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论制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92797       资源大小:67.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制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毕业论文.doc

    分类号 UDC 单位代码 10644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200502732  四川文理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论制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论文作者: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 民主政治提交论文日期: 2009 年 5 月 11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09 年 5 月 24 日 学位授予单位: 西华师范大学    中 国 · 达 州 2009 年 5 月目 录摘 要2Abstract:2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概念3二、目前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3(一)社会物质条件的相对薄弱与不平衡,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与质量的提高3(二)国民素质偏低,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4(三)公民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相对欠缺,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4(四)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渠道单一,影响公民政治参与作用的发挥5三、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措施5(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5(二)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力6(三)摒弃附庸意识,树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6(四)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促进公民参与法治化7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7(一)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7(二)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8(三)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8(四)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监督,防止腐败9参考文献:9致 谢11论制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05级7班:陈 强 指导老师:冉燕摘 要:公民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足,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经济基础还不够坚实,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不强,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参与政治的渠道不足等等。为此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发展国民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公民主体意识;完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等途径来解决。使政治参与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词:政治参与;和谐社会;主体意识 On the Factors Constraining Orderly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and Their Coping StrategiesAbstract: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necessary meaning in the title of socialis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urrently,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is not enough, and its main reasons are as follows: the economic base which influences the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firm enough,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are on the low side, the citizens' principal consciousnes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not strong, systems are not complete, laws and rules are not wholesome, the way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re not enough, etc .Therefore ,we must enhanc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itize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by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e must improve people's science and culture level by developing national education; We must increase the citizens' principle consciousness by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 consciousness; We must widen the ways for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erfect the system-built, etc. Only these means, can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lay its due role in building socialist and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Main conciousness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明确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可见党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取向。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政治文明,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有序而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一、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源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模式,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西方学者认为,“公民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对国家事务的卷入。”1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和规则以及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2现代的公民参与就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民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而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是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上述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表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考虑,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和制度化的渠道,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有层次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或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它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参与形态。同时还要突出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因为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是以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目标的,公民在参与时不能采用现有政治制度框架以外的手段,甚至是采用危害现有政治体制稳定、和谐的手段。换言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是合法的、有序的、同时也是适度的。二、目前制约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 一个国家公民对政治参与的认识与实践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既受现实社会物质基础的制约,也受特定民族传统政治文化、公民素质的影响,同时还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规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目前公民政治参与,正是在上述各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利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物质条件的相对薄弱与不平衡,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与质量的提高经济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物质基础,它能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对此,亨廷顿曾经说过:“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更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3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政治参与的良好发展,也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由历史造成的较低水平的生产力以及受其制约的教育科学文化状况,客观上限制了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和结构性差异。这种不平衡主要反映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投射到政治领域中就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公民参与水平相对较高,而且参与的技能、质量也相对高于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城市居民与农民,以及城市居民不同阶层间在参与水平上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种地域性和结构性差异阻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整体性进展。