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认同 资料.doc

    • 资源ID:3997779       资源大小:124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认同 资料.doc

    社会认同【内容提要】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的历程和后果。本章系统阐述了社会认同的概念、社会认同过程发生的条件、基本的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简要介绍了社会认同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以及社会认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和理论价值。【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认同的基本概念、基本条件、心理历程和心理效应。2认识社会认同理论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关键词】社会认同自我认同群际关系最简群体范式社会心理学早期的奠基人之一,奥尔波特(FAllport)在他本人晚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说:“我们必须尝试去发现更加令人满意的群体与个体的范式。必须发现某种方式以一般性的术语来描述被我们称作群体的那些条件安排,这些条件包围和进入了个体,我们也必须发现某种方式,简要地说,以普遍的科学方式来系统阐述在被我们称作集合行为的情境中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这个更广泛的角度看,个体与群体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中真正的总问题”。FHAllport(1962)A structuronomic conception of behaviour: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4,7 对于个体与群体(包括社会类别)的关系,自20世纪之初当代社会心理学诞生时就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争论的主要问题(Turner,et al,1987)JCTurner,MAHogg,PJOakes,SDReicher & SMWetherell(1987)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 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以群际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群体过程(group processes)以及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开辟了一个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社会认同,并以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以这样一个视角,他们重新审视了社会心理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社会认同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宏大理论之一,相关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欧洲,应用的范围扩大到国家认同、种族认同、族群认同、政治认同、组织认同、职业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诸多领域。一、社会认同的概念 一、社会认同的定义简单地说,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指人们对社会身份的认同。身份是人们很熟悉的概念。当人们成为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中的一员(例如,石油工人、导游、小学生、海外华人、城市居民、青年、基督教徒,等等)时,才可能以某种身份进入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由获得群体成员身份而来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每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同(identity)的词义是“相同”(the same),指同一性、整一性、个别性、独立存在或一种确定的特性组合。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成为群体的成员或类别中的一分子,不仅会具有来自社会制度的安排或与生俱来的特征(例如,具有某一个国家的国籍,属于某一种族,等等),同时,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身份获得的心理过程,即社会认同过程(social identification,也被译为“社会身份认同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即是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psychological link)所经历的历程。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入和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价值评价意义,其中既有内群体成员与自己形成的共识,也有外群体评价的嵌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认同社会身份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那么,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或社会类别意谓着什么?这种归属会影响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又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的? 二、社会认同与角色和身份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社会身份。这些身份告诉人们,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而是身处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中。随着对社会生活的卷入程度的不断改变(或加深或淡出),社会身份的种类也会逐渐增加或减少。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些身份会因时因地因事件凸显出来,而有些则隐身而去。这些身份,有些并不大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而另一些则由社会的、他人的评价来定位,形成声望和地位系统。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提出的角色理论(role theory)揭示了人们如何按照社会期望的脚本(script)去行为,并且将社会的脚本与自己的脚本相互协调,适应性和创造性地担当角色。身份是与角色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在很多场合和语境下,两个概念常常被混用。二者都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点。细分的话,“角色”概念更专注于个体如何接受、领会和符合社会的预期,让人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并且创造性地建构他所扮演的角色,特别具有规范和互动的意义;“身份”概念则专注于在一个社会结构中,在社会形成一定的分层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地位意义,以及社会类别化之后,个体被赋予的尊卑、高低、贵贱、价值大小等认知和评价上的意义。