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 .doc

    • 资源ID:3989401       资源大小:93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 .doc

    本 科 毕 业 设 计题目: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建模与仿真姓 名 朱 明 礼 学 院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 级 2008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封 宁 君 2012 年 5月 23日独 创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此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一二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文(设计)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论文(设计)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二一 年 月 日目 录1 引言22 三相PWM逆变电路的相关理论背景22.1 逆变22.2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32.3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控制原理53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模型的建立过程73.1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建立步骤及相关说明73.1.1建立模型窗口73.1.2建立逆变器主电路模型并设置相关参数73.1.3 PWM发生器的模型建立及其设置113.1.4 LC滤波器的建立与参数设置123.1.5主回路负载建立及设置153.1.6直流电源设置163.1.7设置相应的测量和输入模块163.1.8对逆变系统各模块进行电气连接174对模型进行仿真设置及调整分析174.1对所搭建好的模型进行仿真174.2 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及其调整195结束语21参考文献21致谢22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建模与仿真朱明礼(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级)摘 要:本文在以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为工具的基础上,对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进行了仿真研究。根据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及MATLAB的相关理论背景,重点对逆变器系统模型的搭建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对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电路结构、逆变的工作原理及PWM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这一仿真工具,对模型系统的每一个具体模块的建立及其相关参数进行了设置,并对主电路的模块进行了单独说明,同时也详细说明了LC滤波模块的设置及其封装;之后进行整体的连接搭建;最后设置仿真参数实现了对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仿真研究,优化模型性能,获得了完美成果。关键词: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调制法;MATLAB;仿真Three-phase voltage type PWM inverter circui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imulink in the MATLAB software tools, three-phase PWM inverter circuit is simulate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ree-phase voltage source PWM inverter circuit and MATLAB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s of the inverter system model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final model, a simulation study.   This article first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ircuit structure of the three-phase voltage source PWM inverter, the inverter works and PWM control method . On this basis, using MATLAB simulation tool for each specific module of the model system to establish its relevant parameters set, and the main circuit module separate instructions, as well a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LC filter module settings and their packaging. overall connection structures. set the simulation parameters for three-phase voltage type PWM inverter circuit simulation to optimize model performance, get perfect results.Keywords: three-phase PWM inverter; modulation method; of MATLAB; simulation1 引言众所周知,当今控制技术高速迅猛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对于控制理论和相关电力电子器材及系统模型的性能的高效率、高稳定可靠性的要求。