股DNA,可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病况介绍:此病有急性有慢性两种。急性期表现为病虾常在水面缓慢游动,虾体有时在水面翻转,腹部朝上,体表甲壳出现或褐色斑痕,肌肉变为不透明,许多个体在蜕皮时或者蜕皮后死亡。慢性期病虾额剑变形弯曲,身体有些畸形,生长缓慢。,杆状病毒病(BPV),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病毒病的整体防治方法,病毒性疾病由于其潜伏期不易被发现,传播速度快,且毒性强,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疗。基本的控制措施是,实施全面健康养殖管理和进行综合预防。病毒病的发病原因一般受病原体、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三大因素的共同制约。备注:该三大因素同样适合其他种类的疾病。,一、病原体:1、实行严格检疫,堵绝病原从亲虾或苗种带人;2、放苗前请认真消毒(可用福尔马林浸泡法去掉带病毒虾苗,因为病虾苗(特别是白斑病毒)对福尔马林抵抗力差,保留健康虾苗(20PPM,30分钟,注意增氧)。,二、营养条件:1、对虾有相互残食之习性,而白斑病病毒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主要感染的组织细胞没有选择性,如对甲壳下真皮细胞感染率达100%,造成上述组织细胞无法补偿,在短时间内即可导致对虾死亡,二者结合,此病很易暴发,在养殖中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宿主种类多,导致此病广泛流行;。2、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含添加稳定VC、免疫制剂、护肝保健类等;3、如投喂鲜活饵料,必须先检测证明不带毒并且不腐败变质,或经熟化后再投喂。,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病毒病的整体防治方法,三、环境条件:1、养殖池塘要彻底清淤消毒2、使用不带病原和无污染的水源,并经过过滤和消毒3、根据池塘条件选择放苗密度4、主要环境因子为:在高温季节,特别是长期阴雨天之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池水变清;浮游动物如轮虫等大量繁殖;水质、底质严重污染;精养池因停电或机械故障而终止增氧,对虾易发生此病。以上的本质都是水中溶解氧下降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特别应保持有益藻相,高温期不宜惊扰池虾6、虾池设立增氧机,任何时候保证溶解氧不低于3毫克升,最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7、加强巡池、多观察,发现池水变色要及时调控,不采用大排大灌换水法,应多次少量,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8、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继发性疾病,或采取相应药物防治9、因地制宜养殖不同种类,缩短养殖周期,有的地区可进行轮养或休闲制(单造弃养)10、保持养殖虾池理化因子稳定,不要大排大灌换水,11、不滥用药物,定期(10一15天)适时适量投放环境保护剂,或活性生物制剂,12、调整虾池水质子衡稳定,PH维持在,氨氮ppm以下,透时度维持30-60cm。,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病毒病的整体防治方法,发病早期防治建议:1、温性消毒剂(10%二溴05ppm左右或5%聚维酮碘06ppm)进行池塘的彻底消毒;2、第二天用“底净宝”或类似底改产品进行底质改良;3、第三天水改产品进行水质改良(主要原料:关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反硝化菌或其复合菌液);4、第四天用“对虾病毒克星”全池泼洒(25KG/亩,煮熟);并同时配用“恩诺(50克配饲20KG)或环丙(40克配饲20KG)或对虾红体消250克配饲20KG;5、如果病情比较急底改和水改可同时进行,但必须注意保持水体容氧充足(粒粒氧);6、从发现病状开始,每餐饲料请配用一定量的护肝保健、增强免疫类营养剂(如Vc、虾用多维、免疫多糖等)内服使用;7、内服用药可连续服用3-7天,每日早晚2次;8、用药期间不需要换水;,病害分析/病毒性疾病,对虾幼体菌血症,病原:病原为副溶血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等,其次有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都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有的细菌能发荧光。症状和病变:患病幼体活动力减退,游动缓慢,反应迟钝,趋光性减低,易沉于水底,体表或附肢上往往粘附一些固着类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或其他污物。幼体一般停止摄食。在高能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病虾体内有细菌活动,濒死者内部组织及血淋巴中有大量细菌,肝胰腺细胞间有细菌。流行情况:此病流行于我国许多对虾苗种生产场,从蚤状幼体到糠虾幼体、仔虾都可能被感染。发病期的最适水温为22一26,急性型死亡率达90以上,甚至在2一3天内幼体全部死亡。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用橡皮头吸管吸取具有上述明显症状,但尚未死亡的幼体于载玻片上,制成水封片,在高倍显微镜或油镜下观察,幼体的体内或附肢内的体液中有大量细菌活动,可作出诊断。3、确诊应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防治方法:1、育苗用水必须经过消毒、过滤,保持清洁;2、孵化池、育苗池中使用EDTA:10一50ppm;3、幼体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每立方水体10一15万个幼体;4、投喂优质的活饵料,例如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治疗:1、漂白粉(含有效氯25一32%)1 PPM,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一3 次;2、福尔马林5一10 PPM 泼洒24小时后换水,连续使用23天;,病害分析/细菌性疾病,红肢病(红腿病、败血病),病原:病原体力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有时也可分离到气单胞菌或假单胞菌中的种类。