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关于高校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基于大学生乐观主义与生命态度调查问卷.doc

    • 资源ID:3997080       资源大小:106.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高校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基于大学生乐观主义与生命态度调查问卷.doc

    关于高校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基于大学生乐观主义与生命态度调查问卷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考察压力知觉、抑郁在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用个人乐观主义量表、自杀意念量表、抑郁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对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压力知觉、抑郁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p<0.01);其中乐观主义与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p<0.01);当压力知觉、抑郁纳入回归方程后,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变为不明显,表明乐观主义通过影响压力知觉和抑郁影响自杀意念。即压力知觉、抑郁两者一起在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1前言1.1大学生自杀现状及自杀意念的概述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统计:2000年全球有81万多人死于自杀,即每4O秒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自杀在全球死亡原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将2003年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表明这一现象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自杀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研究表明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同时是15岁-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1】。在对大学生的自杀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 24倍。据数字显示全国高校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116起;2006年130起,并且提示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3】。如今对自杀的研究已经越来越丰富和全面,当中对自杀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 (2004)将自杀定义为:是自发完成的、故意的行动后果,行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期望这一行动的致死性后果。而早在197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中心分类及命名委员会将自杀行为分为三类:自杀意念 (suicidal ideation):指从死亡是自愿,到即刻想杀自己的一系列想法;自杀企图(attemptedsuicide):指有以死亡为目的的自伤行为,但未导致死亡。又作“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completedsuicide),即自杀(suicide),被定义为自我施予 (selfinflicted),自我意向(selfintented)的死亡。目前,不少学者视自杀行为为一连续谱带性行为,一端是高发生率、低特异性的自杀意念 (从有关死亡的想法,想到自己死亡 ,到具体的安排和计划),另一端是低发生率的自杀死亡【4】。自杀行为是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到自杀死亡逐步发展的,其中自杀意念是自杀的强危险因素【5】。学者们对自杀意念的描述也非常地丰富: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尽管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之间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但对自杀意念的干预依然是预防自杀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6,7】。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有实现此目的的外显形为,它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8】。自杀意念是指个人开始有想要自我结束生命的想法或计划,但尚未付诸行动,此与表现出任何意图威胁自我生命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结果的自杀企图有所不同,亦即引发个人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已经酝酿可能的自杀计划,但尚未有实际自杀行为的阶段即为自杀意念阶段。细言之,自杀意念可以包括想死欲念、自杀动机、与自杀计划等三个向度内容【9】。很多研究表明,自杀身亡者生前往往都有强烈而坚定的自杀意念。据Robins等(1959年 )研究发现,约有23自杀身亡者生前明确表达了其自杀意念在就是否有过自杀念头这个问题上,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进行了一次调查。被访大学生中,71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265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21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数据可见,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这个数据是十分惊人的。1.2自杀意念产生原因存在自杀意念是导致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呢?许多文献发现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家庭学校外在环境因素、诸如情绪、认知与自我认同等的内在因素、甚至性別有高度的相关【9】。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方面,王玲、路仕容两人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79名大学生中,2269的人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总体上是持矛盾的或中立的态度;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0】。另外有学者做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疾病倾向是自杀意念的主要直接影响因素,负性事件不能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作用 ,只间接通过心理疾病倾向微弱地作用于自杀意念;人格等因素总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应对、防御等中间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作用;应对、防御、支持作为中间环节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微小作用【11】。杨雪花、周红、王少敏等人做了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19.76;性格特点为敏感、多疑、紧张、少与人相处、多幻想、心理健康水平差等;性别、有无心理问题、父母是否离异、家庭成员关系、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常为自己的容貌及外表苦恼、对自己的评价、经济状况、抑郁状况等因素为引起自杀意念的个体和社会因素【12】。1.3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乐观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最先对乐观主义做出界定的是Tiger(1979),他提出,乐观主义是个体期望社会或事物能给自己带来社会利益或愉悦感时所伴随的心境和态度。