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

    • 资源ID:3997274       资源大小:172K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

    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摘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10月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0.2%,12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我国人口老龄化占两个一,一是老年人口规模世界第一,二是我国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十二五时期,我国迎来了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1年到2035年,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将增加1100多万,预计未来40年世界人口的比重将上升10.8个百分点,而我国将上升21百分点,我国老龄化的速度比世界的平均速度快一倍,贫困、疾病和失能是老年阶段的“三大风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一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做是老年型人口,也称人口老龄化。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00年10月31日,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2%,标志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转变为老年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1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1%,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截至2008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0956亿,占总人口数的8.3%,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11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849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7%,65岁以上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增加个百分点,由于生育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的速度加快,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预计到“十二五”末期,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5100万,而到了2050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3.32亿,超过总人口的23%。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特点和影响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转变过程所决定的,特别是20世纪50和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以及他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的低生育率,形成了代际之间生育率水平的巨大落差。这种落差不仅启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并且决定了其迅速发展的势头。从1950年到2000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从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4150万增长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近1.3亿,增长了3倍。按5岁组划分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从1990年的标准金字塔变为2000年的重檐庙庙宇顶形状,再到2050年的类似方型的金字塔形状,根据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学者将我国的人口增长期划分为五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增长开始加速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2065年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历史最高峰。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我国的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1) 生育率迅速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动因。一是计划生育后,我国生育率下降,导致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或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下降,进而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率提高;二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使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2) 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列。根据美国老龄研究所和人口普查局的报告,除日本外的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高到14%,所用时间都在45年以上,其中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将用70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可能将只用27年的时间就会走完这段历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整体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开始时间提前了15年左右,达到老年型人口听时间提前了25年左右。(3) 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及地区差异显著。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乡村,城市次之,镇的水平最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根据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面临的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时期大约是在2025年以后。3、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因为我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迅速变革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及老年人群体的全面打挑战。(1) 对劳动力供给的不利影响。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5年以后会开始减少,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扶养比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扶养比,也称人口扶养比,是指平均每一个处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所负担的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会直接提高人口社会扶养比,被扶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据从2009年6月开始,至2011年10月结束的山西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情况显示:目前我省是5.7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到2050年将面临1.7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人,而在全国1990年平均7.1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2000年比6.25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2025年将会进一步提高到3.45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到2050年将会面临2个劳动力扶养1个老人的严峻形势。当我国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扶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未来我们将面临着老年人社会扶养比和家庭扶养比大幅度提高的双重挑战。(2) 对社会养老保障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劳动力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的寿命延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养老金缴费者和养老金领取者比例不断恶化,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逐年加大。据统计,1990年到2000年期间,全国离退休金总额从274亿元增加到2507亿元。即使如此,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总量仍然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离退休人员增长率高于参保职工增长率。据统计,1996年至2001年期间,我国企业参保职工年均递增0.86%,而参保的离退休人员的年均增加率却高达5.9%,使在职职工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负担率从1995年的25.6%上升到34.4%。据测算,到2034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多亿元。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攸关社会和谐和安全稳定,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十分重要且任务艰巨。(3) 对医疗保障的压力。老年人口对医疗保障需求的增长非常迅速,有统计表明,老年人所消耗卫生资源是普通青壮年的3倍。老年人口巨大的医疗需求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200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中只有60.8%的人享受医疗保险,而且在其医疗支出中平均有一多半为老年人个人和子女负担。家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则仅为3%,看病和住院费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亲属负担。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与老年人需求之间存在的这种巨大差距直接导致了贫困现象的加剧与老年人健康的损害。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城镇真正纳入两类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为4152万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其余34%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造成这些老年人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的局面。(4) 对公共消费及市场的影响。公共消费支出与人口的年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我国老年人对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十分迅速。在21世纪中叶以前,我国老年人将超过4亿,80岁以上老人预计1亿左右。但我国目前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老年产业发展滞后,我国应当把涉老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点领域。三、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其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二是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正常生少;三是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做好社会性问题的防治,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1、 养老问题(狭义的养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基本生活的吃穿住问题)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近20年,但相应的法律还没有出台,更不用说其他尚未列入工作议程但已经十分严峻的问题。