众多电气设备无论是商用级别是军用级别对幅值、频率、稳定性的要求千差万别,因而这些设备通常不能统一于国家电网通用交流系统的频率、幅值要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改变其电能传输性质。像我们见到的通信专用电源、电弧焊适配电源、产热加热器、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电池适配器等等,它们所使用的电能都是通过相关器件对电网电力性能进行整流和逆变之后所得到的。这其中随着新兴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涌现,变频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变频调速系统中期核心的交-直-交变频器的基本电路就由整流和逆变两种电路组成。而在这一先整流后逆变的过程中逆变又是其核心内容。因此,高质量的逆变电路已成为电源技术及调速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PWM控制技术为逆变电路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其在中小功率逆变器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其中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已又成为交流电机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功率变换器。本文主要实现以下几点:(1)对三相PWM逆变电路进行相关理论探析;(2)研究理论建立模型;(3)对模型进行MATLAB仿真,并通过数据及结构调节得到最佳逆变效果;(4)根据仿真波形分析波形控制、调制的规律。2 三相PWM逆变电路的相关理论背景2.1 逆变 逆变 就是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逆变器(inverter)实现了直流电源对交流负载的能量提供,这一过程与整流相反,或将逆变器作为变频器等装置的一部分对电力性能调整变换传递,来满足用电设备的不同运行要求。以下图2.1为例说明逆变电路基本工作原理。图2.1.1 图2.1.2图2.1 逆变原理图及其波形图基本的逆变过程说明:图2.1.1中S1S4是桥式电路的四个由电力电子器件及其辅助电路组成的桥臂。若使S1、S4导通,同时使S2、S3断开,则U0(负载电压)为+;反之,若使S1,S4断开,同时使S2、S3导通,负载电压U0为。如此连续就会有图2.1.2的波形。就这样通过控制系统调控四个桥壁的导通与关断就能将直流电能转化成交流的电能,通过控制桥臂的动作频率也可改变输出交流频率。当负载为电阻时,负载电流i0与负载电压u0的相位和波形形状就完全相同。当负载为阻感时,i0的基波相位就滞后于电压u0的基波相位,当然两个波形也不一样,如图2.1.2为阻感负载时电流i0波形。2.2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脉冲宽度调制技术,通过对一系列脉冲的宽度进行调制,产生一系列矩形脉冲来逼近等效地获得所需的要波形(含形状和幅值)。PWM电压控制方法不用像PAM(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脉冲幅值调制)那样调节直流母线电压,而是通过改变逆变电桥的内部各桥臂的导通、断开时间之间的比率来迅速改变电压的大小,因而可用不空整流电路代替可控整流电路。PWM波形-用一系列等幅不等宽的脉冲将正弦半波N等分,代替一个正弦半波。这些脉冲宽度相等,按正弦规律变化,但幅值不等,但面积(冲量)相等。 图2.2用PWM波代替正弦波形例如在对交流电机进行调速时,通常要求器控制电路能迅速满足其电机电流高速变换的要求,PWM电压调制就能有效控制快速控制电压输出来满足其目的。 PWM逆变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目前中小功率的逆变电路几乎都采用PWM技术。逆变电路是PWM控制技术最为重要的应用场合。PWM逆变电路按形式可归类为电压型与电流型,其中电压型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PWM逆变电路控制方法主要有计算法和调制法。(1)计算法:根据正弦波频率、幅值和半周期脉冲数,通过计算PWM波各脉冲宽度和间隔来控制逆变电路开关器件的通断得到PWM波形。一般不采用。(2)调制法:将调制信号设为想输出的波形,载波设为接受调制的信号,然后通过调制信号波得到所想要的波形。通常采用等腰三角波或锯齿波作为载波。调制信号波设为正弦波时,得到的就是SPWM波;调制信号不是正弦波,而是其他波形时,也能得到等效的PWM波。如图2.3所示,为三角波调制法的电路原理,用三角波电压与正弦波电压比较,得到所需要分段矩形的脉冲宽度,然后得到所需要的PWM脉冲。在电压比较器A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输入正弦波调制电压和三角载波电压,于是在A的输出端就得到了所需要的PWM调制脉冲图2.3 三角波调制法的电路原理结合下图2.4 IGBT单相桥式电压型逆变电路对调制法进行说明: 在uo正半周,V1通,V2断,V3和V4交替通断。但在uo正半周,电流有一段为正,一段为负,因为负载电流比电压滞后。在负载电流正区间,V1和V4导通,uo=Ud。V4关断时, V1和VD3续流,uo=0。负载电流为负区间,因io为负,从VD1和VD4 上仍有电流流过, uo=Ud。V4断,V3通后, V3和VD1续流,uo=0,于是uo总有 Ud和零两种电平。