在他看来,乐观主义取决于个体认为什么是值得期望的,可以在个体对情感和情绪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预测。Scheier和Carver(1985)认为,乐观主义就是人们对将来积极事件发生的一般期望。现在通常认为,乐观主义是一种对未来发生事件的正性预期和倾向,也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态度。如果个体对事物抱有乐观主义态度,表明他对未来发生的事件作积极和正向的预测,相信未来有好结果产生,等等。乐观主义自提出后,研究者对它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乐观主义的效用展开,一个突出的相关研究是它与良好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发现乐观的个体一般拥有较强的免疫力【13】;会较少患病和看病【14】;会有更多的健康情绪【15】;有更多的促进健康的行为【16】;以及更好的心理功能【17】,同时乐观主义也能调节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15】。研究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乐观主义者面对问题时能较多运用积极策略【13】,而较少运用消极策略,遇到困难时能从广泛的社会网络中寻求支持的缘故【15】。国外有人研究过乐观主义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乐观主义在中等层次以下的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到调节变量的作用,但当负性生活事件极其严重的时候,乐观主义的调节做用将不明显【18】。1.4压力知觉与自杀意念压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压力通常指被打破了平衡状态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9】。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认为压力既包括作用于我们机体的各种紧张事件或环境刺激,也包括我们对这些事件或刺激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但事件本身不一定带来压力感知,而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产生压力知觉【20】。这说明压力与人个人的认知倾向有关,同一个刺激由于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不同的压力的觉知。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出压力影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种人群多方面的身心适应。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往往呈现上升的趋势【21】。有研究表明压力与抑郁等不良适应显著正相关,而与乐观倾向显著负相关【22,23】。另外,Kessler总结了近20年的有关压力和抑郁关系的研究结果后指出,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产生密切相关,并且压力强度和抑郁程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 (dose-response)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在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时都产生抑郁,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不同个体表现的抑郁程度也有所不同【24】。目前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经济、就业和感情等方面。据调查,2OO2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期间,上海高校学生自杀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 0054;自杀原因中,学业压力占 333;人际关系占278;恋爱情感占220;精神疾病占111;生理疾病占56【25】。这与赵峰,白黎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在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诱因中,学业压力是第一诱因的结果是一致的【26】。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压力容易导致抑郁和自杀,由于不同的个体,在对同一个压力时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抑郁水平。1.5抑郁与自杀意念抑郁是指一段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心境。抑郁心境常与其它消极情感如沮丧、害怕、厌烦等同时存在,是人们最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之一。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可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青少年阶段是抑郁症发病率上升的高峰期。一项调查预测接近15%20%的青少年罹患抑郁为主的情绪障碍【27】。有关抑郁情绪的研究报告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的检出率较高。骆宏等人的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比率为55.3%【28】。杜召云等进行的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则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率为42.96%【29】。抑郁作为一种心境其持续时间或长或短,长期的抑郁会引起心理障碍。在自杀危险因素的研究中,一项全国性病例对照的心理解剖研究则发现,抑郁程度重是导致自杀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自杀组患有抑郁症的比例高达4O,且与自杀有量效关系【30】。抑郁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广泛的印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二位,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在所有精神障碍中居首位。王玲、路仕容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呈显著相关、即抑郁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情绪方面的辅导防止抑郁情绪的产生,是预防自杀的重要途径。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有22.7%的大学生具有中度以上的抑郁情绪,且男生的抑郁水平比女生高。这一结果与国内的有关报告有些不同,主要是表现在性别上的差异【10】。1.6问题的提出针对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前人的研究证明,乐观主义与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都有相关联系,同时压力、抑郁是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乃至自杀的重要因素,那么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压力知觉、抑郁又是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基于此疑问,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意在:(1)大学生自杀的现状以及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如何?(2)考察抑郁、压力两者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2研究方法2.1被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学校为单位,抽取广东教育学院,广东体育学院,广东药学院,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一些系的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男生229份,女生241份,12份为性别资料缺失。