而对身份的认同,则是一个个体的社会心理历程,它更侧重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群际互动产生的动力意义。社会认同理论正是将理论的焦点放在人们如何将自我与某个身份类别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或后果等问题上,因而将重点放在“群体成员身份”(group membership)上,而非将重点放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上。三、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与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作为心理过程的自我认同(self identification)是指一个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自己本身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通过社会生活,才可能形成完整、统一的自我概念,从而获得一个人的自尊。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这一发现把“自我”与许许多多与自己相似的人区别开来。自我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看,也被称为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当一个人发现了“我”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我是谁?”这一问题。社会认同则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Tajfel,1986)HTajfel & JCTurner(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In SWorchel and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724。换言之,就是指构成一个人自我概念中源自于一个人社会群体成员(或群体类别成员)身份的那部分。可见,自我认同不可能脱离社会认同,因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概念,与对社会角色、社会类别的知觉与认识相互关联。在自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TST(Twenty Statement Test)自我量表中,人们对自我的描述,往往是从社会角色中开始的。例如,“我是一个律师”,“我是一个贫穷的人”等。一般人们对自我的描述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参见表14-1):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人们的描述八成以上与年龄有关,七成以上与性别有关。这是由于年龄与性别是先赋的和初级的属性,其边界很容易划分,男性一般对应女性,青年对应老年,并且不易因个人的原因产生变化,很多其他特性会直接或间接与之产生联系,类别的特性相当稳定。表14-1自我描述的分类及例句特征例句先赋性特征“我是一个男人”,“我是一个19岁的女孩”社会角色特征“我是一个学生”,“我是一位医生”兴趣与爱好特征“我喜欢运动”,“我是一个集邮爱好者”自我定向特征“我是一个可以完成博士学业的人”社会阶层和类别特征“我来自一个贫困家庭”自我意识特征“我是一个好人”内在信仰特征“我是一位主张民主的人”存在性特征“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会由于与众不同而形成自我概念;与此同时,一个人也会由于与众相同而形成我们概念。后者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些群体的归属,即社会认同,即回答“我们是谁?”这一问题。而回答我们是谁的时候,也把我们之外的人囊括进“他们”的概念中。在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人们力求达到平衡:一方面通过区分“我”与“我们”,满足独特性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区分“我们”与“他们”满足归属感的需要。四、社会认同与人类需要的满足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求理论,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认同对满足人类需求的意义。在人类生活中,面对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发展出很多应对方式,例如,利用科技手段、信奉宗教等。其中,了解“我们”是谁,可以明确自己归属的社会类别或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规范,通过保持与本群体的一致性和融入群体,与群体成员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同时,了解与“我们”相对应的外群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特征,可以较好地预期他人的行为,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威胁和风险。社会身份认同,还可以为个体带来对特定群体形成归属感,从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形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力。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collective self)和“群体自尊”(collective esteem)。例如,由国家认同而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会让人具有民族国家的自豪、伟大、光荣等感受。这些感受也提高了自我的价值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以各种具体的社会身份进入社会生活,在承担这些身份责任和满足社会期待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各种群体身份具有相应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价值评价,这些评价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意义。例如,对母亲身份的认同,使女性体验到抚养、慈爱、关照子女的感受、责任和自身的生命价值。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或类别成员归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类别,而经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感获得的心理历程。理解社会认同概念的关键,在于将社会心理现象放在群际关系的背景下来思考,而不仅仅是放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来思考。例如,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不仅是她本人对她的这个孩子的慈爱,并且还会包含作为“母亲”(与非母亲相对应)这一身份对“子女”(与非子女相对应)这一身份的类别间形成的关系。二、社会认同的条件如果说人们同时具有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需要,那么什么时候社会身份认同会凸显出来呢?换言之,什么是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呢?一、激活社会身份认同的条件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意识容易因下述三种情况被激活。