uo负半周,V2通,V1断,V3和V4交替通断,uo可得-Ud和零两种非正电平。图2.4单相桥式PWM逆变电路如下图控制V3、V4通断。ur 为调制信号,uc 为载波, IGBT的通断在ur和uc的波形相交时刻迅速转换。ur正半周,V1通,V2断。ur>uc时V4通,V3断,有uo=Ud。ur<uc时V4断,V3通,有uo=0;ur负半周,V1断,V2通。ur<uc时V3通,V4断。有uo=-Ud。ur>uc时V3断,V4通,uo=0。波形见下图2.5图2.5单极性PWM控制方式波形双极性的PWM控制方式和单极性的控制方式对应。双极性时ur 无论在正半周期还是在负半周期内部,三角载波不再是单极性的,而是正负兼有双极性的,得到的PWM调制波也是正负兼有。双极性的PWM调制波就不再像单极性的那样有0电平,而只有+ 两个电平。图2.6双极性PWM控制方式波形2.3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控制原理三相桥式PWM逆变电路采用双极性控制方式。三相控制公用一个uc 作为载波,而三相的调制信号urU、urV和urW依次相差2/3。在图2.7三相电压PWM逆变电路的控制原理分析图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直流电路一侧的一个较大的电容等效成其由两个电容串联而成,并标示出假想的中点N。其中,对于U相的控制规律:urU>uc时,V1导通,给V4关断,uUN´=Ud/2。urU<uc时,给V4导通,V1关断,uUN´=-Ud/2。当给V1(V4)加导通信号时,可能是V1(V4)导通,也可能是VD1(VD4)导通,道理通单相PWM逆变双极性控制之下的情况。图2.7三相桥式PWM逆变电路控制图同理可分析V相和W相的控制方式。易得uUN´、uVN´和uWN´的PWM波形只有±Ud/2两种电平,波形见下图2.8,第二、三、四栏分别为这三相的正弦波触发电压波形。由电路分析原理可得三种相的负载线电压分别为:=uUN´-uVN´ =uVN´-uWN´ (2.1) =uWN´-uUN´当1和6通时,uUV=Ud,当3和4通时,uUV=Ud,当1和3或4和6通时,uUV=0。即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输出线电压的波形有三个电平(±Ud和0)组成。下图2.8第五栏为线电压的波形。由电路分析原理可得出U相的输出相电压为: =uUN´-( uUN´+uVN´+uWN´) /3. (2.2) 即可得出负载相电压PWM波由五种电平((±2/3)Ud、(±1/3)Ud和0)组成。下图2.9第六栏为相电压uUN的波形。本文在后面的仿真中会用示波器将逆变后的输出线电压和输出相电压分别显示出来。图2.8三相桥式PWM逆变电路波形3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模型的建立过程Power System Blockset(电力系统工具箱)是加拿大的Hydro Quedec和TECSIM International 公司在Simulink的环境下开发的专门用于电力电子、电力系统、电路领域进行模拟分析的仿真工具,它充分利用了Simulink图形化输入的特点,避免了把巨大的精力投入到枯燥无形的编程上去。同时它包含很多现成的常用电路结构模块,使我们的仿真变得更加专业、高效。3.1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建立步骤及相关说明3.1.1建立模型窗口打开MATLAB中的Simulink软件新建一个模型窗口并命名为“Three phase PWM Inverter”。3.1.2建立逆变器主电路模型并设置相关参数在MATLAB -àSimpowersystemàpower electronics工具相中有一个通用桥壁模块(universal bridge),如图所示它是逆变器主电路桥臂的封装模块,是系统进行直流到交流变换的核心。双击,对其进行参数设置。在本次模拟中模块的A,B,C设置为输出端子状态,连接负载;触发信号作用于g端,若该模块用于电力二极管则没有此端子。 其各参数设置如下:(1)【number of bridge】文本框:不同形式逆变器的桥臂数。有1、2、3三种相数可以选。 (2)【snubber resistance Rs(Ohms)】:缓冲电阻Rs。单位为。为在模型中消除缓冲,可将该参数设置为inf. (3)【snubber capacitance Cs(F)】:缓冲电容Cs。设置道理类同上述参数。 (4)【power electronic device】:电力电子装置类型。该模型选择IGBT/Diodes. (5)【Ron(ohms)】:IGBT元件的内电阻。 (6)【forward voltage Device Vf(V)】:IGBT元件的正向管压降。 (7)【Tf(S) Tt(s)】IGBT元件的电流下降到10%时的时间及电流拖尾时间。 (8)【measurement】:测量形式。选择适用于万用表的测量。本模型选择Devidence voltages. 模块具体设置如图3.1:图3.1通用桥臂模块参数设置 该模块是整个仿真系统的核心模块,是三相桥式PWM逆变组电路的自带封装,有必要对其进行原理性展开建模说明,可利用二极管(Diode)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元件及相关组件进行搭建。如图3.2所示:图3.2通用桥臂等效三相电压PWM逆变主电路部分等效模块上述模块建立关键是IGBT元件的设置。IGBT的集电极C和逻辑控制信号口均为输入口;其发射极E和向量 测量口为输出口。IGBT的主要参数有:(1)【Resistance Ron】内电阻,单位。(2)【Inductance Lon】内电感,单位H。(3)【Forward voltage Vf】正向管压降,单位V。(4)【Current 10%tail time Tf】 电流下降到Imax/10的时间Tf,单位s。(5)【Current tail time T】电流的拖尾时间Tt:电流从Imax/10降到0的时间,单位为s。(6)【Initial current Ic】初始电流Ic,单位为A。通常设置为0。(7)【Snubber resistance Rs】缓冲电阻Rs,单位。若想消除缓冲电阻,可设Rs为inf。(8)【Snubber capacitance Cs】缓冲电容Cs,单位F。如果想在模型中消除缓冲电路,可将Cs设为0;如想得到纯电阻Rs,可将Cs设为inf。本模块具体的设置如图3.3所示:图3.3IGBT元件的参数设置反馈二极管向电源反馈无功能量。