2.2研究工具2.2.1 乐观主义量表采用袁立新等人编制的乐观主义量表【31】。本量表由十一道题组成。本量表每一道题采用:非常赞同,有点赞同,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有点反对,非常反对5点计分法。评分分别为15五个等级。其中第3、6、7、10、12题其为正向描述题;第 2、4、5、8、11、13题为反向描述题。乐观主义总量表的系数为08008。在本次测验中,量表的系数为0.7997。2.2.2 压力知觉量表由Cohen等人编制【32】。该量表主要测量个体所知觉到的主观压力,有14题版本、10题版本和4题版本。Cohen在比较上述三个版本后特别的推荐10题版本。所以,本研究选择10题版本,包括6个危机感受描述项目(第1,2,3,6,8,9个项目)和4个积极感受描述项目(第4,5,7,10个项目,这四个项目为反向计分题),即危机知觉分量表和应对能力知觉分量表。每个项目采用1-5级计分:从不这样、几乎不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本研究中系数为0.7482。2.2.3 自杀意念量表本量表采用詹秋瑶等人自编的“自杀意念量表”【33】,包含4个条目,评分为5级制(1-5按照自杀意念的由浅到深程度排列)。得分越高表明自杀意念越强。量表的系数为0.7346。2.2.4 Beck抑郁问卷(BDI) 本研究采用Beck抑郁问卷【34】。Beck(1967)将抑郁表述为21个“症状态度类别”,beck量表的每个条目便代表一个类别。这些类别包括:心情、悲观、失败感、不满、罪感、惩罚感、自厌、自责、自杀意向、痛苦、易激惹、社会退缩、犹豫不决、体象歪曲、活动受抑制、睡眠障碍、疲劳、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有关躯体的先占观念与性欲的减退。其目的是评价抑郁的严重程度。按每个类别的描述分为四级,按其所显示的症状严重程度排列,从无至极重,级别赋值为03 分。总分为063分。本次测验的系数为0.9033。2.3方法所有量表装订成册,以学校为单位,经由本人对施测人进行专门培训,请其在课堂上对调查对象进行集体测试,指导语一致,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处理。3结果与分析3.1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本研究首先统计了各研究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乐观主义、压力知觉、自杀意念、抑郁四者两两相关显著。其中乐观主义对压力知觉、自杀意念、抑郁有显著的负相关;压力知觉、抑郁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表1 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相关分析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乐观主义1.000.压力知觉-.559*1.000抑郁-.489*.487*1.000自杀意念-.318*.370*.430*1.000M40.489227.34058.96885.2782SD6.47784.43218.42021.9902注:N=417 , *p<0.01 下同3.2压力知觉、抑郁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由于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两两相关且显著,基于压力知觉、抑郁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本研究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检验假设的真假。首先,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乐观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然后,以自杀意念为因变量,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鉴于乐观主义对压力的显著预测作用和压力知觉对抑郁的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还考察了压力知觉在乐观主义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用,因而在此将乐观主义与压力知觉作为预测变量,抑郁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以乐观为预测变量,压力知觉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至表5所示:表2 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BetatSig.乐观主义-.321-7.158.000表3 乐观主义与压力知觉、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BetatSig.乐观主义-.064-1.167.244压力知觉.1843.358.001抑郁.3095.940.000表4 乐观主义、压力知觉对抑郁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BetatSig.乐观主义-.307-6.261.000压力知觉.3226.562.000表5 乐观主义对压力知觉的回归分析预测变量BetatSig.乐观主义-.549-13.885.000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Beta值为-.321,其对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相关非常显著。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加入压力知觉和抑郁两个因素之候,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Bata值由原来的-.321变为-.064,其显著性水平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因此我们可知压力知觉、抑郁可以作为一种中介变量去作用以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绘制路径分析图如下。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0.549*0.184*-0.307*0.309*0.322*乐观主义图1: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影响自杀意念的路径分析图4讨论4.1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在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中,我们知道乐观主义对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都有显著的负相关(p0.01).这表明乐观的人在压力知觉、抑郁、自杀意念等方面都有较低的水平(因为乐观的人在遇到突发时间,或者挫折不如意时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还发现,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之间有显著的相关(p0.01),压力知觉、抑郁对自杀意念有较高的预测作用。这结果与国内外许多研究项符合。抑郁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已得到广泛的印证。据报道,抑郁症患者中估计50有自杀,25在一生中有自杀未遂,15最终自杀死亡【35】。联合台国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20年,抑郁将成为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二位,因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在所有精神障碍中居首位。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呈显著相关,即抑郁水平越高,越客易产生自杀意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情绪方面的辅导防止抑郁情绪的产生,是预防自杀的重要途径。在压力知觉方面 ,其与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关系。压力知觉方面得分高的人,其越容易有自杀的倾向。荆春霞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或者经济上压力持续的时间越久越容易产生自杀想法。5.6的大学生因这些压力而有自残行为或者自残想法。5.4的大学生试图通过伤害自己来换取别人的注意【36】。本研究中压力知觉与抑郁的高相关关系,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等人的研究中抑郁和压力正相关(r=047,P<001),这与许多以不同群体为被试的有关压力与抑郁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7,38,39】。