(一)群体名称或标志群体身份常常有一些象征符号,这些符号的出现,可以诱导、明确和强化群体成员的身份意识。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以该大学英文第一个字母“M”作为学校的标志,并以衬在深蓝色底色的黄色为颜色。这一标志出现在学校的各个地方,使学校的老师、学生和职员都能常常意识到自己属于该学校的一员。亚洲人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会使亚洲人意识到自己的种族身份。常见的标志有:激活国民意识的国家名称、语言、国旗、国徽、国家版图、国歌、民族图腾与象征物(例如,中国的龙)、历史遗迹(例如中国的长城)、自然景观(例如中国的长江、黄河)、重大科技创造(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重大事件(例如中国的抗日战争)等;激活团队意识的校服、工作服、特殊的服饰(例如少先队的红领巾)、各种厂标、徽章、歌曲;激活职业身份及等级的职业制服(例如,军服、警服)等。这些象征物可以起到提示个人归属于群体的作用。(二)外群体成员的出现当个人所归属的群体被标识出来之时,也潜在地形成了一个群体的内外边界。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ingroup),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outgroup)。例如,我们称祖国为“我国”或“本国”,而祖国以外的国家为“外国”或“他国”,称自己供职的单位为“本单位”而其他单位为“外单位”。当外群体的成员出现时,个体内群体身份会被自然激活。例如,教师面对学生群体,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身份。在讨论会上,如果对某一观点,一些人持赞成意见,而另一些人持反对意见,就会形成一个临时的“意见内群体”(三)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麦圭尔(WMcGuire)与他的同事请在校的学生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他们自己,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编码后发现,男孩和女孩如果他们的性别在家里属于少数的话,更倾向提到他们的性别(McGuire,McGuire Winton,1979)WJMcGuire,CVMcGuire & WWinton(1979)Effects of household sex composition on the salience of ones gender in the spontaneous self-concep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5,7790。此外,在群体之间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个体倾向更加意识自己的那些被歧视的特性。例如,女性更倾向于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在北美国家里,黑人更倾向意识到自己是黑人。社会地位高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的个别性,与众不同的方面,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也就是说,有关群体成员或社会类别身份的意识可以直接被作为少数族群、社会地位等信息激活。 图14-1在自我描述中提到性别的反应百分比二、社会认同的最简群体范式 早在1961年,谢里夫(Sherif,1967)MSherif(1967)Group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Their Social Psych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等人就进行了以夏令营男孩子们行为为例的群体形成与群体冲突的研究。研究发现,两组男孩子与自己的同伴经过一系列共同活动之后,会形成群体的规则、产生领导者,并获得群体的概念(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群体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研究说明,交往、共同活动、目标一致是构成群体的基本条件。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固然承认谢立夫这一经典研究的地位,但是,他们没有满足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而是继续推进了关于群体形成机制的研究。比较早的研究是泰菲尔(Tajfel,1982)HTajfel & JCTurner(1986)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urIn SWorchel and WGAustin(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Nelson-Hall,724等人作出的。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了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减少到只对人们进行分类,就足以产生群体的内外区隔和偏私现象。因此,这一研究被称为“最低限度群体情景范式”又译“最简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研究。他们让64名1415岁英国中学男生通过投掷硬币而随机分别进入“X组”或“W组”。这两个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征(例如,群体标志),这些男孩子相互之间也素不相识,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历史,不存在群体之间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最简组间情境”(minimal intergroup situation)。被分派进入各自的小组之后,男孩子们有机会将一小笔钱(不是真正的钱币,而是15这一数字)分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被标定为“W组第49号成员”,另一个被标定为“X组第72号成员”。结果发现,仅仅由于一个群体的区分本身就引起了男孩子们对本群体的偏私倾向。他们在分配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公平,给自己所属组的成员平均808点,而给另一组的成员平均692点(这一实验后来被重复做了很多次,结果依旧。 由此看出,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吸引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实验设计的条件恰恰控制了那些可能作为结果解释的其他因素。看起来,他们喜欢自己群体的人只是因为这些人是内群体成员,而不是因为内群体成员是一些特别的人。因此,“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表明,在特殊个体之间的吸引和相互依赖并不是群体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一个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足以使人形成他们之间的吸引。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可以激活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诱导个体进行社会认同。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为什么简单的分组就会导致人们出现内群体偏私(ingroup favouritism)呢?个体如何与群体建立一种心理的联系呢?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呢?社会认同理论从社会知觉的角度,将社会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为四个基本过程。