我国城镇居民能够享有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而农村干地区依然以家庭做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保障单位,我国的保险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我国的养老保险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20世纪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事的制度”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达924万人。(2)农村养老保险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建,是对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据统计,真正纳入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占老年人总数1.53亿的46%,其余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2、 慢性病问题、就医问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从2010年到2020年老龄化本身对慢性病人群的数量影响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65岁以后,在这个区域里面,有大量慢性病的发生,男性比女性更为严重。必定会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疾病负担占到了当年GPD的12.9%,其中慢性病达到8.1%,而其中40%来自于老人。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带来家庭资源的冲突,4个老人,1个孩子,很多家庭在老人生病和孩子上学两件事上,难以做到平衡处理,而我国截至2006年底,真正纳入城镇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为4152万占城镇老年人口6800万的66%,目前的保障水平非常低,造成这些老人有钱吃饭,没钱看病的局面。3、 心理健康、精神贫困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唐振兴认为,满足老人的生活护理是基本,如何更进一步的满足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是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老年人的精神贫困有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1)对“老”的主观感受。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城市老年人中,自认为“老”了的比例为75.7%,农村这一比例为88.1%。2006年城市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为69.4%,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下降了5个百分点。农村男性老年人的心里年龄较女性年轻。(2)老年人的担心和忧虑。对生活费来源的担心;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对无人照料的担心;对子女失业的担心;对交通安全的担心,这些年来,优良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相当一部分人,只顾自己,对父母只是索取,不愿付出,使得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上都得不到保障。(3)生活满意度。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两个主要因素。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高。无论城乡,2006年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满意的比例均比2000年调查时下降了。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生活满意度越高。有偶同住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高。单独与老伴生活以及与孙辈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独居,以及与其他人同住的老年人满意度相对较低。(4)主观幸福感。近六成老年人认为现在和年轻时一样幸福。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多认为老年之后不如年轻时幸福。“过去的老年人没有现在的老年人幸福”这一观点得到城乡老年人的广泛认同。51.8%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幸福程度差不多;39.4%认为自己比其他老年人更幸福;8.8%认为自己比其他老年人不幸福。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家庭方明层面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可想而知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四、 我国21世纪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五、 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对策随着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已经资助开展过多项健康老龄化长期跟踪调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变化、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效果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研究。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近10年间,我国的长期照顾服务发展势头良好。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床位314.9万张,年末收养老年人约242.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1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万个,居家养老服务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形势严峻,解决难度大。做好老年卫生工作,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和幸福,而且关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民生问题。”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告诉记者,“我国高龄老年人多,带病生存时间长、医疗费用昂贵,老年卫生政策和措施还不够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还没有形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尹力表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健康老龄化战略,完善老年医疗保障政策和措施,提高老年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扶持和发展老年健康产业,转变老年卫生服务模式,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确保老有所依。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发展老龄化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要。六、 应对老龄化的方法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开展好老龄工作。1、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享受全民性的福利照顾是不够的,必须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关注和研究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政策。2、 要从服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满足老年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需求。3、 健全规范老龄机构组织休系,减少国家人财物的浪费,又好双快地发展老龄事业。(二) 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我国现阶段在养老保险这块做的还比较好,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发展方向。1、基本养老保险。依据法律规定由社会对因年老退出劳动领域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它主要作用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实现收入再分配。2、补充养老保险。也叫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指用人单位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超生或自愿原则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以此来减缓国家的养老保险压力,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3、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需要选择投保档次,它的作用是通过为自己准备辅助性养老金,保障老年后较高的生活水平。去年以来,把城镇无业居民纳入养老保险的范畴,根据需要选择缴费档次,特别是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了自我保障的有效途径。(三) 建立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患病特点及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有着特殊需求。在庞大的老年人群和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必须控讨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保障每个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有数据显示,老年人所需医药费为总人口平均数的2.5倍,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用约为在职职工的23倍。而与之相对的是,绝大多数老人的经济状况要比年轻时差,老年人有病看不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钱,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是解决老年人有病看不起这一问题的重要保证。2、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活动能力逐步下降,日益需要在不脱离自己的社区内获得方便、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定期体检以及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对老年人而言非常重要。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有条件的健全慢性病监控网络,对老年病人进行监护和用药及康复指导,把老年人的大部分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社区;除此外还可以创办社区老年心理咨询中心,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卫生保障服务。3、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现在的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一但患病还是难以支付医疗费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来自主选择缴费,对于已陷入贫困的农民家庭,还应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为其提供医疗救助。(四) 广泛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1、 可以通过群众性的老年文化宣传活动展示老年人的风采,从而改变社会上对老年人存在的偏见,形成更加关心和尊敬老人的风尚。2、 老年代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能有力地抵制封建迷信,净化人们的心灵,推进社会主义精刘文明的建设。3、 由于老年文化活动的基础在基层,点多面方,参加的老年人多,社会的影响面大,老年文化的内容又大多涉及老年人的问题,可使老龄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社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