这都说明压力得分高的人越容易倾向于自杀。以上都表明在对自杀的干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考察人们的压力与抑郁水平,以便对其进行筛选和干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4.2压力知觉、抑郁的中介效应根据 Baron和 Kenny的解释,中介变量(mediator)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40】。前面很多人做了压力、抑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这些都主要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作为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研究就相对较少。此次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压力知觉和抑郁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考察了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之后,本研究对压力知觉、抑郁进行了中介作用的验证。结果发现,在考察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加入压力知觉和抑郁两个变量的时候,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Bata(标准化回归系数)值由原来的-.318变为-.064,其显著性水平由原来的.000变为.244的水平上。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压力知觉、抑郁可共同作为中介变量来影响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并且他们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这与中介作用的假设一致。中介作用的作用在于乐观主义通过压力知觉和抑郁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具体说来,乐观主义得分高的人,在面对压力事件时,由于认知上倾向于朝积极的方面去思考,从而降低了压力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强大压力感知,进而降低了负面情绪的产生,而很多的研究都表明压力、抑郁是导致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26,30,可见压力知觉、抑郁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4.3本研究的启示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同时重点考察了压力知觉和抑郁两者在乐观主义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乐观主义、压力知觉、抑郁和自杀意念两两相关显著,这一结论与前人许多相关研究的结果一致【15,21,22,30】。国内对于乐观主义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与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也研究不多。本研究发现,在乐观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压力知觉和抑郁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结果说明,乐观的人,在遇到相同的压力事件时感受到的压力相对较低,从而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进而减少自杀意念产生的概率,最终降低自杀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应培养个体的乐观主义认知倾向,培养他们养成积极的个性,在遇到压力、困难、挫折时做出合理的的评价,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我们应创立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尽量压力事件带给人的种种困扰。当然,预防自杀不仅仅在于控制这些因素,它必须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本研究对乐观主义和自杀意念关系的考察,如果在最简单的二变量关系意义上看,二者有显著负相关,即高乐观预测低自杀意念。如果在四个变量关系层次上看,压力知觉、抑郁可以被视为乐观主义影响自杀意念的一个中介或桥梁,由此推而广之,研究所考察的同时有关联的变量的数量或性质的不同将影响结论。今后对乐观主义和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如果引入不同的变量都将可能影响我们对乐观主义和自杀意念的关系的认识,这正是将来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5小结(1)压力知觉、抑郁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压力知觉、抑郁均有显著的负相关。(2)压力知觉与抑郁一起在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的作用。 参考文献1费立鹏中国的自杀现状和未来的工作方向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27-2292崔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4:300-3083肖畅大学生自杀日增警示什么广州日报,2O07,05,22(A17)4童盟 垒堡垦.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二) 抑郁、绝望及 自杀行为 (综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4):218 5OSUILLIVANM,FITZGERALDMSuicidalideationandactsofself-harmamongDblinschoolchildrenJAdolesc,1998,21:4276Deykin EY, BukaSLSuicideideationandattempts amongChemically dependentadolescentsAmJPublicHealth,1994,84:6346397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1-68何兆雄自杀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一版,l997,99黄财尉、王淑卿.国中学生家庭冲突、课业压力与自杀意念之模式探究:310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9(6):422-42311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 (9):76512杨雪花、周红、王少敏.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2713Scheier M F,Matthews K A,et a1Optimismandrehospitalization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urgeryArchivesofInternalMedicine1999,l59:82983514 PetersonC,SeligmanMEPet a1Pessimisticexplanatorystyle is ariskfactorforphysicalillness:athirty-fiveyestlongitudinalstudyJournal 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8,55:232715BirssetteI,Scheier M F,CarverC STheroleofoptimism insocialnetworkdevelopment,coping,andpsychologicaladjustmentduringalifetransi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 2002,82:102 11116PetersonC,ParkCLearnedhelplessnessandexplanatorystyleAdvancedPersonality1998,2:28732017AchataH,KawachiaI,et1aAprospectivestudyof jobstrainandriskofbreastcancer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2000,29:62262918Hirsch, Jameson1; Wolford, Karen; LaLonde, Steven; Brunk, Lisa; Morris, Amanda .