IGBT与反馈二极管相结合工作,后者可在前者工作在断开状态时发挥续流作用。根据具体情况对二极管设置如下图3.4所示:图3.4二极管元件参数设置3.1.3 PWM发生器的模型建立及其设置在MATLAB的Powersystemàelectoral library-àcontrol blocks中有PWM Generator模块,是一种专门的PWM调制信号发生器,原理在前面已详细说明过,此处不再赘述。PWM Generator 端子说明:Signal(s):输入端子。悬空时,不接收外部信号,此时使用发生器内部自身信号;当连接外部信号模块时,用户可自定义发生信号。Pulses:主电路桥臂形式。可选择2、4、6、12路脉冲,可用于对单相(一桥臂)、单相桥式(二桥壁)、和三相变换器(三桥臂)中的全控器件如(IGBT、MOSFET等)进行触发。 双击PWM Generator,打开参数对话框进行设置:(1)【Generator mode】选择工作模式。对应于模型的主电路工作结构。有1-arm bridge(2pulse), 2-arm bridge(4pulse), 3-arm bridge(6pulse), double3-arm bridge(12pulse).carrier frequency(Hz)设置三角载波频率。本模型我选择为2000Hz或3000Hz。根据需要调整,2000Hz最佳。(2)【internal generation of modulation signal(s)】选择发生器是自身产生信号还是由外部接入产生。本模型选中该选项,表示使用其内部产生的调制信号。否则,必须接入外部信号制造模块。(3)【modulation index(0<m<1)】调制度范围设置。当调制信号有本模块自身选择时进行调整,来控制被调制电路器的输出电压幅值。调制度必须大于0小于1,表示输出电压幅值占直流侧电压的比例。如本模型中我设定为0.8,就表示输出电压幅值为0.8(直流侧电压值设置为500V. (4)【frequency of output voltage( Hz)】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用于控制受控变换器交流侧输出电压频率。该复选框和上述【modulation in】的调整应该在选择,【internal generation of mo】的前提之下。本模型根据我们国家标准设置为50Hz,系统默认的60Hz应为欧美国家标准,仿真建模时注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5)【phase of out put voltage (degree)】设置内部参考信号输出电压相位。本模型该处设为0。本系统模型中最后通过对PWM发生器的内部各种参数的调制就能得到所需要的波形。 参数设置具体情况如图3.5所示:图3.5 PWM Generater 参数设置对话框3.1.4 LC滤波器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LC滤波器可滤除PWM的谐波,是一种典型的滤波器件,它是用电感、电容以及电阻经选择性搭配得到的。它在滤除波形的同时又能进行无功功率的补偿,这样可减少对电力电子器件损耗对其的工作具有保护作用。本模型系统中用LC滤波器来滤除逆变器交流侧部分产生的谐波电流,这样就能更好地对交流侧所产生的正弦电流波形进行控制。 LC滤波器具体建立及其封装步骤如下: A, 从simpowersystem-àelements中找到three-phase parallel RLC brand (三相RLC分支模块)。打开其参数对话框设置:该模型阻值Resist设置为inf,表示没有电阻模块;电感L设置为0.002H;电容C设置为0F.这样就设置成了三个并联的阻值为0.002H的电感 具体参数设置如图3.6:图3.6 LC滤波器电感设置B,从其下方找到一个three-phase series RLC load (三相串联RLC负载)模块。移植到模型中对其双击进行参数设置:具体如图3.7图3.7 LC滤波器电容设置C,从simmechanics-àunilities中找到Connection Port 模块,复制六个到模型中,双击对其命名并对其端子方向设置。注:该模块用于复制建立子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封装,其port location on parent subsystem 选项用于对封装模块生成后的接口位置进行选择,如下图3.8对接口A的设置:图3.8辅助接口位置及名称设置D,建立如下图3.9所示的电气连接:图3.9 LC滤波模块的电气连接然后用鼠标选中这些模块,右键单击-à右键菜单-àcreate subsystem,完成子系统的封装,并去除多余的连接,对模块进行命名为LC Filter ,具体制作过程如下图3.10流程所示:图3.10 LC滤波器模块的封装过程这样完成对模块的封装,使原本杂乱的连线变得规整。这一过程利用的是Simulink环境下的Subsystem子系统创建技术。3.1.5主回路负载建立及设置 从simpowersystems-àelement中选择three-phase series RLC Load (三相串联RLC负载)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图3.11图3.11 主回路负载的参数设置3.1.6直流电源设置从Simpowersystem-àelementionl sourses中的DC Voltage Source,设置直流电压源,本模型设置为500V.3.1.7设置相应的测量和输入模块从Simpowersystem-àmeasurement中的voltage measuremet对示波器的设置从Simulink-àsinks中找到scope示波器并打开,然后双击,如下图3.12步骤设置四个接口图3.12 对示波器设置四个接口然后如下图3.13进行示波器幅值设置及命名图3.13 示波器幅值设置及命名然后逐一进行设置命名。3.1.8对逆变系统各模块进行电气连接根据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系统的结构对上述所有模块及其元器件进行电气连接,如下图3.14:图3.14 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仿真模型4对模型进行仿真设置及调整分析4.1对所搭建好的模型进行仿真用Ctrl + E键打开仿真窗口,进行参数设置:开始是时间start time为0.0,停止时间stop time为0.04s,方法选择solver为ode23tb,相对误差relative tolerance为1e-3,具体如下图图4.1 仿真窗口参数设置启动仿真,显示仿真结果。