一、社会类别化(social categorization)与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类别化是一种便捷的认知策略。人类对于各种信息都要进行类别化处理,为的是对所处的环境进行组织化,以便更迅速和更好地适应环境。当人们认为一些因素之间的相似性较大,而另一些因素之间的相似性也较大的时候,人们就倾向于将这些因素作为两个类别分开。在此基础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已经分开的两组因素。例如,在图14-2中,人们一般会很容易地区分字母和数字,而忽略字母L和数字8在颜色上的相似性。 图14-2自我类别化是指个体将自己与某一类别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个体成为这一群体或类别的一员,与其他相同类属的成员便形成了心理群体的关系。类别化的过程受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易取性或易得性(accessibility)易取性是指在一般情境下提取类别的便利性。一些社会身份具有明确的性质,类别边界清晰,因而具有较高的易取性。例如,性别类别、某些职业类别、种族类别等。这样具有知觉易取性的类别,也就是心理现实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联紧密的类别,可以用心理群体的实体性(entitativity)程度来表达。高实体性的群体会被感知为真实的社会现实存在,而不是心理现实,高实体性勾画的群体边界会更为牢固,而群体的认同感也会更为强烈,所负荷的认知情感价值意涵也会更为显著,而群体成员挣脱这一身份的难度也会更大。(二)对比的切合度(comparative fit)在进行类别化时,群体或类别间的对比切合度高,被个体选择使用的机会就会比较大。一个类别可以对应所有这一类别之外的所有事物,也可以对应某一相近但又有差异的事物。例如,白马可以对应所有非白马,也可以对应黑马。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经建立了大量的适用度较大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例如,穷人与富人,农村人与城市人,儿童与成人,男人与女人,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属等。(三)规范切合度(normative fit)一种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行为规范。如果每一类人的行为非常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预期,那么这类人被归为一类的可能性也比较高。例如,学生努力学习,遵守学校制度,尊重教师,那么,从他的行为特征上就会被识别为学生。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类别化上的文化差异。例如,尼斯贝特(RNisbett)等人(2003)理查德·尼斯贝特:思维的版图,中信出版社,2003。的研究发现,东亚人与北美人在分类事物上有着不同的倾向。例如,东亚人倾向将熊猫、猴子、香蕉三者中的猴子和香蕉分在一组,而北美人很少这样分类,他们把熊猫和猴子分在一组。东亚人在进行类别化时,会较多考虑分类对象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北美人则更偏重考虑事物之间的类属和逻辑。这也影响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心理联系的方式和机制。二、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对群体类别进行划分的同时,个体也把自己的信息与这一划分相联系,因此形成自己社会类别的所属定位。这一过程就是将自我与社会类别建立归属联系的过程,也就是社会身份定位或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隐退,而群体的身份凸显。然而,这种去个性化(depersonality)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个体获得了“群体我”和“群体自尊”。三、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此处的社会比较是将各种群体或类别信息进行比较。因而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讨论的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是比较个人与他人,即人际比较,比较的是“我”与“他”,因此,实质是比较“我”与“我们”;而前者是比较社会群体,特别是我群体和他群体,也就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比较。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形成了本群体或本类别的心理独特性(psychological distinctiveness)。自我类别化、认同定位和比较的结果是个人获得“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由内群体概念,个体形成群体自尊、归属感和内群体偏私,即为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感到自豪,在行为和态度上偏向自己所属的内群体。由外群体概念,个体形成对外群体成员的排斥和负面的刻板印象。例如,自认为自己是“城里人”,对所谓“乡下人”看不起,认为乡下人愚昧、懒惰、肮脏、保守,反过来认为自己开放、聪明、勤劳、整洁等。因而为自己是属于城里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加认同城里人,对城里人这一概念更具有归属感。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社会类化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探讨个人如何与一个或多个社会类别、社会群体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会发生在一切社会类别当中,例如语言、宗教、年龄、性别、地域、国家、党派、职业、阶级阶层等。社会类化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心理机制,因此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展成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自我类化理论,它是由特纳等人提出的(Turner et al,1987)JCTurner,MAHogg,PJOakes,SDReicher & SMWetherell(1987)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A self 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这一理论上的发展,将社会认同理论更加系统化,突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联系这一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观点。四、社会认同的效应当人们寻求积极的身份认同时,社会身份认同的心理过程就会带来一些特有的后果或效应。一、内外区隔与内群体偏私效应正如泰菲尔和特纳发现的,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也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进而,在与外群体的比较中,积极的社会认同使得本群体成员更加偏好自己所属的群体,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所属的群体。研究表明,在大学运动队赢得一场比赛的胜利后,学生们更有可能穿上带有学校标志的服装和用“我们”这个词语去描述比赛的结果(Cialdini,Borden,Thorne,Walker,Freeman & Sloan,et al,1976)RBCialdini,RJBorden,AThorne,MRWalker,SFreeman & LRSloan(1976)Basking in reflected glory;three(football)field stud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4,366375。