(二)国民素质偏低,影响公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从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人的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国民素质离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距离,大多数国民的文化素质无法适应政治参与的要求,普遍缺乏参与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和维伯曾经说过:“正是那些受过教育的人,最有可能坚持参与的规范,而可能较少主张个人在其他共同体有积极参与的责任的,则是那些只受过小学教育或更低的人。”4公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参与技能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中国,农民人数众多,占全国总人数的3/4,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当突出。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政治发展就没有民主政治的发展,没有农村政治民主化就谈不上全国的政治民主化。而目前农民与都市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农民的政治参与规模小,自主性低,多数农民缺乏民主参与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国民素质也是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瓶颈”。(三)公民政治参与主体意识的相对欠缺,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是政治文明的内容之一。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行着分野和汇流,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深层次上成为封建政治的伦理纲常。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层面,使中国民众心理积淀成了“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抑制着社会公共空间和公民的主体地位。正如王亚南先生所说:“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观都拘囚锢蔽在官僚政治所设定的樊笼中。”5长期专制统治的结果是民众形成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性、臣属性、顺从性,缺乏自主独立意识、民主政治意识以及公民权利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而这些观念和意识的缺乏使民众不能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维护自己的利益。根据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研组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公民缺乏自主参与意识,主要表现为仅仅把自己当作是国家和政府的附属物。同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公民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对政治的戒惧。调查显示:至今仍有43.11的公民对“谈论政治我很谨慎”的观点表示赞同,还有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政治上的事还是少介入为妙”的观点持“同意”、“基本同意”、“我不反对”的态度。这说明,我国公民从整体上看待自己的公民角色的认知程度、政治意愿和利益的表达与实现的过程,认识普遍较低,公民政治认知、政治评价与政治参与行为之间不协调,在心灵深处还潜藏着不少保守和僵化的政治准则、政治情感等。这种公民现代政治文化缺失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的缺乏,而这反过来又造成了公民政治文化贫瘠的土壤。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以后,虽然我国公民对政治决策与领导过程及国家整体活动状况的认知度有所提高,但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仍有相当部分的公民尚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就更无须论及主体化地完成政治参与了。   (四)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参与渠道单一,影响公民政治参与作用的发挥现阶段我国主流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主要是:人大代表选举制、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传统的政治参与制度。在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效参与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上,这些制度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比如选举代表过程中买卖选票、形式主义和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选民对候选人完全不了解,对代表是否能反映选民意图持怀疑态度。再如政协制度仍然缺少完备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其具体功效还有待提高。并且那些相对比较正式的渠道又大多是官方的,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严重不足。 同时要看到,政治参与制度的效果和影响有限。近几年来,更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选举制度、旁听制度、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实现政治参与的愿望,但他们同时也反映,这些参与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参与制度的缺陷,却有执行力度不足、执行不到位和走形式等诸多问题。许多公民根本没有机会借此享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从而限制了这些制度所应发挥的绩效和影响力。最后,政治参与制度从整体上说缺少法制保障。无论是人代会、政协,还是公示制、听证会等都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缺少法制保障是造成公民无序参与、非法参与、暴力参与等不良政治参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三、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六大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证人权。”6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有序地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根据我国当前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做到:(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能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7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和公民参与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和进一步改善,人民必然要求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以争取更好的生存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应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公民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创造物质条件。(二)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能力要提高公民与扩大政治参与相适应的素质。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只有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我国国民素质偏低成为我国民主进程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努力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民主,不断进步。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与其素质相关。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参与政治首先要关心政治,对政治采取“冷淡主义”是不可能参与好政治的。为此,要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其走出对政治认识的误区,明确政治的时代内容及其与公民个人切身利益的关系,增强参与政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契机,在全社会更加广泛地普及科学文化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并以此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农村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为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公民文化素质的逐步增强和持续发展,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而言,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是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意识最为便捷的途径,要充分利用这一乡村民主政治的制度资源,拓宽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摒弃附庸意识,树立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民主的本性就是公民有权力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实现社会决定国家,这就客观要求公民自觉树立政治主体意识,摆脱“权威崇拜”、“与世无争”等附庸意识的政治思想的影响,逐步改变社会自主意识弱化的现状。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切实贯彻让人民群众自己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政治事务。历史经验表明,理性的政治参与、充分的民主决策是维持社会政治共识和达成社会政治稳定的最根本途径。要推动儒家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使公民更有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全面增进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感,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我们要从现代的要求出发吸收和把握儒家思想的精髓,使它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要求。为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水平还必须广泛深入地对整个社会进行民主启蒙教育。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握全局,全面部署,逐步地培养人民健全的公民意识、自主意识,以取代那些长期支配他们的封建观念,营造有利于我国公民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创造良好的政治心理背景。(四)进一步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促进公民参与法治化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走法治之路。