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s .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7,31(4):533-54619Lazarus R,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198420王玲 主编. 变态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0521李虹 林崇德.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心理学报,2003,35(2):222-23022Baldwin D R, Chambliss L N, TowlerK. Optimism and stress: a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2003, 37:276-28523Chang E C, SannaL J. Optimism, accumulated lif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djustment: is it always adaptive to expect the best?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3, 22: 97-11524Kessler RC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depressionAnnRev Psychol,1997,48:19121125 银德辉.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大学生自杀事件为分析切入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OO7,29(6):19726 赵 峰,白 黎,李 怡,孙向红,杨秀妮.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4-12527 James N.Butcher,Susan Mineka ,Jill M,Hooley. Abnormal Psychology第1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228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 367-36829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中国医学论理学.1999,5(67):1830Phillips MR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The lance.2002,360(11) 1728173631袁立新、林娜、江晓娜. 乐观主义一悲观主义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广 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1):55-5932Sheldon Cohen 、Tom Kamarck、Robin Mermelstein .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3,24(4):385-39633詹秋瑶、刘秀满.大学生生活意义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本科毕业论文,2006:1834王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5 胡泽卿,刘协和 ,曹莉萍 抑郁症与自杀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 (3):16316436荆春霞、王声湧、杨光、吴赤蓬、刘国宁 .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应对压力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3):25437毛富强,李振涛,王建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及生活事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l7(10):66366638 Waaktaar T,Borge A,FundingsrudHP,et a1The role ofstress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inadolescence-alongitudinal community studyJ adolesc,2004,27(2):l53一l6339 ConstantineM G,OkazakiS, Utsey SOSelf-conccealment,socialself-efficacy, acculturativestress, anddepressioninAfrican ,Asian,andLatinAmerican internationalcollegestudentsAm JOrthopsychiatry,2004,74(3):23024140 BaronRM & KennyDA The moderator mediator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1986,51:1173 1182附录:大学生乐观主义与生命态度调查问卷你的专业 (文或理)年级_ _年龄 性别 学号 这份问卷总共由(四个)部分构成,主要是想了解大家的对生命的态度和有关影响因素。我们保证为您严格保守秘密,不把结果告诉别人。您的回答对我们得出科学的结论非常重要,请放心如实地填答。第一部分请诚实准确地回答整份问卷,并保证您将回答的问题不会受到已答问题的影响。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按照您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而不用考虑别人会怎样回答。请认真阅读每一题,并在适合自己的答案的数字上画圈。非 有 既也 有 非常 点 不不 点 常赞 赞 赞反 反 反同 同 同对 对 对1在事情的结果还未确定的情况下,我通常会期待最好的。1 2 3 4 52预期对我不利的事,最后总会变成现实。1 2 3 4 53我对我的未来总是很乐观。1 2 3 4 54我几乎不敢期望事情会照着我的意愿变化。1 2 3 4 55我很少指望好事会发生在我身上。1 2 3 4 56我相信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1 2 3 4 57我总看到事情好的一面。1 2 3 4 58照着我的方式,事情不曾有好结果。1 2 3 4 59为了避免失望,我总是预想最坏的结果。1 2 3 4 510我相信,在每件不如意的事情都会有积极的一面。1 2 3 4 511我觉得前途渺茫。1 2 3 4 512我的本性较乐观。1 2 3 4 513我总是很倒霉。1 2 3 4 5第二部分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认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该选项符合你在过去一个月内的情况,请在在相应的选项中画“”,每题只能选择一个。从来不会几乎不会有时候会常常会一直都会1、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因为一些突发的事情,而让心情变得不好?123452、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觉得你没有办法控制生活里一些重要的事情?123453、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觉得紧张而且压力?123454、在过去一个月内,你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是否经常会觉得有信心?123455、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觉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顺心如意?123456、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觉得无法应付你必须要做的事?123457、在过去一个月内,对于生活中一些容易惹人生气的小事情,你是否经常能够控制得宜?123458、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因为一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而让你感到生气?123459、在过去一个月内 ,你是否经常觉得困难已经堆积如山(太多),让你无法克服?(台语:解决)1234510、在过去一个月内,你是否经常会觉得事情都在你可以控制的范围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高校学生乐观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探讨基于大学生乐观主义与生命态度调查问卷.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