二、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当个体经过自我类别化,建立了与群体的心理联系之后,往往以为自己具备内群体成员的典型特征,也认为其他内群体成员也与自己一样,具有典型的内群体成员特征。在很多场合,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内群体的代表。这被称做“自我刻板印象化”(self-stereotyping)。例如,赵志裕等人在一项研究中使用时装和化妆品广告中的男女模特照片启动香港中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在随后请这些中学生作自我介绍时,男生特别强调自己具有刻板的男性特征,而女生则特别强调自己拥有刻板的女性特征(Chiu,etal,1998)C-yChiu,YHong,ICMLam,HYFu,YYTong & SLLee,(1998)Gender stereotyping and self-presentation:effects of gender stereotype activationGroup Proces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1,2540。这种自我刻板印象一方面会约束个体做出更加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与群体特征保持一致,减少个人特征的显露,强化社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本只有比较薄弱的社会真实性基础的刻板印象,逐渐演化为社会实际状况。换言之,这种效应有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的出现。内群体成员典型性效应也会使一些人对群体内的某些代表寄予特殊的希望,认为大家荣辱与共。例如,对参加各种赛事的代表格外关注,倾尽心力地支持,从而忽略了这些代表的真正代表性。而代表们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参赛成绩关乎众人的脸面,稍有闪失,就会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三、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几年前,在南京街头曾经发生过一个外国人因身穿印有“给中国人十条告诫”内容的T恤衫而引起了周围中国人的极大不满。T恤衫上面印着“不要盯看外国人”、“不要老跟外国人说HELLO、OK”、“不许外国人住便宜旅馆不合理”、“对外国人收费应与中国人同等”、“不要说移民留学或换钱的事”等十句中文。在众人的抗议下,这名外籍男子被送到当地派出所,脱下这件T恤衫,在承认了自己错误后才被群众放走。这件事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有人觉得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侮辱,为了维护中国人尊严,一定要提出抗议。这件事情就是典型的外群体同质性效应。这一效应即是由于社会认同的缘故,使外群体成员“看起来都一样”,一个外国人的行为被看作是所有外国人的行为。例如,中国人动辄提到美国人如何如何,而对中国人自己来说,要想一言以蔽之“中国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中国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无法用很简单的词句概括。实际上,美国的情况何尝不是同样复杂吗?反过来也是一样,美国人也是这样,甚至感觉中国人的长相好像都差不多。这就是说,人们对内群体成员的特性更清楚,而相对较少了解外群体成员。当判断态度、价值、人格特质和其他个性特征时,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成员比内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更相似。因此,看到上述外国人的行为,就会感到受到了外国人的侮辱,而义愤填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让在四个不同“饮食俱乐部”的学生给自己的组员和其他三个组的成员做人格评估,例如“内向外向”。结果表明,学生们倾向于评价自己的组员比其他组员的人格更加多样化(Jones,Wood, Quattrone,1981)EEJones,GWood & GQuattrone(1981)Perceived variability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group and out-groups:The role of knowledge and evalu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7,523528。当内部群体和外群体是持久真实的群体(而不是实验室中的),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这种效应最强烈(Mullen Hu,1989)BMullen & LHu(1989)Perceptions of ingroup and outgroup variablility:A meta-analytic integration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0,233252。对内群体的认同,除了会增强内聚力之外,也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和对他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些偏私。这些认知和情感上的倾向,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可能会在污名化(stigmatizaion)的作用下引发歧视与偏见行为,造成不同群体或类别成员的消极对立,从而影响社会群体间和谐的关系。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引导人们“去类别化”(放弃类别化,de-categorization)、“再类别化”(重新进行类别化,re-categorization)、“类别细化”(找到类别中的亚类别,sub-categorization)以及“跨类别化”(寻找内外群体的联系和共同特征,cross-categorization),是减少群体间冲突的一些办法。五、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与理论意义经过30年的理论积累,社会认同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且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增多,该理论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渐渐彰显出来。一、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社会认同研究可以应用在组织凝聚力、国际关系、族群或族裔冲突、职业流动(如跳槽)、社会影响(如从众)、社会运动、宗教行为和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在此介绍三个方面的研究。(一)国家认同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地域或民族概念,指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民族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关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越来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况。