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在和谐社会,人们的利益应该通过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要建立健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既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也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载体,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如投票制度、选举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旁听制度、公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制度建设不仅要不断补充完善,更要注重建立健全制度贯彻落实的机制,确保制度建设的实效性。这就需要从贯彻制度的程序规范、程序启动、程序运行等方面加强建设,并对缺少程序和违反程序的行为进行惩戒。如听证制度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要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效性,就要在听证参加人员、听证问题调研、听证相关信息公开、听证焦点议题论证等方面安民告示、充分准备、精心安排、抓好落实,保证听证的民主性、公正性、科学性,避免听证流于形式或达不到预期效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在保障公民知情权上,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开放,解决公民与政府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问题,力求达到开放信息量的丰富性和及时性,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信息资源上的充分保证。在公民政治参与上,要做到多层次、宽领域。可按不同层级或不同问题划分参与层次,开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基本参与领域及其相关具体领域。要统筹兼顾好强势社会群体与弱势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避免顾此失彼。目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和创新是缺乏制度保障的,在参与的一些具体做法的操作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因此,有必要从立法的角度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内容、方式、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公民的参政行为进一步做到法律化、制度化、有序化。使公民参与在机制、渠道、方式、保障机制方面实现制度保障,规范公民参与行为,提高参与水平,通过满足公民参与的愿望和要求,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和对政治权威的认同,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安定有序,才能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应该将评判权交给人民,要营造一个宽松通畅的公民政治参与环境,让各个社会群体都能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发挥政治参与的表达功能,将他们各自的利益要求尽可能完整地输入到各个决策系统中来,供决策时权衡所用。在政策的制定中,民众的意志表达得越充分、越完整,决策就越能够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价值。新中国成立初期,于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起草过程就是公民广泛政治参与的过程,先后共有8000人参加了起草工作,又历时2个月在全国范围进行讨论,参与讨论的约有1.5亿人。如此巨大的规模政治参与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就是因为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决定公民要积极进行政治参与,并且这种参与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还要不断扩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人们过去往往把民主简单地理解为“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种观点回避了民主政治的制度性和程序性方面,而把民主直接与多数人的统治等同起来。这种群众运动式的“民主”是一种非程序政治,它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维护公民各项民主权利,最终会对民主建设造成严重损害,这已在“文化大革命”的实践中被证实。因此,公民只有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实现自身民主权利,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否则,盲目无序的政治参与,只会给国家政治生活造成混乱,无法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目的。(二)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各方面利益关系得以理顺的社会,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日益明显,利益分化、收入差距和利益矛盾的出现不可避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追求合法利益的合理性与适当性。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普遍会通过政治参与向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利益群体,如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一大批新的独立的利益群体。这些新生的利益群体在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明确意识到政治参与对社会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的巨大影响,因而迫切希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最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化以及在一定时期难以避免的社会分配不公,会导致低收入的弱势群体出现,这些社会群体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也力图扩大政治参与的范围和影响力度,以给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压力。所有这些,都使我国在新阶段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势在必行。因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相适应,提高政治参与就必须以平等参与和有序参与为前提,对日益发展起来的公民政治诉求要进行规范和管理,使其纳入法制化和有序化的轨道。(三)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考虑,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追求。在新阶段,维持社会稳定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就现代化进程本身而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方针政策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持续、稳步、协调发展。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治上的一个基本要求,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则存在诸多变数。一般来说,当政治参与的扩大同时伴随相应的规范和秩序时,就能够保持并有利于长久的稳定;当政治参与扩大但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秩序时,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与此同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非制度化参与的现象,一部分失去生活保障的职工游行、静坐,被摊派过多的个体经营者罢市在有些地方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农民非制度化参与有所增加,这直接影响了地区性社会政治稳定。因此,引导和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使其依法有序地表达政治诉求,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稳定。(四)提高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监督,防止腐败在现代社会,监督功能正越来越来被政治参与者所推崇和青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加强这种监督和制约。毛泽东当年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里说的“两个只有”,就是一种政治参与。公民对政治的积极参与,能够促成“阳光政治”,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约束,推动党风廉政建设,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规律。”8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有监督的权力就会较少腐败的出现。有许多专家预测,腐败问题可能成为危害中国今后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最大隐患。我们要消除腐败现象,关键就是要实现政治系统的透明性,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让公民来监督政府和官员。要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对公权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和惩治各种滥用公权、以权谋私的消极腐败现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陪审制度、公益诉讼制度、信访制度等体现公民的监督权和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监督机制,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中国政治肌体中的腐败顽疾,使社会真正达到稳定、和谐。参考文献:1宋玉波.比较政治制度M.法律出版社,2001:232李良栋.新编政治学原理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633美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汪寿华等译.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华夏出版社,1989:1734美加·A·阿尔蒙德,西·维伯.徐湘林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华夏出版社,1989:201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9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02-11-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26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87:96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致 谢本论文是在社科系冉燕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冉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她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她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我的指导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也要特别感谢王莉花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班主任曹红梅老师的关心和支持。

    注意事项

    本文(论制约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