症状和病变: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呈血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水面慢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厌食或不吃食。组织病理学观察:血淋巴稀薄,血细胞数量减少,凝固慢或不凝固。游泳足等附肢变红是红色素 细胞扩张,鳃区变黄是鳃区甲壳内表面皮肤中黄色素细胞的扩张。鳃组织出现空泡;心肌中有血细胞聚集成团包围细菌的炎症反应。流行情况:此病在中国许多对虾养殖场都曾发现过,常呈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有时达到90%以上,发病季节为7一9月,发病最适水温为25一30。本病的流行往往与池底不清洁、池水交换不良、放养密度过大、饲料质量低劣有关。诊断方法:(1)根据游泳足变红和头胸甲鳃区变黄,可初步诊断;(2)在环境条件恶化时,对虾的游泳足也暂时会变红,但条件改善后可立即恢复原状。(3)在确认本病时,应从虾池中随机采集510尾具有红肢病病状但尚未死亡的虾,取其血淋巴置于载玻片上观察,如血淋巴稀薄、浑浊状,凝固慢或不凝固并有许多活动的杆状细菌;(4)镜检,血细胞数减少,高倍镜或油镜下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细菌,则可以诊断。,病害分析/细菌性疾病,红肢病(红腿病、败血病),预防:(1)彻底清池(略);(2)南方很多养殖池塘底泥(海南、广西等沿海区域较常见)呈酸性,每710天内泼洒生石灰515千克/亩*米;(3)日常消毒工作完成(见药物使用,略);治疗方法:(内外结合治疗、中西结合的原则)(1)水体消毒(用药量可在预防的基础上适量加大,略);(2)在投喂的饲料中加入0.5%的菌毒杀星;(3)在投喂的饲料中加入大蒜1,去皮捣烂或大蒜素0.3%;(4)在投喂的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10)0.3 0.5%或诺氟杀星0.5-0.8%;(5)在投喂的饲料中加入三黄类中药制剂:如:三黄粉或对虾病毒克星,均2%左右的饲料添加量;(6)可选用上述内服药品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拌饲投喂,每天(早晚)两餐,连续7天一疗程。一般一个疗程能解决问题。(7)营养制剂的有效添加,病害分析/细菌性疾病,烂眼病,病原体:非01 群霍乱弧菌,菌体短杆状,弧形,单个存在,有时数个菌体联成S型,极端单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生长最适温为37,盐度在520时生长最好,pH510都能生长。由此可看出该菌适于低盐或无盐、高温、微碱性的水环境中生长繁殖。症状和病变:病虾行动呆滞,翘首,匍伏于池底或水草上,不时浮于水面作元方向的狂游,或漂浮于水面,以自身为轴作旋转翻滚。全身肌肉由元色透明逐渐变为白色不透明,眼球肿胀,由黑色变为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病虾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病虾眼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眼球表面布满细菌和杂物,小眼面问交接处,出现许多被细菌腐蚀而形成的孔洞和缝隙。眼球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也可看到组织内出现空洞,其间也有许多或单个弧状杆菌。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河口低盐度养殖区的常见病,发生在6月至对虾收获期,尤以高温季节为多。病虾大多在)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在10一30,严重者高达80%以上。非OI群霍乱弧菌广泛分布于水域和土壤中,也是虾池中的常在茵群,当环境优良,虾体健壮时,下会引起疾病;但当环境条件对该菌生长适宜时,它们便大量孽生繁殖,表现出致病性;在养殖密度过高,或投饲不当,引起水质恶化,溶氧不足,或温度、盐度等条件突然改变,以及虾体受伤,有纳婕生时也可诱发得病,因此非OI群霍乱弧菌为条件致病菌。诊断方法:用肉眼观察眼球的症状可初步诊断,从眼球溃烂处取一点组织,做成水浸片,看到活动的短杆状细菌细胞可进一步诊断;最后确诊,必须进行病原茵的分离和鉴定。防治方法:同红肢病。,病害分析/细菌性疾病,甲壳溃疡病,病原:又称褐斑病、黑斑病。病原为几种能产生细胞外脂酶、蛋白酶、甲壳酶的细菌,从病灶处分离到的细菌有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等。为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症状和病变:病虾体表甲壳上和附肢上有黑褐色的斑点状渍疡。斑点的边缘较浅,稍白,中心部凹下,色深(中部较深其褐色是由于虾体为了抑制细菌的继续扩散和侵入,在伤口周围所沉积的黑色素)。病情轻者,渍疡未达到甲壳下层的组织;病情严重者,渍疡已达到甲壳下的组织中,甚至有些病虾的附肢,尾扇也烂断,断面也呈黑色。流行情况:褐斑病主要是在一些进行亲虾人工越冬的养殖场发生,这些养殖场由于捕捞、选择、搬运时操作不慎伤害了虾体,而引起细菌感染(一般在越冬的中后期(12月)。中国对虾越冬期感染率和积累死亡率高70)。通常在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甲壳病的发病率是很低的。诊断方法:在对虾体表。附肢或鳃的外表层上,有褐色至黑色的斑点,斑点边缘苍白,中心凹陷。这些都是甲壳病的诊断依据。从伤口处取材,制成水浸片,在高倍镜下观察,能看到大量的活动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即可确诊。一般通过肉眼可诊断,但要与镰刀菌病区分;镰刀菌病主要表现在头胸甲鳃区,而甲壳溃疡

    注意事项

    本文(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