一个人不仅要与自己周围的人打交道,而且要以某一国家国民的身份与其他国家的国民打交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比如,中国制造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一国发生的事件可能很快在万里之外的国家引起震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人们为本国的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事上获奖夺冠而欢呼雀跃,可以看到为做出移民他国的决定而奔波,可以看到本国派出技术人员或医务人员参加外国的救灾行动,等等。这些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现象都与国家认同有关。香港回归中国前后,国家认同也成为香港居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临近回归时,有些人选择继续留在香港,有些人则选择离开香港,加入其他国籍。有些人认定自己是“英国人”、“香港人”,而有些人认定自己是“中国人”。香港的心理学家(林瑞芳等人,1998)林瑞芳、刘绮文、赵志裕、康萤仪:香港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及其现代化概念,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8(11),8399页。对这一时期的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进行了研究。他们将广州的青少年与香港的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进行了对比后发现,广州青少年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较香港青少年强烈,香港青少年则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较强烈(参见表14-2)。表14-2 广州和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认为自己是香港学生(926名)认为自己是广州学生(899名)香港人339%广州人32%香港人,其次才是中国人399%广州人,其次才是中国人74%中国人,其次才是香港人158%中国人,其次才是广州人642%中国人104%中国人252%可以肯定地说,在香港回归祖国十余年后的今天再进行同类研究,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必然大大提高。调查还显示,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反之,越是瞧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前途就越不感到负有责任。由此可见,香港和广州的青少年对中国的责任感是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的。研究者发现,心系祖国并非天经地义。由于国家认同过程包含有提高认同者自尊与自豪的动机,因而与对国家的正面评价非常有关。(二)文化认同一般而言,人们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祖国形成的认同,也伴随着对本国语言(包括方言)、习俗、民间信仰、历史等文化方面的认同。然而,在国际移民和迁徙发生之后,一些人或被迫或自主来到另一个国家、民族和文化中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加入了移入国的国籍,一些人接受了移入国流行的饮食、服装和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人使用移入国的语言进行人际交流,甚至一些人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选择皈依了其他信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这些移民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国民吗?以马来西亚的华人为例,生活在那里的华人,祖上大多来自中国的福建、广东和海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后来加入马来西亚国籍,成为马来西亚公民。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执着地学习和使用华文,保持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华人”身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研究者在东南亚对海外华人的实地研究发现,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保持着很强的中华文化认同。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对现实处境的适应,原本与祖籍地认同、原国籍认同、方言认同、习俗认同等密切关联的文化认同,在异国他乡逐渐分化和独立出来,成为海外华人的重要身份认同的内涵。文化认同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1)文化范畴认知;(2)文化自我确认;(3)文化价值承诺;(4)文化的卷入。文化认同这种与国家认同、方言认同、习俗认同等相独立的性质,表现出文化认同强大的动力性,为移民在适应当地环境的同时,保持自身特征提供了心理资源。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乐意公开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关注祖籍渊源和祖籍地的发展,特别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强盛而感到自豪;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积极参与华人社会的公共事务;并坚守中华文化价值为基础的为人处世之道;强调通过保持中华语言应用及教育,传递和强化文化的认同(杨宜音,2002;陈午晴,2002)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为例,载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华侨协会总会出版,2002,407420页。陈午晴: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建构:一个社会心理学分析框架,社会心理研究,2002(4),113页。(三)性别认同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s),即男女差异或男女差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群体差异。性别身份认同从人的婴儿期就开始了。婴儿在生活中慢慢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性别群体,不仅具有身体上的性别特征,而且接受了社会对性别有关行为的规范,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赞许的性别特质。在青春期,个体伴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别社会化过程获得了性别同一性(gender identity),获得性别“内群体”的概念。性别认同有本身的特殊性。(l)比较的单一性。当性别身份认同发生时,即在一定情境中完成性别的自我类别化的同时,女性总是(或者只有、不得不)将男性作为外群体进行比较,男性也是如此(Skevington Backer,1989;Williams Giles,1978)SSkevington & DBacker(Eds)(1989)The Social identity of WomenLondon:SageJWilliams & HGiles(1978)The changing status of women in society:An intergroup perspectiveIn HTajfel(Ed)Differenc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认同 资料.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