点击开启按钮双击示波器,调节显示面,得到仿真波形:图4.2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仿真波形示波器显示项目说明如下面表1所示:其中,表1 示波器名称说明V dc逆变器的输入直流电压Van _inv逆变器输出相电压Van inverter逆变器输出线电压Vab _load经滤波后负载的线电压从仿真得到的波形显示看,由滤波后的输出电压波形非常近似于正弦波形,明显实现了从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的效果。4.2 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及其调整为得到近似于正弦波形效果的改善:由采样原理我们可以分析得,如果要让PWM控制的电压的波形在任一时间片段内都能近似等效于此时的调制电压波,形就要有两点要求:一要这样各个时间片段的面积相等;另一重要点是,这样的时间片段内的电压的脉冲宽度一定要窄,也就是要求要有巨大数量的脉波。也就是说要使输出的非连续的线电压能更好的接近于给定的调制正弦波形,就要把脉波的数量提高。这样可通过对PWM发生器的载波频率的调整实现。如图4.3为一个载波频率为500Hz与一个载波频率为3000Hz逆变系统电压波形的效果比较图:载波频率为500Hz时的波形图 载波频率为3000Hz时的波形图图4.3载波频率调整后的波形效果比较图对电压波形输频率的控制:通过控制调整PWM发生器的输出电压频率【Frequency of output voltage(Hz)】的值就可有效改变受控逆变器变流侧的输出电压的频率,如图显示的为设置控制的输出电压频率为30Hz时的波形图图4.4输出电压频率为30Hz时的波形图对电压波形输出幅值的控制:通过控制PWM发生器的调制度范围【modulation index(0<m<1)】参数就可有效控制改变受控逆变器输出侧的电压的幅值。如图4.5为调制度为0.6和调制度0.8的比较图调制度为0.6时的波形图 调制度为0.8时的波形图图4.5通过改变调制度来改变输出幅值由以上分析调制我们可以看出,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系统可方便灵活地通过对PWM发生器的调置来控制逆变器输出的电压频率和电压幅值。由于输出电压的波形接近于正弦波,说以能够有效减小谐波分量。而且这种装置体积小、动作快、可靠性高。5结束语 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动态响应速度快,并且呈现出较好的波形,他能够在高压电,较大的电流条件下进行电能转换,其必然广泛应用于高压电源及大型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之中。尤其是PWM控制的应用,提高了电压转换的效率。而且其不改变母线电压的大小,而是通过对逆变电路内部开关元件的导通与断开的时间的占有率来实现对电压的调制,这样通过对开关元件的微调就能得到想要的理想波形,对输出波的频率和幅值进行调制,非常灵活。本文主要对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系统进行了MATLAB仿真。文章对基本逆变路原理简介后,进一步研究了三相电压型逆变电路的波形原理,结合PWM技术完成了对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的理论探析。重点在用MATLAB对系统模型的组块设置建立及整体连接,最后通过仿真及后期对各个模块的参数调整及分析,得到了三相电压型PWM逆变电路产生的理想波形,然后具体分析了系统波形控制的规律。此外,对建模和仿真详细过程及技巧方法做了完整介绍。 参考文献1 王兆安 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2 张德丰. MATLAB/Simulink 建模与仿真实例精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 李珍国. 交流电机控制基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许期英 刘敏军.交流调速技术与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 张零厚. SVPWM调制下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分析J. 天津:电气传动,2011 第41卷 第7期。5 戴珂 王舰成 陈睿.两种典型三相PWM逆变器电路比较J 电工技术学报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 第27卷 第2期。6 张兴.高等电力电子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苏金明 王永利. MATLAB 7.0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 王忠利 段惠达 高玉峰. MATLAB应用技术-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刘涳. 电气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M.200810 赵学全 张国华.电源电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11 刘卫国. MATLAB程序设计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Leo Lorenz. Power semiconductors and application criteriaC.Course lecture not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07.致谢

    注意事项

    本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 .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